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的18个特点

合集下载

草书的书法特点运用修辞手法

草书的书法特点运用修辞手法

草书的书法特点运用修辞手法
1.笔酣墨饱:笔墨运用得很畅快,很充分。

多形容书法、诗文酣畅浑厚。

笔走龙蛇:笔下龙蛇腾跃。

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洒脱。

也代指挥毫写字。

2.行云流水,落笔如云烟。

3.一笔而下,观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又归于虚旷,这近乎癫狂的原始的生命力的冲动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灵气。

于右老的草书,笔力柔中带劲,有力透纸背之感。

行云流水,落笔如云烟。

张扬跋扈,丝毫不受束缚,甚至整行一笔而下,有如神仙般的纵逸,来去无踪。

草书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

草书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

草书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草书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草书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希望能帮到大家!草书的特点草书,是为了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

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广义的草书是指草写的书体。

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文字不统一的远古时代,自然不会有统一规范的草书,那时出现的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二是在文字统一后,在应急的情况下,或者是在起草文书稿件、记录他人谈话时,行笔快捷,笔画连带、省略,信手写的不规范的潦草的字,这种潦草的字很难用于交流,隔久了甚至连写字的人也难以识别,这种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

草书的人物作品张旭(唐):《肚痛帖》张旭(唐):《古诗四帖》怀素(唐):《自叙帖》孙过庭(唐):《书谱》黄庭坚(宋):《李白忆旧游诗卷》米芾(宋)《论草书帖》赵佶(宋):《草书千字文》鲜于枢(元):《石鼓歌》祝允明(明):《前后赤壁赋》文徵明(明):《草书诗卷》徐渭(明):《白燕诗卷》王铎(清):《草书诗卷》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李志敏:《草论—三春堂狂草》草书区别章草笔画简约,有萦带连接,与今草相似。

但其结体平正,用笔劲涩,笔画中有波磔,特别是捺画的起笔与捺的末笔,明显的保留了隶书的笔意,且字字独立,不相连绵,排列整齐,与今草、狂草有明显的区别。

今草即一般所说的草书,它是脱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形迹,并在章草和楷书的基础上加快行笔,增加圆环勾连而成。

张怀瓘《书断》中说:“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加其流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终而为下字之始,奇形离合,数意兼包。

”这正是章草与今草不同体势和运笔的概括,代表作如崔瑗《贤女帖》。

狂草创始于唐朝,唐人张旭是狂草的开山祖,故有“草圣”之称。

草书的书体特点

草书的书体特点

草书的书体特点
草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书体,它的特点是线条流畅、自由、变化多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草书的书体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线条流畅自由
草书的线条非常流畅自由,没有规矩可循,笔画之间相互交错,形成
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草书的线条不受约束,可以随意变化,表现
出书法家的个性和情感。

二、笔画变化多端
草书的笔画变化多端,有时粗有时细,有时长有时短,有时直有时曲,有时横有时竖,有时斜有时正,变化无穷。

这种变化不仅表现了书法
家的技巧,也表现了书法家的情感和思想。

三、构图灵活多样
草书的构图非常灵活多样,可以横排、竖排、斜排,也可以左右倒置、上下倒置,甚至可以交叉排列。

这种灵活多样的构图不仅表现了书法
家的创意,也表现了书法家的审美观念。

四、墨色浓淡变化
草书的墨色浓淡变化非常丰富,有时浓郁有时淡雅,有时黑亮有时灰暗,有时浓墨重彩有时淡墨轻染。

这种浓淡变化不仅表现了书法家的技巧,也表现了书法家的情感和思想。

总之,草书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书体,它的线条流畅自由、笔画变化多端、构图灵活多样、墨色浓淡变化丰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草书不仅是一种书法艺术,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在今天,草书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审美标志,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草书艺术特点

草书艺术特点

草书艺术特点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书法,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有章草、今草、狂草
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以下是草书的一些艺术特点:
1. 笔画连绵:草书的笔画通常是连续不断的,相邻的笔画之间可
以相互连接,形成连绵不绝的线条。

这种连绵的笔画使得草书具有流畅、灵动的特点。

2. 结构简洁:草书的结构相对简单,笔画之间的距离较近,形成
紧凑的结构。

这种简洁的结构使得草书在书写时更加快捷、便利。

3. 自由奔放:草书的笔画和结构非常自由,可以根据书写者的情
感和意图进行自由变化。

这种自由奔放的特点使得草书具有独特的艺
术魅力。

4. 虚实相间:草书的笔画和结构中常常包含虚实相间的部分,即
有些笔画是实线,有些笔画是虚线。

这种虚实相间的特点使得草书具
有一定的神秘感和艺术感。

5. 灵动飞扬:草书的笔画和结构常常呈现出灵动飞扬的特点,即
笔画之间的连接和转折非常流畅、自然。

这种灵动飞扬的特点使得草
书具有独特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草书是一种非常具有艺术魅力的字体,它的笔画连绵、结构简洁、自由奔放、虚实相间、灵动飞扬等特点使得它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标准草书要领

标准草书要领

标准草书要领
标准草书是一种快速、流畅、优美的书法风格,它在汉字书写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要领:
1. 速度快
标准草书的书写速度较快,字形简洁明了,减少了笔画和结构上的负担,使得书写过程更为流畅自然。

在快速书写中,要注意保持字形的稳定和清晰,避免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

2. 节奏感好
标准草书注重节奏感的把握,通过调节笔画的长短、粗细、轻重、虚实等元素,使整个作品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在书写过程中,要注意控制笔速和力度,使得每个字和整个作品都有良好的节奏感。

3. 结构简练
标准草书注重结构的简练,通过减少笔画的数量和简化结构的方式,达到简洁明了的效果。

在书写过程中,要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使得每个字都具有清晰明了的形态。

4. 用笔灵动
标准草书注重用笔的灵动性,通过灵活运用毛笔的特性,使得笔画具有变化多端的效果。

在书写过程中,要注意掌握毛笔的特性,使得每个笔画都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

5. 书写自然
标准草书注重书写的自然性,通过掌握书写者的心态和情感,使得作品具有生动自然的效果。

在书写过程中,要注意调节自己的心态和情感,使得每个字和
整个作品都具有自然和谐的特点。

总之,标准草书是一种快速、流畅、优美的书法风格,它要求书写者具备熟练的书法功底和良好的艺术素养。

在书写过程中,要注意掌握以上要领,使得每个字和整个作品都具有清晰明了、生动自然的特点。

草书的艺术特点

草书的艺术特点

草书的艺术特点草书是中国传统的一种书法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点而闻名。

草书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潇洒奔放:草书的最大特点就是潇洒奔放,筆法狂放不拘,线条流畅,仿佛随意挥洒而成。

与楷书和隶书相比,草书更加自由自在,不拘一格,给人以豪放、奔放的美感。

2. 神韵流动:草书的线条流动自然,富有节奏感。

书写时,筆画之间往往相互连接,形成连贯的线条,给人以动感和生气。

整个字体呈现出一种活力和韵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3. 线条变化:草书的线条变化丰富多样,有粗有细,有长有短,有直有曲。

线条的变化不仅展示了书法家的功力和技巧,还增加了草书的艺术魅力。

通过线条的变化,草书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4. 点画结合:草书的点画结合紧密,点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点画的变化和组合构成了草书的形态,也体现了草书的艺术特点。

点画的运用使得草书的字形更加丰富多样,给人以美的享受。

5. 质感丰富:草书的质感丰富,给人以触觉上的享受。

草书的筆画常常有粗有细,有重有轻,有时甚至会留下墨渍,给人以纹理感和质感。

这种质感的表现使得草书更加生动有趣,也增加了观赏的乐趣。

6. 情感流露:草书的艺术特点还体现在情感的流露上。

草书常常以自由奔放的筆法表达书法家的情感和思想。

草书的线条和构造不拘一格,给人以开放、豪放、激情四溢的感觉。

通过草书,书法家能够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作品更加富有感染力。

草书作为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形式,具有潇洒奔放、神韵流动、线条变化、点画结合、质感丰富和情感流露等艺术特点。

这些特点使草书具有独特的美感和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触动。

草书的艺术特点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行草书创作的章法特点

行草书创作的章法特点

行草书创作的章法特点
1. 行草书创作啊,那节奏简直就像一首激昂的曲子!比如说王羲之行书《兰亭序》,字与字之间的连接和停顿多有韵味啊!你想想,那一笔一画就如同音符跳动,有时快,有时慢,这就是节奏的魅力呀!你难道不觉得这样很神奇吗?
2. 空间布局也是超重要的呀!看那些优秀的行草书作品,就像在欣赏一幅美丽的画。

以怀素的草书为例,字的大小、疏密安排得多巧妙,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啊!这难道不是一种神奇的艺术魔法吗?
3. 墨色的变化那可真是如同魔术一样让人惊叹!有的地方浓墨重彩,有的地方又清淡如水。

就像米芾的行草书,墨色的丰富变化让作品活起来了呀!你难道不想惊叹一下这种奇妙吗?
4. 情感的表达在行草书创作里可是核心呀!想想看,当书法家满怀激情时创作出来的行草书,是多么有感染力。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不就是这样吗,那悲愤之情跃然纸上,你难道不会被深深打动吗?
5. 欹正相生也是其特点呢,就好像在走平衡木,有倾斜有端正,多有意思啊!比如黄庭坚的草书,那欹正的变化让作品充满了动感,是不是很特别呀?
6. 流畅性啊,就如同行云流水一般自然!观之行草书作品,一笔到底,毫无阻碍。

像张旭的狂草,那种流畅感简直让人欲罢不能!这不正是行草书的魅力所在吗?总之,行草书创作的这些章法特点真的是超级棒,能让作品变得无比精彩,让人沉醉其中啊!。

草书的特点概括

草书的特点概括

草书的特点概括
草书是中国传统书法的一种风格,具有以下特点:
1. 随意而自由:草书的字形自由奔放、随心所欲,展现了书法
家的个性和情感。

草书作品中的笔划不拘一格,有时甚至成为了一种
艺术的表达手段。

2. 简化而精要:草书中的字形经过简化和变形,笔触大胆而流畅。

草书追求简洁明了的风格,将字形压缩到最简,使字形更加凝练、精炼。

3. 能动而呼应:草书表现出一种生气勃勃的力量感。

字形之间
的联系紧密而有节奏感,每一笔都可以看到前后的呼应和关联,形成
整体的运动感。

4. 象形而抽象:草书中常常出现一些象形的元素,例如草字会
表现出植物的生长状态,草书的字形也可以通过线条的变化来表达物
象的形态和特征。

同时,草书又能够在拘束于象形的束缚中获得更大
的自由度,成为一种抽象表达的方式。

5. 古朴而雅致:草书追求的是一种自然、朴素的美感。

虽然看
似随意,但草书作品中体现出的节奏、韵律和平衡感使人感到一种雅
致的艺术感受。

总而言之,草书的特点是自由、简约、灵动、象形和朴素。

这些
特点使草书成为一种独特而鲜活的书法艺术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书的18个特点1. 草书流缓前急后,纵横挥洒;2. 草书流心手合力,尽其法度;3. 草书流恣态横生,快意纵笔;4. 草书流急势骨劲,力沉狂逸;5. 草书流上下丝连,意气贯通;6. 草书流腕悬使转,笔快意出;7. 草书流得势为法,势不可竭;8. 草书流精心环转,点画飘逸;9. 草书流风骨为体,变化为常;10. 草书流跌宕落笔,运转龙蛇;11. 草书流悬腕中锋,挥洒舞墨;12. 草书流九霄拔势,神闲张狂;13. 草书流纵横洒脱,一气呵成;14. 草书流悬岩掣电,放海之势;15. 草书流法度可为,天资禀赋;16. 草书流结字贵奇,气脉尤畅;17. 草书流笔力筋节,承合转换;18. 草书流释智遗形,神形境界学习书法病笔十六种学习书法,一般都从正楷入手,毫无疑问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但当手拿毛笔,在临习碑帖时,某些点画总是不尽人意。

这些不尽人意、有毛病的点画称之为“病笔”。

为了能识别这些病笔,这就需要我们找出原因,改变用墨、用笔或书写技巧上的不良习惯,从而克服病笔。

这里归纳有十六种病笔,并一一加以分析,以便在临习或创作时,进行对照,避免这些不正确的点画出现。

1.牛头。

像牛头状。

主要是笔头墨水过多,造成涨墨过甚。

或是笔锋转驻过重,下按之力太大,而出锋太快,提锋大疾所致。

故在书写时,笔头濡墨不宜过多,下按之力根据字的大小适可而止,笔锋逆入回返时速度略快于提锋出笔。

2.鼠尾。

常出现在撇画上,似老鼠的尾巴,样子不好看。

主要原因是用笔无力,轻浮在纸上,飘滑而去。

毛笔在运行时有提无按,不得撇画用笔要领所致。

书写撇画应用笔沉着,向下的按力均匀,笔锋送到顶端,由粗向细的过渡要缓慢自然,中锋用笔。

3.扫帚。

指点画收笔时,散锋过多,无回锋之状,而散乱的出锋像扫帚一样,故而得名。

如果经过藏锋回出,笔锋送到末端,提锋收笔。

仍不能改变“扫帚”之状时,建议改换毛笔。

4.竹节。

点画似竹节状。

这是因为对点画形质认识模糊,用笔不当所致。

经观察可知,下笔逆入方位不够正确,笔锋转驻时大生硬,而中间运行过于上提,收笔应提锋时却下按,使点画失态,盲生圭角。

“竹节”在大多数楷书中系病笔,但在某些魏碑法帖中,有所应用。

5.蜂腰。

这种病笔出现在弯钩、竖画及横画等笔画中。

两头浑圆粗大,而中间细柔,像蜂腰式。

这种病笔的发生,常常是起笔和收笔下按过重,不注意中锋运行,造成中间和两头比例失调。

故书写时,要提按平稳,用力匀称,出锋自然。

6.鹤膝。

丹顶鹤的脚又长又细,而它的膝盖则圆而粗大,很有特性。

人们把点画线条细柔,而转折、驻笔处浑圆突出的病笔,- 1 -称为“鹤膝”。

为了避免这种状况,要求在起笔或收笔,转折或横钩时,惯性不能过大,不能有太多的圆转与下按之力,驻笔、顿笔时笔锋动作不能过大。

保持原帖上的姿态,见好即收。

7.钉头。

钉头与牛头不同,它宛如一颗钉子,头大身子小。

一般系指力失控,随心所欲而致。

这种情形应尽力避免。

8.折木。

指笔画收笔处犹似折断的木头,参差不齐,圭角盲生,完全违背了点画收笔的法度与要求,用笔时没有作回锋处理,只是轻提飘扫而书。

故书写时,要耐得住气,心思泰然,笔笔送到,该回锋时必定回锋,切不可偷工减料。

9.柴担。

样子与蜂腰差不多,但又不是“蜂腰病”,确切地说是“柴担”,或叫“扁担”。

两头粗中间细,所不同的是-整个笔画有较大的弯势,这种病笔大都表现在横画。

因此,应逆入折锋,往右运行,以平横为主,按力不要大下压,根据结体需要略作弯势时,适可而为,不能过甚,收笔顿笔回锋,注意法度。

10.锯齿。

锯齿病笔一般是使用偏锋不当而致,以撇画者居多。

稍不注意,其它点画亦有可能出现“锯齿病”。

它的主要特征是一边光滑,一边带齿状,也有两边带锯齿状的病笔。

要克服这种现象,必须强调中锋用笔。

11.尖棱。

落笔过于露锋,致使点画呈尖角锐棱,张牙舞爪,失去了点画圆润含蓄的遒丽特点。

要记住“逆入回出”的道理,可方圆兼备,但不能有“尖棱病”。

12.发丝。

在点画繁多的结体中,容易出现此病。

其点画过于纤细,柔如发丝,运笔只提不按,缺乏力度与变化。

13.垂尾。

笔画的捺脚最后应顺势向上提,显得饱满有精神,充满形象与姿态。

如果笔力向下,倒垂滑出,则会造成“垂尾”病。

捺脚在楷书中是很重要的主笔,当毛笔在驻笔趁势踢出时,转捻下按的动作不能过大,在顿按提锋过程中,上边保持平直,下边裹锋上提,笔力要到位,保持捺脚的造型美。

14.耸肩:与鹤膝不同的是,耸肩以方折为主,虽然有楷书的“折味”,但过于高扬,故作姿态,与下方的竖画过于悬殊,不能自然过渡。

与左方的横画亦失去比例,不能达到协调与一致。

故在书写时应予以重视,防患未然。

15.脱肩。

转折处脱开,笔断意断,互不关联,既“脱肩”又“塌肩”,与“耸肩病”恰好相反。

脱肩病笔字形字貌上严重失真,系缺乏读帖与缺乏临帖所致。

对结体的形质缺乏认识,故在书写时必须认真读帖,懂得布白,掌握间架组合技巧,避免这样的病笔。

16.柳叶。

笔画似柳叶形状,俗称“柳叶病”。

一般来说这在楷书中是不允许的,在颜真卿的《勤礼碑》帖中,有些长撇呈两头尖中间粗状,但它过渡自然,反差不大,具有长撇的特点与优美形象,两者之间有根本性的区别。

点画成了柳叶状,也就成了病态。

所以在临习时,要入帖,在出帖创作时,点画要更刚劲遒丽,形质优美。

国画的畜兽画基本画法畜兽又称走兽是中国画中较难表现得好的一门,宋朝沙门德洪即指出:“画工能为神鬼之状,使人动心骇目者,以其无常形,无常形可以欺世也,然末始以为贵。

惟犬马牛虎有常形,有常形故画者难工,世之人见其似,则莫不贵之。

”由此可见畜兽有常形,即每一种动物都有一定的体型、比例与动态,稍不谨慎,观察得不够仔细,即容易流为笑柄。

常画的畜兽有马、牛、虎、狮、鹿、- 2 -羊、猿猴、猫、犬、狸、兔、驮、骡以及象徵权势的龙等,每一种走兽各有不同的特徵与习性,作画前必先详细的观察与写生。

畜兽的观察与写生我国古代画家即非常重视观察,譬如擅长画獐猿的北宋画家易元吉,曾游荆、湖间,深入山区,观察野兽的动静游息之态,故其走兽画富有生趣。

李公麟每次经过癖舍,看到其中的御马,必终日观察,无暇与客人交谈,故能画出马的特徵,黄山谷在其诗中即称赞道:“李侯画骨亦画肉,下笔生马如破竹。

”据说元代画马名家赵雍曾经据壮学马滚尘状,其母管夫人自窗中窥看,正见一匹滚尘马,故赵雍画马,能得其性情。

可见古代成就高的画家都很重视观察,甚至亲身模仿其动作,以求生动的表现畜兽的特徵与神趣。

苏东坡的题跋中曾经提到蜀中的收藏家杜处士一日正在曝晒其书画,有一牧童看见其中一轴戴嵩画的斗牛图,拍手大笑说:“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牧童经常与牛生活在一起,发现到牛在角斗时,牛尾是紧夹在两股间,而唐朝画牛名家戴嵩的观察还欠周到,以致造成错误,是值得作为我们的借镜。

中国画一向提倡“形神兼备,以形写神”,画畜兽也不例外,观察入微,掌握神态,才能将其画活。

走兽虽然同样具备五官、四肢,但其传情表达的能力,却不如人类丰富,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其细腻的动态和神情,每一种动物都有独特的表达喜怒哀乐的方式。

此外动物也有许多特别的习惯和动态,譬如鹿、虎等耳朵能随意的转向各个方向,如收听器般,能觉察极轻微的声音;猫、虎等眼睛的瞳孔,能敏感的随著自然光线的变幻而开合,犹如照像机的光圈原理;动物的尾巴具有均衡的作用,可调节各种姿态,这些特点都应注意到。

画猫耍表现出乖巧灵俐的特色,同属猫科的虎则要表现出威严勇猛的感觉;画驴要画出傻气和滑稽的味道,同属奇蹄科的马,就要画出神骏豪迈的性格,每一种动物的性格,在作画前必先稍加研究。

写生时对动物解剖学应有了解,至少必先观察其骨骼与肌肉的关系,古人常说“画虎画皮难画骨”,是指一般人往往过分去描写抢眼的老虎皮,而忽略其骨骼、肌腱对展示虎威的重耍性。

速写是累积创作素材和捕捉生动形象的必耍手段,然而它是通过观察与默画相结合的方法,把生动的形象勾出,并不是看一笔画一笔,对於画动态的畜兽,应掌握神态,尤其耍注意从一个动态过渡到另一个动态的瞬间,只用寥寥几笔,就要准确的表现出畜兽的特点,其动势要靠线条不同方向的对比和组合来表现。

兹以擅长走兽画的梁中铭教授平日写生的素描稿为例,配上攸以水墨表现的猴子册页,可以发现勤於观察写生,助益颇大。

白描画法以白描法表现畜兽的画迹,除了战国楚墓出土的两幅帛画外,汉代壁画及魏晋砖画中也常见,如下图是史坦因从敦煌盗走的纸本水墨白描作品“狮子图”,我们从这幅晚唐的白描画中可以发现当时画家已经能熟练的运用各种不同快慢、轻重的线条来夸张狮子各部位的特徵。

36.7精品艺术画廊到了宋朝,一般士大夫多受理学及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喜爱清真淡雅的画法,李公麟的白描画风,正符合他们的兴趣而盛- 3 -行一时,他的“五马固” 落笔轻重起伏如应节奏,将马的骨、肉、鬃尾等质感以及马的神态表现得相当生动,可说是最擅长运用线条的画家。

南宋陈容的“云龙图”以略为粗犷而颤动的笔法,配合水墨渲染,把中国神话中想像出的动物,表现得极具神秘感。

双钩填彩画法西汉马王堆十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可说是我国古代双钩填彩画法的代表性作品,下图为该画上部(天)所表现的神话传话题材,布满了蟾赊、玉兔、龙、豹、蛇身人首等怪兽,也有金乌、鹤、鸿雁等仙禽及人物,鹤用白描画法为主,其余人兽皆填重彩(矿物性颜料为主),有些地方略加晕染,色彩格外鲜明。

唐代绘画及卷轴画中可以看到唐画多以双钩填彩画法为主,韩的“五牛图”也以此法。

元代画家任仁发的“二马图” ,继承了唐代韩干与北宋李公麟画马的写实风格,线条纤细,赋彩淡雅典丽,采用薄而多层次的罩染方法,特别注意明暗面的晕染以期把握毛肤的色泽和质感,是写实表现法的典型,与清朝朗世宁融合西画光影的表达方式相比较,任人发的马更具有传统的风味。

双钩填彩的画法和设色的步骤,大致与花鸟的画法近似,可参阅第五章该画法的叙述。

不过畜兽的设色,要特别注意其骨骼与肌肉的结构所呈现出的阴阳凹凸关系,要表达出肌肤之弹性与筋脉血液流动的活力感。

写意画法以写意法画畜兽,早在汉代壁画及魏晋砖画中即可见到略为豪放的表现法,五代石恪的画中亦可见具有禅意的虎,但到明朝才比较盛行写意的画法,如沈周的写生册页中亦有走兽,郭诩的“牛背横笛图”墨色的乾湿浓淡变化生动,并以破笔枯墨扫出牛毛,意趣横生。

近代的畜兽画家,多以写意法表现,如徐悲鸿的“双马图”,结合西洋画的明暗观念与正确的解剖学知识,表现出天马行空的奔驰气概。

林玉山的猛虎,表现出凶悍威严的气势,齐白石与李可染的牛,都有独特的个性。

写意画法是以简练的笔墨,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并能唤起观赏者的想像力与感染力,故以写意法画畜兽,对其细节须加以简化或省略,譬如繁琐的光影明暗就可省略。

眼睛是传神之处可以夸张。

至於配景的处理,必须根据各类走兽不同的习性和生活环境来安排,譬如热带地区生长的走兽,就不宜配寒带的植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