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梦外花开花落_三毛世界评析_陆美娟
梦里梦外的撒哈拉(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

梦里梦外的撒哈拉—《梦里花落知多少》(三毛)读后感这是完整的读下来的第一本三毛的书,以前零散的看过一些文字,如沙漠观浴记一类的,但是我肯定是可以归类为“只看过很少三毛作品,并了解也很少”的那一类人,所以这里也只是记录一些自己的感受。
这本书是三天读完的,在正午安静的阳光里,填饱肚子拿着书本安静的读下去。
因为书的内容也并不完全连贯,在我的观感里,前面都是三毛讲自己的感情,最开始几篇小文里是对父母的爱,对朋友,对世界的爱。
后面大段大段梦境和现实,全是围着荷西转的,那已经不是当下这个“爱”字可以表达的感情。
看到那些文字,想象着那个当时尚且是女孩子,签下婚约时以笃定“没有退路”的女子;那个在看不见丈夫的时刻,就会蔓延出无尽恐慌的女子;那个买了水果去海边,对着丈夫灿烂的笑的女子;那个抱着墓碑哭泣,而后又一遍一遍的刷漆的女子,几番感慨,甚至大为羡慕,只觉得仿佛世界上再没有人可以爱的这样纯粹,歇斯底里而又带着自成一体的优雅和从容。
其实书的前三分之二,可能会写得更为感性,记得当时自己还感慨过“就算现在给自己以三毛的心境,亦无那份境遇和幸运”,觉得那是一个女子在大漠那样的环境之中创造的现实版童话。
然而今天读到西沙两次拜访三毛之后的记录,突然明白所谓情深似海则可以把现实变成童话只不过是自己花痴一般的设想而已。
她所获得的那些敬爱,做事情的从容有力,自然而然的得体和大方,当然不同于很多韩剧里面或世家或贵族一样的教育,却也一定有自己的经历和磨练。
再读到后来她和沈君山的对话,更是全盘打翻之前的感受……她何止不单纯,她的思维简直清晰到彪悍。
或许在我的认识里单纯和幼稚有几分接近。
但至少我相信单纯的人在严密的逻辑思维推导下往往会很快的相信,而不是井井有条的拿着自己旗帜鲜明的观点作比对。
以后若有机会,要再好好读读三毛生平方面的书,虽然还没开始看她的作品,却多少有点体会到为何那么多人称她为谜一样的女子了。
只是想抹一把冷水,拍拍自己的脸,告诉自己不要做单纯一世亦美好一世的美梦。
梦里花落三毛好句赏析【梦里花落知多少经典语录】

梦里花落三毛好句赏析【梦里花落知多少经典语录】梦里花落知多少经典语录:相信大家喜欢看小说的都知道梦里花落知多少吧。
以前郭敬明写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持续了两年多的郭敬明抄袭事件画上了句号。
虽然有抄袭嫌疑但各路明星对这《梦里花落知多少》也有给自评价,如:赵薇:对青春的忧伤,《梦里花落知多少》以繁复的叙事和生活化的语言使人渴望,但终因繁复反而过于通透。
、陈丽霞: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虽然有抄袭嫌疑,但却是为生活代言的一篇力作。
等。
好了,虽然有抄袭,但是本文库想说还是有很多经典语录的,一起看看吧!梦里花落知多少语录大全梦里花落知多少语录大全:如:如果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令其疯狂。
可我疯狂了这么久为何上帝还不把我毁掉.....✿这个世界上永远存在着一些无奈,而这些无奈你永远无法改变。
✿我终于明白,再坚强再没心没肺的人都会有泪水,比如微微和火柴,她们俩的眼泪都被我看见了。
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的眼泪不常看见,所以我会在看见闻倩的眼泪时拍着她的肩膀说别哭,可是在看到她们的眼泪时我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他们的眼泪让我觉得凝重,如同外面乌云密布的阴霾的天空。
✿寂寞的人总是会用心的记住他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个人,于是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在每个星光陨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我的寂寞✿生活,就是他妈的一场戏,比电视剧都让人跌破眼睛。
梦里花落知多少经典语录✿全世界的人都离开你了,我也会在你身边,有地狱让我们一起猖獗。
✿当所有的梦境都变成泡沫,飞向高远的天空,芳香的空气吹动和暖的风,我祈祷梦醒后的黎明一片光明,金色铺满干净的大地… 记得那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
✿有时候我看到浮云无声地流淌过去,内心就充满了忧伤。
觉得日子就这样流淌过去,而那些以前说着永不分离的人,早已经散落在天涯了。
✿我忘了哪年哪月的哪一日我在哪面墙上刻下一张脸一张微笑着忧伤着凝望我的脸我们微笑着说我们停留在时光的原处其实早已被洪流无声地卷走✿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到了你心中全部的海洋✿一只野兽受了伤,它可以自己跑到一个山洞躲起来,然后自己舔舔伤口,1自己坚持,可是一旦被嘘寒问暖,它就受不了。
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

《梦里花落知多少》:生活的哀而不伤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以其独特的笔触,描绘了生活中的哀而不伤。
作为三毛的早期作品,这本书记录了她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以及她与荷西之间的深厚感情。
整部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生动的描述和深情的笔触,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
书中描述了三毛与荷西在沙漠中的生活,那里没有繁华的城市、没有舒适的生活,只有无尽的黄沙和炙热的太阳。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三毛与荷西过上了他们理想的生活。
他们与邻居交往、种植花草、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这些描述仿佛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远离城市喧嚣、没有繁杂琐事的世界。
书中的情感部分尤为动人。
三毛对荷西的爱,是那么深沉、那么真挚。
她描述与荷西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无论是甜蜜的时刻还是苦涩的瞬间,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荷西的感激。
而荷西对三毛的爱,则是那么淳朴、那么直接。
他关心三毛的一举一动,愿意为三毛付出一切。
这样的情感让我深感动容,仿佛能感受到那份纯粹与真挚。
但生活中总会有不如意的时候。
荷西的离世给三毛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书中描述了三毛在处理荷西后事时的无助与痛苦,让人心疼不已。
但即便在这样的时候,三毛依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
她努力振作起来,继续前行。
这种哀而不伤的精神,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读完《梦里花落知多少》,我深感生活的无常与珍贵。
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我们可以珍惜当下。
像三毛一样,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这样的态度,或许才是对待生活最好的方式。
总的来说,《梦里花落知多少》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
它教会我们珍惜生活、珍爱身边的人,让我们明白无论生活中有多少坎坷,都要坚持前行。
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与不完美,也让我更加懂得珍惜当下的一切。
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

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
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一)
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一书里讲了她失去丈夫荷西之后的生活,从低沉失落、极度的痛苦到慢慢走出来的蜕变,这个时期也算是三毛写作的高峰期,她勇敢的慢慢的去接受这个事实,失去了至爱的人。
虽然这部作品看起来很平凡很平淡,似乎没有其他作品那么的华丽,而是用朴实的语言在记录心中最真实的想法以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点点滴滴,正因为这样,所以我深深的被这本书的内容所吸引。
它是那么远却好像又那么近,好像我也进入了三毛平淡而不平凡的生活中一样。
本来荷西开始追求三毛,三毛是一点也看不上荷西的,但慢慢的,时间的过去,这个固执的女孩被荷西所打动,他们一起创造属于他们的生活,幸福生活。
即使他们也过得很紧凑,但是却很快乐。
这或许也是三毛所向往的,也只有荷西可以给到她这样的生活。
《梦里花落知多少》一书中,很多次三毛都试图用死亡来结束一切,来了结这么痛苦不堪的日子,她一次次与自己的内心作斗争,她的朋友们很关心她,也在努力的帮助她,似乎全世界到处都有她的朋友,到处邀请她去玩,可是基本都被她拒绝,她想要安静,安静得一切像死寂一般,她只想去那个岛,那个她和荷西最美好记忆的地方,那里有他们一起建造的小屋,有荷西对她的疼爱,有日落后他们一起搭房的身影,有她等待荷西做工回来的焦急,有她平淡的生活。
书里她就用了这些平平常常的故事来记录了她那段快乐与痛苦,她不怕死,她愿意去陪荷西,但是在台湾的父母,西班牙的朋友。
三毛经典散文:梦里梦外

三毛经典散文:梦里梦外三毛经典散文:梦里梦外三毛原名陈懋平(mào),后改名为陈平,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下面给大家分享三毛经典散文:梦里梦外,欢迎阅读!——《迷航之一》我不很明白,为什么特别是在现在,在窗帘已经垂下,而门已紧紧闩好的深夜,会想再去记述一个已经逝去的梦。
也问过自己,此刻海潮回响,树枝拍窗,大风凄厉刮过天空,远处野狗嗥月,屋内钟声滴答。
这些,又一些夜的声音应该是睡眠中的事情,而我,为什么却这样的清醒着在聆听,在等待着一些白日不会来的什么。
便是在这微寒的夜,我又披着那件老披肩,怔怔的坐在摇椅上,对着一盏孤灯出神。
便是又想起那个梦来了,而我醒着,醒在漆黑的夜里。
这不是唯一纠缠了我好多年的梦,可是我想写下来的,在今夜却只有这一个呢。
我仿佛又突然置身在那座空旷的大厦里,我一在那儿,惊惶的感觉便无可名状的淹了上来,没有什么东西害我,可是那无边无际的惧怕,却是渗透到皮肤里,几乎彻骨。
我并不是一个人,四周围着我的是一群影子似的亲人,知道他们爱我,我却仍是说不出的不安,我感觉到他们,可是看不清谁是谁,其中没有荷西,因为没有他在的感觉。
好似不能与四周的人交谈,我们没有语言,我们只是彼此紧靠着,等着那最后的一刻。
我知道,是要送我走,我们在无名的恐惧里等着别离。
我抬头看,看见半空中悬空挂着一个扩音器,我看见它,便有另一个思想像密码似的传达过来——你要上路了。
我懂了,可是没有听见声音,一切都是完全安静的,这份死寂更使我惊醒。
没有人推我,我却被一股巨大的力量迫着向前走。
——前面是空的。
我怕极了,不能叫喊,步子停不下来,可是每一步踩都是空的!我拚命向四周张望着,寻找绕着我的亲人。
发觉他们却是如影子似的向后退,飘着在远离,慢慢的飘着。
那时我更张惶失措了,我一直在问着那巨大无比的“空”——我的箱子呢,我的机票呢,我的钱呢?要去什么地方,要去什么地方嘛!亲人已经远了,他们的脸是平平的一片,没有五官,一片片白镑镑的脸。
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

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三毛梦面花落知几多读后感(一)三毛的《梦面花落知几多》一书模板面讲了她落空丈妇荷西之后的糊口,从消沉得落、极端的疾苦到渐渐走没去的变质,那个时代也算是三毛写做的顶峰期,她英勇的渐渐的来承受那个事真,落空了至爱的人。
虽然那部做品看起去很平庸很仄浓,彷佛出有其余做品这么的富丽,而是用质朴的言语正在记载口外最实真的念法以及领熟正在本人身上的点点滴滴,邪果为那样,以是尔深深的被那原书模板的内容所呼引。
它是这么近却仿佛又这么远,仿佛尔也入进了三毛仄浓而不服凡的糊口外同样。
原本荷西开端逃供三毛,三毛是一点也看没有上荷西的,但渐渐的,工夫的已往,那个执著的父孩被荷西所感动,他们一同发明属于他们的糊口,幸祸糊口。
即便他们也过失很松凑,然而却很高兴。
那或许也是三毛所背往的,也只要荷西能够给到她那样的糊口。
《梦面花落知几多》一书模板外,不少次三毛皆试图用灭亡去完毕所有,去告终那么疾苦不胜的日子,她一次次取本人的心田做奋斗,她的伴侣们很关怀她,也正在勤奋的协助她,彷佛齐世界四处皆有她的伴侣,四处约请她来玩,否是根本皆被她回绝,她念要平静,平静失所有像死寂正常,她只念来这个岛,这个她战荷西最美妙忘忆之处,这面有他们一同修制的小屋,有荷西对她的心疼,有日后进他们一同搭房的身影,有她期待荷西作工归去的着急,有她仄浓的糊口。
书模板面她便用了那些仄平时常的故事去记载了她这段高兴取疾苦,她没有怕死,她乐意来伴荷西,然而正在台湾的怙恃,西班牙的伴侣……那些她也割舍没有高,她一地地那样孤单的在世,出有荷西的日子,她很伤口,很寥寂,很孤单。
他们的恋爱故事一会儿把尔推进此中,那样的爱彷佛取昨天甘愿立正在宝马车上哭的“恋爱”造成了明显的比照。
他们的爱是这样的做作,这样名贵,这样惟一,这样永久,这样念念不忘,这样无可比拟。
出有富丽的语言去记载,去抒发,但邪果为那样它是这么呼惹人,也惹起人们的深思。
恋爱究竟是甚么?其真简简略双来斗胆爱便孬,出有这么多花言巧语。
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

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
《梦里花落知多少》是台湾作家三毛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讲述了作者在撒哈拉沙漠中的生活和经历。
读完这本书,我被三毛的勇气和坚持所感动,也深深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
首先,这本书展现了作者独立自主和对自由的追求。
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非常辛苦,但她并没有退缩或放弃,而是坚持下来。
她没有依附于任何人,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克服困难。
这种独立和自主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明白只有自己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的人生,不要依赖别人的肯定和支持。
其次,这本书也教会了我珍惜生活的每一刻。
在沙漠中的艰苦生活中,三毛学会了感受身边的自然和欣赏简单的事物。
她描述了沙漠中的美丽景色、昆虫、植物等,让我明白人类与自然的联系是如此重要。
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它的价值,只有我们用心去感受和体验,才能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美好。
最后,这本书也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沙漠中的生活中,三毛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她意识到物质的贫穷并不代表内心的贫乏,反而可以让人更好地珍惜生活的每一刻。
通过与沙漠的对话,她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和奋斗的方向。
这让我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让我明白只有有意义的付出和追求才能让自己过上真正充实和满足的人生。
总之,《梦里花落知多少》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
通过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体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自由和奋斗的追求,
也能感受到她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这本书不仅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做出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反思。
它给了我信心和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珍惜和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1000字

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1000字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1000字:这本《梦里花落知多少》也是细续,细细品味的一本作品。
不知道是缘于篦齿对小虎洒脱不羁的向住,仍或是对她文字间的忧伤与细腻的间着迷,总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特别是读到开篇时的《背影》时,不禁潸然泪下,竞有不忍读下去的感觉。
每个剧作家的作品都有自己很深的烙印,带着个人鲜明的色彩,正如她那自由豪放的灵魂。
在美游学的沧桑里她是明媚的,恣意地绽放在春光里,但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挥一挥手在艳阳天里先走了。
《星石》中的亚兰,两个孤独旅者的偶遇,惺惺相惜,渴望爱与被爱的本能跃动。
但始终走不开荷西的伤痛,选择逃避,故事就样止步,没有续写,遗爱之一。
如果美好时光不能倒流,就让这一切,随风而去呀。
家,自己曾经为之魂牵梦萦的美屋,就这样宁愿的处理了。
那个夜晚,当我独自去湖上海边散步的时候,看见的是一个升起的新天新地,它们那么纯净,里面充满了的,是终于跟着相聚白发东东相聚的天伦。
在《撒哈拉的故事》里,那个明媚女子的麻皮笑声随风飘扬在撒哈拉的上空,然你可以感染到她的快乐,对这世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偷偷看人家洗澡,多么有趣的场景而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伤感忧郁的情绪总是感染着我,随着她的依恋在游移,她是多么艰难的逼迫自己从那个梦魇里挣扎出来,又没有出来只有她自己明了,遗忘是不可能将的了,只看如何安放。
她是洒脱的,热爱自由,说走就走,总是渴望自然的怀抱里默默畅游,找到属于自己得灵魂归宿。
她身上具备了我们所缺乏的所谓对生活激情的向往,因为我们连出逃的意志都没有,免得生活的魔咒会小圈圈把自己固定的小圈圈打破了。
她的喜怒悔恨悲伤都是那么可贵的,我不是一个小迷妹,但我欣赏她文字的细腻,更当中在她的一嗔一笑中感受到了生活给予的不同感悟和烙印。
有人说你这纯属于老生常谈,道理谁都懂,但让我们做到太难。
淡然的去生活,努力让自己和身边的人过得更开心,不管我们了撕心裂肺般的痛苦还是生离死别,也许会有一走了之,什么都不再顾及,但反倒是有责任的人,负重前行是接踵而来大多数女孩子逃不开的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立独行的三毛,在经历了雨季的迷惘与凄惶、沙漠的放恣与灿烂、台北的困扰与孤寂后,终于以一条薄薄丝袜了结生之旅程,开始了另一种流浪。
生命的静美与灿烂、内敛与张扬,恰似着色浓烈鲜明的西方油画,编入一场花开花落的梦。
凄美欢颜的三毛终其一生在生与死之间飘荡,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寻求那前世今生因果循环的答案。
一生死两间的摆荡生死是人生的平常事,又是人生的大事。
黑格尔说,任何人都要死,自然的死亡是一种绝对的法律,但这是自然对人所执行的法律。
有生则有死,有死则有生,生死是孪生的双胞胎,塞涅卡说,从我们诞生的那一刻起,死亡就已经开始。
哲人对生死的觉悟与认知,正是基于对存在的感知与了然,庸人不谈生死,他们只是浑浑噩噩地度日,随波逐流,蒙昧于生命的流淌,哲人谈生论死,清醒于自身的存在,如不寐的诗人,半夜清醒于梧桐夜雨,那“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正是生命的流淌。
三毛早熟,生性敏感孤僻,少女时代七年自闭,大学选的不是自己偏爱的文学与艺术而是哲学,短短的45年生涯中自杀过数次,自然对生死有着非同一般的困惑迷惘与痛楚体验,也有着非同常人清醒与禅悟。
有人说:三毛生命的钟摆,永远在“生”与“死”、“出走”与“归返”之间摆来荡去。
其实,世上的人又有谁不时时刻刻在“生”与“死”、“出走”与“归返”之间摆荡呢?只是三毛更为清醒更为自觉因而也就更为热烈更为引人注目罢。
审视三毛生而死、死而生、生死两间的摆荡,寻求那生死飘荡背后的缘由,答案只有一个:情———亲情、爱情、友情,其中,爱情是三毛生命的灵魂。
年轻时未果的爱情让三毛放弃生命选择自杀,而执著热烈的大胡子荷西的爱情却让三毛的生命大放异彩,使雨季里脆弱、苍白、迷惘的三毛蜕变为开朗豁达、幽默风趣、充满阳光之气的成熟三毛。
在撒哈拉大沙漠严酷的生存环境下,三毛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沙漠中的饭店》中的三毛兴味盎然地经营家庭生活,做饭给荷西吃,《结婚记》中三毛与荷西打鱼卖鱼,《素人渔夫》中的三毛为饭店女招待占荷西便宜而醋劲大发,《白手成家》中三毛一步步把自己的家建成全沙漠最美的,《警告逃妻》中三毛陶醉得意于丈夫的深情厚爱……透过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三毛旺盛生命力的焕发与对生命由衷的喜悦。
正是爱,使三毛无论生命还是创作都达到辉煌的顶峰。
因为爱情,“曾在雨季里走过的少女,终于挥别了踩在雨地里的年头,走进了沙漠。
沙漠的阳光和风雨把她结结实实地变换成‘铜红色的一个外表不很精致,而表面上已有风沙痕迹的三毛’”。
[1]生命的勃发,因为爱情;而生命的萎谢,亦因爱情。
命运同钟情悲剧的三毛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1979年中秋夜,荷西在一次潜水中意外丧生。
三毛痛不欲生,恨不能随荷西而去,“多少个夜晚,多少次梦回,我躲藏在黑暗里,思念荷西几成疯狂。
”(《不死鸟》)尽管这样,三毛为了年迈而多病的双亲,再一次拒绝死亡,“没有选择地做了暂时的不死鸟”,表示“为了爱的缘故,这永别的苦杯,还是让我来喝下吧!”“愿意在父亲、母亲、丈夫的生命环里做最后离世的一个”,“因为我明白了爱,而我的爱有多深,我的牵挂和不舍便有多长”。
(《不死鸟》)此时的三毛,已不再是雨季里任性脆弱的少女,爱的洗礼,使她成熟,对死亡,有了更多的坦然与明了,深夜与父亲谈话,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的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
”而对生梦里梦外花开花落———三毛世界评析陆美娟(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特立独行的三毛,以其人其文呈现给读者一个浪漫凄美、异彩纷呈的三毛世界。
这个世界充满着生死两间的摆荡、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前生后世因果环笔循的追问;文学女性的三毛虽难称大家,但其创作中流淌着处子般的真诚、对理想的人生境界至死无悔的追求,却正是三毛世界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三毛世界;生死;理想;现实;前生;后世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2-0049-03———————————————————————————————————————收稿日期:2006-12-1作者简介:陆美娟(1974—),女,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2007年第2期(总第255期)湘朝(下半月・理论)2007年2月49命,显然也有了更多的领悟与承担,生的仓惶与灿烂,死的痛彻与超脱,三毛付诸文字。
折翼后返台的三毛与读者与亲朋谈生论死,三毛慨叹世人的执迷不悟,“婴儿诞生,一般人也不明白婴儿的未来,可是都说———恭喜!恭喜!某人死了,一般人也不明白死后的世界,却说———可惜!可惜!”她发问:“出生是最明确的一场旅行,死亡难道不是另一场出发?”生命的快乐与责任亦在其中,她认为人世间“最深最平和的快乐,就是静观天地与人世,慢慢品味出它的美与和谐。
这份快乐,乍一看,也许平淡无奇,事实上它深远而悠长,在我,生命的享受就在其中了”。
(《我喜欢把快乐当传染病》)也相信,“燃烧一个人的灵魂的,正是对生命的爱,那是至死方休”。
正是情生情灭,使三毛摆荡在生与死的两间,感受生与死,也了悟生与死,焕发出一个奇女子在不平凡的人生中面对生死的勇气与睿智。
二、理想三毛与现实三毛的冲突著名哲学家E・贝克曾说:在人身上的那种要把世界深化的动机是我们生命的最大渴求,我们的一生都在追求着自己的那种茫然无措和无能为力的情感沉浸到一种真实可靠的力量的自我超越之流中去。
而对于三毛来说:“我的苦痛,是我一直追求自己的升华。
”这种升华是一种自我的实现与超越。
终其一生,三毛一直追求一种理想和谐的人生境界,那便是:爱情的完美与永恒,人性的完美与圆满,个体自我的完善与自由。
这种人生的理想境界,是三毛从幼年起便开始的心中不灭的梦。
三毛就读的小学像中世纪欧洲黑暗的教会,无视儿童身心发展的种种清规戒律和体罚剥夺了幼年三毛的许多欢乐,也留下了浓浓的阴影,尤其是中学时人性残缺的数学老师的一次体罚羞辱,更给三毛敏感脆弱的自尊以致命的一击,导致三毛七年自闭,同时也把叛逆意识极强的三毛逼向另一极端:自始自终,三毛追求着无拘无束自在随意的生存空间、宽容博大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完美自由的个体自我。
这一追求,是对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少年经历的一种铭记,一种反叛,一种超越。
爱情是三毛生命的中心,至真至纯完美永恒的爱情是三毛人生理想不可或缺的支柱。
在一贯的观念中,女人代表感性、无意识,男人代表理性、意识,正如拜伦所说,爱情是男人的部分,却是女人的全部。
这于三毛,无疑是正确的。
早熟的三毛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神秘朦胧的单恋,生生死死皆为情。
在《当我二十岁时》一文中,三毛坦言:“在那个年纪,如果没有爱情,就是考试得一百分,也会觉得生命交了白卷。
”惟有爱情,才能撑得起三毛的梦想,才能撑得起三毛的人生。
在撒哈拉大沙漠,三毛陶醉了,陶醉于荷西的爱情,陶醉于自在随意真情真性的沙漠生活,陶醉于自由豪气的自己。
她满怀信心地生活,热情地写作,把活生生的自我融入作品文字,呈现给亲人朋友和读者一个光芒万丈的“三毛”。
正如有论者指出:“三毛作品中作为叙述者的三毛,叙述对象以及原生态的三毛,这三位一体的‘三毛’张扬的个性、浪漫的情怀、博爱的心灵,带着浓厚的诱惑扑入读者的期待视野。
”[2]这种三毛式的的创作方式,在艺术与现代传播媒介的共同作用下,使三毛陷入一个自设的陷阱—理想与现实的裂缝,“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她泯灭了作者与作品角色的距离。
作品中描写的生活其实就是作者的真实生活,从而也泯灭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界限,形成了既是生活又是艺术的观感。
”[3]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使三毛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
她不再是也痛苦也软弱也需要安慰与帮助的三毛,她成了读者的三毛,一个全能的三毛:坚强、侠义而又善良。
”[4]如果说荷西的爱情让三毛有足够的勇气与理由去填平那理想的三毛与现实的三毛的裂缝,那么荷西的离世却让三毛无论肉体还是精神都再无力负荷“理想三毛”的重压。
但天性倔强追求完美的三毛却无法抛开苦心经营的梦。
没有荷西,她依然坚持维系着读者心目中“理想的三毛”—一个被多角度幻化的三毛,她的执拗使她背离了对生命自然自在本质的追求,造成她无法突破的生存困境。
折冀后的三毛,返回台北,回到双亲身边,表面上,“经历了生命的大冲击、大转折、大荣耀之后”的三毛已由“绚烂归于平淡”,[5]而事实上,此后的三毛却注定了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冲突。
她试图振作起来,重返读者与大众一个坚强、充实、重承诺的三毛,但繁重的上课、写作、演讲非但没有填满她空虚的心,却几乎压垮了她的血肉之躯,使她脆弱的神经几近崩溃;她试图重张往日“飞扬的个性、浪漫的情怀、博大的心灵”,于是她拖着病体走遍万水千山,孩童般自由放纵地闹学,但在《万水千山走遍—中南美之行》、《闹学记》中,读者读到的却是一个已然贫血,苍白无力甚至也无灵趣而做作的三毛。
在三毛的后期创作中,真正打动读者心灵的是那些抒写丧偶后哀痛思念的情真意切的杜鹃泣血之作。
随着爱情的渐行渐远,三毛的创作也似乎走到了尽头。
1990年,三毛应朋友之邀,创作了一生中惟一的一个电影剧本《滚滚红尘》,然而这一呕心沥血之作却没有得到预期的认可与评价:《滚滚红尘》获得了“金马奖”九项大奖中的八项,却唯独没有获得“最佳编剧奖”,这对当时身心均已脆弱的三毛无疑又是一沉重打击。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令三毛的疲惫感与无力感达到极致,生是一场徒劳的抗争,死则格外可亲而美丽。
三毛说:“……我想我是要早死的,因为我透支了太多的生命,但人的一生,只要喜欢就好,长短没有关系。
”[6]“我并不害怕死亡,死亡是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可能是很美丽的。
”,[7]三毛最终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抗争,完善了她一生的梦,成全了理想的“三毛”。
三毛曾说:“我在这个世界上,向来不觉得是芸芸众生的一分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的轨道,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
”(《撒哈拉的故事》)特立独行的三毛,在1991年元月4日凌晨在台北荣民总医院上吊自杀,再没有醒来,她选择了一种预知自己死期的生命结束方式,浪漫的三毛“希望她的生活中永远充满戏剧性,永远是高潮迭起,她选择的死亡方式,在她的生命史上制造了最后一个高潮”。
[8]著名的舞台美术家登琨艳一针见血地指出:“你让自己跌入你自己编撰的时空,所以,在一般人眼中你是不真实的,你是个被自我抽离也被读者抽离的我,随时会壮烈而浪漫的自我了结,并且有可能以为自己会复活,并且永恒。
”[9]三、前世今生因果循环的追问三毛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父母皆为虔诚的基督教徒,耳濡目染,西方的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在三毛身上及作品中有着充分的表现在:在荒凉落后的撒哈拉沙漠,三毛与在骄傲陆美娟>>>梦里梦外花开花落———三毛世界评析50的白人太太眼里几乎就不能算是人的沙哈拉威人住在一起,与她们做朋友,把妇女召集起来办学习班,教她们简单的算术,使她们会起码的数钱算账,仗着胆大小聪明和久病成医悟出的一点医道,给当地的治病,跑到法院抗议沙哈拉威贵族蓄奴,资助哑巴奴隶……如果说三毛信奉基督是家庭熏陶与灌输的结果,那么三毛对佛教则是自主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