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痛风病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痛风病的研究进展

痛风病的研究进展

痛风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痛风症及其前期的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逐年上升,人们对其病因、病机和治疗手段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本文将从中、西医的角度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痛风;高尿酸血症;The wester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progress of gout ABSTRACT: The incidence of gout and hyperuricemia the early stage of gout are increased steadily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its etiology,pathogenesis,and treatment is also increasing,this text reviewed the recent studies on gout and hyperuricemia of wester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 Gout;hyperuricemia;痛风一词起源于拉丁文(gutta)意为“一滴”侵害衰弱关节的恶性体液,是嘌呤类物质代谢紊乱,血尿酸浓度持续增高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软组织所致的一组代谢性疾病。

临床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炎畸形,常累及肾,引发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痛风性关节炎常为该综合征的首发表现。

痛风的生化标志是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肥胖、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密切相关,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代谢性疾病[1],据统计我国普通人群中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约为10%[2],它已成为当今社会最常见的代谢病之一。

因此,其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和新药研发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加之近年来尿酸重吸收及分泌的分子机制被阐明,针对该靶点的药物开发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针灸疗法研究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针灸疗法研究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针灸疗法研究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临床上以急性关节炎和尿酸沉积为主要特征。

传统中医药学中认为,痛风是由于肝肾不足,气血不通所致。

因此,中医药治疗痛风的重点是调理肝肾功能,以及改善气血循环。

在中医药治疗痛风中,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针灸疗法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传统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刺激,调节气血运行,恢复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

针灸疗法可分为手法针灸和电针灸两大类,其中手法针灸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在治疗痛风的针灸疗法中,主要应用了以下几个穴位:1. 足三里穴(ST36):位于膝盖下方,小腿前侧,比胫骨外侧缘高三寸,是治疗痛风的主要穴位之一。

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调理肝肾功能,促进尿酸的排泄,缓解痛风的症状。

2. 冲阳穴(GB30):位于臀部的腹股沟下方,大腿外侧,当大腿骨头与髂骨之间的凹陷处。

刺激冲阳穴可以舒筋活血,缓解关节炎痛,减轻痛风症状。

3. 大椎穴(GV14):位于颈椎的第七椎突下方,是治疗痛风的重要穴位之一。

刺激大椎穴可以调理肝肾功能,平衡阴阳,缓解疼痛。

除以上几个主要穴位外,针灸疗法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其他适宜的穴位进行治疗。

针灸疗法的具体操作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消毒操作,确保操作区域的卫生。

然后,针具的选择,选择合适的针具进行治疗。

接着,定位穴位,准确找到患者相应的穴位。

在插针时,要确保针刺入适当的深度,并注意力道的掌握。

最后,保持针刺的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

针灸疗法在治疗痛风中的疗效得到了多项研究的证实。

例如,一项研究显示,针灸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痛风患者的尿酸水平,减轻关节炎痛。

另外一项研究发现,针灸与传统草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在痛风患者中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尽管针灸疗法在治疗痛风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但仍需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治疗痛风需由具备相关经验的执业医师进行,以确保操作安全和疗效。

其次,治疗期间需注意患者的饮食习惯,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并饮食调理。

中药治疗痛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循证研究

中药治疗痛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循证研究

循证药物评价(Evidence-based Pharmacovigilance)是一种系统性的方法, 旨在评估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和严重程度。这种方法结合了临床试验、流行病 学研究和药物警戒研究的结果,以提供最准确、最及时的药品安全性信息。
临床试验是评估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主要手段。在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将 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试验药物和对照药物。通过这种设计, 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药品的效果和安全性。然而,临床试验往往无法完全模拟实 际用药情况,因此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背景介绍
痛风是由尿酸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关节红、 肿、热、痛等症状。中医学认为,痛风主要与湿浊、瘀血、痰瘀等因素有关, 治疗时应注重清热解毒、利湿排浊、活血化瘀等原则。目前,中药治疗痛风的 方法主要包括口服中药、外用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循证研究的方法,收集近5年来的相关文献和临床资料,对中药 治疗痛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步骤如下:
1、样本选择:选取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中药治疗痛风的临床研究、随机对 照试验、病例报告等。
2、数据收集: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数据提取,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 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疗效及不良反应等。
3、分析方法: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率的比 较、敏感性分析等。
循证的药品不良反应评价方法强调将上述三种研究方法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为医生和患者 提供更为准确的用药建议。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数据挖掘和等新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药品不良反应的 评价。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从海量的医疗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提高药 品不良反应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例如,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我们可以从电子 医疗记录中发现药品不良反应的模式和风险因素;通过技术,我们可以对药品 不良反应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和预测,以提供更为精准的用药建议。

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发生在四肢的关节,患者常常出现剧烈疼痛、红肿和功能障碍等症状。

在中医中,痛风性关节炎被称为“痛风”,主要是由于体内尿酸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

中医认为,痛风的发病与体内的湿热和瘀血有关,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一直是中医临床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近年来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本文将从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原则、药物疗法和针灸疗法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原则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原则是一方面要缓解患者的疼痛和红肿等症状,另一方面要调理体内的湿热和瘀血,达到治疗和预防痛风性关节炎复发的目的。

具体来说,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疗法、针灸疗法、中药外治法、饮食调理等。

中医药物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一直备受重视,传统的中药治疗痛风多以清热解毒、化湿通络为主要治疗原则,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川芎、红花、黄柏、泽泻等。

随着近年来对中医药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对中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一项针对中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显示,复方当归饮片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缓解关节疼痛和红肿等症状,且对患者的肾功能和肝功能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还有研究表明,以黄芪、白芷、人参等中药制成的复方药物对痛风性关节炎也有着一定的疗效,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和红肿,减少尿酸沉积,改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

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也有着独特的疗效。

近年来,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不仅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而且还有研究进一步揭示了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可能机制。

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显著,不仅在药物疗法和针灸疗法上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而且在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整体思路和方法上也有了新的突破。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治疗痛风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治疗痛风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治疗痛风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痛风是类风湿性疾病的一种,可以引起关节疼痛、炎症和结晶形成。

治疗痛风的传统中药方剂已经在中医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大量关于中药药理学的数据积累,网络药理学已成为寻找中药作用靶标和机制的有效手段之一。

本文综述了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治疗痛风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网络药理学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研究方法,能够有效地分析和预测药物与生物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中药领域中,网络药理学可以帮助确定药物的靶标、预测分子相互作用和通路富集等,从而揭示中药作用的分子机制。

近年来,研究人员已经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了一系列治疗痛风的中药方剂和单体成分。

例如,柴胡桂枝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已被广泛用于痛风的治疗。

一项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柴胡桂枝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NF-κB和MAPK信号通路的调控有关。

除了中药方剂外,研究人员还关注了中药单体成分的作用机制。

清热解毒中药黄芩是一种具有抗炎和抗肿瘤活性的药物,已被证明对痛风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一项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黄芩素可能通过调节肝X受体和PPAR信号通路来发挥其抗炎作用。

此外,网络药理学还可以帮助预测中药方剂或单体成分的潜在不良反应。

例如,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评估了升麻中的一些成分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从而提供了痛风患者在使用升麻前可行的风险评估。

总之,网络药理学已成为研究中药作用机制和寻找潜在治疗靶点的重要手段。

在中药治疗痛风中的应用研究中,网络药理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现代化的中医药研究与临床实践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药理学研究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药理学研究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药理学研究痛风是一种由尿酸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常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关节炎。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痛风方面具有独特的药理学效应和治疗作用。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等方面,介绍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药理学研究。

1. 传统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理论依据痛风在中医药理论中被归类为“痹证”,主要与肝、肾功能失调、湿热聚积等有关。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病因病机、证候分类等方面。

根据中医理论,治疗痛风应该调理肝肾、祛除湿热,同时根据病程和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2.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实际应用中医药治疗痛风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外治两种方式。

内服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内环境、改善尿酸代谢等作用来治疗痛风。

常用的中药有桑叶、葛根、川芎等,这些药物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等作用。

外治中药则是将药物制成糊状或者药膏,直接涂抹或敷在患处,以达到消肿、止痛等疗效。

此外,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也可以作为治疗痛风的辅助手段。

3.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药理学研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药理学研究得到了更加深入的探究。

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表明桑叶中的化学成分对痛风具有明显的药理学效应。

例如,桑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抑制尿酸合成和促进尿酸排泄,从而达到降低尿酸血症的作用。

此外,川芎、葛根等中药也通过调节肝肾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等机制来治疗痛风。

4.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优势和局限性中医药治疗痛风的优势在于其综合调理整体机能的特点,可以调节机体内环境,改善免疫功能,减轻不适症状。

此外,中医药治疗痛风还可以根据个体差异、病程变化进行个体化调配和治疗。

然而,中医药治疗痛风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治疗周期长、药效需要较长时间显现等。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药理学研究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中医药的理论基础、药物药效和临床实践等因素。

随着科技进步,相信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药理学研究将会有更大的突破,为痛风患者提供更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标签:痛风;中医药疗法;综述痛风是由嘌岭代谢紊乱致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减少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其特点为高尿酸血症、特发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以及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且常累及肾脏。

现就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分型治疗对于本病,目前尚无统一的分型。

方氏对湿热蕴结型治以活血散结、清热解毒,方用四妙散加减;瘀热阻滞型治以清热散瘀、通络止痛,方用枝藤汤加减(桑枝、忍冬藤、牛膝、生地、丹皮、白芍、乳香、没药等);痰湿阻滞型治以涤痰化浊、散瘀泄热,方用涤痰汤加减;肝肾阴虚型治以滋补肝肾,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共治疗112例。

显效78例,有效28例。

郭氏方氏均将本病分为湿热蕴结、瘀热阻滞、痰浊阻滞、肝肾阴虚4型论治。

郭氏以化痰消肿通络止痛汤(金银花藤、黄柏、苡仁、苍术、泽泻、蔻仁、防己、白芷、牛膝等)为基础方,湿热蕴结型加蒲公英、连翘、石膏、知母,瘀热阻滞型加赤芍、丹参、当归、茜草、丹皮,痰浊阻滞型加威灵仙、附片、白术、茯苓、猪苓;肝肾阴虚型加制首乌、北沙参、桑椹、木瓜,共治疗60例,冶愈45例,好转15例。

颜氏将本病辨为湿热蕴结、瘀血阻滞、肝肾亏虚3型:湿热蕴结型(急性期)治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方用三妙丸加味;瘀血阻滞型(慢性期)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肝肾亏虚型治以祛风湿、补肝肾、活血通络,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34例,总有效率为91.8%。

李氏根据疼痛特点,结合舌症脉,将本病辨为血热湿盛及湿热血瘀2型:血热湿盛型治以清热解毒凉血。

方用白虎石膏汤加味;湿热血瘀型治以清热利湿通络、祛风化瘀散结。

治以四妙散加味。

张氏亦将本病分为2型:湿热型用加味二妙散,热盛加龙胆草、栀子、忍冬藤或合白虎桂枝汤;湿盛加薏苡仁、蚕砂、茵陈;肿痛甚者加毛冬青、八地金牛、水牛角;湿热伤阴加生地、玄参。

寒湿型用乌头煎合薏苡仁汤或蠲痹汤;气血虚者,合黄芪桂枝五物汤;脾肾虚弱水肿者合真武汤,关节痛甚、肿胀,舌暗,痛风结节溃破甚或僵硬畸形者,加三七、乳香、没药、白芥子、僵蚕、乌梢蛇。

痛风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痛风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痛 中 药 疗 验研 综 风 医 涪 实 究 速
基 础 方 , 局 部 外敷 消 瘀 膏 . 毒 型 加 白 花 蛇 舌 草 、 公 英 ; 并 湿 蒲 湿热型加 竹沥 、 夏、 牯 草、 母 ; 瘀 型加 紫丹参 、 芍。 半 夏 贝 湿 办 治疗 7 5例 , 愈 2 治 4例 . 有效 4 例 , 9 总有 效 率 9 . . 氏 ” 73 陈 贝丹血热型 、 热 型、 ! j 湿 肝郁 乘 脾 型 辨证 , 热 型 用 清 热 凉 血 消 血 骨汤t 骨皮、 皮、 草 、 仁 、 枯草 、 甲、 地 、 鞋花、 地 丹 紫 桃 夏 鳖 熟 金 乳香 、 药、 没 白茅 根 ) 湿 热 型 用 清热 利 湿 消 骨 汤 ( 蒿 、 参 、 ; 青 玄 夏枯草 、 己 防 车 前 子 、 连 、 皮 、 莲 草 、 泻 等 )肝 郁 乘 黄 丹 旱 泽 ; 脾 型用 疏 肝 解 郁 消骨 汤 ( 胡 、 花 、 胆 草 、 芩 、 柏 、 柴 红 龙 黄 黄 枳 壳 香 附 、 金 、 胡 索 、 皮 、 参 磷 等 ) 治 疗 4 制 部 延 丹 丹 革 。 2例 , 均获枯床治愈 。
维普资讯
・ 40 ・
江 苏 中 医药 2 0 0 2年 第 2 3卷 第 6 期
痛 风 中医治 疗 研 究进 展
广 州 中 医药 大 学 1 9 9 9级 硕 士 ( 1 4 5 马 垂 颖 5{ 0 ) ] l I


收 了 0 来 医 治 研 病 丑 验 究 有 资 ,分 治 、期 疗 专 浩 集 近1年 中 药 疗 究 风 实 研 的 关 料 从 型 疗 分 治 、 方 疗
现 就 中医药 治 疗 痛风 的研 究 进 展 综 述 如 下 。
1 分 壹 治 疗 对 于本病 , 目前 尚 无 统 一 的分 型 。 氏、 氏 均 将 本 郭 。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痛风病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9-04-09T15:23:14.40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23期作者:齐凤琴刘石磊冯月男通讯作者[导读] 痛风病在中医当中属于痹证范畴,其主要是在四肢关节,与身体内部的肝脏,脾,肾有极大的关系。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50040)
【摘要】痛风病在中医当中属于痹证范畴,其主要是在四肢关节,与身体内部的肝脏,脾,肾有极大的关系。

而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肥膏厚腻,导致热,痰,淤发展为病,而对于痛风病的治疗,一般都是利用清热解毒,消痰化瘀的方式进行。

而健脾利湿方面,主要是利用泽泻,茯苓等,而清热泻火多用丹皮,桃仁,红花以及牛膝等进行。

清热燥湿一般情况下使用茵陈,土茯苓,黄柏等。

化痰使用半夏,竹茹,南星等等。

痛风病如果长期持续,则可能伤及到肝脾肾脏,因此,需要多使用健脾柔肝,补肾补品。

益气补脾使用多是山药,而补益阴血大多使用龙眼肉,何首乌,补阳多用补骨脂,续断等。

对于肝肾的滋补,一般使用黄精,女贞子,龟板等等。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类疾病,急性的西药使用苯溴马隆片,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而中药则使用红花,丹参等进行活血化瘀。

其中,黄柏,苦参等为清热利湿。

而在间歇期中药应当使用,黄芪,茯苓,等,进行健脾利湿,使用女贞子,黄精等对肝肾进行滋补。

中医针灸治疗痛风病主要是在足三里,阴陵泉以及太冲,曲池,合谷,内廷,阿是穴等。

主要是用针刺激,点刺放血,耳尖放血,火针放血等。

而针药联合治疗法,在痛风病急性期时,使用疏凿饮子,四妙散等药物按实际情况进行加减,慢性期使用大补阴丸,真武汤等按实际情况加减,因此中医对痛风病的治疗以及疗效评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并且辩证分型各异,临床报告样本数也较小,因此,在众多机制上有待提高进步。

【关键词】中医治疗;痛风病;综述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3-0278-02
引言
痛风病属于代谢性疾病的一种,其主要是因为嘌呤代谢异常致使尿酸合成增加而导致。

其发病有一定的遗传性和异质性,除了高尿酸血症之外,还可以表现为,慢性关节炎,关节畸形以及急性关节炎等等,在最近几年,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暴饮暴食,导致饮食结构发生了一定得变化,从而让痛风病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

在我国中医当中,痛风病是中医痹证范畴,其中湿热,痰淤是病肌关键:湿浊停于筋骨,关节之间,郁久化热。

目前西药对于痛风病的治疗仅仅只有少数患者可以治愈,虽然在治疗的过程中秋水仙碱和苯溴马隆虽效果显著,但是有一定的副作用,不建议长期进行使用,在最近几年,我国的中医对痛风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改善,其中中医理论为主导,多种治疗方式共同治疗,疗效较好,并且,副作用几乎为零,因此,中医对痛风病的治疗被众多人群所使用。

一、中药治疗
(一)分型治疗
痛风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分型,经过研究文献可以看出,痛风病主要是分为湿热蕴
结,瘀热阻滞,痰浊阻滞,肝肾阴虚四型。

而方策的治疗方式是采用实验治疗法,选取112例患者,进行治疗,其中对湿热蕴结型主要是运用四妙散加减,其中主要是使用苍术 15 g,牛膝15g以及当归和金银花,木通等各15g。

瘀热阻滞型使用枝藤汤加减,其中主要是,丹皮10g,牛膝10g以及桑枝30g,其余如白芍,乳香,没药等各15g。

痰浊阻滞型使用涤痰汤加减,主要材料,半夏20g,牛膝以及丹参,红药各10g,其余如竹茹,木通等各15g。

;肝肾阴虚型使用六味地黄汤进行加减。

其中主要是知母10g,枸杞子,茯苓,以及女贞子各20g,,熟地黄,山药以及山茱萸等各15g。

此次测试,显效例数78例,有效例数28例,计算分析。

其有效率达到了百分之94.6。

孙红君等人对分型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共有103例患者,其中湿热型所选取的中药为地龙定痛汤。

主要成分生石膏以及金钱草和生薏苡仁各30g 地龙以及知母和泽泻等各10g。

寒湿型运用乌头煎合薏苡仁汤加减,其中使用细辛以及木通3g,其余防风10g,独活10g,羌活10g 等。

痰瘀型使用涤痰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主要使用白芥子,半夏以及僵蚕15g,熟地黄,红花以及桃仁没药,赤芍等各10g。

脾肾亏虚型方选保元汤合防己黄芪汤其中使用党参,白术,赤芍,地龙各15g,肉桂,附片各6g。

治愈例数37例,显效51例,有效例数13例,经统计,其总有效率为百分之98.06。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
李美友等以加味四物汤加减,其中使用当归,白芍,桃仁以及生地黄各15g,牛膝,陈皮。

茯苓以及白芷各10g,木通,黄柏各8g,金钱草30g,西药使用苯溴马隆联合对痛风病进行治疗。

其显效22例,有好转6例,经统计,其总有效率为百分之93.3。

三、结语
痛风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过食肥膏厚腻导致湿,热,痰,瘀互结为病,而对其治疗应当选用清热利湿,消痰化瘀为主要方法。

如湿邪为重,则应当多使用茯苓,泽泻以及猪苓等对体内进行健脾利湿,而如热邪偏重,则应当使用熟地黄,丹皮,生石膏等对体内进行清热泻火。

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病,如急性期西药应当使用秋水仙碱,苯溴马隆片,和索洛芬那片等等。

而中药则应当使用赤芍,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中医针灸对痛风病进行治疗应当在太冲,曲池,合谷以及阿是穴等学位进行针刺,火针放血,耳尖放血。

中医治疗痛风病的方式手段几多,并且疗效上获得好评,副作用与西医相比也较少。

患者对中医的认可程度逐渐上升,但是其中也有众多的部组织粗,如疗效和诊断的标准不统一,临床报告样本数较小,实验研究还有待提高等等。

中医是我国古老的医学传承,其中有众多可取之处,并且非化学合成,对于人体危害较小。

可广泛研究,多多在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孙红君,孙建珍.分型论治痛风性关节炎 103 例 [J].江苏中医药,2004 ,25(9):35 —36.
[2]王一飞,耿琳,王金锋.张明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 [J].辽宁中医杂志,2009 ,36(3):336 —338.
[3]高东祥,李荣秀.尹亚君教授辨治痛风病的经验 [J].云南中医院学报,2004 ,27(6):44 —45.
[4]田润安,王亮莉.中医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6O 例 [J],陕西中医,2002 ,23 (9 ) :802 —803.
[5]陈孝辉,付滨,张童燕.付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4 ,30(10):26 —27.
[5]刘焕,徐鹏刚.王素芝治疗痛风经验撷菁 [J].陕西中医,2014 ,35(10 ) :1394 —1396.
[6]方策,于志强.分型辨治痛风性关节炎 112 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 0 ,27 (2 ) :66.
[7]周晓勇,詹海夫.疏凿饮子配合刺血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6O 例 [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12):80 —81.
[8]胡零三,梁灿德,张建国,等.许学猛教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总结 [J].广西中医药,2014 ,37 (1):59 —60.
[9]佟颖,陈德欣,李延,等.痹宁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J].中医药学报,2016,44 (3):64 —66.
[10]兰红勤,韩彬,旷惠桃.旷惠桃教授论治痛风病经验掇要 [J].中医药导报,2006,12(11):19 —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