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橘颂》教案 鄂教版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教案之一:《橘颂》导入与导读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橘颂》的创作背景和作者2.掌握鄂教语文《橘颂》的大意和基本内容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1.对文学作品《橘颂》进行分析和解读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鉴赏能力教学难点:1.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2.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教学准备:1.PPT课件2.课堂发言奖励小红花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橘子的图片,并向学生展示2.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小时候是否吃过橘子,询问学生对橘子的印象和感受Step 2 导读(10分钟)1.教师出示《橘颂》的书籍封面和作者照片,并介绍鄂教语文《橘颂》的背景2.教师简要介绍作家方杰的经历和作品特点3.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橘颂》的开头部分,并解读其中的象征意义Step 3 分析探讨(20分钟)1.教师分段展示《橘颂》的文本,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2.教师提问:a.橘子在文中有何象征意义?b.文中的橘子形象有哪些特点?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的能力Step 4 情感鉴赏(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小时候是否有类似的橘子经历,鼓励学生分享个人故事2.教师以《橘颂》为主题,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对橘子的情感与感受Step 5 总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学作品的鉴赏和理解要点2.教师发放小红花,奖励课堂积极参与和发表优秀观点的学生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橘子的话题,唤起学生对橘子的回忆和情感体验,为学生打开了阅读《橘颂》的心扉。
通过导读、分析探讨和情感鉴赏等环节,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思考。
同时,通过奖励小红花的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但是,整节课的时间安排稍显紧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适当调整节奏,给学生更多思考和发言的时间。
教案编写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学习和探索,尝试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橘颂》教案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橘颂》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并背诵《橘颂》。
1.2理解诗歌的寓意,把握诗人的情感。
1.3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2运用朗读、默写、分析等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诗人对橘树的热爱,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2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诗歌的寓意和情感。
1.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2.1诗歌中抽象的意象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2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图片展示橘树,引导学生关注橘树的特点。
1.2邀请学生分享对橘树的了解和感受。
2.自主学习2.1让学生自主阅读《橘颂》,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橘颂》的创作背景。
3.课堂讨论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探讨诗歌的寓意。
3.2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讨论诗人对橘树的热爱。
4.诗歌鉴赏4.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4.2学生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诗歌的美。
5.拓展延伸5.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将诗歌中的寓意应用到生活中。
5.2邀请学生创作一首以橘树为题材的诗歌,分享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生在拓展延伸环节,能够将诗歌的寓意应用到生活中,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图片:展示橘树的图片。
2.资料库:关于《橘颂》的创作背景、诗人简介等资料。
3.诗歌鉴赏工具:用于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工具。
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八年级语文《少年中国说》《橘颂》鄂教版

初二语文《少年中国说》《橘颂》鄂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少年中国说》《橘颂》《少年中国说》教学目标:1. 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理解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3. 体会排比句和比喻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学法指导:1. 本文感情充沛,气势磅礴,而且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
应以此为训练蓝本,加强朗读训练,学有余力时,可以背诵个别段落。
2. 了解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经历,以便自己理解课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
3. 划分课文层次,理清课文的思路,从而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4. 深入探究作者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予以正确的评价。
应充分肯定作者的爱国热忱,肯定本文的思想教育价值,同时实事求是地评价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预习导引:1. 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三十自述》),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
戊戌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
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从“戊戌变法”前一两年开始,梁启超与夏曾佑、谭嗣同等先后提出“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并在创作上进行了积极的有意义的尝试。
与诗歌、小说、戏曲相比,梁启超在散文方面取得的成就要高得多。
他的散文议论纵横、气势磅礴,笔端常带感情,极富鼓动性,代表作《少年中国说》,针对中国现状,分析透彻,说理条理清楚,运用一连串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行文一泻千里,文章呈现出大气磅礴的风格。
2. 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00年,即甲午战争失败和戊戌变法流产,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前夕。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橘颂》课件 鄂教

7、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⑴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⑵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8、翻译下列句子。 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⑵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9、概括上面这一段的段意。
从此以后,南国之橘便蕴含了志 士仁人“独立不迁”、热爱祖国 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 所歌咏和效法了。这一独特的贡 献,无疑仅属于屈原,所以宋刘 辰翁又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 祖”。
home
拓展延伸
1.屈原作为一个爱国、追求崇 高人格的诗人.借橘的特性表达 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 国情感。那么,古今中外还有哪 些人具有“橘“的精神品质?
home
1.后皇:皇天后土。
BACK
嘉:美,或释为生育。 2.徕:同“来”。服: 服习南国水土。
BACK
曾(céng):通“层”。 曾枝,层层枝叶。 3.剡(yǎn)棘:尖刺。 橘枝有刺。
BACK
4.圆果:指橘子。抟 (tuán):通“团”,指 橘子长得圆美。
BACK
5.青黄杂糅:橘子皮色 有青有黄,相互错杂。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பைடு நூலகம்home
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 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 “颂”。前人多以为此诗作于屈原青 少年时代,也有人以为作于放逐江南 时期。清姚鼐“疑此篇尚在怀王朝初 被谗时所作”,似更符合诗中“闭心 自慎,不终失过兮”等句透露的诗人 境遇。
home
后皇嘉树1, 橘徕服兮2。 受命不迁, 生南国兮。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192022/1/192022/1/191/19/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192022/1/19January 19,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192022/1/192022/1/192022/1/19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教学构想】《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是《楚辞九章》中的一篇。
整首诗节奏感强,文辞优美,但语言较为深涩,而且还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模式进行:1.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疏通文字,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作者思路、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2.互动感悟:精读全文,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理解诗句意思,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在讨论、交流时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
3.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
4.鉴赏创造: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2.掌握诗歌朗诵技巧,通过朗诵逐步理解诗歌主旨。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4把握橘树的精神,理解作者借对橘坚贞品质的赞美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把握橘树的精神以及作者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安排] 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 橘树的这种奇异特性本是一大遗憾,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
所以他遭谗被疏时,以南国的橘树作为自己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咏物名篇一一《橘颂》。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文档资料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教学构想】《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是《楚辞?九章》中的一篇。
整首诗节奏感强,文辞优美,但语言较为深涩,而且还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模式进行:1.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疏通文字,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作者思路、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2.互动感悟:精读全文,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理解诗句意思,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在讨论、交流时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
3.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
4.鉴赏创造: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目的]1.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2.掌握诗歌朗诵技巧,通过朗诵逐步理解诗歌主旨。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4.把握橘树的精神,理解作者借对橘坚贞品质的赞美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把握橘树的精神以及作者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橘树的这种奇异特性本是一大遗憾,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
所以他遭谗被疏时,以南国的橘树作为自己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咏物名篇一一《橘颂》。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鄂教初中语文八上《橘颂》PPT课件 (二)

翻译:
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 适应当地的水土。)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你的品质坚贞不变,生长在江南的国 度啊。)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根深蒂固难以迁移,那是由于 你专一的意志啊。)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绿叶衬着白花,繁茂得让人欢 喜啊。)
湖北省秭归县
2.《楚辞》
《诗经》之后,战国后期,南方产生 了以屈原创作为代表的楚辞,形成了 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二座高峰。
楚辞的本义是楚国的歌词。楚辞渊 源于中国江淮流域的楚地歌谣,它大量 使用楚国的方言口语,描绘楚国的名山 大川、奇花异草和风俗习尚,充满了奇 异的想象和炽热的情感。述橘 树俊逸动人的外美。
第二部分为5-9节,从对橘树的 外美描绘,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 热情讴歌。
《橘颂》所讴歌和追求的的思想 品格及精神:
“深固难徙,受命不迁”的坚定 意志和爱国情怀。
“秉德无私,廓其无求”的政治 品格。
“闭心自慎,淑离不淫”的政治 修养。
《橘颂》通过赞美橘树,表现了 屈原对“受命不迁”、“秉德无私” 、“闭心自慎”品德精神的敬仰和爱 慕,充满着热爱祖国的情怀和坚贞不 渝、绝不同流合污的精神。
橘颂
屈原
一、教学目的
• 1. 了解屈原的生平、文学创作 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 2. 了解《楚辞》的产生及艺术 特点;
• 3. 深切领会《橘颂》所讴歌和 追求的思想品格及崇高精神;
• 4. 体会本诗所体现出来的咏物诗 的特点 。
二、屈原与《楚辞》
• 1.屈原生平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公元前 278),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丹阳 (今湖北秭归)人,出身于贵族。 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自幼勤 奋好学,胸怀大志,曾任楚国左徒、 三闾大夫等职。主张举贤任能,彰 明法度,联齐抗秦,限制贵族特权。 他的主张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和 诬陷。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 原、后顷襄王继位,屈原被放逐江 南。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痛心于 国家衰败,终于在秦国攻破楚国都 城后,投汨罗江自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优秀3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优秀3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浓厚感情。
2、欣赏优美的语言,体会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3、学习课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学习过程:一、知识积累1、回忆学过的《错过》,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德高望重,心中装满美好的季羡林先生因为燕园中的古藤萝被毁,写下了对灵魂之人强烈不满的《幽径悲剧》。
宗璞先生没有因为紫藤萝花架的一时被毁而心中,反而在紫藤萝花瀑前到生命的永恒。
诵读、_______这些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文字,我们能否感受到存活的?如果想要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和生活,不生活赐给我们的每一次良机。
2、收集有关作者资料,简介作者。
3、将你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写下来与同学讨论。
4、课前热身: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亲戚〔〕波光粼粼〔 ) 分歧 ( 〕酷冬〔〕霎时〔〕熬过〔〕桑树〔〕嫩芽〔〕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a、散步的人有:b、散步的地点是:c、散步的季节是: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答复〕e、本文的感情线索是;叙事线索是。
三、细读品味,合作探究〔再读课文〕1、合作探究,把握课文中心事件和人物。
a: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让一个平凡的家庭如此和美?b: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用一个词来概括人物的特点〕2、细读品味,感受亲情之美。
a、从词语的运用和表达的感情方面品味:“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b、从句式和表达的感情方面去品味下面5个句子。
1、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2、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3.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4、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5、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四、通读全文,互动探究1、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哪些道理?2、你怎样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似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3、本文表达的是初春时节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事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4、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五、用自己的话来小结课文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橘颂》教案鄂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和《楚辞》鉴赏的有关知识。
2、掌握课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诗文大意,并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4、了解咏物诗的基本特点。
5、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咏物诗寓情于物的写作特点和作者寄予诗中的爱国情怀。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之为橘树的故乡了。
《汉书》盛称“江陵千树橘”,可见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产橘而闻名遐迩。
不过橘树的习性也奇:只有生长于南土,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实了。
《晏子春秋》所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这不是一大缺憾吗?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
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
所以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
二、提问预习(小组讨论积分)
1、本诗选自(),作者(),我国()(时代)伟大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的()风格。
代表作有()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深固难徙()剡棘()圆果抟兮()梗其有理()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徕:)
⑵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迁:)
⑶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壹志:)
⑷曾枝剡棘,圆果抟兮(曾:)
⑸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纷缊:)
⑹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廓:)
⑺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苏世:)
⑻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离:)
三、师范读课文、生用心体会作者的思路及情感。
四、诵读领会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生自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大意。
(小组讨论)
(明确)天地间嘉美的桔树,适应南方肥壤沃土。
禀受天命不可迁植,只肯永远生地南楚。
根深蒂固难以迁徙,专心致志坚定不移。
叶儿碧绿花儿素结,繁枝茂叶令人欣喜。
密密枝丫尖尖小刺,圆圆果实挂满树枝。
青果黄果色彩斑斓,纹理花色灿烂绚丽。
皮色鲜明内瓤纯洁,犹如君子担当道义。
长得繁茂修饰得体,形象脱俗美丽无比。
赞叹你从小立志,与世俗迥然有异。
独立于世不肯迁移,这志节多令人惊喜。
节制自守虚心谨慎,始终不会犯过失咎。
秉持美德公正无私,可也天地一样不朽。
我愿与你生死相交,相与为友天长地久。
淑丽端庄终不淫逸,生性梗直知情识理。
年龄虽小却品高洁芳,堪作兄长可为我师表。
品行高洁好比伯夷,树立楷模千古光照。
总结:
诗人以橘树为喻,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品质和理想的坚定意志。
“橘”与诗人屈原的形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了诗人屈原忠于楚国,至死不渝的精神,体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形象等。
作者借橘树赞美坚贞不移的品格。
作者认为橘树是天地间最美好的树,因为它不仅外形漂亮,“精色内白”“文章烂
兮”,而且它有着非常珍贵的内涵,比如它天生不可移植,只肯生长在南国,这是一种一心一意的坚贞和忠诚,再如它“深固难徙,廓其无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这使得它能坚定自己的操守,保持公正无私的品格。
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愿意以橘树为师,与之生死相交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志向的表达。
第二课时
五、讨论
1、歌德说:“象征的奥妙就在于每个情节必须本身就有意义,同时指向某种意义
更大的情结。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试着举例子。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松:敖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红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菊:隐逸,高洁,脱俗。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月: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2、本文的橘有什么特质?请在文中找出原诗,它本身的意义在哪里?
3、在本文中橘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4、请同学们概括文章的主旨。
六、搀扶式鉴赏,教给学生诗歌的鉴赏方法。
明确(师生共同总结)
《橘颂》可分两节,第一节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
开笔“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等三句就不同凡响:一树坚挺的绿橘,突然升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它深深扎根于“南国”之土,任凭什么力量也无法使之迁徙。
那凌空而立的意气,“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顿令读者升起无限敬意!橘树是可敬的,同时又俊美可亲。
诗人接着以精工的笔致,勾勒它充满生机的纷披“绿叶”,晕染它雪花般蓬勃开放的“素荣”;它的层层枝叶间虽也长有“剡棘”,但那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它所贡献给世人的,却有“精色内白”,光彩照人的无数“圆果”!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正是如此“纷緼宜修”、如此堪托大任!本节虽以描绘为主,但从字里行间,人们却可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嘉树”的一派自豪、赞美之情。
橘树之美好,不仅在于外在形态,更在于它的内在精神。
本诗第二节,即从对橘树的外美描绘,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
屈原在《离骚》中,曾以“羌无实而容长”(外表好看,却无美好的内质),表达过对“兰”、“椒”(喻指执掌朝政的谗佞之臣)等辈“委其美而从俗”的鄙弃。
橘树却不是如此。
它年岁虽少,即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它长成以后,
更是“横而不流”、“淑离不淫”,表现出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
诗中的“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一句,乃是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它在颂橘中突然揽入诗人自己,并愿与橘树长相为友,面对严峻的岁月,这便顿使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一起。
而后思接千载,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收结,全诗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华——在两位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前文所赞美的橘树精神,便全都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而高高映印在历史天幕上了!
从现在所能见到的诗作看。
《橘颂》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
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
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楚辞灯》)的奇特境界。
从此以后,南国之橘便蕴含了志士仁人“独立不迁”、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了。
这一独特的贡献,无疑仅属于屈原,所以宋刘辰翁又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
七、品位诗歌,鉴赏和体会艺术技巧。
再读课文,仔细体会诗歌使用的高妙的艺术技巧,体会其妙处。
八、迁移延展,开拓视野,提高鉴赏水平。
狼子野心
[清]纪昀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乃杀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悼言。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注释①俟:等待。
②遁逸:深深地隐藏
九、作业:请同学们仿照《橘颂〉的写作手法,选择身边的一件事物进行描绘。
32940 80AC 肬l29537 7361 獡 38298 959A 閚24095 5E1F 帟27220 6A54 橔[22755 58E3 壣36066 8CE2 賢a38745 9759 静28113 6DD1 淑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