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讲座讲稿
国学经典演讲稿6篇

国学经典演讲稿6篇第一篇:《国学经典演讲稿》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弟子规》《三字经》《史记》??犹如一汪清泉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而这其中,最让我受益匪浅的便是——《论语》。
让我们跨越时空,走进了两千多年前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去聆听他的谆谆教诲、去感受他的人生智慧,去追寻他的仁礼之风。
《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
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
与之类似,《论语》中的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其实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随着自己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当回过头在看到以前的学过的东西的时候,就会有新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
孔子的这种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为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
通过细读《论语》中的仅两句话,我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国学经典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如若我们一味读书而不勤于思辨,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学习的过程亦是味同嚼蜡,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
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张网捕风,一无所得。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论语》不但诠释了学习过程中温习与思考的重要性,还提醒我们要重礼仪。
“不学礼,无以立。
”只有简单的六个字,却含义深刻。
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做人没有礼节就不能生活,做事没有礼节就不能成功,治国没有礼节国家就不能安宁。
不学礼,不懂义的人;只有言教,没有身教的人,最终也无法以德服人,无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被淘汰的。
两千五百年前的夫子就是这样教书育人,而我们,作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的小公民,正在接受着知识教育,更应该知书达理、举止文明、谈吐得体,提高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学好知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小学生,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讲解国学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永恒的主题——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和智慧结晶。
今天,我将从国学的历史渊源、核心思想以及现实意义三个方面,为大家做一次简要的讲解。
一、国学的历史渊源国学,顾名思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学问。
它起源于古代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历经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学问体系。
国学不仅包括经、史、子、集四部,还包括诗词、书画、音乐、建筑等艺术形式。
可以说,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总称,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
二、国学的核心思想国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
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
道家则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和谐共生。
法家注重法治,主张“法治天下,以刑去刑”,强调法律的重要作用。
墨家则倡导“兼爱、非攻、节用”,强调平等、和平、节俭。
这些思想构成了国学的主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三、国学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国学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国学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国学的普及和传承,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其次,国学可以提升个人修养。
国学的智慧,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现代人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最后,国学可以促进社会和谐。
国学的道德规范,如仁、义、礼、智、信,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学们,国学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发扬国学的重任。
为了更好地传承国学,我们应该:1. 深入学习国学经典,了解国学的历史渊源和核心思想。
2. 将国学精神融入日常生活,践行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
3. 弘扬国学文化,传播国学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国学。
总之,国学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国学讲座即席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参与这场国学讲座。
今天,我们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国学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化瑰宝。
在此,我想即兴发表几点感悟。
首先,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
从《易经》的变易之道,到《论语》的仁义礼智信,再到《道德经》的道法自然,国学经典为我们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谛,为我们提供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
在我看来,国学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着诸多诱惑和挑战,而国学经典中的智慧,恰似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正如《大学》中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应当将国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质、有担当的人。
其次,国学教育对于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国学经典强调“立德、立言、立功”,注重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在当今社会,道德沦丧、价值观扭曲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国学教育正是矫正这些不良风气的一剂良药。
通过学习国学,我们可以培养出高尚的品格、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
再次,国学文化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国学文化的优秀传统,使之与时俱进。
正如《中庸》所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我们要在传承国学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国学讲座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在讲座中,我们不仅学到了国学经典的知识,更感受到了国学文化的魅力。
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朋友都能从中汲取到精神力量,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
总之,国学讲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传承和发扬国学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国学经典国旗下讲话稿十篇

国学经典国旗下讲话稿十篇国学经典国旗下讲话稿十篇国学经典国旗下讲话稿篇1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滚滚长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历程,无不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神。
于是,千百年中国傲立于东方,历史长河金鲤化龙,浩瀚的广宇群星灿然,炎黄挺起五岳的脊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是辛稼轩呐喊的两宋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是谭嗣同面对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胆神州大地上,国学文化传承千年。
何为国学?是司马迁熟悉华夏文明,留下了传承民族魂魄的《史记》?是李时珍涉足千山万水,遍尝百草,用自己的亲身体验造福于后人的《本草纲目》?还是纪晓岚精通经、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库全书》?何为国学?不就是经那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吗?《弟子规》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
《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
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
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
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
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
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
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俗云:「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国学讲座主讲词

国学讲座主讲词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国学讲座的主要内容。
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几千年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传统。
通过参与国学讲座,我们将领略到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增进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身修养。
首先,我想强调国学讲座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普遍追求物质的享受,却忽略了精神层面的需求。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许多人渴望一种宁静、深远的思考和寻找内心的平静。
而国学正是满足这种需求的最佳途径之一。
国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弘扬传统美德,推崇中庸之道。
参与国学讲座可以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心灵的净土。
其次,在国学讲座中,我们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国学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多个方面,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藏有丰富的智慧和博大的哲理。
通过国学讲座,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之处,学习到古人们的为人处世之道,从而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和修养。
国学讲座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途径,更是提高我们人文关怀和共情能力的机会。
同时,国学讲座也具有实用性。
国学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和人生哲学,对我们塑造个人品质和建立正确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
国学思想强调仁爱、忠诚、礼仪等传统美德,这些美德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参与国学讲座,我们可以借鉴古人们的智慧,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思维习惯,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使我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最后,我想强调国学讲座对于塑造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意义重大。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老文明,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真实的创造力。
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通过国学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的文化,进而巩固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自信。
同时,国学讲座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将这种传统的智慧和美德传承给后代,使我们的文化永存。
国学演讲稿三分钟软文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国学的智慧与魅力。
国学,作为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
在此,我将用三分钟的时间,带领大家领略国学的风采。
一、国学之根:儒家文化国学之根,首当其冲的是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至今仍被广大国人奉为行为准则。
儒家文化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出无数英雄豪杰。
二、国学之魂:道家思想国学之魂,当属道家思想。
道家创始人老子,其著作《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揭示了宇宙万物的规律,教导我们顺应自然,把握人生真谛。
道家思想在我国历史发展中,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三、国学之韵:诗词歌赋国学之韵,离不开诗词歌赋。
这些文学作品,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从元曲到明清小说,每一部作品都充满了浓厚的国学气息。
诗词歌赋不仅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更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国学之实:传统技艺国学之实,体现在传统技艺上。
我国传统技艺源远流长,如剪纸、刺绣、陶瓷、茶艺等,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这些技艺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
传承和发扬传统技艺,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五、国学之新:现代国学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现代国学强调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使国学焕发出新的生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国学,学习国学,让国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总结: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新时代,我们要传承和发扬国学,让国学成为我们走向世界的名片。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国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国学经典三分钟演讲稿(通用12篇)

国学经典三分钟演讲稿〔通用12篇〕国学经典三分钟演讲稿〔通用12篇〕国学经典三分钟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争当有志青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悠久的岁月,积淀了深沉的文化底蕴。
漫长的历史,凝成了经久不蓑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用自己的智慧演练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每当我们徜徉其中,感受国学的博大与精深,品味中华文化的优美时,我们都禁不住深深的陶醉!在传统文化的海洋里,有岳飞的《满江红》,有曹操的《观沧海》,还有照的《夏日绝句》。
瞧,那精忠报国的岳飞,力抗金兵,保家卫国,即使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却仍然唱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看哪,一代枭雄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即使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仍旧高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还有那乱世漂泊的照,纵然帘卷西风,瘦比黄花,仍旧吟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那或铿锵或柔美的词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起了遥远的绝响!作为新时代的一名青年老师,我肩负着传承中华经典文化、启迪祖国将来的重任。
工作中,我要把国学经典作为教学内容的一局部,每天早晨来到教室,面对天真的孩子们,我带着他们背一段三字经,演一段千字文,或者讲一段历史故事,让自己和孩子们伴随着清新的晨风在古书的海洋里收获一份世外的宁静,让国学经典拉近我们与古人的间隔,启迪我们的心灵,充实我们的思想。
老师们,让我们从今天做起,拂去历史的尘埃,共同翻开一本国学经典,用心去细细品味那古老却不陈旧、遥远却不生疏、高雅却不脱俗的国学经典吧!国学经典三分钟演讲稿篇2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弟子规》《三字经》《史记》犹如一汪清泉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而这其中,其实最让我受益匪浅的便是——《论语》。
让我们跨越时空,走进了两千多年前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去聆听他的谆谆教导、去感受他的人生智慧,去追寻他的仁礼之风。
国学经典三分钟演讲稿(4篇)

国学经典三分钟演讲稿(4篇)国学经典三分钟演讲稿(精选4篇)国学经典三分钟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暑假里,我和妈妈一起在学习《弟子规》,同时观看了蔡老师讲解《弟子规》的电视讲座。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做人的根本,就是要有孝心和恭敬心。
蔡老师说:“百善孝为先”,他还讲了许多圣贤的小故事传说,比如《孟中哭竹》《闵子骞孝母》等……其中最让我感触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周朝能统治八百年,凭的就是孝和悌,周文王周武王都很孝顺父母,兄弟之间和睦,一家孝,一国就兴孝,他们的子民也都效仿,都很孝顺,很多的纷争就自然消失了,国运昌盛,真正做到了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和妈妈也在家中用心地去孝敬长辈。
因为奶奶喜欢听评书,家里又没有收音机,所以常常跑到邻居家去听,妈妈就为奶奶买了个收音机,奶奶高兴地合不拢嘴,看到她开心的样子,我和妈妈也很开心。
妈妈真正做到了“亲所好,力为具”,我应该向妈妈学习。
当我写字的时候,有时会离作业本很近,我想到“亲所恶,仅为去”,于是我立刻就把头抬高了,因为妈妈不希望我变成近视眼。
在生活中我要多替长辈干活,见人要有礼貌,要按弟子规的要求来对待他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孝心和恭敬心,学会礼让,多读圣贤书,掌握知识,我们的社会就会很和谐,世界也会很和平。
国学经典三分钟演讲稿篇2最近,我读一本书,它是《弟子规》。
我每天都会朗读两句,每天都会背两句,到期末,差不多整本就背下来了。
这本书很有意思,三个字三个字的成一句,就像顺口溜一样轻轻松松就能背下来。
这本《弟子规》的原名是《训蒙女》,是清朝康熙年间山西绛州秀才李毓秀所作。
我记忆深刻的一句就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赖。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我每次读着两句的时候,都不想在我妈妈面前读,因为,妈妈平常叫我做事或帮忙的时候,我总是慢慢地,懒懒地过去,妈妈很生气。
所以,一读到这句,就害怕妈妈又唠唠叨叨地没完。
还有一句: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知识讲座讲稿
一、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术
国学并不玄妙,它是“一国固有之学术”,即中国传统的学术简称,中国传统的学术主要凝聚在经史子集四部之中。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国学的主干是经史子集,其他的枝脉是由此而生发出来的。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代学术的四个部类。
其中“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经”有“五经”、“九经”、“十三经”之说。
“五经”指的是先秦时代《周易》、《尚书》、《诗经》、《礼》、《春秋》五种儒家经典。
“九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左传》、《礼记》、《周礼》、《孝经》、《论语》、《孟子》。
南宋以后又逐步拓展为十三部儒家经典,简称“十三经”。
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子”是指春秋战国以来诸子之学,包括哲学、宗教、科技、医、农、兵、法以及类书、杂著等诸多方面。
“史”是指历史典籍;“史部”包括哪些典籍?《四库全书》的“史部”将中国古代史类典籍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等11类,计7119种,275857卷。
主要可分为通史,断代史、政事史、制度史、方志、历史地理和地图几大类。
“集”是指古代诗文词赋的著作。
《四库全书》集部将其分为楚辞类、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五类,共收历代作家总集、别集各种点校、集解本以及诗文评及计1282部,26757卷。
其中一些诗文评和笔记小说被收入子部的杂家和道家类别之中。
一般说来,经部、子部相当于现在的哲学学科,史部相当于历史学科,而集部接近于现代的文学学科。
国学的学术价值观与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是一种人文思想与价值体系,表现出中华民族与中国人的基本人生价值观念与思想方法。
它的主干是儒家的尊重先祖,进德修业,内圣外王,以及道家的逍遥独立、禅宗的心灵自由、屈原的浪漫热烈的精神气质,是一种多元与和谐的精神文化体系。
它的精神价值与思想方法是高度一致的,即讲究阴阳和合,对立统一,开放包容,能够吸收外来文化,新陈代谢,生生不息。
国学如果从完整的意义来说,乃是指运用现代立场与眼光来研究中国传统学术的一门学问。
它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传统学术的内容;其二是用现代眼光来阐释与创新传统的学术。
因而振兴国学不仅是指光大传统,更主要是指激活国学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二、国学的兴衰沉浮
中国的学术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的情操。
这种文化情操在近代国学人物身上彰显得特别清晰。
从国学的历史来看,她与中华文明的兴衰起伏息息相关。
是中华民族面临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以来的动荡变化的命运遭际时的文化选择相关。
近代以来国学的兴起,正同中华文化在世纪之交的文化选择相关,可以大致分成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之前国学思潮的滥觞。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古老封建帝国的衰朽,以及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略,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滞后与愚钝也显示出来,在西方科技文明与学术文明的影响下,中国人在呼唤政治改良的同时,也开始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从最早的林则徐到维新运动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严
复等人都体现出这种融合中西,寻求变法图强的学术精神。
国学思潮正是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百日维新的失败,使人们看清了封建顽固势力的衰朽与残忍,于是引起了辛亥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十月革命爆发,马克思主义主义传入中国,西方学术长驱直入,导致了二十世纪初以来,人们在西方民主与科学影响下的文化思路,于是“五四”在猛烈批判中国传统学术与文化的同时,开始了对于西方政治体制与学术文化的全盘接受。
矫枉过正,走向文化的偏激也是在所难免的。
第二阶段,自1920年“五四”运动之后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国学的昌盛。
这是国学研究最为辉煌的时期。
自“五四”之后,随着人们对于当时的国势以及文化选择的重新思考,于是中国固有之传统再度被人们所审视与反思,正是在这一反思意识之上,形成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的国学兴盛时期。
当时的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率先开办国学门等形式的国学教育。
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提出,国学研究要“寻出中国之魂”,即中国文化的精神,也是当时许多国学研究实体与人物的共同想法。
值得关注的是,开学那天,梁启超作了题为《旧日书院之情形》的学术演讲。
当时的国学人物提出“融会中外,博通古今”的口号,在充分吸收外来学术文化的前提下,重铸学术与教育之魂。
从宏观战略的高度上提出了中国传统学术的在重建中华文化与中华之魂时的意义。
足可以为今人借鉴。
当时的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以及中央研究院均为国学研究的重镇,尤其是清华国学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更是具有学术偶像的意义,至今仍然广受世人的感佩。
当时全国的高校纷纷创办国学教育,比如东南大学、厦门大学、无锡国专等。
鲁迅1926年经
厦门大学文科学长经林语堂的引荐,曾在厦大任国学院讲座教授,之后才到中山大学任教。
国学命运的第三阶段,是指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目前。
这是指建国后国学命运的沉浮。
建国后,国学作为一门系统研究与阐释中国传统学术的学问,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
基本上销声匿迹。
在“文革“中更是受到整体上的打压。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学才获得了复兴的条件。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学与国学教育在北京大学袁行霈等学者倡导下,有了长足的发展。
2005年10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正式成立,标志着新的国学高潮的兴起。
近年来,随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国学全面复兴的时机已经成熟。
因此,国学的消长升降与中华文明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回顾百年孤独中的国学命运,我们可以看到国学是一种人文性与时代性极强的人文学术,是我们民族精神与民族命运的真实投射。
国学与中华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脉,是中华文化之魂。
中华文化有着人文地理与文化人类学上的深厚根基。
中华民族的这种文化传统是在洪荒年代艰苦卓绝的生存环境中萌生的,其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意蕴与历经沧桑而不泯的血脉,植根于这块黄河长江流淌滋润的农业文明大地之上。
《易传》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我们民族精神与中华之魂的写照,也是燃照今天的火炬。
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根源
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于黄河、长江流域一带。
中华疆域东临太平洋,北靠茫茫戈壁,西濒高山雪峰与万里荒漠,西南则耸立着青藏高原。
处于这样一种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