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合集下载

《医学免疫学教学资料》免疫-第11次课-免疫耐受

《医学免疫学教学资料》免疫-第11次课-免疫耐受
• 诱导胸腺及骨髓中克隆消除的自身抗原是体 内各组织细胞普遍表达的共同自身抗原 (ubiquitous self - antigen)。体内外周器官 表 达 的 组 织 特 异 性 抗 原 (tissue - specific antigen),并不在胸腺及骨髓基质细胞表达, 对这些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应答的T及B细胞 克隆不被消除,它们发育成熟,输至外周, 但处于克隆不活化(clonal inactivation)状态。 这些自身应答性T及B细胞中的少数克隆有引 起自身免疫病潜在危险。
医学ppt
10
外周耐受
• 克隆无能及免疫忽视 克隆无能:对外周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 应答的T及B细胞克隆,存在于外周淋 巴器官及组织中,绝大多数组织特异自 身抗原浓度太低,不足以活化相应的T 及B细胞。只有第1信号,而无第2信号 时,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途径在早期即被 中断,细胞不能充分活化,呈克隆无能 状态(clonal anergy)。 免疫忽视:体内有一类组织特异性抗原, 其浓度不足以诱导初始(naive)T细胞发 生耐受,即不能导致应答克隆的消除或 无能,这种自身应答T细胞克隆与相应 组织特异抗原并存,在正常情况下,不 引起自身免疫病的状态,称为免疫忽视 (immunological ignorance)。免疫忽 视现象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明。小鼠的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是由 对 自 身 碱 性 髓 鞘 蛋 白 (myelin basic protein, MBP)的多肽特异应答的Th1被 活化所致。
• 抗原因素与免疫耐受
抗原剂量 低带(low-zone)及高带(high-zone)耐受。 抗原类型 单体(monomer)分子及聚体(aggregates)分子。 抗原免疫途径 口服 抗原决定基特点鸡卵溶菌酶(hen egg lysosome, HEL) N端表位诱导Ts细胞活化

免疫学中的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疾病

免疫学中的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疾病

免疫学中的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系统是人体保护自身免受外来威胁的第一道防线。

然而,有时免疫系统会出现错误,攻击自身组织,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免疫系统需要保持免疫耐受状态。

本文将从免疫耐受的概念、机制以及免疫耐受对自身免疫疾病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免疫耐受概念免疫耐受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并接受自身抗原,而不攻击自身组织的状态。

人体中有大量的自身抗原,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等,这些自身抗原在正常情况下不会被免疫系统攻击。

免疫耐受是维持免疫系统正常功能的基础,缺乏免疫耐受则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疾病。

2. 免疫耐受机制免疫系统实现免疫耐受的机制包括中央耐受和外周耐受。

中央耐受主要发生在胸腺和骨髓,是指在淋巴细胞分化、成熟阶段通过克隆删除、修正克隆、鉴别选择等程序清除自身免疫反应能力强的淋巴细胞。

外周耐受则主要通过调节性T细胞(Treg)和免疫检查点分子等机制实现。

调节性T细胞是一种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细胞,包括天然Treg和适应性Treg。

它们通过选择性地杀死其他免疫细胞、分泌抑制因子等方式,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

免疫检查点分子则是介导抑制性信号的分子,包括CTLA-4、PD-1等,它们可以通过与其受体结合,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维持免疫平衡状态。

外周耐受机制涉及的细胞和分子复杂多样,目前还有很多待研究的问题。

3. 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疾病自身免疫疾病是指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导致的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免疫耐受失调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自身免疫疾病可能与中央耐受、外周耐受的异常有关。

中央耐受异常可能导致免疫系统中存在自身抗原易感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可能在外周器官中引发自身免疫反应。

外周耐受异常则可能导致调节性T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受损,从而引发自身免疫反应。

另外,免疫检查点分子的异常表达也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失控,参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免疫耐受-临床完整

免疫耐受-临床完整

免疫耐受-临床完整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或外来抗原显示出不应答或耐受状态,是维持免疫系统正常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保护机制。

免疫耐受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在临床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反应和逆转免疫应答等提供了新的途径和策略。

免疫耐受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实现,包括中枢耐受、外周免疫耐受和免疫正调节等。

中枢免疫耐受主要通过淋巴器官中的负性选择和免疫细胞的去活化来实现,确保免疫系统不会对自身抗原产生过度应答。

外周免疫耐受则主要通过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发挥来实现,调节性T细胞能够抑制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降低免疫应答的强度。

免疫正调节则是指通过激活免疫细胞来增强免疫耐受的能力,如通过注射免疫调节因子或抗体来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

在临床应用方面,免疫耐受的研究已经为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通过调节T细胞的功能可以减少自身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活性,从而缓解疾病症状。

目前已经有一些免疫调节药物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如抗TNF-α抗体和CTLA-4抗体,它们可以通过调节T细胞的活性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克罗恩病等疾病。

免疫耐受的研究也对移植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移植排斥反应是移植器官受到接受者免疫系统攻击而发生的一种免疫反应,是限制移植器官长期存活的主要障碍。

通过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法可以减少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提高移植器官的存活率。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免疫调节细胞的移植、耐受诱导剂的使用和免疫细胞的工程改造等。

此外,免疫耐受研究还可以逆转免疫应答,即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来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应答能力。

这对于肿瘤免疫治疗来说尤为重要,肿瘤细胞常常能够通过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来逃避免疫攻击。

通过研究免疫耐受的机制和方法,可以开发出新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如通过改变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因子来提高免疫治疗的效果。

总之,免疫耐受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医学免疫学课件免疫耐受

医学免疫学课件免疫耐受
受状态。
调整抗原剂量
在免疫耐受形成初期,给予大剂量 抗原刺激,可以打破免疫耐受状态 。
使用免疫调节剂
使用免疫调节剂,如抗CD25单克隆 抗体、IL-2、IFN-γ等,可以调节 Treg细胞的功能,打破免疫耐受状 态。
针对免疫耐受的治疗策略
抑制Treg细胞功能
通过抑制Treg细胞的功能,可以增强免疫应答,打破免疫耐受状 态。
VS
转录因子与免疫耐受
转录因子是调节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影 响免疫细胞的分化、增殖和功能。例如, Foxp3是一种表达于调节性T细胞的转录 因子,对维持免疫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APTER 03
免疫耐受与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 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 这类疾病可能由多种因素引发,包括遗传、 环境、内分泌失调等。免疫耐受的打破可能 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激活抗原提呈细胞
通过激活抗原提呈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可以增强免疫 应答,打破免疫耐受状态。
调整B细胞功能
通过调整B细胞的功能,如抑制B细胞表面的PD-L1表达,可以增强 免疫应答,打破免疫耐受状态。
免疫耐受在疫苗设计中的应用
疫苗设计需要考虑免疫耐受的因 素,避免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疫苗设计中,需要选择合适的 抗原和剂量,以诱导产生有效的
当前免疫耐受研究主要面临以下挑战:1)免疫耐受 形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2)如何打破免疫耐受,提 高机体免疫力;3)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肿 瘤等疾病的关系仍需深入探讨。
免疫耐受研究的未来方向
• 随着免疫学研究的深入,未来免疫耐受研究将朝着以下方向发 展:1)深入研究免疫耐受形成的分子机制,为开发新的治疗策 略提供理论依据;2)探索新的免疫调节手段,打破免疫耐受, 提高机体免疫力;3)研究免疫耐受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为 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医学免疫学教学资料》免疫耐受

《医学免疫学教学资料》免疫耐受

03
可诱导性和可逆转性
在某些情况下,免疫耐受可通过特定的方法进行诱导,如疫苗接种。同
时,已经形成的免疫耐受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被打破,如某些药物的干
预。
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
抗原特异性T细胞克隆的清除或失活
在某些情况下,抗原特异性T细胞克隆在接触抗原后被清除或失活,导致对该抗原的免疫 反应受到抑制。
调节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
调节性T细胞(Treg)通过释放抑制性细胞因子或直接与抗原特异性T细胞相互作用,抑制免 疫反应。
抗原提呈细胞的调节作用
抗原提呈细胞(APC)在摄取和处理抗原后,通过特定的信号转导途径抑制T细胞的活化。
02
免疫耐受在医学中的应用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耐受的破坏可能导致自身免疫性 疾病的发生,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 统性红斑狼疮等。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选择典型案例
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免疫耐受相关病例,如器 官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的免疫调节等。
案例分析与讨论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理解免疫耐受在疾病发 生发展中的作用,并探讨治疗方案。
互动式教学的实施
课堂互动
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促进师生 之间的交流与讨论。
小组讨论
网络互动
基因疗法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特 定基因进行调控或修饰, 诱导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与疾病治疗的关系研究
自身免疫性疾病
研究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的关系,探索利用免疫耐受打破 机制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方法。
肿瘤免疫
研究肿瘤细胞如何利用免疫耐受 机制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探索 利用免疫耐受机制进行肿瘤免疫 治疗的方法。
感染性疾病

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性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性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性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器官移植技术已成为治疗重大器官疾病的有效手段。

然而,由于免疫系统的反应,器官移植的成功率仍然较低。

为了在器官移植中提高生存率,必须降低或完全消除免疫系统对移植物的攻击。

因此,研究器官移植的免疫耐受性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性的概念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性是指在保持免疫系统正常功能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免除移植物和宿主之间的免疫冲突和排斥反应。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系统,可以发现并摧毁入侵人体的异物、感染病毒和癌细胞等,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

当人体接受异体器官时,免疫系统往往会将其认为是异物并发起攻击,导致器官移植失败。

因此,降低或完全消除免疫系统对异体器官的攻击是实现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性的关键。

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性的研究进展传统的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性方法主要包括免疫抑制剂和免疫耐受性诱导剂。

然而,这些方法都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例如感染、肿瘤、代谢疾病等。

近年来,一些新的方法被提出来,例如T细胞耐受性、细胞治疗等。

其中,T细胞耐受性是一种能够促进免疫系统产生耐受性的方法。

利用针对T细胞的抑制剂可以抑制T细胞的活性,从而降低它对异体组织器官的攻击。

随着对T细胞的了解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针对T细胞的药物被开发出来,这些药物在控制T细胞攻击移植物方面具有很高的潜力。

此外,细胞治疗也是一种新的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性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受体细胞移植到受体体内,使其产生免疫耐受性。

这些接受细胞在接受后会通过识别同一类型的移植物而诱导免疫系统产生免疫耐受性,从而减少或消除排斥反应。

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性的临床应用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性的研究若能转化为临床实践,则能为器官移植治疗的成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目前,人们已将这些方法用于一些重大器官疾病的治疗,比如肝脏疾病、骨髓移植等。

研究表明,使用细胞治疗和T细胞耐受性方法进行器官移植可以显著提高移植后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总结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性的研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

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

➢ *口服免疫原
HSP-RA MBP-MS
➢ *静脉注射Ag
移植前注射供者
表达的同种异型抗原的血细胞,建立耐

医学免疫学
➢ *移植骨髓、胸腺:防GVH、治疗自身免疫病
➢ 转染基因:同种异型基因转染入受者骨髓干细胞
➢ 脱敏疗法
I 型超敏反应
➢ *防感染
防止自身免疫病
➢ 诱导AId细胞
抑制T功能
➢ 自身抗原肽拮抗剂 预防自身免疫病
2. 外周耐受 (1)克隆无能(clonal anergy)
iDC提呈自身抗原,但iDC不充分表达B7和 MHC-II类分子,不能产生IL-12, 无第二信号
医学免疫学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免疫教研室
(2)克隆清除与免疫忽视(immune ignorance)
• T克隆的TCR对组织特异自身抗原亲和力低, 自身抗原浓度低,不足以活化初始T---免疫忽 视
CD4+
SP
Self-T
MHC I MHC II
Negative selection
CD8+ CD4+
SP
Stem cell
Pro-B
Pre-B
imma- 自身Agma- Ag acti-
ture
ture vated
B cell B cell B cell
plasma cell
AFC
Ig gene
医学免疫学
免疫耐受
一、概述
1. Immunolgical tolerance
活化
Ag
T/B

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效应
➢免疫应答特殊类型 ➢耐受原
Back
医学免疫学

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

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
机制
天然免疫耐受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失衡。
影响因素
获得性免疫耐受是指通过后天接触抗原诱导的免疫耐受。
定义
获得性免疫耐受依赖于Treg细胞、巨噬细胞和记忆T细胞。
机制
获得性免疫耐受容易受到感染、疫苗接种等因素的影响。
影响因素
获得性免疫耐受
03
记忆T细胞
记忆T细胞在获得性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快速应答再次接触的相同抗原。
免疫耐受的诱导在器官移植中需要采用综合性的治疗方案,包括使用免疫抑制剂、抗体、细胞因子等手段,以调节和改变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达到诱导免疫耐受的目的。
免疫耐受的诱导还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和疾病状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免疫耐受在器官移植中的意义与应用
06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疫苗接种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并促进细胞免疫应答反应,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疫苗接种需要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并根据不同人群的免疫状况和疾病流行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种类和接种方案。
疫苗与免疫耐受的维持
免疫耐受对于器官移植的成功和移植物的长期存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诱导免疫耐受,可以降低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提高器官移植的效果。
免疫耐受的细胞与分子基础
01
Treg细胞
Treg细胞是维持免疫耐受的重要细胞,通过抑制效应T细胞的活化和抑制炎症反应来维持免疫平衡。
02
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在免疫耐受中扮演重要角色,能够吞噬抗原并抑制T细胞和NK细胞的活化。
03
免疫耐受的调控机制
基因多态性
不同个体间的基因差异可以影响免疫反应的强度和类型,从而影响免疫耐受的形成。例如,某些基因变异可以导致机体对某些抗原的免疫应答减弱,从而影响免疫耐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9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20.2) 《医学免疫学》
主讲教师:王悦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1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免疫系统的防御、致病双重功能及临床意义分析
2、HLA与临床医学之关系回顾
3、B细胞表面的重要分子及其作用
4、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在免疫耐受中的角色分析
5、巨噬细胞在免疫应答阶段的生物学作用
6、树突状细胞在肿瘤治疗上的应用进展
7、抑制性T细胞的类型、功能及临床意义分析
8、免疫耐受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9、抗体应用于免疫治疗中之进展分析
10、对Th1、Th2、Th17细胞的效应及功能分工的认识进展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

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免疫耐受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一、引言
在器官移植治疗中许多新型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使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明
显下降,但是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及移植器官功能丧失并没有减少。

移植免疫耐受是指受者免疫系统对同种异型移植物的特异性无应答,但是对其他抗原的应答保持正常。

免疫耐受具有免疫特异性,与免疫缺陷或药物引起的对免疫系统的普遍抑制作用相比,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免疫耐受的意义在于:①如获得移植免疫耐受,在器官临床移植中就可避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从而避免由其带来的副作用,如感染及肿瘤易感染性的增高;②免疫抑制不能避免慢性排斥的发生,长时间同种异体器官移植存活率不高;③减轻昂贵的经济负担,极大提高受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很多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耐受诱导机制和方法,现予以综述。

二、诱导同种异型基因嵌合体诱导移植免疫耐受
通过长期研究发现,接受异体或异种移植物一段时间后,受者体内出现供体细胞,移植物内出现受者细胞,这种供、受者细胞共同存在的现象称为嵌合现象。

嵌合体可分为完全嵌合体和混合嵌合体,完全嵌合体建立需用去髓性处理的方法获得,而混合嵌合体可通过非去髓性处理方法获得,完全嵌合体和混合嵌合体均可以诱导供体特异性免疫耐受,但只有混合嵌合体可以在毒副作用较小的预处理条件下获得,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免疫力。

因此,诱导混合嵌合体的方案具有显而易见的应用优势,并得到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完全嵌合体建立的方法及其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大剂量致死性全身照
射和化疗去除受者所有造血细胞以最大限度破坏受者造血系统,后输入异基因骨髓细胞,使其在受者中彻底重建新的造血系统,形成去髓型完全嵌合体。

此种移植供体细胞植入稳定可靠,但并发症多且危险性大,以增加肿瘤和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为代价,在动物实验可行,临床上则具有极大的危险性。

其机制为:供者造血干细胞在受者体内发育为成熟淋巴细胞的过程中,经历阴性选择,针对受者同种异型抗原的淋巴细胞克隆被清除,故重建后的受者免疫系统对受者及供者组织抗原均产生免疫耐受。

混合嵌合体建立的方法及其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在持续应用低剂量的
全身或淋巴组织照射,多克隆抗淋巴细胞血清,骨髓抑制剂如百消安,非特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