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合集下载

危害公共安全罪量刑标准

危害公共安全罪量刑标准

危害公共安全罪量刑标准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重要罪名,主要针对那些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包括破坏交通设施、放火、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该罪的量刑标准是在审判时根据罪行的情节、危害程度、对社会的危害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的。

下面将从不同类型的危害公共安全罪行予以分析,细致介绍危害公共安全罪行的量刑标准。

1. 破坏交通设施罪破坏交通设施罪是指破坏公路、铁路、航道、航空港、机场、码头等交通设施的行为。

这种罪行对公共交通运输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对于破坏交通设施的行为,量刑标准应该注重惩治罪犯,起到威慑作用。

一般情况下,破坏交通设施罪的刑期为5年以上1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可以并处罚金。

若破坏的是重要的交通设施,如大型铁路枢纽、机场、关键的交通枢纽等,则应加重处罚。

如果导致了严重后果,比如造成多人死亡、重大财产损失等,判处无期徒刑是可以接受的。

2. 放火罪放火罪是指故意纵火或者放火导致严重后果的行为。

这种罪行最常见于住宅区、商业街区、工厂及办公楼等人员密集场所。

放火行为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引起社会恐慌和不安。

放火罪的刑期因情节不同而不同,其量刑标准应该根据放火的场所、纵火的意图、后果的严重程度等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如纵火罪导致人员伤亡或严重财产损失,判处无期徒刑或死刑。

如果纵火罪行造成较轻后果,达到 3 年以上 10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对社会具有较大危害的,判处15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

3. 前科累累者危害公共安全罪前科累累者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已有犯罪记录的人故意实施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在社会上引起恐慌和不安,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威胁。

前科累累者危害公共安全罪,其处罚应综合考虑罪犯的前科情况、危害程度以及对社会影响的大小等因素。

对于这种罪行的量刑标准,应该根据罪犯的情节、犯罪动机、危害程度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测算,判处刑期一般是 5 年至 10 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浅析危害公共安全罪与危险驾驶罪的认定

浅析危害公共安全罪与危险驾驶罪的认定

浅析危害公共安全罪与危险驾驶罪的认定危害公共安全罪与危险驾驶罪是刑法中的两个常见罪名,均属于危害行为罪。

本文将从罪名定义、认定标准、适用范围与刑罚量刑等方面,对危害公共安全罪与危险驾驶罪进行浅析。

一、危害公共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14条中规定:“大肆散布谣言,惊扰公共秩序;编造、故意传播虚假危险情报,扰乱公共秩序;故意制造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危害公共安全罪主要是针对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行为,包括大肆散布谣言、编造虚假危险情报、故意制造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等行为。

对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认定,要求行为人具有故意或者过失,具体应根据不同行为的特点进行判断。

对于大肆散布谣言的行为,要求行为人明知或应知其所散布的信息为谣言,并且故意散布,并导致公共秩序的严重混乱。

对于编造虚假危险情报的行为,要求行为人明知或应知其所编造的情报为虚假,且故意传播,并导致公共秩序的严重混乱。

对于故意制造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要求行为人故意违反国家规定,制造危险方法,并且实施危险方法时,有可能危害公共安全。

对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要求行为人以危险方法实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行为人虽然未必具有直接意图危害公共安全的目的,但是行为本身会引发社会公共安全的危险,应认定为危害公共安全罪。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适用范围比较广,可以针对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公共机关建筑等涉及到公共安全的场所和设施,保障公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对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量刑标准,应根据罪行造成的危害程度、社会危害性、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以达到惩罚犯罪的目的。

二、危险驾驶罪危险驾驶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3条中规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但尚不构成其他罪的,杜撰、故意变造机动车驾驶证、行驶证,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驾驶证、行驶证,或者使用其他人的机动车驾驶证、行驶证,驾驶机动车,在道路上危害公共安全的,处六个月以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或者没有危害公共安全的,处拘役或者罚金。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是指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其危害性极大,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严重犯罪行为,对于此类犯罪行为,司法机关将依法严厉打击,维护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安宁。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一、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交通工具安全的行为。

例如,在飞机、火车、轮船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实施破坏、纵火、爆炸等危害行为,严重威胁乘客和乘务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场所安全的行为。

例如,在商场、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实施放火、投放危险物质等行为,给公众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危险。

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设施安全的行为。

例如,在桥梁、隧道、水库等公共设施上实施破坏、炸毁等行为,严重影响社会正常运行。

四、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交通设施安全的行为。

例如,在道路、铁路、水域等公共交通设施上实施破坏、纵火、炸毁等行为,给公众出行带来极大的危险。

五、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行为。

例如,散布传染病、投放有毒物质等行为,给公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针对以上几种情形,我国刑法对危害公共安全罪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对其进行了严格的法律制裁。

对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犯,司法机关将根据其犯罪行为的具体情节和危害程度,依法做出相应的刑事处罚。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严重性不言而喻。

一旦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将给社会和公众带来极大的危害,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治意识,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安宁。

综上所述,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对于此类犯罪行为,司法机关将依法予以严厉打击。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安宁。

希望广大民众能够增强法治意识,共同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关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规定

关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规定

关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规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犯罪类型,主要是针对那些以危险的方法威胁公共安全、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进行规制和惩治。

下面将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主要包括爆炸、放火、投放危险物质、武力恐吓、骚扰等行为。

其中,爆炸罪是指故意以爆炸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引发爆炸造成爆炸物损害、人员伤亡或者财产重大损失的行为;放火罪是指故意纵火或者野火蔓延造成严重火灾,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故意向公共场所或者其他可能危及社会公众的场所投放危险物质,可能造成人员伤害或者财产损失的行为;武力恐吓罪是指以武器、爆炸物品、毒害物品或者其他危险方法,以及其他危及人身安全的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骚扰罪是指以滋扰、骚扰、恐吓等方式,妨害他人生活、工作秩序,扰乱正常社会秩序的行为。

其次,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实施主体包括个人和组织。

个人作为一种主体,指的是以个人名义或个人行为对公共安全进行威胁破坏的行为。

个人在实施此罪时,往往是以个人意愿、动机为驱动,以个人行为为基础,以达到满足个人的其中一种目的或满足其中一种个人情绪需求为目的展开行动。

组织作为另一种主体,指的是以非个人名义组织活动的集体行为,这种行为一般是有预谋的,可能是因一些利益博弈、政治目的等因素催生的,具有明确组织或共谋的一定模式。

再次,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触犯后果不仅是直接的人身和财产损失,还包括对社会秩序、社会稳定的破坏。

由于侵犯公共安全可以导致重大的社会后果,对此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非常大。

对于侵犯公共安全的行为,一旦社会因此产生不安定的现象,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国刑法对于此类犯罪行为实行了较为严厉的打击制度。

最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也需要进行法律救济和惩治。

对于侵犯公共安全的行为,不仅需要对其实施者进行适当的刑事处罚,还需要对其造成的后果进行追究和赔偿。

危害公共安全罪量刑标准

危害公共安全罪量刑标准

危害公共安全罪量刑标准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以危害公共安全为目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这类行为可能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在我国刑法中也有明确的量刑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量刑标准主要包括对犯罪主体的刑罚和对犯罪行为的处罚。

首先,对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主体,刑法规定了不同的刑罚幅度。

一般情况下,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主体是指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人。

根据犯罪的具体情节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对于不同情况下的犯罪主体,刑法规定了不同的刑罚幅度。

比如,对于因疏忽、玩忽职守等原因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人,其刑罚幅度可能相对较轻;而对于蓄意实施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行为人,其刑罚幅度则可能相对较重。

其次,对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行为,刑法也规定了相应的处罚。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行为主要包括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这类行为可能会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刑法对此类行为也进行了明确的处罚规定。

对于不同情节下的危害公共安全罪犯罪行为,刑法规定了相应的处罚幅度。

比如,对于因疏忽、玩忽职守等原因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其处罚幅度可能相对较轻;而对于蓄意实施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行为,其处罚幅度则可能相对较重。

总的来说,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量刑标准是根据犯罪主体和犯罪行为的具体情节和后果来确定的。

在司法实践中,要根据犯罪的具体情节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对犯罪主体和犯罪行为进行综合考量,确定相应的刑罚和处罚幅度。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危害公共安全罪量刑标准

危害公共安全罪量刑标准

危害公共安全罪量刑标准危害公共安全罪是刑法中的一种犯罪行为,其犯罪形式多样,具体包括爆炸、放火、投毒、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等行为。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严重性不仅在于其可能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更在于它对社会秩序和公众安全的直接威胁。

因此,针对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量刑标准应该具有一定的严厉性,以达到合理的惩罚和预防的目的。

首先,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量刑应该与犯罪行为的结果和后果有关。

比如,如果犯罪行为导致了严重的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或者对公共秩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那么量刑标准应该要更加严厉。

此时,可以考虑判处重刑,甚至终身监禁,以向社会传递出对这种严重犯罪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其次,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量刑也要考虑到犯罪主体的主观恶性和犯罪动机。

如果犯罪主体是出于恶意,并且有明确、恶劣的犯罪动机,那么量刑标准可以适当加重。

例如,如果有人蓄意制造爆炸装置,并决心要对一些公共场所进行爆炸袭击,致使多人伤亡,那么量刑标准应该要更加严厉,以示对其极端恶意行为的痛斥和惩罚。

此外,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量刑也需要考虑到犯罪主体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例如,如果犯罪主体是一个危害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是犯罪集团的首要成员,那么其犯罪行为应被视为特别严重。

因此,量刑标准可以适当加重,以示对其对社会造成的更大伤害和危害的严厉惩罚。

最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量刑还应该充分考虑犯罪主体的认罪态度、悔罪表现以及对被害人的赔偿情况。

如果犯罪主体能够积极认罪、悔罪,并积极主动赔偿被害人的损失,那么可以从量刑上给予适当的减轻。

这种减轻量刑的做法,不仅能够给犯罪主体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也能够让社会和被害人都感受到司法公正和人道主义的力量。

总之,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量刑标准应该具有一定的严厉性,以达到合理的惩罚和预防的目的。

在确定量刑标准时,应综合考虑犯罪行为的结果和后果、犯罪主体的主观恶性和犯罪动机、犯罪主体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犯罪主体的认罪态度、悔罪表现以及对被害人的赔偿情况等因素,确保量刑具有公正、合理和灵活的特点,既能有效地惩戒罪行,又能促使犯罪主体回归社会,推动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危害公共安全罪量刑标准

危害公共安全罪量刑标准

危害公共安全罪量刑标准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手段,对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行为,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严重罪行。

危害公共安全罪行为严重,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在量刑标准上也有着严格的规定。

首先,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量刑标准受到了我国刑法的规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对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分子,依法应当从重处罚。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量刑标准主要包括对犯罪情节的认定和对犯罪分子的处罚程度。

其次,对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情节,刑法规定了一系列的情节,如,犯罪的手段、对象、结果等。

犯罪手段采用爆炸、放火、投放危险物质、破坏交通工具、设施等危害公共安全的手段,对象是指对公共场所、交通工具、设施等进行破坏,结果是指对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这些情节都将对犯罪分子的量刑产生重要影响。

再次,对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处罚程度,刑法规定了具体的量刑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对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分子,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判处死刑;情节严重的,可以判处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可以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量刑过程中,法官需要全面综合考虑犯罪分子的主观恶性、客观危害程度、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量刑应当符合法律规定,并且公正、合理。

同时,对于首次犯罪的未成年人和犯罪情节较轻的犯罪分子,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总之,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量刑标准是严格规定的,法官在量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犯罪情节和犯罪分子的情况,确保量刑符合法律规定,公正合理。

希望全社会能够共同努力,加强对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打击,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宁与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解读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解读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解读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解读释义是对我国刑事法律规范的解释和说明,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用刑事法律。

通过对相关法律条文和相关法律文书的解析,可以为实践中的法律适用提供指导和参考。

以下是对部分常见刑法条文的解读释义。

1. 危害公共安全罪(第114条)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手段或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危害公共安全是指妨碍公共秩序的正常进行,危及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等。

2. 贪污罪(第385条)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侵占、窃取公共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行为。

贪污罪的主要特征是侵占或非法收受的财物属于国家或者其他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人民群众集体所有。

3. 故意杀人罪(第232条)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故意杀人罪是以主观意图为要素的,需具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明确主观意图。

4.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第245条)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是指对他人非法剥夺或限制人身自由、侮辱、体罚、虐待等一系列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侵犯行为。

5. 贩卖人体器官罪(第279条)贩卖人体器官罪是指以营利为目的,非法买卖人体器官的行为。

贩卖人体器官是指将他人的器官出售给他人,以谋取非法利益。

6. 渎职罪(第397条)渎职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明知违法依然故意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给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造成重大损失或者侵害他人权益的行为。

7. 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第294条)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是指组织、领导、参加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以暴力、威胁或其他方法,经营活动,以非法手段侵占他人财物,干扰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制造社会恐慌的犯罪组织。

解读释义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理解法律条文的真实含义,从而正确适用法律。

需要明确的是,以上只是对部分常见刑法条文的简要解释,实际应用时需综合考虑法律的具体文本、相关司法解释、案例法等多方面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理解和认识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除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的方法外,采取概括性的描述“其他危险方法”,因此该罪犯罪构成的规定为开放的犯罪构成。

在认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这种犯罪时,必须严格把握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特定要件。

在司法实践中,盲目的扩大解释,或者任意的缩小其范围,都将导致定罪不准,量刑不当的情况。

这条罪名是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一类,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实施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共财产安全以及其他公共利益安全行为。

我认为在“公共安全”中的“公共”这方面存在异议,即“不特定多数人”。

张明楷教授认为,作为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保护法益的公共安全中的“公共”,是指不特定或者多数人。

我认同张教授的观点,因为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以危害公众的生命、健康等为内容的犯罪,故应注重行为对“公众”利益的侵犯。

在搜索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时最先跳出来的便是与交通肇事罪的区别,就是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扩大解释。

瘦肉精的案子中显然是生产、销售有毒有害物质,违反了《食品安全法》,但很多人从结果来看,认为侵害了不特定多数人的健康,同时行为与放火、决水等有同等。

我认为这项罪的犯罪主体是危险犯而不是结果犯,显然这样去定罪是不妥当的。

同样在著名的三鹿奶粉案件中,行为人明知三聚氰胺是不能食用的化工产品,必然导致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严重损害,仍然以其为原料,制作所谓的“蛋白粉”,添加在原奶中用以提高蛋白检测含量。

该行为是生产、销售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而不是《食品安全法》所规定的食品或食品原料,这一行为在构成要件上不完全符合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犯罪构成,此时可以适用一般法,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量刑。

如此认定是在特别法无法适用时转而适用一般法,这样既没有超出国民的可预测原则,也避免因刑法规定上的疏漏而放纵犯罪行为。

所以,我认为有具体罪名的,应先判处具体的罪名。

同时人们又容易对性质恶劣的或是结果惨烈的案件抱有对受害者的同情心,而对罪犯加以指责,认为应判定更严重的罪名。

社会舆论有时候推进社会进步,有时候却显得不够客观冷静。

在一项飙车撞死人的案子里很多人认为应该判处以危险方式危害公共安全罪,因为他很可能撞死不特定多数人,但是却忽略了他主观上并无撞死人的想法,既不符合直接故意,也不符合间接故意。

所以是交通肇事罪,即使刑期相对要减少很多。

而在案子“刘某历来好吃懒做, 不务正业。

为谋求生活来源, 三个月前, 刘某曾在公路拦截正在通行的过往车辆, 强行乞讨钱物。

期间, 因刘某突然冲向一客车, 客车司机为避免其伤亡, 紧急避让中不慎将车翻至山下,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的重大交通事故”中,针对刘某之举,有人认为他仅仅是为了乞讨钱物,事故的发生并非是他的意愿,且客车也不是他所驾驶,而交通肇事罪的主体又应该是驾驶员,故刘某不构成犯罪。

但事实上首先,刘某为了乞讨采取强行拦车的方法,具有违反交通法规的故意;其次,本案的关键是刘某上路拦车是否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毒的危险性相当、足以危害公共安全。

一方面,刘某应当知道汽车作为高速运输工具,一旦司机采取紧急措施,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危害公共安全,其行为
危险性应与决水、失火、爆炸、投毒相当;另一方面,刘某已实施了这种危险方法;再一方面,刘某的行为已经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的严重后果, 严重后果也正是由于刘某强行拦车的危险行为所造成。

且所产生的死、伤者,事前为不特定的多数人。

最后比较国内外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立法。

在意大利、德国、日本以及台湾的刑法典中,虽然对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均有专门的章节,但都没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罪的罪名,而是无一例外的将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尽力的细化。

以意大利刑法典为例,其将危害公共安全犯罪规定在“重罪分则”中,属于较重的刑罚,包括屠杀、导致火灾损害、洪灾、危害电力煤气设备的安全或者公共通讯的安全、塌方或雪崩、建筑物塌方或故意造成的其他灾祸、制造或者持有爆炸罪、窃取或者破坏预防事故的公共设备、故意移动或者不放置劳动事故预防装置、疫病、投毒、销售或提供变质药品、销售有毒食品、对公众健康造成危险的方式提供药品。

再例如在台湾“刑法”亦规定了漏逸或间隔气体罪、阻塞公共场所逃生通道罪等相关罪名。

这样的规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较为明确的罪名,不易产生理解上的分歧,有助于执法者在执行中的掌握。

罪刑法定原则是大陆法系刑法学的基本原则,而罪刑法定原则要求罪国家刑罚权的发动,必须明白、明确,尽量排除不确定、人为操纵的可能,其用意无非在确保人民的人身自由,免受专擅、独断的审判与惩罚。

我国的刑法亦应增加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罪名,使罪名的性质和特点更容易被掌握,也更容易区分罪名之间的界限,也使罪刑法定原则真正得到实现。

2015.10.31
民商法1441
沈星儒
14201711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