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第2讲: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演进与强化导学案(学生用)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导学案)

九九高级中学学生导学提纲LSTG--必修1 .3 编制人:吴威2017.09.06课题: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学习目标1、识记:汉代的“中朝”、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宋朝削弱相权的措施;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及州的设置、元朝的行省制度;汉代的刺史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2、理解: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进特点、从汉到元地方管理制度的演进特点。
二、重点:历代专制主义王朝权力日益集中的特点,了解这一现象和中国政治形态历史的演进关系。
难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进的史实来分析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基础知识感知与探究知识点一·“法令出一”——皇帝制度1.概括皇帝制度的特点及表现。
2.其影响是什么?知识点二·君权与相权1.说一说君权与相权为什么有矛盾?2.历代王朝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采取了哪些措施?3.从相权演变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4.怎样评价君权与相权的斗争?知识点三·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简单概括各个王朝的监察机构及其职能。
2.监察体制的建立产生了哪些影响?知识点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世官制”的特点是什么?其主要实行在哪些历史时期?2.什么是“察举制”?说出其演变过程及评价。
3.“科举制”的特点是什么?怎样评价“科举制”?4.总结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
知识点五·行省的设置1.简单列举秦汉至宋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
2.归纳元代设置的行省制度的主要内容及行省与中央的关系,概括其历史意义。
四、课堂训练1、秦朝修建咸阳城,把渭河比作银河,各宫殿为星座,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这一建筑理念蕴含的思想是()A.“大一统”B.“皇权至上”C.“天人合一”D.“神仙方术”2、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
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A.决策权 B.行政权C.军政权D.财权3、“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君主专制演进与强化与强化教案

(2)科举制度创造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起到了一定的选拔人才的作用,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中华民族、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现代选拔制度奠定了基础。
——引自《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以及西方人推崇科举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3)1905年,光绪帝下诏宣布取消科举。这标志着持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寿终正寝。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衰落直至废除的原因。科举制度在清朝的最终废除对现代选拔制度和教育制度有何启示?
相
同
点
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③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探究二:科举制
材料一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
材料二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无疑对中华民族、对全人类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二)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人民版《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word教案

高一历史集体备课设计编号:003宣政院(藏、川、青)5、明:承宣布政使司、府、县6、清:省、道、府、县从以上政治制度的演变中,你得出了什么规律性认识?提示: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
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③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第三点内容教师可作为补充)【重难点问题释疑】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魏晋南北朝时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将东汉以来的尚书台改为尚书省,又设立中书省和门下省,但这三个部门尚未构成中枢权力机构。
(2)隋唐确立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是中书省(隋简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朝中枢权利机构的变化宋朝三省长官形同虚设,又另外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最高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
军政归枢密院掌管,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并称“二府”。
而财政归三司掌管,三司的长官三司使又称“计相”。
(4)元朝实行一省制元朝建立后,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其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2、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1)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或回答结束后,教师快速在黑板上将相关问题的知识框架进行板书;或事先做好课件。
这样学生可以形成对知识的直观认识。
君主集权的强化导学案

君主集权的强化导学案学习重点: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学习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1、女真是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
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领_____________统一了女真各部。
________年,他自立为汗,国号_______,史称_________。
后迁都_________,改成________。
2、_______改女真族名为满洲,_______年,他在_______称帝,改国号为______。
他就是________。
_________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问题归纳: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主要功绩各有哪些?1、清朝初期,中央政权机构大体采用明朝的制度,设置________和______,但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讨论,一经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改变。
2、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置________________,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
__________________的设立,标志着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强化。
3、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从思想领域严格控制知识分子,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造了大量的冤狱,这种做法叫做“___________”。
4、文字狱最严重的三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归纳: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哪些?材料一国初设内三院外,其军国政事,皆付议政诸王大臣,然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宪皇习知其弊,故设立军机大臣------然后机务慎密,议政之弊始革。
材料二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导学案

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二课时)一、课程标准了解汉至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熟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二、教学主体(一)结构化预习:①认真阅读教材,用黑色或蓝色笔标准地标注以下知识,划出关键词句;②用红笔标注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提出你的疑问;③用心记住最根底的知识和概念.(二)教学主体1.法令出一(1)创立:(2)表现(3)弊端(4)特点(5)官僚体制的根本原那么2.启权和相权(1)汉至宋代开展演变①汉代一汉武帝时期内外朝制②唐代一三省六部制③宋代一两府三司(2)演变总趋势(3)调整原因3.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开展演变①秦:②西汉③以后历朝监察机构:(2)评价①积极:②消极:4.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开展演变(2)察举制①含义:②演变:O③评价:(3)九品中正制(4)科举制①定义:②特点③评价:5.行省的设置(1)秦至宋地方行政机构设置(2)元代地方最高常设行政机构(3)在十大行省之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4〕职权:O〔4〕中央对行省官员的治理O〔5〕影响:〔三〕随堂检测1.以下不能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治理日益增强的趋势是〔C 〕A.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B.汉朝设刺史制度C. 唐实行三省六部制D. 北宋设置通判2.宋朝大臣文彦博曾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这明显表达出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B 〕A.皇权高度增强B. 皇权制度与官僚制度的结合C.皇权制度与神权制度的结合D. 以官僚体系为工具的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形成三、课堂练习一一合作探究、释疑解难问题1、完成汉、唐、宋、元、明削弱相劝的举措表,从中可以看出君权与相劝演进的趋势如何?实质是什么?自秦以后削弱相权的主要举措简表朝代主要举措秦朝设立丞相,丞相权力很大汉朝武帝频繁更相;设立中朝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副宰相,分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军权;设三司,分财政权;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实质:君主专制的强化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实行时间西周至春秋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际准血缘德行〔贤良方正〕德才〔实际上是门第〕测试成绩f寺点官职世袭以官举士,来源基层,但带有封闭性特征设立中正官,人才分等择优录取,仕途开放局限被限定在贵族范围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成为世族把持政权工具八股取士,束缚思想选举标准呈现:血缘------ 德行---- 势力 --- 才能,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测试,选拔方式趋向严密、科学裁决权力呈现:地方一一中央一一皇权,越来越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皇帝制度始于班级姓名()四、阅读材料探究解决问题材料一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及.然魏、晋及南北朝三四百年,莫有能改之者.〞“人主遂不能借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唐摭言?载:“文皇帝(隋文帝)拨乱反正,物盛科名,志在牢笼英彦.〞材料二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元朝高明在〈〈琵琶记?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自小多才学, 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明代思想家顾炎武那么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问题3:从材料一,科举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科举制作用的看法?原因:南北朝时,士族制度极端腐朽, 渐趋衰落.庶族地主开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政治力量, 参与政权. 朝建立、实现统一,需要建立新的选官制度以稳固统治作用:积极:①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②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扩大了统治根底.③提升官员的素质和政府的行政效率.④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⑤相对公平公正.局限:①测试科目和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尤其是明清八股取士,不利于实用学问和技术的开展;②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③实质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限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A.秦始皇 B 汉武帝 CD 1O2. 在位时期注意从身份卑微的士人中破格用人,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形成“内朝〞和“外朝〞政治现象的皇帝是〔〕A.秦始皇B. 汉武帝C. 唐太宗D. 宋太祖 3.以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拟两图,最能说明的是〔〕4.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完备,但效能有限,其根本原因是 A.监察官员素质低下 B. 政治腐败C.监察机构自身腐败D.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5.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先后经历了以下哪三个阶段〔〕A.察举制、科举制、世官制B. 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C.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D.察举制、世官制、科举制6. 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扩大封建统治根底B.C.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开展D.7. 我国现在最高地方行政区划是“省〞 .这种省制始创于A.唐朝B. 北宋C. 元朝D.8. 元朝时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局部地区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 宣政院 C. 行中书省 9. 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 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 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低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大朝之权势.或以货贿自通,或 以计协登进.……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慢主惘时,实为乱源.材料三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翻开了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 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 请答复:〔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在此前的奴隶制时代我国主要采用的选官制度是什么?〔2〕 材料二描述的又是哪种选官制度?它主要盛行于哪一历史时期?〔3〕 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它产生于什么时期?试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加以简评. 1.A 2.B 3.B.4.D 5.C 6.A 7.C 8.B〔1〕察举制.世官制.〔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3〕科举制.隋〔或隋唐〕.以严格的测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进步性.A .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 .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证君权.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削弱了显贵的特权〔〕明朝〔〕D. 尚书台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皇帝丞相 太尉御史大夫。
四川省古蔺县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三节第二课时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

四川省古蔺县中学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三节第二课时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教学目标1.扎实掌握中国古代从汉至元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史实,提高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扎实掌握中国古代从汉至元地方官制发展演变的史实,提高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通过阅读教材,合作探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趋势,学会知识迁移的方法。
二、重难点1.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从秦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中央官制、监察体系、选官制度、地方官制四个角度学习把握)。
三、课时学法指导1. 读书第一遍,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第二遍,完成预习案基础知识;第三遍,明确重难点,发现问题。
2.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经小组讨论写在导学案中反馈给老师。
四、预习案1.任务布置:(注:回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概念,通过本节内容学习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趋势。
)(1)阅读教材P13-14页,完成聚焦课堂P4-5知识再现,勾划出基础知识。
2.存在问题:(在预习和探究中存在的问题反馈)五、探究案1.阅读教材p14-15页“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一目回答问题:中国古代选官标准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科举制?2.阅读教材p16页“行省制的设置”一目,回答问题:元代设立行省的意义?从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演变入手,归纳总结出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趋势如何?我们如何认识这种演变趋势?六、训练案1.聚焦课堂基础巩固★2.大聚焦变式迁移★★3.七、反思与小结1.2.3.注意:1、课前一周将导学案印制完毕。
2、各科各组的导学案电子文档交给备课组长保存3、导学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完成预习,掌握基础知识。
预习案梳理教材知识,探究案加深知识的理解,训练案帮助学生巩固练习。
4、导学案一课时的总量为该页大小1页。
参考答案:所有问题都必须附参考答案,学生完成检查后下发答案(每个小组1份)3①协助皇帝,助理万机;②a、在废太子、封侯等政务上与汉景帝旨意相左;b、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C、君权与相权的冲突,打击相权以加强君主专制;③a、主管军事b、主管司法。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导学案

级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编号: 编制时间: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 组内评价:第1页 共4页 第2页 共4页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第一课时)【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纲要求】理解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重要历史概念。
【学习目标】(课前展示,课上5分钟左右导解) 1、 理解并识记汉至元朝加强君权中重要历史概念。
(重点) 2、 正确认识行省制度的历史作用。
(重点)3、 了解汉至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难点) 【使用说明】1、课前利用20钟左右的时间,自主学习,完成预习案的知识结构整理。
(认真阅读教材,用双色笔划出关键词句。
)2、课堂上用10分钟左右以小组形式讨论探究案中的两个重难点问题;用15分种左右展示点评。
3、训练案利用15分钟左右当堂完成。
【预习案】(课前20分钟左右自主学习完成)一、君权与相权1、 通过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你说一说君权与相权为什么有矛盾?2、请结合史实说一说作为封建统治者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二、行省制度1、 简单列举秦汉至宋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
2、 简单叙述一下元代设置的行省制度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我的疑惑】【探究案】(课上10分钟左右小组合作探究,15分钟左右展示点评) 1、 请概括并解释秦朝至元朝加强君主专制采取的措施。
2、用史实说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存在的两对主要矛盾,并指出矛盾发展的趋势。
2014级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编号:01.01.03 编制时间:2015.01.10 编制人:2号 审核人: 审批人: 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 组内评价:第3页 共4页 第4页 共4页【训练案】(学生自主完成A 、B 级练习,互助完成C 级练习。
15分钟左右) 1.(A 级)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君主专 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教学设计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历程,包括秦朝的皇帝制度、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的军机处等重要制度。
理解君主专制政体强化的表现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史料分析、图表解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特点和规律。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历史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客观看待历史的态度。
引导学生思考君主专制政体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君主专制政体的重要制度及其演进。
君主专制政体强化的表现和影响。
2、教学难点理解君主专制政体强化的原因和影响。
培养学生对历史制度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君主专制政体的基本概念和演进脉络,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史料分析法提供相关的历史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解读,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图表归纳法运用图表对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清晰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秦始皇的画像,提问:“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创立的皇帝制度有什么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1)秦朝的皇帝制度讲解皇帝制度的特点,如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等。
通过相关史料,如秦始皇的诏书,让学生理解皇帝制度的权威性。
(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展示三省六部制的结构图,讲解三省的职责和运行机制。
分析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如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等。
(3)宋朝的二府三司制讲解二府三司制的构成,即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掌管财政。
探讨二府三司制对加强皇权的作用。
(4)明朝的内阁制介绍内阁制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
第2讲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演进与强化
【知识回顾与提升】
(一)中国古代国家政治体制的结构
项目\时代
封建时代
(夏商周)
帝制时代
(秦到清,以秦为例))
国家体制的结构
横向结构
(中央)
王权制度;
为王室服务的官僚制度纵向结构
(中央与地方)
地方分权
(分封制)
国家体制运转的支持系统宗法制
世卿世禄制礼乐制度
材料:(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思考:周秦政治制度之间有哪些联系?又有哪些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三变:
三不变:
原因:
(二)古代东方和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性
雅典中国
在国家主权上
在权力运作上
在法律方面
思考:试比较古中国与古希腊在地理环境、适合从事的经济行业、政治制度的选择、民族性格、文明特征这五方面的不同之处。
古希腊古中国
地理环境
适合从事的经济行业
政治制度的选择
民族性格
文明特征
【课前自主整理】
1、用图示法整理汉、唐、宋、元、明、清中央政府的组织结构图。
思考: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
汉唐宋
元明清
对接:【课堂核心探究1】、【课堂核心探究2】【课堂核心探究3】
2、概括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3、整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_____范围内,由__________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_______时创立,自下而上推举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做官。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
(4)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
①实施:朝创立,唐宋不断发展完善,明清时期演化为。
②评价:
进步性:
局限性:
对接:【课堂核心探究4】
4、中国历代帝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1)加强君主权力。
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
如秦始皇,汉武帝“”,明清八股取士,大兴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
如秦朝中央实行制,地方推行制;汉代中央实行制度和刺史制度,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唐朝中央实行制;明代中央,地方;清设南书房、等。
(4)注重选拔和任免官吏。
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
隋唐之后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
如秦代设,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明代的东厂、西厂、等。
【知识体系构建】
【课堂核心探究】
〖探究活动1〗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材料一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宋]欧阳修《新唐书》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
……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回答:根据所给材料分析,唐代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
〖探究活动2〗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举措
材料一 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
——[元]脱脱等《宋史》 材料二 (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回答: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探究活动3〗明朝内阁制的性质特点
材料一
材料二“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讨论:从材料中可以得出内阁的性质是什么?有什么权限和作用?
〖探究活动4〗选官制度的演变及科举制的功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
……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材料三这一制度……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
……这一制度达到充分发展的,是由一系列的考试组成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思考: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在选拔标准、选拔方式、选官原则、选官基础等方面的发展演变趋势。
材料四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暑期特训系列之申论模拟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在给定资料中有中组部部长关于人事制度讲话。
如,“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是调查中干部群众认为近年来最有成效的选人用人改革措施”。
“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现在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
在《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
材料五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思考:(2)根据材料一,和古代相比,当今在选拔干部的方式和标准上有什么特点?
(3)根据材料二,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历史广角】——易混点提醒
1.唐朝三省六部制与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
三省六部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相似,都体现了分权,但是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加强皇权专制,而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是现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原则,目的是防止专制,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2.唐代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的不同
在古代,中书省的职权并不完全相同。
唐朝的中书省是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元代的中书省则为最高行政机构。
3.明朝内阁官员的“权力”
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的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4.明朝内阁制度与丞相制度的区别
(1)丞相是国家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而内阁不是法定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丞相被赋予行政或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而内阁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无决策权。
(3)丞相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5.军机处的职责和影响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但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并无决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