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必考)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题五

合集下载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魏收改武学文魏收①年十五,颇已属文。

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

荥阳②郑伯调③之日:“魏郎弄戟(jǐ)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

夏月④,坐板床,随树阴讽诵⑤,积年,板床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

以文华显。

(选自《北齐书•魏收传》[注释] ①魏收:北齐人。

②荥(xíng)阳: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③调:嘲笑。

(④夏月:夏季。

⑤讽诵:背诵。

[文化常识]“戟”及其他。

上文郑伯嘲笑魏收说:“魏郎弄戟多少?”其中“戟”泛指所有兵器。

“戟”本是青铜制成的兵器,它将矛与戈结合在一起,既有“矛”直刺的功能,又有“戈”横劈的作用。

杜牧在《赤壁》诗中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其中说到的“戟”就是这种兵器。

除矛、戈、戟外,古代进攻的武器还有刀、斧、箭、炮等。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及__________②辍_________2.翻译:①颇已属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欲以武艺自达___________________;③积年,板床为之锐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以文华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3.“遂折节读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_①就改变志向努力读书;②因此跟随别人读书;③于是埋头读书;④就斩断兵器致力读书。

【译文】魏收十五岁,已经很能写文章。

等到随同父亲到边关,爱好练习骑马射箭,想通过练习武艺求得功名。

荥阳郑伯和他开玩笑说:“魏郎你用的戟多少重啊?”魏收很惭愧,于是回过头来读书。

夏季,坐在木板床上,跟随着被树遮蔽的影子移动背诵书。

经过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损了很多而精力充沛不懈怠,(后来)他凭借凭文章华丽而闻名于世。

【参考答案】1.①等到②停,此指懈怠 2.①很能写文章;②想通过练习武艺求得功名;③经过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损了很多;④凭文章华丽而著名。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赞刘谐有一道学①,高屐②大履,长袖阔带,“纲常"③之冠,“人伦"④之衣,拾纸墨⑤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

时遇刘谐。

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

"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⑥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⑦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

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⑧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

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

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选自明•李贽《李温陵集》)[注释]①道学:指崇奉儒家学说的人。

②屐(jī):木底有齿的鞋,此指鞋底。

③纲常:指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

它是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

④人伦:为人的伦理道德。

⑤纸墨:指儒家著作。

⑥羲皇:伏羲氏,传说中的古帝。

⑦纸烛:灯笼。

⑧李生:作者李贽自称。

[文言知识]词类的活用。

词类的活用,古今汉语中均有,只不过古汉语中稍多罢了。

现代汉语中“铁了心"的“铁”,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上文“敢呼仲尼而兄之”中的“兄”,是名词作动词用,“兄之”意为做他的兄长。

又,上文“李生闻而善”中的“善”,本为形容词,但在句子中要作动词用,解释为“认为好"。

又,上文“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中的“昭”,本为形容词,指明朗,在句子中要理解为“照亮”天空。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的词性在句子中临时活用为其他词性。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哂②斯③易2.翻译:①窃唇吻之三四②其人勃然作色而起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3.解释下列词组与句子中的“徒":①自谓真仲尼之徒焉(上文) ②徒劳无益③家徒四壁;④徒步当车4.理解:“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是一个反问句,请用陈述句表示它的意思。

2020-2021部编语文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

2020-2021部编语文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

2020-2021部编语文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薛谭学讴薛谭学讴[ōu](1)于(2)秦青,未穷(3)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4)。

秦青弗止(5),饯行于郊衢[qú](6),抚节(7)悲歌,声振林木,响遏[è](8)行云。

薛谭乃谢而(9)求反(10),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1)讴:唱歌;(2)于:向;(3)穷:尽,完;(4)遂辞归:于是就告辞回家;(5)弗止:没有劝阻;(6)饯行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7)抚节:打着拍节:(8)遏:阻止;(9)谢:道歉;(10)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赏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虚心求教,永不满足,不能骄傲自大,要知错就改。

这是我们阅读本文应该得到的启示。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不,没有)②响遏.行云。

(阻止)2.翻译:薛谭乃谢而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3.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有。

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学习态度。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芮伯献马贾祸(ruì)伯帅师伐戎①,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

芮季曰:“不如捐之。

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

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

子无以应之,则将晓②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

”王怒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注释] ①戎: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名称。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50篇(含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50篇(含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专力则精,杂学则粗(jiē)语休宁③戴东原曰:“吾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

”东原曰:“何耶?”凤喈曰:“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

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畏也。

”东原以见告,余悚其言,多所舍弃,词其一也。

(选自清•姚鼐《惜抱轩集》)[注释]①余:本文作者清人姚鼐(nài)自称,他字姬传,是“桐城派”的杰出代表。

②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

③休宁:古县名,今浙江境内。

[文言知识] 说“少”。

作为多少的“少”,古今相同。

“少”在文言中还作“年轻”、“年轻时”解。

上文“余少时尝效焉”中的“少时”,即为“年轻时”。

贺知章诗“少小离家老大还”,其中“少小”指年轻时。

古人年龄在30岁之内的都可指“少年”。

岳飞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年头”即年轻人的头发。

古语有“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少年”也指年轻人。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盛②焉③悚2.翻译:①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3.“多所舍弃,词其一也”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很多爱好都抛弃了,只有词没放弃;②很多爱好抛弃了,词便是其中之一;⑧很多爱好没放弃,词便是其中之一;④很多爱好没放弃,只有词抛弃了。

4.理解:姚鼐感到自己的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译文】词学以浙中为盛,余少时尝效焉。

一日,嘉定②王凤喈(jiē)语休宁③戴东原曰:“吾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

”东原曰:“何耶?”凤喈曰:“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

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畏也。

”东原以见告,余悚其言,多所舍弃,词其一也。

词学以浙中为最盛,我小的时候曾经效仿过。

一天,嘉定王凤喈对休宁的戴东原说:“我从前怕姬传,现在不怕了。

”东原说:“为什么?”凤喈说:“他喜欢多才,见到有人有一个处便要和他一样。

专心学一门则精,学杂了就粗了,所以不怕了。

”东原见到我,把凤喈的话告诉了我,我感到震惊,于是把其他的爱好舍去,只功词一项。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五篇(有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五篇(有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五篇(有答案)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这个故事讲的是成语。

4.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参考答案:1.转身2.叶公并非真正喜欢龙,而是喜欢那些像龙而又不是龙的东西。

3.叶公好龙4.有的人表面喜欢某样事物,却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

”鼎,衡小名也。

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偿:报偿D.邑人畏服之如是邑人:同乡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参考答案:1.A2.凿壁偷光3.三个故事:凿壁偷光、佣作求书、说《诗》感受:(略)狐假虎威阅读《狐假虎威》,完成习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划线字的意思。

(1)天帝使我长百兽:(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4)兽见之皆走:2.翻译句子。

(1)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2)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3)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小升初必考)语文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题五(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小升初必考)语文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题五(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小古文阅读专项练习五一.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谖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日:“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日:“此织断,能复续乎?”(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渲矣。

[注释]①少时:小时候。

②诵:背诵。

③辍(chuò)然:突然中止的样子。

④渲(xuān):遗忘,忘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其母方.织( ) 其母引刀裂.其织( )3.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何为中止? 。

(2)(2)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谖矣。

(3)3.孟母通过这件事,告诉孟子 .. 的道理。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①自--从。

②坠--掉落。

③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_______》,编者是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____________ ②是____________③遽____________ ④求____________3.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024年语文小升初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2024年语文小升初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2024年语文小升初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一、《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诲:__________ ②惟弈秋之为听,惟:__________③思援弓缴而射之,援:__________ ④弗若之矣,弗:__________2.写出加点的“之”在句中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__)②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_)③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__________)3.本文通过学弈,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案:(1)教导。

只。

引,拉。

不如。

(1)弈秋的教导他,指前一个人(2)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

二、《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1.解释下列画横线的字。

问其故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孔子不能决也2.一词多义。

①问其故其:__________ ②及其日中如探汤其:__________3.句子翻译。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②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4.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B.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5.《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儿辩论一天中太阳大小的变化情况,一个从__________角度出发,一个从__________角度出发,故得出相反的结论。

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道理,表现了他们________________的可贵精神。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50篇(含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50篇(含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专力则精,杂学则粗(jiē)语休宁③戴东原曰:“吾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

”东原曰:“何耶?”凤喈曰:“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

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畏也。

”东原以见告,余悚其言,多所舍弃,词其一也。

(选自清•姚鼐《惜抱轩集》)[注释]①余:本文作者清人姚鼐(nài)自称,他字姬传,是“桐城派”的杰出代表。

②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

③休宁:古县名,今浙江境内。

[文言知识] 说“少”。

作为多少的“少”,古今相同。

“少”在文言中还作“年轻”、“年轻时”解。

上文“余少时尝效焉”中的“少时”,即为“年轻时”。

贺知章诗“少小离家老大还”,其中“少小”指年轻时。

古人年龄在30岁之内的都可指“少年”。

岳飞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年头”即年轻人的头发。

古语有“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少年”也指年轻人。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盛②焉③悚2.翻译:①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3.“多所舍弃,词其一也”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很多爱好都抛弃了,只有词没放弃;②很多爱好抛弃了,词便是其中之一;⑧很多爱好没放弃,词便是其中之一;④很多爱好没放弃,只有词抛弃了。

4.理解:姚鼐感到自己的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译文】词学以浙中为盛,余少时尝效焉。

一日,嘉定②王凤喈(jiē)语休宁③戴东原曰:“吾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

”东原曰:“何耶?”凤喈曰:“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

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畏也。

”东原以见告,余悚其言,多所舍弃,词其一也。

词学以浙中为最盛,我小的时候曾经效仿过。

一天,嘉定王凤喈对休宁的戴东原说:“我从前怕姬传,现在不怕了。

”东原说:“为什么?”凤喈说:“他喜欢多才,见到有人有一个处便要和他一样。

专心学一门则精,学杂了就粗了,所以不怕了。

”东原见到我,把凤喈的话告诉了我,我感到震惊,于是把其他的爱好舍去,只功词一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古文阅读专项练习五一.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谖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日:“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日:“此织断,能复续乎?”(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渲矣。

[注释]①少时:小时候。

②诵:背诵。

③辍(chuò)然:突然中止的样子。

④渲(xuān):遗忘,忘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其母方.织( ) 其母引刀裂.其织( )2.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何为中止? 。

(2)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谖矣。

3.孟母通过这件事,告诉孟子 . . 的道理。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①自--从。

②坠--掉落。

③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_______》,编者是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____________ ②是____________③遽____________ ④求____________3.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这则寓言名叫《___________》,选自《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物莫能陷.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其人弗.能应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誉之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1)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夸大,否则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2)不要自己夸要自己。

(3)同伙间不要相互争吵或冲突。

(4)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

四、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司马光幼时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画横线的字。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这则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五、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下面带点字解释有有误的一项是()A.天雨墙坏雨:下雨B.其邻人之父亦云父:父亲C.暮而果大亡其财亡:丢失D.其家甚智其子甚:很,十分2.朗读下面这句话停顿正确的是()A.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C.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D.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翻译: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毁坏了墙。

B.暮而果大亡其财翻译: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钱财。

C.不筑,必将有盗。

翻译:不把它修好,一定会有小偷进来。

D.其家甚智其子翻译:他家的那个孩子十分聪明。

4.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

A.出现问题要及时补救。

B.富人儿子非常聪明。

C.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

D.做人不要多管闲事。

六、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曾子烹彘(zhì)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女.还②顾反为女.杀彘2.解释加点的字。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七、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这篇文言文选自《》。

2.解释下面的字:弗: 立: 。

3.“其人弗能应也”用一个四字成语形容是。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

4.“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句话的意思是: 。

这句话让我们明白了。

5.假如你是这位楚国商人,你会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 .八、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凿壁借光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

”鼎,衡小名也。

时人畏服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逮:不给他 B.衡乃与其佣作..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偿:报偿D.时人..畏服如是时人:同乡2.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为现代汉语。

)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主人与.食 (2)既.得盐美(3)缘有盐故. (4)反.为其患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总结这篇文言文所蕴含的道理。

. 。

十.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夸父逐日①夸父与日逐走②,入日③;渴,欲得饮④,饮于河、渭⑤;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⑥。

未至⑦,道渴而死⑧。

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①逐日:追逐太阳。

②逐走:竞跑,赛跑。

③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④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

⑤河、渭:即黄河、渭水。

⑥大泽:大湖。

⑦未至:没有赶到。

⑧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夸父与日逐走。

( )A.行走。

B.跑。

(2)河、渭不足。

( )A.不够。

B.够。

2.在文中找到与下面的句子意思相同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黄河和渭水的水都不够他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夸父的哪些优秀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山海经》中保存了一些人们熟知的神话,你还能写出一个吗?神话故事中还有像夸父一样的人物吗?说说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1.正在割断2.(1)为什么要中间停下来呢? (2)从此以后,孟子不再遗忘了。

3.割断她的织物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否则会半途而废二.1.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2.①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②指示代词,这儿③急忙,立即,匆忙。

④寻找。

3.①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②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荒唐了吗?4.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

三.1.自相矛盾韩非子•难一战国思想韩非子2.(1)……的人。

(2)穿透。

(3)用。

(4)不。

3.(1)夸耀它说。

(2)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4.(1)四.1.去:离开(2)破:击破,打破2.从此以后手不离书,甚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

3.如:曹冲称象;瓦特留心观察水沸腾发明蒸汽机。

五.BBDC六.1.C2.(1)止:阻止(2)遂:于是……就……3.婴儿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要依赖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

4.(略)言之成理即可。

七.1.《韩非子•难一》2.不存在3.无言以对他把自己的矛和盾的功能都夸大到绝对化的程度,最后不能自圆其说4.什么都刺不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说话、做事都要考虑周到,不要相互抵触,产生矛盾5.示例:我会说:“我的矛和盾是世界上的绝配,我的矛除了我手里的这把盾,别的盾都可以刺穿,我的盾除了我手里的矛谁也刺不穿,所以两个一起买最好。

八.1.A2.凿壁借光3.三个故事:凿壁借光、佣作求书、匡衡说《诗》(感受略)九.1. (1)给(2)已经(3)缘故(4)反而2.(1)主人听了,又给他加了些盐(2)愚笨的人没有智慧,便空口吃盐3.做事要把握尺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好事便会变成坏事。

十.1.(1)B (2)B2.河、渭不足。

3.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

4.《精卫填海》。

有,如《精卫填海》中的精卫,《后羿射日》中的后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