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家训

合集下载

《走进文言文》(8)全解

《走进文言文》(8)全解

《走进文言文》8【第一单元】1.刘裕诫子孙高祖既贵(指刘裕做了南朝宋代的皇帝),命藏微时耕具以示子孙。

帝(指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至故宫,见之,有惭色。

近侍或进曰:“舜躬耕历山(古地名,今山东境内),禹亲事水土。

陛下不睹遗物,安知先帝之至高、稼穑之艰难乎?”[译文]高祖已经是至尊至贵(即:刘裕做了南朝宋代的皇帝)了,吩咐收藏地位低微时所用的农具用来给子孙观看。

(他的儿子)文帝到旧时的宫殿去,看到(他父亲早年用过)那些耕具,有惭愧的神情。

(他)身边侍臣中有人进言说:“大舜亲自在历山耕种,大禹亲自治理水土。

陛下不看到这些遗物,怎能知道已去世的皇帝(刘裕)极高的品格,(以及)耕种收获的艰难呢?2.田父遗产昔有一田父[fǔ] ( 种田的男子),自幼孤寒,而立之年乃始有家室。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躬养子女,赈(zhân,救济)穷济贫。

年八旬而卧床不起,弥留之际(临死之时)呼儿孙于床前,曰:“吾行将就木,无有金银遗(留)尔,惟有二物可为纪念。

”遂指木椟,命长儿启之。

众人但见一锄一布衣而已,皆愕然。

田父曰:“锄者,冀尔等(你们)一生勤劳;布衣者,愿若终身俭朴。

”言讫[qì]而亡。

儿遂永志其志。

译文:过去有一个耕田的男子,从小失去了父亲,家境贫寒,三十岁才有妻子。

(他)太阳升起就起身劳动,太阳下山才休息,亲自抚养子女,救济帮助贫穷的人。

八十岁时病卧床上,不能起来,临死的时候叫儿孙到床前,说:“我不久就要走进棺材(即:我不久就要死了),没有金银留给你们,只有两样物品可作为纪念。

”于是指着木柜箱子,叫大儿子打开它。

大家只看到一把锄头和一件布的衣服罢了,都惊讶了。

耕田男子教育(他们)说:“锄头(留给你们),希望你们一生勤劳;布衣(留给你们)希望你们能终身俭朴。

” 话讲完后就死了。

儿子们于是永远记住父亲的意愿。

3. 包拯家训包孝肃公(包拯,他的谥号为孝肃)家训[教]云:“后世子孙仕宦(huàn)[做官],有犯脏滥[贪污财物。

名人家训家风家教十条

名人家训家风家教十条

名人家训家风家教十条名人家训家风家教的内容丰富多样,以下是十条具有代表性的名人家训家风家教:1.曾国藩家训:敦亲睦邻,孝敬父母,兄弟和睦。

勤奋好学,崇尚实践,主张“早起、读书、种菜、养鱼”之勤劳家风。

修身立德,戒骄戒躁,坚持“慎独”之道。

2.颜之推《颜氏家训》:注重教育,认为家庭教育应先于学校教育,提倡博学多闻。

劝诫子孙廉洁自律,反对奢侈浪费。

强调言行一致,诚实守信。

3.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倡导节俭持家。

家庭成员间要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孝道为先,强调对长辈的尊敬与照顾。

4.孔子家训(儒家传统):孔子主张以仁爱为核心,注重道德修养,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提倡学习和求知,“学而时习之”,终身不断进步。

教育子孙要有志于道,以天下为己任。

5.诸葛亮《诫子书》:谆谆告诫后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力行勤勉,摒弃浮华,保持谦逊低调。

6.钱钟书家族家训:爱国主义情怀,强调家国同构,服务社会。

鼓励学术研究,追求真理,严谨治学。

7.陶渊明《责子》诗中体现的家教精神:注重自然纯朴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反对矫饰做作。

虽然严厉批评孩子,但其背后是对子女独立人格和真实品性的培养。

8.包拯家训: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执法公正严明。

勤政为民,崇扬忠诚无私的品格。

9.郑板桥家书中的家教智慧: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强调诚实做人,清廉为官。

提倡艺术才华与高尚情操并重。

10.傅雷家书:傅雷通过家书教导儿子傅聪在艺术和人生道路上如何为人处世,既要刻苦钻研专业,又要涵养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人格品质。

以上家训家风家教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诸如孝悌忠信、勤奋好学、清廉自律、和谐宽容等美德。

学习包公心得

学习包公心得

学习包拯家训心得
站党支部于2017年5月15日组织学习了包拯感人事迹,通过再现真实的包拯故事,使我感触很深。

包拯生于公元999年,猝于1062年,出生在现在安徽省合肥市一带,字希仁,包拯的父亲包令仪对包拯管教非常严格,正是这清正家风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后来清廉为官从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中”这是包拯的37字家训,意思是说,包家后世子孙当官,如有贪赃枉法者开除祖籍,不准再回包家,死后也不准葬入包家祖坟,不遵从此家训,就不承认他们是自己的子孙,这在封建时代是十分严厉的家法。

这既是一条包拯家训,也是一则反腐宣言。

包拯本人就是将这家训融入到他为人、为父、为官的生活之中,包氏子孙不折不扣地执行者包拯家训,包拯的子孙后代中,虽再没有出现过包拯那般的国家重臣,但官德、官声都极好,与其说是家训的约束作用大,还不如所说是包拯以身作则所起的示范效用更大,这清正的家风令人叹服。

包拯不但是家训的制定者,更是家训践行者,包拯的一生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岁满不持一砚归”等事迹有史可证,他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求极为严格,哪怕是一点点小恩小惠都断然拒
绝。

当前我们重提家训、家规、家教,是件有独特意义的事情,不仅对党员干部,而且对普通的家庭教育一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这种历史的沉淀和传承是无言的教育,无声的力量。

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
古往今来包拯“包青天”都是黎民百姓呼换清官于盼望治世的精神寄托,让我们从家风、家教做起,家家都继承弘扬传统美德,人人都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积极向上的动力,培育良好家风,推动文明家庭。

1,包拯家训

1,包拯家训

用来告诫后代子孙。”原文又有十四个字。
判断句:者……也
珙者,孝肃之子也。句式?
• 包珙,就是包拯的儿子。
包拯家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 做官要清廉(或做官不能贪污)
说一说:
• 这篇短文给你怎样的启示?
练一练:
你还知道哪些家训或者校训?从中你得出什么感悟?将它 写下来.(100字左右)
• 1.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 2. 习惯决定成绩,细节决定命运。 • 3.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在文书上签字。 敬词,旧时公文用语。
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
包珙,包拯的 儿子。
刊:雕刻
原文共有三十七个字。在家训后面签字时(包拯) 又写道:“希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块上,
写道:“希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块上,
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
告,晓喻。
把刻石竖立在堂把刻石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
何许人也?
提到他你想到了 什么? 你听过有关他的 哪些故事? 人们给予他什么 评价?
• •
包 拯 家 训
包拯
• 包拯(999—1062),宋 庐州合肥人。授龙图阁直学士、 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 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 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 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 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亲 党。
即包拯,他的 谥号为孝肃。
包拯家训

教导 包孝肃公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
包拯在家训说道:“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 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
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放回老家;死了以后,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1-7单元的翻译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1-7单元的翻译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第一单元】1.刘裕诫子孙‎高祖既贵(指刘裕做了‎南朝宋代的‎皇帝),命藏微时耕‎具以示子孙‎。

帝(指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至故宫,见之,有惭色。

近侍或进曰‎:“舜躬耕历山‎(古地名,今山东境内‎),禹亲事水土‎。

陛下不睹遗‎物,安知先帝之‎至高、稼穑之艰难‎乎?”[译文]高祖已经是‎至尊至贵(即:刘裕做了南‎朝宋代的皇‎帝)了,吩咐收藏地‎位低微时所‎用的农具用‎来给子孙观‎看。

(他的儿子)文帝到旧时‎的宫殿去,看到(他父亲早年‎用过)那些耕具,有惭愧的神‎情。

(他)身边侍臣中‎有人进言说‎:“大舜亲自在‎历山耕种,大禹亲自治‎理水土。

陛下不看到‎这些遗物,怎能知道已‎去世的皇帝‎(刘裕)极高的品格‎,(以及)耕种收获的‎艰难呢?2.田父遗产昔有一田父‎[fǔ] ( 种田的男子‎),自幼孤寒,而立之年乃‎始有家室。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躬养子女,赈(zhân,救济)穷济贫。

年八旬而卧‎床不起,弥留之际(临死之时)呼儿孙于床‎前,曰:“吾行将就木‎,无有金银遗‎(留)尔,惟有二物可‎为纪念。

”遂指木椟,命长儿启之‎。

众人但见一‎锄一布衣而‎已,皆愕然。

田父曰:“锄者,冀尔等(你们)一生勤劳;布衣者,愿若终身俭‎朴。

”言讫[qì]而亡。

儿遂永志其‎志。

译文:过去有一个‎耕田的男子‎,从小失去了‎父亲,家境贫寒,三十岁才有‎妻子。

(他)太阳升起就‎起身劳动,太阳下山才‎休息,亲自抚养子‎女,救济帮助贫‎穷的人。

八十岁时病‎卧床上,不能起来,临死的时候‎叫儿孙到床‎前,说:“我不久就要‎走进棺材(即:我不久就要‎死了),没有金银留‎给你们,只有两样物‎品可作为纪‎念。

”于是指着木‎柜箱子,叫大儿子打‎开它。

大家只看到‎一把锄头和‎一件布的衣‎服罢了,都惊讶了。

耕田男子教‎育(他们)说:“锄头(留给你们),希望你们一‎生勤劳;布衣(留给你们)希望你们能‎终身俭朴。

诸葛亮、包拯、纪晓岚……八大经典家训!

诸葛亮、包拯、纪晓岚……八大经典家训!

诸葛亮、包拯、纪晓岚……八大经典家训!人必有家,家必有训。

中国人的家训智慧,自古及今,源远流长。

1.孔子“训子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一日,孔子站在庭院中,他的儿子孔鲤低着头,很快地走过去。

孔子拦住他问:“学诗了吗?”孔鲤答:“没有”。

孔子说:“没学诗你怎么说话?”孔鲤便回去学习诗文。

第二日,孔鲤又碰上了站在庭院内的孔子。

孔子问:“学礼了么?”孔鲤答:“没有。

”孔子说:“不学礼你怎么做人。

”于是孔鲤回去习礼了。

这个故事叫做“过庭训”,后来古人将父亲训斥儿子称为“过庭训”。

2.司马谈“命子迁”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马谈认为自孔子过世后的四百多年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统一,有许多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的事迹。

然而作为一名太史令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内心十分不安,因此临终时边哭边嘱咐儿子司马迁,希望他能子承父业,不要忘记撰写史书。

司马迁不负父命,最终写出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3.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欲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这是诸葛亮在晚年时写给他八岁儿子的一封家书。

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要求儿子要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夫。

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文末又谆谆教诲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诸葛亮为了蜀汉之国事日夜操劳,无暇顾及儿子的教育问题,于是写下这封书信告诫儿子。

4.韩愈家训名言1、有人问我尘世事,摆手摇头说不知。

2、须就近有道之士,早谢却无情之友。

3、退一步自然优雅,让三分何等清闲。

4、忍几句无忧自在,耐一时快乐神仙。

5、贫莫愁兮富莫夸,哪见贫长富久家。

6、宁可采深山之茶,摸去饮花街之酒。

7、大丈夫成家容易,七君子立志不难。

8、吃菜根淡中有味,守王法梦中不惊。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你都知道么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有些堪为经典,国人家喻户晓。

我们从中遴选出十份家训罗列如下。

这些家训出自各色人等之手,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

我们愿与读者一起来赏析。

1.周公的《诫伯禽书》【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氏号为周,爵位为公。

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因谥号为文,又称为周文公。

周成王之叔,因成王即位时年少,便辅政成王。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

【故事】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

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这就是周公的《诫伯禽书》。

他告诫儿子伯禽:“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

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

你怎能不慎重呢?”而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你都知道么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有些堪为经典,国人家喻户晓。

我们从中遴选出十份家训罗列如下。

这些家训出自各色人等之手,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

我们愿与读者一起来赏析。

1.周公的《诫伯禽书》【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氏号为周,爵位为公。

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因谥号为文,又称为周文公。

周成王之叔,因成王即位时年少,便辅政成王。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

【故事】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

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作者】司马谈(?—前110年),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父司马喜,子司马迁。

汉武帝时任太史令。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东巡至泰山,并在山上举行祭祀天地的典礼,史称“封禅大典”。

司马谈当时因病留在洛阳,未能从行,深感遗憾,于是抑郁愤恨而死。

【故事】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

这个职位是武帝新设的官职,可以说是武帝为司马谈“量身定制”的。

因此,司马谈对武帝感恩戴德又尽职尽责。

由于责任心极强,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并认为,“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包拯在家训说道:“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上。不顺从我的志愿的,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原文共有三十七个字。在家训后面签字时又写道:“希望包珙刻在石块上,把刻石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用来告诫后代子孙。”原文又有十四个字。包珙,就是包拯的儿子。
2.训:教导。
3云:说道。
4.仕宦:做官。
5.赃滥:贪污财物。滥,贪。
6.放归:放回。
7.本家:指老家。
8.亡殁:死亡。
9.大茔:坟墓,此处指祖坟。
10.从:听从,服从。
11.押字:在文书上签字。
12.仰:敬词,旧时公文用语。
13.珙:包珙,包拯的儿子。14源自刊:雕刻。15.诏:告,晓喻。
16.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不顺从我志愿的,就不是我的子孙。
包拯家训
包拯家训
包孝肃公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肃之子也。
注释编辑选自《能改斋漫录》。包拯,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执法不阿,谥号孝肃。
1.包孝肃公:即包拯,他的谥号为孝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