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的起源

合集下载

关于郑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郑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郑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近年来,随着族谱文化的复兴,对于姓氏文化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中,郑姓作为中国十大姓氏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本文将基于现有研究,为大家介绍关于郑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郑姓的起源郑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当时是由一个叫做郑国的小国家所建立的。

郑国的国君也就是郑姓的开始祖先郑武公。

郑国经过多次改朝换代,在春秋时期处于齐国的统治下,后来在战国时期被秦国所灭。

但郑国的文化精神却一直流传下来,形成了郑氏文化。

二、郑姓的分布现如今,郑姓分布极广,不仅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而且还遍布世界各地。

中国大陆地区的郑姓人口集中在河南、山东、湖南、广东、四川等地,超过了1400万人。

三、郑姓的特点郑姓在世袭和家族传承上非常重视,有着较为严谨的族谱文化。

传承文化是郑姓人的一大特点,他们注重弘扬传统文化,严守家训,珍爱家族及家族文化传统。

此外,郑姓人一般有诚信敬业、有恒心坚韧等性格特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团队意识。

四、郑氏家族宗谱作为一个具有传统文化基础的姓氏,在郑氏家族宗谱中,可以看到非常详细的资料,包括家族人口、家谱修饰、家族口号等等。

这些资料除了体现了一个家族的历史文化可传承性外,也为社会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综上所述,郑姓的历史和现状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文化研究课题,除此之外,还有着大量的细节值得挖掘。

雅加达国家博物馆就收藏有郑氏家族的宗谱,而且每年都会举行郑氏家族的文化展示。

这一切表明,在当今的传承今天,郑姓不仅仅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继承者,也是具有许多价值的文化瑰宝。

郑姓起源

郑姓起源

郑姓起源
郑氏姓源,出自姬姓。

依照《姓纂》上的说法,「周厉王少子友,受封于郑(在今陕西省华县西北),是为桓公。

生武公,与晋文侯夹辅平王东迁于洛阳,因徙溱、洧之间(今河南省境),谓之新郑,传十三世至幽公,为韩所灭,子孙再播迁陈宋之间(地跨河南、安徽、江苏三省),以国为氏」。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周厉王少子于郑,建立了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

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消灭,其子孙搬迁到今天的河南淮阳和商丘之间,以原来国名为姓,这是郑姓得姓之原由。

据有关史书记载,在秦末到晋代期间,郑姓渐渐分布到今天的浙江,陕西,山东,湖南,湖北,四川,江苏,安徽,河北,山西等一些地方。

唐代初期,河南一部分郑氏移居到福建省,唐代末期,河南固始又有部分郑氏进入福建,明清时著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祖先便是那次到福建的。

郑氏移居台湾,最早是因为郑成功;搬迁到海外,最早是从清代开始。

其血缘的始祖可追溯到后稷。

后稷是传说中的农业神,其母有邰氏是炎帝的后裔。

根据《史记‧五帝本记》纪戴,炎黄两帝的血缘汇合成了郑姓。

而后稷下传47代是姬友,姬友生活在周宣王时,是郑国的始祖,就是郑桓公。

郑姓原出自姬姓

郑姓原出自姬姓

郑姓原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为华夏祖先黄帝的后裔。

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

5000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

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

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

因此郑氏即是周朝王室的后裔。

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周厉王少子)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定国号为“郑”,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郑国由此诞生。

姬友死后谥号为桓公,所以史称郑桓公。

到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周幽王昏庸无道,宠幸褒姒,重用奸臣,使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到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躲避战祸的办法。

太史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位于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虢(河南荥阳东北)、郐(今河南密县东南)两国之间,土地富饶,交通方便,是个既比较安全、又可图日后发展的地方,可以把妻子儿女先安排到那里。

郑桓公采纳了太史伯的建议,于公元前772年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今荥阳京襄城村),史称“虢郐寄孥”。

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袭位,是为郑武公。

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之机,先后攻灭郐、虢,建立新的郑国,定都新郑(今属河南)。

郑国在春秋初年为强国,后渐衰弱,共经历了23君,计431年,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迁于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对于上述情况,《新唐书"宰相世系》曾有过简要叙述:“郑氏出自姬姓,周厉王少子友封于郑,是为桓公,其地华州郑县是也。

生武公,与晋文佛夹辅平王,东迁于洛、徒溱、洧之间,谓之新郑,其地河南新郑是也。

十三世孙幽公为韩所灭,子孙播迁陈、宋之间,以国为民。

”按《史记"郑世家》,幽公被韩武子所杀,幽公弟骀立,是为儒公;儒公被弑,幽公弟乙立,是为郑君;郑君乙“二十一年,韩哀侯灭郑,并其国”。

郑姓起源之郑姓简介

郑姓起源之郑姓简介

郑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7位。

郑姓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

郑姓源出姬姓,得姓始祖是郑国第一代君主郑桓公友。

郑国被韩国灭亡后,国人改姓为郑。

自三国始设荥阳郡之后,天下郑姓言源流者,皆曰出自荥阳。

所以,郑姓的主要发源于今河南中部一带。

战国时期郑国为韩国所灭后,郑国人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浙江等地。

南朝时期迁徙到福建莆田的郑姓得到了大发展,形成了莆田著名大姓莆田南湖郑,还发展至广东、东南亚海内外,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郑姓起源之历史人物有:君王郑桓公、郑庄公;民族英雄郑成功;画家、文学家郑板桥;航海家郑和;抗日英雄郑作民、郑廷珍;作家、文学家郑振铎、郑渊洁等。

郑氏宗亲也一直抱着“团结宗亲,服务宗亲”的宗旨,积极组织世界各地的郑氏宗亲来莆田谒祖寻根,弘扬祖德,开展经贸、文化交流等,为郑氏文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郑姓氏介绍方法

郑姓氏介绍方法

郑姓氏介绍方法
郑姓氏是中国常见的姓氏之一,其介绍方法如下:
1. 郑姓氏的起源:郑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商周时期,当时有一个叫做郑国的国家,其国君的姓氏就是郑氏。

2. 郑姓氏的分布:郑姓氏在中国各个地方都有分布,尤以河南、湖南、四川、广东等地为多。

3. 郑姓氏的字义:郑姓氏的字义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有“正直”、“诚实”、“坚定”等含义。

4. 郑姓氏的知名人物:郑姓氏有许多知名人物,如隋朝大将郑孝胥、南宋文学家郑思肖、明朝学者郑成功等。

5. 郑姓氏的家族:郑姓氏有多个家族,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郑成功家族和郑板桥家族等。

6. 郑姓氏的文化象征:郑姓氏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如“郑州”、“郑和船”等。

以上是对郑姓氏的介绍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了解郑姓氏有所帮助。

- 1 -。

关于姓氏郑的简介

关于姓氏郑的简介

关于姓氏郑的简介
郑是一个常见的姓氏,也是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

它在中国的分布非常广泛,主要集中在河南、广东、江苏、湖南、湖北、山东、福建等省份。

据统计数据,郑姓在中国人口中的占比较高。

郑姓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国家名字,即商朝的帝号“首阳”,后为首阳国的首阳氏。

这个国家后来被周朝所灭,首阳氏改姓为郑,成为了郑姓的起源。

郑姓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出现在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家族中。

在中国历史上,郑姓有许多著名的名人。

例如,郑和是明代的航海家,曾七次率领船队下西洋,开辟了世界著名的“丝绸之路”。

还有郑板桥,是清代的名画家和书法家,他的作品以山
水画和花鸟画闻名于世。

此外,郑姓也在各个领域有着优秀的代表。

无论是政治、军事、文学、艺术等,都有郑姓的身影。

他们以才华和贡献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总的说来,郑姓是一个在中国非常常见的姓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他们在各个领域都有杰出的代表,为中国的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郑”姓由来

“郑”姓由来

郑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三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七八。

寻根溯源,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后稷之后。

周厉王的少子友封于郑,后世子孙以国为氏。

郑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三大姓,在台湾是第十二大姓。

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

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

五千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

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

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

所以郑氏就是周朝王室的后裔。

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

姬友因此被称为郑桓公。

到周幽王的时候,郑桓公担任司徒的职务,掌管教化。

因为见到周幽王昏庸无道,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郑桓公就向太史伯请教自保的办法,太史伯认为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地方土地富饶,交通方便。

桓公听了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了那里。

后来,郑桓公死于“犬戎之乱”,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

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

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

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他的国人就用国名作为姓氏,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繁衍播迁郑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战国时因被韩国所灭,便散迁于今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

秦汉时期,郑姓族人首迁河南洛阳,郑袭成为洛阳始祖。

后郑姓族人因怀念先祖勋业,举族迁回荥阳,并世代在此繁衍发展,使之成为早期郑姓繁衍的中心。

郑姓的起源和迁徙分布

郑姓的起源和迁徙分布

郑姓的起源和迁徙分布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

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郑姓的起源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郑姓姓氏起源一说:郑姓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

它的来源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把他的弟弟友封于槿林(今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友即郑桓公。

周幽王时,桓公任司徒,见幽王无道,便向当时的智者太史伯询问自保之计。

太史伯说,在洛水以东,黄河、济水以南的虢、郐两诸侯之间有一大片土地,交通便利,物产富饶,可以在那里安置家室和财产。

桓公依计而行,可惜还没来得及安顿好,就在“犬戎之难“中被杀害了。

此后,桓公的儿子郑武公帮助周平王巩固了东周,因功被赏了虢、郐之间的土地,在那里建立了新的郑国。

由此,郑氏子孙便在这里发展繁衍起来,世袭郑公称号。

公元前375年,郑被韩所灭。

郑国遗族从此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为郑姓。

郑国的最后一位国王郑幽公生公子鲁,鲁7世孙郑当时在汉代任大司农。

郑当时之5 世孙郑稚汉末自陈迁至河南开封,从此定居在那里。

晋时置荥阳郡,逐成为荥阳开封人。

此后,天下郑姓言源流者,皆曰出自荥阳。

郑姓人中自古有“天下郑姓出荥阳”或“荥阳郑氏遍天下”的说法,所以,郑姓的主要发源于今河南中部一带,这里在古代曾是荥阳郡的管辖范围。

现在,河南中部还有一个荥阳市。

又说:根据《姓纂》的记载,郑之得姓,是开始于周厉王最小的儿子友。

周宣王即位以后,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

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

当时的郑地,就在现在河南郑县一带,也就是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的一片土地。

现在河南还有一个新郑县,根据考据,这也是一个因郑姓而得名的地方。

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曾经跟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了东周,郑武公自己也跟着搬了家,新郑由此而诞生,郑姓更继续繁荣滋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姓的来源与发展研究
报告人:郑山水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学号:2012012800
郑的名义以及发展
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

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

五千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

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

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

所以郑氏就是周朝王室的后裔。

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

姬友因此被称为郑桓公。

到周幽王的时候,郑桓公担任司徒的职务,掌管教化。

因为见到周幽王昏庸无道,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郑桓公就向太史伯请教自保的办法,太史伯认为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地方土地富饶,交通方便。

桓公听了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了那里。

后来,郑桓公死于“犬戎之乱”,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

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

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
建立新的郑国。

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他的国人就用国名作为姓氏,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郑的迁徙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荥阳市后到新郑市。

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

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

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

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

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

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

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

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

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

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

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

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

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播迁至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但如今还是粤东地区还有福建,台湾分布占大部分。

郡望堂号
堂号
"博经堂":东汉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

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

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

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
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郡望
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

洛阳:我国古都之一。

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

相当今山东高密一带。

雍州:东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

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

家乘谱牒
江苏:郑氏宗谱一卷、云阳郑氏宗谱二十卷、扶风郑氏宗谱四卷、兰陵郑氏宗谱三十卷、东山郑氏世谱八卷首一卷、萧山郑氏宗谱十二卷
浙江:镇北龙山郑氏宗谱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慈溪鞍山重视重修宗谱二十四卷、慈溪灌东郑氏宗谱十卷、兰溪郑氏宗谱十九卷安徽: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祁门奇峰郑氏本宗谱四卷、郑氏宗谱十三卷、桐城郑氏宗谱、桐西郑氏宗谱、礼仪堂郑氏宗谱、郑氏宗谱一卷
福建:南湖郑氏宗谱、石井本郑氏宗族谱、石井本宗族谱、郑氏世代谱、桃源郑氏族谱二卷、桃源郑氏族谱、四城郑氏家谱、荥阳堂郑氏家谱、荥阳郑氏宗谱、岩镇郑氏迁出宗谱一卷、郑氏传家谱、续修白华郑氏宗谱、郑氏族谱、郑氏宗谱不分卷、郑氏宗谱一卷
广东:省内其他地方我暂不清楚,只知道住的家乡淇园村在2008年重修郑氏家祠时也整理了一卷郑氏宗谱
历史名人
郑板桥:清朝书画家,善画兰竹,秀丽苍劲,亦工书法,所创"
板桥体"独具风格,号称"三绝",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成功:明末名将,唐王赐姓朱名成功,授总统使、诏讨大将军,时人称"国姓爷"。

郑和:明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宝,回族。

明入宫为宦官,后从燕王起兵,有功,赐姓郑,曾奉命率舰队七下西洋,途经三十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圣地麦加。

郑国: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韩国人。

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光祖:元朝著名剧作家,他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被誉为"
元曲四大家",有代表作《倩女幽魂》。

郑虔:唐朝学者、画家。

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

郑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

郑旦即西施,经过训练,送到吴国作内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郑智勇:民国时期,潮州凤塘淇园村人士。

国父孙中山结拜兄弟,人称“二哥丰”。

发迹于泰国,曾重金自住过孙中山建国事业,同时,对潮汕地区乃至广东的水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家乡介绍--淇园村
基本介绍
淇园村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凤塘镇西南部,与揭东县只一溪相隔,分为7个自然村,分别是逢美(俗称巷尾)、新厝、塘墘(也写做塘己)、大园、溪边、西厝、大巷,全村现有人口3800多人。

多彩的民俗
二月上旬游神
淇园村、义桥村、林兜村(潮州话为篮兜村)、陈谟村、淇园新乡、沈畔郑厝、港美村,二月上旬游玄天上帝、雨仙爷等老爷。

择日出游必须在正月初五上午由各村长者到庙前祷告掷杯,从二月初一择至初十日,时间确定之后贴出通告。

该祭会设七个社,淇园逢美、新厝为一社,塘墘、大园为一社,溪边、西厝、大巷为一社,上林兜、下林兜为一社,义南、义北为一社,陈谟、新乡为一社,沈畔郑厝、港美为一社。

每七年轮值一社,各社每年都要游神祭祀。

正月十五夜游灯屏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夜,淇园乡七社,凡上年出生的男丁都要派一屏灯参加游灯。

游灯屏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备灯屏、上灯和游灯。

灯屏应按各社
抽签定先后顺序,跟随在各位老爷轿之后。

马头锣开路,游灯队伍行走各社“安路”一大圈,到淇园村大宫前“海门河”处,便要快速冲进宫中让老爷坐殿。

此时各社增派人力,以能先进入大宫为福,横冲直撞,场面惊险激烈,人山人海,跟随在老爷轿后的各灯屏,稍停一下礼拜即快速将灯屏带回家中。

九月祭祖
每年农历九月祭祖盛会,十分隆重。

文物古迹
“飞鼠衔珠”郑氏家庙
郑氏家庙约建于宋代。

据《韩江闻见录》记载:淇园宗祠,号为“飞鼠衔珠”。

因祠前三利溪(枫江支流)自东北向东南绕淇园本乡串圈,后转由东南向西北流入祖祠前面,水中有一小屿,皆为白沙所积,屿左边还带一小屿,称为“官印”,绕祠之水,在分开西向流入枫江,汇于榕水,形似“飞鼠衔珠”。

淇园家庙,先盖造二进,后改为三进。

祠大门上的匾牌“郑氏家庙”乃明宰相何吾趋墨宝,门柜勒上明户部郎中郑谅墨宝:“堂坐淇园一望山明水秀;派分石井万夸源洁流清。


同时,村里还有一座建于南宋时期帝王阁。

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去那里拜神祈福。

抗日事件
因为淇园村地处潮州,隔一江名曰西溪与揭阳相望,距离不远约8公里即是汕头。

村里有一座高356米的大山,挟一山可控三市潮汕,所以抗日时期也发生过剧烈战争。

附图家乡的河流西溪美景
跟老师说明一下这张图:左边的是潮州,右边的是揭阳,所见之山为汕头,西溪为潮州韩江支流,在揭阳与榕江交汇,后在汕头注入大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