_屈原与楚辞

合集下载

屈原与《楚辞》

屈原与《楚辞》

楚辞的文体特点
从诗风而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 的共同特征。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 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 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 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 以及‚之‛、‚于‛、‚乎‛、‚夫‛、 ‚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 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山鬼
若有Biblioteka 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曲隅,凹曲处 同‚披‛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美目流盼、脉脉含情 优雅的笑 你 我 贤淑贞静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毛赤而纹黑的豹子 随行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赠送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我 深密的竹林 迟到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九歌》是屈原流放江南时在楚民间祭歌的基 础上加工整理的一组祭歌。《九歌》共有11篇 诗歌。 《九歌》的内容以描写爱情为主,但也表达了 对神灵的赞颂和祭者的虔敬之情,还描述了阵 亡将士的勇烈悲壮。

《东皇太一》祭最尊贵的天神 《云中君》祭的是云神丰隆 《湘君》、《湘夫人》祭湘水神 《大司命》祭主寿命之神 《少司令》祭主子嗣之神 《东君》祭太阳神 《河伯》祭河神 《山鬼》祭山神 《国殇》祭阵亡将士之魂 《礼魂》是《九歌》的送神曲,即祭祀完成

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 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 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 巨制。(《离骚》一篇就有2 400多字。)

《诗经》和《楚辞》的影响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

屈原和楚辞知识点总结

屈原和楚辞知识点总结

屈原和楚辞知识点总结首先,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屈原。

屈原是中国春秋时期楚国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是诗经最后三个朝代之一的楚国代表诗人。

屈原的诗歌题材丰富多样,既有宫廷诗,也有山水之辞,还有对爱情和家乡的思念,同时也有对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探讨。

屈原的诗风豪放、激昂,语言生动、深刻,被认为是楚地文学的瑰宝。

屈原的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等。

其中,《离骚》被誉为楚辞之首,内容充满了浓厚的个人情感和政治抒怀。

它以屈原的流放经历为背景,通过描绘楚国沉沦的形势和自身的遭遇,来表达对国家命运、社会风气的忧虑和控诉,同时也展现了屈原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丰富的人文情怀。

另外,《天问》则表达了屈原对时代和人生的思考和追问,展现了屈原对人类命运、宇宙哲学的深刻思索和对道德理想的追求。

再来说说《楚辞》,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是一种具有浓烈地方特色的诗歌体裁。

它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通过反映楚国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民族气息。

楚辞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主题广泛,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抒情诗,也有哀婉歌,还有赋情怀、讽刺等各种类型;二是艺术表现手法多样,语言华丽、形象生动,充满了鲜明的楚国气息;三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表达,表现了作者对世情和人情的深切关注和热情之情。

《楚辞》的代表作有《离骚》、《九歌》、《招魂》等。

其中,《离骚》是楚辞之首,内容包括了个人抒情、宫廷政治、对时代背景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对政治与社会现实的控诉。

而《九歌》则是一部以神话和传说为题材的长篇叙事诗歌,描绘了神秘的宇宙图景和精彩的人物形象,通过对历史和神话的诠释和重新创作,塑造了宏伟的史诗场景和深刻的人文气息,被视为中国古代史诗的重要代表之一。

综上所述,屈原和《楚辞》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作品,它们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雄风”与“奇葩”,而屈原被尊称为“楚辞之祖”。

屈原《楚辞》经典句子

屈原《楚辞》经典句子

屈原《楚辞》经典句子
1.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屈原《楚辞》
2.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屈原《楚辞》
——屈原《楚辞》
——屈原《楚辞》
5.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屈原《楚辞》
6.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楚辞》
7.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楚辞》
——屈原《楚辞》
9.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屈原《楚辞》
10.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屈原《楚辞》
11.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屈原《楚辞》
12.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屈原《楚辞》
13.虎啸而谷风至兮,龙举而景云往
《楚辞》
——屈原《楚辞》
15.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屈原《楚辞》
16.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楚辞·离骚》
17.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楚辞·离骚》
18.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楚辞》
19.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

《楚辞·九章·哀郢》
《楚辞·九章·橘颂》
2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楚辞》
《楚辞》
23.悯晨夜之摧挫,感春秋之欲暮。

征夫辍而在位,御者局而载顾。

《楚辞》。

中国古代屈原与楚辞

中国古代屈原与楚辞

中国古代屈原与楚辞屈原是中国古代楚国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被后人誉为“楚国之盛名”、“楚国第一民族英雄”,他的代表作品《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楚辞之首”。

楚辞是中国古代楚国诗歌的总称,其中以《离骚》、《九歌》、《九章》等作品最为出色。

楚辞常被称为“山水田园之诗”,因为其中大量描写了楚国的山川河流、草木花鸟以及农民和渔民们的生活场景。

楚辞体现了楚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特点,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屈原作为楚辞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楚辞的发展和影响至关重要。

屈原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深受楚国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影响。

在他所处的时代,楚国已经成为中国南方地区的霸主,它的文化和历史影响深深地扎根于屈原的心灵中。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篇长诗,诗歌之美、意境之深、语言之华丽、结构之紧凑,无不体现了屈原的才华和对文化的热爱。

在诗中,屈原通过自己的一段遭遇,表达了对国家崩溃、民族疾苦的深深关切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屈原在诗歌中运用了大量象征手法,描绘了各种虚幻的形象和神话传说,使得诗歌更显神奇、神秘、富有想象力。

在《离骚》中,屈原创造了一个奇妙的世界,他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真、思辨之深渊,使得读者为之沉醉、感悟和思考。

屈原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摆脱痛苦和恐惧,探索和追寻真理和自由的追求,使得《离骚》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之一。

总之,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在楚辞的发展和影响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作品《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将中国文化引向更高更远的层次。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屈原所表达的思想和精神,通过阅读楚辞和屈原的作品,更加深入地感受和体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楚辞,起源于楚地言辞,后演变为诗歌体裁与总集名称,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新诗体。屈原的作品如《九歌》、《天问》等,展现了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批判精神。其中,《九歌》是对楚地祭祀乐歌的加工,表达对天神的敬仰、对纯洁爱情的赞颂以及对牺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士的礼赞;《天问》则通过反诘形式提出众多问题,表现了诗人的探索精神。屈原与宋玉并称“屈宋”,共同代表了先秦楚辞的最高成就。楚辞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楚国地理,描写楚国风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屈原的《离骚》更是表达了其政治理想、爱国激情与高尚情操,艺术上则塑造了自我形象,继承并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屈原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作品不仅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文化常识之【屈原和楚辞】_文学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之【屈原和楚辞】_文学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之【屈原和楚辞】古代文化常识之【屈原和楚辞】1、“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张汤传》,汉成帝时,刘向整理西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效这种体裁所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最早的楚辞集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2、教材认为屈原曾两次被放逐,第一次约在怀王二十五年左右,地点是汉北一带;第二次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地点在江南一带。

3、屈原的作品存在真伪之争,一般认定是屈原所作的是《离骚》《天问》《九歌》和《九章》中的大部分诗篇。

4、《九歌》之名来源很古,《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说它是夏禹王的儿子夏后启从天上偷下来的,这是古代关于文艺起源的神话。

不过从这里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出现很早的古曲。

5、对“楚辞”体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楚地的“巫歌”。

特别是《九歌》的写作同楚国的巫风有密切关系。

6、《九歌》包括十一篇作品,除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曲外,其余各有不同内容,也就是以祭歌的形式各写一神:《东皇太一》写天之尊神,《云中君》写云神,《湘君》与《湘夫人》写湘水配偶神,《河伯》写河神,《山鬼》写山神,《大司命》写主寿命的神,《少司命》写主子嗣的神,《东君》写太阳神,只有《国殇》是写人鬼的,为悼念楚国阵亡将士而作。

7、《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

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多字,篇幅之宏阔,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少有的。

诗题《离骚》二字,司马迁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8、《九章》共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其中除《桔颂》一篇大约是诗人屈原早年作品外,其他各篇均是屈原两次流放时所作。

最晚的是他在死前所写的绝命词《怀沙》。

9、《天问》是一首非常奇特的长诗,“天问”二字,据王逸解释就是“问天”的意思,这篇作品以诗歌的形式,从头至尾一口气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

10、《招魂》的写作目的,历来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教材中认为是屈原自己招自己的魂。

《专题五:屈原与楚辞》

《专题五:屈原与楚辞》

屈原与楚辞第一节关于楚辞“楚辞”是指兴起于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创作的诗歌样式,它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特色,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一部新体诗。

“楚辞”一名最初见于西汉武帝时。

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代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

“辞”即文词之意,故也有写作“楚词”。

从此,“楚辞”既是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也是一种文学体制的名称。

“楚辞”在汉代又被称为“赋”一、《诗经》与《楚辞》有何不同楚辞既为《诗经》之后的一种新诗体,它与《诗经》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1.从创作方法上看:《诗经》主要反映了中原地区的风土民情和社会生活,开创了诗歌史上以写实为主的创作传统,是我国早期文化的代表;《楚辞》则富有鲜明的南方地方色彩,在风俗习惯、自然景色以及地理名物等方面的描写,无不带有楚地的特征,成为南方文化的代表。

由于楚辞作者想像丰富,长于抒情,从而开创了诗歌史上的浪漫主义传统。

2.从表现手法上说:《诗经》多用比兴手法以增强诗歌的形象性;《楚辞》除了继承《诗经》的比兴手法之外,还进一部把比兴发展为象征手法,使诗歌蕴含更为丰富。

3.从句式和篇章结构上看:句式方面---楚辞扩展了《诗经》的四言形式,形成以四六言句式为主、参差自由的新句式,大大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特别是大都以“兮”字或“些”字作为语气词,成为楚辞体的重要标志。

篇章方面------《诗经》为了合乐的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较为短小;楚辞则除《九歌》可能合乐外,其余大都“不歌而诵”,无合乐要求,因而篇下不分章,且结构一般都比较宏大,特别是出现了像《离骚》这样的鸿篇巨制,可以充分表现作者回环曲折的感情。

4.从作品风格看:《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大多为集体创作的民歌,虽经文人加工,仍旧保留了民歌的风貌,风格朴素自然;而楚辞多为文人创作,且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像屈原这样杰出的诗人,其作品普涨夸饰,形成一种“弘博丽雅”的风格。

二、楚辞产生的社会和文化渊源1.当时语言的发展变化战国时期是古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

10第五章__屈原与楚辞

10第五章__屈原与楚辞

•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离骚》、《天问》确 系屈原所作,无可怀疑;《九章》中虽有后人拟 作之可疑者,但基本上仍可认定为屈原作品;《 九歌》则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改 造的再创作。另有《招魂》一篇,据司马迁之说 ,亦应认为屈原所作。
第三节 《离骚》
一、题解: • “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司马迁认为:
• 3、来自楚国民间的楚声、楚歌,是“楚辞 ”的直接源头,是“楚辞”形成的基础。
• 《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离骚》 《九歌》(11 篇) 《天问》 《九章》(9篇) 《远游》 《卜居》 《渔父》 《招魂》 共8卷26篇
其它9卷 《九辩》 ——宋玉 《大招》——景差 《惜誓》——汉代贾谊 《招隐士》——淮南小山 《七谏》——东方朔 《哀时命》——严忌 《九怀》——王褒 《九叹》——刘向 《九思》——王逸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二、《离骚》的美学内涵:崇高、悲壮、奇丽
《离骚》的美学内涵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它具有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带 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进步的政治理想、深厚的爱国激情、庄严的历史使命感、 悲壮的献身精神,构成了诗人崇高的美的人格、美的形象。其次,《离骚》具有 慷慨激昂的悲壮之美。屈原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这使诗中充满了 不能自已的激越、崇高的感情和悲壮的英雄气概。其三,《离骚》具有奇丽的艺 术美。屈原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使《离骚》立意炫巧、结构宏阔、 风格奇丽,具有令人目眩神夺的艺术特色。
• 出生秭归 • 初任兰台 • 出使齐国 • 草拟宪令 • 自疏汉北 • 再度使齐 • 流放江南 • 怀石投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
第一节 楚辞的形成及其含义
一、楚辞的含义 宋 黄伯思《翼骚序》: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
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 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 其直接渊源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 民歌。
楚辞:
泛指楚地歌辞,后主要指以战国时代 楚人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它是 楚国诗歌的代表,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 样式、方言声韵和风物土产等,而具有 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表现为“书楚语, 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它的句式 比较自由,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 中多用语气词“兮”字。由于屈原的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后世又 称楚辞的文体(诗体)为“骚体”。
“楚人”的构成包括“九夷八蛮”: 越、巴、苗、氐、羌、濮等,被北方称 为“荆蛮”(荆楚,即草木丛生之意 )有时 也自称“蛮夷”。
因此楚文化是丰富、多元文化的融合 (包括百越文化、夷濮、氐羌、巴蜀、苗蛮), 因而也是独特的、极具地方色彩的。
“有江汉川泽山林之绕,江南地广, 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 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故啙窳偷生, 而亡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 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而汉中淫 失(佚)枝柱,与巴蜀同俗。”
——《汉书 ·地理志》
楚地巫教盛行:
“信巫鬼,重淫祀”
——《汉书 ·地理志》
“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 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 神。”
——王逸《楚辞章句》Fra bibliotek2.楚辞产生的政治背景
3.楚辞产生的文学因素 ① 楚辞的产生与楚地歌谣、乐曲民歌有密
切关系
《 九辩》、《九歌》、《涉江》、 《采菱》、《阳春》、《白雪》等
第三节 《离骚》
1 解题 屈原代表作,带
有自传的性质抒情 长诗,全诗三百七 十三句,二千四百 余字,富有强烈的 浪漫主义色彩。
司马迁:
“《离骚》 者,犹离忧也。”“屈平疾王 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班固《离骚赞序》:
“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 也。”
? 女嬃劝戒,要他于世浮沉,这是与坚持真理的态度相 矛盾,并且是对过去既往斗争生活的否定,对诗人自 身的否定。由此引起他历史的反思,寻求历史的仲裁, 于是“就重华而陈辞”,重温夏商周历代兴亡史,以 壮烈的心情回顾了前朝那些为正义而斗争者的命运, 由此增强诗人原有的信仰,激发了他继续奋斗的勇气 和宁死不悔的壮烈胸怀,在坚定了认识的基础上,又 满怀激情的进行新的“求索”。
? 司马迁:“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 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具体分析:可分三部分
? 第一部分 (开头——“岂余心之可惩”): 叙述自己的政治理想、高洁品格以及遭谗见疏 的经历和宁折不屈的决心。
?
自述以往经历,展现了诗人、灵修(君
王)、“党人”三种力量的激烈斗争格局,展
示出诗人与党人两种截然相反的力量对比,力
量的性质:美好-丑恶,正义-邪僻,光明-
黑暗。楚王:“伤灵修之数化”昏庸糊涂,从
诗人一方摆动到党人一方。
第二部分(女嬃之婵媛兮——余焉能忍与 此终古)
? 通过受詈、陈辞、叩阍、求女等一系列活动表现诗人 在沉重打击后激烈的内心冲突与上下求索的执着坚韧 以及最终坚持理想的伟大壮烈。
皆是楚地乐曲的名目 。
《孺子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 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越人歌》:
“今昔何昔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 兮,得与王子同舟……”。
②《诗经》的影响
③战国纵横家之文、说辞 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十分活
跃, “欲以唇吻奏功,遂竟为美辞,以动
人主”,“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 华句,故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 载矣”
? 《汉书·艺文志》 载二十五篇,无篇名。 ? 东汉王逸为刘向辑的《楚辞》作章句, 《楚辞
章句》 载屈原作品二十四篇:《离骚》、《九 歌》 (十一篇 )、《天问》、《九章》(九篇)、 《远游》、《卜居》,至于《渔夫》、《大 招》,疑不能明。把《招魂》列于宋玉名下, 基本上以刘向、刘歆父子《七略》为依据。 ? 现代学者认为《招魂》应遵《史记》,为屈原 所作,《远游》、《卜居》、《渔父》、《大 招.》则为后人 伪托。
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
“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 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讽谏君也。”
? 历史上影响大的说法主要有上两种,以司马迁的说法 最为可信。《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政治的愤慨和 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 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
? 刘熙载:“《离骚》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 下一句,极开阖抑扬之变,而其中自有不变者存”。 (《艺概·赋概》)所谓不变者即指贯穿全诗的主脉、 线索,亦即“忠怨”之情、爱国之情。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 作品以及汉代人的模仿之作,书名题为 《楚辞》,是继《诗经》后我国古代的 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汉代人还普遍称楚辞为“赋”,如 《史记》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 书·艺文志》列有“屈原赋”、“宋玉赋” 等名目。
二、楚文化与楚辞的形成
1.楚文化(巫楚文化)的影响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第二节 屈原其人及其作品
一、屈原生平 屈原(前340-前277)名平, 字原,楚国同姓贵族。祖先 封于屈,遂以屈为姓。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议国事,以出 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 诸侯”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 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馋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 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楚 吴起变法: “废公族疏远者”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罢除 无能无用之冗官,选贤任能”
绝命辞《怀沙》: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
吾将以为类兮 ” “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
余何畏惧兮”
《怀沙》首句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二、作品
? 《史记》本传 :《离骚》、《天问》、《招 魂》、《哀郢》、《怀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