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史

合集下载

细胞膜探索科学史全

细胞膜探索科学史全

细胞膜探索科学史全
摘要:
1.细胞膜的发现
2.细胞膜的结构
3.细胞膜的功能
4.细胞膜的研究方法
5.细胞膜在生物科学中的重要性
正文:
细胞膜探索科学史全
细胞膜是生物细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裹着细胞,保护细胞内部结构,并调控物质的进出。

细胞膜的发现、结构、功能以及研究方法等都是生物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将对细胞膜探索的科学史进行全面的介绍。

1.细胞膜的发现
早在19 世纪末,科学家就发现了所有细胞都由一个薄膜包裹着,这个薄膜就是细胞膜。

细胞膜的发现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细胞膜的结构
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

磷脂双分子层是由两层磷脂分子排列而成,蛋白质则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或者连接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

3.细胞膜的功能
细胞膜具有保护细胞、调控物质进出、细胞间通讯等功能。

其中,调控物质进出是细胞膜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细胞膜上有许多通道和载体,可以调控离子、小分子、大分子等物质的进出。

4.细胞膜的研究方法
细胞膜的研究方法包括电镜观察、荧光显微镜观察、生物化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这些方法的使用使得科学家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5.细胞膜在生物科学中的重要性
细胞膜是生物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对细胞膜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

此外,细胞膜在医学、药学等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细胞膜探索科学史全

细胞膜探索科学史全

细胞膜探索科学史全细胞膜探索的科学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末期。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黑克发现了细胞的存在。

他观察到植物组织样品中的细胞并描述了它们的形态和结构。

1831年,法国解剖学家让·巴普蒂斯特·德勒布鲁克首次提出了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的概念。

他认为所有的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1884年,德国解剖学家瓦尔弗林·夏蒙宣布发现了细胞膜。

他使用显微镜观察动物组织样品时,注意到细胞的外部似乎被一层薄膜包裹。

20世纪初,德国生物学家奥托·伯克哈德和厄休拉·穆雷发现了细胞膜是由脂质双层构成的。

他们将相对溶胀性较高的草酸盐和磷酸盐注入细胞,发现细胞体积没有改变,推测细胞膜阻止了这些物质的扩散。

1935年,英国克罗地亚科学家高德弗雷多·苏门答腊尔首次提出了细胞膜是由脂质双层组成的模型。

他认为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而蛋白质则嵌入于脂质双层。

1950年代,英国生物物理学家丹尼尔·丹斯基和美国生物化学家约翰·戴维逊利用电镜观察细胞膜,并提出了“液晶瓦”模型来描述细胞膜的结构。

他们认为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层形成的液晶状结构。

1960年代,丹麦生物物理学家詹妮丝·辛格·卡尔森提出了流动模型来描述细胞膜。

她的流动模型认为细胞膜是一个由磷脂分子组成的液晶结构,而蛋白质则嵌入其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如冷冻切片电镜、扫描隧道电镜和蛋白质结晶等,人们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细胞膜被发现不仅是一个分隔细胞内外环境的隔离层,还在许多细胞活动中起到重要的调控和作用。

细胞膜的研究和探索仍在不断进行中,为理解生命的基本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科普科学史探索科学的发展与演变

科普科学史探索科学的发展与演变

科普科学史探索科学的发展与演变科普科学史:探索科学的发展与演变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它贯穿于人类历史的始终。

本文将通过探索科学的发展与演变,带您一起了解科普科学史。

一、古代科学的萌芽古代文明孕育了古代科学的萌芽。

古埃及的天文学、巴比伦的数学、中国古代的医药等都是古代科学的典型代表。

这些科学的探索奠定了科学思维的基础,为后来的科学进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科学的盛世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科学的盛世,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杰出贡献将科学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等学科的发展为人类认知世界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三、科学革命的开启17世纪,科学革命进一步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与演变。

培根、笛卡尔等科学家提出了实证主义的思想,启发了后来的科学家。

伴随着实证主义的兴起,科学方法论开始成为科学探索的重要指导原则。

四、现代科学的兴起19世纪至20世纪初,科学的发展进入到现代科学的兴起阶段。

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居里夫人的放射性等重要的科学理论和发现为当代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的发展也在这一时期加速了人类的进步。

五、当代科学的挑战当代科学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机遇。

生物技术、纳米科技、信息技术等新兴领域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创新与变革。

然而,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安全等问题,科学家们需要在科学与伦理之间找到平衡点。

六、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

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需要科学来解决。

我们需要更多的科学家投入到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领域,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七、科普科学史的意义了解科普科学史对于人们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科学的发展过程,培养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从而更好地面对科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结语科普科学史带我们回顾了科学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进步的见证。

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继续探索科学的未知领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航天探索史概览

中国航天探索史概览

中国航天探索史概览
中国航天探索历程可以追溯到1956年,当时中国政府正式成立中国航空科学研究院。

以下是中国航天探索的一些重要里程碑:
1. 人造地球卫星
-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拥有自己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

- 2003年,中国发射了第一位中国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航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 月球探测
- 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这是中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

嫦娥一号成功进行了多项科学实验,并成功拍摄了月球表面的照片。

- 201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三号,这是中国第一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探测器。

它成功将巡视器“玉兔号”放置在月球表面,并成功进行了多项探测和实验。

3. 空间实验室
- 2011年,中国发射了天宫一号,这是中国的第一个空间实验室。

它成功进行了多项太空科学实验,并为后续空间实验室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 2016年,中国发射了天宫二号,这是中国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

它进一步扩展了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实验和研究能力。

4. 载人航天计划
- 2019年,中国成功进行了长征五号火箭的首次试飞,这是为未来的载人航天计划做准备。

- 2020年,中国计划发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这是为建设中国独立的空间站打下基础。

中国航天探索历程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展示了中国在太空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令人瞩目的探索项目。

细胞膜探索科学史全

细胞膜探索科学史全

细胞膜探索科学史全细胞膜探索科学史全1. 引言- 细胞膜,作为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生物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 本文将从科学史的角度,全面探索细胞膜的发现和研究历程。

2. 细胞学的起步- 在17世纪,罗伯特·霍克首先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

- 马修·斯沃登等科学家在18世纪对细胞结构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3. 细胞膜的发现- 在19世纪,人们对于细胞的研究逐渐深入,发现了细胞壁和核糖体等结构。

- 然而,细胞膜的发现却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 埃尔利希等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据,提出了细胞膜是一个独立结构的理论。

4.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层组成的,具有半透性和选择性通透性。

- 它起到了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并维持了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

5. 细胞膜的组成与分类- 细胞膜含有许多不同的分子,如蛋白质、糖类和胆固醇等。

- 根据细胞膜上的分子组成和结构,可以将其分为简单型和复杂型两类。

6. 细胞膜的功能和重要性- 细胞膜不仅仅是一个结构,它还承担着许多重要的功能。

- 它参与细胞的信号传导、物质运输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等过程。

7. 细胞膜的病理学意义- 细胞膜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细胞膜异常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的紊乱和代谢疾病的发生。

8. 对细胞膜的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细胞膜的研究将会越来越深入。

- 新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的应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9. 总结与展望- 细胞膜作为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二百年来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

- 其结构和功能的揭示,对于理解生命的本质和探索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关于细胞膜的新发现和突破。

个人观点和理解:细胞膜作为细胞的主要保护层,其在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稳定和物质传递等方面的重要性无法忽视。

通过深入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和疾病的发生机理。

细胞膜探索科学史全

细胞膜探索科学史全

细胞膜探索科学史全细胞膜是细胞内外环境的分界线,对维持细胞内稳态、物质传递和信号传递起着重要作用。

在细胞膜的探索历程中,科学家们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下面将介绍细胞膜探索的科学史。

早期,人们对于细胞构造的认识非常有限。

然而,17世纪的英国科学家罗伯特·黑克发现了细胞壁,为细胞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初期,法国科学家尼奥波尔·吕飞斯特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由细胞壁包裹的细胞质,他将细胞定义为一个活动的单位。

这些早期的研究奠定了细胞学的基础。

1871年,荷兰科学家弗朗西斯科·延湖克发现了一种被称为“尤斯滕柯尔”的病毒寄生在酵母菌上。

他的观察发现,这是一种类似于生命的物质,但没有任何代谢能力,只能通过破坏活细胞来繁殖。

这个发现启发了瑞典科学家弗朗茨·瓦尔基约斯基研究细胞的物质成分。

1935年,德国生物物理学家卡尔·奥约因加入了维尔基约斯基的实验室,并开始了对细胞膜的研究。

奥约因发现细胞膜是一层由脂质分子构成的薄膜,并提出了细胞膜为液态脂质双层结构的假设。

这一假设后来被确认为正确,成为了细胞膜结构的基础。

1945年,英国科学家厄尔·坎普曼和彼得·达文波特提出了细胞膜是一层蛋白质与脂质分子交错排列的模型。

他们的模型解释了细胞膜的选择性通透性和对离子的选择性吸收。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生物化学家简·赫尔维格和丹尼尔·丹氏等人对细胞膜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他们发现细胞膜不仅包含脂质和蛋白质,还存在着糖类分子。

这些糖类分子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了糖蛋白复合物,对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1972年,美国生物化学家桑格-奈博尔德发现了细胞膜中存在的一类脂质分子,它们在膜内外形成了双层结构。

这些脂质分子被称为“类固醇”,对于细胞膜的稳定性和流动性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对细胞膜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1985年,美国科学家乔治·帕洛內发现了一种被称为“水通道蛋白”的蛋白质,它能够调节细胞膜对水分子的通透性。

人类的科学探索史

人类的科学探索史

人类的科学探索史人类的科学探索史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始思考宇宙和自身以来,但是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逐渐形成现代科学的雏形。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经历了许多里程碑式的科学探索,既有重大成果的取得,也有无数失败的尝试,但这些都为今天的科学奠定了基础。

1. 古希腊时期的科学探索古希腊时期是人类科学探索的开端。

此时,希腊哲学兴起,为今天的科学探索打下了基础。

柏拉图提出了存在论和静态宇宙观,亚里士多德则开创了生物学,他的《动物分类学》、《历史动物学》等经典著作奠定了现代生物学的基础。

华伦彗星的出现刺激了天文学家的观察和研究,帮助他们推翻了古代天文学的迷信观念。

同时,古希腊的几何学中的五大命题,也为后来欧氏几何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 中世纪的荒漠时期中世纪后期,欧洲受到黑死病的重创,文化和科学发展停滞不前,被誉为“荒漠时期”。

然而,伴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人类的科学探索重新开始了。

17世纪,光学、物理学、天文学等领域的重大突破相继出现。

伽利略改变了人类对天体运动的观念,与其同时,波义耳发现了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为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时的科学领域里,已经开始体现实验方法的重要性,这是现代科学探索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 科学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由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的归纳法和波普尔提出的不可证伪性原则,成为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在应用这些方法的同时,科学家也在不停地探索未知领域。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推动了天文学和物理学领域的发展。

梅森和雅克拍打瓶子内的电是静电现象,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并使电学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自然科学领域。

此外,短时间内还出现了氧气发现等重大发现,促进了化学领域的真正发展,科学探索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4. 从微观到宏观20世纪,人类突飞猛进地探索着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

物理学界出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力学,彻底颠覆了牛顿力学的世界观,揭示了我们生存的世界中隐藏的奥妙。

在宏观领域中,科学家们发现了银河系,在宇宙学中不断地突破着自己的认知。

人类初次登陆月球的科学探索

人类初次登陆月球的科学探索

人类初次登陆月球的科学探索1969年,阿姆斯特朗和艾德林成为了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类。

这一事件成为了人类历史的一个里程碑,不仅仅是因为这是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更是因为这个事件代表着人类探索未知世界和科学发现的重大突破。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人类初次登陆月球的科学探索历程。

太空探索的历程在阿姆斯特朗和艾德林登上月球之前,太空探索的历程已经开始了很长时间。

苏联卫星“斯普特尼克”于1957年开始飞行;1961年,俄罗斯的尤里·加加林成为了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同年,肯尼迪宣布美国将在10年内将人类送上月球;1962年,美国为此成立了宇航局;1966年,美国成功地将人类送入了轨道;1968年,阿波罗8号实现了载人月球轨道飞行,这大大提高了人类登月的信心。

人类初次踏上月球1969年,阿姆斯特朗和艾德林搭乘阿波罗11号的“鹰”号登陆器成功地着陆在月球上,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类。

这次登月的主要目的是探索月球的地质、地形和大气等因素,并收集样本。

由于重量限制,只能收集约22kg的月球土壤和岩石样本,但这些样本后来被确认是非常宝贵的科学资料,并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

科学发现人类初次登陆月球的科学任务的主要目的是收集月球土壤和岩石样本,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这些样本在回到地球后被验证是有效的科学资料,并为科学家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数据。

这些数据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月球和太空的一些特性,包括月球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

1.月球的形成和演化通过收集的月球样本和其他研究,科学家们得出了月球的形成理论:大约45亿年前,一个从地球的角度来看相当于大小如火星的天体被地球撞击,这种撞击将物质和能量都抛向了太空。

这些物质逐渐聚集形成了月球。

另外,月球的岩石样本显示出了大量的气泡和裂纹,这表明了月球在过去曾经遭受过强烈的撞击和地震。

2.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除了月球本身的研究,科学家们还通过月球上的岩石和土壤样本分析了太阳系的演化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太平洋歌》(梁启超、1900):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

《世界文明史》(美国威廉·麦克高希)称,“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古中国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时期第二次科学革命,使科学冲破牛顿力学的束缚,科学观念又一次发生重大变革。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时期发展特点:(1)发展的不平性;(2)整体性;(3)国际性;(4)竞争性与互补性。

科学(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

科学是知识体系和由知识体系所转化的生产实践活动的统一。

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作为研究对象,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自然科学的特点:(1)具有“一般生产力”即“知识形态上的生产力”的性质。

(2)具有客观性、规律性,而不具有阶级性、民族性。

技术是人类在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改造自然的手段、工艺方法、技能体系的总和。

技术的特点:物化性:无论是何种技术,都主要是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

多元性:技术存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目的性:技术应用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科学的本质是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认识过程;技术的本质是从理论和经验到实际应用的过程。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技术创造的目的是形成必要的手段和方法去能动地改造自然界。

联系:相互促进科学是技术发展的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物质手段。

180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能产生磁场;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1862年,麦克斯维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1835 年,莫尔斯制成发报机;1838 年又发明了莫尔斯电码;1851年他的电报系统用于铁路;1858年实现了大西洋海底电缆电报通讯;1867 年贝尔发明了电话;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1879年又发明炭丝电灯。

1、各学科史→综合性的科学史欧德谟:《算术史》、《几何学史》、《天文学史》专门搞科学史研究的人:蒙塔克拉[法]:《数学史》(1758)埃斯特瓦 [法]:《天文学史》(1755——1782)普利斯特列:《电学史》、《光学史》贝克曼:《发明史》阮元[清]:《畴人传》(数学家传记集)综合性的科学史:惠威尔[英]:《归纳科学史》(1837)丹内曼[德]:《自然科学的发展及融合》农业的出现:最早出现农业生产的地区是西亚。

最初农业生产的工具为石器和火古埃及人在公元前2787年创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

世界七大奇迹埃及金字塔亚历山大灯塔、阿尔忒弥斯神庙、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罗德岛太阳神巨像、巴比伦空中花园梵藏:《梵明满悉檀多》,引进负数概念,提出了负数的运算方法;对“零”有一定的认识,但错误地认为零除以零等于零;提出二次方程的解法规则;给出四边形面积的正确公式;算出圆周率π=3.1623。

大雄:《计算精华》,认识到零乘以任何数等于零;但错误地认为零除以任何数等于这个数;提出分数的乘法规则。

室利陀罗:《算法概要》(1020),研究了二次方程的解法。

作明:《历数全书头珠》反映了古印度数学的最高成就。

明确指出以零除一个数为无限大;一个数的平方根有两个数,一正一负;计算出算出圆周率π=3.1416。

《阿柔吠陀》:公元前1世纪,古印度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

载有内科、外科、儿科等许多疾病的治疗方法。

提出躯干、体液、胆汁、气和体腔是人体的五大元素,与自然界中的水、地、火、风、空五大元素相对应,解释人的生理和病理。

载有内科、外科、儿科等许多疾病的治疗方法,记载了许多药物。

妙闻:《妙闻集》,记载了一些解剖学知识,论述了生理学、病理学的许多知识,研究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各类病症1120种,药物760种。

佘罗迦:《佘罗迦本集》,古印度医学的百科全书。

泰利斯(“科学之祖”):水是万物之源泰利斯是第一位对世界万物的统一性作出理性解释的古希腊哲学家。

阿那克西曼德:《自然论》万物之源是“无限者”(阿培隆)阿那克西美尼:气是万物之源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之源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万物的本原是“四根”,即土、水、气、火四种元素,彼此间不能相互转化,相互混合形成万物。

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说万物的本原是种子。

亚里士多德的宇宙本原观点:指出“运动是永恒的”。

事物的运动变化分为四类:本质的变化(产生或消灭)性质的变化(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数量的变化空间的变化构成宇宙的质料有五种:土、水、气、火和以太。

月亮以下部分地界的物体由土、水、火、气构成,作直线运动。

月亮以上的天体由以太构成,作圆周运动。

整个宇宙是一个以地球为圆心构成的圆状整体。

地球是不动的。

地球之外天体多等级多层次排列,环绕地球旋转。

毕达哥拉斯学派宇宙模型欧多克索宇宙模型喜帕克本轮-均轮模型阿利斯塔克(约公元前310~前230年)日心说喜帕克在天文学史上首先发现岁差一、毕达哥拉斯学派研究了弦的长度和音律的关系。

二、亚里士多德《物理学》,自由落体原理三、阿基米德《论杠杆》、《论浮体》四、欧几里德《光学》、《论镜》阿尔克芒:被称为“医学之父”,发现了视觉神经和联接耳和口腔的欧氏管,认识到大脑是感觉和思维的器官。

希波克拉底:“四体液说” :黄疸液、黑疸液、血液、黏液 思考题:简述亚里斯多德在科学理论上的贡献及其局限性。

1亚里士多德及其四因说2、著述:《工具论》(有关逻辑学问题)、《物理学》、《论灵魂》《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诗学》、《修辞学》哲学贡献:(1)第一哲学:万物的本原是独立存在的“实体”。

实体是既变又不变的。

不变的是实体自身的“同一性”,变的是实体的属性。

将实体生成运动的原因归纳为四种:质料因——形成事物的质料;形式因——构成事物的形式;动力因——事物生成变化的推动力;目的因——事物所追求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的宇宙本原观点:指出“运动是永恒的”。

3亚里士多德《物理学》,自由落体原理4首创了解剖和观察的方法。

记录了近500种动物,亲自解剖了其中的50种,并按形态、胚胎和解剖方面的差异创立了8种分类方法。

认为自然的发展由无生命界进化到有生命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无生命→各种植物→半植物半动物→各种动物→人类。

第五章古罗马科技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老普林尼的《自然史》盖仑的“三灵气说”加图的《论农业》建筑及维特鲁维奥的《论建筑》第六章古阿拉伯科技一、天文学创立了历法,编纂了历书和朝向方位指南;发展了天文学观测实践与理论,并制订了天文表;创造发明了很多仪器装置,诸如星盘、象限仪、平纬仪、方位仪、天体仪、地球仪、观象仪等。

法加尼:《天文学入门》。

巴格达天文台的苏非:《恒星图象》;伊本·尤努斯:《哈基姆天文表》;宰尔嘎里:编有《托莱多文表》,并把水星的均轮改为椭圆形;比鲁尼:提出过地球绕太阳旋转的想法。

二、数学花拉子模:《代数学》(《积分与方程的计算》,820年)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代数学阿尔·卡西:1427年著《算术之钥》三、物理学伊本·海赛姆:“光学之父”。

他的《光学之书》四、地学马苏迪:《黄金草原》比鲁尼:《城市方位坐标的确定》花拉子模:著有《地形》雅古特:《地名词典》五、炼金术贾比尔·伊本·哈扬:硫酸和硝酸的发现者拉齐:对许多化学变化过程作过详细的描述。

他是将酒精分离出来并用于医疗实践的第一人六、医学拉齐:《医学大成》,《论天花和麻疹》。

伊本.西那:“医学之王”“医圣”《医典》、《治疗之书》。

七、农业伊本·西那:《医典》贾希兹:《动物之书》汇集了阿拉伯、波斯和希腊的动物学资料,研究了大约350种动物,并按运动方式将其分为四大类思考题:同上第七章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三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春秋战国时期,《考工记》第二个高潮:隋唐五代时期第三个高潮:宋辽金元时期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四大学科: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三大技术:陶瓷、丝织、建筑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二、宇宙观—— 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 3、天文观测仪张衡(东汉):浑天仪、地动仪、候风仪郭守敬(元)改进浑天仪,制成简仪,其设计、制造水平领先世界300年!二、数学十大数学名著:《海岛算经》、《五曹算经》、《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缀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

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我国第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内容涉及生理、病理、医理、药理、针灸导引、按摩、人体解剖、养生、预防等各个方面。

是中医理论形成的标志。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内经》记载商周时期有“九针”,扁鹊(约公元前401~前310)皇甫谧(215~282)著《甲乙经》,是最早的针炙著作。

华陀:“麻佛散” 四.农学:1、《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是现存最早的农学著作。

2、西汉以来五大农书:《汜胜之书》、《齐民要术》、《陈甫农书》、《王桢农书》、《农政全书》。

《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世界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系统的农学著作。

五、地学1、地理、地质专著:《山海经·五藏山经》《水经注》《徐霞客游记》清康煕年间,又组织大规模测量,绘制出《皇舆全览图》。

这是当时(1718年)世界上最好、最大的地图。

古代中国的十大技术成就一.文化史上的盛事—造纸术东汉蔡伦于公元105年造出“蔡侯纸” 二.布衣毕升的发明—活字印刷三指南针四.火药五冶炼术六水利工程七纺织技术八建筑技术九,制瓷技术十,航海技术古代中国科技特点 1发展的延续性2与封建社会同兴衰3重视实用,理论薄弱第二节后期的科学和技术成就第八章古欧洲一、农业机具、水力磨房、风力磨房、开矿业、道路建筑、排水装置二、栽培作物、黑麦、燕麦、斯佩耳特小麦以及蛇麻草三、机械的发明机械锯,带有落锤的锻炉,具有固定板和活门的箱,窗用玻璃,油灯罩,蜡烛,手推车,眼镜,运河上的水闸,有摆的落地大座钟等等。

机械的发明以印刷机和火药武器的使用达到了顶点第九章近代科技产生的社会条件第一节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社会条件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1)欧洲中世纪晚期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促进了生产技术的改进:(3)技术上的改进给自然科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二、航海探险与地理大发现航海和地理发现推动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1)促进了与航海有关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2)推动科学观念上的突破和新学科的建立。

2、文艺复兴运动的主旨肯定人的价值, 主张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社会要发挥人的才能,满足人的欲望, 抨击封建神学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考察一切,提倡“人性”来反对教会的“神性”,以“人权”来反对封建的“神权”,用“人道”来反对为封建制度辩护的“神道”,主张个性解放和自由,这些主张构成被人们称为“人文主义”的思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