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3-4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导论一、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
类型:1、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2、强调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
3、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本文由吉福整理)二、传播学研究范围和对象范围:包括人类社会所有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范围十分广泛。
对象:层次:1、自我传播:即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第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自我传播的传播者与接受者是合为一体的,它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
2、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则包含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3、群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4、组织传播:是一种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组织的权威越高,传播的信息越被人信赖,反之,传播的信息越可信,组织的权威越高。
有三种传播渠道,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横向传播。
5、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对广泛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与人际传播的区别:它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传递信息。
所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受众是匿名的、大量的、各相干的。
是信息的意向流动,受众的信息反馈是有限的。
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与广泛。
具有强烈的选择性。
是由组织或职业传播者发由的,而不是个人发布。
三、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关系:1、广义的说这是两门不同的学科、狭义的说传播学即是大众传播学。
2、从理论体系说,传播学是大概念,大众传播学是小概念。
传播学与新闻学关系:1、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
2、形容方法不同。
3、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制作和传播者,而传播学研究则遍及传播媒介、受众、传播的全过程。
传播学概论四功能说监测环境实例

传播学概论四功能说监测环境实例美国学者赖特提出的“四功能说”包括:(1)环境监视功能——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2)解释与规定功能——大众传播并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它所传达的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3)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也称之为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与拉斯韦尔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相对应;(4)提供娱乐功能——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是务实的,它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提供娱乐,尤其在电视媒体中。
根据新媒体环境传播的现状分析,新媒体在环境监视方面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环境危机信息传递和社会舆论监督两个方面。
新媒体的发展给信息的传播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革命。
在环境传播中,新媒体自觉承担了危机信息传播的首要任务。
以广东茂名“PX项目”事件为例,2014年2月底,《茂名日报》报道了茂名石化的绿色低碳,为PX项目上马预热,可这样中规中矩的正面宣传显然没有得到公众的接受和认可,公众对PX项目的“刻板印象”并没有改变。
3月30日,广州茂名部分市民聚众上街游行,31日,网易一篇名为《广东茂名市民游行反对PX项目政府:不法者挑唆》的文章引发网友大量关注。
至4月2日16时,参与此条新闻评论的网友已达十余万人。
在环境传播实践中,新媒体作为信息集散地,一旦有“危机”,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意识就会觉醒,新媒体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也让其成为环境事件传播中公民信息获取、交流和沟通的首要平台。
新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曝光破坏环境的行为,监督相关环保举措的实施,监督相关部门的行为正当性等。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公众媒介素养的不断提升和媒体渠道的增多,公众通过新媒体平台参与环境事件的紧迫性、可行性、可操作性进一步提高,这使得新媒体传播参与主体得到无限丰富和扩大,也使得社会监督本身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

欧洲: 古埃及:纸莎草 ——公元前3000年 阿拉伯人:羊皮纸
唐朝,中国造纸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1150年在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开设欧洲 第一个造纸厂 法国、意大利在13世纪,德国在14世纪,英 国在15世纪末,荷兰在16世纪,美国费城 (当时英属)在1609年先后造纸
1946年,埃克特等人研制成功的世界第一台 电脑主机 “埃尼阿克”
在电话高度网络化的基础上形成 它除了具有其它传播的特点之外,还具有自己 的主动性、参与性、交谈性和操作性特点
有声语言、图像、文字、声音、传真通信、娱 乐性服务融为一体 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的网络化、数字化 交流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
自我传播(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 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即个体自我进行的思 维活动。 思考;自言自语;陶醉——心理活动
人际传播: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即个人与个人之 间互相沟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会行为。
组织传播: 组织内部及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 内部:协调关系; 外部:适应环境。
4,大众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19世纪开始 电报、电话、留声机、无线电、广播、电影、 电视、通讯卫星
1920年的美国,匹兹堡的KDKA电台;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开始定时播出电视节 目; 1946年,美国无线电公司推出了NTSC彩电制 式; 1962年7月美国发射“电星一号”通信卫星。
从世界范围看,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 现代性、 现代文明这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 致、相同步的。
“正是印刷术的发明(而不是别的) 使历史从 中世纪发展到近代; 这期间, 能够阅读的大 众日益增多导致了思想的广泛传播, 思想的 广泛传播又推动了哲学与科技的变革。这些变 革最终推翻了 教士和贵族的统治,从而产生 了崭新的政治、 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制 度。” ——[美]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
传播学概论习题与参考答案

传播学概论习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69题,每题1分,共69分)1.报刊问卷的回收率一般在( )A、20%以下B、15%以下C、5%以下D、10%以下正确答案:C2.传播学内容分析中被分析的内容是( )A、社会上传播的各种信息B、压制方法C、新闻D、文化历史背景正确答案:A3.讯息系统分析的目的就在于揭示媒介讯息系统的( )A、反馈机制B、个性化C、整体倾向性D、优势正确答案:C4.传播学诞生于( )A、日本B、中国C、英国D、美国正确答案:D5.对于报刊是“直接民主制喉舌”的观点,李普曼的看法是( )A、予以批评B、既不赞同也不反对C、同意D、非常赞同正确答案:A6.媒介中用于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定期传播的工具被称为( )A、特殊媒介B、大众传播媒介C、传播渠道D、普通媒介正确答案:B7.《单面人》的作者是( )A、马尔库塞B、葛兰西C、弗洛姆D、阿道尔诺正确答案:A8.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交流信息的各种途径、方式、手段称为( )A、渠道B、媒介C、媒体D、传媒正确答案:A9.创立系统论的是奥地利科学家( )A、申农B、维纳C、贝塔郎菲D、布里渊正确答案:C10.传统学派的研究方法总称为( )A、实证方法B、控制实验法C、调查研究法D、内容分析法正确答案:A11.纠正了怀特把关模式单一缺陷的是( )A、拉斯韦尔B、麦克内利C、巴斯D、卢因正确答案:B12.于1876年发明了电话机,开创了人类利用电流传送声音先河的发明家是( )A、摩尔斯B、爱迪生C、贝尔D、马可尼正确答案:C13.传播单位这个概念出现于( )A、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B、拉斯韦尔模式C、申农—韦弗模式D、德福勒模式正确答案:A14.下列说法与议程设置功能的研究结论不符的是( )A、受众对媒介信息接触量越大,受影响越大B、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C、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的人影响较大D、受众对议题的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影响越大正确答案:C15.所谓符号就是( )A、新闻B、现象C、标志D、信息正确答案:C16.对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作了充分肯定的是( )A、“沉默的螺旋”理论B、“上限效果”假说C、“知识沟”理论D、“培养分析”假说正确答案:B17.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理论是( )A、集权主义理论B、社会责任论C、自由主义理论D、苏联共产主义理论正确答案:C18.传播学研究常用的实验方法是( )A、人工模拟环境B、实验室环境控制C、实地实验D、实验室控制正确答案:C19.传播学研究的两大学派是( )A、批判学派、传统学派B、社会科学学派、政治经济学派C、“思想统治”理论学派、社会文化学派.D、法兰克福学派、多伦多学派正确答案:A20.传播的条件问题又称( )A、内部结构问题B、内部问题C、外部结构问题D、外部问题正确答案:C21.传播研究中对传播功能的研究是源自西方社会学的( )A、社会功能主义B、结构主义C、结构功能主义D、功能分析主义正确答案:C22.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传播层次是( )A、组织传播B、人际传播C、群体传播D、自我传播正确答案:B23.下列对报刊上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增强反馈的及时性和传播的互动性B、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C、信息量更加庞大D、有了电子版,就可以取消印刷版了正确答案:D2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 )A、“热媒介”B、“冷媒介”C、“媒介是人体的延伸D、“媒介即讯息”正确答案:D25.由拉斯韦尔提出的大众传播社会功能有环境监测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和( )A、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B、麻醉精神功能C、授予地位功能D、文化传递功能正确答案:D26.政治控制主要是( )A、政策控制B、政权控制C、政府控制D、政法控制正确答案:C27.人类传播史的一个里程碑是产生了( )A、劳动B、媒介C、文字D、语言正确答案:C28.“地球村”观念的提出者是( )A、英尼斯B、戈夫曼C、梅罗维茨D、麦克卢汉正确答案:D29.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家( )A、韦斯B、凯尔曼C、霍夫兰D、卢因正确答案:D30.5W模式被后人称作是典型的传统的( )A、控制论模式B、社会系统模式C、线性模式D、申农—韦弗模式正确答案:C31.关于“说服与态度改变”的最早的实证研究者是( )A、罗杰斯B、拉斯韦尔C、霍夫兰D、哈特曼正确答案:C32.为清楚表达各种理论而提供简明、直观、有效的辅助工具是( )A、图像B、文字C、模式D、数理化正确答案:C33.研究战时宣传最为著名的学者是( )A、拉扎斯菲尔德B、李普曼C、施拉姆D、拉斯韦尔正确答案:D34.传播控制中包含所有控制形态的是( )A、政治控制B、自我控制C、经济控制D、文化控制正确答案:D35.大众传播所传播的娱乐性内容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 )A、分散对重要问题的注意力B、集中对重要问题的注意力C、提供信息D、发挥协调功能正确答案:A36.涉及心理过程的实验,要在隔音室中进行,以消除外界之光与声等对心理过程的干扰,这个实验中光与声是( )A、因变量B、自变量C、无关变量D、实验对象正确答案:C37.“沉默的螺旋”假说中“舆论”的含义是( )A、公众意见B、公共意见C、公开意见D、公正意见正确答案:C38.世界著名的因特网最初是( )A、作为一种电子通信系统发展起来的B、作为一种大众传播网络发展起来的C、作为企业内部通信网发展起来的D、作为一种组织传播网络发展起来的正确答案:A39.进行“编码与释码”研究的是( )A、麦奎尔B、霍夫兰C、霍尔D、马丁正确答案:C40.为电视广播业走上网络化道路提供条件的是( )A、数据压缩技术B、信息化工程C、数据模拟技术D、信息高速公路正确答案:A41.在人类原始、古老的传播手段中,占主导地位的传播渠道是( )A、标石B、口头语言C、烽火信号D、刻木正确答案:B42.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又被称为( )A、拉氏调查B、竞选调查C、意见领袖调查D、伊里调查正确答案:D43.对于视听兼备的综合性媒介电视来说,受众往往首先视它为( )A、消遣、娱乐的工具B、满足信息需要的渠道C、获取知识的工具D、满足心理需要的工具正确答案:A44.德福勒模式对此前模式最重要的修正是加人了( )A、反馈B、循环C、噪音D、信息正确答案:A45.20世纪50年代初,发表了《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倚性》两部著作的学者是( )A、戈夫曼B、梅罗维茨C、麦克卢汉D、英尼斯正确答案:D46.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分为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是( )A、学习层面上的效果、理解层面上的效果、行动层面上的效果B、社会层面上的效果、政治层面上的效果、心理层面上的效果C、认知层面上的效果、社会层面上的效果、行动层面上的效果D、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行动层面上的效果正确答案:D47.西方马克思主义一向把政治实践归结为( )A、意识形态B、文化批判C、革命斗争D、社会经济正确答案:B48.对传播过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的学者是( )A、赖利夫妇B、卢因C、拉斯韦尔D、伯洛正确答案:D49.认为大众传播过程反映了“语义空间中的阶级斗争”的是( )A、“知识沟”假说B、“编码与释码”研究C、“议程设置功能”理论D、“沉默的螺旋”假说正确答案:B50.按照赖利夫妇的观点,单位、学校和社团属于( )A、次属群体B、隶属群体C、基本群体D、关系群体正确答案:A51.发起我国首次大规模的受众调查的是( )A、中央电视台B、首都新闻学会C、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D、北京新闻学会受众调查学术团体正确答案:B52.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工作量小,但得到的信息却较多的抽样形式是( )A、简单随机抽样B、分层随机抽样C、等距随机抽样D、整体随机抽样正确答案:C53.在大众传播中,大部分反馈信息的收集和测定的形式是( )A、座谈会B、受众来信C、定量化形式D、定性分析正确答案:C54.在大众传播研究中,主要用于受众调查和传播效果研究的研究方法是( )A、抽样B、问卷C、控制实验D、内容分析正确答案:B55.根据“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传播媒介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 )A、影响源B、组织源C、经济源D、政治源正确答案:A56.大众传播的内容力求( )A、抽象B、深邃C、平易D、刺激正确答案:C57.《数字化生存》一书的作者是( )A、尼葛洛庞帝B、比尔·盖茨C、戴尔D、安德鲁·葛鲁夫正确答案:A58.传播学对符号的研究带有( )A、特殊性B、操作性C、普遍性D、一般性正确答案:B59.对受众选择性因素的认识连贯论解释又称作( )A、使用与满足论解释B、实用论解释C、“靶子”论解释D、认知不和谐论解释正确答案:D60.在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思想中,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的是( )A、共产主义论B、社会参与论C、使用满足论D、社会责任论正确答案:D61.下列不属于“有限效果论”的内容的是( )A、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B、“使用与满足”研究C、“知识格差”研究D、传播流程研究正确答案:C62.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指的是( )A、《社会研究杂志》B、《思想家》C、《启蒙的辩证法》D、《历史与阶级意识》正确答案:D63.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的学者是( )A、卢因B、霍夫兰C、施拉姆D、拉斯韦尔正确答案:A64.在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思想中,继集权主义理论之后的是( )A、自由主义理论B、使用与满足论.C、社会责任论D、社会参与论正确答案:A65.与传播实践结合最密切的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是( )A、传播效果B、传播功能C、传播控制D、传播媒介正确答案:A66.首次提出一般传播系统模式的是( )A、施拉姆B、维纳C、申农D、拉扎斯菲尔德正确答案:C67.在批判学派看来,大众文化实际上是( )A、媚俗文化B、流行文化C、民间文化D、精英文化正确答案:A68.卡兹等人在《个人影响》中指出,在购物、时尚、娱乐等领域,意见领袖最重要的素质是( )A、政治性B、生活阅历C、社交性D、社会经济地位正确答案:B69.单一实验组的实验逻辑,是把实验对象前后测之间的变化全部归之于( )A、实验刺激B、后测C、前测D、实验效应正确答案:A二、多选题(共31题,每题1分,共31分)1.关于传统学派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科学家”B、属于人文科学C、注重如何传播D、围绕传播的规律E、托庇于社会科学正确答案:BCDE2.非随机抽样的形式主要有( )A、定额抽样B、雪球抽样C、判断抽样D、调查抽样E、偶遇抽样正确答案:ABCE3.随机抽样的形式主要有( )A、多阶段随机抽样B、简单随机抽样C、分层随机抽样D、等距随机抽样E、整群随机抽样正确答案:ABCDE4.语义内容分析可以细分为( )A、语句分析B、指定分析C、断言分析D、词章分析E、归因分析正确答案:BCE5.目前批判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哈贝马斯B、马泰拉特C、努登施特伦D、哈默林克E、詹姆斯·哈洛伦正确答案:ABCDE6.短期的非预期效果包括( )A、个人的自发反应B、集合的自发反应C、个人的反应D、对媒体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E、社会的反应正确答案:AB7.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见解( )A、可纳入使用满足理论B、游戏说C、具有社会协调功能D、多属于工具性的E、分为社会性和自我中心性两大类正确答案:ABDE8.系统科学认为,客观世界的构成因素是( )A、物质B、能量C、信息D、新闻E、生物正确答案:ABC9.控制实验法包括的基本要素是( )A、实验观测B、实验室C、实验者D、实验变量E、实验对象正确答案:ACDE10.下列曾对社会系统模式做过贡献的有( )A、施拉姆B、奥斯古德C、赖利夫妇D、德福勒E、马莱茨克正确答案:CE11.传播的过程可分解为下列环节( )A、信息B、媒介C、受者D、传者E、效果正确答案:ABCDE12.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是( )A、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B、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C、皮下注射论的观点流行D、魔弹论的观点流行E、魔弹论效果观逐渐受到否定正确答案:AB13.语言符号的特性是( )A、具有一定模式B、声音和语意的结合是约定俗成的C、不表意D、有声的E、借助感觉器官正确答案:ABD14.“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是( )A、这个假说中的“舆论”与历来的舆论概念不同B、认为传播媒介是拟态环境的营造者C、暗示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D、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宏观的、综合的社会效果E、着眼于认知层面正确答案:CDE15.下列对数字化经济时代的说法正确的是( )A、对传播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B、对个人的信息接收和利用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C、信息传播完全自由D、信息爆炸和信息泛滥造成传播的麻醉功能失调E、信息成为数字化经济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素正确答案:ABE16.在美国,广播收听率调查应运而生的重要原因有( )A、传播学者的努力B、广告商对广播的兴趣C、政府的重视D、广播的普及E、受众的强烈要求正确答案:BD17.霍夫兰等人的研究表明,制约传播效果的“条件”有( )A、传播主体B、说服方法C、传播者的主观愿望D、信息内容E、受众属性正确答案:ABCDE18.卡尔·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A、由微观人手,对传播技巧进行开拓性的研究B、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C、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D、运用控制实验法研究E、创立传播学的耶鲁学派正确答案:ADE19.大众传播成为一种大规模的事业,其外在标志是( )A、电视的兴起B、通信卫星的问世C、通讯社的产生D、大众报业的兴起E、广播的兴起正确答案:CD20.通过调查,贝雷尔森总结了人们对报纸的利用形态,其中有获得外界消息的新闻来源和( )A、日常生活的工具B、休憩的手段C、读报本身的目的化D、树立社会威信的手段E、社会的手段正确答案:ABCDE21.依据英尼斯的观点,下列媒介中属于“偏倚空间的”媒介的是( )A、印刷媒介B、电视C、羊皮纸D、电话E、石头正确答案:BDE22.下列方法中,被用于受众选择报刊信息的调查方法是( )A、人口统计学分类法B、打电话的方法C、辅助回忆的方法D、邮寄问卷的方法E、实地考察法正确答案:BCD23.在我国,已建立网站的广电媒介有中央电视台和( )A、岭南视听信息网B、中国教育电视台C、北京电视台D、西湖明珠电视台E、香港电台正确答案:ABCDE24.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分为的研究层次是( )A、自我传播B、人际传播C、组织传播D、大众传播E、群体传播正确答案:ABCDE25.在批判学派看来,传统学派的“病症”主要是( )A、过分偏重微观研究B、过分依赖定量方法C、过分轻视微观研究D、过分依赖定性方法E、站在维护现行体制的立场上正确答案:ABE26.蒂奇诺认为,造成“知识沟”扩大的原因有( )A、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B、社交范围的差异C、传播技能上的差异D、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E、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正确答案:ABCDE27.信息高新科技对传播理论的影响是( )A、信息的真实与虚假的界限模糊化B、新闻与广告的界限的模糊化C、点对面传播与点对点传播之间的界限的模糊化D、电子传媒与印刷传媒的界限的模糊化E、职业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在信息把关方面的角色界限的模糊化正确答案:CDE28.为了扬长避短,杂志更多的趋向于( )A、传递信息迅速B、图文并茂C、专门化.D、专业化E、满足于不同类型读者的要求和爱好正确答案:BCDE29.下列关于“上限效果”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能够消除“知识沟”的存在B、“上限”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存在的C、“上限”在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过程中是存在的D、在人的一生追求知识的总过程中,“上限”是不存在的E、“上限效果”假说认为通过大众传播的“知识平均化”可以实现社会平等的观点是很幼稚的正确答案:CDE30.数字化技术的功能有( )A、编码B、数据压缩C、存储和传输D、解码E、解压正确答案:ABCDE31.“把关”和新闻要素研究认为,影响和制约报道内容取舍选择的因素主要有( )A、社会文化规范B、历史因素C、时空因素D、媒介所在的城市E、媒介的办报宗旨和报道方针、传播人员的新闻价值观和倾向正确答案:ACE。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2020/10/8
• 1、香农的信息论与传播学 • 1948年 香农(Claude E.Shannon)<通
信的数学理论> • 信息论对传播学的影响: • 提出信息的概念 • 提出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对传播学的
研究及其模式有过重大的影响
传播现象的学派经验性方法。 • 经验性方法基本前提 • 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自身的客观性,可以通过一
定的科学方法加以揭示 • 人类有能力开发设计出揭示社会现象客观性的科学方
法 • 任何关于社会现象的理论和假设,都能通过一定的科
学方法得到证明或否定
2020/10/8
• 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主流学派,也称传统 学派。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维尔,拉扎 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施拉姆等 。这个学派主要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出 发,采用经验性实证方法研究传播现象 ,因而成为经验学派。
2020/10/8
4.拉扎斯菲尔德: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F.Lzarsfeld,)(1901--1976)奥裔 美籍著名社会学家。曾获数学博士学 位,后来对社会心理学和传播研究产 生兴趣,并作出突出贡献。 主要著作: 《人民的选择》(1948) 《美国士兵-----述评》(1949) 《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想》(1954) 《社会研究的语言》(1955)
2020/10/8
2.库利: 查尔斯·库利(Charles Cooley,1864--1929) 自我发展理 论的创始人 ——“镜中自我”。我 们是在人际传播中通过别人的反映 (反馈)来评价自己的行为。与他人 的信息交流犹如一面镜子,能帮助 自我概念的形成。 库利认为:人类传播是历史前进的 动力,跨越时代的整个社会改革机 车的发动机就在信息交流中。
传播学概论

四、培养理论 该理论认为:电视内容可以培养受众的世界观。对
受众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来说,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 进行客观的、真实的、全面的反映,提供正确的信息, 就可以对培养受众健康全面的世界观、价值观有积极作 用;另一方面,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进行了偏颇的描 述,就会歪曲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而形成不正确 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香农-韦弗模式的对传播过程研究的启发性在于 (1)导入了噪音的概念。
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 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 的重要因素。 (2)香农-韦弗模式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者 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
(三)赖利夫妇系统模式
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 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 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 们所提示的环境
拟态环境及培养理论对受众的影响 1、受众容易将拟态环境与真实环境相混淆,从 而对真实环境产生错误性判断。特别是对意见领 袖的看法,更是对整个社会环境看法的缩影。 2、拟态环境与培养理论能对大众传播受众的思 想及意识形态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3、拟态环境中的意见领袖,会引起受众的模 仿,并由此产生相关的活动。
1、电视画面上凶杀和暴力的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诱发 关系。 2、这些凶杀和暴力的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持续看凶杀和暴力增加了人们的不安全感 3、电视对犯罪的表现导致了儿童的盲目模仿,许多劫机、 抢劫等行为模仿电视内容。如果这种暴力得到奖励,更 会引起模仿 4、人们在接触暴力活动后,情绪会变得非常兴奋、激 动,这种生理反应会强化观看之后的感情反应,如果这 时遭遇挫折,会转化成愤怒的情绪并导致攻击行为。 5、观看者在观看电视中的暴力画面,尤其是看到一定情 况下合理的或被社会认可的暴力内容时,原来反对实施 暴力的观念和价值观会淡化,攻击性更强。
传播学概论第四讲人内传播

2、基模的特点(P68)
• (1)它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 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 (2)它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现层化 结构,类似于一个树状图。
• (3)它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结合。 • (4)它具有预测和控制决策功能。
3、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 程模式(P69)
• 197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 提出
基模(又译为图式),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 杰在研究儿童成长和认知发展过程时提出的一 个概念。
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 是人们在处理新信息或者认知判断新事物时所 使用的“知识的集束”。
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信息或者新事物、遇到 一个新事件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场所的时候,我 们过去的相关经验和知识会引导我们迅速对新 的状况做出认知、判断和推理。
入睡状态和做梦
催眠
酒精中毒与毒品服务
高峰体验
沉思状态
(三)作为社会心理 过程的人内传播理论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有
意
主我
义 的
客我
I
象
Me
征
符
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
理论要点(P65):
•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 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 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 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 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 关系性的体现。人的思维、内省活动就 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 动的传播过程 。
自己不了解
开放区域
盲目区域
个人资料,如名字、 缺乏自知之明的那 相貌、身份、职业等 一部分
他人不了解
秘密区域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过程和现象的学科,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不同传播媒介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的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日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播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正文:一、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1. 传播学的定义和特点2. 传播学的学科领域和交叉学科3. 传播学的历史渊源和主要学派4. 传播学的发展阶段与关键理论5. 传播学的国际化与跨文化交流二、传播过程和模型1. 传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 传播模型的类型和作用3. 传播中的关键角色和互动关系4. 传播效果评估及其方法5.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过程和模型三、传播媒介与技术1. 传播媒介的分类和特点2. 传统传媒与新媒体的异同3. 媒介效果研究与应用4. 社交媒体在传播中的作用与影响5. 传媒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四、传播伦理与法律1. 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2. 媒体职业道德与责任3. 知识产权与传播的关系4. 媒体法律制度与规范5. 传播伦理与法律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五、传播研究方法与实践1. 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2. 调查方法与内容分析3. 实验研究与观察法4. 传播管理与实务5. 传播教育与传媒职业训练总结:传播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通过对传播学的起源、发展、媒介、伦理、法律和研究方法的全面介绍,使学生对传播学形成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播学打下基础。
同时,传播学的学习也涉及到实践和应用,通过实践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传播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将来进入传媒行业或相关领域做好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效果分析
• 有什么 效果 With what effect • 效果
• 传播者
• 讯息
• 媒介
• 受传者
• Example: • CNN NEWS – A water leak from Japan’s tsunamicrippled nuclear power station resulted in about 100 times the permitted level of radioactive material flowing into the sea, operator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said on Saturday. • Who – TEPC Operator • What – Radioactive material flowing into sea • Channel – CNN NEWS (Television medium) • Whom – Public • Effect – Alert the people of Japan from the radiation.
-3.8 16.7 6.6
立刻
高可信度来源导致了意见的更多改变 第四个题目是个例外
意见改变的记忆
24 22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立刻 时间间隔 四周后
净 变 化 百 分 比
高可信源
低可信源
对高信度消息源和低信度消息源所推销观点认同程度的变化,分别是传播后即刻发生的 变化和四周后发生的变化。(《传播与劝服》P204)
《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 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
– 环境监控 – 社会协调 – 文化传承
2. 心理学家卢因 简介
• • • • • • • • • • Kurt Lewin 1890—1947 勒温 出生1890德国普鲁士波森省莫吉尔诺 逝世1947 美国马萨诸塞州牛顿维尔 德国犹太人 社会心理学家 在德国慕尼黑大学,柏林大学学习,1914年获 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4岁) 1921年回到柏林大学任教,社会心理学教授 1933年为躲避法西斯迫害而逃亡到美国 艾奥瓦大学任教 1945 麻省理工学院创立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 担任中心主任
• 传播者
– 信源可信度和专业性(广告可信度)prestige effect
• 传播内容
– 恐惧诉求
• 说服观点的组织方式(一面说两面说)
• 受众的特性
– 群体的一致性的动机 – 个性因素
• 反应
– 新观点的显性表达 – 观点改变的持久性
试验中的四个主题和信源
高可信度信源 低可信度信源 A. 抗组胺药物: 在没有医生处方的情况下 抗组胺药物是否可以继续 出售? B. 核潜艇: 目前能否建造出使用的核 潜艇? C. 钢铁短缺: 钢铁产业是否该为目前的 钢铁短缺负责人? D. 电影院的未来: 到1955年,运营中的电影 院数量是否因为电视的出 现而下降? 《新英格兰生物与医药学 报》 杂志A(每月大量发行的图 画杂志)
研究与贡献
• 说服研究《传播与说服》1953
– “由于接收别人的信息而产生的态度改变”(Olson and Zanna, 1993) – 态度
• 态度
– 是一种倾向或反对特定事物的设定方式。 – 态度决定行为
• 医疗(艾滋病防治、吸烟戒烟、饮酒) • 偏见和刻板印象 • 政治态度
– 组成因素
• 情感因素(喜好或感觉)
有什么效果 效果
Who (says) What (to) Whom (in) Which Channel (with) What Effect
直线模式
控制分析
•谁 • who
内容分析
• 说什么 Says what
媒介分析 • 通过什 么渠道 In which channel
受众
• 向谁说 To whom
• 立刻
睡眠者效果/休眠效果(Sleeper effect)
– 高信度信息源产生了正面声誉效应 – 低信度消息源产生了负面声誉效应
• 二者都会随着时间而消失
– “信息源可能会被遗忘,也可能不会,但随着时间推移,个体不大可能会 自觉将内容与信息源联系在一起。因此,时间因素能够消除对导致反感信 息源的回忆”(P256) – 遗忘效应(高信赖度) – “休眠效应”(低信赖度)
研究及贡献
• 场论与field theory群体力学group dynamics
– 探究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尤其致力于揭示群体规范对个体行 为的制约与影响 – 一个群体就像一个场,必须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不能把 它视为群体中各个成员加在一起的总和。 – 群体与个体关系中,起决定作用是群体而不是个体。躯体固然会 受到每个成员及其心理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个体须受所属 群体的左右。 – 内聚力cohesion(群体的价值规范上寻找突破口,而不是个人) – 家庭主妇研究(二战,美国节约战争开支)
• 在内容分析基础上,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英国人、法 国人和美国人所采用的各种宣传技巧。 • 宣传是现代战争中重要部分
– “过去的这次大战的历史表明,现代战争必须在三个战线展开:军事 战线、经济战线和宣传战线。经济封锁扼制敌人,宣传迷惑敌人,军 事力量给予敌人最后一击。”——《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P173
著作1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 1926(24岁) • 为及早准备博士论文,1923年到欧洲进行实际考察。
– 1923、1924和1925年夏季在伦敦大学、日内瓦大学、 巴黎大学和柏林大学从 事研究,访问了一些与宣传及大战有关的学者和政府官员,并查阅了大量文 献资料。—《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译者序,P3
• “美国人也加入了对德直接宣传,尤其是对德国军队宣传 的阵营,他们将大部分精力用在宣传美国的力量上。一种 画有一排士兵的小传单在德军前线散发,传单上的士兵数 量每月随着美军人数的增加而增加。传单上说目前在法国 有190万美国人,还有10倍以上的人在美国严阵以待。传 单还特意强调了德军的人员伤亡和船舰损失情况。他们还 通过散布又一个走私者在一德国城市被捕的消息暗示德国 食品及原材料的匮乏。”(P142)
恐惧程度实验
• 贾尼斯和费什巴赫
– 三种不同的信息设计了三种诉诸不同程度恐惧实验 – 康涅狄格州,高中一个班全体新生 – 随机4组,3组接受不同程度实验,另一组控制组(讲座话题:人眼 结构及功能) – 信息:牙齿卫生的标准讲座。恐惧需求程度差异主要显现在讲座 图解材料
• 轻度:完全健康的牙齿 • 中度:轻微损坏的牙齿和口腔疾病 • 强烈程度:真实非常严重的龋齿现象和牙龈疾病
奥本海默 《真理报》 (Robert J. Oppenheimer) 研究原子弹科学家小组领 导人 《国家资源规划委员会公 报》 《财富》 作家A(以为反工会、反 新政的“右翼”报纸专栏 作家) 作家B(一名电影八卦专 栏的女作家)
传播前的问卷: 81%-95% 信任高可信度信源 1%-21%信任低可信度信源
4. 拉扎斯菲尔德
• 休眠效果
– 低可信度信源导致的意见改变在接受消息4周后比接受消息时更加显著 – 消息源和观点分离的倾向 – 可信度与传播效果变动关系。低发出的信息,因可信度负面影响,内容本 身的说服力不能立刻发挥,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度的 负面影响趋于减弱或消失以后,其说服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 由于经过一段时间后,受众对传播来源印象逐渐模糊,只记忆内容本身。 这表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 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 喜欢奥巴马,看到奥巴马会激动
• 认知因素(对某个客体的信念)
– 认为奥巴马是个好的总统、领袖,认为他是年轻人的行为模范
• 行为因素(对某个客体的行动)
– 给奥巴马投票,参加他发起的活动,观看他的节目
士兵士气研究
• 1940 1950,始于二战期间为美军陆军情报和教育署调研处 工作 • “当代对态度改变研究的最重要源泉”(Insko,1967) • 实验研究构成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 • 《我们为何打仗》系列片中的前四集
拉斯韦尔
卢因
霍夫兰
拉扎斯菲尔德
1. 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 生平简介
• • • • Harold Dwight Lasswell Born: February 13, 1902, Illinois Died: December 18, 1978, New York City, NY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 结果
• • • • 讲座一周前和一周后问卷,说明牙齿清洁情况 轻微程度的恐惧诉求是最有效地使学生遵从了讲座建议 强烈程度最无效 说明恐惧刺激太过强烈,可能唤起某种形式的干扰因素,导致降低传播 的效果
诉诸恐惧
威胁或激起恐惧 接受不同恐惧程度消息的受试者对牙齿卫生建议的遵从情况
强度恐惧诉求 (%)
传播学“四大先驱”与集大成者
四大先驱 集大成者施拉姆
一、“四大先驱”
• 充实了传播学核心内容
– 拉斯韦尔(政治学家) – 卢因(心理学家) – 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学家) – 霍夫兰(社会心理学家)
四大先驱
美国传播学的思维先驱者: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社会心理学家 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施拉姆,《美国传播研究的开端》,1980
• • • • • • • • • •
当代西方政治学名家 1902年2月13日生于伊利诺伊州的唐奈森,牧师家庭,早慧 16岁进入芝加哥大学,1920年学士学位 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22-1938:芝加哥大学教授政治学 1939: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执教 1952:耶鲁大学法学院法学教授 1954: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 1955:美国政治学会会长 终身未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