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史上的南宋四大家之一------陆游

合集下载

陆游简介

陆游简介

陆游简介2019-5-19 CHINA郑州陆游简介一、生平简介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著名诗人,曾在川陕一带从军九年。

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并称南宋四大家,著有《剑南诗稿》等。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二、正史介绍※头角峥嵘:遭权臣压,顺其自然※陆游自幼聪慧过人,12岁即能为诗文。

身处乱世,剑法精通。

不谦虚地说,颜值极高,却偏偏文武全才。

更要命的是,文能独尊诗坛,武可勇冠三军。

晚年回忆录中,记得很清楚:《太息》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

——————————————————《观大散关图有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醉歌》读书三万卷,仕宦皆束阁。

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

这是扎扎实实的童子功。

1153年,陆游赴临安赶考。

主考官陈子茂阅卷后取为第一。

谁知,居然得罪了权倾朝野的宰相秦桧。

秦桧之孙秦埙,也是本届考生。

第一名的位置,原本是要留给他的。

秦桧大怒,怪罪主考官。

恨屋及乌,顺带记了陆游一笔。

次年,礼部考试在秦桧指使下,陆游自然落榜。

因秦桧大人总惦记着,陆游仕途不畅。

他不惶恐,不着急,不屈身。

一切顺其自然。

所幸,没多久,秦桧死了。

※初入官场:与体制斗,挫而愈强※1158年,34岁的陆游初入仕途。

先任主簿,再调京师,负责公文校对(八品)。

官位虽小,但陆游做得很当回事。

朝廷鼓励大家提意见,陆游当真了。

先是怼臣僚。

非宗室外戚,即使有功,也不应随意封王爵。

再是怼皇上。

高宗酷爱玩物,此事“亏损圣德”,请彻底杜绝。

南宋四大家是哪四位

南宋四大家是哪四位

南宋四大家是哪四位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化繁荣,艺术创作与学术思想达到了巅峰。

在那个时代,有四位文化名家被誉为南宋四大家,他们分别是陆游、范成大、杨时和吕本中。

1. 陆游陆游(1125年-1210年)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化名家,他的名字为后世传颂,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陆游具有深厚的学问和卓越的才华。

陆游的诗文才思独特,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经常以散文的形式写作,其特点是感情深沉、意境诗意、表达力强。

陆游的诗文作品以了解社会民生为基础,关心民间百姓的疾苦和社会问题,对政治社会的不公平、腐败现象以及时事政治有独到的见解。

2. 范成大范成大(1126年-1193年)是南宋时期重要的文化名家之一,范成大是位文学家和学者,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观念而闻名。

范成大的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多样,从诗歌、散文到理论著作皆有涉猎。

范成大的作品非常注重人生哲学和道德伦理,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分析,通过个人的阅历和生活经验,他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使得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也展现出他对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的深刻洞察。

3. 杨时杨时(1133年-1206年)是南宋时期知名的文化名家之一,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智慧而闻名于世。

杨时的文学作品主要以诗歌和文言小说为主,他的作品以其深沉的思想和独特的表现方式著称。

杨时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闻名,他的诗作主题丰富多样,涉及社会人生、自然风景和人性思考等方面。

杨时的文言小说作品以其精致的结构和完整的情节叙述而受到广泛赞誉,他的作品以其深入人心的情感描述和生动写实的人物形象而受到读者的喜爱。

4. 吕本中吕本中(1197年-1274年)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化名家之一,他以其卓越的才智和杰出的作品而闻名。

吕本中的文学作品主要以诗歌和文学评论为主,他以其卓越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文风而在当时文坛崭露头角。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宋代诗歌的第二个高峰)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宋代诗歌的第二个高峰)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宋代诗歌的第二个高峰)中兴四大诗人是指南宋前期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位诗人。

中兴四大家是这时期最重要的诗人群体。

陆游是整个南宋最为杰出的诗人,诗歌取材广,用力深,诗风雄健悲壮,意境开阔宏大,各体兼工,不囿一格;杨万里诗法自然,诗风活泼,意象生新谐趣,语言通俗流畅,形成别开生面的诚斋体;范成大面向生活,风格轻巧工致,温润流婉,其田园诗在中国诗史上独树一帜;尤袤则将“平淡”风格一以贯之,情感含蓄,内容典正,名噪一时。

中兴四大诗人代表了宋代诗歌的第二个高峰期。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庄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

代表作有《书愤》《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诗歌的主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抒发恢复雪耻情节的爱国之作,一是咀嚼日常生活的闲适之作,前者慷慨激昂,后者细腻熨帖。

无论写哪一类的诗,都有丰富的生活与真实的感情作基础的。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倡导“活法”作诗,创辟出一种新鲜活泼、透脱灵动的诗风,被人称作“诚斋体”,其诗主题主要关注的是天然景物。

代表作有《小池》《四时田园杂兴》等。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南宋四大家》的诗词创作特点比较

《南宋四大家》的诗词创作特点比较

南宋四大家的诗词创作特点比较概述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其中被誉为“南宋四大家”的陆游、苏轼、黄庭坚和杨万里对于诗词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南宋四大家的诗词创作特点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各自在文学史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一、陆游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爱国诗人。

1. 抒发悲愤情怀:陆游以饱含悲愤情怀而闻名于世,他在他的诗中表达了对兴亡国势、民生困境等社会问题强烈关注,并用文字表达自己对时局变迁所产生的愤慨之情。

2. 擅长写景抒怀:陆游善于描写自然景色,并融入个人感受与思考。

他的诗作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以抒发对人生及时光流逝的思考和愁绪。

3. 语言简练、刚劲有力:陆游的诗歌语言简练、朴实,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能展现出作者坚毅不屈的性格。

二、苏轼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是南宋时期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

他以多才多艺而闻名于世。

1. 独特的超凡气质:苏轼具有独特的文学气质,他追求自由奔放、豪放不羁的艺术风格,并在诗词中展现了独立思考和反叛精神。

2. 理论意识强烈:苏轼注重探讨文学理论,并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主张诗词要有才情并要寄托一定的哲理意味。

3. 高超的写实技巧:苏轼擅长运用写实手法描绘细腻生动的景色和人物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三、黄庭坚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希宁,号观主山人,是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文化名流。

他以才情出众而闻名,其诗词作品在表达深情和境界上具有独特的风格。

1. 感怀古代英雄:黄庭坚诗作常常抒发对古代英雄充满敬意和景仰之情,通过描写历史中伟大人物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纵横捭阖之心境。

2. 简约清丽的风格:黄庭坚诗风简洁明快,文字通俗易懂,采用白描手法来展示景物和表达感受。

3. 深邃的哲学思考:黄庭坚喜欢思索人生和宇宙间存在的意义,并将这些思考融入到自己的诗歌之中。

陆游与辛弃疾南宋的文化巨星

陆游与辛弃疾南宋的文化巨星

陆游与辛弃疾南宋的文化巨星陆游与辛弃疾:南宋的文化巨星南宋时期,中国文化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陆游和辛弃疾。

他们都是南宋的文化巨星,对文学、哲学、政治等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分别介绍陆游和辛弃疾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以展示他们在南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陆游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山谷道人,浙江临安(今杭州)人,是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文化人物。

他才思敏捷,文学功底深厚,被誉为“南宋四大文学家”之一。

陆游一生经历了南宋初年的政治变局。

当金兵南侵,南宋灭亡北方后,陆游曾流亡山野,深感抗金救国的责任。

他在隐居期间创作了许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其中,《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陆游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不安。

陆游也是一位理学家,他对朱熹的理学思想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理学理念,主张“化育”与“道值”的统一,以实际行动来实现道德的追求。

陆游的这一思想体系对后世儒家学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辛弃疾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存正,号稼轩,是南宋时期的另一位文化巨星。

他出生于江西婺源,是南宋著名的词人。

辛弃疾一生经历了南宋初年的政治变革和战乱。

他在北方的战乱中草草收场后,南迁到临安。

在临安,他成为了一位重要的军事将领。

他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致力于抗金救国的事业。

同时,他还是一位才情出众的词人,他的词作多以豪放、激昂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大宋国运的思考。

辛弃疾的词追求真挚的感情表达,他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责任感。

他的词作充满了浓烈的爱国情怀,深受人民的喜爱。

其中,《夜行船》、《青玉案·元夕》等作品都被广大读者所铭记。

辛弃疾对文学理论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他主张文言文与白话文的结合,提出了“文笔”与“文情”的统一。

他在词的创作上的探索和突破,为后世的词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南宋四大家

南宋四大家

诚斋体
诚斋体的艺术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诗人 每每从平常的事物中敏锐的捕捉到富有情趣的瞬 间,并用浅近自然的语言把他的所见所闻表现出 来。形成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 情感最大程度的投射到客观事物上,他笔下的草 木虫鱼乃至山水风云无不具有知觉和情感,无不 充满生机和灵性;要素之二是杨万里作诗想象奇 特,但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或夭矫奇崛的结构, 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致的章法,近于口 语。
范成大
“家剑南而户石湖”
范成大于诗“盖追溯苏、黄遗法,而约以婉峭, 自为一家”,这是说他作诗实从江西诗派入手, 而最终脱离了江西诗派。他的律诗,诚有杈枒折 拗之处;他的古诗,时显奇字怪韵。这是江西诗 派影响的痕迹。但他诗歌作品的主流,则是继承 了白居易、王建、张藉的新乐府传统的现实主义 精神。如他的《催租行》、《后催租行》,就是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在诗歌发展上的突出贡献还 不只是扭转江西诗派的诗风,更重 要的是,他革新了田园诗。从陶渊 明到孟浩然,田园诗的基本内容是 描摹田园风光和抒写自得之乐,范 成大则给田园诗注入了反映农民生 活和民生疾苦的内容,使田园诗有 更广阔的题材领域。《四时田园杂 兴》就是范成大田园诗的代表作。
杨万里还善于抓住稍纵即逝而及其未逝, 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的景象加以描绘。如 《观鱼》: 鱼儿殊畏人,欲度不敢度。 一鱼试行前,似报无他故。 众鱼初欲随,幡然竟回去。
三幽默诙谐,富有情趣
《鸦》 稚子相看只笑渠,老夫亦复小卢胡。 一鸦飞立钩栏角,仔细看来还有须。 吕留良《宋诗钞》:不笑,不足以 为诚斋之诗。
《诗经· 豳风· 七月》是中国最古的《四时田园》诗, 叙述了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勤生产和刻苦生活。可是这 首诗没有起示范的作用,后世的田园诗,正像江淹的 《杂体》诗所表示,都是从陶渊明那里来的榜样。陶 渊明有《西田获早稻》、《下潠田舍获》等写自己 “躬耕”、“作苦”的诗,然而王维的《渭川田家》、 《偶然作》等等建立风气的作品,是得了陶潜的《怀 古田舍》、《归田园居》等的启示,著重在“陇亩民” 的安定闲适、乐天知命,内容从劳动过渡到隐逸。柳 宗元的《田家》第二首、张籍《山农词》、元稹《田 家词》、聂夷中《咏田家》等诗描写了酷吏对农民的 压迫。到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把《七 月》、《怀古田舍》、《田家词》这三条线索打成一 个总结,使脱离现实的田园诗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气息, 根据他的亲切的感受,把一年四季的农村劳动和生活 鲜明地刻划出一个比较完全的面貌。

陆游简介

陆游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着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

着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一、人物生平少能诗文陆游自幼好学不倦,12岁即能诗文。

他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20岁时与唐琬成亲,后被其母强行拆散,且唐琬后来早逝,导致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

仕途坎坷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赴临安应试进士,取为第一,而秦桧的孙子秦埙居其次,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

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再次将陆游排在秦埙之前,竟被秦桧除名。

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秦桧已死,陆游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公元1163年孝宗即位后,以陆游善词章,熟悉典故,赐其进士出身。

历任陆游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

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

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六年(公元1179年)秋,陆游从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改任朝请郎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十二月到抚州任所。

他一方面用大量精力处理因茶盐官卖后,茶盐户破产,被迫采取私贩和闹事进行反抗而引发的各种纠纷和诉讼;另一方面上书朝廷,主张严惩不法官吏向茶盐户收纳高额茶盐税,趁机大量搜括民脂民膏的行为。

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春,抚州大旱。

五月大雨,山洪暴发,淹没大片田地和村庄,洪水冲到抚州城门口,百姓饥困潦倒。

陆游密切关注灾情发展,写下“嘉禾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

陆游文学常识

陆游文学常识

陆游文学常识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末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他的作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被誉为南宋四大词人之一。

陆游在文学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作多以志怀抒发、抒发悲愤、抨击时弊为主题,以直抒胸臆、倡导忠君爱国、关注民生富强为特点。

他的词语言简练流畅,意境深远,充满了孤寂、忧愁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他的散文作品也同样精彩,包括《秋夕》、《登楼》等,展现了他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

陆游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积极投身于抗金抗辽的斗争中,提出了“破釜沉舟”的战略思想,鼓励士兵们奋勇杀敌,表现出了崇高的爱国情怀和胆识过人的军事智慧。

他还曾担任过官职,但由于他的直言敢谏和反对权贵,多次遭到贬斥和囚禁。

陆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显赫,在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对后来的文人以及爱国主义者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他的诗词被广泛传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他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战略也为后人所推崇和研究。

总之,陆游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于理解南宋末年的社会风貌、士人的境遇以及文学艺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史上的南宋四大家之一------陆游前言南宋四大家有诗歌史上的四大家和画史上的四大家。

诗歌史上的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诗人,是中国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

画史上的南宋四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南宋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亦称“南宋四家”,简称:“李、刘、马、夏。

”诗歌史上的四大家。

尤袤的诗歌写得平易自然,晓畅清新,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生辞的典故之句,《青山寺》可称为他现存诗歌中的代表作。

杨万里有不少抒发爱国情思之作,其《初入淮河四绝句》等诗,抚今追昔,即景抒怀,思想性和艺术性都相当高。

范成大的诗歌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

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陆游的诗歌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

画史上的四大家。

四家中李唐略早,刘、马、夏继承发展李唐的画法,成为南宋画院的主流。

他们四家的风格特点是:李唐之画刚劲犀利,气魄雄伟;刘松年之画受李唐影响,而又工整方面更为突出。

马远、夏娃师李唐笔直法刚劲简括,水墨淋漓,构图书馆多向特写。

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

其画风对明代的浙派和院体山水画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针对陆游及其诗歌《示儿》、《冬夜读书示子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游山西村》进行的赏析和拓展。

了解陆游高亢的爱国热情,了解陆游对子女的谆谆教导,了解陆游家乡纯朴的自然生活……目录第一部分陆游的轶事典故一、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二、“生儿多以陆为名”三、陆游的一字师四、陆游家训第二部分陆游的四首古诗第一篇《示儿》(一)原文(二)注释(三)诗文意思(四)作者简介(五)创作背景(六)个性化解读------炽热的爱国心(七)文本连接第二篇《冬夜读书示子聿》(一)原文(二)注释(三)诗文意思(四)作者简介(五)创作背景(六)个性化解读-----学习之关键-(七)文本链接第三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原文(二)注释(三)诗文意思(四)作者简介(五)创作背景(六)个性化解读(七)文本链接------忧愤和急切第四篇《游山西村》(一)原文(二)注释(三)诗文意思(四)作者简介(五)创作背景(六)个性化解读------世风衰颓中古朴的民风(七)文本链接第三部分相关景点(一)陆游祠(二)云门草堂第四部分后人对陆游的评价第五部分参考文献第一部分陆游的轶事典故一、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婉为妻,感情深厚。

但因陆母不喜唐琬,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

十年之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琬不期而遇。

此情此景,陆游“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在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阕《钗头凤》。

”这便是这首词的来历。

传说,唐琬见了这首《钗头凤》词后,感慨万端,亦提笔和《钗头凤•世情薄》词一首。

不久,唐琬竟因愁怨而死。

又过了四十年,陆游七十多岁了,仍怀念唐琬,重游沈园,并作成《沈园》诗二首。

二、“生儿多以陆为名”在历史人物中,既有爱国的思想,又有爱国的行动;既忠诚于国家,有忠诚于人民;既爱国,又不盲目忠君,这样的人是不多的。

陆游却把这两方面统一起来了。

正因为这样,这位诗人才深受南宋百姓的热爱,致使有的人家“生儿多以陆为名”;也正因为这样,梁启超才推许陆游是“亘古男儿一放翁”。

三、陆游的一字师南宋乾道八年初春,陆游应诏前往抗金前线南郑,途经蟠龙山时,忽闻山顶鞭炮震耳,锣鼓喧天。

循声而至,原来是当地官员和山民正在庆贺蟠龙桥落成。

但见这蟠龙桥像一条蛟龙飞跨山涧,又如雨后的彩虹横亘天际,如诗如画。

陆游不禁连连称赞。

当地官员得知来者是大诗人陆游,立刻捧出文房四宝,恭请他给蟠龙桥写一副对联。

陆游略思片刻,运腕挥毫,在桥头石壁上写下了:“桥锁蟠龙,阴雨千缕翠;林栖鸣凤,晓日一片红。

”陆游走后,当地一姓肖的父女走来观看。

女儿肖英姑看完陆游的对联,若有所思地说:“此联不愧出自大诗人之手,只是有一字不太贴切,弱了气魄。

”且说英姑这无意中一句评论,不多时竟传到了陆游的耳朵里。

他听后大为纳罕,思来想去,却不知哪一字弱了气魄。

次日,陆游独自一人来到蟠龙山,直奔肖氏父女所住的蟠龙洞。

连唤数声,竟无人回应。

陆游四下环顾,见一块大石上放着笔墨纸砚,便铺纸提笔,写道:“为龙意蟠,洞府未然,不留空下,重见英山,求深何在,女才知返,姑怅去贤。

”陆游回到住所,当晚又是一夜没睡,仍未想出是哪个字不妥,第二天早晨,竟踏露又来到蟠龙洞。

稍事寒暄,陆游直言向英姑求教,请她指出对联中哪一字不妥。

英姑含羞笑道:“下联“林栖鸣凤,晓日一片红’,若改为‘一声红’岂不更妙?凤凰叫而旭日升,有声有色。

不知大人以为如何?”陆游听罢,沉吟片刻后,连声赞道:“妙,妙,妙,好个‘一声红’!真是一字师也。

”陆游心悦诚服,欣然来到蟠龙桥,将“片”字改为“声”字。

四、陆游家训后生才锐者,最易坏。

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

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游处。

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

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

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万金家书》译文:小辈中才思敏捷的人,最容易变坏。

倘若有这样的人,做父兄的应当把他看作忧虑的事,不能把它看作可喜的事。

一定要经常加强约束和管教,规定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和相处。

从这以后十多年里,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

不这样(的话),值得忧烦的事情不会只有一个方面。

我这是给后人防止过错的良言规戒,各位都应该谨慎地对待,以免留下遗憾。

教育意义:今后我们更要加强思想教育,因为如果教育不好,他们的破坏和影响将会更大。

由此可见,陆游非常重视德育,重视个人的品行与修养,相信陆游也会是这样教导他的子女的。

第二部分陆游的四首古诗第一篇《示儿》(一)原文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注释1、示儿:示:告诉。

告诉儿子。

2、元:通假字,同“原”,意为:原来。

3、但:只是。

4、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

这里代指中国。

九州同:全国统一。

5、王师:国家的军队。

6、北定:向北方平定。

7、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8、无:通假字,同“勿”,意为:不要。

9、乃翁:你的父亲;也表示老人。

(三)诗文意思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只是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记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四)作者简介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诗人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

(五)创作背景这首诗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

诗中表达了一个即将去世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

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

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六)个性化解读-------炽热的爱国心“死去元知万事空”:诗篇从死说起,因为这是绝笔诗,是一篇遗嘱。

“万事空”指死后万事都搁得下,什么事也不知道了。

“元知”二字更强调了自己旷达的心境,没有什么牵挂。

诗人首句并未写对死亡的恐惧与害怕,而是怀着一种正确的心态看待死亡,表现了诗人的豁达。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字一转,突出了遗憾的事情:“不见九州同”。

“九州同”是诗人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一个“悲”字极其精炼准确地表达了诗人沉痛、遗憾、悲愤的事情,暗含着诗人对南宋朝廷的讥讽、不满、愤怒,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感情为之一振,明明是虚拟的情况,诗人却坚信一定能实现。

诗人用肯定的陈述句式来表达,表现了诗人的期望和信心。

“家祭无忘告乃翁”:结尾一句,诗人充满胜利喜悦的心情,生死同欢,含笑九泉,诗人的爱国深情,也随之充分表达出来了。

(七)文本链接1、与《示儿》相类似的诗句林景熙(宋末元初)的《书陆放翁诗卷后》最后两句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示儿》这首诗,自然工巧,情真词切,明白晓畅,包含着爱国主义精神。

数百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颂,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南宋灭亡后,宋末元初的爱国诗人林景熙在《题放翁卷后》中沉痛的感叹:“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这种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这两句本于陆游的《示儿》,是对陆游的沉痛追悼。

2、讽刺南宋黑暗现实的诗文林升(南宋)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该作品也是作者唯一的一首代表作。

它深刻的描写了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现状。

这首诗就是针对南宋苟且偷安的黑暗现实而作,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不满,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与《示儿》中诗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沉痛、遗憾、悲愤,对民族命运的担忧有异曲同工之妙3、共同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文①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由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诗人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诗人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诗人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诗人的悲愤也愈是强烈。

这使诗人的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

这种悲愤忠烈的感情一直在诗人心灵中激荡,使他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在梦中也常常梦到。

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此诗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示儿》诗人强烈的民族愿望相互照应,陆游不愧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②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