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作文教学讲评课教学实录及点评

合集下载

薛法根《槐乡五月》实录及点评

薛法根《槐乡五月》实录及点评

“语”味浓浓,胜似槐香一、课前启动:师:同学们看见老师有什么感觉吗?生:老师您很和蔼。

生:老师您长得很高。

生:老师您看起来很温顺。

师:(大笑)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你是希望老师能像小狗小猫一样,对同学们很温和。

这种感觉是真实的。

生:老师看起来很斯文。

师:老师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很斯文。

这种感觉很好。

生:老师笑起来眼角有皱纹。

师:那说明老师年纪大了。

生:我感觉老师说的话非常幽默。

师:好。

这些仅仅同学们对老师的初步感受,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对老师会有新的感受。

我们学语文读课文,也要有感受,这样才能学好它。

点评:一段看似不经意的闲聊,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启动了学生对陌生老师的情感,更利于往下教学过程中师生的默契配合。

而且其中蕴涵了语文学习的本真:“要学会感受语文,这样才能学好语文。

”上课之前,就让人感觉“语文的味道”已经初露端倪。

反思:平时的随堂课的教学是否也应该如此呢?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课余时间应该和自己的学生亲密接触一下,使学生“亲吾师”,这样才能让他们“信师道。

”二、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对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感受吗?生:我在预习的时候感受觉到了槐乡在五月的时候非常得美丽。

师;他昨天已经预习了吗?看来你是一个很勤奋的学生。

她感觉到了很美。

生:我有个问题想问,槐乡在哪里?师:槐乡在哪里,其实我也不知道。

生:我能回答。

在北方的很多地方有槐树,我的老家门前就有槐树。

师:你的家乡在哪里?生:在济南。

师:老师不能回答的问题,可他能根据对生活的了解告诉你们槐乡在哪里,很好。

生:我也能回答,槐乡是在淮北平原的一个小村庄。

师:这么准确吗?生:我从课外书上了解到的。

师:他善于读课外书。

从课外书中找到了。

其实槐乡不是具体指哪里,只要那里有一大片一大片的槐树,那里就能够叫槐乡。

一齐再读课题,把槐乡到处都是槐树,把槐乡的那种美景读出来。

点评:导入新课,教师紧紧抓住“找感觉”,通过让学生朗读课题,找到各自的初步感觉,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了情感的铺垫。

作文讲评课实录及薛法根点评精编版

作文讲评课实录及薛法根点评精编版

……………………………………………………………最新资料推荐…………………………………………………评得到位讲得在理——作后讲评课教学实录及点评金洁萍执教:江苏省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薛法根点评:江苏省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板块一:欣赏语言的幽默感同学们个个像常年被浸泡在水里的抹布,突然被捞起,出示沈青圆同学作文中的句子:“1.”全身湿露露的。

师:我看到很多学生读着读着都笑了。

你觉得哪里好笑?。

“常年浸泡在水里的抹布”生:说我们是师:这样描写很有意思,是吗?能够使人发笑,这样的句子是精彩的。

”出示沈青圆同学作文中的句子:“一节体育课下来,我闻到了四十只烤鸭的味道!2.你真闻到烤鸭的味道了吗?问作者)师:(生:没有。

师: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什么?生:被太阳晒了很长时间,很热,晒黑了一圈。

师:那看看老师写的这句话。

一节体育课下来,我们晒黑了一大圈。

”出示:“比较一下:哪句话的效果好?生:沈青圆写的句子效果更好,这样写显得很幽默。

师:的确,幽默的语言让人眼睛发光,记忆深刻。

写作不只是把意思写出来,还要吸引人,让读的人会心一笑,这就是高水平的写作。

通过对比凸显孩子所写这一个欣赏句子的板块,旨在发现学生作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闻到烤鸭的味道”写的是口“常年浸泡在水里的抹布”写的是浑身是汗,语句的情趣感。

干舌燥,但孩子却用比喻、夸张的方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非直截了当地写出来,就有这样的语言折射出的是孩子细腻的生活感了特别的意味——不自觉地运用了文学性的语言。

受力和丰富的语言表现力,常加点评和赏析,必定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力。

这样的讲评,】讲得在理。

板块二:感悟结尾的含蓄感渐渐地,我盯着这袋饮料出神,在一霎那间,我恍然大出示钱思懿同学作文中的句子:“2.悟,明白了白开水中包含着的那份默默的爱······”留给读者自己去想在恰到好处时迅速收尾,老师觉得这句话最精彩的就是这个省略号,师:象,自己去感悟。

薛法根生活作文作文教学实录及点评

薛法根生活作文作文教学实录及点评

写家长的一封信——薛法根老师“生活作文”教学实录调查:还原事实关注细节师:同学们好!生:薛校长好!师:同学们,你们看我今天开心吗?生:开心!师:怎么知道的?生:表情!生:笑!师:笑有很多种。

一种真的是很高兴,开怀大笑;一种是苦笑。

你看我的笑是什么笑呢?生:(迷惑不解)师:猜不出来了?最近老师有点烦。

昨天晚上七点多,我接到一个电话,是我们学校的庄老师打来的,电话里面她不停地在哭。

到底发生什么事情呢?想了解吗?生:想!师:为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老师先进行了调查,并且做好了记录。

这儿有几份记录。

现在我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

第一份调查记录是庄老师提供给我们的,看看庄老师怎么说的。

生:(读)昨天下午四点五十九分,我接到钱同学家长的来电,说补习班老师没有接到孩子,父母也没有接到,问老师有没有把孩子留下来,我说没有。

五点半,他们又打电话来,说没有找到孩子。

于是,我立即到校园里寻找。

问了南门北门的保安和门卫,他们都说没有看到这个孩子。

父母确认孩子不在补习班,于是孩子爸爸报了警。

在与孩子父母与补习班老师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前一天孩子的妈妈告诉孩子今天不用去补习班了,在门卫等妈妈来接。

而孩子的妈妈并没有告诉补习班的老师今天孩子不去补习班了。

应父母的要求,他们要查看监控,看孩子是否出校门。

在看监控的过程中,孩子的大伯、爷爷、奶奶陆续到了。

其中孩子的奶奶情绪最为激动,我安慰道:不要太着急,大家都在想办法。

此时,孩子的大伯用手指指着我,大声说:“活生生的一个人就这么不见了,你还让我不着急。

”说完,冲进门卫室朝我抡起拳头。

保安和警察见状,立即上前制止。

接着,孩子的爷爷也喊起来了:“孩子在学校不见了,就要找你们老师。

”说着,也抡起拳头打过来。

保安和警察拼命拦住。

这样的场面持续了两三分钟。

之后,他们都出去找孩子了,我也在校园找去了。

晚上七点左右,孩子妈妈接到电话,说孩子已经到家里了。

这时。

家长们都回去了,警察也都走了。

这时,保安对我说:“万一今天吃到拳头了该怎么办?”留下我伤心流泪。

薛法根《珍珠鸟》课堂实录评析

薛法根《珍珠鸟》课堂实录评析

薛法根《珍珠鸟》课堂实录评析【薛法根《珍珠鸟》课堂实录评析】薛老师教的是四年级上册第一课《珍珠鸟》。

本文作者把握了儿童爱听故事的特点,用两个生动形象的小故事,把“我”和爸爸的矛盾,以及对爸爸的不满的情感变化过程展现出来。

薛老师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加入动作表演,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想象力。

整堂课的设计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推进的。

一、激趣导入,打开学生心扉。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主要讲述了:一位叫夏米的女孩从树洞里掏出了一只可爱的鸟,取名叫“珍珠”。

为了怕她无聊,“我”又买了两只活泼机灵的小家伙,让它们做伴。

不料“我”因为喜欢做家务,对“珍珠”疏于照顾,致使它被装在竹笼子里。

几天后,“珍珠”飞走了。

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笼子门口的两只鹦鹉又进来了。

那是什么鸟呢?那是我养的宠物——一只娇贵的笼中鸟。

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结尾设置悬念,让人意犹未尽。

让学生用三言两语讲一个故事,效果肯定是不好的。

于是薛老师采用了导入法:“你们想不想听故事呢?”同学们纷纷举手,但还有少数学生仍然在沉默着,于是薛老师运用提问法:“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哪篇课文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着。

于是薛老师提出了问题:“夏米的遭遇让我联想到了你们之中会不会有夏米呢?请说出来!”“不会!”同学们异口同声。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薛老师说:“如果你们想当夏米,就站起来!”随即他转身大喊:“夏米,你给我站起来!”没人响应,只好“哼”地一声,算是回答了。

紧接着薛老师采用了情境表演法,让学生扮演夏米来讲故事。

这样让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体会到夏米的无奈与烦恼。

最后在歌曲《小螺号》的旋律中引出:“有些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比如自由……”通过歌词,把课堂推向高潮。

第二自然段讲到了父亲用布盖鸟笼后,发现了惊人的秘密:它原来是“我”的“宝贝”!从此“我”便把它称作“我”的“知己”,同学们都羡慕极了。

为了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老师一鼓作气,把整个故事重复一遍。

薛法根作文课堂实录

薛法根作文课堂实录

薛法根作文课堂实录推荐:寻找梦的羽翼素描作文【作文课堂教学实录】执教:薛法根(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学生:上海建平实验学校六年级听课地点:上海海事大学二楼礼堂听讲时间:2021年4月7日上午8:50-10:20记录整理:秦克波(杏花江南)一、闲聊导入,指导观察:师:大家重新认识我吗?不重新认识好好看一看。

【冷场】师:觉得我丑是吗?不要紧,实话实说。

生1:你牙丑,凸板牙。

师:有缺点的人才可爱。

生2:你喜欢笑。

师:爱笑的人才可爱。

生3:你比较高。

师:猜猜有多高?生3:1米75。

师:差不多,我1米77,因为驼背,所以看上去狼一点。

生4:老师手的动作多,手一直动来动去。

师:人活著就要颤抖,颤抖,表明我还活著。

生5:你苦笑的时候存有酒窝。

师:几个酒窝?生5:一个。

生6:老师幽默,说话让人发笑。

生7:老师心地善良。

师:哇,这也能够看看出,不简单。

师:看一看老师外貌上存有什么特点?生8(鼓足勇气):你紫带像是猴子。

【全场哗然】师(亲切地):哪点像?生8:尖嘴猴腮。

师:哦,他的意思我明白,就是说道我脑袋大。

可以我脑袋大智慧多啊。

生9:你像是湖南卫视的积极支持人大兵。

师(风趣地):必须说道大兵像是我!生10:你可以驳斥。

师:我很自信,自信的人就善于反驳。

(作推眼镜状)还有谁发现了我的特点?生11:你戴眼镜。

师:现在才看见啊。

生12:你有学问。

师(开玩笑地):戴眼镜的人一定存有学问吗?生13:你穿着西装穿领带,存有绅士风度。

师:哈哈,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夸我有绅士风度。

师:可以说优点,也可以说缺点呀。

生14:你的手一直手握成拳头,是不是想要打人啊?师:你观测得很认真,人都存有一个习惯性的动作。

师:下面请大家说说对老师的初步印象,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

生15:身材修长,有学问,文质彬彬。

师:知道我姓什么?叫什么名字吗?【板书:薛】名字用法根,是不是不像是老师,像是出家人的名字啊?【全班同学苦笑】二、由说到写,大胆练笔:师:用三五句话把你对薛老师的初步印象写下下来,一个建议:真实。

薛法根《作文需要真情流露》评课

薛法根《作文需要真情流露》评课

薛法根《作文需要真情流露》评课《薛法根评课》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你们说一说薛法根老师的《作文需要真情流露》这堂课。

这堂课呀,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世界,让我们明白了写作文不是一件难事,而是一件超级有趣的事儿!
还有个例子,一个同学写自己第一次骑自行车,摔倒了很多次,但是终于学会了,那种开心和自豪的心情都在作文里表现得清清楚楚。

这也是真情流露,因为这是他亲身经历的,感受特别深。

薛老师的这堂课让我们知道,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真实的感情放进作文里,我们就能写出很棒很棒的作文!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好作文吧!
《薛法根评课》
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薛法根老师的《作文需要真情流露》这堂课。

你们知道吗?这堂课可有意思啦!
薛老师给我们讲了好多好多有趣的事儿。

他说写作文就像讲自己的故事,得真心真意地讲。

就像有个小朋友写自己过生日,收到了爸爸送的一个超级大的玩具熊,他把那种惊喜和快乐写得可好了,让读的人都能感觉到他的开心。

再比如,有个同学写自己养的小猫咪走丢了,心里特别难过,边写边掉眼泪。

这就是真情实感,因为这是他心里真正的感受。

薛老师的课让我们明白了,只要把心里的想法和感受诚实地写出来,作文就会变得特别精彩。

小朋友们,以后咱们写作文,也要像这样真情流露哟!。

薛法根作文课堂实录

薛法根作文课堂实录

薛法根作文课堂实录同学们都知道语文的学习除了拼音识字,造句,阅读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作文,想要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教师该怎么做?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薛法根作文课堂实录,一起来看看吧。

薛法根作文课堂实录第一课时师:今天我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地里学习,面对着摄像机和这样一个环境,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谁来谈一谈?生1:比较紧张。

师提示:我想……生1:我想,这里是拍摄的地方,会出现在电视里,非常紧张。

师:比较紧张!不过千万不要紧张!好吗?生2:比较兴奋。

师:你的心里此刻在想什么?用我想来说话。

生2:我想,上课的时候会很开心。

师:那你们猜一猜邱老师此刻在想什么?用“邱老师想”来说一说。

生3:邱老师应该在想……师:邱老师想——生3:邱老师想也是很开心罗,很兴奋。

师提示:那你觉得邱老师今天在这里最大的想法就是把课上得——生3:上得好!师:上得很精彩,是吗?生3:对!生4:我希望邱老师这堂课能比平时上得更好一些,邱老师也是这样想的。

师:恩,邱老师也是这样想的。

【评】开课前的聊天简洁有效,不仅仅化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而且为开课作好了有效的准备,可谓“直奔中心”。

教师切入巧妙,其时学生并没有感觉到这已经是今天教学的话题,所以他们显得轻松愉快。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任何一种教育现象中,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教育效果就愈大。

”这是教师“无痕教育”思想的体现。

开始上课师:(走回讲台)下面我们开始上课,上课!生齐:老师,您好!师:请坐下!刚才在上课以前,同学们用“我想”、“邱老师想”说话时所表达的其实就是人的心理活动。

把心理活动继续下来的写作手法就叫做——心理描写(板书:心理描写、齐读)心理描写能展示人物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使笔下的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心理描写很重要,但在写作文的时候又常常被我们忽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掌握它。

老师先出示几段心理描写的例子,请同学们读一读。

薛法根落花生课堂实录

薛法根落花生课堂实录

薛法根落花生课堂实录薛法根落花生课堂实录一、导入:质疑笔名,引起疑问师:“落花生”不仅仅是种农作物的名字,还是我国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的笔名。

有的孩子要问了:老师,我们的资料上写,他的笔名是“落华生”啊!——因为那个年代人们常常把“花”写成“华”,所以“落华生”其实就是“落花生”。

你对这个笔名有什么疑问吗?生:好端端的一个人,干嘛起个落花生的笔名啊?师:问得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许地山的散文名篇(板书课题)。

咱们看看能不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许地山笔名的含义,同时还要看看,这篇著名的散文到底好在哪?二、检查预习:找准起点,夯实基础生:我发现这四个词语的第二个字都是轻声。

师:果真如此,我出示的这四个词的末一个字都是轻声。

所以刚才有两个同学读得不太准,第二个字要读得轻一些,短一些。

像这样——(师范读。

生再次齐读。

)生:是播种(zhong)。

(师引导学生弄清读音后齐读)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附加题,刚才这个字(指“园”)他也读错了,谁听见了?他读成什么了?生:应该是“后园”,他读的是“后院”。

师:听得非常仔细。

可是,为什么写“后园”而不是“后院”呢?这两字有什么区别?(师引导学生弄清两者区别)三、略读“种”“收”:引导发现,主动求知师:还是第一自然段。

老师想请大家再读读,读着读着,哪个标点符号,哪个词,突然就跳进你眼睛里了?生:跳进我眼睛里的是那个“居然”。

我觉得收获应该是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要用“居然”这个词呢?师:收获了,他的家人事先想到还是没想到?生:没想到。

师:没想到,所以用居然。

为什么就没想到呢?别着急回答,看你们能不能联系上下文找找答案。

生:因为没过几个月就收获了。

师:这个时间比他们想的——生:要短。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看看母亲说的话,你能发现原因吗?生:因为它本身是荒田。

生:这是我们姐弟几个第一次种花生。

生:意外。

师:心情如何?生:高兴。

师:意外的高兴用个词叫什么?生:激动。

生:喜出望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薛法根:作文教学讲评课教学实录及点评——作后讲评课教学实录及点评执教:江苏省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金洁萍点评:江苏省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薛法根板块一:欣赏语言的幽默感1.出示沈青圆同学作文中的句子:“同学们个个像常年被浸泡在水里的抹布,突然被捞起,全身湿露露的。

”师:我看到很多学生读着读着都笑了。

你觉得哪里好笑?生:说我们是“常年浸泡在水里的抹布”。

师:这样描写很有意思,是吗?能够使人发笑,这样的句子是精彩的。

2.出示沈青圆同学作文中的句子:“一节体育课下来,我闻到了四十只烤鸭的味道!”师:你真闻到烤鸭的味道了吗?生:没有。

师: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什么?生:被太阳晒了很长时间,很热,晒黑了一圈。

师:那看看老师写的这句话。

出示:“一节体育课下来,我们晒黑了一大圈。

”比较一下:哪句话的效果好?生:沈青圆写的句子效果更好,这样写显得很幽默。

师:的确,幽默的语言让人眼睛发光,记忆深刻。

写作不只是把意思写出来,还要吸引人,让读的人会心一笑,这就是高水平的写作。

【这一个欣赏句子的板块,旨在发现学生作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对比凸显孩子所写语句的情趣感。

“常年浸泡在水里的抹布”写的是浑身是汗,“闻到烤鸭的味道”写的是口干舌燥,但孩子却用比喻、夸张的方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非直截了当地写出来,就有了特别的意味——不自觉地运用了文学性的语言。

这样的语言折射出的是孩子细腻的生活感受力和丰富的语言表现力,常加点评和赏析,必定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力。

这样的讲评,讲得在理。

】板块二:感悟结尾的含蓄感2.出示钱思懿同学作文中的句子:“渐渐地,我盯着这袋饮料出神,在一霎那间,我恍然大悟,明白了白开水中包含着的那份默默的爱······”师:老师觉得这句话最精彩的就是这个省略号,在恰到好处时迅速收尾,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自己去感悟。

很多同学在作文结尾总是把大道理讲得清清楚楚。

出示句子,学生齐读:“妈妈,我会永远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岁月流水也无法冲垮我对妈妈的爱!母爱,真是伟大!”师:你所写的事例已经表明了母爱伟大,你不说,读者也已经读明白了,结尾就不用再多此一举了。

还有同学在故事结尾总喜欢来一句类似这样的总结。

出示句子,学生齐读:“通过这次学骑车,我明白了做事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克服困难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师:“通过……我明白了……”这个句式近似千篇一律。

你不写,大家也都知道这个道理。

写的都是老套的话,没有新颖的描写,还不如不写。

让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例子。

出示《爱如茉莉》的结尾:“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师:作者有没有直白地写:从父母互相体贴、互相体谅中我懂得了父母之间就是在平淡中见真情,这样的真爱真是可贵,真是伟大啊!生:没有!师:学过《水》,我们读了课文都能感受到作者的家乡水是极其珍贵的,课文结尾怎么写的呢?出示《水》的结尾:“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

’这是我至今为止唯一听到的将‘渴’说成是‘饿’的话。

”师:(边介绍边现场操作)这是一杯水,这里有一袋盐。

我把盐放入到水杯里,搅拌。

现在你们看见盐了吗?生:盐越来越少了,过会就没有了。

师:那盐到哪里去了?生:盐溶解在水里。

师:对!我们写作文,就是要把道理、启示、感悟像盐融化在水里一样,一眼看不出来,一品尝,哦,味道全在里头。

这就“含蓄感”。

(板书:含蓄感)师:结尾写得含蓄点,意味却无穷无尽。

一切尽在不言中,也是一种美。

【这一个欣赏结尾的板块,意在让学生懂得语言的含蓄之美,通过对比鲜明地揭示出含蓄结尾的表达效果。

老师还用了一个盐溶于水的实验,形象地道出了写作的一个秘密:把所要表达的意思藏在语言里。

然表情达意的方法有直抒胸臆,也有委婉含蓄,没有孰好孰坏的问题,关键是看具体的语境需要。

所以,这里的讲评,尤其是例举的两篇课文结尾所运用的写法,应该联系上文,作更为细致的分析。

而钱同学那个句子中的省略号,有含蓄的表达效果,然在写法上,则是一种省略,即有很多话可以写的时候,却偏偏全部省略了。

这样的省略实质上是一种的剪裁方法,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字面的省略,二是意义的省略,三是事件的省略。

这与《爱如茉莉》结尾的复沓咏叹和《水》的结尾的词语“错用”(陌生化)有所不同。

因此,在“含蓄感”之下,若能涉略具体的写作方法,则让学生获益更多。

】板块三:训练两种形式的“对比”构思1.出示范周恒同学的作文片断:我打开书包,琢磨着怎么跟爸妈说语文考试的事情,可没找到试卷,我并不着急,反正以前也经常找不到东西。

再找一下,可还是没有。

我也不急,顺手吃了个面包,再慢慢悠悠地回教室找,这种情况出现太多了,肯定有落在桌肚里了,我不紧不慢地吧面包咽进去,这样也好,我可以拖延时间。

就这样,我捡捡垃圾,做做好事,像逛超市一样饶了一大圈踏进门口。

来到座位,我懒散地从桌肚里搬出一大坨卡纸和一些书,如果我换个座位,那就是孔夫子搬家—尽是书了。

在数不胜数的书山前,我毫不慌张,慢吞吞地把书翻过来翻过去,可我傻了眼,还没有!我连忙一路狂奔,抄了小道回去,迅速打开了书包,慌慌张张把东西全翻了出来,可却一点没见试卷的踪影!”(“并不着急;也不急,顺手吃了个面包,再慢慢悠悠地回教室找;不紧不慢;捡捡垃圾,做做好事,像逛超市一样饶了一大圈;毫不慌张,慢吞吞地”呈现红色字体)师:请大家自由读读这三段话,想想从红色字体中感受到了什么?生:我感受到范周恒试卷不见,一点也不着急,动作很慢。

师:(再出现“一路狂奔,抄了小道回去,迅速打开了书包,慌慌张张把东西全翻了出来”黄色字体。

)从黄色词语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生:我感受到的是他的慌张,着急。

师:写自己满不在乎,悠哉悠哉地找试卷,突然大转变写找不到试卷慌张、紧张了,这就好比本来是直线走,突然来个急转弯,变道走了,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带给人思维上的差异,这就是作者巧妙的构思。

构思除了设计故事的曲折感外,还可以构思对比描写。

2.师补充举例。

(分别出示两位学生的作文片断:第一位学生只写第二段;第二位学生写了两段话)以前的我写起字来歪歪扭扭,横不平,竖不直,每个字都想得了重病有气无力,每个字都像蔫了花朵抬不起头来。

自从练习了五年书法后,现在写的每个字都是方方正正,笔力挺劲,横是横,撇是撇,老师夸我的字如花瓣般,香气远播,越发清芬。

师:你觉得哪位学生写得好呢?生;第二位同学写得好,好在让我们具体了解他的字进步之大。

师:(小结)对比可以使内容更具体。

这个例子和范周恒同学写的都是一个类型的对比,属于写同一事物的前后对比。

【这一部分的欣赏,重心在“曲折感”,即通过前后对比,让故事有了转折、起伏、变化。

教师的归纳和评析有了“曲折感”这个要点,就有了具体的凭借和理由,学生听来也格外清晰。

可见,对于学生作文中那些妙处,需要有一个写作知识来加以概括和阐释,否则,就会说不到点子上,陷入一片混沌。

】3.学生当场写作,之后教师组织交流,要求:写出前后对比。

他就是不想写作业。

瞧,老师来了,他_______。

老师一走,他______。

他还真会变啊!生:他就是不想写作业。

瞧,老师来了,他假装埋头写字。

老师一走,他就把笔一扔,一溜烟跑了。

他还真会变啊!师:抓住前后的动作写出了对比。

生:他就是不想写作业。

瞧,老师来了,他就成了一只温顺的小猫,乖乖写起作业。

老师一走,他就成了森林里的“猛虎”,在教室里耀武扬威。

他还真会变啊!师:两个形象的比喻用得真妙,表现出了前后的变化。

4.学习另一种形式的对比:个体与众人的对比师:出示例子:放学了,看到校门口有的学生进了爸妈的汽车里,有的学生坐上了爷爷的电瓶车,还有的学生排着队上了公交车,一个个,一群群都远离了校门。

只有我还在寒风中焦急地等待妈妈。

师:这句话拿什么和什么对比?生:我和其他学生作对比。

师:这是属于个体与众人的对比。

5.学生运用“个体与众人的对比”来写一段话:教室走廊上有一个小纸团,只有第四位学生陈明看见了,弯下腰,捡起来,扔进垃圾箱。

第一位学生看见了,_______;第二位学生看见了,_______;第三位学生看见了,_______。

(学生作后交流)生:第一位学生看见了,觉得反正不是我丢的,我也没义务去捡。

第二位学生装作没看见,直接蹦跳着从旁边走过。

第三位学生想着别人都不捡,我也不捡。

师:分别从人物的动作、心理活动来写出不同的表现。

生:第一位学生看见了立马转回头来,双手抱着头,吹着口号,头也不回地走了。

第二位学生露出一脸嫌弃的表情,好像看到一坨恶心的东西似的,飞快地逃离了现场。

第三位学生刚要准备弯下腰,切,这纸又不是我的扔的,我干嘛要捡?于是又立刻转身走去。

师:第三位学生的表现不仅写得真实,而且短短一句话也写出了情节的曲折。

6.学生进行综合训练,根据老师所给的情境选择一种对比形式进行写话。

小明是个小书迷。

小明以前_________。

现在他可是个名副其实的小书迷,___________。

下课了,同学们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还有的______。

只有小明______。

小明可真是个小书迷啊!(学生作后交流)生:小明以前一看到书就头疼,更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细细读看。

现在他可是个名副其实的小书迷,一看到书就神清气爽,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狠狠啃食。

师:这是运用前后对比的形式来写,“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狠狠啃食”写得非常形象。

生:下课了,同学们有的跳绳;有的踢足球;还有的捉迷藏。

只有小明在座位上认真看书,不受周围环境打扰。

小明可真是个小书迷啊!师:通过写其他同学的表现衬托出了小明对书的痴迷。

【这两次实战练笔,及时地将两种不同的对比方法加以运用,在运用中体会其表达效果。

作文讲评课,讲讲、评评,还需要练练。

仅仅知道写作方法、写作知识,尚不能转化为写作能力,唯有实践才能化知为能。

在这一点上,执教老师设计的两个练笔可谓“到位”了。

两个练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事例,所以有话可写。

而后才有写作方法的运用。

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学生无话可写,再好的方法也使不上劲。

再者,这两个方法简便易行,仅仅是写个对比,并不复杂。

方法宜简便,不宜复杂。

毕竟是孩子,简单的、简便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从学生的练习中,我们分明看到了运用对比法之后,作文质量的提升,进步感充分体现出来了。

我们不追求立竿见影式的教学,但在单项的技能性教学中,应该体现出这样的变化。

否则,讲得再有道理,评得再怎么深刻,都是枉然。

作文讲评课,应是一种“再写作”。

】作文讲评课向来是作文教学中的“鸡肋”,不讲不行,没啥可讲。

从三年级开始到六年级,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点写作常识,老生常谈。

不说作文讲评课,就连作文指导课,也是可导可不导。

于是乎,作文指导课、讲评课,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学生作文只能暗自摸索,自得自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