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 导学案(学生版)

合集下载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及答案 回忆鲁迅先生中导学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及答案 回忆鲁迅先生中导学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及答案回忆鲁迅先生中导学案【篇一】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及答案《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新庄初中学案设计姓名科目:语文年级:七主备人:时间:2022-2-26课题:回忆鲁迅先生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1、创作背景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

”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

鲁迅和萧红之间的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2.关于萧红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3.关于鲁迅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文章和,请说说自己对鲁迅本人及他的作品的了解。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一、情境导入
导语:提出问题——说说你印象中的鲁迅先生。

老师总结导入:通过上学期对《朝花夕拾》的阅读,大家对鲁迅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我们是否真的喜欢鲁迅?有些同学为什么会对鲁迅敬而远之?也许由于时代的隔膜,加上我们毕竟年少,对鲁迅作品及其为人还不能充分理解。

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有些对鲁迅高度评价的定论,先入为主地框定了我们的头脑,反而阻碍了对鲁迅精神丰富性的认识。

如果读一读这篇回忆鲁迅先生的传记,相信这种状况会大有改变。

我们会看到一个热情、幽默、深刻的鲁迅,一个睿智而又平和的鲁迅。

原来我们完全可以轻松地走进这位文化巨人。

展示课件并展示图片素材“《朝花夕拾》封页图、木刻鲁迅头像”,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课前预习的作者情况,教师重点补充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交往和情谊。

在萧红眼中,鲁迅不仅仅是位令人尊敬景仰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更是一个文学创作和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她终身对鲁迅怀着深深的敬仰和感激。

【设计意图】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补充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交往和情谊,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作者的崇敬与感恩之情。

三、初步感知,梳理片段化的写作,体会鲁迅性格的多个侧面。

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首先请学生通读全文,对文章整体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并说说文中写的鲁迅和你印象中的鲁迅有什么不一样?
2.教师提出问题:作者用哪一些片段来写鲁迅的性格品质的?每一个片段体现出他的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排练方式,发现有些段落之间空格比较宽,引导其思考出来。

(完整word)回忆鲁迅先生 导学案(学生版)

(完整word)回忆鲁迅先生  导学案(学生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学生版)(2018。

3)【学习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学习重点】1、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1、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知识链接】1、创作背景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

”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许多名篇佳作。

在零零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由于作者萧红是鲁迅先生的学生,跟回忆对象鲁迅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2、关于萧红原名张遒(qiú)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也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调羹.( ) 草率.( ) 舀.( )揩.( )咳嗽.( ) 校.对()阖.( ) 碟.(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忧郁明郎角落安静B.藤椅幻想稀奇稍微C。

咳嗽间断校样鸡鸣D.疙瘩起劲悠然翻译3、鲁迅,原名,又名周樟寿,字豫才。

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第一篇白话小说 ,小说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杂文集、等.【合作探究】1、读完本文以后,对鲁迅先生有何新的认识?2、鲁迅先生既然看过美学书,对着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什么文章开头说他不太注意人的衣裳,“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3、为什么写海婴喜欢拉我的小辫子?这似乎跟写鲁迅先生没有多大关系?4、萧红从先生的饮食起居写到待人接物等许多日常小事,为什么单单从笑写起?5、文中提到先生对青年人字迹潦草“深恶痛绝",为什么还是戴上眼镜一一展读?6、文中“贩卖精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直接点明冯雪峰的身份?7、文中主要描写了有关先生的哪些细节?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细节描写来刻画鲁迅先生呢?【精简精练】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设计:刘斌审核:黄海辛钰执教:七年级语文组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课型自读课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请同学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2.实际上,鲁迅先生是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

介绍本篇作者——萧红。

(板书作者)萧红,原名张遒(qiú)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也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二、自主学习看清字形给加点字注音。

(自主完成,二人互检,教师核对。

)调羹.()草率.()舀.()揩.()咳嗽.()校.对()阖.()碟.()三、合作探究主问题一整体感知1.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2.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描写鲁迅先生?学法指导-------1.自学指导:(1)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学生自主交流阅读感受,并集体评议。

2.互学要求:组长主持有序交流。

最后组长归纳组员想法并督促组员整理笔记举手展示。

3.展学要求:身体立直,表达清晰,声音洪亮,观点合理,依据充分。

每位组员展学后邀请全班同学补充或者质疑。

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默读课文,思考:主问题二再读课文,思考:文章所写的哪个生活片段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从中能看出鲁迅的什么性格特征?(结合细节进行分析)过渡语:大家通过初步探讨课文,都感到鲁迅是非常平凡可亲的。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七部分:( - )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原稿及校样纸的态度。
第八部分:( - )许先生每天。
第九部分:( - )夜里去看电影时,鲁迅先生对“我们”的。
第十部分:( - )写鲁迅先生的。
第十一部分:( - )鲁迅先生夜间时的情景。
第十二部分:( - )鲁迅先生对海婴的。
第十三部分:( - )鲁迅先生在小事上。
第十四部分:( - )鲁迅先生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忘我地。
任务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指向目标2)
1.本文叙述了鲁迅先生哪些生活琐事?刻画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生活琐事
具体事例
形象特点
示例:神情姿态
鲁迅的笑、鲁迅走路的姿态
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2、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B.从体裁上看,《回忆鲁迅先生》是一篇写人散文,主要通过对鲁迅先生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作为“普通人”的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C.《回忆鲁迅先生》和其他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一样,都是写作为革命斗士的鲁迅先生怒目金刚的一面。
D.文中说“鲁迅先生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意身体,所以要多做,赶快做”,这表现出鲁迅先生不惧怕死亡的淡然和争分夺秒工作的勤奋。
C.虽然这次考试失利,但是宋明始终很冷静,有着不以为然的良好心态。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要肯放下架子,不耻下问,你就可以学到许多新的知识。
【学后反思】
3、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
任务四:品味语言(指向目标4)
1.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找出来并赏析。
任务五:领会文章主旨,理解作者情感(指向目标3)
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饮食起居、与家人相处、会见朋友、读书写作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现了一个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鲁迅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高尚的品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和之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案和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案和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案和同步练习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1.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并思考批注中提出的问题。

2.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

3.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的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学习重点】1.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难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关爱亲人的品质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问: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回答)2.提起鲁迅,人们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面目严肃冷峻。

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

因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鲁迅是严厉的、尖锐的,甚至是可怕的。

其实,这些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但这不是他的全部。

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

他的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中的一部分。

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了解鲁迅。

二、目标导学: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概括内容1.了解作者及鲁迅。

(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组内交流,自主了解相关内容)(1)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2)作者简介。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呼兰区)的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回忆鲁迅先生学习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通过读课文,了解表现鲁迅先生性格特点的几件情况。

3. 能联系上下文,明白得含义深刻的句子。

4. 学习鲁迅先生关怀爱护他人、坚信科学、勇敢无畏的精神。

学前预备1. 搜集关于鲁迅先生的各种资料,了解鲁迅先生在我国文化界的阻碍和成就。

2. 找一些自己能看明白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来读。

预习提示鲁迅先生那犀利如匕首的文章和他那坚强无畏的斗争精神是我们大伙儿都比较熟悉的。

但鲁迅先生性格中的另一面,他的随和、亲切,关怀和爱护青年人却是我们了解不多的。

在这篇文章里萧红女士为我们介绍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整篇文章的笔法专门舒散,看起来作者面对我们娓娓道来,读起来专门轻松。

这既是散文的特点,也是萧红的写作风格。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要紧写了到鲁迅家做客、认真读青年的来信和踢鬼这么几件情况。

通过这几件事,使我们对鲁迅先生的性格认识更加全面。

到鲁迅家做客,写的是极小的事,甚至还算不上故事,只是一些经历的片断,然而却生动地反映出鲁迅先生的随和、亲切,带着些许幽默、平易近人和关于青年人的明白得。

读青年人的来信是文章讲的第二件事。

从那个地点能够看出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关爱以及高度的责任心。

写得最详细的是第三件事踢鬼。

从这件事中,我们能够看出鲁迅先生的唯物主义立场和科学态度,他坚信世界上没有鬼,在遇到“鬼”的时候,决心探个怎么说,表达了他一贯的勇敢作风。

几件情况之间没有关联,他的价值在于让我们从这些小事中去深刻认识鲁迅先生的平凡与伟大。

从写作上看,当我们在写一个人的时候,要努力突出那个人的特点,包括传神的外貌描写,细小的生活场景和细节描写。

实事求是地刻画,不要随意拔高,任意美化或者丑化。

把写人与写事紧密结合起来。

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巩固字词:听写生字新词并说明词义嗽济剖殃犹豫明朗深恶痛疾解剖倒霉变幻无常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 自己默读课文,给全文段落标上序号。

2. 想一想,课文讲了鲁迅先生哪几件情况。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回忆鲁迅先生学习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通过读课文,了解表现鲁迅先生性格特点的几件事情。

3.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 学习鲁迅先生关心爱护他人、坚信科学、勇敢无畏的精神。

学前准备1. 搜集关于鲁迅先生的各种资料,了解鲁迅先生在我国文化界的影响和成就。

2. 找一些自己能看懂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来读。

预习提示鲁迅先生那犀利如匕首的文章和他那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是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

但鲁迅先生性格中的另一面,他的随和、亲切,关心和爱护青年人却是我们了解不多的。

在这篇文章里萧红女士为我们介绍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整篇文章的笔法很舒散,好像作者面对我们娓娓道来,读起来很轻松。

这既是散文的特点,也是萧红的写作风格。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写了到鲁迅家做客、认真读青年的来信和踢鬼这么几件事情。

通过这几件事,使我们对鲁迅先生的性格认识更加全面。

三、逐件事学习1. 先学到鲁迅先生家做客这件事。

①找出写这件事的相关段落。

写了作者几次到鲁迅先生家中做客?②依次学习作者两次到鲁迅先生家中做客的不同情况。

(这两次做客反映鲁迅先生同样的性格)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因为这不仅仅是性格的问题,而且还涉及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情感问题。

2. 学习鲁迅先生对待青年人写信的问题。

①找出文中哪几段写的这件事。

②读一读这段文字,想一想,鲁迅先生的态度和行为有什么不同。

③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用一句话来形容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和性格。

3. 学习鲁迅先生不怕鬼的故事。

①自己读课文,找出这件事的起止段落。

②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

③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讲这个故事。

④师生一起探究鲁迅不怕鬼的原因,体会鲁迅先生的性格。

⑤师生共同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前三段1. 自己读课文,勾出自己认为写人物外貌写得好的地方。

3. 读一读传神的外貌描写,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回顾全篇,深化认识1. 朗读全篇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学生版)(2018.3)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1、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知识链接】
1、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

”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许多名篇佳作。

在零零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由于作者萧红是鲁迅先生的学生,跟回忆对象鲁迅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2、关于萧红
原名张遒(qiú)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也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调羹.()草率.()舀.()揩.()
咳嗽.()校.对()阖.()碟.()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忧郁明郎角落安静
B.藤椅幻想稀奇稍微
C.咳嗽间断校样鸡鸣
D.疙瘩起劲悠然翻译
3、鲁迅,原名,又名周樟寿,字豫才。

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杂文集、等。

【合作探究】
1、读完本文以后,对鲁迅先生有何新的认识?
2、鲁迅先生既然看过美学书,对着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什么文章开头说他不太注意人的衣裳,“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3、为什么写海婴喜欢拉我的小辫子?这似乎跟写鲁迅先生没有多大关系?
4、萧红从先生的饮食起居写到待人接物等许多日常小事,为什么单单从笑写起?
5、文中提到先生对青年人字迹潦草“深恶痛绝”,为什么还是戴上眼镜一一展读?
6、文中“贩卖精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直接点明冯雪峰的身份?
7、文中主要描写了有关先生的哪些细节?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细节描写来刻画鲁迅先生呢?
【精简精练】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

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

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

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

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边睡着了。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所写的三件事。

2、选文第一段用了7个“陪”,能否将其简化为“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就陪客人,一直陪到夜里十二点”?为什么?
3、作者写鲁迅的夫人和儿子海婴睡觉的原因是什么?
4、文章用白描手法刻画鲁迅先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如果你所在的班级开展“鲁迅读书月”活动,你会向大家推荐鲁迅的哪一部作品?为什么?
【主题阅读】
鲁迅先生记
萧红
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从瓷釉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小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过:“这叫什么名字?屋中既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第一次,走进鲁迅先生的家里去,那时快接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

而且再升腾到就看不见了。

“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发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口距离着。

“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了。

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

我看到了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

以后,因为熟识了的缘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来自寒带的地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有一点惊奇。

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的前面。

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

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

有时候就检查着“万年青”,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谈着,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

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

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

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

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总是要记在心上的。

1、在“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发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口距离着”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细致地描写鲁迅先生的“烟”,这样写有什么寓意?
2、根据你的体会,谈谈“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题目是“鲁迅先生记”,行文并没有记叙鲁迅先生的几件事,这样写离题吗?请你谈谈自己的想法。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拓展提高】
1.请以“鲁迅先生,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