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朗读感悟文本
人声朗读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朗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声朗读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我作为一名热爱朗读的人,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感悟,对朗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人声朗读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朗读是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朗读,顾名思义,就是将文字转化为声音,让文字在声音中得以生动呈现。
在我看来,朗读是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
首先,朗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感受文字的魅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往往注重文字的表面意思,而忽略了文字背后的情感、意境。
朗读则能让我们在声音中体会文字的韵味,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
其次,朗读可以陶冶情操,提升个人修养。
在朗读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文字,还要关注声音的抑扬顿挫、节奏韵律,这对我们的情感表达、审美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朗读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朗读不仅可以让我们感受文字的魅力,还能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朗读过程中,我们需要准确地把握文字的音韵、节奏,这有助于我们锻炼口腔肌肉,提高发音的准确性。
同时,朗读还能让我们学会如何运用声音表达情感,使我们的语言更具感染力。
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演讲、授课还是与人交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朗读对于我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朗读有助于培养阅读兴趣朗读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阅读方式,它可以让读者在声音中感受文字的韵味,从而激发阅读兴趣。
对于一些不爱阅读的人来说,朗读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引导方式,让他们在声音的陪伴下,逐渐培养起阅读的兴趣。
此外,朗读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在朗读过程中,我们会对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子进行反复品味,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这种深入阅读的方式,有助于我们提高阅读能力。
四、朗读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朗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朗读是文人墨客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如今,朗读仍然具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了解古代诗词、散文、戏曲等文学作品,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与魅力。
朗诵感悟心得范文

朗诵感悟心得范文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
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读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
下面给大家整理的朗诵感悟心得范文五篇,希望大家喜欢!朗诵感悟心得范文1首先,感谢同学们带给我们这样一场高水平的诗歌朗诵会,在这当中,我们感受到了大家对集体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和对美的向往,也感受到了高一年级同学良好的整体素质和精神风貌。
诗歌朗诵,不同于大合唱,也不是齐声朗读,更不同于小品、戏剧等其他舞台节目,评定优劣的标准在于对诗歌情感的准确理解和恰如其分的表达。
其他的辅助手段,服装、道具、配音等,都只是辅助而已,不能削弱了对诗歌朗诵本身所下的功夫,更不能出现与诗歌情境的不匹配。
诗歌的风格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激情豪放,有的柔婉细腻。
然而,在任何一首诗歌中,它的情感都有不同程度的起伏变化,只有真正读懂诗歌,才能准确演绎。
你不能在忧伤悲愁的时候表现出慷慨激昂,更不能在满怀美好憧憬的时候面无表情或满脸悲壮。
并且,这种情感的起伏变化,只有通过个体才能充分、完全、个性化地传达出来。
因此,在诗歌朗诵中,集体的齐诵应该只能作为极少部分的烘托、陪衬或者强化。
如果是小组分角色朗诵,几个人的声音品质、情绪表达应该有整体的协调感。
朗诵感悟心得范文2为庆祝新中国__周年华诞,推进我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深化中小学生“我在祖国怀抱中快乐成长”主题活动的开展,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朗读的水平,努力营造书香校园的读书氛围,做好从化市温泉镇中小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美文表演大赛的准备,9月22日下午,我校举行了“一至六年级诵读中华经典美文表演大赛”。
9月28日下午,五(3)班参加了我镇的比赛,获得了一等奖。
对本次活动,我校教导处和语文科组非常重视,提前拟定方案,做好准备,经过老师们的精心指导,学生们的认真准备,校园“中华经典美文表演大赛”终于取得了圆满成功。
当天下午,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引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各班精彩的表演可谓其招百出!现对我校开展本次小学语文中华经典美文表演比赛活动总结如下:全员参与,发动面广。
朗读少年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朗读就是中华民族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作为一名朗读少年,我深感朗读的魅力与价值。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不仅领略了文字之美,更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和成长的力量。
以下是我对朗读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朗读让我领略文字之美朗读,是一种将文字转化为声音的艺术。
通过朗读,我仿佛能触摸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意境。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平时阅读时未曾注意到的细节。
比如,一个词语的发音、一个句子的停顿、一个段落的节奏,都在朗读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我曾朗读过一首古诗《静夜思》,其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两句,通过朗读,我仿佛看到了诗人李白在寂静的夜晚,独自一人坐在床前,凝视着明亮的月光,感受着那份孤独与凄美。
朗读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首诗的意境,也让我对古人的情感有了更深的体会。
二、朗读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朗读不仅能让我领略文字之美,还能锻炼我的表达能力。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需要准确地把握词语的发音、节奏和情感,这样才能将文字中的意境传达给听众。
这对我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经常通过朗读来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
通过朗读英语课文,我学会了如何正确地发音、如何调整语调,以及如何运用恰当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些技能在我参加英语演讲和辩论比赛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朗读培养了我的耐心和毅力朗读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积累。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发音不准确、节奏不流畅、情感表达不到位等。
但是,我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每天练习,不断改进自己的朗读技巧。
这个过程让我明白了耐心和毅力的重要性。
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才能在朗读中取得进步。
这种精神也影响了我其他方面的学习和生活,让我在面对困难时更加坚定和勇敢。
四、朗读拓宽了我的视野朗读让我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
这些作品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通过朗读,我了解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情感,拓宽了我的视野。
朗读心得体会(通用20篇)

朗读心得体会朗读心得体会(通用20篇)朗读心得体会篇1在教学实践中,我总是掌握不了读与不读的尺度,究竟该怎样指导学生去读?怎样范读出最佳的效果?今天经过杨修宝老师的培训和指导后,开始对朗读及朗读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培训时杨老师就朗读的方法和朗读教学十二种策略进行详细地讲解和指导。
朗读时首先要调整好气息,这样才能做到字正腔圆;朗读时还要处理好重音,而处理重音的方法有加强音量;增加音高;增加音长;重音轻读。
没提到一种策略时,杨老师都举出恰当的例子,引导我们去试读体会。
说句实话,在如此专业的老师面前,一向还自诩朗读不错的我,竟然多了几分怯意。
每次朗读例句总是小声的尝试着。
等听过杨老师的示范朗读后才知道了自己在朗读上有多么大的差距。
虽然很多理论的东西需要不断地实践去检验,不过通过这一下午的培训到使我对朗读产生了极浓的兴趣。
这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环节,课上要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教师就要善于以“趣”引路,以“情”导航。
低年级的课文多以童话故事为主,情节生动,人物的对话内容较多,最适合分角色进行朗读,让学生选定自己喜欢的角色,配之以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这其中最能体现出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人物感情的把握,因为他们真正地做到了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去参与,这时的孩子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文章中的人物。
这样读出来的语句必然趣味横生。
要做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指名读,分角色读,上台表演读、诵读,美读等。
不同的形式也给学生提供了朗读的机会。
配上乐曲来朗读,又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总之,朗读作为一种有声有色的语言艺术,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活动。
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象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
关于朗诵心得感悟范文5篇

关于朗诵心得感悟范文5篇关于朗诵心得感悟范文5篇不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只为清清楚楚的现在努力。
阅读,滋润精神;思考,孕育智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朗诵心得感悟,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关于朗诵心得感悟(精选篇1)我做诗歌赏析的顺序一般是这样的。
第一步:了解写作背景赏析一首诗,我会先了解作者的生平,最关键是知道他写这首诗时处于一个怎样的环境当中(以李白为例,是刚刚出蜀地,壮志满怀还是被贬谪)。
一切景语皆情语。
但是在不同的人眼中,景色背后的感情是不一样的。
了解作者写诗时所处的境遇,就可以帮助我们明白诗人为什么会在这样的情景中,生发出和其他人不同的感慨。
第二步:通读诗歌,自行理解第二步是自己阅读古诗。
遇到不懂的字词可以自己先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能根据诗句直接想象出画面是的了。
最典型的例子是柳宗元“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如果能一下子想象出情景。
能体会到后半句渔翁一声“欸乃”,山水突然变得清亮生动的场景,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还有就是,有了自己基本的理解之后,再去查生字词的解释,或是其中的典故,比较不会被这些词带着走。
第三步:赏析特定句词接下来就是找一找你觉得这首诗里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或者词语。
然后试着从它的韵律,节奏,修辞,精炼准确,很多个角度分析一下自己为什么特别喜欢这句诗,或者这个词。
这一步很关键,当然从考试角度来说,也考查得最多。
不过我觉得很有意思,比如你可以让自己头脑风暴一下,找到尽可能多的角度赏析一首诗。
第四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对一首诗有了自己的理解后,可以在网络上,或者从书上找一些文学大家对于这首诗的赏析。
对比看看,会发现有一些层次和角度是我们自己阅读不曾发现的,也会有一些理解是我们独有的。
这个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在接下去阅读诗歌的时候更深刻,更全面。
我大概听过四位老师的诗歌鉴赏节目,自己看的诗歌赏析集也有十来本,其中现代的叶嘉莹老师和蒙曼老师的书都很凝练俊逸。
叶嘉莹更清隽,更深刻;蒙曼更有趣,情感更充沛。
在朗读中感悟 在朗读中升华

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升华【摘要】在朗读中,我们不仅仅是在朗读文字,更是在感悟文本的内涵,深入理解其中蕴藏的情感和意义。
朗读不仅让我们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专注力和耐心。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体验情感交流的力量,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共鸣。
朗读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心灵的体验,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朗读是一种升华自我的方式,让我们在阅读中找到更多的愉悦和满足。
朗读让人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带给人们愉悦的享受,同时也让我们加深了对文字情感的理解。
朗读,不仅仅是嘴巴在念叨,更是心灵在共鸣。
【关键词】朗读、感悟、升华、文本内涵、情感理解、语言表达、专注力、耐心、情感交流、心灵体验、思考、启示、自我提升。
1. 引言1.1 朗读是一种独特的体验朗读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它不仅是简单地将文字表达出来,更是一种与作者和作品交流的过程。
当我们通过朗读,将文字声音化,让文字在口中流淌,我们会感受到一种与静态文字不同的活力和生命力。
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在朗读时都会有不同的节奏和情感表达,让人仿佛真的走进了文字所描绘的世界。
朗读让我们可以用声音去触摸文字的灵魂,感受到文字深层次的内涵和情感。
在朗读中,我们会发现文字之间的联系和情感的延伸,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背后的意义和作者的用心。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体会到文字的美感和力量,让我们与文学作品产生更加亲密的连接和共鸣。
朗读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它可以让我们在声音的律动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力量。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增强情感表达能力,培养专注力和耐心,体会到情感交流的力量,让朗读不仅成为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心灵的体验。
朗读,让我们在文字的世界中感受到无限的可能性和魅力。
1.2 朗读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朗读是一种独特的体验,通过朗读,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
当我们看文字时,我们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但是当我们亲自朗读出来时,我们会更加仔细地品味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
美文朗读心得体会(精选3篇)

美文朗读心得体会(精选3篇)美文朗读篇1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国人不断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包容宽厚、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仁爱小弟、诚信报恩、精忠爱国,勤俭朴实,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
本学期我校深入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
一学期来,我校以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积极构建学习型校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我们把经典诵读作为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抓手,作为提高学生道德情操、文明习惯的重要工程。
学校制定了《诵读经典诗文》。
在方案中,既有学校的总目标,又有各年级的分目标。
对于各年级经典诵读的内容,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作了相应的规定。
而在经典诵读的实施策略上,我们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作了如下要求:着眼“熏陶”,注重“感悟”即以激发兴趣、内化行为、陶冶情操为目标。
虽提倡探究但不求甚解,只求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耳熟能详。
承认个体差异,不求程度整齐划一。
教师在操作中只有鼓励,没有责备。
引导学生学习要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积少成多。
二、科学安排,营造氛围。
突出以“经典诗文诵读”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布置,突出传统文化气息,注重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校园文化建设。
1、利用橱窗、走廊、墙壁等空间和角落,或用印制的精美诗文图画,或用学生亲笔书画的名言佳句,或用孩子们充满灵性的“诗配画”加以装饰。
2、在班级上,都刊出一些经典诗文,并提供历史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积累。
3、各校的教室环境布置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都可以开辟诗园,内容或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或是古诗书法展、,或等。
三、开展活动,保证实效。
1、课前一吟,熟读成诵。
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前五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学而时习之”。
2、每周一节诵读课,教师认真备课,分门别类精心讲授经典诗文、加大积累容量。
朗读心得体会范文

朗读心得体会范文朗读心得体会范文「篇一」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朗读训练是否有效,是阅读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
目前,朗读教学已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如人意。
多数学生能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但能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的学生却是极少数。
那么,如何强化朗读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一、充分发挥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
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
”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模仿能力极强。
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对朗读的技巧掌握还不够,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使学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断句,如何停顿,以及语气的变化。
高年级的学生尽管掌握了一些朗读技巧,但教师的范读仍很必要。
好的范读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接领略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
教师该范读时要范读,且不可简单使用录音代替,失去范读的直观作用。
实践证明: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二、充分保证课堂上读书的时间。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提高无不要求教师以教材为根本,以课文为依托。
只有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与文本打交道,从中获取信息,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
语文课上,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
然而,很多教师的语文课变成了一问一答的问答课。
有的语文课上,教师一会儿让学生听录音,一会儿又让学生看影视,一会儿让学生去表演,学生朗读的时间少得可怜。
还有的教师生怕学生对文本不理解,文章讲不透,不厌其烦地讲解,把学生朗读的时间变成了教师的演讲。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则自晓其义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朗读感悟文本
近年来的中职生,由于学习基础太差,学习意识淡漠,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经过教学摸索,笔者觉得用朗读感悟文本还是能收到一定效果的。
一、朗读有助于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范读或学生自读,圈点重要语句,把握大意,大体弄清作者主要观点或故事梗概,人物关系或说明的主要对象,在了解文章整体大意之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语气、停顿和修饰等角度读出意义用法。
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这课时,在介绍荔枝外部形态时采用分读,分别让四个学生读它的外壳、颜色、形状和大小。
这样学生就了解了作者是从四个方面介绍它的外部形态的。
同一课,教师重点朗读“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润滑,荔枝壳却是粗糙的”,学生不难说出它用了作比较这一说明方法。
此外,朗读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把握文章的思路,准确而全面地了解文章的内容。
如在学习《洛阳诗韵》时,其中写洛阳的古、美、绝、奇时用了这样的词语:洛阳古,她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洛阳美,她有群芳之冠的牡丹……洛阳绝,她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洛阳奇,更因她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她有……她有……她有……更因她有……”等复沓词语,这篇文章按照横向思路,从四个侧面写出了洛阳辉煌的画卷。
这样,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明白”与“教师讲明白”效果是不大一样的。
“读明白”是学生在读思的操作中,反复感受语言内容,进而领悟其意义。
二、朗读有助于理解思想情感和结构形式
古诗文的诵读要注意揣摩作者的意图,体察作者的感情,通过抑扬顿挫的诵读来表情达意,表现出作品的魅力。
抑扬顿挫,主要体现在语调的高低、强弱和语速的快慢等起伏变化,语调、语速不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完全不同。
例如诵读李白的《将进酒》,开头几句要读出气势,声调昂扬,顿挫有力,将其感叹生命无常的悲愤表达出来;接着,由“悲”转“乐”,借酒抒怀时,可以读得轻快些、平缓些;在劝“岑夫子”、“丹丘生”进酒时,又转向高昂、狂欢,节奏铿锵;继而借古喻今时,又可稍平缓,略低沉些;最后“借酒消愁”时,再度昂奋、高扬,有言尽意犹、余音绕梁之感。
有时文章作者的思想情感,常在文章的结构段落及句式等方面的安排上有所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利用领读、分读、齐读等方式对应文章的结构层次读,能突出显示文章的思想感情,加深理解和感受。
如《过秦论》让学生分读前一部分秦国从秦孝公到秦始皇逐步走向鼎盛的部分,指导学生响亮地读,节奏不断加快,读出文章的层层高扬,以至登峰造极。
然后慢速冷静读出后面秦王朝一朝灭亡大厦倾覆的陡然跌落,最后齐声重读、慢读水到渠成的观点句,感受末句的发人深省。
三、朗读有助于感受、领悟写作技巧及语言特点
如在学习《劝学》第三段时,让学生甲朗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正面)。
再让学生乙朗读“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反面)。
又让学生丙读“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反面);再让学生丁朗读“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面)。
又让学生戊朗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正面)。
再让学生己读“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反面)。
这样,让学生读一遍,便觉得没有必要大讲对比论证的原理和作用了。
又如在学习《〈野草〉题辞》时,让学生反复朗读第一段:“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这句话两组相对的词语:”沉默”与“开口”,“充实”与“空虚”,值得品味,我们在朗读品味时应联系写作背景与全文内容来体会作者当时复杂矛盾的心境。
四、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我们的中职生,平时上课很少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和发言。
老师叫起来,学生就用很简单的一句话、一个词作答,更有甚者是“徐庶进曹营——言不发”。
而对这样的学生,我们教师不能发火,更不能训斥,而是想方设法让他开口。
于是我就让学生从朗读开始,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为口语交际中学会运用规范的语言,学会用普通话表情达意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在各种交际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因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训练。
在口语表达交流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加强课堂朗读指导,以读代讲。
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指导学生用较低的语调,较慢的语速朗读“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然后,提高声调,加快语速朗读陡然一转的结尾,明白诗人以满腔热情发出若天下寒士能各得其所,自己甘愿献出生命的心声。
2.范读培养语感。
教师范读或者通过磁带范读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读出诗人博大的情怀。
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同学们在录音带的引领下,齐读得颇有味道,确也让人感到了毛泽东那“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革命豪情。
3.通过复述进行口语训练。
例如:在学习莫泊桑的《项链》时,我让学生按照“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顺序复述故事,这在阅读教学中,不失为检查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方法。
总之,在朗读技巧上,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方法,使学生知道重音、停顿、快慢和高低在朗读中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不仅能提高朗读的表现力,同时也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朗读不仅可以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兴趣,朗读更有助于他们感悟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