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育人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数字赋能建设智慧活力育人场

数字赋能建设智慧活力育人场作者:吴悦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4年第01期【摘要】本文分析了上海市娄山中学充分利用数字赋能推动校本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学校文化建设,努力把学校建设成智慧活力育人场的经验,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数字赋能;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1-059-02上海市娄山中学积极响应国家、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所高质量的学校,在学校的各种空间中得到学习资源,在学校的人文气息中感受到学习熏陶。
通过数字赋能,将学校这个“育人场”打造得更为智慧、更有活力,学生始终在其中能够得到培育和成长,促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数字赋能学习空间,推动课程校本化建设近年来,我校在教育数字化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尤其在硬件配置、环境搭建等方面走在教育信息化的前列,初步形成了泛在学习空间,将有形有限的物理空间拓展为无形无限的数字空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资源。
1.利用现有空间,打造新闻演播校本课程我们建设了一个数字化报告厅,既可以进行实景讲座,也可以录制有虚拟背景的视频。
我们利用这个空间,发挥信息科技教师视频制作能力和团队教师采访播报的能力,共同打造了新闻演播校本课程。
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播了娄山中学校园新闻新栏目“娄山news”。
在课程中学生学习创意策划、采编、拍摄、剪辑、宣传等。
成型的作品每周一期在校园电视台中播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2.结合课后服务,开设五育空间课程近几年来,我校在教学楼各楼层共享区域建设了5个较大的开放式数字学习空间,分别是学史空间、AI体育与健康融合空间、创新空间、艺术空间和科技空间,为学生课间、课后自主活动提供条件。
同时,我们丰富学习空间的内容,结合课后服务,开设了五育空间微课程,每个空间设计1~2课时的展示型课程,在课后服务时段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
“智慧教育”激活“教育智慧”

“智慧教育”激活“教育智慧”作者: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2年第68期5月18日,由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广州市番禺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主办,广州市番禺区实验小学承办的“‘学科+技术’的‘智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在番禺区实验小学通过线上线下同步举行。
广州市电化教育馆彭斌馆长、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二级调研员吴岳冬同志、广州市番禺区教师发展中心黎耀威副校长、广州市番禺区教师发展中心李进成副主任、广州市番禺区教师发展中心伍健强老师、广州市番禺区北片教育指导中心卢志明副主任等专家莅临现场指导,活动吸引了广州番禺、深圳、成都、上海、贵州威宁、新疆库尔勒等各地教育单位通过线上实时参与了本次活动。
本次教学成果推广应用活动聚焦课堂教学,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广州市番禺区实验小学联合广州市番禺区北片教育指导中心、广州市前锋小学共12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第二环节先由番禺区实验小学关绮雯校长对学校落实“学科+技术”推动学校的“智动课堂”的研究作汇报,再而是五个学科工作坊进行“学科+技术”实践案例分享;第三环节是广州市电化教育馆彭斌馆长进行活动点评。
一、“学科+技术”智慧课堂,精彩纷呈广州市番禺区实验小学结合巴蜀小学“学科+”以及番禺区“融·乐课堂”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成果的校本化实践,进行了“学科+技术”的“智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致力打造精品课例,努力达到学习体验情景化、教学呈现可视化、教学决策数据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评价反馈即时化;资源推送精准化的目的。
本次活动,12位骨干教师和大家分享个性化智动课堂教学,凸显学科味道,利用信息技术助力课堂提质增效,精彩纷呈。
“学科+技术”的“智动课堂”,课前通过电子书包、智慧学习卡及国家资源平台、广州智慧数字城C30等资源平台进行资源推送,做到自主学习、课前检测;课中“以问启学”“交流释疑”“引导探索”“成果展示”“当堂检测”“课堂小结”,让课堂提质增效;课后“立足生活”“适度拓展”“优化作业”,做到学以致用,落实核心素养。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

智慧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智慧课堂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1.国家政策层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育部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
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育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要将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为学习者构建情境化、智能化、主动化的智慧学习环境。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如何将技术融入教学过程,如何创新教学模式,如何转换教师的角色等问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的挑战。
我们要积极主动的用信息技术改变课堂,对学生学习、老师教学及师生互动等新模式进行创新与探索。
以上这些政策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思想和政策依据。
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让知识成为素养,让知识变成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
课堂关注的重点必须从提高传授知识的效率,转向关注形成学生核心素养以及提升师生智慧的过程。
2.课改后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现状近十多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有关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应用策略的研究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普遍性规律。
但是有些研究存在以下问题:①课堂改革重视教学时间分配和操作流程的改变,忽视师生的内在智慧的激发,思维的碰撞;②课堂目标注重的学生认知发展,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自我成长;③重视教学理论的构建,忽视课堂活动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④课堂活动注重了小组合作、活动探究等形式,教学指向性、活动的思维容量不够等等。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一、研究背景(一)根植于学校理念文化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智慧育人”和办学思路“智慧引领,科研兴师,科学育人,和谐发展”,并围绕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提出办学目标“构建和谐校园,造就科研型教师,培育智慧型学生”;办学特色“科研兴师,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校训“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重新整合了校风“教学相长,和谐共生”、教风“用智慧点燃智慧”和学风“博学、敏思、综艺”。
优秀的学校文化理念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马小师生的实践行为,引领学校持续前行。
(二)起步于课题研究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校从科研型教师研究转向智慧型教师研究。
在“十五”期间,学校展开了市级课题《智慧型教师及其培养研究》,通过培养智慧型教师,打造一支科研水平强、业务水平精湛的教师队伍。
在“十一五”期间,我校又展开了省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研究》,将研究的思路集中在课堂中,通过提升教师的课堂实践智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促动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因为有了这两个课题的研究为基础,我校在实施智慧化教育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由教师的智慧研究,走向课堂的智慧研究。
前几年,我们围绕智慧课堂在多学科之间的整合课、双师型课堂、校本课程开发以及综合实践课开设等方面做了一些积极而有效地探索,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三)突破于构建高效课堂模式年2011年,我县提出“构建高效课堂模式年”,为我校进一步深入研究智慧课堂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们组织全校教师认真学习于局长在全县教育行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积极构建高效课堂模式,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并多轮次、多学科展开头脑风暴和思想大碰撞,最终统一思想,将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推动智慧课堂研究的突破口,并坚持“智慧引领,百花齐放”的原则,分学科、按教研组探索了各学科教学模式。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支撑(一)概念界定1.关于“智慧”。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研究背景:XXX是一所百年老校,长期实践中总结了“智慧育人”和“智慧引领,科研兴师,科学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思路,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办学目标、特色和校训。
这些优秀的学校文化理念深深影响着学生和教师的实践行为。
起步于课题研究:上世纪九十年代末,XXX从科研型教师研究转向智慧型教师研究,并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开展了市级和省级课题研究,旨在培养智慧型教师和提高教师的课堂实践智慧,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这些研究为XXX在实施智慧化教育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教师的智慧研究走向了课堂的智慧研究。
突破于构建高效课堂模式年:2011年,XXX响应县政府的“构建高效课堂模式年”的号召,将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推进智慧课堂研究的突破口,并按学科和教研组分别探索了各学科教学模式。
概念界定及理论支撑: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中,智慧是一个关键概念。
互动性强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学生自主研究,教师提供资源和指导学生合作探究,互相研究,互相促进学生主导,教师提供支持,共同探究问题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则是将以上五种模式有机结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达到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智慧的目的。
在智慧课堂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学生主动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导师和合作者。
学生则成为研究的主体,通过互动、合作、探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水平。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研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未来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删除此段落,因为它没有提供任何有用信息。
2.授课互动,促进理解。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思考。
3.自主研究,提高能力。
学生在自主研究环节中,通过解疑、练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4.合作教育,促进交流。
学生在合作教育环节中,与同伴进行互动和交流,促进彼此的研究和成长。
基于智慧校园环境下的“智慧云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以《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为例

279教育智库基于智慧校园环境下的“智慧云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建设智慧课堂的必要性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应信息技术特别是智能技术的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实现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走在世界前列,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智慧课堂的建设,其本质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室角色、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的转变,建立“以学为中心、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和探究式讨论”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角色从转变为“养成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引导者”,学习过程转化为“重独立思考和学习全过程参与”。
高水平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和评价改革,需要与之对应的学习环境也发生变化。
而学习环境的设计其实就是对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资源和过程的设计。
学习环境必须能支持教与学方式的灵活多变,利于交流、协作和共享;需要容纳多种教学法,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式学习提供支持;需要不只有设备与技术的先进性,而是能够灵活运用技术和工具来支持学习过程,能够支持即时反馈、过程性评价,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从教与学的角度实现促进学习的智慧。
智慧课堂助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智慧课堂的特点借助于大数据平台,将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在技术与教学应用的融合上具有重要的特色和创新意义。
其基本特征为:1.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收集和挖掘依据学生学习行为过程中的大数据,通过分析与决策,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水平与能力,洪林青(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311)摘 要: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突破传统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方式,实现智慧化、数据化、网络化、协作化一体的智慧学习环境,创建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贯穿课中、课外全过程的教学环境,实现教学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联通完整教学过程,提高学生智慧学习能力的智慧课堂已经成为了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建构“五 位一体 ”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让学生对甲骨文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通过“甲骨文制作过程排序”的小游戏,让学生认识到甲骨文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推动学生产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以情感为纽带
情感是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能影响人的行为,改变行为效率,积极的情感会促使人们去追求、探索、接近目标。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在师生之间的沟通中进行的,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以情感为纽带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悦。
课堂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机械训练,而。
以美启智,智美融合,构建智美课堂教学模式

以美启智,智美融合,构建智美课堂教学模式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是陶冶情操和洗涤心灵的教育。
高中美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气质、趣味、胸襟,激励学生奋斗,帮助其实现梦想。
随着美育的不断推进,高中美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受到高考升学率的影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美育融入课堂教学进行智美课堂的构建,营造灵动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这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江苏省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我校”)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常熟之虞山尚湖风景区,虞山沉稳、尚湖灵动,美丽的山水与美丽的校园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丽而富有生机的画卷。
2005年学校整合本市练塘高中等四所高中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内涵日趋丰富,办学特色日渐鲜明。
多年来全校师生践行“铺筑成才之路,成就生命之美”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审美教育办学特色、尚美德育特色和智美课堂特色。
其中智美课堂是具有美育特色,凸显学生发展自主性,坚持学生发展全面性,注重学生发展差异性,追求课堂本真、灵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智美课堂的理论支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中指出,美育对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高中教育的现状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来看,学校要将美育融入学科教学,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美育的整个过程,让高中学生汲取中华优秀的文化精髓,在富有浓郁民族情感的土壤中健康成长。
同时我们认为美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激发学生想象力、创新力的重要内容,是和德育、智育、体育相互促进且相辅相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美育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美、教学环节美、教学手段美、教学语言美、教学板书美、教学灵动美等都是值得我们探索实践的。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完善美育的课程体系之外,构建以美启智、智美融合课堂教学模式,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实现有效教学甚至高效教学的途径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刍议智慧育人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智慧是什么?智慧是人们“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时代呼唤智慧育人的物理课堂,培养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人才是物理课堂教学应承担的光荣使命。
智慧的课堂应该是探究未知、活化已知、充满生机的课堂。
一、以鲜活的物理教学内容与方法智慧育人
物理教学方法是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的工作方式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式,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1.让物理教学内容融入生活。
知识本身并没有意义,知识的意义体现在知识的应用中,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是鲜活的,鲜活的生活介质会拉近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
物理就是要见“物”讲“理”,当物理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时,物理学的知识就会鲜活起来。
比如在讲火车转弯的速度问题时,可结合“4·28”胶济铁路特别重大交通事故。
2.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在人教版高二物理“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一节的教学中,师生共同分
析、探讨法拉第根据“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及其磁通量变化”总结“感应电流的方向”规律的实验和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寻找与“感应电流的方向”有关的其他物理量,引出“感应电流的磁场及其磁通量”,再次探究两者的关系及规律,从而总结归纳出判断电磁感应中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使学生体会到了科学方法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培养了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
3.充分利用多媒体模拟教学,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和教学设施的改善,多媒体大量应用于课堂教学,令师生耳目一新,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如讲“交变电流的产生”时,通过电脑动画模拟交变电流的产生过程,将这一不可见的、抽象的、难以解释清楚的现象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之形象化、直观化,各物理量的变化情况用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目睹其变化过程。
通过模拟演示,使学生深深体会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水平,智慧育人
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根据施教情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的才能,是构成教师教学艺术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具有应激性、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等特点。
1.课前精彩引入,快乐学习。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我注重设计精彩的开场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讲“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时,我用“水流星”引入,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实验的最终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每个人都很兴奋,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奥妙。
2.课中画龙点睛,击中要害。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及时巧妙地借助生活中或身边的素材讲解相关知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往往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在讨论“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时,我提出问题:“位移—时间图像是物体的运动轨迹吗?”一部分学生认为是的,一部分学生认为不确定。
虽然一部分学生画出了图像,但他们对图像与轨迹的关系毫无概念,怎么办呢?这时候,我看到讲台上的弹簧,灵机一动,何不演示一下,让学生眼见为实?接着我演示了竖直方向弹簧振子的运动,让学生观察其运动情况,此时我顺势提问:“位移—时间图像是物体的运动轨迹吗?”学生的回答很肯定,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比经过反复练习后获得的认知要深刻得多。
3.课后加强巩固,启迪人生。
关注教学机智不是某一个教学环节应该注意的问题,它应该贯穿教学工作始终。
例如:在学习“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这一节中的“超失重”时,学生对我国航天事业特别感兴趣,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希望我在课堂上多讲一些关于这方面的问题。
我因势利导,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个任务就布置给学生课后完成,结果每一位同学都搜集整理了这方面的详尽资料。
为了让大家资源共
享,我让学生在班上集体交流,一方面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很好的巩固,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热情,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三、做智慧的物理教师,为智慧育人的课堂提供智力保障
1.加强学习,改革创新。
物理跟生活、科技联系密切,科技在不断进步,我们的知识要“与时俱进”,才能不被时代淘汰,才能常教常新,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一个好教师不仅应该有广博的知识,不断地追求新知,而且应该不拘泥于传统,勇于改革创新。
“第一流的教育家”要“敢探未发明的真理”,具有创新改革精神。
2.除去浮躁,强化科研。
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一种浮躁的心理,这股“浮躁风”也吹进了教师队伍中。
物理教师一定要除去浮躁心理,守住心灵的宁静,淡化科研的功利性,保持正常的心态从事教育科研,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3.热爱学生,增强责任心。
乍一看,这与智慧育人好像没有多大联系,其实这恰恰是做一个智慧教师的前提。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是师德修养的根本内容。
学生应该尊敬教师,但教师的职责本质要求是热爱学生,教好学生。
要真心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不放弃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
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构建智慧育人的物理课堂,物理教师除了要更新教学理念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意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和管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精心设计具有综合性、启发性、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使物理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切实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2(10):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