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药 鉴 定 技术
中药鉴定基础知识

(一)观察植物形态
对具有较完整植物体的中药检品,应注意对其根、 茎、叶、花、果实等器官的观察,对花、果、孢子 囊、子实体等繁殖器官应特别仔细,借助放大镜或 解剖显微镜,可以观察微小的特征,如毛茸、腺点 等的形态构造。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检品是不 完整的,通常是植物体的一段或一块器官,除对少 数特征十分突出的品种可以鉴定外,一般都要追究 其原植物,包括深入到产地调查,采集实物,进行 对照鉴定。
中药的杂质检查 中药中杂质的混存,直接影响药材的纯 度。这些杂质系指来源与规定相同,但其性状或部位与规定 不符;来源与规定不同的物质,无机杂质,如砂石、泥块、 尘土等。检查方法可取规定量的样品,摊开,用肉眼或放大 镜(5~10倍)观察,将杂质拣出,如其中含有可筛分的杂质, 应通过适当的筛罗将杂质筛出。然后将各类杂质分别称重, 计算出占样品的百分比,以资确质。如药材中混存的杂质与 正品相似,难以用肉眼鉴别时,应用显微、理化鉴别试验, 证明其为杂质后,计入杂质重量中。对个体大的药材,必要 时可破开,检查有无蛀虫、霉烂或变质情况。杂质检查所用 的样品量,一般按药材取样法称取。
药材的色泽,一般应在日些下觋察。色泽的描述包括表面 和断厘色泽的内容。描写色泽时应注意大部分药材的色调不 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或有的略有不同,因此可写为 “××色或××色”或“××色至××色”。一般把质量好 的色泽放在前面,二种色调组成描写的应以后一种色为主, 如黄棕色,即以棕色为主。色泽描述避免用各地理解不同的 术语,如“青色”、“土黄色”、“粉白色”等。
第一步 取样 检品的来源包括抽检和送检两类。药材的取
样是指选取供鉴定用的药材样品。所取样品 应具有代表性、均匀性并留样保存。取样的 代表性直接影响到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因此, 必须重视取样的各个环节。
中药制剂鉴别技术—中药制剂性状鉴别技术和显微鉴别技术

某市药监局对市场上的六味地黄丸进行抽检,按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 一部六味地黄丸项下标准进行鉴别检验
通过对该厂家某批次留样观察的样品经过多次薄层色谱检验,发现其中的 药味牡丹皮为伪品芍药的根皮
鉴于芍药根皮在功效上与牡丹皮有很大区别,因此通告厂家召回市面流通 药品,并对库存进行查封,依法对药厂责任人进行查处
中药制剂的性状鉴别主要是通过哪些方法来实现的( )
A.眼看 B.水试 C.鼻闻 D.火试 E.口尝
形状或形态也各具特征,因此在描述时要结合剂型特征进行阐述
剂型 栓剂 液体制剂
形状或形态 球形、鱼雷形、圆锥形、卵形、鸭嘴形等形状
黏稠液体、澄清液体、澄明液体等形态
二、外观性状观测
2.色泽 系指制剂在日光下呈现的颜色及光泽度。色泽与制剂所含的成分、生产
工艺、品种、原料、贮藏时间有关,一般较为固定,是制剂质量的重要标志
剂型
预处理方法
散剂、胶囊剂
直接取适量粉末(内容物为颗粒状应研细)装片,或透化后装片
片剂、水丸、糊丸、水蜜丸等 片剂取2~3片;水丸、糊丸、水蜜丸等取数丸,分别置乳钵中研成粉末
蜜丸 含升华性成分的制剂
用解剖刀沿正中切开,从切面由外至中央挑取适量样品,置载玻片中央 取粉末进行微量升华,收集升华物进行显微观察
多年来该赛项的内容一直不断进行调整,但是中药显微鉴定一直是其中一 项重点考察项目,占总成绩的20%。比赛时要求参赛选手按规定操作进行显微 制片、显微观察、绘出主要的显微鉴别特征图,描述特征,写出2种粉末的鉴定 结论和鉴定理由
显微鉴别应如何操作?包括哪些步骤? 常见中药粉末包含哪些显微特征?
一、概述
中药制剂的鉴别是制剂核心检验项目 中的首要步骤。中药制剂检验首先应通过 多项鉴别试验综合判断制剂的真伪,符合 规定后方可继续进行后续的检查和含量测 定,否则直接定性为假药
中药鉴定技术的名词解释

中药鉴定技术的名词解释
中药鉴定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中药材或中药制剂进行鉴定和分析,以确定其真实性、质量和药效等方面的特征。
以下是几个相关的名词解释:
1. 薄层色谱法:一种分离和鉴定中药中化学成分的方法。
将中药样品溶解后,通过在薄层板上涂抹样品溶液,并利用不同成分在薄层板上的迁移速度差异来分离和鉴定不同化学成分。
2. 气相色谱法:用于分析和鉴定中药中挥发性成分的方法。
通过将中药样品挥发成气体,然后在气相色谱仪中对气体样品进行分离和鉴定,得到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
3. 高效液相色谱法:一种用于分离和鉴定中药中非挥发性成分的方法。
通过将中药样品溶解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柱进行分离和鉴定,得到非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
4.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一种更高效的液相色谱分离和鉴定方法。
与传统液相色谱法相比,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拥有更短的分析时间、更高的分离能力和更高的灵敏度。
5. 核磁共振技术:一种用于分析和鉴定中药中化学成分结构的方法。
通过通过核磁共振仪对中药样品进行扫描,获取其中的核磁共振信号,并结合谱图解析,来确定中药中化学成分的结构和组成。
6. 质谱技术:一种分析和鉴定中药中化学成分的方法。
通过将
中药样品进行离子化,并在质谱仪中进行分析,通过质谱图谱的特征峰来确定中药中化学成分的结构和组成。
这些中药鉴定技术的应用,有助于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保护中药的疗效和药用价值。
中药基源鉴定

中药基源鉴定中药基源鉴定是中药鉴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目的是确定中药材的起源和真伪。
以往的中药基源鉴定主要依赖于形态学和化学分析,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中药基源鉴定的准确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相关参考内容。
1. 形态学鉴定形态学鉴定是中药基源鉴定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中药材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和细胞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对比已知的中药标本,以确定中药材的真实性。
形态学鉴定的参考依据主要包括《中华本草》、《中国药典》等药典,包括有关中草药的描述、形态图片和图谱等。
2. 化学分析化学分析是中药基源鉴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中药材中化学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对比标准品,可以判断中药材的真伪。
化学分析的参考依据包括《中国药典》和一些相关学术期刊中的研究论文等。
例如,对于一些常用的中药材,如黄芩、连翘等,其主要有效成分已有详细的研究报道,可以通过对这些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来进行基源鉴定。
3. 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是近年来中药基源鉴定中新兴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中药材中的DNA序列进行测定和比对,可以准确地确定中药材的基因型和亲缘关系。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包括PCR、DNA条形码和DNA指纹技术等。
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中药材,如假葛根和真葛根,可以通过分子鉴定准确区分。
分子生物学鉴定的参考依据主要包括相关研究论文、专业著作和数据库。
4. 地理信息系统鉴定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用于集成、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信息的系统。
在中药基源鉴定中,GIS可以用于分析不同产地中药材的地理特征和环境条件,从而判断中药材的生长环境和产地真实性。
通过与真实产地数据进行对比,可以进行中药基源鉴定。
GIS的参考内容主要来自相关研究论文和地理信息数据库。
综上所述,中药基源鉴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依赖于形态学、化学分析、分子生物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方法。
相关参考内容包括中药药典、研究论文、专业著作和数据库等。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释大全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中药材的鉴定、鉴别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以下是一些与中药鉴定学相关的名词解释。
一、鉴定学基本概念1. 中药材:指用于中药制剂炮制或用于直接入药的植物、动物、矿物和化石等。
2. 鉴定:通过对中药材的外部性状、内部结构、理化性质、化学组成等多方面的观察和分析,确定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
3. 鉴别:通过对多种相似的中药材进行比较,辨别它们的特征和差异。
4. 质量评价:对中药材的质量进行综合评定,包括外观、品质、化学组成和含量等指标。
二、中药鉴定学方法1. 外观鉴定:通过对中药材的颜色、形状、大小、质地等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确定其真伪和性质。
2. 显微鉴定:利用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细胞结构、细胞形态和组织构造等特征,进行鉴别和鉴定。
3. 理化鉴定:通过对中药材的理化性质进行测试和分析,如溶解度、熔点、比重、折光率等,以确定其真伪和质量。
4. 化学鉴定:通过对中药材化学成分的分析和检测,如色谱、质谱、红外光谱等,进行鉴别和鉴定。
5. 生物鉴定:通过对中药材的生物学特性和活性成分进行研究和评价,比如对中药材的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活性进行测试和评价。
三、中药鉴定学常用指标1. 外观指标:包括中药材的颜色、形状、大小、质地等特征。
2. 理化指标:包括中药材的溶解度、熔点、比重、折光率等理化性质。
3. 化学指标:包括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和含量,如有效成分的含量、挥发油的含量等。
4. 显微指标:包括中药材的细胞结构、细胞形态和组织构造等显微观察指标。
5. 质量指标:根据中药材的外观、理化和化学指标等综合评定其质量。
四、中药鉴定学的意义和应用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鉴别真伪:中药鉴定学可以辨别中药材的真伪,避免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的流通。
2. 确定质量:通过对中药材的外观、理化和化学指标等进行鉴定,可以评估中药材的质量优劣。
《中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研究制定技术要求

附件:《中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研究制定技术要求国家药典委员会为编制好《中国药典》等国家药品标准,体现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符合中药的特点,保证中药质量标准所设定的方法与指标基本能控制中药质量,规范标准起草工作,特制定本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由总则和各论二部分组成,各论又分为中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中药成方制剂三部分。
总则一、基本原则1、坚持提高药品质量、维护公众健康的原则药品标准应贯彻落实科学监管理念,支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发展的需要,保障药品质量与用药安全,维护人民健康,促进我国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2、坚持继承、发展、创新的原则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鼓励自主创新,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研究力度,促进科学研究与标准化工作的有效结合,提高我国药品标准中自主创新技术含量,使我国医药领域的自主创新技术通过标准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提高我国药品的国际竞争力。
3、坚持科学、实用、规范的原则制定、修订药品标准时,应充分考虑来源、生产、流通及使用等各个环节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设置科学的检测项目、建立可靠的检测方法、规定合理的判断标准;在确保能准确控制质量的前提下,应倡导简单实用;药品标准的体例格式、文字术语、计量单位、数字符号以及通用检测方法等应统一规范。
4、坚持质量可控性原则国家药品标准适用于对合法生产的药品质量进行控制。
所建立的检测方法应专属、准确、精密。
5、坚持标准先进性原则《中国药典》所载药品的质量标准,应充分反映现阶段国内外药品质量控制的先进水平,对于多企业生产的同一品种,其标准的制定应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坚持就高不就低的标准先进性原则。
6、坚持标准发展的国际化原则注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积极采用国际药品标准的先进方法,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促进我国药品标准特别是中药标准的国际化。
二、实验室条件及人员的要求承担《中国药典》等国家药品标准起草任务的单位应具有通过计量认证并能满足起草任务要求的实验室,具有相应技术人员,具备中药研究、检验常用仪器和设备,能确保实验用试剂、试药及对照物质符合规定.承担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的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五年以上中药检验、研究工作经历,并有一定的标准研究和起草经验.三、供起草用样品及对照物质的要求供研究用样品应具有代表性,覆盖面要广,一般至少应收集10批以上样品供研究用。
中药理化鉴定技术.ppt

学习目标
掌握中药理化鉴定的方法,理解其定义 会进行理化鉴定方法的操作。
中药理化鉴定技术
理化鉴定
理化鉴定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对中药 材所含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 析。该方法为中药鉴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方法, 同时可用于鉴定药材品质的优良度。
中药理化鉴定技术
甘草甜素反 应:甘草粉 末加80%硫酸, 显黄色,渐 变为橙黄色。
黄连粉末加稀 盐酸:可见针 状、针簇状盐 酸小檗碱结晶 析出
➢化学定性反应
➢显微化学反应
大黄微量升华: 生化物为黄色 梭针状或羽毛 状蒽醌化合物 结晶。
黄连饮片 断面:木 部显金黄 色荧光
➢微量升华
➢荧光分析
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中药理化鉴定技术
实践操作:
理化鉴定: (1)取少许茯苓粉末,加碘化钾碘试液数滴,显深红色(检 查多糖)。
(2)观察Leabharlann 皮水浸液荧光
中药鉴定学

(9)火试:用火烧,能产生特殊的气味、颜色、 烟雾、闪光和响声等现象,例如血竭于纸上烘烤 熔融呈血红色,产生呛鼻烟气等。
三、显微鉴定
常见的制片方法
横切片 粉末制片 花粉与孢子制片
细胞壁的特化及颜色反应
木质化细胞壁 木栓化或角质化细胞壁 纤维素细胞壁 硅质化细胞壁
细胞内含物性质的检定
淀粉粒 糊粉粒 脂肪油、挥发油或树脂 菊糖 粘液 草酸钙结晶 碳酸钙结晶 硅质
11、水分测定
12、灰分测定
13、浸出物测定
14、挥发油含量测定
15、有害物质检查:有机农药残留、黄曲 霉素检查、重金属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
(9)含量测定 对有效成分、有毒成分或指标 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指出标示量。
总之,药材的真伪、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 用药的安全、有效。真伪指其质,优劣示其量, 然两者无严格界限,量变可以引起质变。
道地药材
特定产地的货真质优的药材,历史悠久,产地适 宜,品种优良,生产和加工技术精良、优质高产、 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是中药材质 量控制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的体现。 传统临床经验和近代研究均表明,产于不同地区、 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同一物种来源的生药,其质量 差异很大。
产地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生药的拉丁名
第一部分 药用部位 Radix、Rhizoma、Caulis、Lignum、 Ramulus、Cortex、Folium、Flos、 Fructus、Semen、Herb等。
第二部分
Fructus Schisandrae(属名) Radix Ginseng(种名) Radix Angelicae Sinensis(属种名)
新技术
指纹图谱、化学指纹图谱、DNA指纹图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对象:中药、中药材、中成药
中药(Chinese material medica)是指在中医药 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 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其中绝大多 数来自于自然界,故又称天然药物(Natural Medicine)。
中药材:(Chinese crude drugs)是指取自野生 的或人工栽培养殖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的产地初 加工的原料药,又称为“药材”或“生药”,按其 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另外直接用于
3、张贵君等 中药商品学 2002,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
4、郑汉臣、蔡少青等 药用植物与生药学 2003,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5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 版).2005.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3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实用中药鉴定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2.熟悉实用中药鉴定学的目的与任务 3.掌握中药的分类及命名
中 药 鉴 定 技术
1
本门课的要求与安排
1.记好课堂笔记,重点掌握。 2.重视实验课和实验报告。 3.查找资料,掌握研究动态。 4.实行综合考试法(理论考试与现场考核)。
2
参考文献
1、康廷国等 中药鉴定学 2003,北京:中国中医 药出版社
2、张贵君等 中药鉴定学 2003,北京:科学出版 社
9
二、实用中药鉴定学的目的与任务
中药的真伪鉴定——包括中药的来源、性状、显
微及理化特征的鉴别,是中药鉴定的首要任务,也 是高职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重点掌握对常用中 药材及多来源易混品种如贝母、大黄、贯众、威灵 仙、银柴胡等的鉴定方法。
中药的优劣鉴定——中药的质量鉴定,直接关系
到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与稳定性,是中药鉴 定的基本任务,重点掌握运用现代色谱和光谱技术 分析鉴定常用中药材有效成分的种类和含量。
中成药 (Chinese patent medicine)是指 根据中医临床处方的要求,以中药材或饮片 为原料,采用一定的制备工艺和加工方法而 制成的随时可以应用的一类药物,绝大多数 为复方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牛黄解毒丸 等。
8
易混的有关专业名词 ——药物: 凡是具有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
保健作用的物质称为药物,包括西药(化学药 品)和中药。 ——草药:指草医(民间医生)用于治病或地 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物,绝大多数是历代 本草无记载的天然药物,如垂盆草、金荞麦。 ——中草药:中药和草药的统称。 ——民族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使用的民 间药物,包括藏药、蒙药、苗药、维药等。
总之,作为一门中药学专业课,中药鉴定技术课程的教学内 容重点介绍现代中药鉴定学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围绕着 药材品种鉴定及其制剂的品质标准和资源开发进行讲授。主 要包括:国家药典规定的药材标准规格及品质评价方法;药 材的活性成分及其品质的关系;常用重点药材的来源、原植 物(动物)形态、采制、活性成分、鉴定特征(性状、显微 和理化)、品质标志、药理作用及功效;生药基原鉴定、性 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实验操作技术和方法。 13
医疗保健或作为医药用原料、辅料的天然药物,也列入生药 的范畴。如植物中制取的淀粉、粘液质、挥发油;自植物和 动物中制取的油质、蜡类,以及某些医用敷料如石棉、滑石 粉、白陶土等。
6
巴戟天(图左)和炒白芍(图右)
7
饮片 (Chinese crude drugs)是指取自野 生的或人工栽培养殖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 的产地初加工的原料药,又称为“药材”或 “生药”,按其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 矿物药。
中药的本草考证——中药鉴定的一项历史任务,
是继承和弘扬祖国药学遗产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 开发和研制新的中药制剂的重要途径之一(了解)。
10
金钱草(左)、天胡荽(右上)、活血丹(右下)
11
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制定——研究和制定统
一的国际通行的中药质量标准及规范,是中药鉴定 学的一项战略任务。应努力争取成为传统药物研究 开发的国际标准,为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奠定基 础。 (了解)
教学重点:①中药鉴定学的概念;②中药鉴 定学的任务;③中药的名称
教学难点:中药、中药材、饮片、中成药; 中药的品种与质量鉴定;药材拉丁名。
第一章 绪 论
一、实用中药鉴定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学科含义:实用中药鉴定学(Practical
Authent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s)是以 中医临床常用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为 研究对象,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质量,制定中 药的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解决实际应用 中品种混乱、质量低劣问题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 是在继承祖国中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 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系 统地整理和研究常用中药的来源、品种鉴别特征、 质量评价方法、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保护濒危野生药材资源,
合理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积极变野生药材为家种家养,大力 发展道地药材生产和GAP基地建设,充分运用现代生物技术 快速繁殖药用植物和生产高含量活性成分使中药产业可持续 发展,这是中药鉴定学的长期任务。 研究开发现代中药, 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进行系统化 研究,提高现代中药研制的创新能力,提高其临床疗效、产 品质量和规范化水平,开发出能够合法进入欧美国际市场的 现代中药产品,争取在2-3个五年计划内,使中药在世界天 然药物中的市场份额从目前的3%提高到15%左右。(熟悉)
12
开展中药应用基础研究,阐明中药疗效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 理,探讨中药理论的现代化基础。包括药材资源、生产加工、 有效成分、复方研究、制剂、生物利用度、药代动力学及产 品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研究。(了解)
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在传统中药研制过程中的应用研究。包括 生物技术的应用,如细胞、组织培养。应重点开展短缺品种 的研究,探索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过程和提高含量的途径, 提供实验室培养的最佳条件,达到工业化生产的目的。(了 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