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 学案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1.品读文字,读出字里行间中鲁迅平凡的一面。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3.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3.回忆鲁迅先生【教师版】
1.品读文字,读出字里行间中鲁迅平凡的一面。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3.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三篇

【导语】《回忆鲁迅先⽣》是本单元的⼀篇细腻⽣动、深情动⼈的记⼈散⽂。

作者以娓娓道来、清新淡雅且饱含感恩与崇敬的深情笔调,展现了鲁迅先⽣平凡⽇⼦中那些真实、细微的“寻常⼩事”,还原出⼀个⾎⾁丰满、⽴体灵动的鲁迅形象。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利⽤课⽂排版梳理各个描摹⽚段,把握⼈物真实、富有⼈情味、⽣活化的形象;通过“圈点批注”,品析⽂章语⾔的特点和表达的妙处。

2.指导学⽣⾃读梳理结构、讨论体会感情,“圈点批注”品味语⾔。

3.感受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利⽤课⽂排版梳理各个描摹⽚段,把握⼈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感情。

并通过“圈点批注”品析语⾔。

【教学难点】 品析作者语⾔细腻⽩描和诗化的特点和表达的妙处,学习⽂章细节描写的⽣动真实和逼真传神。

通过对词句的揣摩体会⽂章⽂随笔动,笔随情⾄的美感和情意。

【教学策略】 1.圈点批注 2.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 导语:提出问题——说说你印象中的鲁迅先⽣。

⽼师总结导⼊:通过上学期对《朝花⼣拾》的阅读,⼤家对鲁迅有了⼀定的了解。

但我们是否真的喜欢鲁迅?有些同学为什么会对鲁迅敬⽽远之?也许由于时代的隔膜,加上我们毕竟年少,对鲁迅作品及其为⼈还不能充分理解。

还有⼀种原因就是,有些对鲁迅⾼度评价的定论,先⼊为主地框定了我们的头脑,反⽽阻碍了对鲁迅精神丰富性的认识。

如果读⼀读这篇回忆鲁迅先⽣的传记,相信这种状况会⼤有改变。

我们会看到⼀个热情、幽默、深刻的鲁迅,⼀个睿智⽽⼜平和的鲁迅。

原来我们完全可以轻松地⾛进这位⽂化巨⼈。

展⽰课件并展⽰图⽚素材“《朝花⼣拾》封页图、⽊刻鲁迅头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调动学⽣的阅读记忆,回顾对鲁迅的认知,激发学⽣对⽂章的阅读兴趣。

(⼆)作者简介 学⽣介绍课前预习的作者情况,教师重点补充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交往和情谊。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4.鲁迅先生对待青年人写信的问题。
①找出文中哪几段写的这件事。
②读一读这段文字,想一想,鲁迅先生的态度和行为有什么不同。
③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用一句话来形容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和性格。
展、点

阅读文中片段,完成下列问题。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有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独学
1.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描写鲁迅先生?
阅读提示(1、自己默读课文,给全文段落标上序号。2、看哪些段落写的是一件事情。)
2、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3、如果把第二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倒置,你觉得是否可以?
学、作
1、请用几个较精练的句子概括一下鲁迅先生在你心目中的形象。
例:青年的良师益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文所写生活片段中哪个片段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从中能看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举一例)
片段事例:
鲁迅的性格特点:
3.到鲁迅先生家做客这件事。
①找出写这件事的相关段落。写了作者几次到鲁迅先生家中做客?
②依次学习作者两次到鲁迅先生家中做客的不同情况。(这两次做客反映鲁迅先生同样的性格)
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因为这不仅仅是性格的问题,而且还涉及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情感问题。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教学
内容
回忆鲁迅先生
课时
1
课型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初读感知
1、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片断来表现人物?
明:(1)明朗的笑声;(2)轻捷的脚步;(3)留客人吃饭;(4)和我开玩笑;(5)感染快乐;(6)读信回信;(7)用校样擦手;(8)许先生的忙碌;(9)看电影;(10)先生熬夜工作;(11)陪客;(12)吃饭;(13)折叠包纸;(14)对待工作和休息等,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鲁迅先生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6)保姆总是fēn fù()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qīng jiéjiàn shǎngwù
腻疙瘩吩咐)
2、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1)我湍着连茶也喝不下。()
(2)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混浊。()
(3)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斩然的会心的笑。()
(4)鲁迅先生依着沿苏州河的铁栏杆坐在桥边的石围上了,并且拿出香烟来,装上烟嘴,幽然地吸着烟。()
5、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应该有很多值得大书特书的故事,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你认为作者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这样写很好。萧红采用的是中国历代怀人散文的传统手法,撷取人物生活中的平凡琐事刻画悼念的对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本文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另外,作者通过女性独特视角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湍—喘混—浑斩—崭幽—悠)
3、下面句子与“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一句的表现手法相同的是(C)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程教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学会概括事情的方法,提高概括事情的能力。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诗是谁写的?对,这两句诗是鲁迅写的,同时也把他当做是鲁迅精神品质的写照。

以前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萧红的脚步走进生活中的鲁迅。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二心集》《而已集》等(三)检查自学检测1.让同学上台展示答案。

2.教师订正后全班齐读。

(四)整体感知本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十四件小事,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事情的主要内容。

方法:1.抓关键词、关键句2.主要内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明确:1、鲁迅的笑2、鲁迅走路的姿态3、我在鲁迅家做客人4、鲁迅先生开玩笑5、鲁迅先生看到晴天笑了6、鲁迅先生看青年人的信7、鲁迅先生的原稿 8、徐先生的笑 9、鲁迅先生的礼让10、鲁迅先生的休息 11、鲁迅先生待客 12、鲁迅先生尝鱼丸13、鲁迅先生包书 14、鲁迅先生坚持工作(五)合作探究一文学作品中通常用典型事例反映人物性格特征,这篇回忆录同样也是这样,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十四件小事,从这十四件小事中,概括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用以下格式回答:我从______(某件事或某句话)看出来,鲁迅先生是一个______的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3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目标1.沉浸品读文字,读出字里行间中鲁迅平凡的一面。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的奉献精神。

3.体会作者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4.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重点)5.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难点)教学准备课前推荐学生阅读《〈呐喊〉自序》、鲁迅散文集《野草》以及搜集一些关于鲁迅人生历程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激趣入题请学生谈谈自己印象中的鲁迅(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教师总结:的确,一旦提及鲁迅之文,我们总会找到“匕首投枪”这个词,而谈及鲁迅其人,“我以我血荐轩辕”“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便会立即涌上心头,然而每一个人都是无法用简单的句子来概括的,更何况丰富之如鲁迅,伟人之成就并非一蹴而就,伟人正因平凡而更显非凡,让我们一起走近萧红笔下真实的鲁迅。

浅层阅读,整体感知(一)预习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轻捷(jié)嘱咐(zhǔ)揩桌子(kāi)薪金(xīn)校对(jiào)调羹(tiáo gēng)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安顿:安详,安稳。

存心:心里怀有的念头。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

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3.走近作者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学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学案

《回忆鲁迅先生》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1、创作背景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

”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

鲁迅和萧红之间的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2.关于萧红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3.关于鲁迅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文章和,请说说自己对鲁迅本人及他的作品的了解。

(二)自读课文,做好预习批注。

1、标明本文的18个小节。

(每小节以自然段之间所空一行为标志)2、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2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2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刻画富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2.揣摩重点语句和段落,品味作者细腻传神的语言,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刻画富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揣摩重点语句和段落,品味作者细腻传神的语言,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萧红回忆的点滴琐事,结识了“凡人”鲁迅。

这节课,让我们深入文本,品读传神的细节,认识“真人”鲁迅吧!设计意图:回顾旧知,连接新知。

二、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过渡: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往往是点睛之笔。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探讨细节描写的妙处吧!1.探究任务在传神细节里读别样的鲁迅:精读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细节描写,结合其中的关键词句,说一说你从中读出了鲁迅怎样的精神品质。

2.探究方法(1)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细节,揣摩其深意。

(2)聚焦细节描写中特别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咀嚼生动传神的动词。

(3)留意那些与常理相悖的细节,思考人物言行的根源。

3.成果展示预设:(1)勾连反复出现的细节。

一组写“笑”的语句: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周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明确:笑的描写几乎贯穿全篇,是对鲁迅先生的神态细节描写。

从这“明朗”、可以“冲下楼梯来”、“冲破忧郁心境”的笑声中,我们可以读到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先生。

句中的“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笑得咳嗽起来”“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等细节,通过简笔勾勒,反复渲染,使读者对鲁迅先生的开朗乐观印象深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回忆鲁迅先生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的爽朗与温情,以及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把握细节,沉浸感悟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5课时)
一、导入:
从回忆学习过的鲁迅作品开始,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小说《社戏》《故乡》等,老师经常给我们介绍到鲁迅先生,考试也经常考到鲁迅先生,那么,你平时对鲁迅是如何认识的,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先生。

谈谈自己印象中的鲁迅。

(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教师总结: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这样吗?提起鲁迅我们还会和伟大睿智联系在一起,但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不苟言笑的吗?他有没有平凡的一面?我们经常说伟大往往寓于平凡之中,这句话适用于鲁迅吗?我们是否能从他平凡生活中发掘出他伟大的一面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起探究一下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请同学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进行圈画
1、总结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并加以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善,板书)
明确:笑声
步伐
品评衣着
真诚待友(四处)
与青年们交往
2、这些片段,生活场景,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鲁迅,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哪些字词来描写的?让我们从先生的笑声开始吧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品词识人,适时板书)
明确:笑声明朗(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豁达爽朗的形象跃然纸上
步伐轻捷
“刚”“一”“同时”(行为描写)
品评衣着(细致随和善解人意)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真诚待友体贴而真挚
之一:夜谈:“嘱咐”“一定”“一定嘱咐”
之二:吃韭菜合子:
“笑”——冲
第43小节“一提议”“必然”“还是”“举着筷子问:‘我再吃几个吗?’以及第44小节,流露出鲁迅对对小辈的体恤,还有妻子敬重与依赖。

之三:两次来访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不乏幽默
“笑”——一种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之四:冯雪峰来访
与青年人交往:宽容赤子之心
“深恶痛绝”“但”“每封”“不同角落”
“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睛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三、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总第6课时)
一、回顾上节内容。

二、感悟平凡鲁迅之中蕴含的不平凡:
(感悟真人鲁迅)
如果说体贴、明朗的笑、幽默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然而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似乎品出了异于常人的鲁迅,有些感动,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

请学生们再细细品读挖掘文字背后的鲁迅,在那些看似平凡的言行中是否蕴含着不凡之处。

(同学再次研读课文,回答,教师引导深入,适时补充背景)
明确:“心里的欢喜”“仿佛不顾一切”“旷代的全智者的催逼”的“眼光”
“幻想”“安顿”“沉思”“谈得热闹”“校对瞿秋白的《海上述林》”……
(要点)明朗背后的澄澈,轻捷背后的坚定,细致背后的宽厚,体贴背后的原则,以及不是流露的天真、处逆境而不弃追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即真人鲁迅,而“真”恰恰不易做到,尤其在那样的年代难能可贵,实可谓一字千钧,凡人鲁迅因坚持真实而铸就伟大。

三、深入探讨,回味悟旨,学习写法
1、深入探讨鲁迅:伟人→凡人→真人
2、同学可发表质疑
3、学习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师总结: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

四、作业:《配套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