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我们的司空见惯,扼杀了孩子旺盛的求知欲
【智力开发】别在无形中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智力开发】别在无形中扼杀孩子的想象力【】想象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是创造美好卓越人生的原动力。
缺乏想象力,人的一生将被桎梏在现实与功利的狭小空间内。
尤其孩子,想象力与生俱来,如果父母常在有意无意中向孩子传达成人式思维,用抽象概念和程式化思维扼杀孩子的想象力,那他们将失去很多创造神话的机会。
过早智力开发。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句老话已经根深蒂固在很多家长的脑海中,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总是在孩子年纪小小的时候就帮孩子报了许多早期教育的课程,但是这样真的好吗?其实,父母应尽可能让孩子接受丰富、生动、形象的刺激,并为其创造一个开放和多元的活动和感知空间,让他们尽量多地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形成丰富的表象。
过早的系统的智力开发不但没有帮助反而会扼杀孩子的创造性,严重阻碍他们对事物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阻止孩子探索。
孩子是每个家长心中的宝,家长总是担心孩子受伤,所以总希望孩子在自己的安全范围内活动,不允许孩子做有危害性的事情,例如:用水果刀自己削苹果、把整卷纸都泡在水盆里、用床单在客厅搭个帐篷……如果孩子要求的每件事都被父母拒绝,久而久之,就会失去那些新奇的想法和对事物的好奇。
纠正孩子的离奇想法。
孩子早期的想象具有夸大性,因为他们还不能分清想象的事物与现实之中事物的界限。
比如,孩子有可能想买一个比房子还大的汽车,想登着梯子爬到月亮上,面对这些离奇想法,有的父母会纠正甚至喝止。
其实这时候,父母不妨跟孩子一起想象,来个头脑风暴,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间。
如果事事都用标准答案来规范孩子,那么就会束缚孩子的头脑,让他失去思考的动力。
孩子到了提问的敏感期,总把为什么挂在嘴边。
父母为了正确回答孩子的提问,恨不得翻遍所有的百科全书。
其实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都可以有很多种答案,父母可以试着问问孩子的想法,或者跟他一起去找找答案。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家庭教育】不要轻易扼杀孩子的质疑精神

【家庭教育】不要轻易扼杀孩子的质疑精神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考试中,上海一名小学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题目时称“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大大的叉。
该名学生表示,4岁的孔融不会这样做,才这样写答案,并坚信没有答错。
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是道德教育的“样板戏”。
最近,一年级的小朋友“孔融让梨我不让”被老师判了一个大大的叉,这件事引起大家的广泛讨论。
小朋友坚信孔融不会让梨,因为他只有四岁。
本来就是一道主观题,回答出自己所想的,却被老师馈赠了一个大大的红叉。
面对红叉,该小朋友可能会很疑惑,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标准答案的思维模式在我国教育界已经根深蒂固。
其实,对于孔融让梨我不想这样一个异化性的答案,我们的教师不必须习惯性的发叉。
童言无忌,孩子明确提出孔融不能使梨的批评,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突破,他能够根据自己的推理小说展现出自己的是非观,对于语文考试来说,他的整体表现无疑就是杰出的。
对于一个价值观并不成熟的一年级学生来讲,红红的打叉肯定会打击他们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久而久之,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只是一批具有相同思维方式的人,教育沦为批量生产的工具,这无疑是教育的悲哀。
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给我们这些自指出考量问题已经很理性、很明朗的成年人上了一课。
对于那些早已存有了定论的东西,我们从来就未曾批评过,只是在社会大染缸中亦步亦趋,盲目的回去拒绝接受,批评精神早已沦为现实生活的附庸,被落到漆黑的空间里,不见天日。
直至有一天,一个从未见过市面的孩子超越空间的壁垒,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制约我们批评精神吻合阳光的壁垒就是玻璃搞的!当然,孩子对才四岁的孔融不会让梨的笃定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追求的价值多元化,真善美遭到严重的质疑,其内在的根源是什么?我们已走的太过遥远,是不是该等待一下被我们抛在远处的灵魂?当然,这些问题绝对不是一个小朋友能够化解的,我们的老师必须普遍认可他对待问题的角度,不要轻而易举助长他的批评精神。
不要扼杀孩子想象力作文

不要扼杀孩子想象力作文咱都知道,孩子的小脑袋瓜里啊,常常装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那想象力就跟长了翅膀似的,能飞得老远老远。
可有时候,咱们大人一不小心,就可能把这对宝贵的翅膀给折了。
比如说,孩子画了个蓝色的太阳,大人就急了:“太阳咋能是蓝色的?错啦错啦!”这一句话,可能就把孩子那刚刚起飞的想象给打落了。
孩子心里可能就想:“难道我想的都不对吗?”
再孩子说:“我长大了要坐火箭去月亮上盖房子!”大人来一句:“别做梦啦,先把作业写好!”得,孩子那冲向太空的梦想瞬间就像泄了气的皮球。
咱大人呐,总是习惯用自己那所谓的“常识”和“经验”去衡量孩子的想法。
可这世界变化多快呀,那些我们觉得不可能的事儿,说不定哪天就成真了呢!
想象这东西,就像一颗神奇的种子。
要是给它阳光雨露,也就是鼓励和自由,它就能长成参天大树;要是老是被打压、被否定,它就只能蔫蔫地缩在角落里。
孩子要是没了想象力,那未来得多无趣啊!他们可能就只会照着书本上的东西,一步一步走,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不敢去创新。
那还怎么去探索未知,怎么去创造新的奇迹呢?
所以啊,咱们大人得改改自己的做法。
当孩子有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时,
别忙着否定,先听听,再给个大大的赞。
就算觉得不靠谱,也别一棍子打死,
引导引导,说不定就能把那不靠谱变成超级棒呢!
让我们一起小心呵护孩子的想象力吧,别让它还没长大就夭折了。
因为说
不定,未来的大发明家、大艺术家,就藏在咱们这些充满想象力的孩子当中呢!。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扼杀孩子想象力的错误做法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扼杀孩子想象力的错误做法幼儿教师教育随笔:扼杀孩子想象力的错误做法杭州有个八岁的女孩,因父母外出,她在家侍候奶奶,打不开水果罐头。
她想,如果能用一个外套把罐头打开,那该减轻多少麻烦呀!于是,在家长及外界朋友的帮助下,她完善了自己的构思,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年龄最小的发明专利的申报者。
有个学生造句,“雪化成了春天”,老师摇头,曰:“雪化成了水。
”可见,小学生稚嫩的想象力,飞跃的神思,有可能被教师的摇头给扼杀掉。
在生活中,哪些错误做法会扼杀孩子想象力呢?1、替孩子做事:想象力不是“想入非非”,而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创造。
我们会担心孩子做事慢就一味代劳,会让他们失去许多动手动脑的机会。
要知道,孩子在做事过程中,会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反复实践,这些经验会为发挥想象力和创意提供不竭的源泉。
2、阻止孩子探索:孩子的好奇心非常宝贵,可出于各种原因,我们常常不能接受孩子在好奇心驱使下的种种要求:用水果刀自己削苹果、把整卷纸都泡在水盆里、用床单在客厅搭个帐篷……如果孩子要求的每件事都被我们拒绝,久而久之,就会失去那些新奇的想法和对事物的好奇。
3、给孩子提供标准答案孩子到了提问的敏感期,总把“为什么”挂在嘴边。
我们为了正确回答孩子的提问,恨不得翻遍所有的百科全书。
其实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都可以有很多种答案,我们可以试着问问孩子的想法,或者跟他一起去找找答案。
现成的答案会束缚孩子的头脑,让他失去思考的动力。
4、害怕孩子受挫:当孩子想把想象付诸实践时,还要有自我激励、走出困境的抗挫力。
挫败体验对孩子非常有益。
孩子有好的想法,就要鼓励他试试,如果因为怕孩子失败而阻止,那纵然他有奇思妙想,也只是纸上谈兵。
如此下去,他的想法只会越来越偏离实际。
无数事实证明,丰富的想象力是科学事业成功的前提。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不要用知识束缚孩子的想象力

不要用知识束缚孩子的想象力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测验,给我们的幼儿、学校生、中同学分别看“O”这个图形,问:“这是什么?”结果大多数中同学说是“零”或英文字母“O”;学校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这么回答,另一部分学校生则回答是个“面包圈”、“眼睛片”;而幼儿园的小朋友却说了许多成人、中同学、学校生根本没有想到的东西——“眼泪”、“肚脐眼”、“围棋”、“表”等等,让我们不得不赞美于他们的想象力。
仔细思考后,这个测验会不由地让人发问:莫非想象力会随着年龄递减吗?为什么年龄越大的孩子,想象力越贫乏呢?这是成长的必定结果,还是教育的失误呢?在教育界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中国孩子的学问基础扎实,但想象力不足。
那么,我们孩子的想象力到哪里去了呢?事实上,想象力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认知力气,并非伟人、奇人或者外国孩子所特有,但为什么我们孩子的想象力就是不足呢?其中一个缘由当然是“个别差异”,也就是说想象力与其他力气一样,人与人之间原来就有差异。
但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缘由却是“人为的束缚”或者“人为的忽视”。
年龄、学识并非扼杀想象力的凶手,那些伟人、奇人不但学问渊博,也同样想象力惊人,由于他们学习学问,却保留着对学问的质疑,信任确定有更多超越已有学问的空间,于是想象力由于学问而变得更加有力、有方向;而我们的孩子却可能被“学问”绑住了想象力,由于成人让他们过于信任学问,由于我们忽视了孩子的想象瞬间,于是原本想象丰富的孩子变得不会去想象了,所谓“用进废退”,想象力就是这样在“不用中退化”了。
今日,假如父母还信任“想象力比学问更为重要”,那么就请留意孩子的想象瞬间,并用才智加以引导吧!1、允许孩子“奇思妙想”孩子虽然没有成人那么多的学问阅历,但却可能更富有想象力,由于他们更少固定的“答案”与“思维模式”。
想象力成长所需要的土壤是宽容的、放松的、自由的与多样的。
因此,假如孩子对一个你早已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思考时,请允许他的“奇思妙想”。
2020年大班教师教育随笔《不要用“成才标准”埋没了聪明的孩子》

大班教师教育随笔《不要用“成才标准”埋没了聪明的孩子》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现在很多家长都领着孩子奔波于各种兴趣班之间,尽力把孩子培养成个“全才”的孩子。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
家长要做的应是:了解孩子的特点,理解他,创造适合他成长的环境。
但是很多家长缺乏对孩子的正确理解和认识,用社会上统一的“成才标准”去要求孩子,结果不但不利于孩子成长,还可能埋没原本很聪明的孩子。
钢琴、绘画、跳舞……越来越多家长不惜重金让宝宝早早参加各种培训班。
相反,碰到孩子发呆、多动、内向……家长们却认为只是小问题。
但却可能因为统一的“成才标准”强制孩子学习,对孩子成长不利。
一、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
对此,邹小兵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
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
他还说,其实,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的时候,大脑也是在储存、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
因此,家长应该理解孩子,了解孩子个性、气质特色,顺其自然,让他们的天性得以发展,创造适合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
二、“迷信”智力测试圆圆快3岁了,在说话、运动、背儿歌、数数等许多方面与同龄宝宝比起来,似乎差一些。
妈妈很着急,买了好几本智力测试和智力开发的书来锻炼宝宝,后来带着圆圆去检查,看看是否有智力问题。
结果在测验时,宝宝的某些能力没有表现出来,不愿意开口发声、没能好好爬楼梯;面对着很低的测试分数,妈妈就懊恼不已,不知道是否还要再测试一次。
“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贴上"笨孩子的标签",那么就会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伤害。
历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综合素质作文真题范文

历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综合素质作文真题范文2012 下半年幼儿园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从教育角度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审题】围绕实践出真知,幼儿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要学习方式。
以儿童为中心,在活动中学习。
【难度】四星【范文】930 字尊重儿童探索权利,培养幼儿操作能力“做过就理解”说明,儿童通过探究、操作去感受世界,进而获得新的经验。
动手操作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幼儿教育要尊重孩子的探索权利,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点】直接经验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那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强调的就是动手实践。
美国幼儿园比较注重利用游戏让孩子获得直接经验。
如对于人体各个部位认知,不是通过看挂图死记硬背,而是放在游戏中去摆放,通过尝试错误来掌握知识。
如在公园里做密西西比河的模型,小朋友在游戏中就能了解到流经不同州时的水位、落差。
【正】但是在我国幼儿教育的现实中,动手环节被忽视了。
一方面是幼儿教师没有主动创造动手环境,另一方面是幼儿教育方式“拔苗助长”。
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我们习惯于教师来创设,还要根据季节、节日、主题等不断更新。
另一方面,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正日趋严重。
超越幼儿心理发展水平,让幼儿写、算,进行强制性的学习,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幼儿学习、完成作业的做法违背了幼儿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
【反】动手操作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幼儿在动手实践中不仅会获得经验和能力,也保持了活泼好动的个性,形成开朗、积极、乐观、自强、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保护幼儿的心理健康。
扼杀孩子想象力的4种行为

扼杀孩子想象力的4种行为我们都知道,在人的智力活动中,想象力占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世上很多的创新创造的源头都是来自于想象力。
但在很多父母的眼里,孩子的不正常行为都被视为不良习惯而亲手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
下面是是小编整理的扼杀孩子想象力的4种行为和五种培养方法,请认真阅读,正确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一、扼杀孩子想象力的4种行为:1、认为知识比想象力更重要。
有的父母认为知识是万能的,只要孩子掌握了书本知识,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将来读一所好的大学,就可以有个好的前程。
当孩子提出某个问题时,父母马上就告诉了孩子标准答案,要求孩子记下来,不给孩子发挥想象力的机会。
这样做无形中就会固化孩子的思维模式,让孩子置身于一个无须想象、只需记忆的世界。
长此以往,孩子就变得只知道重复已有的知识,而失去了创新能力。
建议父母允许孩子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有多种想象,不要局限于正确答案,给孩子创造更多想象的空间。
2、总是向孩子提出封闭性问题。
有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交流的时候,总是问孩子一些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比如:“3 2等于几?”“这一页有几只小鸟?”“这个字怎么读?”“这首诗怎么背?”……如果孩子答对了,父母就会很高兴,表扬孩子聪明。
有的时候,还专门在家里来了客人之后,让孩子出来做一些“表演”,展示平常父母已经问过上千遍的内容。
其实,这种封闭性的交流方式只是检验孩子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只会无形中限制孩子的想象力。
在这种教育方式之下培养出来的孩子,会认为只要记住正确答案就能得到父母的表扬与肯定,而放弃了思考与想象。
长此以往,想象力很快就会枯竭。
建议父母日常多问孩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启发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给出自己的答案,不要草率地打断或者纠正,才能有效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3、采用机械刻板的教育模式。
有的父母或老师只注重眼前利益,只看重孩子当下的成绩,而不注重长远,不注重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比如,让孩子练习写作的时候,不是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真情实感、有血有肉的东西,而是让孩子记背一些优秀作文选等书刊杂志上面的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要用我们的司空见惯,扼杀了孩子旺盛的
求知欲
周末带小D在家附近一个游乐场玩,看到一个中国混血的女孩,大概4岁,旁边坐着一位中国的长辈,是她的外婆。
小D一进游乐场就直接往这个女孩方向跑,跟在她后面。
这时来了一个大概8个月的小宝宝,在我们周围爬行着,时不时地坐起来自顾自地开心地拍拍手。
两个女孩对这个小宝宝都特别感兴趣,小D也时不时地指着她,对着我说,Baby,Baby!
这时,那个女孩跑到外婆那边,用中文问,那个宝宝为什么总是在流口水啊?那位外婆不知道是不是以为没人听得懂中文,非常大声地对那个女孩说,“这关你什么事啊?别人家的闲事少管,外婆从来不管别人家的事。
”
我当时大为震惊,这几天一直对这件事挺不能释怀,脑海里反复出现那个女孩感到被批评后失望的表情。
也正因为如此,让我想起了去年冬天发生过的几乎一模一样的事情。
那时小D正在出牙,也是天天流口水。
一天,我们邻居家一个6岁半的女孩Aida在楼道遇到小D,看了好久也问她妈妈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她一直在流口水啊?
她妈妈告诉她,因为小D在出牙,长牙的时候就会流很多口水,你小时候也是这样的。
小姑娘听完后想了一下,继续问道,那为什么长牙了就会流口水呢?她妈妈继续回答,“亲爱的,这真是个好问题,但我也不知道答案,我们记下来一起去查资料吧。
”
记得一周后,在楼道再次遇到Aida,她特别兴奋地跑过来和我说,原来每个人嘴里都有个工厂会产生口水的,如果我们嘴巴不舒服了,工厂就会产生更多的口水希望让嘴巴舒服一点。
可是小宝宝的嘴巴太小了,当口水太多就会溢出来,所以他们才流口水。
你看,这多酷啊!
说实话,我当时根本没对这件事有多在意,但直到周末遇到了游乐场这件事,我才回想起了Aida当时仰起头认真和我解释,语气里带着兴奋劲和成就感。
我想Aida那发亮的眼神背后,闪烁的是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吧,这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也是最宝贵的。
好奇心是如此重要,但也是如此脆弱,也许不经意间就会被我们扼杀。
同样两个2岁的孩子,一个说“叶子是绿色的”;一个问“为什么叶子是绿色的?”,第一个孩子一定会受到更多的赞扬。
我们现在都太渴望孩子知道答案,却忽视了提问的价值。
诺贝尔获得者李政道博士的求学格言就是:求学问,需学
“问”,只学“答”,非学问。
孩童时间的“为什么”是他们思维萌芽的土壤,也是他们走进科学殿堂的第一步,更是孩子所有兴趣的起源,是让孩子探索知识的无限动力。
父母要在乎孩子提问,孩子才会提出更多的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有时比明白一个答案更可贵,当一个孩子可以提问时,他是在动脑筋的,会提问是个主动学习的过程。
据说一个孩子在4岁之前会问40万个问题,而如何回应孩子的提问却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不管孩子问什么奇怪的、天马行空的问题,我们都该认真听完,然后鼓励,“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呢”;“这真是个好问题,妈妈都没想过呢。
”
我们知道的问题,可以简要地告诉孩子答案,但记得和孩子说,“这是妈妈知道的全部了,也许还有更多答案,我们可以一起去了解一下。
”
这样做,我们不仅鼓励了孩子进一步探索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权威也是可以被挑战的,答案并总是唯一或者一成不变的。
对于我们不知道的问题,不要随意否定,说这有什么好问的。
我们不知道的问题不意味着这不是一个好问题。
可以诚实地告诉孩子,“妈妈也不知道,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
这样做,我们不仅鼓励了孩子提问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承认自己不知道不可耻,通过学习就可以弥补。
昨天我遇到Aida的母亲就特地询问了去年发生的这件事,她妈妈很努力地回忆了一下告诉我,她带着Aida一起去图书馆,鼓励Aida自己拿着问题向管理员寻求帮助,看看有什么书籍可以解答。
后来管理员推荐她《人体百科》这本书,然后她就读给Aida听相关的内容。
这一点我身边的很多美国父母们却这样,他们也希望孩子懂很多知识,他们也花很多时间教。
但是他们教的不是“答案”,而是“方法”,如何找到解答孩子问题的方法。
我常常见到在书店,父母带着2岁不到的孩子在找各种关于某个主题的绘本;我常常见到在图书馆,很多4~5岁的孩子自己在找书,然后特别骄傲地和我说,“我在做一个调研。
”(I'mdoingresearch);我也常常会在动物园,听到周围孩子惊呼,“妈妈,这是对的,海豹真的有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要急着告诉孩子正确答案,而是引导他们从书本和实践中自己发现答案。
教育的目的不该是把孩子打造成被动的答案复印机,而是应该挖掘和引导出孩子好奇和探索的本能,让它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辈子的技能。
我记得,小时候当我们有问题问老师父母时,他们也会常常说,哪有那么多为什么?不好好学习,想这些!后来慢慢地,我们也就不再提问了。
再后来,我们也就真的不好奇了。
面对不懂的事情不再想要了解,觉得和我无关;面对感兴趣的事情,也不再想全力以赴,觉得花太多精力毫无意义;面对生活工作失去了热情,觉得也就那么一回事;我们形成了固化的判断,不再愿意用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事物。
很多时候,我看着小D都会由衷地感叹,她的快乐好简单,捡到树叶就能开心半天;她的观察点好另类,我怎么就没看
到地上有一滩水,里面有片落叶在转圈;她的脑子回路好奇怪,怎么总会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问题。
但不得不说,她的生活好有趣,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小惊喜。
不得不说,有时候她的观察和发现,也会让我不禁触动,是哦,为什么呢?是哦,我怎么以前没留意呢?
也许,终有一天,他们也会长大,也会变得和我们一样对周遭习以为常。
但至少现在,让我们好好呵护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他们那双看待世界的眼睛里永远闪着光芒。
温柔地对待他们每个问题,教会他们自己寻找答案的途径,给予他们一双发现生活中美好的眼睛。
我们无法陪伴他们走一辈子,但这一些,一定会成为他们
今后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他们会有一辈子的时间去学习那些正确的答案,而现在,就让他们的“为什么”蓬勃生长吧!
千万不要再用我们的司空见惯,扼杀了他们旺盛的求知欲!
大J叨叨叨
最近遇到不少事,有个挺深的感触,我们生活也好,育儿也好,容易进入“自动驾驶”模式,只有发生事情了,才会转回“人工驾驶”,才会对自己有所内察。
今天写这篇文章,正是我切换成“人工驾驶”模式了,写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好多我周围父母们如何保护孩子好奇心的鲜活例子,但当时我却根本没放在心上。
记录一下,作为自己的自省,也和你们共勉!
今天二条有我和小D都特别喜欢的英文原版绘本的团购预告,有兴趣的记得去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