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一、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概况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思想和文化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和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赋,从汉代的大赋演化为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转变。
1、文学的自觉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汉朝人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
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
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文体辨析可以追溯到《汉书·燕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铬律尚实”、“诗赋欲丽”。
《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
至于《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既系统,对文体的讨论也很深入。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在此期间,我国的文学艺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
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这个背景下,文学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诸多变化。
作为一个开放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受到了外部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印度和西域文化的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部文化。
这种互相影响的文化交流,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氛围,促使文学更加多样化和开放化。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主要特点1.注重个性表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个性表达被赋予了极大的重视。
不同于以往的文学作品要求“不露声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主张个性化的表达,以此彰显作者的独特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追求意境的表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一般比较简洁,词藻不多,但是在意境的表达上却非常深刻。
作品常常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深刻的哲理或情感。
3.注重史诗化的表现手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常常将一些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与想象的历史情节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史诗化的文学氛围。
这种表达方式,使得文学作品能够更深层次地表现出作者的思考和意识深度。
4.特殊的写作技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写作技巧也非常特殊。
它常常采用一种特殊的审美方式,追求体现作者的独具风格的另类表达方式。
比如,在《诗经》中就出现了许多象征、象征手法。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1.《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代表作之一,它是由之乎者也所编写的一部记载魏晋时期文人政治家的话语、行为和风范的笔记。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史诗化的叙述方式,深入表达了那个时期精英们凌云而上、走进历史的神样。
2.《文选》《文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典籍之一。
它是由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所整理的一部集汉魏六朝文学作品之大成的书,收录了当时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涵盖文学的各个领域,包括诗、文、赋、颂等等。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下迄隋朝建立(公元589年),前后约近四百年。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
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风采气骨兼备。
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乐府诗乃至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桀、刘桢等“建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入极度苦闷之中。
阮籍的《咏怀》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风貌。
嵇康则继承了从《诗经》到曹操的四言诗创作经验,用四言诗表现其高蹈独立的情怀,语言率直,能体现“清峻”的风格。
二、两晋诗坛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
两晋与东晋又各有特点,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艺术性强。
左思的《咏史》诗,主要是写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1)其中有的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风格,具有鲜明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文学的发展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密切相关。
本文将对魏晋南北朝文学作一概述。
一、政治激荡与文学思想的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剧变不断,不仅出现了三国分裂的局面,而且还涌现了一些领袖人物,如曹操、诸葛亮、司马懿等,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这些政治上的变革,对文学思想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这个时期,不同的政治权力之间的角逐、文人的反战思想等都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二、文学思潮、形式的发展1、“文学三绝”这个时期,文学出现了“文学三绝”,即“骈文、乐府、演义”。
骈文是一种具有特殊韵致的文学形式,采用对偶、叠韵等手法,如《琵琶行》、《长恨歌》等都是骈文。
乐府是民歌的一种形式,常常被作为大众文学的一种形式,如《木兰辞》。
演义则是和历史和官方颇为相似,其主要是描写英雄豪杰的故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2、以文化自信为基础的文学思潮在这个时期,中国文人对文化的自信心大大增强,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因此出现了很多具有文化批判意义的文学作品,如王安石的《登幽州台歌》、李商隐的《夜泊牛渚怀古》等。
这些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作品,坚持自我价值,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有着明显的民间色彩和文化情调。
3、唐宋古文运动之前的体裁面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体裁和形式,如城楼诗、宫体诗、新乐府、小令等,都是为达到抒发个人感情和表达政治、社会思想而诞生的。
其中,小令是一种具有民间色彩的短歌,比较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且歌词简单易于记忆,因此大受欢迎。
三、代表作品1、《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南朝梁代的一部文学著作,分上、中、下三卷,共494条。
它是一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书,记录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很多有趣的故事以及人物的言行,反映了社会变迁和文化风尚。
这部书已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对后来的散文作品十分重要。
魏晋南北朝文学

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这样评价鲍照的诗
歌:“发唱惊挺,操调 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
魂。”
第五节 南北朝文学
(三)永明体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萧赜的年号,“永
明体”即这一时期形成的新诗体,特点是 讲究声律、对偶,注重诗歌艺术的形式美, 对近 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永明体诗歌的代表作家有谢朓、沈约、 王融、萧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合称竟陵八友。
第三节 太康文学
三、左思 今存诗仅14首,大多抒写怀 抱,抨击
权贵,多耿慨不平之音。左思诗作风骨刚 健,情调高亢,辞采壮丽,个性鲜 明,人 称“左思风力”,是对“建安风骨”的继 承和发扬,代表作《咏史》八首。
第四节 东晋文学
一、玄言诗 即以阐述玄学为主要内容的诗歌。这
些诗歌大多抽象枯燥,深微莫测, “理过 其辞,淡乎寡味”,艺术成就不高,代表 作家是孙绰、许询。
第二节 正始文学
正始文学的代表是“竹林七贤”,即阮籍、 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其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阮籍、嵇康 。
第三节 太康文学
太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也是西 晋文学发展最为繁荣兴盛的时期。
太康文人既没有建安志士的激昂慷慨, 也没有正始名士的激愤忧世,他们追求的 是气定神闲、雍容和缓的风度。在文学方 面,他们多崇尚文字的华美绮靡,诗尚雕 琢,文崇骈俪,注重形式技巧的锤炼。代 表作家有陆机、潘岳、左思。
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曹氏父子和建 安七子。
第一节 建安文学
建安风骨
“三曹”“七子” 在诗歌中反映了当 时的社会动荡、民生疾苦;他们哀叹人生 短暂、壮志难酬,也高扬建功立业、统 一 天下的政治理想,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 的耿慨多气、慷慨悲凉、质朴刚健的风貌, 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 。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魏晉南北朝文學建安文學三曹曹操《薤露行》(詩歌)《蒿裏行》(詩歌)《短歌行》(詩歌)《龜雖壽》(詩歌)《觀滄海》(詩歌,通過遼闊雄壯的滄海景色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是我國詩史上的一首比較完整的寫景詩)曹丕《燕歌行》(現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詩)《雜詩》(五言詩)《清河作》(五言詩)-《典論》(我國文學批評史較早的專門論文)-《與吳質書》,《又與吳質書》(散文)-《答繁欽書》(散文)曹植《白馬篇》(詩歌前期)- [充滿豪壯的樂觀的精神]《雜詩》(詩歌後期)-[表現了壯志不得施展的憤激不平之情]《贈白馬王彪》(詩歌後期)-[表現了豐富的複雜的感情,客觀上深刻地暴露了統治階級內部萁豆相煎的殘酷]《籲嗟篇》(詩歌後期)-[以轉蓬為喻形象地描寫了他“十一年中而三徙都”的生活處境和痛苦心情]《野田黃雀行》(詩歌後期)-[表現了他對迫害的憤怒和反抗]七子孔融《論盛孝章書》(散文)《薦禰衡表》(散文)《汝潁優劣論》(散文)-[表現精神境界和性格情操]《六言詩》(最早的完整的六言體作品,詩歌)-[熱情讚揚曹操]《臨終詩》(詩歌)-[對自身最後遭遇做總結,有自省,更有責人 ] 《雜詩》(詩歌)-[ 寫悼子之情,哀痛欲絕]陳琳《移豫州檄》(書檄)-[討曹操之文]《為曹洪與魏太子書》(章表書記)《飲馬長城窟行》(詩歌,樂府歌辭)- [揭露了當時繁重的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與災難]《武軍賦》(賦)《神武賦》(賦)王粲《七哀詩》(詩)-[ 是漢末現實的真實寫照]《登樓賦》(賦,抒情小賦)-[ 寫思鄉懷土之情,表現了作者處於亂世壯志不得伸展的沉痛感情]《從軍詩》(詩)-[對曹操的讚頌和自身的功名欲望]《鶯賦》(賦)《出婦賦》(賦)《寡婦賦》(賦)《七釋》(賦)《仿連珠》(賦)徐幹《中論》(論文)- [抨擊儒者之弊]《室思》(情詩)《答劉楨詩》(詩)-[表現誠篤友情]《齊都賦》(賦)《七喻》(賦)阮瑀《文質論》(論文)-[主張文質兩通]《駕出北郭門行》(詩)-[家庭悲劇]應玚《文質論》(論文)-[強調文]《弈勢》(文)-[演弈棋陣勢及變化]劉楨《贈從弟詩》(詩)-[ 寫出有理想有抱負之士守志不阿的節操] 《魯都賦》(賦)《遂志賦》(賦)《諫曹植書》(箋記)《雜詩》(詩)-[說明產生厭煩情緒之原因]《處士國文甫碑》(篇帙)蔡琰《悲憤詩》(五言詩)《悲憤詩》(騷體詩)《胡笳十八拍》(騷體詩)正始文學嵇康《酒會詩》(詩)《答二郭》(詩)《幽憤詩》(四言詩)《贈秀才入軍》(四言詩)《秋胡行》(四言詩)《雜詩》(四言詩)《贈秀才詩》(五言詩)《述志詩》(五言詩)《思念詩》(六言詩)《與山巨源絕交書》(散文)《與呂長悌絕交書》(散文)《養生論》(論文)《答向子期難養生論》(論文)《聲無哀樂論》(論文)《蔔疑》(文章)《家誡》(文章)《太師箴》(文章)《聖賢高士傳》(傳)阮籍《詠懷詩》(詩)- [表現了詩人一生的複雜的思想感情] 《大人先生傳》(散文)《達莊論》(玄學論文)《通易論》(玄學論文)《通老論》(玄學論文)《樂論》(玄學論文)《大人先生傳》(傳)《元父賦》(賦)《首陽山賦》(賦)《獼猴賦》(賦)《鳩賦》(賦)西晉文學傅玄《傅子》(書)《豫章行》(漢樂府) 《秋胡行》(漢樂府) 《秦女休行》(漢樂府) 《苦相篇》《昔思君》(詩)《正都賦》(大賦) 《七謨》(序文)《連珠》(序文)張華《鷦鷯賦》(賦)《壯士篇》《遊獵篇》《輕薄篇》《博陵王宮俠曲》(詩) 《情詩》《答何劭詩》《勵志詩》(四言詩)《女史箴》《晉武帝哀策文》《甲乙問》(短小雜記) 《博物志》(小說)陸機《長歌行》(詩)《門有車馬客行》(詩) 《長安有狹斜行》(詩) 《悲哉行》(詩)《壯哉行》(詩)《擬古詩》(詩)《赴洛道中作詩》(詩) 《歎逝賦》(賦)《感時賦》(賦)《述思賦》(賦)《行思賦》(賦)《感丘賦》(賦)《懷土賦》(賦)《思歸賦》(賦)《吊魏武帝文》(文章) 《演連珠》(文章)《文賦》(論文)-[代表作] 《辨亡論》(論文)《五等論》(論文)《吊魏武帝文》(哀吊) 潘嶽《金穀集作詩》(貴遊之詩)《關中詩》(應詔詩)《於賈謐坐講漢書詩》(贈答酬唱詩) 《魯公詩》(贈答酬唱詩)《為賈謐作贈陸機詩》(贈答酬唱詩) 《北芒送別王世胄詩》(贈答酬唱詩) 《金穀會詩》(貴遊之詩)《河陽縣作詩》(述志詩)《懷縣作詩》(述志詩)《東郊詩》(述志詩)《悼亡詩》(親情之詩)《懷舊賦》(抒情小賦)《寡婦賦》(抒情小賦)《悼亡賦》(抒情小賦)《西征賦》(大賦)《秋興賦》(大賦)《籍田賦》(大賦)《閒居賦》(大賦)《笙賦》(大賦)《哀永逝文》(文章)《陽城劉氏妹哀辭》(誄文)《馬汧督誄》(誄文)左思《齊都賦》(賦)《蜀都賦》(賦)《五都賦》(賦)《魏都賦》(賦)《白髮賦》(賦)《七諷》(賦)《詠史詩》(詩)《雜詩》(詩)《嬌女詩》(詩)張協《雜詩》(五言詩)《七命》《詠史詩》(詩)劉琨《扶風歌》(詩)《重贈盧諶》(詩)《答盧諶詩》(詩)《為並州刺史到壺關上表》《勸進表》《與石勒書》東晉文學郭璞《答賈九州愁詩》(詩) 《遊仙詩》(詩)《江賦》(大賦)《流寓賦》(賦)《鹽池賦》(賦)《因天變上書》 (書) 《諫留任穀宮中疏》(疏) 《客傲》(文)葛洪《抱樸子。
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介绍

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学作品介绍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学发展史上⼀个充满活⼒的创新期,诗、赋、⼩说等体裁,在这⼀时期都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并奠定了它们在此后的发展⽅向。
魏晋南北朝的作品⽂学思想与佛教在中⼟的传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下⾯由店铺为⼤家提供关于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学作品介绍,希望对⼤家有帮助! 魏晋南北朝⽂学作品介绍⼀、建安风⾻ 1、建安诗坛的时间断限。
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即汉末魏初时期⽂学。
(这⼀时期是中国⽂学史上五⾔诗兴盛、七⾔诗奠基的阶段。
在中国诗歌史上第⼀次掀起了⽂⼈诗歌的创作⾼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的时代风格。
) 2、建安风⾻形成的原因。
建安时代,汉末的动乱现实⼀⽅⾯给建功⽴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是⼈命危浅朝不虑⼣,给⼠⼈带来岁⽉不居⼈⽣⽆常的深沉叹息。
因此形成慷慨任⽓,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这⼀时期的代表诗⼈是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孔融、陈琳、王粲、徐⼲、阮瑀、应瑒、刘桢)和⼥诗⼈蔡琰。
第⼀节曹操与曹丕 1、曹操⽣平及思想、性格。
曹操,字孟德,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家。
曹操是⼀个注重实际的⼈,知道乱世⽤儒学不能及时奏效,所以⽤刑名法术之学。
精通⾳乐、书法、围棋,为⼈简易。
动乱板荡的时局,戎马倥偬的经历,统⼀天下的雄⼼,交织在他的诗歌中,形成了他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艺术风格。
2、曹操诗歌创作成就。
①开创了⽂⼈“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
②曹操的诗有⼀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
3、曹丕⽣平及感情特点。
曹丕,字⼦桓,三⼗⼀岁⽴为魏太⼦,三⼗四岁代汉⾃⽴。
曹丕博学多识,感情敏锐⽽细腻,对⼈⽣苦短有特别强烈的凄怆感受,诗作中更倾向于对个体感情的体会与抒发。
4、曹丕对七⾔计的贡献。
曹丕对七⾔诗的发展有重⼤的贡献。
他的《燕歌⾏》⼆⾸,不仅为乐府产⽣⼀新体制,且为中国诗学开⼀新纪元。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与特点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与特点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1.建安七子:曹操《短歌行》、曹植《七步诗》、曹丕《典论·论文》、王粲《七哀诗》、徐干《中论》、阮璃《咏怀诗》、应玚《公宴诗》。
2.正始文学:何晏《景福殿赋》、夏侯玄《离合诗》、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向秀《思旧赋》。
3.两晋诗坛:陶渊明《归园田居》、谢灵运《山居赋》、鲍照《芜城赋》、庚信《哀江南赋》。
4.南北朝诗歌:北朝民歌《木兰辞》、庾信《哀江南赋》、南朝山水诗谢灵运、鲍照、谢朓、颜之推《颜氏家训》。
5.骈文:萧统《陶渊明集序》、萧纲《与朱异书》、江淹《恨赋》《别赋》、庾信《哀江南赋》。
6.小说: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萧统《陶渊明集序》、萧纲《与朱异书》、江淹《恨赋》《别赋》、庾信《哀江南赋》。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1.文学创作风格的多样化:既有建安七子的豪放,又有正始文学的玄妙,还有两晋诗坛的婉约,以及南北朝诗歌的南北交融。
2.文学题材的广泛:涉及政治、历史、山水、田园、爱情、友情等多种题材。
3.文学形式的创新:骈文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4.文学理论的成熟:曹操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等,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5.文学教育的普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成为士人必备的素养,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6.文学交流的促进: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交流,使南北文学相互借鉴,丰富了文学创作。
7.民间文学的兴起:北朝民歌《木兰辞》等,展现了民间文学的魅力。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具有丰富的代表作品和独特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为后世文学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问建安七子中,哪位作家的作品以豪放见长?解题方法:回顾建安七子的代表作品,分析作品风格,找出以豪放见长的作家。
答案:曹操。
2.习题:请问正始文学中,哪位作家的作品以玄妙见长?解题方法:回顾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品,分析作品风格,找出以玄妙见长的作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1、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结合作品):第一,文学成为独立门类——文学个体自我意识的成熟和独立。
第二,文学体裁的细致区分和文学理论的系统形成第三,这个时期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
2、曹操的诗歌特点形式上,主要用四言为主的乐府古题,抒写全新的时代感受。
内容上,主要有二:一是用乐府记时事,二是用乐府抒壮怀。
风格上,苍劲有力,慷慨悲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境,更非汉人四言可比。
3、《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4、《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最完整最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
“文士气”“便娟婉约”5、曹植诗歌的艺术特色“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6、野田黄雀行(1)注意比兴运用(2)树高多风,海水扬波。
用以比喻环境险恶。
利剑比喻权势,如果手中没有权势,又何必结交许多朋友呢?提出问题,下面曲答,用反问说明原因。
(3)诗歌用鹞、网罗罗家比喻恶势力、迫害者。
以黄雀比喻遭难的朋友,受害者。
少年比喻曹植的理想,比喻有力救援的人。
7、曹植诗歌前后期的相通之处:本来建安文学具有一种慷慨激昂的基调,但这种基调是建立在对人生价值追求的自信自负的基础之上的。
当严酷的政治现实粉碎了这种自信自负之后,诗歌的格调就随之改变。
由此开启了“正始诗风”。
但从根本上说,曹植早期诗歌的激昂之气与后期诗歌的悲哀情调有相通之处。
正是由于建安文人对于人生自由和生命价值有着强烈的追求,当这一追求受到打击时,他们的悲哀才如此强烈。
慷慨悲壮,对理想抱负和建功立业的追求是贯穿始终的。
不同:前期自由,后期失去自由。
前期富雄壮,后期多悲愤。
8、曹植诗歌的艺术特色曹植的诗歌广泛地吸纳、融汇前代诗歌艺术,远承《风》、《骚》,近取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并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和鲜明个性特征的艺术风格。
他的诗既有慷慨悲凉之刚健,也有委婉含蓄之柔美,是刚健与柔美的完美结合。
钟嵘《诗品》评价曹植诗歌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这可以说是对曹植诗歌艺术风格的总的概括。
(1)大力创作五言诗,在曹植手中,使诗歌从叙事诗向抒情诗的转型;完成了民歌向文人化的转变。
诗歌贡献最大的是他的五言诗,他是诗歌史上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诗人,现存九十余首诗中,就有六十多首五言诗,他的写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到文人诗的转变,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
(2)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善用比兴、象征、寄托的艺术手法,使诗歌的形象更加丰富,感情的抒发更加深婉。
他的诗善用比喻,不只多而贴切,并且常常以全篇为比,如以少年救雀喻解救受难者,以转蓬飘荡喻流徒生活,以女无所归喻怀才不遇等。
(3)工于起调,善为警句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野田黄雀行》)“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箜篌引》),它们或在篇首,或在篇中,都使全诗增色。
(4)注意炼字、声色和对仗讲究词采的华美和对偶的工整,努力锤炼字句,以增强诗歌的形式美和语言的表现力。
有的诗歌已经暗合平仄,富于音乐美。
9、刘勰称王粲为“七子之冠冕”,代表作为《七哀诗》,七哀,哀思之多也。
名句为“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登楼赋》10、刘桢《赠从弟》比兴、托物言志蔡琰《悲愤诗》11、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建安文学的内容或反映社会的动乱;或抒发渴望祖国的统一及建功立业的抱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了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
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大,风格苍劲雄浑、慷慨悲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有力地表现了建安时代的特色。
后人将这种鲜明的特色称作“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12、阮籍诗以《咏怀诗》八十二首、文以《大人先生传》为代表作。
“徘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可视为全部《咏怀诗》的总纲。
“颇多感慨之词”(钟嵘《诗品》)和“忧生之嗟”(李善《文选注》),嵇康诗亦“多抒感愤”(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咏怀》开创了我国五言抒情组诗的体例。
阮籍诗风“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钟嵘《诗品》)13、嵇康的四言诗是继曹操之后的又一批成功之作。
《幽愤诗》是其绝命诗14、建安诗歌和正始诗歌的不同:(1)思想上,一积极入世,一消极避世;(2)内容上,一反映个人的理想抱负和个人建功立业的追求,一多忧生之嗟或个人内心情怀的抒发,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阮籍“颇多感慨之词”(诗品)、“忧生之嗟”(文选注),嵇康“多抒感愤”(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受正始玄风影响,诗歌与哲理结合。
(3)风格上,一慷慨悲壮,多悲愤,多雄壮,多追求,一含蓄蕴藉,隐晦曲折,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虚玄流正始之音,气质驰建安之体”(李善《上文选注表》)。
第二章两晋诗坛1、太康时期是西晋文学的鼎盛时期,诗坛上出现了三张(张协、张载、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
2、太康诗风:“太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
文学史上所说的“太康文学”,是指从“泰始”(晋武帝司马炎年号,公元264年)到“元康”(晋惠帝司马衷年号,公元299年)约30多年间的文学。
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太康诗风总的特点:繁缛。
主要体现在:(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3、左思《咏史》八首《三都赋》→“洛阳纸贵”“郁郁涧底松”赏析:这首诗是左思《咏史》的第二首,诗歌猛烈抨击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晋代门阀士族制度对寒门贤士的压抑,抒发了寒士抑郁不得志的愤懑不平之情。
结构分析:全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开头四句,从客观自然物象写起,以松、苗所处地势的不同来暗喻门阀士族制度的不合理现象。
第二层中间四句,前两句写极不正常的社会现象。
后两句将自然和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
紧承前一层以议论手法明确揭示出比兴意象的涵义,门阀士族制度的特权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而且这一现象是由来已久的。
第三层结尾四句,紧承“由来非一朝”,以历史典故进一步说明门阀士族制度的不合理和历史根源。
艺术分析:⑴结构层次巧妙。
全诗四句一层,转换衔接自然有致。
在艺术手法上,三层分别以形象鲜明的自然意象来比喻、象征,以寄慨深沉的议论来揭示比兴意象的涵义,以涵蕴深刻的历史典故来说明事理。
⑵诗歌通篇又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松、苗处势的对比,“世胄”、“英俊”地位高下的对比,“金张”、“冯公”不公正的社会机遇的对比。
⑶此诗名为咏史,实是借史咏怀,它激烈地抨击了门阀士族制度对庶族寒门人才的压抑,并抒发了诗人愤懑不平之情。
4、左思风力“左思风力”是钟嵘《诗品》对左思诗歌的评价。
他的诗歌尤其是《咏史》八首借咏史抒发情志,表现了诗人的理想抱负,抨击了门阀制度对寒士的压抑和摧残,以及对高门权贵的蔑视。
诗歌笔力矫健,气势高拔,辞采壮丽,深得建安风骨之精神,被称为“左思风力”。
5、郭璞诗歌的代表作是《游仙诗》,名为游仙实为咏怀,借游仙诗的形式来表达怀才不遇的情绪和对现实的不满6、玄言诗是流行于永嘉年间至东晋时期的一种诗歌。
其特点是以诗阐述佛老哲理。
这种诗歌既不反映现实生活,也无深奥的哲理,又无诗味可言,诗歌极为抽象枯燥而“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东晋诗坛玄言诗的代表诗人有孙绰、许询等。
诗“皆平典似道德论”(《诗品》)。
第三章陶渊明1、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
2、田园诗的特征实质: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
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诗歌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
这是被诗人理想化、艺术化了的一种境界。
反映了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同时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的一种否定。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一组著名的田园诗,共五首,约写于诗人辞去彭泽令归田的第二年(406)。
本篇是其中的第一首,诗歌抒发了辞官归隐的志向,并通过对恬美幽静的田园风光的描写,表达了归田后恬淡闲适的愉悦心情。
结构分析:全诗可分为三层:前八句为第一层,偏重于人生经历的叙事,叙写自己的禀性志向及误落尘世的懊悔和最终归隐田园。
以下八句为第二层,偏重于描写,描写宁静恬美的田园风光与田园生活的乐趣。
最后四句为第三层,感慨,抒写了清净闲适的生活情趣和脱离尘俗、返归自然的欣喜心情。
艺术分析:⑴本诗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恬静优美的艺术风格。
作品采用了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对景物的描写则采用了白描手法,精练传神地勾勒出生动如画的艺术形象,创造了恬淡宁静、淳朴自然、闲适安乐的艺术境界,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情感、生活情趣和人生理想。
⑵对比手法表现主旨本诗无论描写景物,还是抒写情感,都采用对比的方法以突出诗的主题。
比如,世俗与本性,丘山与尘网,鸟笼与树林,小池与深渊,樊笼与自然等,都是对比。
诗人写他特爱自由生活,是“爱丘山”,而出仕入宦则是“在樊笼”;过去的生活是“误落尘网”,回归园田则是“返自然”。
通过这些对比,诗人崇尚自然,憎恶官场黑暗的志向,表现得非常鲜明。
⑶运用比喻手法表现主旨“尘网”和“樊笼”比喻仕途拘束和官场险恶;用羁鸟、池鱼比喻官场的狭隘和禁锢;用旧林、故渊比如回归田园的自由和舒畅。
把平淡自然的田园生活与“尘网”、“樊笼”的官场生活相比衬,突出了他的爱憎情感,同时“尘网”、“樊笼”也是象征手法的使用。
此外“羁鸟”、“池鱼”句也是比兴的运用。
此诗语言平淡自然,不假雕饰,但却以平淡的“田家语”创造出了生动的艺术形象和优美拔俗的艺术境界,正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与苏辙书》)《饮酒》(结庐在人境):结构分析:本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前四句,写“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此四句平中见奇,貌似实写,却是虚写,由虚处见意,实是写自己的心理感受和处世哲理。
第二层为中间四句,描写了幽静雅致的自然景物及悠然自得的心神情态,并以比兴的手法寄托了深厚的意蕴,创造了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第三层为最后两句,以含而不露的手法,提示“真意”,点题作结。
艺术分析:⑴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写景、抒情、言理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譬如前四句,先写景后言理;中间四句写景的同时抒发了悠然自得的情怀,也寓托着倦而知还的道理;最后两句则是观照万物而体悟人生的哲理。
⑵诗歌创造了主客浑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