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与墙头马上的比较
王实甫《西厢记》对莺莺故事题旨的改造及其原因

王实甫《西厢记》对莺莺故事题旨的改造及其原因王实甫对莺莺故事的改造最重要的,是对故事的题旨做了新的改造。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凋》根本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
歌颂了莺莺和张生为共同幸福而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并明确提出“自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要求,以反对从封建家族利益出发要求门当户对的婚姻。
董解元尽管歌颂年轻人对爱情的追求,但又竭力表明他们的越轨行为有其合礼的一面,他所塑造的莺莺是深受封建思想束缚,而又羞羞答答地追求爱情的大家闺秀。
在王实甫笔下,张生、莺莺吲然是才子佳人,但才与貌并非是他们结合的唯一纽带,王实甫强调,这一对青年一见钟情。
“情”一发难收,受到封建家长的阻梗,他们便做出冲破礼教樊篱的举动。
对真挚的爱情,王实甫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它纯洁无邪,不必涂上“合礼”、“报恩”之类保护色,如在第五本第四折中,他鲜明地提出:“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眷属”,他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只要男女间彼此“有情”,就应让他们同偕自首,而一切阻挠有情人成为眷属的行为、制度,则都应受到鞭挞。
从宋入元,社会思潮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越来越松弛无力;另一方面,在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的情况下,尊重个人意愿、感情乃至欲望,开始成为人们自觉的要求。
在文学作品中强调“情”的自主,是进步潮流对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猛烈冲击的表现。
市井勾栏,民众聚集,书会才人和艺人在这里编演大量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有些作品,就鲜明地把“有情”视为理想。
像关汉卿在《拜月亭》中提出“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白朴在《墙头马上》中提出:“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这一声声呐喊,反映了人们希望“情”得到满足和尊重的意愿,是进步思想潮流在剧坛中激起的朵朵浪花。
王实甫对“情”的关注,比关汉卿、白朴更进一步。
因为关、白的良好祝愿.还是针对已婚的夫妇而言,而王实甫所祝的“有情人”,则包括那些未经家长认可自行恋爱私订婚姻的青年。
2023年最新的《墙头马上》读后感3篇

2023年最新的《墙头马上》读后感3篇《墙头马上》研究综述作为元代四代爱情剧之一的白朴杂剧《墙头马上》,人们对它研究从没有间断过,近四十年来《墙头马上》研究状况如下:(1)1980年到1990年这一阶段主要从白朴《墙头马上》的审美心理、创作优缺点等方面进行。
周国雄《试论〈墙头马上〉的审美心理结构》从喜剧心理学的角度,对《墙头马上》的审美心理做了探讨。
胡世厚《论白朴的杂剧〈墙头马上〉》中认为:《墙头马上》在反封建的思想倾向、出色的艺术成就上是一部优秀作品。
但在思想性、艺术性上存在缺点和不足,反映了作者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2)1991年到2023年这一阶段主要从《墙头马上》艺术风格、戏剧冲突等方面进行研究。
李锦超和高静的《悲喜交融的艺术风格—-—谈白朴的杂剧艺术特色》认为:白朴的《墙头马上》通过各种生活的喜剧冲突构成,以理想的色彩反映他深刻认识,理想化的冲突,夸张的描写、辛辣的语言,紧凑的情节,都鲜明地表现了他的风格。
丁金龙《戏剧冲突的核心是性格冲突——元曲〈墙头马上〉浅析》认为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反映生活矛盾,对于戏剧作品更是如此,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3)2023年到2023年这一阶段主要研究从《墙头马上》中女性形象、曲辞特征、与白居易《井底引银瓶》关系方面进行等方面。
对李千金形象进行研究有杨有山《带刺的玫瑰——元散曲中女性形象赏析》、王晨《〈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形象的悲剧色彩浅析》、魏永贵《一支独秀占尽秋色——谈白朴〈墙头马上〉李千金形象的塑造》等。
张石川《白朴〈墙头马上〉的俗话倾向》认为《墙头马上》的曲辞本色通俗,有俗化倾向。
白曙敏《白朴〈墙头马上〉对白居易〈井底引银瓶〉的情节改造和主题升华》探讨了《墙头马上》与白居易《井底引银瓶》的关系。
通过查找资料和文献检索,发现学界对于《墙头马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形象、作家心态、曲辞特征、主题、作者的创作目的、创作手法等方面,而对于《墙头马上》中裴少俊形象几乎无深入分析。
《西厢记》讲析解析

八、《西厢记》的改写策略
张生:坚贞不渝的情人
红娘:“心不存学海文林,梦不离柳影 花阴,则去那窃玉偷香上用心。”(3/4) 张生:“自古人云:‘痴心女子负心 汉。’今日反其事了。” (3/4)
九、才子形象的文化意蕴
外貌:面如美玉,体若兼金,文弱秀美, 俊雅风流 《世说新语· 容止》称潘安:“妙有姿容, 好神情” ,“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 车”。 徐陵《洛阳道》:“潘安车欲满,无奈 掷花何。” 李白《送族弟凝之滁求婚崔氏》:“遥 知向前路,掷果定盈车。”
大团圆的结局
符合人物思想性格之情理 符合剧作情节发展之情理 符合作者思想追求之情理
八、《西厢记》的改写策略
西厢故事源流
元稹《莺莺传》(一名《会真记》) 杨巨源《崔娘诗》 、李绅《莺莺歌》 晏殊词、苏轼诗 秦观、毛滂“调笑转踏”歌舞曲 赵令畤《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
八、《西厢记》的改写策略
五、吟诗抚琴:恋爱的方式
和诗(1/3)
张生:“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 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莺莺:“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张生:“早是那脸儿上扑堆着可憎, 那堪那心儿里埋没着聪明。” 张生:“一天好事从今定,一首诗分 明照证。”
五、吟诗抚琴:恋爱的方式
西厢故事源流
《绿窗新话》卷上《张公子遇崔莺莺》 《醉翁谈录》《莺莺传》 周密《武林旧事》卷十《莺莺六么》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五《红娘 子》、《拷梅香》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八、《西厢记》的改写策略
否定“始乱终弃”的道德正当性
陈寅恪《读莺莺传》:“舍弃寒女,而 别婚高门,当日社会所公认之正当行为 也。” 赵令畤:“天长地久终有尽,绵绵不似 无穷恨。” 董解元叙写崔、张团圆 戏文《王魁负桂英》、《赵贞女蔡二郎》
第九章 白朴简论

主题思想
与白居易《长恨歌》着重歌颂李杨爱情不同,此剧一 方面表现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深切爱恋,一方面又不回 避他父纳子妇、杨贵妃与安禄山有私情的丑闻;而且, 更着重批判他对安禄山养虎为患的昏庸误国。因此, 此剧并非纯以歌颂爱情为主题,而是着重表现一种对 国家兴亡原因的反思。联系白朴幼年逃难的经历、刘 祁《归潜志》中金章宗纵容悍将胡沙虎、金哀宗在蒙 古军攻汴京时逃难归德的史实,此剧显然是以古讽今, 表达白朴在国破家亡后的沧桑之感。
剧中表现她叛逆主要可分三个阶段: 一、初见裴少俊表现出的大胆直率。 其云:“既待要暗偷期,咱先有意,爱别人 可舍了自己。”由此可见她的大胆与绝决。按 照这个思路,紧接下去即是真诚邀约,而及事 情在乳娘处败露后又毅然赴情,云“舍残生还 却鸳鸯债。”
二、当事在公公前败露后的坦荡从容,主动上前争取 主动,表现为:(一)据理力争;(二)斥责孤陋; (三)强烈执着。她与公公争辩有最关键四句话可以 见出上述表现。a.妾是官宦家,不是下贱之人;b.随 汉走怎说三贞九烈?c.我则是裴少俊一个;d.这姻缘 也是天赐的。当她丈夫真写休书后,她讽刺丈夫“读 五车书会写休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李千金是 以卓文君司马相如凤求凰事来升华自己行为的价值、 来挑战无盐女所勾画的价值视野的,应该说这是她最 闪光的地方。
二、与《梧桐雨》相对 《梧桐雨》是以凄清幽怨的意蕴演绎着白居易《长恨歌》中 “秋雨梧桐叶落时”名句,它不以主题新颖见称,而是充分发挥 戏剧的优势,铺成梧桐所具的高贵典雅又孤独寂寞的深沉意蕴, 从而将元初感伤的总主题表现的酣畅深沉。 《墙头马上》却将自己的情节安放在暮春“柳暗青烟密,花残 红雨飞”时节,全剧着力渲染那种“落红踏践马蹄尘,残花酝酿 蜂儿蜜”的惜春氛围以及“怎肯道负花期,惜芳菲,粉悴胭憔他 绿暗红稀,九十日春光如过隙,怕春归又早春归。”的惜春之慨, 从而把整个感伤氛围表现的青春、倩丽、爽朗,透出活泼的生命 精神。
异曲同工之情 各领风骚之戏

异曲同工之情各领风骚之戏作者:冯艳华来源:《新课程·中旬》2015年第06期摘要:元杂剧的繁荣带来了中国戏剧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一空前盛况在当时世界剧坛上也是无与伦比的。
其中的元代四大爱情戏更是元杂剧当中的四朵奇葩。
对四大爱情戏共同的主题与各异的艺术手法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元四大爱情戏;主题;艺术手法一、概说元代四大爱情戏(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在元杂剧当中独树一帜,七百年来,一直备受青睐。
这主要是因为其共同的爱情主题与独特的艺术手法带给人们的共鸣性与审美性所致。
当然,这“同”中自有其“异”处,“独特”之中亦有其“相似”之点。
二、背景1.四位剧作家都生活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都比较突出的元代社会科举制度停止了数十年,除了少数幸运儿之外,广大汉族士子中的大多数人只好流落于民间,用自己的文学才华作为谋生的手段,因此壮大了宋代以来的书会组织,大批杰出的文学作品产生。
2.元代文化土壤对爱情戏繁荣的促进作用元代统治者有着与汉民族大不相同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对封建礼教并不重视。
再加上语言文字的差异,使他们看不懂古代典籍,却能看懂杂剧中的社会生活、爱情婚姻等许多情节,这无形中也促进了爱情戏的繁荣。
3.四位剧作家与当时的女伶都有不同程度的来往他们的一生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的士子在科第路断之后走向勾栏艺人结合道路的典型例子。
由于走向了这条道路,使他们对于那一个圈子中的男男女女的生活、性格以及言语情态,都体会得非常真切。
这样一来,以提出妇女问题、歌颂自由爱情为中心的爱情婚姻剧便在他们的笔下应运而生了。
三、鲜明的主题(一)“大头脑”——爱情与礼教的冲突“大头脑”,这是王骥德首先使用的曲论术语,义近于作品的主题思想。
元代四大爱情戏,充分体现了自由的爱情与禁锢的礼教之冲突。
1.《拜月亭》剧对于那“不顾自家嫌,只要旁人羡”的父母包办婚姻表示出了它的反抗,同时也表达出了“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的美好理想。
爱情剧《墙头马上》与《西厢记》文本分析略论

58爱情剧《墙头马上》与《西厢记》文本分析略论李静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摘要:《墙头马上》与《西厢记》是元代四大爱情剧中的两部作品。
在表达男女爱情方面均有着突出的成就,爱情模式虽不尽相同表达的主题却是一致的,男女主人公的恋爱问题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意识,但学术界在爱情剧中相比于女性形象的研究对男性知识分子形象的研究涉猎较少。
本文以元杂剧四大爱情戏中《墙头马上》与《西厢记》为例,从文本、剧情的发展、人物形象塑造、结局的设计以及矛盾冲突的不合理化等方面对文本作出比较分析。
关键词:《墙头马上》;《西厢记》;文本分析《墙头马上》和《西厢记》都出自于元代著名作家之手,以独特且丰富的思想内容声震元代剧坛。
王国维先生说:“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
”①两部作品都通过百折不挠的斗争得到了自由恋爱的胜利,是“胜利者”的大团圆。
也正是《西厢记》中崔莺莺一句:“但得一个并头莲,强似状元及第。
”在此之后为爱情抛弃功名就成为时下人们对元代爱情剧大唱赞歌的主要原因。
《墙头马上》是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井底引银瓶》改编写成。
讲的是尚书之子裴少俊和宦族小姐李千金的恋爱故事,表达了“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的爱情理想;《西厢记》其故事发轫于唐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通过描写贫贱儒生张君瑞与名门闺秀崔莺莺自由恋爱的过程来歌颂“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理想追求。
两部作品主题和结局一致,但具体在文本设计、主人公人物形象塑造以及矛盾冲突上却是大相径庭而别有一番风味。
一、文本的设计:故事情节的构思和安排文本设计上,《墙头马上》设计了一个《西厢记》中未曾出现的情节。
裴少俊私自把李千金带回家藏在后花园长达七年之久,生下一双儿女被父亲知晓进而阻挠休妻后又团圆的事实。
七年裴父毫不知情?当然,读者可能将之归结为剧本漏洞,但结合作者时代背景看就会领悟其匠心独运之处,这一巧妙的设计实际上是有意而为之。
不仅嘲弄了裴行俭作为封建家长的统治和腐朽家教,还烘托了裴少俊的大胆和李千金的聪慧,更独特的是李为裴所生的一双儿女,没有他们的出场和后花园的嬉戏打闹,裴行俭就不会顺理成章的发现,最后也不可能有一家人的团聚,达到一语双关,前后呼应的戏剧效果。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元明清

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郁离子》研究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水浒传》人物论(任选其一)《水浒传》风格论《水浒传》接受史《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任选其一)《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西游记》孙悟空唐僧形象分析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小说《娇红记》研究小说《娇红记》与传奇《娇红记》比较研究《剪灯新话》研究冯梦龙《山歌》与《挂枝儿》研究《海上花列传》研究《唐祝文周四杰传》研究(此为民国小说,可与话本《唐解元一笑姻缘》比较,即大家所熟悉的唐伯虎点秋香之原型)《万花楼演义》研究明传奇《娇红记》与《红梅记》比较研究《裴少俊墙头马上杂剧》对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乐府诗的改造与创新论元曲的人物登场(方式)元曲《救风尘》与《望江亭》的搞笑艺术(插科打诨艺术)论元曲《两军师隔江斗智杂剧》中的周瑜与诸葛亮斗智艺术《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结构艺术之比较论《金瓶梅》的叙事结构艺术的创新性论三言二拍的传奇艺术技巧论《聊斋志异》的诗意美艺术论《红楼梦》“大旨谈情”的“情”论李渔《十二楼》小说的巧合艺术论李渔《风筝误》人物美丑对照的艺术技巧及其意义试论三言二拍中的唐代诗人形象(李白白居易贺知章等)论三言二拍中的宋代文人形象(苏东坡柳永王安石秦观等)明清小说中的恶妇形象(如《醒世姻缘》之薛素姐)明清小说中的妒妇(悍妇)形象研究析元曲《西蜀梦》与《单刀会》中的刘关张情义论元曲中的娼妓群象林冲鲁智深杨志形象之比较论《聊斋志异》中的受虐形象及其审美意义比较视野下论四大南戏中的女性形象《水浒后传》与《水浒传》之女性观比较从《三侠五义》看清代侠义精神的特质《品花宝鉴》《花月痕》《海上花列传》与晚清青楼文化研究明清历史演义小说中的战争描写套路论《三国演义》等历史演义中的兵器论《三国演义》中的马论《三宝太监西洋记》中的异域色彩论梦在元曲中的作用论《水浒传》中“潜天行道”中的“道”之内涵论《西游记》中的童话色彩试论《儒林外史》与《红楼梦》对科举批评的差异论纳兰性德中风花雪月意象及其文化心理论小说《宜春香质》《弁而钗》与龙阳文化(即男同性恋)论沈从文《边城》对楚辞巫风的继承论《史记•游侠列传》对唐诗游侠精神的影响小说《封神演义》与当今封神影视剧研究《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故事源流考明清小说中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形象才子佳人小说中的花园意象研究《秦并六国平话》对《史记》史实的改造论《隋炀帝艳史》对《隋书》史实的改造《三国演义》编创方式研究综述《水浒传》主题诸种说法及其得失(《水浒传》有“忠义”说“农民起义”说“为市井细民写心”说“为江湖游民写心说”等)从《西游记》到《春光灿烂猪八戒》(或此题材的其它最新影视剧)看猪八戒形象的转变及其文化动因从《西游记》到《大话西游》(或此题材的其它最新影视剧)看唐僧形象的转变及其时代意义论清初小说续书出现的原因及其续法论神话中的西王母形象及其流变文体流派文学理论研究论“铁崖体”的形成及其艺术贡献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研究论明代“台阁体”形成的原因及其理论与创作的得失论明代“茶陵派”出现的社会历史机遇论前后七子文学复古主张的时代特色及其失误明代“唐宋派”研究或明代“唐宋派”小史1论神魔小说流派的形成论明代公安派的文学理论主张及其时代意义论清代“梅村体”诗歌的叙事艺术论清阳羡词派的形成及其发展论清代浙西词派的形成及其发展论金(圣叹)评水浒中的“因缘生法”创作手法论历史演义小说的“奇”“幻”精神论清代王夫之“诗经六义”新解论枚乘与“七体”的形成及其发展文体交叉比较研究研究:《雷峰塔传奇》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之比较论四大谴责小说中的诗学观。
2024年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38、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
39、《世说新语》名词做状语现象浅析
40、清末民初标题词汇研究
41、八部古代汉语教材通论文字、词汇、语法对比研究
42、《黄帝内经》医学术语词义研究
43、从“日”的语音变化看中原与周边民族神话的关系
44、关中方言与古代汉语关系探析--大荔方言古语古义疏证
29、浅析古代汉语中代词的研究状况
30、试论古代汉语中“个”“个”“个”的用法及其流变
31、王力《古代汉语》注“通”注“同”字研究
32、汉语在古代越南的传播与汉越语言的接触研究
33、古代汉语同位短语研究
34、综论古代汉语中名词和动词作状语
35、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假设连接词研究初探
36、论古典诗词中的“拟形”修辞
10、论汉人评屈
11、论班固评屈
12、论刘勰评屈
13、两汉骚体文学创作略论
14、魏晋南北朝骚体文学创作略论
15、论《左传》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
16、《左传》行人辞令研究
17、《左传》、《战国策》行人辞令比较研究
18、论《庄子》中的畸人形象的描写及其思想蕴涵
19、《庄子》寓言探略
20、汉楚歌略论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3
12.中国洪水神话考论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2
1、试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2、试论《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
3、试论《诗经》中的政治讽刺诗
4、《诗经》宴飨诗与礼乐文化精神研究
5、《诗经》意象论
6、《诗经》抒情手段论
7、论楚辞的来源及其文体特征
8、试论《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
9、试论屈原香草美人似的比兴手法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1、粤方言中的文言字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厢记》与《墙头马上》的比较
共同点
一、产生的时代背景
1.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原,并占据统治地位。
北方游牧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迥异势必带来一段时间的文化磨合,摆脱传统规范的思想开始产生。
2.科举制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废止。
一般的知识分子社会地位是低下的。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文人将自己的情感移植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创造性格突出、思想迸进的人物形象。
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两部作品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女性作为反抗礼教的先锋。
无论是莺莺还是李千金,她们都敢于追求爱情的幸福,敢于追求婚姻的自主。
不同点
《墙头马上》比《西厢记》更为激烈
莺莺吞吞吐吐、犹豫不决;李千金则表现出大胆主动、敢喜敢爱的性格,毫无扭捏作态之状。
《墙头马上》在反对封建思想的基础上,还为争取爱情自由而私奔的青年男女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