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作业2 《斜坡的启示》教学设计
斜坡的启示(教学设计)

斜坡的启示(教学设计)《斜坡的启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了解斜坡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 学生能够掌握斜坡的省力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一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斜坡的坡度与省力程度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认识斜坡的特点和作用。
-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科学的乐趣和成就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斜坡的省力原理。
- 斜坡的坡度与省力程度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斜坡的省力原理。
- 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控制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斜坡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 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斜坡的省力原理。
2. 实验法 -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斜坡的坡度与省力程度之间的关系。
-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讨论法 - 通过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和体会。
- 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斜坡的省力原理。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时间安排]) - 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斜坡,如楼梯、滑梯、盘山公路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斜坡的作用。
- 提问学生:为什么这些地方要设计成斜坡?斜坡有什么作用? - 引出课题:《斜坡的启示》。
2. 讲授新课([时间安排]) - 讲解斜坡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 讲解斜坡的省力原理。
- 展示一些生活中利用斜坡省力的例子,如搬运重物、骑自行车上陡坡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斜坡的省力原理。
3. 实验探究([时间安排]) - 提出问题:斜坡的坡度与省力程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 作出假设:斜坡的坡度越大,省力程度越小;斜坡的坡度越小,省力程度越大。
小学二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斜坡的启示》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斜坡的启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用木板、测力计、小车等做对比实验,探究斜面的省力作用;能用测力计等简单工具进行测量并做好实验记录;能对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提出假设,能整理、分析有关数据,对现象做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本课经历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交流数据、获得发现、拓展运用这几个阶段进行研究学习。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学生之间愿意合作与交流,学生能对生活中的实践现象产生兴趣,主动探究乐于用学到的实践知识改善生活,体验和感受到实践就在我身边。
【教学重点】对斜面作用和省力规律的研究过程。
【教学难点】在对比实验中,学生能整理和分析数据,控制变量来验证斜面的省力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木块、小车、实验室用的斜面、弹簧测力计、记录表。
学生每人一个三角形、每人一支彩笔、笔管、螺丝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认识斜面1. 生活场景导入,找不同老师带大家做个游戏,找找这两幅图的不同之处在哪?谁能到前面给大家指出来。
我想把电动车停放在车棚里,你会建议我从哪边推上去,为什么?2. 介绍斜坡,揭示斜面。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和做到的,什么是斜坡呢?斜坡就是一种斜面,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简单机械里面所包含的实践知识。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 认识斜面结构(1) 谈话:关于斜面,你想研究哪些问题呢?(1) 要研究斜面,首先得先搭一个斜面,下面各小组根据身边的材料和老师提供的材料,每个小组搭一个斜面。
(2) 已经搭完的小组,认真观察,搭的斜面有什么特点?(3) 从侧面来看,搭的这个斜面是什么形状?确切的说是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4) 教师画斜面(5) 认识斜面结构中的各部分名称。
2. 探究斜面有省力的作用(1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搭一个斜面来搬运重物,猜想:斜面有什么作用?你们说的省力,是把哪两个力进行比较?斜面真的省力吗?我们需要用实践的方法来比较两个力的大小,怎么办?(2 )选择实验材料(斜面、几何图形、小车、测力计)(3) 你们能否运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方案,来比较两个力的大小?(4) 各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教师参与指导)(5 )汇报交流实验方案。
斜坡的启示教学设计

斜坡的启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斜面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步骤。
2.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力与运动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
1.斜面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步骤。
2.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安全要求。
3.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4.斜面实验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和应用。
三、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斜面在生活中的应
用,例如滑梯、斜坡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通过PPT、视频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斜面实验的基本原理
和实验步骤,并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安全要求。
3.实验:学生按照讲解中的要求,进行斜面实验,并记录实验结
果。
4.分析:通过数据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力与运动的关系,以及如
何通过斜面来减小摩擦力和提高效率。
5.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讨论斜面实验的应用和意义,例
如如何利用斜面原理来设计更省力的工具等。
6.总结:通过总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意义,并
强调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四、教学评估:
1.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步骤、结果分析
和讨论等内容。
2.课堂表现: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和讨论情况等方面进
行评估。
3.知识点测试:通过小测验或考试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斜面实验
和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4.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成绩进行评价,并给出反馈
和建议,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和提高实验能力。
《斜坡的启示作业设计方案》

《斜坡的启示》作业设计方案《斜坡的启迪》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斜坡的启迪》这部小说的背景和作者,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2. 帮助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小说《斜坡的启迪》的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2. 小说情节和主题的分析;3. 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的剖析;4. 小说中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的探讨。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引入小说《斜坡的启迪》,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 进修:教师讲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和作者生平,为后续的阅读打下基础;3. 阅读:学生阅读小说《斜坡的启迪》,并进行讨论,分析小说情节和主题;4. 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并向全班汇报效果;5. 思考:学生思考小说中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展开讨论,形成个人见解;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引入小说,提高学生的进修兴趣;2. 合作进修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效果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3. 问题导向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4. 综合教学法:结合阅读、讨论、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评判方式:1. 教室表现:包括发言表现、合作表现等;2. 作业完成情况:包括阅读笔记、小组讨论效果等;3. 教室测验:考察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小说创作比赛,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2.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3. 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小说《斜坡的启迪》中的文学价值和人生意义。
七、教学资源:1. 小说《斜坡的启迪》原著及相关解读资料;2. 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软件;3. 学生阅读笔记本和讨论记录本。
斜坡的启示《斜坡的启示》教学设计

《斜坡的启示》教学设计思茅第五小学左天明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的第3课。
课文大体由四个版块的内容组成:第一版块创设情境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不方便,从而认识生活中的斜面、发现斜面可以省力;第二版块的内容教学是引导学生“探究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进行科学探究技能培训的重要环节;第三版块的内容教学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认识斜坡的变形螺旋;第四版块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斜坡及螺旋在生产生活的应用,逐步使学生树立“学科学”是为了更好的“用科学”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对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等。
2.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知道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2.知道斜面的变形螺旋及其作用。
3.了解斜面及螺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3.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斜坡及斜坡的使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看见过推车、搬粮食、运货物,而且学生也有过在“斜坡”上向上推车很省力的生活体验。
生活中对于“斜坡”的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体验,教学中,教师所要关注的并非是“斜坡”、“斜坡能省力”这些知识点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亲历“探究斜坡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的全过程。
另外,学生对斜面的变形螺旋较陌生,而且学生在认识“直线斜面”到“螺旋”有一个思维的跳跃,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很好的认识螺旋”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按照科学的探究思路“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来完成本节课的两个实验,因五年级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已经比较熟悉,教师可以在设计和进行实验环节上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设计实验,主要的是实验的思路一定要清晰,实验的注意事项一定要讲解到位。
《斜坡的启示》教学设计

《斜坡的启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斜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法来测量斜坡的倾斜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给学生们展示一些斜坡的图片,引导学生们思考斜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让学生们讨论一下他们可以想到的斜坡的应用。
1.PPT介绍斜坡的应用:a.交通工具中的应用:斜坡的作用是帮助车辆越过高低不平的地面。
b.建筑工地中的应用:使用斜坡来运输建筑材料,如土石方、混凝土等。
c.滑雪场中的应用:利用斜坡的坡度和滑雪板的滑行特性,让滑雪爱好者享受滑行的乐趣。
2.实验活动:a.学生分小组,每组一台电子秤、一个斜坡模型(可以是带有刻度的斜面板或使用调整好的木板)和一些小物体(如砖头、书本等)。
b.学生们根据老师的示范,将小物体放在斜坡上,并控制小物体沿着斜坡的滑行速度。
c.学生们观察并记录不同坡度下小物体的滑行速度,并利用电子秤来测量斜坡的倾斜度。
d.学生们通过计算,得出不同坡度对小物体滑行速度的影响,并讨论结论。
3.总结:a.学生们回答以下问题:斜坡的倾斜度越大,物体滑行速度会加快还是减慢?b.老师给出正确答案,并解释原因。
4.拓展活动:a.学生们小组合作,设计一个海盗船滑道模型,让海盗船从斜坡上滑下来,展示斜坡在游乐场中的应用。
b.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材料,并制作一个小型的海盗船滑道模型。
c.学生们进行实验测试,并观察海盗船在不同斜坡上滑行的效果。
d.学生们讨论实验结果,并分享设计的过程和经验。
教学评价:1.学生通过实验以及课堂讨论,能够了解到斜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用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法来测量斜坡的倾斜度。
2.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并能够合作解决问题。
3.学生能够在拓展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并能够分享自己的设计和实验结果。
《斜坡的启示》作业设计方案

《斜坡的启示》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背景介绍《斜坡的启示》是莫里斯·梅特林克的一部有关生命和命运的哲学小说。
小说通过一个小男孩在斜坡上的经历,讲述了人生的坎坷和意义。
这部小说引发了许多读者对于自己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在这个作业设计方案中,我们将以《斜坡的启示》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二、学习目标1. 理解文学作品对生活的启示;2. 培养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3.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三、适用对象本设计方案适用于高中学生,特别是语文和文学爱好者。
四、作业内容1. 阅读理解:要求学生在课下阅读《斜坡的启示》,并撰写500字读后感;2. 主题演讲:组织学生展开主题演讲,探讨《斜坡的启示》对人生的启示;3. 创作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理解,创作一篇反思人生的短文。
五、作业评价标准1. 阅读理解:考察学生对小说内容和主题的理解能力,评分标准包括内容完整性和观点独特性;2. 主题演讲:评分标准包括内容深度和表达能力;3. 创作作业:评分标准包括作文结构、语言表达和思想深度。
六、课堂实施方案1. 第一次课上,介绍《斜坡的启示》的背景和主题,解读小说中的哲理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2. 第二次课上,安排学生课下阅读小说并撰写读后感,形成思考和交流氛围;3. 第三次课上,组织学生展开主题演讲,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悟;4. 第四次课上,学生交作文,互相交流和评价,老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七、作业反馈与展示在作业完成后,老师将进行作业评价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改进不足之处。
同时,可以选取部分优秀作品展示,激励学生进一步提高。
八、教学效果评估通过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展示效果来评估整个教学方案的效果,同时也可以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的提升情况。
以上是《斜坡的启示》作业设计方案的详细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优秀文学作品,并引发他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小学科学《斜坡的启示》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斜坡的启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能够就斜坡角度的大小与拉力大小的关系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记录,分析并得出结论。
3、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4、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5、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发现斜面可以省力,并通过实验验证斜面可以省力以及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难点:理解螺旋和盘山公路是斜面的变形。
三、教学准备实验器材:斜面、弹簧测力计、小车、课本、实验报告单。
四、教学过程(一)设疑阶段:设置情境,引入斜面1、为了激发同学们学习科学的兴趣,我设置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搬车子上台阶,让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在台阶上和地面之间搭一块木板,形成斜坡。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利用斜坡,会使搬运工作便利许多,并顺势引出课题,再结合课件,让同学们认识斜面的结构及组成:一块平面,一高一低,形成斜坡,斜坡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另一种简单机械-斜面。
(二)实验阶段:研究斜面是否省力以及坡度对拉力的影响。
1、回顾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2、根据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引导学生提出两个问题、设置两个实验:1)根据“斜面是否省力”这一问题设计实验一。
这是学生对斜面的认识由定性向定量转变的关键一步,科学课就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测量、获得、记录并分析数据,验证生活经验以及科学知识的。
2、)根据“怎样利用斜面更省力”设计实验二。
3、强调实验注意事项4、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完成两个实验。
(三)应用阶段:认识变形的斜面1.盘山公路:根据学生骑自行车上坡走s 行路线的生活经验,再结合课件,让学生理解这是变形的斜面。
2.螺旋:通过小游戏:把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绕在铅笔上,巧变螺旋,在此基础上出示螺丝钉,组织学生观察讨论螺纹与斜面的关系,理解螺旋也是一种变形的斜面。
(四、)拓展应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的斜面,然后结合课件明确斜面的广泛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很轻松的把车子推上去。
也就是说,斜面是一种能够省力的简单机械。
(二)搭建斜面,加深认识师:前面我们认识了什么是斜面,知
道了斜面的特征,那你们会利用材料
篮里的材料搭建一个斜面吗?
(学生搭建斜面,老师指导)
师:那么现在请每个组的代表上台展
示你们搭建的斜面。
师:各组搭建的斜面都很漂亮。
通过动手
操作,更好
地认识什
么是斜面
(三)实验探究,发现斜面省力的规律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
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
时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学生提出假设。
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4.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
么材料?(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
有的材料来做简单的实验)。
5.评点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
(可以分别从影响斜面倾斜度的两个
因素去考虑并实验操作:斜面的长度
和斜面的长度。
各组同学在实验操作
时要保持其中一个量的不变。
)
6.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收集相
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
7.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8.提问:比较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
有什么发现?
9.小结:如果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
坡度越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
大;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
斜面的长度,斜坡越长,小车运动时
所需的拉力越小。
实验探究
过程经历
在现实生
活中发现
问题、提出
问题、进行
假设、设计
实验、进行
实验操作
和观察记
录、交流数
据、获得结
果等阶段。
整个过程
由学生自
主思考,老
师起着引
导的作用。
①PPT出示影
响斜面倾斜度
的因素
②PPT出示实
验要求(1.一个
实验员按顺序
搭建不同的斜
坡。
2.另一个实
验员准确测出
小车上坡所需
的拉力。
3.记录
员仔细做好记
录。
4.组长组织
分析数据,得
出什么结论?
证明你的预测
对不对。
5.组长
收拾好实验器
材。
)
③PPT出示实
验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