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1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赏析3篇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赏析3篇徐志摩创作的《再别康桥》是现代诗歌中的经典名篇,被收录进高一语文教材中,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再别康桥》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赏析(一)《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抒发的是什么呢?三句话概括: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意是主观思想感情;境是诗内描写的客观景物。
何谓意境?是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既称为有意境。
当然我们欣赏徐志摩的诗和欣赏别的诗一样,需要调动对生活的积累,需要调动我们对知识的积累,然后我们一节节的讲这首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句诗若分析的话,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还有,还加上一句,作别西天的云彩,西天的彩霞给我们一个印象,就是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
所以用这句话来概括,为这个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句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的非常形象。
当然他的手法是比拟的手法(拟人、拟物),与第三句话合在一起讲,“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这一句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
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
再次,我觉得它不是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的,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
第二句是化客为主,第三句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
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
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三个方面: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
《再别康桥》人教统编版1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再别康桥》 (26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再别康桥》 (26张PPT)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 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再别康桥》 (26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再别康桥》 (26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再别康桥》 (26张PPT)
布置作业
• 1.以《再别__》为题写一首诗 • 2.能声情并茂的朗诵诗歌
3读徐志摩的其他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 如果把它比成少女,她不是热烈奔放的辣妹子,而是一 位轻盈飘逸,眉宇间透出几分忧郁的美人……
• 总之,它给人的感觉是轻轻的风,淡淡的云,袅袅的 烟,薄薄的雾,微微的波,细细的流……是那样的清新 飘逸,轻盈舒缓,柔美缠绵,惆怅伤感……让人感到诗 人对母校的深深依恋,给人视觉上,听觉上,精神上的 享受。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再别康桥》 (26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再别康桥》 (26张PPT)
• 如果把它比成曲子,它不是激昂高亢的摇滚,而是舒缓 轻柔又带点忧伤的小夜曲;
• 如果把它比成流水,它不是奔涌的大江大流,而是涓涓 细水或潺潺小溪;
• 如果把它比成花朵,它不是妖艳的牡丹,而是结着愁怨 的丁香;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再别康桥》 (26张PPT)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再别康桥》 (26张PPT)
剑桥大学
康 桥
再别?
再别康桥原文各段解析

再别康桥原文各段解析《再别康桥》是中国先到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它是作者第三次造访康桥后所作。
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再别康桥原文解析,一起来看看吧!再别康桥作者: 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赏析飘逸可人的潇洒,兴奋热烈的眷恋,清新如画的别离,旖旎迷人的风光,是《再别康桥》传递给读者的美感。
那挥手作别云彩的轻柔,蕴涵了多少至真的情丝。
静谧的康桥满载丝丝离情是这般的动人,轻轻的,悄悄的,脉脉的',不许一点儿尘世声响破坏此刻的佳境。
充满生机的"金柳""青荇"已将康桥装点得情意绵绵,诗人又超越眼前的景致,将"天上虹""星辉斑斓"也融入了康河,幻化出天上人间为一体的妩媚,为我们展开了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秀美的风光,浓浓的情趣融会在一起,在"轻轻的招手"中定格为永恒。
逐节讲析并评价。
(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新高考·新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二课《再别康桥》

朗诵要求 注意朗读的节奏以及停顿 注意每一句诗的重音 音量适中,音调急缓得当。 注意感情起伏。
河 畔( pàn ) 青 荇(xìng ) 揉 碎( róu ) 长 篙(gāo )
斑 斓(lán )
荡 漾 (yàng) 榆 阴 ( yú ) 浮 藻 (zǎo ) 漫 溯 ( sù ) 笙 箫 (shēng xiāo)
物抒情、对比、拟人等表达手法,把对理想和爱情的追求等主观感情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
不与去客那观凄的清自的然山景麓象,交融互渗,从而化盈实盈景的为,虚沾境住,了创她造的出衣了襟一,个优美
也的不意上境荒,街显去示惆了怅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飞扬,飞扬,飞扬,
——消溶,消溶,消溶
但寻那我轻那悄梦软榆不轻河悄?泥阴能的 畔撑上下放我 的一的的歌走 金支青一,了柳长荇潭悄,篙,,悄正 是,油不是如 夕向油是别我 阳青的清离轻 中 悄草在泉的轻 悄更水,笙的 新青底是箫来 娘处招天漫摇上溯的虹 夏满揉虫我波载在碎也轻光挥一康在为轻 里 一船河浮我的 挥星的藻沉招 艳 衣辉柔间默手影袖,波,,在里沉沉作 在 不星,淀默别 我 带辉我着是西 的 走斑甘彩今天 心 一斓做虹晚的 头 片里一似的云 荡放条的康彩 漾歌水梦桥草
6. “虹”“梦”是怎么的形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离别,黯然神伤,“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别情缕缕,离绪 重重,虽然是全诗的高潮,却是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 志,表达了诗人对母校深深的离情。
7.“寻梦”的“梦”指什么?第五节写什么?
第五节紧承第四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这里“梦”是对过去 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对逝去的康桥留学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再别康桥诗歌鉴赏

徐志摩再别康桥诗歌鉴赏一、诗歌原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二、创作背景1. 留学经历- 徐志摩曾在英国剑桥大学(当时名为康桥大学)留学。
在那里,他接受了西方教育的熏陶,也感受到了康桥独特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氛围。
康桥的一切,如康河、河畔的金柳、河中的青荇等,都给他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2. 情感因素- 这首诗写于1928年。
当时徐志摩再度游历英国,重访康桥。
他对康桥怀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既有对往昔留学生活的怀念,也有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同时,在他的个人情感生活方面,他经历了爱情的波折,康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他心灵的慰藉之所。
三、诗歌主题1. 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诗中通过描绘康桥的美景,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等,回忆起自己在康桥的留学生活,表达了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深深眷恋。
2. 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康桥的宁静、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象征着一种理想的境界。
徐志摩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理想境界的向往,他愿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希望融入这种美好的环境之中。
3. 离别的惆怅与感伤- 尽管诗的格调比较轻柔、舒缓,但字里行间还是流露出了离别的惆怅。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不带走任何东西,这种悄然离去的姿态背后是对康桥的不舍与感伤。
四、艺术特色1. 音乐美- 节奏-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节奏明快、轻盈。
再别康桥原文朗诵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朝代】现代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全诗如下:《》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赏析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
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
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
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
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
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细。
柳是中国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
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
作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
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接着,笔锋一转,“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连“今晚的康桥”也沉默。
诗歌《再别康桥》赏析

诗歌《再别康桥》赏析诗歌《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作品中文笔细腻,意境优美,技巧高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真挚的情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歌《再别康桥》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再别康桥》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具有语言凝练、审美范围宽广和意境动人等特点,读罢给人以深刻美好的情感体悟。
并且诗歌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发人深省。
本文试着体验诗歌中蕴含的情感脉络,在感受词语运用和情感流露之美好的同时,感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1、徐志摩及《再别康桥》概述徐志摩是著名的现代诗人和散文家,笔名云中鹤等,在1921年赶赴英国留学,并以特别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学习,主要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大学学习期间,徐志摩深受唯美派诗人和欧美浪漫主义熏陶,对其当时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再别康桥》就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首诗歌创作于1928年,诗歌中的“康桥”即为剑桥大学校址,诗人在1920年至1922年间在剑桥大学游学,并且诗人视这一时期为其人生的转折点,正如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所表述的那样,在诗人24岁之前,诗人对诸如相对论和民约论等著作的兴趣远远大于诗歌。
而在游学期间,康桥的水打动了诗人,唤醒了诗人的诗歌灵性,将他带入到了诗歌创作之中。
在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的时候,思绪荡漾,感慨万千,在归途中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创作了这首《再别康桥》。
很多人认为徐志摩具有鲜明的“康桥情结”,并将其渗透至自己的创作之中。
2、《再别康桥》赏析2.1细化各节内容,感受词句的优美《再别康桥》整首诗共七节,主要线索为诗人离别康桥时的情感变化,通过康桥的景物抒发自己的离愁别绪,以此表达内心的不舍之情。
在第一节中,诗人连续运用了三个“轻轻的”,为读者营造了缥缈轻盈的意境,并且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独自一人故地重游,由独自一人离去的事实,进而增强了离别的悲伤之感,给读者创造了感同身受的真实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1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
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
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
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
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知识点训练。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3.识记训练:背诵本诗。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