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远程教学教育大学语文考试
南京网院大学语文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一、阅读《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章,然后回答问题:(20分)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於孔子,曰:“季氏将有事於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脩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於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牆之内也。
”1.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有哪三条?答: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有:第一,“求!无乃尔是过与”认为是祭祀东山的主人,不可伐;第二,“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认为是在国境之内,不必伐;第三,“是社稷之臣也”认为是社稷国家的臣子,不应伐。
2.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答:文中体现的孔子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3.本文采用什么方式来展开议论的?答:本文中采用了“对话“的方式来展开讨论。
4.本文采取了哪种驳论方式?答:本文采用的驳论方式为“驳对方的论据”。
5.文中带下划线的一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答: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作用:引名人名言增强说服力。
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作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反诘:“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作用:强调对方身在其位,不能陈力尽职。
二、试以《滕王阁序》为例,简述骈文的几个特点。
南大网院大学语文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位古代文学家被誉为“诗仙”?A. 杜甫B. 李白C. 王维D. 白居易2.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刻有哪八个字?A. “通灵宝玉,妙不可言”B. “宝玉通灵,黛玉心伤”C. “通灵宝玉,大观园主”D. “宝玉通灵,人生如梦”3. 下列哪部作品属于现代小说?A. 《三国演义》B. 《水浒传》C. 《红楼梦》D. 《围城》4.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出自哪位诗人的哪首诗?A. 李清照《如梦令》B. 李煜《虞美人》C.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D. 杜甫《春望》5. 下列哪位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A. 莫泊桑B. 福楼拜C. 雨果D. 马克·吐温6.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哪篇经典?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孟子》7. 下列哪位诗人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人物?A. 李白B. 杜甫C. 王之涣D. 李商隐8. “千里共婵娟”出自哪首诗?A.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B. 李白《静夜思》C. 杜甫《月夜忆舍弟》D.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9. 下列哪部作品是鲁迅的代表作?A. 《阿Q正传》B. 《呐喊》C. 《彷徨》D. 《故事新编》10. 下列哪位诗人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A. 王维B. 孟浩然C. 李白D. 杜甫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分别是:A. 《西游记》B. 《三国演义》C. 《红楼梦》D. 《水浒传》E. 《红楼梦》2. 下列属于中国古典诗词体裁的有:A. 词B. 诗C. 散文D. 传奇E. 唱和3. 下列哪些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墨子E. 韩非子4. 下列哪些是现代著名作家?A. 鲁迅B. 老舍C. 巴金D. 曹禺E. 张爱玲5. 下列哪些是文学流派?A. 现实主义B. 浪漫主义C. 自然主义D. 象征主义E. 抽象主义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唐诗三百首”的编纂背景和意义。
大学语文.d1(推荐文档)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问答题(每题10分,共100分):一、周恩来总理生前有一次观看《霸王别姬》这出戏,对戏中刚愎自用的楚霸王项羽由辉煌的顶峰很快走向穷途末路的全过程曾用23个字作了精辟的点评:“一言堂”、“一家之长”、“一意孤行”、“一筹莫展”、“一曲挽歌”、“一败涂地”。
请阅读《史记·项羽本纪》,并结合这些点评分析项羽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项羽这个人项羽出身贵族,而且是武将世家,处事风格常以武者风范,不太顾及他人的看法,过于个性化,容易自大,并且主观性很强。
过多的胜利以及一些阿谀奉承扩大了他的这些心态,在他的心理上产生了升华。
让他认为武力可以解决一切,而且自己是战无不胜的。
所以他轻视一切人,轻视世间他一切的对手。
用现在的话说,这是一种放眼天下舍我气谁的霸气。
争夺天下要的是现实、利益、不择手段,当然还要笼络人心。
当然项羽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很重要的两条,一是气度,项羽过于个性化,一意孤行,过于个性化的人不好相处,这让他得罪了很多人才失去了很多人才。
二是使用人才,项羽也有很多的人才,其实不输于刘邦。
不过一个能力过强的人是很难相信别人的,大部分的事情会自己亲力亲为去做,项羽个人才能过高,导致下属自认出谋不及项羽,所以真正说话的人比较少,要知道你是要当皇帝的不是要当将军霸王,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
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不过是一名强悍的勇士而已。
二、阅读《战国策·齐策四》“赵威后问齐使”章,然后穷尽式地分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後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南大网院补考试卷语文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是()A. 炽热摇曳沆瀣一气B. 漫步狼藉遮天蔽日C. 瘦削振聋发聩毛骨悚然D. 漫无边际惊涛骇浪蜿蜒曲折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A.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B. 他的书法作品得到了广泛的好评,被许多收藏家争相购买。
C.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D. 她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功地克服了种种困难,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3. 下列词语中,与“豁然开朗”意思相近的是()A. 一帆风顺B. 一马平川C. 一蹴而就D. 一挥而就4. 下列句子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他努力学习,希望有一天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B. 这座大楼就像一座巍峨的城堡。
C. 他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
D. 她的歌声像黄鹂一样婉转动听。
5. 下列成语中,与“刻舟求剑”意思相反的是()A. 指日可待B. 随波逐流C. 亡羊补牢D. 画蛇添足二、阅读理解(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在我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名叫孔子。
他提倡“仁爱”、“礼治”,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简述孔子的主要思想。
(2分)2.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念的理解。
(3分)3. 你认为孔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还有哪些现实意义?(3分)三、作文(60分)题目:以“传承与创新”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要求:立意鲜明,观点正确,结构完整,语言流畅,书写规范。
注意: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推荐文档)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问答题 (共10题,总分值100)1.请谈谈契诃夫短篇小说《苦恼》主人公姚纳苦恼的具体内容及小说要表现的主题。
(10 分)答:一、主人公姚纳苦恼的具体内容:姚纳的苦恼是妻子、儿子都相继去世,生活贫困、孤苦无助,他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然而偌大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好对着自己的小母马诉说,因此车夫姚纳的苦恼更是一个冷漠、自私的社会给予他的孤独。
二、《苦恼》小说要表现的主题:小说描写一个老马夫姚纳儿子刚刚死去,他想向人们倾诉自己心中的痛若,无奈偌大的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够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能对着他的小母马诉说。
作品通过无处诉说苦恼的姚纳的悲剧,揭示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自私、冷酷无情,这正是当时俄国社会生活的剪影。
《苦恼》的副标题是“我拿我的苦恼向谁去诉说?”这句话出自《旧约全书》。
(一)、小说用以小见大手法反映社会现实的特色。
契诃夫小说总体艺术特征是以小见大。
《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都是通过小事件小人物反映整个社会或重大主题。
本篇小说车夫姚纳的故事本身极其简单,在常人看来,或者无可写之处,但是契诃夫却深刻挖掘其内涵,通过这件小事写出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体现了以小见大的特色。
这正是他小说总体风格的体现。
(二)、小说用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态。
小说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态。
姚纳与军人、三个年轻人的对话,不仅简洁生动,而且符合特定环境和场合下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能恰当地映射出人物此时此地的内在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修改特点和很强的表现力。
(三)、对比手法与对应的暗示手法作者把“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相对比,从而收到强烈的表达效果。
作者先写了姚纳心中的苦闷三次与人倾诉都未成功,或者受人斥骂,或者受人嘲讽,或者根本不引人注意,三次与人倾诉,异中有同,总之是不被人理解和同情。
大学语文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以月亮的阴晴圆缺比喻人间的悲欢离合。
2、“把酒问青天”中的“把”意思是拿。
3、“高处不胜寒”中“不胜”的意思是经受不住。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绮户”是指彩绘雕花的门户。
5、“千里共婵娟”中“婵娟”是指明月。
6、“弃甲曳兵而走。
”其中“兵”的意思是兵器。
7、“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其中“见背”的意思是背弃。
8、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9、“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其中“属”的意思是告诉。
10、“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其中“尔”的意思是这样。
11、“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其中“来”的意思是招来。
1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中“乃”的意思是你。
13、“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其中“过”的意思是登门拜访。
1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对偶、谐音、双关。
15、“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其中“是处”的意思是到处。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观点的是:(C)A.孔子B.庄子C.孟子D.韩非子2、“数罟不入洿池”中“数”的读音是:(B)A.shùB.cùC.shuòD.shǔ3、“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中“凶”的意思是:(B)A.凶恶B.饥荒C.危险D.不吉利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塗有饿莩而不知发”中解释全对的是:(D)A.检:检查;塗:通“途”,道路;莩:通“殍”,饿死的人;发:开仓济民B.检:约束;塗:通“途”,道路;莩:通“殍”,饿死的人;发:发展。
C.检:检查;塗:涂抹;莩:通“殍”,饿死的人;发:收尸。
D.检:约束;塗:通“途”,道路;莩:通“殍”,饿死的人;发:开仓济民。
南京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专科起点本科

南京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专科起点本科大学语文入学测试模拟卷(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的()。
A. 秦策B. 齐策C. 楚策D. 赵策2. 下列句子中“为”字表示被动的是()。
A. 窃以为君市义。
B.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D. 不如早为之所。
3. 《谏逐客书》劝谏的对象是()。
A. 秦孝公B. 秦缪公C. 秦惠王D. 秦王嬴政4. 在宋代作家中,文艺创作成就最全面的一位是()。
A. 欧阳修B. 王安石C. 苏轼D. 陆游5. 徐志摩是()的骨干。
A. 文学研究会B. 创造社C. 新月社D. 语丝6. 《爱尔克的灯光》的作者是()。
A. 郁达夫B. 巴金C. 老舍D. 茅盾7. “祸起萧墙”这个成语的出处是()。
A. 《论语》B. 《孟子》C. 《左传》D. 《庄子》8. “井底之蛙”这个典故最早见于()。
A. 《庄子》B. 《论语》C. 《孟子》D. 《战国策》9. 《论快乐》的作者是()。
A. 朱自清B. 朱光潜C. 鲁迅D. 钱锺书10.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
”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
A. 比喻 B. 夸张 C. 拟人 D. 排比11. “心灵的灰烬”比喻人生中的烦恼、挫折等在人心灵之火燃烧后留下的情感堆积,就像是废墟。
使用“灰烬”一词,这种修辞手法是()。
A. 比喻B. 象征C. 夸张D. 暗示12. 《郑伯克段于鄢》一文选自()。
A. 《孟子》B. 《战国策》C. 《国语》D. 《左传》13. 《李将军列传》选自()。
A. 《史记》B. 《汉书》C. 《后汉书》D. 《三国志》14. “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其中“相”的意思是:A. 互相B. 察看C. 相貌D. 宰相15. “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大学语文试题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1、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的末尾评论道:“《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请把这段评论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分析这段评语体现了司马迁的什么态度?(10分)答:“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自身行为不正,即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
”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我看到李将军诚恳朴实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于言谈。
到他死的那天,天下认识和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
他那忠实的品格的确得到士大夫们的信赖么?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可是树下自然会被人踩成一条小路。
”这话虽说是小事,却可用来说明大道理呀。
这段评语体现了司马迁的态度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端正行去影响别人,为给众人树立好榜样!2、周厉王压制民众的批评,最终的下场是什么?召公说:“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於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这些劝谏语有什么启发意义?(用250-350字回答问题)(10分)答:作为《国语》中的名篇,至今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它经常被人们拿来论述“不能堵塞言路”这一道理。
身为一国之君,厉王衷心希望全体臣民能完全依自己意志行事,召穆公对此则不以为然,他忧心忡忡地告诫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一、依据《资治通鉴》“赤壁之战”的文本,具体说明司马光等历史家在刻画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鲁肃、黄盖等人物时采用了哪两种主要手法?请一一填写下表空格举例说明。
人物手法对比衬托曹操曹操将要从江陵顺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
”于是与鲁肃一起去见孙权。
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信,挟天子而令诸侯,要求孙权顺迎。
衬托出诸葛亮的当机立断反衬出曹操的多疑刘备孙权诸葛亮欲用激将法使孙权下决心抗曹——“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孙权则一言挑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显示了其英雄气概,并进而机智的询问刘备一方还有多少实力:“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当听到诸葛亮介绍刘备尚有二万多兵,并听了曹军的种种不利因素之后,“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孙权与人谈话,开始很谨慎,不露锋芒,一旦决断,就口口声声骂曹操为“汉贼”“老贼”,势不两立,态度十分坚决。
谨慎而又有决断,这在孙权身上完全是统一的衬托出了孙权的谨慎和决断诸葛亮诸葛亮去找孙权求救时,却从不明提“求救”二字,而是一味动员孙权拒曹,因为只要孙权拒曹,刘备就自然得救了。
诸葛亮善于外交辞令,不卑不亢,他直言曹军的强大,也不讳言刘备打了败仗,他采用激将法劝告孙权;鲁肃开篇时去劝刘备,联合对抗曹操时,对刘备说吴巨平庸,孙权的军队强大合作的话会更有利,还和诸葛亮攀关系。
衬托出诸葛亮的智慧反衬出鲁肃的庸俗周瑜周瑜要求替将军谋划这场战争,在各位文武官员面前斩断奏案明志。
与那些害怕曹操请求归顺的文武官员作对比。
衬托出周瑜的勇敢无畏的精神鲁肃孙权把信拿给众部下看,纷纷劝孙权归顺,孙权很失望。
而只有鲁肃追了出来,所诉的想法与孙权的想法一样。
借众人的反应反衬出鲁肃对孙权的衷心和了解黄盖黄盖假装投降,于是曹军全军覆没。
和那些没有挺身而出的士兵作对比,突出了黄盖的忠心和勇敢二、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的末尾评论道:“《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请把这段评论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分析这段评语体现了司马迁的什么态度?答:《传》上记载,“为人正直无私,不需要命令也可以使人跟随听从他,其为人偏斜自私,就算是身处高位,也不能够使人听从他。
”这句话就是说李广将军吧?我见过李广将军的样子,外表就像乡村的野夫,也不能言善辩。
但是他死的时候,天下的人不论了解或者不了解他的人,都为他哀痛,李广将军的忠实和诚信确实影响了当世的士大夫们了!古人有谚语“桃李树下,虽无招揽,但自成小路”这句话虽然短,但是可以用在大的道理上。
这段话是司马迁感情自然的流泻,字里行间渗透了对传主李广精神品格的褒扬,以及对他遭遇的深厚同情。
最后,用评论的形式,揭示李广的智勇双全、品德高尚都来自于他的忠实厚道。
三、试结合文本分析黄淳耀《李龙眠画罗汉记》这篇优秀的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答:这篇说明文的写作技巧是:总分结构,最后一段应用了作诠释的写作手法。
一、总说——图上十八人,画的一角受潮,仅存罗汉十五个半和三个童子。
二、分说——画中没有渡江有五个人:一个正好在画纸的损坏处,只看到腰和脚。
一个戴着斗笠手拿拐杖,衣袖飘扬,好像并不想渡江。
一个直立着眺望远方,自言自语。
一个左脚跪着,右脚蹲着,两手交叉抱住膝盖,两双鞋子脱放脚边,回头微笑着。
一个坐在岸边,用手撑住地面,把脚伸进水里,好像在探测江水的深浅。
正渡江的有九个人:一个用手掀起衣摆,一个左手拄着拐杖,眼睛都向下看,嘴张得大大的合不拢。
一个脱下衣服,两手托着,顶在头上。
一个把拐杖拄在身前,回头看两手托衣的那个人。
两个童子头发蓬松,一起抬着一个人渡水。
他们抬着的人,眉毛长得盖住了面颊,长相奇特得好像秋潭中的老蛟龙。
一个仰着头看长眉老人。
一个相貌也老了,驼着背拄着手杖,离岸不远,那神情就好像在庆幸自己快要到岸了。
一个靠在童子背上,那童子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唇抿得紧紧的,反过手来背着他,好像重得他受不了。
一个相貌比驼背的更老,右脚已登岸,左脚还在水中,好像爬不上去,一个已经上岸的人,捉住他的右手,作势要拉他上来。
老人嘟着嘴,嘴上的皱纹都显露出来了。
又有一个已登岸的人,还赤着双脚,拿出鞋子准备穿上,却又抬头看着石壁,用一根手指挖鼻孔,很得意地笑着。
三、作诠释按照佛家的说法罗汉是得道者的称呼,后代流传的高僧传中,还有神僧跨法杖飞行、乘木杯渡水的记载。
而这些罗汉渡江,竟然艰苦成这样子,真是令人特别奇怪。
我推测作画者的用意,难道是因为佛陀的动作、休息、说话及沉默,都和一般的人相同,然而世上学佛的人,只想去追求高超怪异、变幻莫测、可喜可惊的迹象,所以画这一幅图,来告诫启发他们吗?从前人说太清楼所藏的吕洞宾画像,相貌庄重如同孔子、老子,和其他画家画成超脱尘世的样子不同,应当就是这个用意。
四、《世说新语·政事》“陶公性检厉”一则:“陶公性检厉,勤於事。
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
後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後犹湿,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
後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
”请用自己的话复述:作者是用了哪三个例子来刻画陶侃性格之细致严格的?答:作者用以下三个例子来刻画陶侃性格之细致严格的:1、陶侃命令监造船只的官员将锯木屑全都收集起来;正月初一集会下雪时,用锯木屑铺盖在台阶上;2、陶侃叫人把毛竹头收集起来,后来组装船只,这些竹头全都用来做竹钉;3、陶侃曾在当地征调竹篙,有一位主管把毛竹连根拔出,就用竹根代替铁足,陶侃便把他连升两级加以任用。
五、(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请问《荀子·劝学》中的这两段话各是什么意思?它们分别给您什么启发?答:第一段话的意思是: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启示:平时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不要死挨死板,要灵活运用,善于使用各种工具。
第二段话的意思是: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
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启示:只要不停的坚持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六、阅读柳宗元《三戒》,请分别说说《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的寓意;并进而概括柳宗元寓言最突出的特点。
答:《临江之麋》寓意:该文是《三戒》中的第一篇。
按作者在“序”中所说,“临江之麇”所讽刺的是“依势以干非其类”,就是倚仗他人势力求得与对方要好的那种人。
“至死不悟”四个字,既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也勾画出麋的可怜与可悲。
这则寓言故事在写法上突出的是细致逼真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写出犬吞食弱者的本性;“外犬见而喜且怒”用拟人的笔触刻画犬的心理活动。
《黔之驴》寓意:该文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该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
此外,以“三戒”为三篇文章的总题目,并以“黔之驴”为该文的题目,也表明作者讽刺意图的指向。
但读者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该文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永某氏之鼠》寓意:凡是害人的东西,即使一时可以找到“保护伞”,这种庇护也是不可能长久的,最终还是没有好下场。
对待那些坏人坏事,决不能姑息、妥协,要勇于面对、坚决予以打击,决不能任由他们胡作非为。
暗喻小人得志虽能嚣张一时,却不能长久。
这则寓言,深刻有力地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讽刺了纵恶逞凶的官僚和猖獗一时的丑类。
作者借麋、驴、鼠三种动物的可悲结局,对社会上那些倚仗人势、色厉内荏、擅威作福的人进行辛辣的讽刺,在当时很有现实的针对性和普遍意义。
三篇寓言主题统一而又各自独立,形象生动而又寓意深刻,篇幅短小,语言简练而又刻画细致、传神,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七、请结合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下列文段,简论逆境、坚毅的性格与成就事业的关系。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脩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託於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答:司马迁是个性格坚毅的人,他受了宫刑却没有自哀自怨,而是化悲愤与力量完成了自己的梦想。
如果是一个性格软弱的人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史记的。
他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愤而著书的典故,表现了自己隐忍的苦衷、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
这些典故,援古证今,明理达情,让我们更深刻的感受到了作者伟岸的人格和沉郁的感情。
面对人生坎坷,有时候坚持会很孤独,但我们要学会坚持,要有好的心态,对人、对事、对生活都要有正确的认知和态度,这样才会有正确的方向来引导我们。
要学会为成功找方法,不要为失败找理由。
八、请结合《诗经·豳风·七月》诗,谈谈周代豳地的物候和农夫一年里的劳苦之事及其生活状况。
可用填写“月表”的形式来回答。
《诗经·豳风·七月》月表豳历夏历物候农夫的劳苦之事农夫的生活状况一之日十一月觱发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无衣无褐二之日十二月栗烈其同,载缵武功,献豣於公。
凿冰冲冲何以卒岁?三之日正月于耜;纳(冰)于凌阴四之日二月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
春日、蚕月三月载阳,有鸣仓庚;(日)迟迟女执懿筐,爰求柔桑;采蘩。
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