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的故事
关于中国民间小故事包拯篇5篇

关于中国民间小故事包拯篇5篇包拯是北宋时期一个有名的官员,他也是中国人们耳熟能详的古代官员。
包拯一生清廉公正,因此被老百姓称之为包青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中国民间小故事包拯篇,欢迎借鉴参考。
包拯办案民间小故事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京城开封发生一起因房屋归属产生的纠纷案。
当时京师有个叫刘保衡的富商开了一家酒场,但却经营不善,欠下官府一百余万文酒曲钱。
三司屡次派人督催刘保衡还债,刘保衡自然不敢与官府抗衡,不得不变卖家产以还债。
刘保衡的房屋甚是豪华气派,三司使(主管国家财政)张方平在刘保衡拍卖家产时,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他的房屋。
这件事后不久,平地再起风云,刘保衡的姑姑到开封府告状,说刘保衡并非刘氏后代,而是一个无赖地痞,无权卖掉刘氏祖宗基业。
开封府派人调查后,发现刘保衡姑姑所说的情况属实。
如此一来,当初购买刘保衡房屋的三司使张方平就成了风口浪尖的人物,嫌疑极大。
包拯当时任御史中丞,立即上书弹劾张方平,指责他身为三司使,却乘人之危,贱买所管辖富民的住宅,寡廉鲜耻,实在骇人听闻,如此小人,朝廷不能委以大任,处之以高位。
张方平由此被贬。
集贤院修撰宋祁继任三司使职务,由此再度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右司谏吴及上书弹劾宋祁任,说他任定州(今河北定州)知州时,不但政绩平平,还纵容家人借贷公使库钱数千贯,担任益州(今四川成都)知州时则奢侈过度。
包拯上弹劾宋祁任益州知州时游山玩水,宴请宾客,不理政事,并指出宋祁的亲兄弟宋庠此时正担任执政大臣(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职务,因而宋祁不能出任三司使职务。
为了避嫌,参知政事宋庠不得不主动上书宋仁宗,说明自己处于执政之位,而弟弟宋祁又被提拔为国家财政大臣,权力太重,于政事大大不便。
于是,在一系列舆论的压力下,宋祁去职,由包拯接任三司使。
包拯的任命刚刚下达,翰林学士欧阳修立即上书弹劾包拯:认为官僚士大夫理应重义轻利,珍惜名节,轻视官位高低,但包拯却恰恰相反,他大肆攻击三司使张方平,迫使张方平下台;宋祁刚刚接任,又不遗余力地抨击宋祁的过失,宋祁被罢免后,包拯顺利地担任三司使职务,这不能不使人怀疑包拯是个奸诈小人;更何况包拯才疏学浅,虽有刚直不阿的美名,但于事无补,恐怕难当三司使之任;而且包拯不孝顺父母,品德欠佳,这些事实是有目共睹的。
包公十个故事

包公十个故事【引言】包拯,字希仁,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他以廉洁奉公、公正无私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他的一生中,不仅政绩显著,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断案故事。
本文将介绍包拯的十个著名故事,展示他公正廉明的形象。
【故事1:包拯查处陈州冤案】包拯在陈州担任知州期间,发现了一起历经多年的冤案。
他深入调查,还原真相,为冤屈的百姓平反,赢得了百姓的尊敬。
【故事2:包拯破获偷盗案】在一宗偷盗案中,包拯通过细致的调查和推理,成功捉拿了犯罪嫌疑人,为受害者挽回损失。
【故事3:包拯公正断案化解纷争】包拯在断案过程中,始终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使得当事人信服,化解了众多纷争。
【故事4:包拯严惩贪官污吏】包拯在任职期间,严惩贪官污吏,维护朝廷法纪。
他对腐败分子毫不手软,赢得了朝廷和百姓的赞誉。
【故事5:包拯智破婚姻纠纷】一起看似复杂的婚姻纠纷,在包拯的聪明才智下,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得双方当事人满意。
【故事6:包拯巧妙捉拿盗贼】包拯利用盗贼的贪婪心理,设计巧妙的陷阱,成功捉拿了盗贼,为受害者伸张正义。
【故事7:包拯公正审理盗割牛案】一起盗割牛案,包拯公正审理,依法惩治犯罪分子,维护了农村社会秩序。
【故事8:包拯化解兄弟争产纠纷】包拯运用智慧,成功化解了一起兄弟争产纠纷,使得家族和睦,财产得到合理分配。
【故事9:包拯审理恶霸欺压百姓案】包拯在任职期间,果断审理了一起恶霸欺压百姓的案件,严惩了恶势力,保护了百姓的利益。
【故事10:包拯果断处理命案】一起命案,在包拯的明察秋毫下,迅速找到了真凶,为死者伸张正义。
【结论】包拯的一生,始终坚持廉洁奉公、公正无私的原则。
他的十个故事,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公正廉明的品质,为人民立下了良好的榜样。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20个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20个1. 富家公子的失窃案。
富家公子的贵重物品突然失窃了,包公听说了这件事情,立刻前去调查。
通过细致的分析和深入的调查,包公最终发现了真凶,并为富家公子伸张了正义。
2. 妻子的疑似自杀案。
一个妻子被发现死在家中,一切迹象都表明是自杀。
然而,包公并不相信这一点,他深入调查,最终揭露了背后的真相,为死去的妻子讨回了公道。
3. 商人的假冒案。
一个商人被控诈骗,包公接手此案,通过严密的推理和调查,最终揭露了商人的真实身份,并为受害者伸张了正义。
4. 儿童失踪案。
一个家庭的孩子突然失踪了,包公接手此案,通过对证人的询问和现场的勘察,最终找到了孩子的下落,并将罪犯绳之以法。
5. 冤案的昭雪。
一个无辜的人被冤枉入狱,包公得知此事后,立刻展开调查,最终找到了真凶,将冤案昭雪,为无辜者讨回了公道。
6. 家族纠纷的解决。
一个家族内部发生了纠纷,包公通过细致的调查和耐心的劝解,最终化解了家族之间的矛盾,为他们带来了和解与和谐。
7. 神秘的失踪案。
一个人在神秘失踪后,包公接手此案,通过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最终找到了失踪者,并为其家人解开了心结。
8. 妻子的嫌疑案。
一个妻子被怀疑谋杀丈夫,包公接手此案,通过细致的推理和调查,最终找到了真凶,为妻子洗清了冤屈。
9. 贪官受贿案。
一个贪官被控受贿,包公接手此案,通过严密的调查和证据收集,最终将贪官绳之以法,为百姓讨回了公道。
10. 义士的正义之路。
一个义士被冤枉入狱,包公得知此事后,立刻展开调查,最终找到了真凶,将冤案昭雪,为义士讨回了公道。
11. 商人的商业诈骗案。
一个商人被指控商业诈骗,包公接手此案,通过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最终揭露了商人的阴谋,为受害者伸张了正义。
12. 乡村的土地纠纷。
一个乡村发生了土地纠纷,包公通过细致的调查和耐心的劝解,最终化解了纠纷,为乡村带来了和解与和谐。
13. 孩子的绑架案。
一个孩子被绑架,包公接手此案,通过对证人的询问和现场的勘察,最终找到了孩子的下落,并将罪犯绳之以法。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20个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20个1.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之一,假扮瞎子的盗贼。
在一个小镇上,有一对兄弟,一个假扮瞎子,另一个则在旁边偷东西。
有一天,他们偷了一位富翁的财宝,结果被包拯抓住了。
包拯看出了其中的猫腻,通过细致的调查和观察,最终揭露了他们的罪行。
2.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之二,偷猪的小偷。
一个小偷偷了一头大猪,然后将它藏在了家里。
包拯听说了此事,前去查看,通过细致的观察,最终在小偷家中找到了偷来的大猪,并将小偷绳之以法。
3.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之三,假扮神仙的骗子。
有一位骗子假扮神仙,骗取了村民的财物。
包拯通过细致的调查和观察,最终揭露了骗子的真面目,让他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4.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之四,偷窃的贼人。
一个贼人在夜间偷了一户人家的财物,包拯得知此事后,通过细致的调查和观察,最终将贼人绳之以法,让受害者得到了公平的对待。
5.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之五,假冒官员的骗子。
一个骗子假冒官员,骗取了百姓的钱财。
包拯得知此事后,通过细致的调查和观察,最终揭露了骗子的真面目,让他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6.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之六,偷盗的小偷。
一个小偷在市场上偷了一些财物,包拯得知此事后,通过细致的调查和观察,最终将小偷绳之以法,让受害者得到了公平的对待。
7.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之七,假冒医生的骗子。
一个骗子假冒医生,骗取了村民的钱财。
包拯通过细致的调查和观察,最终揭露了骗子的真面目,让他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8.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之八,偷窃的贼人。
一个贼人在夜间偷了一户人家的财物,包拯得知此事后,通过细致的调查和观察,最终将贼人绳之以法,让受害者得到了公平的对待。
9.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之九,假冒官员的骗子。
一个骗子假冒官员,骗取了百姓的钱财。
包拯得知此事后,通过细致的调查和观察,最终揭露了骗子的真面目,让他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10.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之十,偷盗的小偷。
一个小偷在市场上偷了一些财物,包拯得知此事后,通过细致的调查和观察,最终将小偷绳之以法,让受害者得到了公平的对待。
包公十个故事

包公十个故事摘要:一、介绍包拯背景及形象二、故事一:包拯审狗三、故事二:包拯破案寻尸四、故事三:包拯智断家务事五、故事四:包拯化解邻里纷争六、故事五:包拯识破骗局七、故事六:包拯执法如山八、故事七:包拯破获盗案九、故事八:包拯明断偷瓜案十、故事九:包拯审案公正无私十一、故事十:包拯劝善惩恶十二、总结包拯形象及影响正文:在中国历史上,包拯被誉为“青天”,他是一位公正无私、敢于执法的大法官。
他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的典范。
本文将介绍包拯的十个经典故事,展示他独特的断案技巧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一、包拯背景及形象包拯,字希仁,南宋时期人,出生于庐州(今安徽合肥)。
他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考取了进士。
在担任官职期间,他以公正廉明、铁面无私著称,深得百姓爱戴。
包拯的形象特点是黑脸、浓眉、八字胡,象征着严肃、刚正不阿的性格。
二、故事一:包拯审狗在一个小镇上,一对夫妇因狗咬伤人而发生争执。
包拯了解到情况后,下令将狗带到法庭。
他对狗进行了审讯,最终狗承认了罪行。
包拯据此判决,让狗的主人赔偿受害者的损失。
这个故事展示了包拯公正无私的断案能力。
三、故事二:包拯破案寻尸一起失踪案引起了包拯的注意。
他通过细心调查,发现一名死者并非意外死亡,而是他杀。
包拯顺藤摸瓜,找到了凶手。
这个故事展示了包拯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推理能力。
四、故事三:包拯智断家务事一家兄弟因遗产纠纷闹上法庭。
包拯了解到兄弟之间的感情破裂,巧妙地运用智慧化解了他们的矛盾。
这个故事展示了包拯在处理家务事方面的智慧和公正。
五、故事四:包拯化解邻里纷争邻里之间因一点小事发生争执,包拯接到诉状后,亲自到现场勘查。
他运用智慧,让双方意识到和睦相处的重要性,最终化解了纷争。
这个故事展示了包拯善于调解矛盾的智慧。
六、故事五:包拯识破骗局一起诈骗案引起了包拯的注意。
他通过对案情的深入调查,识破了骗子的伎俩,将罪犯绳之以法。
这个故事展示了包拯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推理能力。
包青天的故事

包青天的故事包青天,原名包拯,字文昭,号青天。
他是北宋时期的名臣,曾任宰相,以清廉正直、公正无私而著称。
他的一生事迹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包青天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聪颖好学。
他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公正的品性,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后来,他考中进士,成为了一名官员,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包青天在官场上一直秉持着忠良之心,不畏权贵,不徇私情,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
他深得宋仁宗的信任,被任命为大理寺卿,后来又担任了御史中丞,成为了一名反贪官倡廉政的领军人物。
包青天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他担任开封府知府的时候,处理了许多疑难案件,以其聪明才智和公正判断,成为了一代名宰。
他不畏权贵,敢于挑战强权,以法律为准绳,为民伸张正义,深得民众的爱戴。
包青天的故事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他破获“铁面无私”的故事。
相传有一位铁面无私的包公,能洞悉人心,明察秋毫。
他曾经化解了许多疑难案件,为百姓伸张了正义。
这个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了包青天形象的一个鲜明标志。
包青天一生兢兢业业,忠良耿直,深得民众的爱戴。
他在官场上不为权势所动,始终坚守原则,以法律为准绳,为民伸张正义。
他的一生事迹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他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包青天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品格。
他的忠良之心、公正之德,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需要学习包青天的精神,坚守诚信,勇于担当,为社会的正义和公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包青天的故事,告诉我们,忠良正直、公正无私是一种可贵的品德,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只有坚守正义,才能赢得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让我们学习包青天,传承他的精神,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努力奋斗。
包公断案的经典故事

包公断案的经典故事
包公(包拯)是中国宋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法官,他以公正、明智和聪明才智而闻名于世。
下面是一个关于包公断案的经典故事:
某天,有一位富商来见包公,并声称自己被偷了一匹价值连城的宝马。
富商指认了一个村民是嫌疑犯,并要求包公为他做主。
包公听完了富商的诉说后,决定进行调查。
他先召集了富商、村民和其他相关人等进行询问,但是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
包公却决定采取一个了不起的方法,他将被指控的村民和富商分别带到一条没有通行的小巷里。
包公告诉他们:“我会在这里放一匹宝马,你们需要用自己相信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或者对于宝马的所有权。
”
第二天早上,当包公来到小巷时,他看到宝马被绑在了柱子上。
富商对包公说:“这匹宝马是我的,因为我相信只有我才能找到它。
”
而被指控的村民却说:“这匹宝马不是我的,我相信它会回到真正的主人身边。
”
包公听完后,满意地笑了笑,并宣布村民的清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包公不仅仅依靠证据来断案,他更注重人的内心和信仰。
他通过这个简单但巧妙的测试,揭示了人们的真实品质。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

包公断案的小故事包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员,以清廉公正、铁面无私而著称。
他断案如神,使得许多疑难案件得以水落石出。
以下是几个包公断案的小故事。
故事一:包公智破杀人案有一天,包公到一个小镇视察,正好碰到一起杀人案。
案情复杂,嫌疑人众多,但是大家都互相指责,无法确定真凶。
包公决定亲自调查此案。
经过一番审讯和调查,包公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嫌疑人都曾经在同一个旅店住宿过,而且每个人都声称自己是被冤枉的。
包公决定亲自去一趟那个旅店。
到了旅店之后,包公仔细观察了每一个嫌疑人的房间,发现了一个人房间里的窗户是开着的,而且窗户下面的地面上有少量血迹。
这引起了包公的怀疑。
接着,包公又调查了旅店的账簿,发现了一个可疑的支出项:旅店老板曾经在案发前一天晚上给一个陌生人提供了一间房间。
这个陌生人是谁?和案件有没有关系?经过一番调查,包公终于查明了这个陌生人是旅店的老板娘的亲戚,而且他曾经和被害者发生过争执。
在包公的审讯下,这个亲戚最终承认了自己是凶手,并被判处了应有的惩罚。
故事二:包公巧断无头案另一天,包公接到了一起无头案。
案发现场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只是发现了一具无头尸体。
包公经过一番思考,决定采用一种独特的方法来破案。
他将一张纸贴在案发现场旁边的树上,然后大声宣布:“明天我要在此处审讯本案的嫌疑犯,请各位乡亲父老前来观审。
”第二天,众多乡亲父老前来观审。
包公将所有的嫌疑人带到现场,让他们依次进入案发现场旁边的屋子。
每个嫌疑人进入屋子后,包公都会安排两名乡亲父老站在门口观察。
当一个嫌疑人走出屋子时,乡亲父老发现他的身上有少量血迹。
这个嫌疑人立即被带回屋子审讯,最终承认了自己是凶手。
包公是如何知道真凶的呢?原来,他事先安排了两名乡亲父老在案发现场附近观察。
当真凶经过案发现场时,他的身体会不自觉地摇晃,这是因为他的心中有鬼。
包公通过这种方法巧妙地找到了真凶。
故事三:包公智破毒杀案还有一次,一个富商的妻子被毒死了。
富商怀疑是自己的一个债主干的,于是将债主告上了法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公的故事包公(北宋清官包拯)即包拯。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号文正,谥孝肃,庙号兼济,庐州府合肥(今肥东县)包村人。
他28岁中进士,曾先后任天长、端州、赢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地知县、知府,出使过契丹,还在刑部、兵部任过职,在财政部门做过副使、转运使、三司使,在监察部门做过御使、谏议大夫,最后做到枢密副使,成为朝廷的宰辅。
至和三年(1056年),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当时流传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赞誉。
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他当过的大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龙图”的雅称。
老百姓更喜欢直呼“包公”。
孝顺父母富贵公子辞官回乡10年“尽孝”大宋王朝的第40个年头,安徽合肥一家包姓名门望族诞生了一个胖小子,这个全家盼星星盼月亮才盼来的一脉单传,就是后来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包青天。
包拯既不是什么怪胎,也没有所谓的兄嫂,更不存在任何坎坷身世。
作为富贵人家的独生子,父母宠爱备至,他的童年幸福像花儿一样。
封建地主家庭子女要想显达于世,不外乎走上科举之路。
包拯自幼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作为当时的一名有志青年,他的追求显然也在求取功名上。
19岁那年,他中了进士甲科,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建昌县知县,按照如今说法,等于是江西永修县的“一把手”。
然而,恋家的包拯舍不得离开父母,便奏请皇帝把他派在父母身边上班,于是把他改任为和州监税,等于在合肥邻近的和州市政府管钱粮税收。
回家报喜,结果爸妈既不愿意离开合肥的家业去适应新的生活,又舍不得宝贝儿子独立门户。
包拯看二老年事已高,自己又是根独苗,索性把官给辞了,安心在家陪父母。
包拯甘当“宅男”,这一当就是10年有余,二老离世后,他守孝3年。
守孝结束,他仍然没有工作的打算,不愿离开父母的灵地,又在家里呆了两年。
就在这一年,名臣范仲淹入主开封府,他的《岳阳楼记》名贯天下,而此时,34岁的包拯还是个连官门都没进的“待业老青年”,当时的他也许未曾想到,自己的命运也将从开封府走进历史的深处。
两年后,在乡亲邻居苦口婆心地劝说鼓励下,包拯才决定离开家乡,正式踏上仕途之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差事是当时的安徽天长县“一把手”。
包拯十几年呆在家里“虚度青春”,这在现代人眼中简直匪夷所思,而在当时却是寻常之事。
宋朝对孝道非常重视,上升到个人品德及社会名声的高度,如果谁因贪恋官位而置双亲于不顾,要被世人唾弃。
按照宋朝礼律,父母去世其子必须守丧3年,无论你官居何位,除非皇帝因某种原因不愿让大臣回家守孝,即“夺情”,否则必须离职守孝。
所以,包拯的青年时代为了孝顺父母在家里度过,并未有任何惊世骇俗之处,符合当时儒家的社会伦理道德观。
清正廉明官场新秀“老愤青”打破潜规则如今记载反映包拯初进官场的事迹已不可考,只有他任天长县知县时断过的一起“牛舌案”尚留史书。
有贼把别人牛舌割了,主人告状,包拯叫他回去把牛杀了。
不久又有人来告状,说牛主人私杀耕牛,这在宋朝是违法的,包拯断喝道:“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此贼被识破,惊服!一件小案子,从中看出包拯断案的机智果断,也许他“善断狱讼”之名就是从这时流传开来。
至今几乎所有的包公戏都与他善断奇案、沉冤昭雪有关,而事实上,历史并没有记载包拯断案的事迹,他的政绩也非在断案上。
三年后,42岁的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相当于今天的广东肇庆市)“一把手”。
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最珍爱时髦的雅器,当地每年向朝廷进贡。
凡在这里做“一把手”的官员,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外加征几十倍的数额以贿赂朝廷权贵,所谓“打点”中央的关系,此举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个性官员包拯一上任就高调破除这则运行多年的潜规则,下令只能按规定数量生产端砚,州县官员一律不准私自加码,违者重罚。
并且表态,自己作为“一把手”,决不要一块端砚。
此举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
3年后,包拯任期满,被调至中央任职,果然“岁满不持一砚归”。
《包公掷砚》的故事就是以这个蓝本创作的。
不久,45岁的包拯因“端砚事件”被皇帝赏识,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大事则奏劾,小事则举正”。
虽然这个官职没有多少实权,但从此他可以直接参与朝政,对于刚直又不懂人情世故的包拯来说,无疑找到了自己的发声平台。
在官场崭露头角,包拯确实发出了不少声音,对国家的内政外交上提出过许多批评意见,比如要求从重处罚贩卖私盐者,反对朝廷以进贡求和西夏,主张强国策略等等。
其间,他还代表大宋出使契丹,并与对方使馆“二把手”舌战并成功赢回大宋面子。
这其中,他弹劾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揭露其歪曲中央政策“折变”盘剥灾民的罪行的事迹,被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再创作为家喻户晓的包公戏《陈州放粮》,民间渲染加工成开封府尹、钦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赈,剧中涉及国舅们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护包公、包公怒铡皇亲国戚、成功放粮赈灾等等,演义了一个青天大老爷为民除害、不畏强权且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事实上,作为官场新秀,当时包拯只是上了一个并不为人关注的批评性的奏章,是否被批准史料也无下文。
此时,离他入主开封府尚有12年。
不畏王权弹劾“国丈”猛男口水喷皇帝包拯进入中央,正赶上范仲淹掀起“庆历新政”。
范仲淹的吏治改革集中在改变官员冗滥作风,斥退冗员、举贤用能方面,自然要触及一些既得利益者,朝廷陷入“党争”,守旧派与革新派闹得不可开交。
按理说包拯该站在守旧派阵营,因为把他从地方推荐到中央任职的是守旧派大臣王拱臣,但他却并不急于表态,也不参与其中纷争。
同时,守旧派也没把这个无名小卒看上眼,更没指望他能在打击改革派上有所作为。
然而,包拯却突然上了一个抨击范仲淹新政关于人事制度改革的奏折,对其派出的监督地方官员的按察使权力过大提出质疑,此奏一出立即炸开了锅,两派就新政是否加重官员腐败争论不休。
保守派士气大振,为加入包拯这个生力军惊喜。
不久,变法失败新政被废,正当保守派长吁一口气时,不料包拯突然上奏,建议皇帝保留范仲淹考试选拔人才等新政。
这可把保守派给打懵了,这个出其不意的老小子啥意思?其实,这正是包拯峭直的禀性,他不与人苟合,不伪辞色悦人,一生不结派系也不卷入党争,甚至没有一个走得近的朋友,以至于“故人、亲党皆绝之”。
此后,包拯的人生渐入佳境,走上了北宋仁宗时期的政治舞台。
他的特色之一就是一生都在弹劾别人。
据统计,在他弹劾下被降职、罢官、法办的重要大臣不下30人,有时为了一个人、一个案件往往反复上奏,火力之猛,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并且被他弹劾的都是当朝权贵。
他7次弹劾酷吏王逵,顶住各方面的压力,最终把这个宠臣拉下马;他弹劾仁宗最亲信的太监阎士良“监守自盗”;他4次弹劾皇亲郭承佑,让仁宗几乎下不了台;他弹劾宰相宋庠,其人文采风流道德高尚,实无过错,包拯却弹劾他身为重臣却毫无建树,如同当今提的“庸官”、“不在状态”等概念。
包拯越弹越牛,甚至六次弹“国丈”,硬生生把仁宗宠妃的堂伯父张尧佐给弹下马来。
仁宗专宠张贵妃,让她平庸的伯父坐“直升飞机”一年之内晋升4次,身兼财政部长、组织部长等4大要职。
此举引起群臣争议,包拯首先冒出来弹劾,随后一些谏官也争相抨击。
不料张尧佐的职位不降反升,这说明皇帝在力挺他。
包拯见形势不对,3天之内又弹劾,甚至大呼“国丈”是“盛世垃圾,白昼魔鬼”,见没动静,包拯再弹,而仁宗也怄气了,一意孤行要把“国丈”提拔为“宣徽使”。
激进者要求廷辩,要和皇帝面对面理论。
在争执到达最高潮时,包拯一激动,站在仁宗面前义愤填膺滔滔不绝,唾沫星子溅了仁宗一脸,皇帝尴尬至极又窝火,拂袖而去。
回宫后张贵妃问消息,仁宗冲她发了一通脾气:“包拯向前说话,直吐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御使乎!”就这样,仁宗总算答应了后妃之家不得任两府的建议,又批评了谏官们在殿上喧哗失礼,生怕再出现过激行为,并规定以后奏对必须先申请。
而张尧佐自感犯了众怒,以退为进,主动辞去了一些职务。
事实上,皇帝只是缓兵之计,仅过了几个月又把这些要职委给“国丈”了。
其实,君臣各退一步也就算了,包拯却非要让皇帝下不了台,继续弹劾,一弹再弹,最终把仁宗给弄烦了,不再动张尧佐的职务。
后来张贵妃又香消玉殒,这场由包拯掀起的君臣拉锯战总算平息了。
包拯这股子牛劲让权幸大臣,甚至仁宗本人都有点畏惧三分,当时在官场流行一句时髦语“包弹”,为官清廉正派,就叫“没包弹”;贪官污吏就叫“有包弹”。
包拯一生弹人,他自己有没有被弹过?当然也有。
包拯刚弹掉张方平、宋祁两任三司使,结果自己又取而代之,这是朝风大忌,欧阳修就批评包拯“蹊田夺牛”,但他同时也为包拯开脱,说他“素少学问”,即太不懂人情世故。
包拯不得不回家避风头,不过没过多久,老包又像没事儿人一样回来继续履职。
注重实干坐镇开封两年一生善始善终在入主开封府之前,包拯因对官场失望导致情绪低落,而“七求外任、出京四年”。
包拯曾于公元1056年来金陵担任过4个月的江宁府尹,接着奉调入京任开封府尹。
[6]1056年,58岁的老包终于成为开封府尹。
按理说,包拯后世之名应是从开封府名扬天下的,事实上,他只在这个职位上坐了一年有余。
既没有张龙、赵虎、王朝、马汉,也没有公孙先生、南侠展昭,更没有狗头铡虎头铡龙头铡,那些出神入化的情节都是出自清代石玉昆的《三侠五义》。
不过,以包拯的个性,不在开封府干出点名堂不会善罢甘休。
他一上任就改革诉讼制度,裁撤了门牌司,在当时,平民告状都得先通过门牌司才能上交案件,时常被小吏讹诈。
几个月后,惠民河涨水,淹了南半城。
包拯一调查,原来屡疏不通的原因是达官贵人在河两岸占地修豪宅,还堵水筑起了“水上公园”。
包拯立即下令将这些花园水榭全部“毁去”以泄水势,“人患”一治,水患自然解除。
老包这一举动可谓石破惊天,威名大震,京师老百姓都盛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当然,在这不长的时间里,包拯肯定也查办过一些案子,也许其中不乏为民平冤的,也采取过一些措施维护首都治安,一度赢得美名。
他处理案件公道正派,执法严峻,对各种阶层一视同仁也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他不苟言笑、过于严肃,得来了“包大人笑比黄河清”的民间评价——要看包公笑,比黄河水变清还难啊!包拯Q版形象然而,包拯主要政绩并不在开封府任期,更不在英明断案上,他是一个实干家。
不到两年,61岁的他就被任命为三司使,负责全国经济工作,他展现出了经济改革的天赋,比如改“科率”为“和市”,即朝廷按照公平价格购买农民要缴的上供物资;免除部分地区“折变”,即废除农民将粮食变成现钱纳税的规定等措施。
开展经济工作卓有成效,两年后,包拯被提拔为枢密副使,相当于主管军事的副国防部长,至此,包拯才算正式进入了中央执政官的行列,属于最高军事长官之一。
然而,63岁的包拯已经是风烛残年。
宋仁宗时代相对和平,所以这个职务也许是皇帝对老包忠心耿耿一生的一种荣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