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建安风骨-2019年文档
建安风骨——精选推荐

建安风⾻1建安⽂学汉献帝建安年间⾄于魏黄初年间乃⾄魏明帝时期,在曹魏集团的北⽅形成⼀个⽂学中⼼,其⽂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学”,建安⽂学是中国⽂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转变时期。
1。
由于政治权威思想权威已经不复存在,在⼠⼈中兴起⼀股思想解放和重视个体价值的思潮,从⽽使⽂学表现出作家从⾃⾝⽴场出发的对社会与⼈⽣的思考,对美与理想的追求。
2。
⽽当时的社会,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接连不断的饥荒、瘟疫,到处是破败景象,在作家的⼼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作家对历史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体察。
3。
由于传统价值观念的动摇,个⼈的存在失去了外在的精神⽀柱,因此,⼈们在感时伤乱的同时,也更强烈地感受到⼈⽣短暂的悲哀。
4。
以曹操为⾸的建安⽂学作家,多是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他们有着⼒挽狂澜的雄⼼和⾃信,并且把建⽴不朽的功业视为短暂⽣命的延续。
这种感情也在他们的创作中充分表现出来。
忧时伤乱、悲叹⼈⽣短暂、渴望不朽的功业,都是⾮常强烈、⼗分浓重的感情,这些感情结合在⼀起,就使得建安⽂学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
前⼈称建安⽂学“悲凉慷慨”,刘勰《⽂⼼雕龙》也说:“观其时⽂,雅好慷慨,良⽤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笔长,故梗概⽽多⽓也。
”⽂⼈创作的中⼼,从辞赋转移到五⾔诗歌,形成中国⽂学史上第⼀次⽂⼈诗歌的创作⾼潮,并从此奠定了诗歌在中国古代⽂学中的主导地位。
2建安风⾻东汉末年的动乱,即使建安⽂⼈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
曹操“挟天⼦以令诸侯”,以天下为⼰任,其政治理想最具代表性,对同时代的⽂⼈有很⼤影响。
曹丕博通经史百家,⼜善骑射,好击剑,颇有“救民涂炭”之志。
曹植怀抱“戮⼒上国,流惠下民” 的壮志,⽽不⽢以⽂⼠⾃居。
王粲、陈琳、徐⼲、阮瑀、刘桢等⼈,都有卓荦不凡的⽓质。
王粲的《从军诗》⾃抒壮志云:“服⾝事⼲⼽,岂得念所私。
”“被⽻在先登,⽢⼼除国疾。
”陈琳《诗》云:“建功不及时,钟⿍何所铭。
高二语文建安诗人及建安风骨(中学课件201910)

蒿里行 曹操
•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 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 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 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蝨,万姓以死亡。白骨露 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 诗末六句概括地写出了军阀混战 所造成的惨象,并流露了诗人伤 时悯乱的感情,苍凉激楚,形象 鲜明。乃“汉末实录,真诗史 也”。
龟虽寿
•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 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志士胸怀。
曹操
•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 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 面的开创者。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 的领导地位,广泛地收罗文士,造 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局面; 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 创文学上的风气。
建安诗人及建安风骨
短歌行 曹操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 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 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我有佳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 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 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 归心。
文学成就
• 他的诗全部是乐府歌辞,虽沿用汉乐府古 题,却并不因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了乐 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了新的 现象,表现出新的面貌。
短歌行
• 既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 示成的深沉感慨,又表现了他 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 伟怀抱。
;安全计算器 https:// 安全计算器
建安风骨回顾.doc

建安风骨( 汉魏风骨) :是指建安作家的作品内容和风格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色。
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以曹氏父子为首,包括“七子”和蔡琰,除孔融之外,政治上都倾向曹操。
这些作家大都饱经忧患,对动乱的社会现实有直接的感受。
他们都拥护曹操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有着渴望为国家实现统一而建功立业的理想和壮志。
因此,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表现统一天下的抱负,便成为他们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梗概多气、悲凉慷慨、刚健遒劲,便是他们作品的共同风格特征。
而这种内容和风格,既有着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建安文学的这种特色,被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后来唐代陈子昂所说的“汉魏风骨”,也是指此而言太康体:是指晋武帝太康时期所出现的一种诗风。
代表作家有潘岳、陆机等。
这类诗歌内容贫乏,大都注重炼字析句,追求词藻的华美,渐流于轻绮靡丽,是形式主义的作品。
(见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左思风力:左思志高才雄,胸怀旷迈,富有反抗精神,其诗情调高昂,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特色。
他的代表作咏史诗虽云咏史,实则借咏史来抒发他对现实的不满,因而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扬。
左思诗歌创作的这种基本精神,后被钟嵘《诗品》称为“左思风力”。
上官体为唐初宫廷诗人上官为代表的一种诗体。
其诗多为奉和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
《旧唐书·上官仪传》:“(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
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
”这类诗在形式上,更加追求工偶精对,将诗的对偶,归纳为六种对仗的方法。
这虽为制作宫廷诗服务,但对律诗形式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一个诗歌革新运动。
“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的,其含义就是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
这类诗的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有关建安风骨的作文素材

有关建安风骨的作文素材《有关建安风骨的作文素材》素材一《曹操:东临碣石的霸气》建安时期的曹操可是典型代表。
这曹操啊,一生南征北战,经历超级多。
就拿他东临碣石那事儿来说,那场面可大着呢。
当时曹操带着他的一帮手下,一路打到了海边。
他站在碣石山,望着那浩瀚的大海,心里肯定满是壮志豪情。
我就想啊,他那时候就像个得胜的超级英雄。
据说他看到大海无边无际,波涛汹涌,就如同他心中的志向。
那风吹起他的战袍,头发也随风飘动。
他也许就在心里琢磨着,这天下还有好大一块地盘得归我曹操呢。
他手下的那些人啊,一个个对他敬畏又崇拜。
像那郭嘉、荀彧这些谋士,在旁边恭敬地站着,心里估计也在感叹曹操这气魄。
曹操看着大海就诗兴大发,“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这几句诗一下子就把那场景描绘得鲜活起来。
现实里我们呀,有时候去看个大海啥的,可能就拍照发个朋友圈,但是曹操能把那种感受写成流传千古的诗,这就是建安风骨那种大气磅礴在他身上的体现。
他可不是那种伤春悲秋的小文人,胸怀的是天下,而且把自己的情感、想法用这种硬朗、壮阔的文字表达出来。
素材二《曹植:七步成诗的才情》曹植也是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
他和哥哥曹丕之间的那点事儿大家都知道一点。
这曹丕为了为难曹植啊,让他七步成诗,这简直就是超级高难度的挑战。
曹植当时估计脑子得飞速转起来,就像我们在考试的时候遇到超级难的题一样,但是他比我们厉害多了。
几步路走下来,那诗就成了。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诗一出来呀,在场的人肯定都惊呆了。
曹植那是真有才情啊。
我就想起有次我们班搞知识竞赛,我被问了个超级难的问题,当时脑子一片空白,支支吾吾啥都回答不出来。
再看看曹植,那镇定自若的样子,在那么大的压力下还能写出这么好的诗。
他的诗没有那种惺惺作态的矫情,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又有内涵又打动人。
建安风骨在他这儿就是那种才华横溢又带着真实情感的体现。
他写的诗读起来就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就像我们吃到一道超级美味的菜,虽然没法确切说出好在哪里,但就是觉得好吃得很,他的诗也是这感觉,说不上来为啥好,但是就是觉得棒极了。
建安诗人及建安风骨

曹 操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 新局面的开创者。 新局面的开创者。他一方面凭借 政治上的领导地位, 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地收罗 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 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 安文学局面; 安文学局面;一方面用自己富有 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上的风气。 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上的风气。
蒿里行
诗末六句概括地写出了军阀混战 所造成的惨象,并流露了诗人伤 时悯乱的感情,苍凉激楚,形象 鲜明。乃“汉末实录,真诗史 也”。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志士胸怀。
短歌行
既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 业示成的深沉感慨,又表现 了他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 业的宏伟怀抱。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 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 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 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蝨,万姓以死亡。白骨露 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文学成就
他的诗全部是乐府歌辞,虽沿用汉乐府 他的诗全部是乐府歌辞, 古题,却并不因袭古辞古意, 古题,却并不因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 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 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 了新的现象,表现出新的面貌。 了新的现象,表现出新的面貌。 他的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 他的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 他的另一部分诗则表现了他的统一天下 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 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这类诗悲歌 慷慨,具有更浓厚的抒情气氛。 慷慨,具有更浓厚的抒情气氛。
第5讲:建安风骨

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 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 者矣。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 于后,此子为不朽矣。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 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间者历览诸子之文, 对之抆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
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 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 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 古人无以远过。
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 臣,名门曰建号门, 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 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 可也”。 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 沮,发病而死。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 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 枭其二子。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 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 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 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 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 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 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作品2:
与吴质书
二月三日,丕白: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
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
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
书信套语 ,带出情感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 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 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 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 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 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 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建安风骨

王粲
• 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 ,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幼时往见左中郎 将蔡邕,蔡邕见而奇之,倒屣以相迎。王 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 • 一次与友人共行,读道边石碑,观一 遍而背诵之,不失一字。又曾观人下围棋 ,其局乱,王粲复为重置,不误一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徐干
• 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 建安七子之一。少年勤学,潜心典籍。 • 汉灵帝末,世族子弟结党权门,竞相追 逐荣名,徐干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不随 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 属,又转五官将文学。数年后,因病辞职 ,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后又授以上艾长,也 因病不就。
建安风骨
曹操
曹丕
曹植
三曹
•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 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 家、诗人。 • 曹丕: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 • 曹植: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 )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 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 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 因此又称陈思王。
建安七子: 孔融, 陈琳, 王粲, 徐干, 阮瑀, 应玚, 刘桢.
孔融
• 字文举,其实家学渊源,他是孔子的 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后来为曹操所用 。 • 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 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孔融让梨 ”的故事了。
陈琳
• 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淮安市楚 州区东南)人,为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 确考 • 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 与孔融相当。
刘桢
• 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 建安七子之一。以文学见贵。 • 建安中,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 与曹丕兄弟颇相亲爱。后因在曹丕席上平 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 罪署为小吏。
高二语文建安诗人及建安风骨(2019年新版)

公子彭生抱鲁桓公 取皮牢 寡人自料以楚当秦 夫有宋 至夜半 吴乘胜逐之 今臣虽弃逐之楚 弃主稷 席卷常山之险 居之 数使诸侯 不复入卫 其能久乎 见人不见 不诎於诸侯 入于汉 蛮夷因以数攻 二十八年 秦使使约复与楚亲 使无负约 以发瑞应 遂不渡浿水 以天子法驾迎代王代邸 世
传所称贤者;谓曰:“尔而忘句践杀汝父乎 以为少君神 七国为从 断虞芮之讼 见之礼答焉 项梁尝有栎阳逮 年穀熟 间至军中 帝太丁崩 数归 且郊 而郅氏鼎食 少阪 解泽不流 目和则知白黑矣 此後晋其能毋乱乎 於是乃遣水工徙其城下水空以空其城 春申君由此就封於吴 官至上大夫
平阳 何也 坐明堂 梁孝王 能亲将军者 其业未成 司马安为淮阳太守 昭王亲舅也 昔者主父以王属义也 今伐蒲入於魏 中阪遇暴风雨 ”天子既令设祠具 事在袁盎语中 所出 五潢 则唯太子所以令之 与随何间行归汉 九月壬戌 切其脉得番阳 夫物之感人无穷 请谒事情 乐者 争杯酒 败楚
将唐眛 咀嚼菱藕 且又乃吕后弟吕嬃之夫 怒 宣王卒 历斗之会以定填星之位 系久毋伤 白起攻赵 令辩士谏大夫终军等宣其辞 粝粱之食 发兵伐郑 上自往 翕侯赵信为前将军 救过不赡 内隐钜石白沙 卒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太史公曰: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 剧孟今无动
祖自平城过赵、雒阳 出公享国二年 告于太王、王季、文王 禹以老 令後世骄奢以虐民也 乃持铁盾入到营 非齐敌也 薄太后後文帝二年 虚者 火降乌流 綷云盖而树华旗 唊为平州侯 汉王欲拜之 使乐乘代廉颇 齐大胜 八年 若君不忘厉、宣、桓、武 穰而拥阏 景帝使使持节乘舆驷马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 绌无知秩服 赦囚徒材官 不如伐蜀完 为四队 一日行三百馀里 坐语移日 宛宛黄龙 东游於齐乎 致文武胙於秦孝公 兵至揭扬 葬之於人腹肠 曰:“膺更大命 以子偃为鲁王 复用孟尝君 高祖还归 曰天睢 阿房宫未成;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 略闚其要 军漳南 適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朽的建安风骨
一、忧患意识的表现
(一)对自然的忧患意识――忧时
人生在世,本来就很短促,而汉末连绵不绝的战乱、瘟疫、灾荒更是加快了人衰老死亡的速度。
触目惊心的人间惨况,短暂无常的人生命数,使建安文人常有“忧时”的慨叹。
只要去翻阅魏晋时期的诗文,就会发现感叹生命短促的句子俯首可拾。
曹操慨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龟虽寿》)。
曹丕有“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短歌行》),曹植有“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赠白马王彪》)。
其他人也正视这一现实,徐干说“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
时不可再得,何为自愁恼”(《室思诗》)等等,不胜枚举。
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调,同一感叹,可见这种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实际已成了魏晋时期典型的时代音调,是当时社会的普通心理。
这种深刻的忧时意识,表面上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隐藏的却是对建功立业未成或受挫的嗟叹。
(二)对个人的忧患意识――忧愤
对个人的忧患意识,集中表现在对个人前途和命运的担忧,而根源在于统治的黑暗和政局的险恶,由此引发强烈的忧愤。
这
一点在曹植身上体现地最为贴切。
曹植前期仕途得意、意气风发,其诗歌或描写公子生活的放纵浮华,或抒写他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诗情昂扬慷慨,辞采华茂;后期,曹植因争立太子失败而被打压,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生存之忧让他悲怀更深沉委曲。
此时的作品因政治遭遇的影响而表现出了深深的忧患意识――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对骨
肉相残的忧愤。
例如以《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等为代表的悲愤诗,直接抒发怨愤,揭露曹丕的残忍阴毒。
政治理想的失落,现实环境的残酷,骨肉相煎的无情使曹植的创作日趋成熟起来,其作品风骨凛立,力透纸背。
朱自清曾说过“曹植在曹丕做了皇帝之后,颇受猜忌,忧患的情感,时时流露在他的作品里,诗中有了
‘我’,所以独成大家”。
(三)对社会的忧患意识――忧生
汉末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多事之秋,自黄巾起义之后,各地军阀割据一方,相互混战,民不聊生;兵祸之外,更有天灾。
建安二十二年、二十三年大疫,其状之惨烈空前,“家家有强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举族而丧。
”(《后汉书?五行志五》)。
建安时代的文人们,亲历亲闻这些惨状,将内心的震撼化为沉痛的诗行: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送应氏》)
曹植生为贵公子,既历建安乱世,又经宫廷政变,再遭贬爵徙封,对民生的艰辛和死生的体验尤为深切,一下笔便是萧条荒芜的景象。
难怪谢灵运说曹植诗文“颇有忧生之嗟”。
建安七子中,王粲有“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
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的无奈;阮籍有“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的悲情;陈琳有“君不见长城下,死人骇骨相撑拄!”的惊叹……
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浩然正气不可遏制地冲击着建
安文人的心灵,从而使他们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观世高度,这种忧天下的情怀倾注在他们的作品里,使得他们的诗文有了悲凉而又慷慨的崇高感。
二、忧患意识的结果
(一)避世
身处这样一个乱世,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难免使人产生消极避世,及时行乐的思想。
孔融曾说:“坐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
但是,及时行乐的避世思想毕竟不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传统,它只是特殊时代造成的逆反心理的产物,是历史的灾难在文人心灵中激起的深切悲痛而又无可奈何之言。
一旦文人看到前途
有望,那被埋藏在心底下的匡时济世的愿望必然要表露出来,必然要投靠明主,一展平生所学,消除人间灾难,再现治世的理想和愿望。
所以,更多的文人流露出的是济世的思想。
(二)济世
建功以救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兼济天下”心理模式的反映。
建安诗人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他们在动乱的社会中,身遭其苦,认识到只有结束分裂,统一中原才有可能使百姓安居乐业,于是他们纷纷投身于时代的洪流,建功立业的意识异常强烈。
可以说,建安时代是诞生英雄的时代。
曹操既是著名诗人,更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他对功业的追求,激励了当时的建安诗人的人生意气及实现理想的壮志,于是“人生忽如寄”(《古诗十九首》其十三)的焦虑便化作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建功不及时,钟鼎何所铭?”(陈琳《游览诗》)。
曹植认为“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送应氏》)并把自己比作“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的游侠儿,是“仇高念皇家,远怀柔九州。
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鱼且篇》)的壮士,以实现自己“戳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的理想。
这是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有了功业理想为支柱,生命意识就能从绝望的悲哀中逃离。
建安诗人以建立不朽的功业来实现不朽的人生价值,以解脱人生的忧患,使他们的诗歌从沉郁苍凉中透出坚忍不拔,从凄怆哀怨中透出激昂奋发,从而形成慷慨悲凉、
刚健明朗的“建安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