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包拯》

合集下载

语文:7.27《包拯》课件(1)(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7.27《包拯》课件(1)(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 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 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 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 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 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 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 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 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 不敢欺瞒。
•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 人。……当天长县知县。有个盗贼割了 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 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 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 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 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 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河南省 开封市 包公祠——建于1986年
包公祠內的狗头铡, 龙头铡及虎头铡 !
包拯
包拯(999-1062), 北宋庐州合肥人, 字 希仁 ,天圣年间进士, 仁宗時任监察御史 , 建议选将用兵 , 以御契丹,后任天章阁待制, 官至极密副使,知开封府时, 以廉洁著称 , 执法严峻 , 不畏权贵,遗著有《包孝肃奏 议 》。
返回
于成龙,字北溟,1617年生于我县下昔乡来 堡村。清顺治十八年(1),45岁的于成龙 以副榜贡生出任广西罗城县令,后迁任知州、 知府、巡抚、两江总督等职。在二十多年的宦 海生涯中,他关心百姓疾苦,敢于为民请命, 生活清苦,廉政勤政,深受百姓爱戴和康熙皇 帝赞誉,三次被举“卓异”,成为清初廉政官 员的典范。康熙二十三(1684),于成龙在两 江总督任上病逝,江南民众“巷哭罢市,绘像 祀之”。康熙亲撰碑文,称他为“天下廉吏第 一”。作为封建官吏,于成龙的思想道德、人 生信条固然有着历史的局限性,但他清正廉明、 关怀民众的事迹,到今天仍有着重要的借鉴和 教育意义。 返回

《包拯传》文言文加翻译

《包拯传》文言文加翻译

《包拯传》文言文加翻译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以下是《包拯传》文言文加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包拯即解官归养。

后数年亲继亡。

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中官(宦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

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译文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

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

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

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包拯传》原文及译文

《包拯传》原文及译文

《包拯传》原文及译文精品资源~临风文档。

《包拯传》原文及译文《包拯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包拯即解官归养。

后数年亲继亡。

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1中官,宦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

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译文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

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

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

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过了很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当天长县知县。

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

xfrom本文来自~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end#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

语文版七下语文27 包拯

语文版七下语文27 包拯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27 包拯☆课堂演练1.从课文看, 包拯有哪些特点?2.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哪些是详细描写,哪些是略写?哪些是具体记叙,哪些是概括说明?1.借助课文上下文、注释或工具书理解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②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③使得至前陈.曲直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4—9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

”寻复又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赵体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4.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①拯曰:“第归,杀而鬻.之。

()②徙.知端州,迁殿中丞()③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④童稚.妇女,亦知其名()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知.天长县②第.归,杀而鬻之。

③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④其人遂无以对.⑤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6.翻译下面句子。

①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②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③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7.试着将第一段改写成300字左右的故事,可以加以想象发挥。

☆课外冲浪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①曰“舜目盖重瞳子②”,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③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④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包拯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包拯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包拯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

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后数年,亲继亡。

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寻拜监察御史里行,改监察御史。

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两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拯共论之,语甚切。

又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

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

”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

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岁满,不持一砚归。

历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徙陕西,又徙河北,入为三司户部副使。

秦陇斜谷务造船材木,率课取于民;又七州出赋河桥竹索,恒数十万,拯皆奏罢之。

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

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

”从之。

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

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

朝廷多施行之。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

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译文: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7课《包拯》课件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7课《包拯》课件 语文版
(3)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 衣时。 克己奉公
包拯作为历史上有名的清 官,他能做到别人所不能,为 什么包拯会这样做?
你还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清官? 说说他们的事迹
悬鱼太守 海瑞,于成龙,
任 长 霞
牛 玉 儒
如果你做了官,你会做个 什么样的官?

”为题写一篇小作

要求:1,充分发挥想象. 2,详略得当,层次分明. 3,字数400字.
要求:1、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
2、动作神态体现人物的特点
作者 怎样塑造包拯
这个人物形象的?
正面描写: ( 1、2、3、5 )
侧面描写: ( 4 )
概括描写: 具体描写:
( 2、 4 、5 ) ( 1、3)
纵观全文,看一看作者在结构安排和表现方 法上有什么特点?
结构:全文共五段,每段重点写人物的一个 性格特点,有详有略。
27 .包 拯
包拯知多少?

一、品读感悟
文章记叙了包拯的 哪几件事?分别体现了 包拯的什么品质?
文章写了包拯的哪几件事?分 别体现了包拯的什么品质?
1、智断割牛舌案 2、不持一砚归 3、出使契丹 4 、不畏权贵,
体恤百姓
5、家教严格
机智、为官清 廉、巧言善辩, 不辱使命、为官 刚正、执法严峻、 克己奉公
概括描写: ( 2、 4 、5 ) 具体描写 ( 1、3 ) 表现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人物鲜明性格
正面描写: ( 1、2、3、5 ) 侧面描写: ( 4 )
相互配合,富于变化
说说下列语句表现了人物的哪种 性格特征或优秀品质?
(1)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 一砚归。 为官廉洁
(2)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 有阎罗包老” 为官刚正,执法严峻

脱脱《包拯》全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脱脱《包拯》全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脱脱《包拯》全文翻译及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胡宿,字武平,常州晋陵人,宿为人清谨忠实,内刚外和。

登第,为扬子尉,县大水,民被溺,令不能救,宿率公私船活数千人。

以荐为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

通判宣州,囚有杀人者,特抵死,宿疑而讯之,囚惮箠楚不敢言。

辟左右复问,久乃云:旦将之田,县吏缚以赴官,莫知其故。

宿取具狱繙阅,探其本辞,盖妇人与所私者杀其夫,而执平民以告也。

知湖州,前守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数十万。

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

宿诮之曰君辈佐滕候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乃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 坐者大惭谢。

其后湖学为东南最,宿之力为多。

筑石塘百里,捍水患,民号曰胡公塘,而学者为立生祠。

唐介贬岭南,帝遣中使护以往。

宿言:事有不可测,介如不幸道死,陛下受杀直臣之名。

帝悟,追还使者。

泾州卒以折支不时给,出恶言,且欲相扇为乱。

既置于法,乃命劾三司吏。

三司使包拯护弗遣。

宿曰:泾卒固悖慢,然当给之物,越八十五日而不与,计吏安得为无罪?拯不知自省,公拒制命,纪纲益废矣。

拯惧,立遣吏。

拜枢密副使。

曾公亮任雄州,赵滋颛治界河事。

宿言于英宗曰:忧患之来,多藏于隐微,而生于所忽。

自滋守边,北人捕鱼伐苇,一切禁绝,由此常与斗争。

南北通好六十载,内外无患,近年边遽来上,不过侵诬尺寸,此城砦之吏移文足以辨诘,何至于兴甲兵哉?今搢绅中有耻燕蓟外属者,天时人事未至,而妄意难成之福。

愿守两朝法度,以惠养元元,天下幸甚。

宿以老,数乞谢事。

治平三年,罢为观文殿学士、知杭州。

明年,以太子少师致仕,未拜而薨,年七十二。

赠太子太傅,谥曰文恭。

【注】①折支:军饷。

②颛:通专。

(选自《宋史卷三百一十八列传第七十七》,有删节)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辟左右复问辟:使避开B.宿取具狱繙阅具:准备C.而执平民以告也执:捉住。

D.筑石塘百里,捍水患捍:抵御。

5.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胡宿尽职为民的一组是(3分)①宿率公私船活数千人②宿取具狱繙阅,探其本辞③介如不幸道死,陛下受杀直臣之名④筑石塘百里,捍水患⑤既置于法,乃命劫三司吏⑥愿守两朝法度,以惠养元元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②③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胡宿办案慎重,讲究方法。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包拯》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包拯》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包拯》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包拯》27.《包拯》【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字:古人在年满二十时取表字。

一般说来,古人的的名和字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徙:从一处到另一处。

课文指改换任职地点。

迁:迁移职位,课文里指升官。

刺疆事:刺探边疆的(军事)情况。

无以对:没有什么话说了。

敛手:指收敛行为,不敢胡作非为。

陈曲直:陈说是非。

恶:憎恶、讨厌。

苛刻:过于严厉苛求。

推以忠恕:对人忠厚宽恕。

伪辞色悦人:假装出一副说话、做事的神态讨好别人。

仕宦:做官。

犯赃:犯法贪赃。

大茔:指家族暮地。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不遵从我的心意,就不是我的儿子及孙子。

二、相关背景:1、关于《宋史》《宋史》,元脱脱(托克托)等主持修撰。

四百九十六卷。

包括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字数多达500多万。

元至正三年,设局重修《宋》、《辽》、《金》三史,以丞相脱脱为都总裁,五年四月《宋史》告成。

于北宋及南宋高孝光宁四朝,据宋王朝国史旧本,比较详赡;于理宗、度宗两朝,缺了漏很多。

成书时间不及三年,纪志表传间时有矛盾;至有一人两传、一事数见等毛病。

全书篇幅浩大,所收列传人物多至二千人,诸志保存了不少原始资料。

2、关于作者脱脱,字大用,1313年生于蒙古贵族之家。

脱脱自幼时拜浦江名儒吴直方为师,十六岁即精通经史,且武功超群,膂力过人,被任为内宰司丞兼成制提举司达鲁花赤。

史载脱脱施政期间,革除旧政,减免赋税,选儒臣以劝谏。

内外皆称其为贤相。

1348年,脱脱升为太傅,几乎集朝政于一身。

他力排众议,坚持主张“开渠修河,利农通运”。

当时黄河决口,使山东境内的州县皆遭水灾,方圆几千里内的人民饱尝水患之苦。

而朝中主管官员,置若罔闻。

脱脱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专督治河。

在元王朝走向衰落时,他主持修纂三史,即辽、金、宋三史。

并将其列为中国的二十四史内。

由于脱脱的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才使顺治统治的前期社会略趋安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包拯》27.《包拯》【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字:古人在年满二十时取表字。

一般说来,古人的的名和字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徙:从一处到另一处。

课文指改换任职地点。

迁:迁移职位,课文里指升官。

刺疆事:刺探边疆的(军事)情况。

无以对:没有什么话说了。

敛手:指收敛行为,不敢胡作非为。

陈曲直:陈说是非。

恶:憎恶、讨厌。

苛刻:过于严厉苛求。

推以忠恕:对人忠厚宽恕。

伪辞色悦人:假装出一副说话、做事的神态讨好别人。

仕宦:做官。

犯赃:犯法贪赃。

大茔:指家族暮地。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不遵从我的心意,就不是我的儿子及孙子。

二、相关背景:1、关于《宋史》《宋史》,元脱脱(托克托)等主持修撰。

四百九十六卷。

包括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字数多达500多万。

元至正三年,设局重修《宋》、《辽》、《金》三史,以丞相脱脱为都总裁,五年四月《宋史》告成。

于北宋及南宋高孝光宁四朝,据宋王朝国史旧本,比较详赡;于理宗、度宗两朝,缺了漏很多。

成书时间不及三年,纪志表传间时有矛盾;至有一人两传、一事数见等毛病。

全书篇幅浩大,所收列传人物多至二千人,诸志保存了不少原始资料。

2、关于作者脱脱,字大用,1313年生于蒙古贵族之家。

脱脱自幼时拜浦江名儒吴直方为师,十六岁即精通经史,且武功超群,膂力过人,被任为内宰司丞兼成制提举司达鲁花赤。

史载脱脱施政期间,革除旧政,减免赋税,选儒臣以劝谏。

内外皆称其为贤相。

1348年,脱脱升为太傅,几乎集朝政于一身。

他力排众议,坚持主张“开渠修河,利农通运”。

当时黄河决口,使山东境内的州县皆遭水灾,方圆几千里内的人民饱尝水患之苦。

而朝中主管官员,置若罔闻。

脱脱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专督治河。

在元王朝走向衰落时,他主持修纂三史,即辽、金、宋三史。

并将其列为中国的二十四史内。

由于脱脱的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才使顺治统治的前期社会略趋安定。

1355年12月,脱脱受人诬陷,削去官职,流放云南,行至大理腾冲,被哈麻假借皇帝旨意,用药酒毒死,死时42岁。

脱脱死后十余年,元朝即告覆亡。

3、关于包拯包拯(包青天)(999-1062)自希仁,芦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

中进士后,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去为官,直到双亲相继去世,守孝完毕,才在亲友的劝说下为官,期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以孝闻于乡里。

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长(安徽天长)知县,颇有政绩。

任满后,调任知端州(广东肇庆)。

回京任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为“言事官”,对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行弹劾。

为惩治贪官,自庆历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认为清廉是人们的表率,而天赃则是“民贼”。

包拯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蝎”,残害百姓。

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

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间,包拯知谏院,曾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审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诈骗案,震动朝野。

包拯在历官三司户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间,先后出任京东,陜西,河北等路转运使,每至一地,都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己任,提出了「宽民利国」的经济思想。

多次为了国家大事,说了皇帝不爱听的话,论斥权幸大臣,请求罢去皇帝赐给亲信官僚们的恩宠,一切改由主管机构正常渠道进行。

他将唐朝魏征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写出来,呈给宋仁宗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家大事为重。

请求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主”,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除去苛刻,严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纳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

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

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诬赖刁民。

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

儿童妇孺们都知道包拯之名,亲切称呼他为“包待制”。

开封府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枢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

”朝廷赠官吏部上书,有“奏仪”十五卷传于世。

【第二部分: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本文通过对包拯的几件事的叙述,突出了包拯的机智、廉洁、巧言善辨、为官刚正、执法严峻、克已奉公的性格。

二、文章脉络课文分五段,每段重点写了包拯的一个特点。

第一段,通过具体记叙包拯智破割人牛舌案,突出了他的为官机智。

第二段,写包拯和先前的知府的不同,从正面突出了他的为官清廉。

第三段,写包拯出使契丹,机智地驳倒契丹,不辱使命,突出了他的巧言善辨。

第四段,写别人对包拯的态度和看法,间接地表现了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

第五段,记叙了包拯的日常生活及他的为人清廉,特别是从他对后世子孙的要求,从中突出了他的克已奉公。

三、写作方法⑴行文生动,活灵活现地展现人物风貌。

本文虽选自正史,但不失生动活泼,记叙时具体、概括互相配合,使行文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比如第一、三段分别用百十来字,把包拯智服盗贼、驳倒契丹、不辱使命刻画得淋漓尽致。

⑵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本文第一、二、三、五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写,第四段则穿插了侧面描写,从别人对包拯的看法和称呼中更突出他的为官刚正、执法严峻。

⑶关键句子的揣摩: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这段话突出了包拯的克已奉公的精神。

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峻,这段话就是其中很好的表现之一。

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包拯的刚正不阿的性格,而且看到他对后世子孙的要求,不愧为封建清官的典型,不愧为“包青天”的称号。

四、参考译文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人氏。

……(在他)做天长县知县(的时候),有人偷割了别人牛的舌头,牛的主人来向包拯上诉。

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杀掉这头牛,然后把它卖了。

”不久又有人上告包拯说有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为什么割了别人耕牛的舌头而又来上告别人呢?”(那个)盗贼非常吃惊,也很信服。

(后来)迁任端州,任殿中丞。

端州这个地方盛产砚台,以前的郡守(总是)趁着上贡的机会大多收敛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

包拯命令制砚台的人刚好满足贡数,只到他任期满也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派典客对包拯说:“雄州最近大开方便之门,就是想引诱我方叛国的人,来刺探边疆的军情是吗?”包拯说:“涿州也曾开了门,刺探边疆的军情何必开方便之门呢?”契丹人便不知怎样回答了。

在他暂时代理开封府府尹时,包拯任右司郎中。

包拯在朝廷刚正果断,当朝权贵都因为他而有所收敛,闻说过他的人都很畏惧他。

人们笑着把包拯比作黄河清。

妇女儿童也都知道他的名声,称之为“包待制”。

京师里也因此说:“包拯像阎罗一样,为官清正,暗中行贿串通关系的事没法进行。

”按以前的规矩,凡诉讼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则大开正门,使上诉的人直接到跟前陈述是非,官吏都不敢欺骗他。

包拯性格严峻刚直,憎恶酷吏,追求诚恳宽厚,虽然他痛恨坏人坏事,但对人也很忠厚宽恕。

(包拯)不随意同意支持别人,也不假装出一副说话、做事的神态讨好别人,平时没有什么家信,亲朋好友都与他断了来往。

虽然身居官宦,(但)衣服、用具、饮食都像平民一样。

他曾说:“(我的)后世子孙做官,若有贪赃枉法的,不能放归本家,死后不能葬于家族墓地。

不遵从我的心意,就不是我的儿子及孙子。

”【第三部分:类文品读】狄梁公①与娄师德②同为相。

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③进身④,非碌碌国人成事。

”则天久之曰:“朕比⑤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

”因命左右取筐箧④,得十许通荐表⑦,以赐狄公。

狄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

由于外阅:“吾不意为娄公所涵。

”而娄公未尝有衿色。

注:①狄梁公:唐武则天时有名的大臣狄仁杰,宇怀英。

②娄师德:唐有名的大臣,为将相三十年,以能容人著名。

③直道:品行端正。

④进身:受任用。

⑤比:过去,原来。

⑥箧:小箱子。

⑦荐表:推荐的奏本。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A.朕大用卿(重用)B.卿之遭遇(遇合,这里指做大官)C.恐惧引咎(认错)D.而娄公未尝有衿色(难过的表现)2.下面句子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①臣以文章直道进身②以残年余力B.①得十许通荐表②杂然相许C.①非碌碌因人成事②因命左右取筐箧D.①吾不意为娄公所涵②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3.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

②吾不意为娄公所涵。

4.唐朝娄师德尽管狄梁公一再排斥他,仍坚持推荐狄公,说明娄公是怎样的一个人?(参考答案:1.D(骄傲的样子)2.A(B约;C靠、于是;D 被;进行)3.①你能做官,实在是靠师德的力量。

②我没想到被娄公所容纳。

4.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恩怨,惟才是举。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