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辞官尽孝的故事
[励志故事]包拯辞官尽孝的故事
![[励志故事]包拯辞官尽孝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66b1ad0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2e.png)
[励志故事]包拯辞官尽孝的故事包拯辞官尽孝的故事包拯是北宋著名的清官。
他不仅处理这件事不偏不倚,而且非常孝顺。
公元1027年,包拯凭借自己的才学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
这本是一件好事,可包拯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原来,建昌县离包拯家很远,他的父母年纪大了,经受不住长途跋涉,没有办法与他一同前往,但他又不忍心离开父母,所以非常苦恼。
最后,包拯只好上书请求皇上,让他安排自己到离家近的地方任职。
皇上被包拯的孝心感动了,就任命他在离家不远的和州任监税官,专门掌管钱粮税收。
包拯一接到预约,立即回家告诉父母,希望父母能和他一起去贺州。
父母不愿意离开他们已经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但一想到他们的儿子离家去其他地方当官员,他们就忍不住感到悲伤。
包拯看着他的眼睛,既痛苦又焦虑。
晚上,包拯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父母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家里又只有自己一个孩子,到底该怎么办呢?他想来想去,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最后只好再次上书,请求辞去官职,专心留在家里侍奉父母。
包拯每天都尽力照顾他的父母。
几年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
他没有立即离开,而是在父母的墓旁建了一座茅草屋来悼念父母。
直到丧期结束,包拯还是不忍离开。
亲友们多次前来劝慰勉励,包拯这才决定离开家乡,去朝廷做官。
包拯的辞职和孝道很快传遍了全村,大家都称赞他的孝道。
巧判小孩两个女人为了一个孩子上了法庭。
县长决定,赢得孩子手的人就是获胜的人。
拉了几下后,其中一人含着泪水松开了手,但最终县长将孩子判给了这名女子。
其他人不知道为什么。
当被问到时,县长说:“谁会忍心伤害他的孩子!她放手了,因为她爱她的孩子!你没看到她流泪吗?后来,包正把孩子还给了母亲!。
《包拯传》原文、译文及注释

《包拯传》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包拯传元代-宋史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包拯即解官归养。
后数年亲继亡。
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中官(宦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
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对照翻译: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始举进士,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包拯即解官归养。
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
后数年亲继亡。
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
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包 拯

包拯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合肥)人,北宋著名政治家。
包拯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为官刚正不阿,以清正廉洁闻名于世。
他‚少有孝行,闻于乡里‛,其辞官十年不仕,孝行事迹突出。
他主张以民为本,效法古代圣贤先哲的立身之道,是深受民间大众推崇的官员典范。
包拯在后世被广为称颂,其事迹被后人改编为小说、戏剧,包公清官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户晓,历久不衰。
仕途生涯阅历丰富包拯父亲包令仪为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曾任惠安县知县,后来担任过朝廷虞部员外郎,做过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留守。
包拯幼年勤奋好学,受到良好的教育,‚挺然若成人,不为戏狎,长弥勖厉操守。
‛仁宗天圣五年(1027),包拯登进士第,初授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年迈,未赴任。
改监和州税,旋解官归养父母,直到景祐四年(1037)39岁时才出来做官。
包拯为官经历比较丰富,1037—1040年任天长知县。
1040—1042年任端州知州。
1043—1046年6月,开始在三司短暂供职,后任监察御史里行、监察御史。
1046年6月—1047年4月任京东— 1 —转运使。
1047年4月—1048年5月任陕西转运使。
1048年5月调任河北路转运使,没有到任。
1048年5月—1052年3月任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待制、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
1052年3月—7月任洒北都转运使。
1052年7月—1053年12月任高阳路都部署安抚使、知瀛州(今河北河间县)。
1053年任扬州知州。
1053年11月—1055年任庐州知州。
1055年12月—1056年8月任池州知州。
1056年8月—12月任江宁府知府。
1056年12月5日任开封府知府,1057年3月正式上任,在开封府一年零二个月。
1058年6月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1059年3月为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
1061年4月—1062年5月为枢密副使。
1062年卒,赠礼部尚书。
[总结范文]包拯的故事
![[总结范文]包拯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c8fa13410a6f524ccbf8597.png)
[总结范文]包拯的故事包拯的故事包拯的故事(一):包拯的故事包拯(999-1062)自希仁,芦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
出身于官僚家庭。
生于北宋咸平二年。
他28岁中进士,曾先后任天长、端州、赢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知县、知府,出使过契丹,还在刑部、兵部任过职,在财政部门做过副使、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
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
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
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长(安徽天长)知县,颇有政绩。
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
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
”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又是吃惊又是佩服。
移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
端州这地方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
包拯命令工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
一年过去,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
任满后,调任知端州(广东肇庆)。
回京任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为“言事官”,对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能够进行弹劾。
当时张尧佐被任命为节度使兼宣徽两院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和包拯一齐对此进行辩论,话语十分恳切。
又曾推荐说:“国家每年用岁币贿赂契丹,这并非防御戎狄的良策,就应训练士卒、选拔将领,致力于充实和巩固边防。
”又请求朝廷重视门下省封驳制度,以及废罢和禁铜贪赃枉法的官吏,选拔地方长官,实行对补荫弟子进行考试的制度。
当时各路转运使都兼任按察使,往往摘取无关紧要的小节来上奏弹劾官吏,专门以苛刻的考察来相互标榜、自诩高明,使得地方官吏十分不安,包拯于是请求朝廷废罢了按察使之职。
为惩治贪官,自庆历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认为清廉是人们的表率,而天赃则是“民贼”。
孝亲故事和名言警句

孝亲故事和名言警句1. 孝亲故事:黄香温席。
古代有个叫黄香的孩子,冬天为让父亲睡个暖和觉,自己先钻进冰冷的被窝暖热,再让父亲睡。
哎呀,这孩子多贴心呀!这就像我们小时候,父母也会为我们捂热被窝一样。
名言警句:“百善孝为先”。
就像这句话说的,孝顺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呢!2. 孝亲故事:子路借米。
子路为了满足父母想吃米饭的愿望,翻山越岭去借米。
哇塞,他可真有毅力呀!这不就跟我们为了父母的心愿努力去做一样嘛。
名言警句:“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孝顺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呀,难道不是吗?3. 孝亲故事:包拯辞官侍母。
包拯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毅然辞官回家。
这得多大的决心呀!这就好像我们会为了陪伴生病的父母放下手中重要的事情一样。
名言警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们对父母的恩情怎么报答得完呢?4. 孝亲故事:刘恒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亲自为母亲尝药,多孝顺呀!就如同我们细心照顾生病的父母那般用心。
名言警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也要关爱其他老人呀!5. 孝亲故事:郯子鹿乳奉亲。
郯子为了给父母取鹿乳,竟然扮成小鹿。
哎呀呀,这也太有创意了吧!这和我们绞尽脑汁为父母做事不是一样的嘛。
名言警句:“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
把孝悌做到极致,那可不得了呢!6. 孝亲故事:董永卖身葬父。
董永为了安葬父亲,不惜卖身为奴。
这是多么深厚的感情呀!就像我们会竭尽全力为父母解决困难一样。
名言警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对待父母就是要这样呀!7. 孝亲故事:孟宗哭竹生笋。
孟宗的孝心竟然能让竹子长出笋来,太神奇了吧!这就好像我们的真心能为父母带来奇迹一样。
名言警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我们要时刻记得父母的年龄呀!8. 孝亲故事:涌泉跃鲤。
姜诗夫妻对母亲极为孝顺,连鱼都感动了。
哇,这就是爱的力量呀!就像我们用心对父母,他们也会感受到。
名言警句:“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包公 辞官尽孝

包公辞官尽孝包公即包拯(999—1062),字希仁,号文正,庐州府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肥东县)人,被古今人称为“包青天”。
他不仅是一位刚直不阿、铁面无私、不畏权势、为民伸冤的清官,而且是一个大孝子。
他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卒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拯少年时便性直敦厚,以孝闻名于乡里。
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中进士,当时28岁,被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
包拯以父母亲年事已高,自己又是独子,应尽孝奉养双亲,因而奏请皇帝把他派在父母身边就职,于是改任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相当于在家乡合肥邻近的和州管钱粮税收。
忽从家乡传来了年迈的父母卧床不起的消息,心里非常不安,便马不停蹄地赶回故里看望父母。
包拯回家后,得知父亲患有严重的肺痨病,母亲患风湿病,两位老人受病魔摧残十分痛苦,便四处奔波寻医问药。
听说百里之外的东槐有位80多岁的老中医,医术高明,就不辞辛劳,跋山涉水来到老中医家求医。
老中医听罢包拯的描述后,说:“你父母年事已高,已无力回天,还是另请高明。
”包拯听后泪如泉涌,扑通跪倒在老中医面前再三恳求。
老中医终于被包拯的孝心所感动,告诉包拯要让父亲延长生命,只有多吃野生的鳗鲡、鱼鳖、鱼虾、泥鳅之类增补营养,增强抵抗力;其母亲的风湿病,除了坚持吃药外,还要经常做全身按摩和推拿,减少老人的疼痛。
为此,包拯不顾同事的劝阻,索性把官给辞了,安心在家侍奉父母。
此后,包拯就按照老中医的嘱咐,不管是北风刺骨的严冬,还是骄阳似火的酷夏,天天到山涧农田抓鱼、虾、鳖、泥鳅烧给父亲吃,晚上守护在病榻前为母亲不断作按摩推拿。
多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拯在双亲的墓前搭起了草棚,为父母整整守孝三年,尽了儿子的孝道。
守孝结束,他又在家里呆了两年。
后来在亲友的劝说下才离开家乡,重新踏上仕途。
包拯辞官回乡“尽孝”长达10年之久,被后人传为美谈。
诗人李书文写诗赞道:一代名臣千古传,辞官十载孝椿萱。
仁心感动天和地,寄望民间少病寒。
包拯辞职孝敬父母

保证辞职孝敬父母一、图片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这个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包拯包大人,因为他长得很黑,有人也叫他“包黑炭”。
你知道吗,他不仅在办案上有很多的绝招,令人赞叹,他更是孝子,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故事。
二、讲述故事1、首先让大家听几个他破案的故事.相传包公带着包兴,微服私访。
这天,来到一个地方,看看天色已晚,决定找个人家投宿。
他们顺街走着,见前方有一位老人伏在门前石阶上流泪。
包公忙上前问:“请问老翁,何事伤心?”老人抬头看了包公一眼,并不说话,只是流泪。
包公不便多问,便提出想在这里借宿。
老人一听,连连摇手:“不行,不行!实不相瞒,这里前几天才死了人。
”包公一听死了人。
便问死者何人?何故而死?这一问不要紧,倒引出一段奇案来。
原来,这位老人姓徐,夫妇两人,膝下只有一子,年方十八。
不久前,老夫妇为儿子娶了亲。
新娘子聪明贤慧,全家人都很满意新婚之夜,新娘子听说丈夫正在攻读迎考,便出了一个上联考他。
这是个连环对:“点灯登阁各攻书”。
新娘子开玩笑地说:“对不上下联,不准进洞房。
”偏偏新郎书生气太重,一时答不出,竟赌气到学堂去了。
第二天,新娘发现丈夫愁眉不展,便问是何原因?新郎说;“我正为答不出你的对联发愁呢!”新娘说:“你昨天夜里不是对上了吗?”新郎感到很奇怪;“我昨夜睡在学堂里,并没有回家,怎么会答出对联来呢?”新娘听了这话大吃一惊,这才知道昨夜是被人钻了空子失去贞操,悔恨交加,一气之下,便上吊死了。
一见出了人命案子,衙门马上来人,将新郎捉拿归案。
文弱书生抵不住糊涂官的严刑拷打,被逼供认,判了死刑,秋后问斩。
老夫人徐氏闻讯,投河而亡。
活生生的一个家庭,被弄得家破人亡,好不凄惨。
包公听老人讲完了经过,心里也很难过。
是谁促成新娘子冤死的呢?要破此案,必得先对出这个对子来。
这天晚上,包公就宿在老人家里。
夜深了,他还在苦思着那个下联,一个人在后院里踱了一会,索兴叫包兴搬来一张太师椅,倚在梧桐树旁,对月而思。
包拯的故事

包拯的故事导读:本文包拯的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包拯的故事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
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
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佑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
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包黑炭".可谓是所有百姓的福星。
包拯生平简介早年至孝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知县。
因父母年迈,包拯辞官不赴任。
受任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
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许久后,包拯才去吏部接受调选,担任天长知县。
是当时人们孝的榜样者。
清正廉明庆历元年(1041年),包拯调任端州知府,又升任殿中丞。
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
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他在任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拯辞官尽孝的故事
包拯是北宋有名的清官。
他不仅办案公正无私,还十分孝顺。
公元1027年,包拯凭借自己的才学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
这本是一件好事,可包拯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原来,建昌县离包拯家很远,他的父母年纪大了,经受不住长途跋涉,没有办法与他一同前往,但他又不忍心离开父母,所以非常苦恼。
最后,包拯只好上书请求皇上,让他安排自己到离家近的地方任职。
皇上被包拯的孝心感动了,就任命他在离家不远的和州任监税官,专门掌管钱粮税收。
包拯一接到任命,就立刻回家告诉父母,希望父母能够与他一起前往和州。
父母舍不得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说什么也不肯离开,但是一想到儿子要离家到外地做官,他们又忍不住伤心难过。
包拯看在眼里,既心疼,又着急。
晚上,包拯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父母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家里又只有自己一个孩子,到底该怎么办呢?他想来想去,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最后只好再次上书,请求辞去官职,专心留在家里侍奉父母。
包拯每天尽心尽力,无微不至地照顾父母。
几年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了。
他也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在父母的坟墓旁搭了一间草庐,为父母守丧。
直到丧期结束,包拯还是不忍离开。
亲友们多次前来劝慰勉励,包拯这才决定离开家乡,去朝廷做官。
包拯辞官尽孝的事迹很快就传遍了乡里,大家都对他的孝心称赞不已。
巧判小孩
有两个妇人为了一小孩而闹上了公堂,县官判定两人一人拉小孩的一只手,谁拉赢了那个小孩就是谁的,在经过一番拉扯之后,其中一位含着泪松开了手,但是最终县官却把小孩判给了那位妇人.别人不明其理,问之,县官说到:”谁会忍心让自己的小孩受到伤害啊!她放手是因为她心疼她的孩子!你没看见她是含着泪的吗?后来包拯就把孩子还给了这位母亲!
文章来源自网络,供大家学习,如侵犯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