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与苏州气候
江苏的气温趋势

江苏的气温趋势江苏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
由于地处东亚大陆季风带和渤海湾季风带的交汇处,江苏的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季风性气候特征。
江苏的气温趋势主要受到季节和地理位置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年、季、月和日尺度上分别来讨论江苏气温的变化趋势。
首先是从年尺度上看。
根据历年的气象观测数据,江苏的年平均气温有逐渐升高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苏的年平均气温相对于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增加了大约1摄氏度。
这主要是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和气候变暖所致。
同时,江苏的降水量也有一定的增加,说明江苏的气候正逐渐趋向湿润。
然而,年平均气温的升高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加剧了江苏的城市热岛效应、加速了冰雪消融和海平面上升等。
接下来是从季节尺度上看。
江苏的气温季节变化较为明显,一般可以分为冬、春、夏、秋四个季节。
冬季(12月-2月)江苏的气温较低,北部地区一般在0以下,南部地区在0至5之间。
春季(3月-5月)气温逐渐回升,北部地区在5至15之间,南部地区在10至20之间。
夏季(6月-8月)江苏的气温最高,北部地区一般在25-30之间,南部地区在30以上。
秋季(9月-11月)气温逐渐下降,北部地区在10至20之间,南部地区在15至25之间。
可以看出,江苏的季节气温变化较为明显,春秋温差较大,夏季较炎热,冬季较寒冷。
再来看从月尺度上的气温变化趋势。
在江苏的12个月中,1月是最寒冷的月份,平均气温在0以下。
2月的平均气温虽然也较低,但已经开始回升。
3月和4月的平均气温在10左右,春天的气温逐渐回暖。
5月到8月是夏季,气温相对较高,平均气温在25以上。
其中,7月和8月是最炎热的两个月份,平均气温在30以上。
9月和10月是秋季,平均气温在20左右。
11月的平均气温开始下降,12月又回到寒冷的冬季。
最后是从日尺度上看。
江苏的日间气温变化较为剧烈,尤其是夏季。
夏季的气温日较差较大,白天高温可达到35以上,而夜晚低温一般在25左右。
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中国五千年气候变化及其影响1、中国古代气候变化概况据考古发掘和相关记载:西周时期,我国气候寒冷。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气候较今温暖湿润,。
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
到了南北朝时期,天气骤然变冷,从而导致了北方游牧地区干旱冰冷,导致了游牧民族的大入侵。
隋唐时期气候变得暖和。
北宋时期气候开始转寒,。
十二世纪初期,气候加剧转寒,金人侵入华北地区,北宋灭亡,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
这时期,南方的太湖、苏州附近的南运河,在冬天经常结冰、遍地皆雪。
从十四世纪初的元末开始到二十世纪初的清末,我国的气候进入了一个很长的寒冷期,历经500余年。
这个期间的最温暖时期,气候也没有达到汉唐期间的温暖。
研究表明,中国的兴衰与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
中国历史最强盛的王朝都出现于气候温暖时代,而分裂往往出现在寒冷期。
2、中国古代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寒冷导致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恶化。
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峰期正好与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时间基本吻合:第一次是西周后期的北方狄人大举南侵,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的“五胡内迁”,第三次是宋、元时期的契丹、女真、蒙古族连续南下,第四次是清军入关,其环境背景均是气候的变冷,安史之乱发生的环境背景也是如此。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1、农耕文明时代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先秦时期,我国农业开始发展起来,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
到战国时,国家已有正式的法律条文,约束乱砍滥伐的行为,保护自然资源。
秦始皇统—中国之后,开始大兴土木,毁伐森林。
生态的脆弱使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水利的重要性,都江堰和郑国渠就是较早预防水旱灾害的代表性工程。
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在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并且创制筒车、曲辕犁等发展农业生产。
由于人口的增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出现了放火烧山、向山要田和围湖造田等现象。
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的调水能力;向山要田加剧了水土流失,都对生态平衡有所影响。
而元代北方部分粮食“仰给于江南”,则说明北方土地的生产潜力在当时已经不大了。
苏州温度荷载

苏州温度荷载一、概述苏州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
在建筑工程中,温度荷载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本文将对苏州温度荷载进行详细介绍。
二、苏州气候特点苏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年平均气温为16.2℃,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份,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份。
同时,苏州还有较多的降雨天数和多雾天数。
三、温度荷载的定义温度荷载是指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内部应力和变形。
当建筑物受到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时,由于不同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不同,在不同位置上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膨胀或收缩。
这种膨胀或收缩就会引起结构内部应力和变形。
四、影响因素1. 气象条件:包括气候类型、地理位置等。
2. 建筑物结构:包括建筑物的形状、结构类型、材料等。
3. 温度变化范围:温度变化越大,温度荷载就越大。
五、计算方法苏州市规定,建筑物设计中应考虑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影响。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的规定,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计算温度荷载:1. 线膨胀系数法:根据不同材料的线膨胀系数计算出各部位的膨胀量,再根据结构形式和受力情况计算出内力和变形。
2. 温差法:通过分析不同部位在不同温度下产生的应力和变形,确定各部位的内力和变形。
六、控制措施为了减小温度荷载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需要采取一些控制措施:1. 选择合适的材料:选择线膨胀系数小、稳定性好的材料,如钢材、混凝土等。
2. 控制温度变化范围:通过设置隔热层、通风设备等手段来降低温度变化范围。
3. 加强结构设计:在结构设计中考虑温度荷载的影响,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受力方式。
七、结论苏州市作为一个气候条件较为复杂的地区,温度荷载对建筑物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温度荷载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苏州天气穿衣建议

苏州天气穿衣建议
苏州位于江苏省南部,是一个温暖湿润的城市,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多雨,夏季炎热潮湿,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湿冷。
下面是对不同季节的苏州天气的穿衣建议。
春季(3月-5月):春季是苏州气候转暖的季节,白天气温逐渐回暖,但早晚温差较大,容易感冒。
建议穿衣搭配轻薄的上衣,可以选择长袖或短袖,配合轻薄外套,如薄卫衣或薄羊毛衫,以备早晚温度下降时使用。
春季还容易下雨,建议携带一把折叠伞,以备不时之需。
夏季(6月-8月):夏季苏州炎热潮湿,气温较高。
建议选择透气性好的衣物,如棉质或麻质的短袖,避免选择合成纤维材质,以免引起过敏。
由于夏季降雨量较大,也要准备一把折叠伞,以防下雨。
秋季(9月-11月):秋季温度逐渐下降,早晚温差较大。
建议穿着温暖一些的衣物,如长袖衬衫、薄卫衣配上薄外套,早晚时可以适量增加衣物。
秋季也是苏州降水较少的季节,但时而会有阵雨,建议携带一把小巧的伞。
冬季(12月-2月):冬季苏州寒冷湿冷,寒风刺骨。
建议选择保暖性好的衣物,如羽绒服、毛衣、羊毛大衣等,搭配适宜温度的内搭衣物。
此外,冬季阳光较少,紫外线较弱,可以适量增加露出皮肤的面积,以吸收更多的阳光。
总的来说,苏州的气温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大,春秋季会有降
雨,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湿冷。
根据当天的温度和天气情况来选择衣物,合理调节穿衣搭配,以免感冒或过敏。
同时,不论是哪个季节,都要注意保暖和防晒,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
江苏省2007年气候公报

江苏省2007年⽓候公报江苏省2007年⽓候公报综述2007年全省年平均⽓温继去年创纪录之后⼜刷新纪录,达到16.4℃,较常年偏⾼1.5℃,是1951年有⽓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值,其中冬、春季⽓温异常偏⾼。
年降⽔量较常年略偏多,但时空分布不均,变化起伏⼤,降⽔主要集中在汛期,占全年69%,汛期暴⾬频发,降⽔强度⼤,主要降⾬带在淮河流域,局部地区出现较严重洪涝。
⽇照时数较常年略偏少,尤其是12⽉偏少显著。
2007年江苏省⽓象灾害较多,影响较重,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因⽓象灾害死亡130⼈,其中雷电和⼤雾死亡⼈数为近⼏年之最。
主要灾害性天⽓有暴⾬、雷电、⼤雾、寒潮、台风、冰雹、龙卷、⼲旱、飑线、⼤风等。
今年对农业、旅游、林业等⾏业为较好的⽓候年景,对海盐、渔业等⾏业⽓候年景较差。
第⼀章⽓候概况⼀、⽓温1、年平均⽓温较常年偏⾼1.5℃,为1951年来最⾼值全省各站年平均⽓温(2007年1⽉~2007年12⽉)15.1(赣榆)~18.1(苏州)℃(见图1),呈南⾼北低分布,较常年偏⾼0.9(泗洪)~2.2(靖江、南通、昆⼭、苏州)℃(见图2)。
南京年平均⽓温17.4℃,⽐常年偏⾼1.9℃,为1951年来最⾼值。
2007年全省平均⽓温16.4℃,⽐常年同期偏⾼1.5℃,为1951年来最⾼值,异常度值为1.95,属显著偏⾼年份。
其中淮北地区年平均⽓温15.6℃、江淮之间年平均⽓温16.3℃、苏南地区年平均⽓温17.5℃,均为1951年来最⾼值。
图1 江苏省2007年1~12⽉平均⽓温(℃)分布图图2 江苏省2007年1~12⽉平均⽓温距平(℃)分布图2、冬季、春季⽓温异常偏⾼,为1951年来同期最⾼值冬季(2006年12⽉~2007年2⽉)全省各站平均⽓温为3.1(丰县)~7.1(苏州)℃,与常年同期相⽐偏⾼1.3(如皋、宜兴)~2.6(靖江)℃,全省冬季平均⽓温5.2℃,⽐常年偏⾼2.2℃,为1951年来同期最⾼值。
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摘要】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面临着商业化开发、游客涌入和自然灾害等诸多保护问题。
商业化开发带来的矛盾使园林文化价值受到威胁,游客涌入导致环境压力和游客体验下降,自然灾害也对园林构成威胁。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制定保护规划与政策、加强管理与监督机制,并推动可持续发展模式。
只有综合利用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才能实现古典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应加强合作与交流,提升保护意识,促进园林保护工作取得更好成效。
【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与对策,商业化开发,游客涌入,环境压力,自然灾害,保护规划与政策,管理与监督机制,可持续发展,总结分析,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引言苏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东南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以其精致的设计、巧妙的布局和优美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苏州园林的建设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兴盛于明清时代,历经千年,如今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人类文明的瑰宝”。
苏州古典园林保护中存在诸多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古典园林面临着商业化开发、游客涌入和自然灾害等多重挑战。
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苏州古典园林,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苏州古典园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展开研究与探讨,旨在为苏州古典园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园林艺术精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对苏州古典园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苏州古典园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当前园林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瓶颈和难点,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研究可以帮助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更好地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对古典园林的监管和管理,促进园林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
苏州年鉴(2000版)-气象部分

苏州年鉴(2000版)-气象部分苏州年鉴(2000 版)-气象部分发稿单位:苏州市气象局审稿人:唐务全撰稿人:黄冠乐联系地址:三新路188 号邮政编码:215021电话/传真:7266347发稿总字数:4600发稿日期:二ooo年三月二十七日【气候概况】1999年苏州气候概况:1999年苏州市年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近1C,全年除夏季气温偏低外,其余各季平均气温均比常年偏高,尤以冬季最为明显,是1987 年以来的第13 个暖冬年。
年降水量、平均梅雨量、年和夏季暴雨日数,均创历史最高记录。
全年除冬季日照时数比常年偏多外,其余各季均偏少,尤其是夏季仅为常年的一半。
(黄冠乐)【气候特点】1999 年苏州市的气候特点是:气温偏高, 冬暖夏凉。
降水特多,入梅早,梅雨期长,梅雨量多,是典型的丰梅年。
多灾害性天气。
1.暖冬史之最,日照显偏多冬季(1998年12月—1999年2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2C以上,是历史上冬季平均气温最高的年份。
冬季降水量比常年稍有偏少。
冬季日照时数比常年明显偏多。
2.春暖终霜早,降水日照少春季(3月一5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1C多。
终霜日比常年早17 天。
季降水量比常年稍偏少。
其中 3 月降水比常年偏多。
季日照时数比常年偏少,偏少最明显的是 3 月份。
3.冷夏梅雨多,降水超历史夏季(6月—8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7月中旬明显偏低,创历史新记录。
整个夏季未出现高温。
季降水量比常年偏多明显,特别是6月和8 月分别比常年偏多2-3 倍,创历史最高记录。
夏季暴雨日数、8 月份降水日数也都超过历史记录。
梅雨期造成的灾害为历史罕见。
季日照时数比常年偏少近 1 倍。
4.初秋有高温,霜迟日照少秋季平均气温比常年稍偏高,9 月上旬出现日最高气温》35°C的高温天气。
初霜比常年迟10天。
季降水量比常年稍偏多。
季日照时数比常年偏少 2 成多。
(黄冠乐)气象灾害】1999 年主要灾害性天气有:1.梅雨和暴雨苏州今年自 6 月7 日受今年第3号热带风暴的影响入梅以后,全市阴雨连绵,暴雨频繁,降水主要集中在苏州南部,北部相对小一些。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调研语文试卷注意事项:本卷共 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本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80年代中后期的文艺理论百花园里,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最终成为了最绚烂夺目的那一朵,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即“文学审美反映论”这一理论命题本身的提法并非“无懈可击”。
有学者认为,若只把文学理解为对现实的一种反映,无论增加“形象”还是“审美”等修饰词,都不能从根本上达到对文学本质的全面把握。
受限于时代境遇、学术视野等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还未能有机融入到文学反映论之中,到90年代才有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
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80年代中后期得到的新发展是深化性而不是突破性的。
诚如马克思所讲,问题意识、现实情怀永远是话语重塑、范式革命、体系构建最根本的内驱力。
诸多新思想、新方法于80年代中后期提出或形成,但只有其中一部分经过岁月洗礼后还能够被认可、被传播,而文学的审美反映论恰好是“流传至今”的理论资产之一。
无论留下了多少遗憾,它们都是一代学人在这一阶段勤于思考、不懈探索的思想结晶。
(摘编自张永清《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发展与深化》,有删改)材料二文学虚构世界的建构是作家面临的基本问题。
作家如何看待与处理他在现实世界中经历的人物和事件,如何建立文学虚构世界的模型,体现了他的本体论诉求。
非虚构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科幻文学似乎都与“现实”有关,但是再现的层次以及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非虚构类作品依托现实世界,如传记、回忆录、日记、书信、纪实文学等,虽然不排除各种讲故事的技巧,它的基本要求是“写世界”,“坚持事实……不要凭空捏造”。
现实主义文学分明是一种虚构,但是它追求文学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同构关系,或者说,它追求文学本体论与认识论的一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实一:全球年平均气温高(这也是地球气候呈 现变暖趋势的主要特征)
平均气温(来自地表气象观测网) 日平均→月平均→年平均→全球平均 苏州市的年平均气温15.8℃ 上世纪全球气温平均每十年上升0.06 ℃,但进入 新的世纪,增长速度提高了3倍。
事实二:大范围的积雪和冰融化
北冰洋冰盖正在融化,并出现巨大的缺口
云南松
落叶松
马尾松
■扩展 ■现有 ■消失
水资源
湖泊水位下降、面积萎缩
湖
水 位
下降约12米
米
)
(
5000 湖 面 积 平 4500 方 公 里
4000
缩小670多平方公里
1960
1970
1980
1990年
()
年
()
湖 水 位 米
年
青海湖(a)近百年和(b)近六百年水位变化的重建曲线
河流断流日趋严重
气候变暖与苏州气候
苏州市气象台 程维忠
一、地球气候正在变暖吗?
1、气候变暖的事实
气候变暖是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被引起 注意的,然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很有 争议。有的认为气候正在变暖;有的反之; 有的认为是和宇宙天体的周期现象有关,如 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等。
目前实际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 实(这里面包括大多数国家、专家和一些相 关的国际组织),具体事实如下:
河流断流: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水生态平衡失调方面的一个 引人注目的环境社会问题。
–黄河是我国河流断流中最为严重的大的河流。
• 自从1972年黄河下游首次出现断流以来,到1997年的26 年中有20年出现断流,断流的频次、历时和河长均不断 增加。
• 断流天数:以利津断面为例,70年代断流总天数为78天, 80年代为91天,进入90年代以来,断流情况越加严重, 其中仅1995年一年就断流122天,并出现了历史上罕见 的汛期断流和跨年度(1997-1998年)断流。
地球大气中CO2浓度的变化
三、今后变化的趋势如何?
预计目前的变化将继续, 其一是惯性;
其二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经济转变到 绿色经济,还需要漫长的道路。
油松
其结果:生物多样性可能减少
2030年我国主要树种分布面积的变化(%)
树 种 云南松 红松 落叶松 油松 马尾松 杉木 珙桐 秃杉 面积变化(%) 12 3.4 -8.5 -9.4 -9 -2 -20 -57
(在这一点上的看法,比气候变暖的分歧更大) 其他:城市化、植被减少、森林火灾
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
以中国为例
城市化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据统计,我国城市已经由1978年 的161个发展到640个;全国有建制镇1.7万个,加上乡政府 驻地集镇共计6万多个,城镇规模的扩大也占用了大量耕地。
化石燃料的燃烧
森林燃烧 森林砍伐
• 断流长度:70年代平均135公里,80年代平均179公里, 而1995年为672公里,1997年达700公里。
冰川后退,雪线上升
• 冰川是宝贵的淡水资源,对我国西部地区,特
别是西北干旱区工农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 据统计,每年约有560亿立方米的融水补给我国
西部山区河流,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
2、气候变暖的利弊
自然系统变化:冻土带不稳定、地质变化增 多、海岸线改变、两极生态改变。
水文系统变化:以冰雪融化为水源的河流, 年流量发生变化。
水生物系统变化:地理分布、迁徒、数量。
地生物系统变化:物候改变、鸟类徒迁、动 植物的地理分布改变。
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健康 水资源 农作物产量 森林组成 海岸带
• 据观测,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青藏高
原周边的冰雪线年平均后退2-17米,祁连山东 段和天山的冰雪线年平均后退2-6米。
所以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今后的影 响是必须引起重视的。
四、人类有无对策? 有,《京都议定书》
北极地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带,预计到 2100年,北极地区的冰将在夏天出现全面融化。
其他事实,海温升高(厄尔尼诺现象)
综上,地球气候正在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 事实,但是气候的变化从科学上仍然有很大 的不确定性。因为我们的母亲身体实在太庞 大,我们的温度表还不够先进,还没有像医 院那样的CT、核磁共振。所以对地球气候的 变化,有些数据也包含了一些主观分析的成 分。
事实二:大范围的积雪和冰融化
喜玛拉雅山冰川
瑞典北部冰川
事实三、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
现在海平面的升高速度为每年2毫米,而在过 去的几千年中,其上升速度为每年1毫米。
卫星数据显示,在1993至2006年间,海平面每 年上升3.3毫米,而2001年(IPCC)报告中的预测 仅为2毫米。
科学家们预计冰川融化,到2050年,全球大 约1/4以上的山地冰川将消失,到2100年可能达 到50%。
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响应
这些变化中认为弊的是: 家园不保; 极地生态、生物消失; 水分布不均匀,出现水害、水荒; 农业病虫害增多; 对人类健康不利;
二、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什么?
外在因素:太阳辐射、宇宙中的其他因素 内在因素:地球自转等 人为因素:关键点: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
加,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