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

合集下载

包公十个故事

包公十个故事

包公十个故事【引言】包拯,字希仁,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他以廉洁奉公、公正无私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他的一生中,不仅政绩显著,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断案故事。

本文将介绍包拯的十个著名故事,展示他公正廉明的形象。

【故事1:包拯查处陈州冤案】包拯在陈州担任知州期间,发现了一起历经多年的冤案。

他深入调查,还原真相,为冤屈的百姓平反,赢得了百姓的尊敬。

【故事2:包拯破获偷盗案】在一宗偷盗案中,包拯通过细致的调查和推理,成功捉拿了犯罪嫌疑人,为受害者挽回损失。

【故事3:包拯公正断案化解纷争】包拯在断案过程中,始终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使得当事人信服,化解了众多纷争。

【故事4:包拯严惩贪官污吏】包拯在任职期间,严惩贪官污吏,维护朝廷法纪。

他对腐败分子毫不手软,赢得了朝廷和百姓的赞誉。

【故事5:包拯智破婚姻纠纷】一起看似复杂的婚姻纠纷,在包拯的聪明才智下,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得双方当事人满意。

【故事6:包拯巧妙捉拿盗贼】包拯利用盗贼的贪婪心理,设计巧妙的陷阱,成功捉拿了盗贼,为受害者伸张正义。

【故事7:包拯公正审理盗割牛案】一起盗割牛案,包拯公正审理,依法惩治犯罪分子,维护了农村社会秩序。

【故事8:包拯化解兄弟争产纠纷】包拯运用智慧,成功化解了一起兄弟争产纠纷,使得家族和睦,财产得到合理分配。

【故事9:包拯审理恶霸欺压百姓案】包拯在任职期间,果断审理了一起恶霸欺压百姓的案件,严惩了恶势力,保护了百姓的利益。

【故事10:包拯果断处理命案】一起命案,在包拯的明察秋毫下,迅速找到了真凶,为死者伸张正义。

【结论】包拯的一生,始终坚持廉洁奉公、公正无私的原则。

他的十个故事,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公正廉明的品质,为人民立下了良好的榜样。

关于包公的故事

关于包公的故事

关于包公的故事包公,名讳包拯,字师仲,河南郓城人,北宋开宝年间进士。

包公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清官,他以廉洁公正、严于律己而著称,深受人民爱戴。

包公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一部不可或缺的中国传统文化。

包公的故事大多数发生在他担任官职的时候,他在任官期间,以其公正廉洁的作风,深受百姓爱戴。

他对待案件严谨公正,不畏权贵,不徇私情,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在民间有“包青天”的美誉。

包公最著名的故事之一就是《包公挂帅》。

故事中,包公担任地方官员时,有一位恶霸欺压百姓,百姓们无法忍受他的暴行,纷纷向包公求助。

包公得知情况后,决定亲自出马,挂起了“包公挂帅”牌子,带领百姓一起讨伐恶霸。

最终,包公和百姓们合力将恶霸绳之以法,为百姓们讨回了公道。

另外一则著名的包公故事是《包公断案》。

故事中,有一对夫妻因为家庭琐事产生矛盾,最终导致丈夫被杀害。

案件发生后,包公得知情况后,深入调查,细心审理,最终查清了真相,将真凶绳之以法。

在这个故事中,包公展现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公正廉洁的品质,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包公的故事还有很多,每一则故事都展现了包公的高尚品德和公正廉洁的作风。

他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包公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民间传说,更是对中国古代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们传承着中国古代的智慧和道德观念,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包公的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们展现了包公高尚的品德和公正廉洁的作风,深受人民的喜爱和尊敬。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传说,更是对中国古代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包公的形象将一直伴随着中国人民,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拯简介_包拯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包拯简介_包拯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包拯简介
包拯
包拯(999~1062)
北宋政治家。

字希仁。

庐州合肥(今属安徽)⼈。

天圣五年(1027)进⼠及第,历知天长县(今属安徽)、知端州(今⼴东⾼要),有政绩,迁监察御史。

仁宗朝号称北宋的太平盛世,实际上阶级⽭盾和民族⽭盾都已很严重,庆历新政以后,要求改⾰的呼声继续⾼涨,包拯是其中的⼀员。

他主张严格选拔官员,裁汰冗杂、贪暴、懦弱的官吏,年⽼的官吏应强令致仕,以解决冗官问题;停⽌招募⼠兵,拣斥⽼弱,以解决冗兵问题,选将练兵,训练义勇以备边;抑制贵戚和宦官等的权利,轻徭薄赋,节省开⽀等。

后曾出任东京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及知瀛、扬、庐等州和知江宁府等。

⾄和三年(1056),以龙图阁直学⼠权知开封府,审案明察,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令⾏禁⽌。

当时的男⼥⽼少都知道包拯,称呼他“包待制”,并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

”此前曾以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后权御史中丞,⽴朝刚严,数论斥权幸⼤⾂,建⾔兴利除弊。

⼜任三司使,迁枢密副使。

嘉七年(1062)病逝,终年六⼗四岁,谥孝肃。

有《包拯集》(《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是⼀位传奇式的⼈物,是家喻户晓的“清官”典型,南宋和⾦已有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说和戏曲,元剧中有⼤量的包公戏,后有⼩说《包公案》(《龙图公案》)流⾏。

包公

包公

包公
包拯(公元999年4月11日—1062年5月24日),庐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中国北
宋官员,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

出身于官僚家庭。

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

曾任龙图阁学士,人称包龙图;又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卒谥孝肃,赠吏部尚书。

而其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姓名:包拯别名:包公国籍:中国
出生地:庐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出生日期:999年4月11日逝世日期:1062年5月24日职业:官员
包拯,字希仁,庐州人(今安徽合肥),生于公元999年(宋真宗咸平二年),卒于公元1062
(宋仁宗嘉祐七年),享年六十四岁。

包公生前有两位夫人,原配张氏,续妻董氏。

包拯少年家贫,二十八岁取进士,历任知县、知府、监察御史、转运使、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
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并出使过契丹,死后谥号为"孝肃"。

包拯,字希仁,庐州人(今安徽合肥),生于公元999年(宋真宗咸平二年),卒于公元1062
(宋仁宗嘉祐七年),享年六十四岁。

质疑问难: 照料: 照顾,料理。

包公十个故事

包公十个故事

包公十个故事包公,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以其铁面无私、公正廉明的精神风貌深受人民的爱戴。

他的事迹流传千年,至今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传颂。

本文将挑选包公十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以展示他崇高的品质和卓越的断案才能。

一、包公背景及地位包公,名拯,字文正,北宋时期人。

他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自幼聪明好学,成年后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包公历任监察御史、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等职位,官至枢密副使,位居朝堂高位。

在他的官场生涯中,包公始终秉持公心,为民请命,成为我国历史上清正廉洁的典范。

二、巧破疑案在包公担任扬州知府期间,一件离奇的命案引起了他的注意。

案情曲折复杂,嫌疑人难以确定。

包公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推理,巧妙地发现了破案的关键。

通过深入调查,终于将凶手绳之以法,为受害者伸张正义。

三、铁面无私包公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负责查处贪污腐败官员。

他铁面无私,敢于弹劾权贵,严格按照国法处理案件,使许多赃官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在他的努力下,朝廷风气为之一振。

四、智破盗案一次,开封府发生了一起盗窃案,盗贼潜入富商家盗走了一批贵重物品。

包公经过仔细勘查现场,发现了一个关键线索,巧妙地布下陷阱。

最终,盗贼自投罗网,案件得以侦破。

五、公正断案包公在断案过程中,始终坚持公正无私的原则。

他曾审理了一起涉及两家争夺土地的纠纷案。

通过详细调查,包公公正地判定了土地归属,使两家心服口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尊敬。

六、为民请命在任上,包公积极推行新政,改革税制,减轻农民负担。

当他发现百姓遭受官逼民反的困境时,毅然为民请命,抵制权贵的压迫。

在他的努力下,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七、弹劾权贵包公在朝廷任职期间,敢于弹劾权贵,捍卫正义。

他曾因弹劾权臣蔡京而遭到贬谪,但包公毫无畏惧,仍坚持为国为民,赢得了人民的敬仰。

八、查处赃官包公在担任开封府尹期间,加大对赃官的查处力度。

他深入民间,倾听百姓呼声,将一批贪官污吏绳之以法,维护了朝廷的清廉形象。

九、严惩奸商当时,开封府的商业繁荣,但奸商泛滥。

包公文化有关的内容

包公文化有关的内容

包公文化有关的内容包公文化是指与包拯相关的文化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包公,全名包拯,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和法官,因他聪明正直、公正无私的判断和处理案件的能力而被尊称为包公。

包公文化传承了包拯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公正正直:包公以公正无私的品质而著称,他秉持着“对人公平,对己严厉”的原则来处理案件,不受贵贱、权势的影响,始终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案件。

这种公正正直的精神在包公文化中被视为一种崇高的价值观。

2. 明察秋毫:包公以其聪明智慧而闻名于世。

他能够凭借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从案件的细节中发现破绽,做出正确的判断。

这种明察秋毫的精神在包公文化中被看作是一种智慧和才能的象征。

3. 以案释法:包公以案释法是他审判案件的一项重要原则。

他将每一个案件都当作一个教育的机会,通过实际案例来解释和应用法律。

这种以案释法的方法在包公文化中被看作是一种宣扬法治精神和普及法律知识的手段。

4. 成全善事:包公不仅在司法上表现出公正和明智,他也致力于成全社会上的善事。

他以身作则,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和救助弱势群体,为人民服务。

这种成全善事的行为在包公文化中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行为标准。

随着时间的推移,包公文化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在法律领域还是普通民众的生活中,都可以看到包公文化的影响。

人们常常以包公为榜样,追求公正、明智和善行,将这种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

此外,包公文化也被广泛应用于文学、戏剧和电影等艺术形式中。

许多文学作品、戏剧和电影都以包公为主题,展示了包公的智慧和品质,传播了包公文化的价值观。

总而言之,包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公正正直、明察秋毫、以案释法和成全善事的精神和价值观。

它不仅在司法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包公十个故事

包公十个故事

包公十个故事包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法官,他的聪明才智和公正廉明的品质让他成为中国法律体系的楷模。

以下是包公十个故事的相关参考内容。

1.《包公三斧断蛇》:故事讲述了一个妇人因为与小蛇争地而伤害了小蛇。

包公审理这个案件时,他不仅从法律的角度出发,还结合道德伦理和人情冷暖来判定责任。

最后,包公采取公正的态度裁定了这个案件,受到了众人的赞扬。

2.《包公拆婚案》:故事中的案件是一个男子申请与妻子离婚,原因是妻子无缘无故地离家出走。

包公通过聆听双方的陈述和分析证据,发现了妻子心理的隐情,最终采取妥协和家庭和睦的解决办法。

这个案件展示了包公具有人情世故的一面,他不仅关注法律,还注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3.《包公判滕大尹案》:这个案件是关于滕大尹偷盗案的审判。

案件中的关键证据是滕大尹偷盗的赃物。

包公通过调查和分析证据的真实性,最终揭示了滕大尹的犯罪事实。

这个案件展示了包公严谨的司法态度,他必须依据客观事实和证据来做出判决。

4.《包公判石建才案》:这个案子讲述了一个孝顺的妻子被丈夫毒打的故事。

包公审查了这个案件,并问询了丈夫和妻子的证词。

尽管证据不足以定论,但包公通过观察丈夫的行为和态度,得出了公正的判断。

这个案件揭示了包公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他不仅凭借证据,还凭直觉找到了事实的真相。

5.《包公判凤凰涅磐案》:故事中,一个打算自杀的凤凰在法院中寻求了包公的帮助。

包公聆听了凤凰的故事,并给予了它新的生命。

这个案件展示了包公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注,他将法律义务与人道主义精神相结合。

6.《包公判智娘与史阿蝈案》:这个案子是关于一个恶霸史阿蝈对智娘的侵害。

智娘向包公求助,包公决定审理这个案件。

他聆听了智娘和史阿蝈的陈述,并通过调查找到了证据,最终惩罚了史阿蝈。

这个案件展示了包公对正义的追求和尊重弱势群体的态度。

7.《包公审狐狸案》:这个案子是关于一只狐狸偷吃鸡的案件。

包公通过调查取证和鉴定狐狸行为的特征,最终认定了狐狸的犯罪行为。

包公知识问答

包公知识问答

包公知识问答包公,又称包青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官员和法官,他治理清廉,公正无私,深受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他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传颂,成为了正义和公平的象征。

下面就以包公知识问答的形式,来介绍一下包公的故事和他的一些相关知识。

Q1:包公是哪个朝代的官员?A1:包公是北宋时期的官员,他的真名叫包拯,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朝代,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

Q2:包公是如何成为官员的?A2:包公年轻时就非常聪明,他通过考试考中了进士,获得了官员的资格。

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最高级别,考中进士代表着一个人的才华和能力。

Q3:包公为什么被人民称为“包青天”?A3:包公被人民称为“包青天”,是因为他在审案时常常身穿青色衣袍,青色在古代被认为是公正和正义的象征,所以人们就把他称为“包青天”。

Q4:包公是如何治理的?A4:包公非常重视廉政,他在担任官员的时候,严厉打击贪污腐败行为,坚决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他还注重法治,秉持公正,处理案件时不偏袒任何一方,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公平的待遇。

Q5:包公有哪些著名的案件?A5:包公处理的案件非常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打金枝”。

故事中,一个寡妇被人诬陷盗窃金子,包公经过调查发现了真相,抓住了真正的罪犯,并让寡妇洗清了冤屈。

这个案件展示了包公聪明和公正的一面。

Q6:包公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有何影响?A6:包公的形象被广泛传颂,他被视为正义和公平的代表。

在中国的文艺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包公的形象,他的故事也被改编成了戏剧、电影等形式,深受人们喜爱。

Q7:包公的故事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A7:包公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坚持公正和正义,不能被贪婪和权力腐败所左右。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像包公一样,勇于维护法律的公正,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这些就是关于包公的知识问答,通过了解包公的故事和他的一些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伟大和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包公的形象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他是我们的楷模和榜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公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是一个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是清官的杰出代表,人们习惯称他为“包公”或者“包青天”。

九百多年来,有关包公的传说实在太多,他的口碑之好,影响之大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在这些传说中,究竟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呢?他真的是父母早亡,由嫂子抚养成人的吗?他真的铁面无私,毫不留情地铡死了侄儿包勉吗?他真的审理过“狸猫换太子”这样离奇的案件吗?
包公本名包拯,字希仁,死后谥号为“孝肃”,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自幼聪颖好学,深受父母的宠爱。

在《铡包勉》和《包公赔情》等戏曲里,说包拯从小受父母遗弃,由包拯大嫂带养成人,其实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包公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断明了很多冤案错案的出色侦探形象。

现存的元代公案戏有18种,包拯一人就占了11种;明代北京永顺堂刊印的说唱词话有13 种,反映包拯破案的也有8种。

正是戏曲小说的这般大肆渲染,才使包拯从一个尽职尽责的封建清官变成了无所不能、神通广大的破案能手。

历史上的包公,其实远非传说中的那样神奇,只是他为百姓办实事,所以受到了人们的爱戴与拥护。

不能否认,包拯确实破获过一起盗割牛舌的案件。

包公在天长县任知县时,一个农民来告状说有人偷割了他家耕牛的舌头。

当时宋朝的法律严令规定,民间私杀耕牛是犯法的,要受到重责。

但是包拯对那农民说回家把牛杀了,自己留一点吃,其余拿到市场上去卖。

那位农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杀了。

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杀牛的农民,包拯反而将这告状的人扣押起来,怒问道:“你为什么把人家牛的舌头割了?”那人被这突如其来的追问弄得惊慌失措,只得如实招供。

这个人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是包拯使了个“引蛇出洞”之计。

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报案后,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这个农民。

令人遗憾的是,在宋朝史料中,只记载了包公类似“断割牛舌”这样的几件小案,关于他如何成为“日断阳,夜断阴,三口铜铡泣鬼神”的破案高手,宋朝史料中并没有记载。

后代耳熟能详的推断明了、察识细微、判决恰当、结案迅速的大案要案,大都是来自于晚明时期的《龙图公案》一书。

此书记录了包拯审理的案子共百余起,但是据有关学者考证,在这100多起案子当中,很多是不可靠的,其中有22例是抄自《海公案》的,借用他书的20例,不知出处的有37例,完全传说下来的8例。

也就是说,包公成为福尔摩斯式的破案高手,应该是后人演义出来的。

包拯的青少年时代,也曾刻苦读书,所以在他29岁时,终于考中了进士甲科。

按照宋朝规定,考取进士之后,便可以做官。

包拯被派到建昌县任职。

但当时包拯父母亲年事已高,按照“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应该尽孝奉养双亲。

因而包拯请求回到安徽,在和州做官。

后干脆弃官在家奉养父母。

在家孝敬父母多年、时年39岁的包拯,直到双亲去世,守丧期满,才出任天长县知县,3
年后又到端州任知州。

这种封建孝道,深受家乡人的称道。

近年,在安徽合肥发现了一块包拯为父亲包令仪立的神道碑,碑上阴刻篆书“宋故赠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12字。

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贵文物,又是他力尽孝道的见证。

包拯对公务兢兢业业,受到百姓的普遍称赞。

这就是说,包拯中进士后,也没有来得及审理多少案件。

包拯担当过多种官职,但从史料记载来看,他一生的主要精力并不在决狱断案,而主要是充当谏官和财政官。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包拯初任监察官员。

他先后向宋仁宗提出了《论取士》、《论县令轻授》、《请选广南知州》等建议,还细心考察北面和西面的边防,写成了著名的《论契丹事宜》和《论边将》等奏折,希望朝廷重视军队训练,警备边防。

庆历六年(1046年)三月,包拯被任命为三司户部副使,很快又接连被派为京东路、陕西路和河北路转运使。

短短四年时间,包拯担任了四五个职位,干的都是盐务粮米漕运方面的工作。

他支持“钞盐法”,严厉打击不法商人,几年过去,物价稳定,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和维护了百姓的利益。

包拯的才干和敬业精神受到了当朝者的赏识。

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经过同僚朝臣的联袂推荐,包拯出任江宁知府,当年年底,他又到开封府任职。

包拯在开封府只有一年半左右,可是却给人们留下很深的记忆。

他惩治奸庸,为民做主,整治市容,任人唯贤,铁面无私,享誉京师。

根据《宋史》记载,当时的北宋都城汴梁(也就是现在的开封)就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意思是说,打官司没有钱疏通关节,不用担心,还有阎王老爷和包公包老爷为你做主呢!可见,包公的口碑之好,影响之大!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包拯升任御使中丞,具体任务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最后他在枢密副使的职位上告终。

终其一生,包拯并没有多少时间去办案,他大部分精力是放在了进谏和财政方面,可是为什么民间却传说他是一位神判法官呢?其实这和当时百姓们所期待的执法如山、清明如镜的大清官为他们主持公道的希望有极大的关系,再加上包公确实也明断过多起案件,这样包公的破案高手形象就顺理成章地树立起来了。

总之,包拯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官场的黑暗、百姓的无奈,照出了人们对刚正不阿的清官的希望。

换句话说,包拯已经成了正义和智慧的象征,和真实的历史人物已经相去很远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