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导学案学生版

合集下载

《劝学》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劝学》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劝学》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以及圉绕中心论点设置分论点的议论文结构。

【学习重点】1、 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 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以及圉绕中心论点设置分论点的议论文结构。

【学习方法】自学法、检测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练习法【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S 诵读课文1、听教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 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 学生个别朗读课文,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 让同学们结合注释读通全文,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或借助工具书, 或小组谈论,或请教老师予以解答。

二、检査预习1 •给下而加点的字词注音。

4•木直中绳,糅以为轮。

三.布置作业:完成《新坐标》上“基础夯实”部分。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语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 《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乐府诗《长歌行》:白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参省( )( ) 知( )明而行无过 ■ 须臾( • • ) 跛( ■ 舆( )马 ■ 生( • )非异 直( • )步 骐骥( ) • • 锲( )而不舍 ■ 朽木不折( )帘 ■ • 参( ) 螯( ) ■ 2・找出通假字, 并翻译<木直中( )绳 糅( )以为轮 虽有( )槁( )眾( • • • • • 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 彰()弩马() 蛇鳍( )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金就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庄子曰:〃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精品:《劝学》导学案(带答案)

精品:《劝学》导学案(带答案)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作家作品知识及一二段文言知识,能准确翻译句子,理解比喻的内涵。

2.反复诵读,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完成对文意的初步理解。

3.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借助导学案和书下注释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词句,把重点注释标注在相应位置,并勾画疑难点。

2.用时30分钟左右,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一、课前积累:读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

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人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还认为“人定胜天”;在政治上,主张选贤任能,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提出性恶论,注重后天教育的作用。

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

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

大多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出自他的门人。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劝,鼓励。

二、【自主学习】预习课文,完成下列练习题。

1、诵读《劝学》全文,注音:中( ) 规輮()有()槁()暴()磨砺( ) 参()省() 知()明须臾() 跂()望舆()马舟楫()生()蛟()龙跬()步骐()骥() 驽()马锲()而不舍镂()刻爪()牙蟹()螯()蛇鳝()洞穴()靛()青蓼()蓝2、结合注释阅读第一、二段,疏通句意,并掌握如下知识点。

(如括号内无特别要求,则解释词义,对无义的虚词要说明用法)君子..(古义:)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句式:),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导学案1

《劝学》导学案1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够流畅地朗读全文,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

2、能较顺畅地将本文1——3段翻译成现代汉语,掌握重点词语3、背诵本文1——3段。

【学习流程】一.基础园地(常用成语,要求读准字音,写准字形,掌握词义)1. 哀鸿遍野: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

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

2. 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

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

安,安闲。

3. 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重,看得很重。

4. 嗷嗷待哺:形容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

5. 安之若素:(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

6. 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

7. 爱屋及乌:比喻喜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8.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9. 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不好,可是自己珍视。

10.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

筚路,柴车。

蓝缕,破衣服。

形容创作的艰苦。

11.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12.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如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13.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14.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

比喻无济于事。

15. 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16. 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

谦虚的说法。

17. 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训,准则。

18. 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

形容蛮横或固执,不通情达理。

19. 不胫而走:比喻消息传播迅速。

胫,小腿。

20. 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孚,使人信服。

二.正字正音(要求:反复朗读课文,做到准确熟练)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就砺.则利参省须臾..一跃驽.马十驾..跂.而望假.舟楫.者蛟.龙生焉不积跬.步骐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金石可镂.蟹六跪而二螯.蛇鳝.之穴.多音字:折三.课本1—3段重点文言知识1.重点词语学不可以已.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直中.绳輮以为..轮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乎己..而.日参省知明而...行无过矣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2.翻译下列重点语句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1课时(学生版)

劝学第1课时(学生版)

劝学【课题】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劝学》【课型】新授课【学案序号】1【课时】第1课时【使用日期】9月8日【学法指导】熟读,整体感知文本;讨论,探究重点词句;知识搜集;习题训练;交流,总结。

【学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常识。

2.掌握文中“輮(煣)、有(又)、知(智)、生(性)”4个通假字;积累“劝、已、中、就、参省、假、致、绝”等重点实词和“于、之、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梳理文中的古今异义词、词语活用现象并整理文中的文言特殊句式,能够准确翻译文中重点语句。

3. 能够理解、背诵并默写课文。

【《劝学》导读】人之一生,学海无涯;玉琢成器,人学成才。

一棵树,经过修剪旁枝侧叶,才能结满硕果;一个人,经过勤奋学习,才能成为栋梁之才。

学习的过程,也许是枯燥的,那就深入其中,不停思索,一旦有所感悟,便会乐趣满怀;学习的过程,也许是艰难的,那就坚持下去,继续努力,走过一切阴霾,前方就是晴空万里;学习的过程,也许疑云重重,那就广学虚问,当寻到答案,问题解开,收获的笑容将无比灿烂。

学海无涯,勤奋作舟,在学习中思索,在学习中历练,在学习中成才。

定标自学1.荀子简介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汉人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世人皆尊之为“荀卿”。

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死后葬于兰陵。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作为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子提倡“性恶论”,认为人和物都可以改变,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重视教育的积极作用。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多作排比,善用比喻。

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共二十卷,收入文章三十二章,《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2.《劝学》名言补充(请同学们务必熟读背诵)⑴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学生版劝学《导学案》

学生版劝学《导学案》

《劝学》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结构掌握1-2段的文言现象,如多义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一、走近作者: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写作背景荀子很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三、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的意思。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知识链接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用_比喻__来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即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不容易理解的事物或道理。

恰当的比喻可使文章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五.整体感知1.通读全文,确认以下字词的读音靛.青()中()舆()有()槁暴()、砺()参省()须臾()跂()舟楫.()跬()骐骥()驽()锲()镂()蟮()螯()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

(完整版)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用心一也( )
非利足也(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金就砺则利( )
而神明自得( )
5. 异义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声非加疾也( )
假舆马者 ( )
蟹六跪而二螯( )
金就砺则利( )
用心一也( )
6. 活用词
(1)名词作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名词用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 本段中的几个“假”字,是什么意思?与成语“假公济私”的“假”意思相同吗?还 能再举几个带“假”字的成语吗?并比较其用法。
hing at a time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课前预习参考答案 1.识记字音 Zhòng cān xǐng yú qì lì lòu kuǐ .2. 重点词 停止 合乎 通“又 变得锋利 明达 抬起脚后跟 强 借助 游泳 横渡 雕刻 爪子和牙齿 3. 通假字 “輮”通“煣” “有”通“又”,“暴”通“曝” “知”通“智” “生”通“性” 4. 多义词 通“性”,资质,禀赋,名词 一,数词 生长,动词 专一,形容词 敏捷,快,形容词 智慧,名词 锐利,锋利,形容词 明达,形容词 5. 异义词 古义“检查”,今义“参考” 古义“强”,今义“疾病” 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 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 6. 活用词 日:每日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5. 荀子,名 ,时人尊之,称他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

劝学导学案学生版

劝学导学案学生版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1.2.3段,落实文言字词释义、句子翻译任务2.通过文段的讲解,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导入】颜真卿的一首诗,题目也叫《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知识链接】勾画出与本文相关的知识一、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

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作品他“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

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二)人物轶事齐国“祭酒”荀子从小就非常聪明,十岁已有神童美誉,学问很好。

长大后曾北游燕国,但是很可惜,没被燕王赏识。

到他五十岁时,由于齐襄王招纳贤士,许多学者都前往齐国讲学,加上齐国以藏书丰富出名,所以荀子也被吸引前往齐国。

荀子在齐国待了几年,很受齐王尊敬,被封为“列大夫”。

当了齐王的顾问。

因为他年纪比较大,学问又好,因此他在五十三岁到七十多岁间,曾三度被众人推选为“祭酒”。

祭酒的意思是,每当国家有重要的宴会或祭典时,由荀子出面代表行祭酒的礼节。

(三)背景链接《荀子》的人性论是荀子思想的逻辑起点。

荀子主张人性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的,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因此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

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

他不强调尽心知性,而强调学习、积累和“注错习俗”,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来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原文相当长,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问题。

劝学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8)十、全文翻译 (11)一、学习目标《劝学》是荀子的一篇著名散文,旨在通过深入浅出的论述,阐明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学习目标可概括为以下几点:深入理解学习的价值,认识到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提升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其次,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包括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如何高效记忆、如何批判性思维等。

再次,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如持之以恒、勤奋刻苦、谦虚好学等品质。

最后,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二、学习重难点《劝学》作为荀子的一篇经典之作,学习重难点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荀子对学习价值的深入阐述,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文本,领悟其深层含义。

其次,把握荀子对学习方法和态度的独到见解,尤其是其强调的持之以恒、勤奋刻苦等品质,需要我们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深刻的反思与实践。

此外,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哲学思想等背景知识,也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点,需要借助相关资料进行辅助学习。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劝学》是____(朝代)____(作者)的一篇著名散文。

2. 《劝学》的论点是“____”,作者从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3. 《劝学》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说明道理,请列举其中一个比喻句:“____”。

二、选择题1. 下列关于《劝学》的表述,正确的是()A. 《劝学》主要讲述的是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B. 《劝学》强调了学习的轻松和愉快。

C. 《劝学》中未涉及对古代学习方式的批判。

D. 《劝学》以论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为核心。

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句话的意思是()A. 青色是从蓝色中提取的,所以比蓝色更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骅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劝学》编写:王健2017.3.24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的结构。

【知识链接】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哲学思想上,反对迷信天命,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的本性问题上,提出“性恶”说,进而更加强调教育和“礼治”的作用;在政治思想上,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王”。

在强调儒家“礼治”对于人们的教化、制约作用时,也注重“刑赏”的“法制”精神,主张礼法并用。

《荀子》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辩论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说文。

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

只有懂得了“礼”,人性才能改变。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学习过程】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木直中.( )绳其曲.()中.()规輮.()以为轮知.()明须臾.( ) 跂.()而望矣假.( )舟楫.()者生.( )非异也跬.( )步骐骥..( ) 驽.( )马十驾锲.( )而舍之金石可镂.( ) 螯.( ) 蛇鳝.()爪.()牙二、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阅读并标注文本,将自学过程中质疑之处总结记录。

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为轮,其曲中规;故木受绳则直,金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己,则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按要求标注课文字词意思。

要求:为方框内的字词释义或指出用法,为括号中的字词指出活用类型。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而: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④吾尝终日而.思矣⑤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⑥锲而.舍之课文中其它“而”字都是什么用法?请写出相应的句子及“而”字的用法。

(2)焉: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3)于青,取之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以前还学过“于”字的什么用法?请列举两种。

3.抄写并翻译划横线的句子,并指出其句式。

文中如有相同句式的,请举一例。

4.这篇课文的字词解释方面,你还有哪些疑难点,请记下来,准备质疑、交流。

三、同伴互助,合作探究。

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这是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是什么?2.从题目来看,这篇文章是围绕“学习”行文的,但文中和学习有直接关系的语句并不多,那么这篇议论文是使用什么方法来论证中心论点呢?【课内自测】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輮.(róu)以为轮金就砺.(lì)则利智.(zhì)明而行无过矣B.虽有槁暴.(bào) 须臾.(yú)驽.(nú)马C.善假.(jià)于物跬.(kuǐ)步金石可镂.(1òu)D.跂.(qì)而望骐骥.(jì)爪.(zhǎo)牙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君子生非异也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3.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A.假如B.假装C.借助,利用D.假的(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A.在那里B.什么C.助词D.代词“之”(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A.欺凌,损害B.晒C.又猛又急的D.暴躁(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A.量词;功劳,功勋B.驾驶;工作,事情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D.量词;功能(5)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断,断绝B.超越,超过C.拒绝D.横渡,横穿4.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课外延伸】《学记三则》(节选)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知.老之将至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B.失.其所与学者有四失.C.家中有善.口技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D.吾其.还也然后能救其.失也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嘉肴:美味的熟鱼、熟肉之类B.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最好的道理C.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有的人D.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救:补救3.从选文看,学习易犯哪四种过失?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复习巩固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把握文章的行文结构3.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和论证方法【知识链接】《劝学》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篇著名作品。

这篇作品极少抽象说教,而是运用譬喻和推理的依法,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

人们通过浅近明白的道理和具体生动的形象,受到启发和教育。

《劝学》的写作特点:作者将珠串璧连的比喻与言简意赅的议论融为一体,契合无间,达到交相辉映的地步。

文章中还善于运用大量短句、排比和对偶的句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文章的主旨,呈现出错综与齐整之美,增强了全文的气势和雄辩的色彩,感染力极强。

全篇语言精炼有力,干净利落,富有音乐的节奏感,对后世文学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温故知新】1.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学不可以已D.君子生非异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凶恶)或.百步而后止(或者)B.谷不可胜.食也(尽)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能够)C.金石可镂.(雕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博的知识)D.而绝.江河(断开)积善.成德(善良)3.下列句子句式特点相同的两项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蚓无爪牙之利C.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学习过程】一、研讨课文,分析论证方法。

1.这是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是什么?2.从题目来看,文章是围绕“学习”行文的,但文中和学习有直接关系的语句并不多,那么这篇议论文是使用什么方法来论证中心论点呢?3.分析第二段(1)第二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请找出来。

(2)这几个比喻句可以分为几组,就比喻句本身所表达的内容而言,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3)和学习联系起来,这几个比喻句又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呢?(4)这几个比喻句是在论述学习的。

4.分析第三段(1)第三段中一共有几个比喻句?请找出来。

(2)就这几个比喻句本身所表达的内容而言,它们说明了什么道理?(3)和学习联系起来,它们又说明了什么道理呢?(4)这几个比喻句是在论述学习的。

5.分析第四段(1)第四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请找出来。

(2)这些比喻句可以分为几组?这几组比喻句就其本身所表达的内容而言,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和学习联系起来,它们又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呢?(3)这些比喻句是在论述学习的。

二、回顾全文,归纳总结1.本文的行文思路是什么?2.归纳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

3.作为一篇议论文,本文有哪些写作特点呢?(可以从论证方法、语言、句式角度考虑)三、学以致用1.通过学习本课,你学到了哪种议论文的立论方法?以后写议论文,行文结构可以怎样安排?2.以“我们需要读好书”为中心论点,按照本课的行文结构和思路,拟定文章结构提纲。

【课内自测】1.木直中绳,,其曲中规。

,不复挺者,。

2.故木受绳则直,,,。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假舆马者,,;,,而绝江河。

5.,;不积小流,。

6.,,用心躁也。

【课外延伸】(一)课外文言文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均选自《荀子•劝学》,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蝡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蝡而动:端,微言;蝡,微动。

意思是极细微的言行。

②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作为礼物。

③兰槐:一种香料。

1.“其质非不美”中的“其”指代()A.兰槐B.芷C.滫D.君子、庶人2.对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唯在教育与学习,论证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

B.喻人善恶无常,唯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义,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3.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甲文谈学习的①,乙文谈学习的②,丙文谈学习的③。

A.①态度与目的,②环境与内容,③作用(或意义)B.①环境与内容,②态度与目的,③意义(或作用)C.①作用与意义,②环境与内容,③态度与目的D.①意义与作用,②态度与目的,③内容与环境4.甲文运用①论证,乙文运用②论证,丙文运用③论证,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A.①对比②类比③比喻B.①比喻②对比③类比C.①对比②比喻③类比D.①类比②比喻③对比5.翻译下列句子(1)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先给此句用“/”断开句读,然后再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