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乡村文化变迁的因素分析及路径选择_周军

合集下载

工作报告中的农村文化振兴路径分析

工作报告中的农村文化振兴路径分析

工作报告中的农村文化振兴路径分析一、问题的提出及背景说明在当前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村文化振兴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扰。

为了探讨农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本文将从文化传承、传统村落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农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农村文化的传承是农村文化振兴的基础。

在传承方面,应注重宣传、教育和培养,让农村居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

同时,要着力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传统舞蹈、民间音乐等,通过开展表演、比赛等活动,促进这些传统文化形式的传承和发展。

三、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传统村落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与发展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要尊重其历史和文化内涵,避免过度商业化和文化密码化。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加强对传统村落的管理和保护,同时加大对传统村落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前往参观和支持。

四、文化产业对农村振兴的支持文化产业是农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农村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的文化资源和特色,发展乡村旅游、民俗节庆等文化产业,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

同时,政府应提供必要的扶持政策和资金,培育和支持文化产业创业者,助力农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五、基层社会组织的作用基层社会组织在农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村委会、农民合作社等组织可以在文化活动的组织和推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例如举办农村文化展览、文艺演出等活动,激发农民参与的热情,推动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六、网络科技的运用网络科技的发展为农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互联网平台,农村居民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文化信息,了解国内外的文化动态。

同时,网络科技的应用也为农村文化的创新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渠道。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文化宣传和推广,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认同感。

七、学校与农村文化振兴学校作为培养新一代的重要场所,应加强对农村文化的教育。

当代中国乡村文化变迁的因素分析及路径选择

当代中国乡村文化变迁的因素分析及路径选择

当代中国乡村文化变迁的因素分析及路径选择2012-07-28 | 作者:周军 |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2 | 【打印】【关闭】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不断发生变化,农村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真正开启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历程。

伴随着农民身份的不断转换以及农民流动性的增强,在现代教育和大众传媒的推动下,乡村文化主体的观念、乡村社会的文化价值和信仰体系、乡村文化形式、乡村文化结构设置、乡村文化载体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

一、乡村文化变迁的因素分析文化变迁是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中国的现代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现代化,我国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乡村文化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型。

1.计划经济引发的內源性文化危机是乡村文化变迁的内在动因文化作为社会基本样态的综合反映,具有非常稳定的自组织系统,在没有外来文化影响和外来文化注入的情况下,特定民族或特定社会的基本文化价值体系会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但化的自组织系统也会随社会的发展在自身矛盾运动的推动下不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自我超越。

由于主导社会文化反映形式往往落后于社会发展,而特定民族或特定社会却会从自身内部产生出质疑、怀疑、批判原有文化模式的新文化因素,并与原有的自在的和自发的文化模式发生冲突,而引发文化的变迁。

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带来了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内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

封建文化思想被民族、科学、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所代替。

建国初期中国面临异常复杂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在经济上,我们采用了前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使传统乡村文化存在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进行了全面控制。

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日益复杂化,这种模式的僵化性弊端日益显现。

计划经济体制促进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和强化,农民的社会文化生活依然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

乡村文化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存在的现状与对策

乡村文化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存在的现状与对策

乡村文化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存在的现状与对策一、现状分析乡村文化是乡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美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乡村文化推进美好乡村建设面临着以下几个现状:1.乡村文化资源匮乏:由于长期以来乡村发展相对滞后,乡村文化资源相对贫乏,缺乏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文化资源。

2.乡村文化传承不足:乡村文化传统丰富,但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化的冲击,乡村文化传承面临着困境,许多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3.乡村文化服务薄弱:乡村地区的文化设施和服务相对不足,乡村居民享受文化服务的机会有限,文化生活质量有待提高。

二、对策建议为了推进乡村文化,促进美好乡村建设,以下是一些对策建议:1.加强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通过调查研究,充分挖掘和开发乡村的文化资源,保护好传统文化,打造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乡村文化品牌。

2.加强乡村文化传承与教育: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与教育,通过建立文化传承机构、开展文化培训等方式,加强对乡村居民的文化教育,提高他们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增加乡村文化设施的投资,建设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艺术展览馆等,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和活动场所,丰富乡村居民的文化生活。

4.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将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乡村特色产业相结合,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居民的收入来源。

5.加强乡村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乡村与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引进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项目,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高乡村居民的文化素养。

6.加强政府支持与引导: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文化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和人力资源支持,引导乡村文化发展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推进乡村文化,促进美好乡村建设,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和生活品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现代性视域下乡村文化的变迁、困境与选择

现代性视域下乡村文化的变迁、困境与选择

第25卷第8期Vol.25No.8北京印刷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2017年12月Dec.2017现代性视域下乡村文化的变迁、困境与选择郧在廷(北京印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600)摘要:近代以来,乡村文化在与现代性的碰撞与博弈中经历了一个消极抵制和被动变迁的过程。

在当代中国,现代性以工业化、城市化等方式大肆拓展空间,乡土社会遭遇前所未有的变局,乡村文化的传承也陷入巨大困境。

在深刻认识乡村文化现代性意义的前提下,必须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契机,优化乡村创业、投资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吸引人才回流;加强乡村学校教育,致力于种文化;加大乡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着重于专项建设;以及推进乡村文化的适度产业化。

通过多重措施和路径,达到保护、传承、发展乡村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乡村文化;现代性;变迁;选择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8626(2017)08-0051-05The Transition,Dilemma and Choice of Rural Culture from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tyYun Zaiting (School of Marxism,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Beijing10260,China)Abstract :In modern times,the rural culture has experienced a process of negative resistance and passive change in the collisionwith modernity.In contemporary China,modernityexpandsspaceby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 and other ways,rural society suf⁃fers an unprecedentedchange,the inheritance of rural culture also encounters a huge dilemma.In th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modern culture ’s significance of rural culture,our government must take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s an opportunity to op⁃timize the rural entrepreneurship and investment environment.Besides,the government should construct beautiful villages to attract tal⁃ents,strengthenrural education,devote to culture.At the same time,enlarge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vestment,focus on special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 the moderate industri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It ’s expected to achieve the protection,heritage,the developmentof rural culture purposes through the multiple measures and path.Keywords:rural culture;modernity;transition;choice 一、引言现代性作为人类历史进程及其特征的描述,通常通过现代化如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等具体历程展现在世人面前。

乡村振兴实施中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分析

乡村振兴实施中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分析

乡村振兴实施中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分析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而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备受关注。

农村文化建设涉及广泛,包括传统文化传承、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

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农村文化建设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传统文化传承困境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是乡村的精神家园。

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农村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生机。

一方面,受城乡发展不平衡影响,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和传承;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文化在乡村地区的传承面临着重重困难。

乡村年轻人向城市流动,传统文化传承人口减少,传统技艺失传等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困扰着农村文化建设。

针对这一问题,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推动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和传承。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设立文化机构等方式,提升农村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使传统文化在乡村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二、文化设施建设不足文化设施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在农村地区,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多数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简陋,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

这不仅限制了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也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相关部门应当增加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农村文化设施的质量和数量。

可以利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设施建设,同时鼓励文化企业向农村地区拓展,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元化的文化服务。

三、文化产业发展瓶颈农村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文化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开发能力不强等方面。

这些瓶颈制约着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可以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鼓励科技创新等方式,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024年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滞后问题分析

2024年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滞后问题分析

2024年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滞后问题分析一、教育资源配置不足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普遍相对城市更为匮乏,这直接导致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

许多农村地区的教育设施陈旧,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这不仅限制了农村孩子的学习机会,也影响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创造力的发展。

缺乏教育的支撑,农村文化建设自然难以取得显著进步。

二、传统文化流失严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逐渐流失。

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手工艺和民间艺术等,由于缺乏保护和传承,正在逐渐消失。

这种文化流失不仅是对历史的遗忘,也是对农村文化自信的削弱。

没有强大的文化根基,农村文化建设难以取得长足发展。

三、文化活动匮乏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文化活动显得相对匮乏。

由于缺乏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组织,农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单调。

这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

缺乏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农民们难以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价值,难以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四、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建设是一项需要持续投入的事业,然而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往往有限。

资金不足导致许多文化项目难以落地实施,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也面临困难。

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农村文化建设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五、人才流失严重农村地区普遍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

许多有文化、有才能的青年人选择到城市发展,导致农村地区的人才匮乏。

这不仅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缺乏有才华、有创造力的人才支持,农村文化建设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六、思想观念落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重物质轻文化、重传统轻创新的思想观念。

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限制了农民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参与热情,也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和发展。

要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就必须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让他们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

第六章:农村文化 农村社会学 华中师范大学 考研

第六章:农村文化 农村社会学 华中师范大学 考研

一、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特点
1.乡土性:乡土才是我们真真的根
乡土性是传统中国农业文明的底色,是 传统农民的重要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但 我们不能将这种乡土性、将农民对土地 的依恋和安土重迁仅仅归因于农民的落 后和懒惰。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一种结 构或行为的出现与存在总有其独特的功 能。……乡土性是农村农民对土地这一 谋生的根基和种地这一基本的经济活动 事实的一种顺应。






一、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特点
3.相对静态性 例如,在中国,农耕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存续。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深深影响中国人的思想与行 为。

一、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特点
4.多样性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例如,在饮食文化方面,南北方的差异巨大。北方 人喜面食,南方人则爱米饭。
走出乡村文化秩序危机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进行
乡村文化的价值重建。 一、必须关注文化惯性的力量
马歇尔.萨林斯说:“文化在探询如何去理解它时 随之消失,接着又会以从未想像过的方式重新出 来。” 尽管受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冲击,乡村文化自身的 传统并未断裂,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发掘和扬弃。

二、建立乡传统乡村文化的规范价值:秩序的递进
3.非制度性的社会规范——乡村生活的“自发秩序” 乡村社会以生活共同体而非政治共同体的形式存在, 国家的权力、权威很难通过法律等正式制度对农民 的行为进行规范。乡村社会主要通过民间自发形成 的传统习俗、乡规民约、宗族文化等非制度性的规 范来自我整合和治理。
树立乡村文化的文化自信与独有品格,确保城 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良性发展

“乡村旅游”、“农家乐”、“社区支持农业”与 农村文化价值的再发现

当代中国农村文化的现状思考与对策建议

当代中国农村文化的现状思考与对策建议

当代中国农村文化的现状思考与对策建议文化不灭,则中华不灭。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发展,一个国家的强盛不衰,需要铸造民族之魂,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

然而,现占全国人口近一半的农村人口却面临着物质生活快速提升,精神文化层面、需求面临着迷茫、困顿: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与群众距离渐行渐远,封建迷信、黄赌毒等黑色文化死灰复燃,域外宗教信众呈高发态势,有形的物质生活终究取代不了高尚的精神需求。

一、社会转型发展,人的物质与精神天平不平衡日趋严重,导致乡村文化的衰落现在中国一方面加快城镇化进程,一方面扩大对外开放,城乡之间单向人员流动频繁,在外务工的青年群体吸收城市文化等,因其知识层面较低,固有的乡村文化与现代复杂多元化文化猛烈碰撞,往往屈服于、崇拜于、盲目照搬、拿来主义而丢弃自有的文化传承,导致农村文化发展出现严重脱节,发展方向偏离了原有的轨道。

经过他们加工过的回传于家乡,留守于家的老人与小孩更无分辨力、抵御力、引导力,作为乡村文化滋生与繁衍的农村社会受到巨大冲击——社会转型发展,对乡村文化的撕裂效应日益凸现出来。

河南农村婚丧嫁娶时喜欢找草台班子演节目,里面必有一场伴着劲爆音乐的甩发舞,有的草台还有艳舞表演不堪入目,可低俗节目老少通吃。

我们不得不思考:是政府引导乏力、监管缺失、冷漠对之,还是百姓需求如此?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潜移默化的熏陶,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如此糟粕之草台文艺将引导农村文化所向何方?经济全球化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化全球化,守住传统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之精华,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发展中华民族特色文化。

二、农村文化载体流于形式“十一五”期间,国家实施了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中央财政投入39.48亿元,带动地方配套资金56亿元,建设乡镇文化站2.78万个,基本实现了“乡乡都有文化站”,看似农村文化有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可现实日常生活、学习中,有效利用率少的可怜,作为推动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工程,投资建设背后不可避免有着政府的主导与参与,行政性贯穿始终,多数基层政府把此项工程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同时基层事务繁多,存在着轻文化重经济现象,注重形式,内容流于表面,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使用三大环节中,使用是最终目的,恰恰最重要的的忽视了、丢掉了,工作一阵风,风过无痕,随着工程结束、领导检查结束,热度降低、关注度出现断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2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2,2011第38卷Journal of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Vol.38(总第195期)(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General No.195当代中国乡村文化变迁的因素分析及路径选择周军(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要〕乡村文化的变迁与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历程相伴而生。

变迁过程中农民的主体人格、职业意识、乡土意识都发生了转变,其原因主要是内源性文化危机与外缘性文化注入、文化异质性的增强、现代教育与大众传媒的普及等因素。

在这一变迁过程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小城镇建设速度的加快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路成为中国乡村文化变迁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中国乡村;乡村文化;文化变迁〔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575(2011)02-0060-05〔收稿日期〕2010-10-22〔作者简介〕周军(1969-),男,辽宁朝阳人,法学博士,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变迁及其建构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0YJA710095)阶段性成果。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不断发生变化,农村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真正开启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历程。

伴随着农民身份的不断转换以及农民流动性的增强,在现代教育和大众传媒的推动下,乡村文化主体的观念、乡村社会的文化价值和信仰体系、乡村文化形式、乡村文化结构设置、乡村文化载体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

一、乡村文化变迁的因素分析文化变迁是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中国的现代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现代化,我国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乡村文化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型。

1.计划经济引发的內源性文化危机是乡村文化变迁的内在动因文化作为社会基本样态的综合反映,具有非常稳定的自组织系统,在没有外来文化影响和外来文化注入的情况下,特定民族或特定社会的基本文化价值体系会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但文化的自组织系统也会随社会的发展在自身矛盾运动的推动下不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自我超越。

由于主导社会文化反映形式往往落后于社会发展,而特定民族或特定社会却会从自身内部产生出质疑、怀疑、批判原有文化模式的新文化因素,并与原有的自在的和自发的文化模式发生冲突,而引发文化的变迁。

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带来了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内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

封建文化思想被民族、科学、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所代替。

建国初期中国面临异常复杂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在经济上,我们采用了前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使传统乡村文化存在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进行了全面控制。

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日益复杂化,这种模式的僵化性弊端日益显现。

计划经济体制促进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和强化,农民的社会文化生活依然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

国家依靠政权的力量对乡村社会实行全面6的控制,摧毁和抑制了传统家族宗法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消除了农民对宗法组织的依附性,并将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意识“硬灌输”到乡村社会,用新的政治伦理渗透和改造了乡村社会的文化生活,用社会主义道德冲淡了农民的传统乡村文化意识。

但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的所有社会活动、生活行为及文化意识都被限定在集体范围内,使农民对集体村落产生新的依附意识,农民就不可能产生现代思想文化意识,并产生了对乡村新政权组织的依附和盲从。

2.市场经济引起外缘性文化注入是乡村文化变迁的根本动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不仅抛弃了历史上形成的农耕文化传统,而且抛弃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封闭和僵化的文化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封闭的、以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为基础的文化样式向开放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文化转变,无论从思想文化观念的更新还是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都与文化传统形成一种隔离。

城市化的推进,松动了城乡二元结构,打破了乡村社会文化的封闭性,为乡村社会带来了现代性的文化因素。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虽然传统的宗法伦理和家族意识被国家政权打破,官方文化通过强化的政治控制渠道传递到农村,但并没有成为农民的自觉文化意识,传统的乡土情结并没有淡化。

改革开放以后,城乡二元壁垒被逐步突破,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改变了乡村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

乡镇企业带来了全新的市场意识、契约意识和经济理性。

工业化的技术要求,培养了具有现代市场意识和经济理性的农民企业家,也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工人实现了身份的转换。

市民化使农民的小农意识在逐渐弱化,逐渐萌发和孕育了现代性的文化理念和开放意识。

同时,大规模的农民流动,使城乡以及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出现了流动与融合的机会。

农民流动不但改变着乡村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带来了大量现代性的城市文化,特别是市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外出务工改变了农民传统的收入结构,多种多样的收入形式打破了土地经营收入的唯一性。

经济收入的增加,知识视野的日益开阔,激发了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促使其政治人格不断向现代公民人格转型。

由于流动农民的日益年轻化,特别是80后和90后新生代农民工的增多对乡村文化转变有很强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现代化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生活意识被他们辐射和扩散到乡村社会,增强了乡村社会文化生活的开放性。

市场经济为人们带来了现代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观念价值,但其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工具理性的思维取向,也产生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诚信缺失、伦理失序、道德滑坡等许多负面的消极影响。

尤其是乡村社会,由于传统文化日渐消失而主流文化又缺乏影响力,加之农民文化素质的局限、文化生活的贫困、消费观念的偏差,导致纯朴勤劳的人文价值缺失。

面对市场大潮下各种鱼龙混杂的思想文化意识和形形色色的不正之风,农民感觉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不断加大的贫富差距和城乡差别,激发了农民的物欲意识,并导致他们文化心态的失衡和行为的失范。

市场经济的建立,必然带来市场文化向一切领域的渗透,乡村社会也不可能避免。

市场文化一旦进入乡村社会,在彻底改变农民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彻底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农民所发生的这些变化,不但将新中国建立后经过数十年努力建立的思想和文化范式基本瓦解,而且也将残存的以亲情和乡情为纽带而形成的朴素的道德规范和乡村文化基本瓦解。

[1]3.文化的异质性因素增强为多元文化的交流创造了必备条件在市场经济体制普遍化和全球化趋势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多元文化交流和碰撞已成为必然趋势。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和推广下,农耕文明时期那种局限于内部交流与对话的文化模式被彻底改变,意识形态堡垒也被冲破,多元的文化价值理念瓦解了泾渭分明的文化隔离状态。

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文化的消费功能、休闲功能、审美功能被强化,在更大程度上重新塑造着社会心理意识和社会价值观,而文化在传统意义上具有的对整个社会心理的规范教化作用被相对弱化。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文化多元性还具有多变性、不确定性。

文化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使传统农耕文明正在经16历一个多元文化渗透,多元文化交互的矛盾、冲突和融合之中。

文化多元冲突与融合,既为乡村文化的变迁提供了良好机遇,又为乡村文化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现实乡村文化环境的复杂性和文化地域的差异性,决定了乡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只有立足于本土文化的优良基础,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抵制丑恶和落后文化的消极影响,才能推动乡村文化的良性发展。

4.现代教育与大众传媒是乡村文化变迁的驱动力改革开放以前,乡村社会所接触的文化影响和文化意识只有单一的主流官方文化,而这些内容受泛政治化因素的影响,与农民的生活实际有很大的距离。

改革开放以后,在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下,大批农民实现了职业、地点和身份的转变,形成了乡镇企业工人、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等新的社会群体,他们的社会文化思想自然随着职业和身份的转变而发生了变迁。

继续留在农村、留在土地上的农民也受现代教育和大众传媒的影响,各种文化思想通过日益普及的现代化信息渠道传播到农村,农民在社会流动中与现代文明广泛接触,不断改变着传统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当电视在中国农村基本普及以后,“现代城市文明”包围农村就成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普遍的现象。

随着农民经济行为自主性和自觉性的增强,现代思想文化信息的传播,有力地推动了农民民主、自由意识的逐步确立,农民的现代道德观念、法治观念不断增强,经济文化、政治文化和观念文化不断向现代转型。

从我国的整个国民教育体系来看,主流文化占主导的学校教育,基本是按照“现代城市文明”的模式来设计的,当伴随着义务教育在农村的普及,整个农民的社会化过程已经被纳入了“现代城市文明”当中。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子女进入大学接受现代文化教育,推动了现代文化在乡村的传播和应用。

众多80后和90后新生代农民工,一般都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对城市文明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回乡后,也成为现代文明的主要传播和践行者。

从文化活动形式来看,“现代文明”比起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更新鲜、更便捷、更有诱惑力,更易得到传播。

随着农民流动性的增强,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在城市或媒体上接触到现代文明,受现代文明潜移默化的影响,渐渐被“城市化”了。

乡村的城市化以及现代文化的不断渗透,不仅改变了乡村的生活方式,也使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渐渐弱化,许多传统的民间文化不断流失、消亡,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加速瓦解。

5.城市吸引力是乡村文化变迁的诱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乡二元化,使我国的城市和乡村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重大差别。

城市对农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城市居民有稳定的国家统一分配的就业政策,拥有稳定工资收入。

同时,在计划体制下,城市还具有良好而稳定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养老保障以及城市职工工资以外的口粮供应、子女就学就业等福利制度方面的差别。

目前,虽然经过了30年的改革开放,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但城乡差别不但没有缩小,还有加大的趋势,城市的巨大吸引力仍然存在,流动中的农民被丰富多彩的城市精神文化生活所吸引,不断改变和重塑着乡村文化。

6.信息社会的到来是促使乡村文化变迁的重要因素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化成为世界性潮流。

随着工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传统农业地位日益受到知识经济的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