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早熟大豆育种简介.pptx
早熟大豆新品种福豆7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早熟大豆品种稀缺严重,易退化,普遍产量低,在早熟区域,高产且抗性强的品种越来越少,主要靠老品种支撑。
笔者以自选系‘开92107’为母本,以‘开育11’为父本,通过人工有性杂交选育的早熟大豆新品种福豆7号(品系编号为07019-1,又名开豆22),熟期短,落叶早,不炸荚,易成熟,是广大农户的优先选择。
2019年5月经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审定编号:辽审豆20190004)。
1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该品种母本为‘开92107’,父本为‘开育11’,人工有性杂交,后代经多年选育而成。
2018年底完成全部选育程序。
其选育经过如下:2007年配制组合,秋季混收,2008年全区混收,2009年、2010年荚粒法混收,2011年单株选择,编号开07019-1,2012年入选种圃,形成稳定株系。
2013-2014年参加产比试验,2015年参加辽宁省多点试验,2016-2017年参加辽宁省区域试验,2018年参加辽宁省生产试验,同年在省内外部分地区试种示范。
2特征特性福豆7号为大豆常规型品种,在辽宁省早熟组种植,全生育期129d ,与对照铁豆43号生育期相同。
株高80.7cm ,分枝数3.6个,主茎节数15.9个,单株荚数70.0个;完整粒率95.6%,虫食粒率1.4%,褐斑粒率0.3%,紫斑粒率0.1%,霜霉粒率0.2%,未熟粒率1.0%,其他粒率1.4%,籽粒粗蛋白含量41.86%,籽粒粗脂肪含量为19.86%。
百粒重25.5g ,黄脐;习性有限,花紫色,叶椭圆,灰毛。
抗大豆病毒SMVI 号株系;基因检测结果为阴性。
3产量表现3.1产比试验2013-2014年参加所内产比试验,2年平均亩产221.8kg ,比开育11号增产17.4%。
3.2多点试验2015年参加省多点试验,亩产201.0kg ,比开育11号增产12.0%。
3.3区域试验2016-2017年参加省区域试验,2年12个点次平均亩产198.5kg ,比铁豆43号增产14.5%,居第二位;2016年、2017年全省增产均居第三位(表1)。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育种.pptx

霜霉病是吉林省主要病害之一。先后选育了集体4号,吉林8、9、11、13、16、19、27、
35、36、41、47、52、63、66、75、79、81号等18个抗病性强的品种。
主推品种是吉育50、57、60、64、67、69、71、74、76、 80,吉科豆1号11个品种。
吉林省累计推广面积2500-3000万亩。
一、育种工作研究
2、抗病虫性增强
从50年代以来,选育一批抗病虫品种,大大减轻了病虫害的危害。
花叶病毒病是吉林省大豆生产上主要病害之一。选育了集体5号,吉科豆1、5、7号,吉
主推品种是吉林3、4、8、12、13号5个品种。 吉林 3 号(中-中晚)吉林省累计推广面积4500万亩, 吉林 4 号(中-中晚)吉林省累计推广面积1000万亩, 吉林 8 号(中-中晚)吉林省累计推广面积 800 万亩, 吉林12号( 中 早 )吉林省累计推广面积 300 万亩, 吉林13号(中-中晚)吉林省累计推广面积 500 万亩。
孢囊线虫病是吉林省西部地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先后选育了吉林23、32、57、64、77号
等5个抗病品种,缓解了孢囊线虫病的危害。
灰斑病近年来在吉林省东部有发展趋势。已选育推广的比较抗病的品种有早丰1、5号,
吉林8、12、பைடு நூலகம்6、40、43、47、58、69、73号等11个抗病品种。
大豆食心虫是吉林省大豆生产主要害虫之一。 抗虫育种取得较大进展,先后选育了吉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育种 回顾与展望
大豆优良品种

丹豆10
辽宁省丹东农科院大豆研究所
43.47
21.12
有限结荚,抗倒伏,适应性强,抗旱耐涝,中抗食心虫,蚜虫
27
通农10
吉林省通北市农科所
46.22
18.41
有限结荚,抗霜霉病,感食心虫病
28
黑农35
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所
45.24
18.36
亚有限结荚,喜肥水,抗旱、涝,抗倒伏,耐病毒病
29
豫豆16
42.97
21.7
无限结荚,成熟时落叶性好,抗裂荚,抗倒伏,抗旱性较差,抗大豆花叶病
57
绥农11
黑龙江省绥化农科所
41.56
21.25
无限结荚,分枝力强,喜水肥,抗倒伏,抗灰斑病,根瘤病
58
辽豆11
辽宁省农科院作物遗传研究所
39.38
22.84
亚有限结荚,抗倒伏,抗大豆花叶病,轻感霜霉病
59
吉林39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
45.98
有限结荚,抗旱,耐肥,抗倒,不裂荚,抗大豆花叶病毒病
33
赣豆4
江西省农科院旱作研究所
45.3
18.7
有限结荚,耐肥,抗倒,耐旱,不易裂荚,中抗病毒病
34
鲁豆12号
山东省济宁市农科所
45. 2
18.8
有限结荚,抗倒伏,不裂荚,抗病毒病和叶斑病
35
豫豆24
河南省周口地区农科所
吉林省农科院大豆所
37.8
22.1
中熟品种
60
绥农12
黑龙江省绥化农科所
41.14
21
白粒重20克左右
61
合丰37
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研究所
早熟高产大豆新品种吉育251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种子世界■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47(2020)06-0041-03早熟高产大豆新品种吉育251的选育及栽培要点*收稿日期:2020-06-08第一作者:王明亮,本科,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大豆遗传育种研究,E-mail:*****************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04-PS11)**通讯作者:孟凡凡,女,硕士,助研,主要从事大豆遗传育种研究,E-mail:**********************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Points of New Early-maturingSoybean Cultivar Jiyu251with High YieldWang Mingliang,Zhang Yunfeng,Sun Xingmiao,Fan Xuhong,Zheng Yuhong,Wang Shuming,Meng Fanfan(Soybean Research Institute,Jil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Soybean,Changchun 130033,Jilin,China )Abstract:Soybean [Glycine max (L.)Merr.]new cultivar Jiyu 251was developed in pedigree method by Jil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Jiyu 251is a new early-maturing soybean cultivar.It demonstrated some excellent traits such as high yield and strong resistance to adversity.The results ofregional trials during 2018to 2019showed that its average yield was 2629.58kg/hm 2,which was 5.41%种子世界■自2018年国家在政策上鼓励大豆种植以来,东北和内蒙等大豆主产区实施玉米及大豆生产者补贴,大豆补贴高于玉米,提高了农民的种豆热情,大豆种植面积有所提升[1]。
转基因大豆育种

专题论坛■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674-3547(2019)05-0068-03转基因大豆育种*收稿日期:2019-08-05第一作者:杨明明,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豆分子遗传育种,E-mail:920555200@*基金项目:营养功能型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培育(2016ZX08004-003)**通讯作者:王志坤,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豆遗传育种与分子生物学,E-mail:zhikunwang1998@■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作物,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为人们提供主要的植物蛋白质和油,两者总量约占大豆种子干重的60%[1],是人类饮食、饲料和化学工业等行业的重要材料[2]。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人口数目的不断提高,以及大豆的加工业迅速发展,人们对于大豆的需求量也不断的激增,同时中国在大豆种植面积、产量和品质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人们的需求对大豆育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相关数据表明,2017年中国大豆总需求量为110790万t ,但当年全国大豆总产量仅为1489万t [1],大豆产出与国民需求严重失调,进口国外大豆成为目前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与国际市场高产、优质以及廉价的转基因大豆相比,中国大豆单产、价格处于劣势,从而对中国大豆产业造成压力与挑战,失去大豆发展的有利地位。
因此,大力发展大豆育种培育出高产、优质、高效的大豆品种成为目前大豆育种的重要研究目的。
大豆分子育种作为一种快速的育种方式,特别是转基因大豆育种,不断被研究人员所青睐,也成为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育种手段。
转基因技术是通过将克隆的基因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上,利用工程菌转入受体植株基因之内,通过转入基因的表达,改变植株遗传性状,得到与设计目标相符合的理想作物植株的技术[2]。
随着分子水平以及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研究人员对转化方法的进一步探索,目前已经形成众多转化技术,如: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转化法、花粉管通道法、显微注射转化法等[3],转化方法的出现为研究人员进一步进行转基因育种奠定坚实基础。
辽宁省大豆早熟组区试、生试品种分析

品系 名称
开农豆23 抚豆31 铁豆102 铁豆104 铁豆43号CK
株高 (cm)
77.0 83.3 93.5 96.9 88.0
分枝 (个)
3.6 1.4 2.2 2.6 2.4
基金项目:辽宁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201841602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D0101305);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04CES10)
作者简介:佟博(1981—),男,辽宁铁岭人,大学学历,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124·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试验研究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年第9期
辽宁省大豆早熟组区试、生试品种分析
佟 博,朱海荣,韩春宇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辽宁铁岭 112616)
摘要:对辽宁省早熟组16个生试、复试、初试大豆品种进行试 验,通过对农艺性状、增产比、品质、抗病性分析,结果表明: 抚豆31、铁豆102进入生试;铁豆113、辽豆71进入复试;东豆 111、东豆70、铁豆114、丰豆1号共4个品种表现良好,建议继续 参加区域试验,并进行生产试验。铁豆104、开豆22、抚豆30、抚 豆29、开农豆23共5个品种初试、复试和生试表现突出。 关键词:大豆;早熟组;区试;生试
6个承试点,分别为新宾满族自治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抚顺市 农业科学院、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昌图试验站、本溪满族自治 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原市承试点和西丰县种子管理站。6个承试 点全部参加汇总,前茬均为玉米。早熟组6个承试点所有数据由铁 岭市农业科学院统一汇总,递交辽宁省农业发展中心审查。 1.2 试验品种
早熟高产大豆新品种北豆52

有计划销售和调运,达到以种定收,摆脱以往靠天吃饭和受制于人的劣势。
5.3 以科技示范工程为载体,构建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服务体系 大力推行科技入户服务模式,在科技成果转化和基地建设等方面,为基层提供“面对面”、“点对点”的指导服务。
加强生产全过程的技术跟踪服务与指导,形成了面向一线的指导服务机制。
全面落实职工全员培训项目,创建多渠道的科学技术普及载体,采用分段学习、强化实践、跟踪服务等多种形式,坚持制度化、专业化、全员化培训,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技能培训教育机制。
5.4 注重高端实用人才的引进,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人才百千万”工程和企业的经济发展有力地证明了人才的重要性。
因此,在公司今后的发展中更要注重培育高水平的企业家队伍、科技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力争在分子育种、生物灾害综合防治、循环农业及资源综合利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综上所述,制种产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尤其是在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上,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要位,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企业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手段和方法,只有具备各种条件,并加以融合,才能加快推进制种玉米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农场的伟大征程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1] 李长健,朱维维.我国农作物种业标准运行机制的构建.中国种业,2013(7):7-9[2] 赵磊,刘超.抓种业能力提升,推进种子产业升级.中国种业,2013 (7):31-32 (收稿日期:2014-01-18)早熟高产大豆新品种北豆52孙殿君1 王智华2 李 涛3 李雪杉4 高大伟4 李 升4(1黑龙江省农垦科研育种中心,哈尔滨 150090;2北大荒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150090;3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164000;4北安华疆种业公司,北安164000)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大豆主产区,而黑龙江省大豆产区又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的北部地区。
大豆育种PPT课件

主茎较粗,茎的上部细而有时缠绕,在水肥充足的条件下,缠绕性较强,在土壤 瘠薄,水、肥不足时,就直立不倒矮,节间短,茎秆粗壮直立不倒,分枝短且少,荚密耐水、肥,多为有限结 荚习性,一般产量高。 大豆茎上长叶的地方为节。节与节之间叫节间。主茎上 的节间多少、长短因品种和栽培条件而有所不同,通常节数多的高产。过于密植 或迟播种,会使节数减少而减产。 大豆幼茎分绿色的紫色两种,绿色茎开白花, 紫茎开紫 花。茎的颜色可以作为苗期鉴定品种的标志。
•东北起源学说、南方起源学说、多起源中心学说、黄河流域起源学说
二、大豆的传播
大豆引进日本的时间约在公元100年,随后大豆传遍亚洲其他 国家: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尼 泊尔、印度等国,最终发展成当地地方品种。而这些地区构成了 大豆的第二个基因中心。尽管中国是最早用大豆的国家,但作为 食物原料,日本人却尽可能地挖掘了它的所有潜能。
“耕家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从 这个时期的书文中常见菽粟连称,也说明当时菽粟种植 的面积在增加,菽粟也成为百姓的主要粮食。
大豆的起源
公元前5至3世纪,已有对大豆的分布、形状、种类等较 细致的描述。如《周书》中《职方解篇》记有“菽属北方”; 《管子》中记有“有种大菽、细菽,多白食”;《吕氏春秋》 中记有“得实菽菽,长茎而短足,其荚二、七为簇,多枝数 节。”秦汉以后,“大豆”一词代替了“菽”字并广泛应用 了。“大豆”一词最先见于《神农书》的《八谷生长篇》, 其中载:“大豆生于槐。出于泪石云山谷中,九十日华,六 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汜胜之书》载:“大豆保证 有收获,容易种植。”汜氏主张农民每人应种5亩大豆备荒。 在汉代的其它文献中主张麦子和谷子或大豆轮种,可见当时 大豆的播种面积已相当可观了。自汉代以后,我国大豆的种 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也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