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雨的启示》
《暴风雨的启示》教案

《暴风雨的启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暴风雨的启示》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增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暴风雨的启示》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理解课文中所揭示的自然现象和寓意。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寓意和启示。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暴风雨的启示》文本。
2.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3. 教学卡片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暴风雨的场景,引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提问:“你们对暴风雨有什么印象?参加过暴风雨吗?你们认为暴风雨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暴风雨的启示》,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情节。
提问:“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主人公是如何应对暴风雨的?他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3.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寓意和启示,分组进行讨论。
提问:“课文中的主人公在暴风雨中得到了什么启示?你们认为这些启示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4. 展示与分享:邀请学生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思考。
提问:“你们认为暴风雨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如何将这些启示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提问:“通过学习课文《暴风雨的启示》,你们有什么收获和感悟?”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暴风雨的启示》的作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提示: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从暴风雨中得到的启示和感悟。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给我们带来启示。
2. 每组选择一个自然现象,进行研究和展示,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思考。
七、实践环节1. 让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发现并记录下一些自然现象。
2. 要求学生从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中提炼出一些启示,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八、课程评价1. 通过学生的作文、讨论和展示,评价学生对《暴风雨的启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抓住重点语句提出问题,并通过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文章中的景与情,从而领悟文章中的哲理.一起看看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欢迎查阅!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1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积累描写景物的词语.(2)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的景物特点,体会文章里蕴含的哲理.(3)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2.过程与方法(1)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感知文章中所描绘的情景.(2)抓住重点语句提出问题,并通过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文章中的景与情,从而领悟文章中的哲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美.欣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使学生懂得:看一种事物,不能受到种.种局限,只看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整体的和谐的美.教学重点: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的景物特点.教学难点: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其中的哲理.教学关键:抓重点句品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课时划分: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题目入手,导入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阿尔卑斯山〞吗?那你更听说过〝阿尔卑斯糖果〞,也一定吃过,它有好多种口味让我们爱不释手.我们希望我们的生活都像阿尔卑斯奶糖一样永远甜美,但是我们的生活就像大自然一样,变幻无常,不只是艳阳高照,风和日丽,也会有电闪雷鸣,狂风暴雨.1.板书〝暴风雨〞同学们,看到这个词,你的脑海里闪现的是那几个词语?(就像歌中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暴风雨之后必定会迎来一个艳阳天.这就是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启示.2.板书〝启示〞理解〝启示〞的含义.(启示:启发指示.使人有所领悟)3.板书〝的〞: 处处留心皆学问,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见识一场来自阿尔卑斯山的暴风雨,看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在进入暴风雨之前,我先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二.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窒息霹雳瓢泼抽咽铿锵和煦擦拭依偎翩翩起舞无与伦比江山似锦辗转反侧2.根据词意抢答词语喷薄欲出:形容水涌起或太阳初升的样子局限:限制在某个范围内辗转不寐: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无与伦比:没有什么能比的上翩翩起舞:形容轻快的跳起舞(大家回答问题声音洪亮,反应敏捷,基本功非常夯实.相信大家的心理素质也非常扎实.那就让我们勇敢地走进暴风雨,去聆听暴风雨的启示)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内容,读出感情2.从文中找出昨晚和今晨发生变化的一句话,并用这句话中一个词语分别概括昨晚和今晨的特点.四.深入理解,升华情感1.怎么理解〝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给人们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1)暴风雨的〝狂暴〞具体体现在哪些段落?用文中的哪些词语表现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理解① 雨之前:闷热.窒息,闪电划破.雷声如大炮轰鸣;② 雨来时:闪电.霹雳.瓢泼大雨.撕开.天河之水倾注到人间,狂风咆哮.摔.敲打.冲击.激动人心等.③体会感情,指导朗读,雄壮而激越:第一段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将画面展现出来;第二段抓住动词形容词欣赏用词的精妙;第三段置换词语体会文中词语的表现力.写法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写法来为我们的作文增光添彩(2)〝而它带给人们的绚丽早晨〞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哪些语句展示了雨后的美景?①雨后美景:鸟儿唱.喷薄日.花草伸.水珠闪,山披丽装.村舍发亮.花散芳香,江山似锦,风景如画.②用优美的语言再现画面(可抓住一句话来说)③朗读指导,轻柔而快活.(这场既雄壮奔放有温婉柔美的暴风雨带给作者什么启示呢?从文中找出答案)2.暴风雨带给作者什么样的启示?用文中话回答.你是怎样理解的?考试中理解句子的含义这类题型该如何做?五.美读1.第一段男单读2.第二.三四段男生合读3.第五段女单读4.第六段女合读5.第七.八段女单读6.第九.十段女生合读7.第十一.十二男女齐读六.讨论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暴风雨?体会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题西林壁》的异曲同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七.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小结:阿尔卑斯奶糖,让我们时时感受生活的甜美,阿尔卑斯的这场暴风雨也给我们带来启示: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黑夜中孕育着黎明,狂暴中孕育着平静.无论是看待大自然,还是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应该全面,切不能以偏概全.全面地看待问题,就需要有博大的胸怀,广泛的视角,它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来发现,一双聪耳来聆听,打开心窗来收纳一切美好.这样,在我们人生旅程中的暴风雨袭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聆听心中的欢歌.八.布置作业,巩固练习1.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积累文中描写景物的词语.3.想象课文描写的景物,选择印象最深的画一画.板书设计:_.暴风雨的启示昨晚—→ 今晨狂暴绚丽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2教学目标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学会本课生字词.2. 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能通过一些重点句子体会文章里蕴含着的哲理.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教学准备教师:有关暴风雨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教学设计一.揭题质疑,激发兴趣1.谈话引入.你见过暴风雨吗?说说自己对暴风雨的印象.2.揭题质疑.让学生根据课题自主提问.教师小结归纳:暴风雨到来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境?暴风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分别写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知道课文按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以及〝暴风雨的启示〞的叙述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并初步了解各部分的内容.3.按课文顺序,用连接段意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4.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三.自主学习,独立感悟1.教师提示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再读课文,主要了解这一场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读后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交流要点: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引导.梳理.归纳并板书要点.2.说说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四.入境悟情,情景交融1.指导学生学习暴风雨〝去之后〞的相关段落(第7_10段).(1)指名读这几个段.(2)说说自己从文中看到的景象,并概括特点.有条件的可以配上有关阿尔卑斯山春天景色的图片或多媒体影像,帮助学生进入情境.(3)抓住文中一些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并指导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暴风雨之后的绚丽华美春色和作者的赞美之情.(4)小结:抓住重点词句,了解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2.质疑.(1)读句子.〝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2)质疑.作者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喜欢的是暴风雨〝去之后〞的绚丽华美,是不是对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狂暴〞觉得不美,不喜欢呢?3.读课文1_6段,勾画重点词句.(1)通过文中描写暴风雨的词句,尤其是动词,说说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景物的特点.(2)通过文中〝宛如天神〞.〝激动人心的乐章〞.〝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等比喻.拟人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3)指导感情朗读.4.小结.在作者看来,美是表现在不同方面的.暴风雨去之后的黎明.碧空.朝阳,小鸟.花草.露珠,是一派绚丽多姿的美;而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闪电.霹雳.狂风.暴雨,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五.体会哲理,深化认识1.读最后一段.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自己的理解.六.总结1.内容方面:看一种事物,不能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整体的和谐的美.我们无论是看待大自然,还是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应注意.2.学法方面:抓住重点词句,入境悟情.3.写法方面:情与景完美统一,水乳交融.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3教学目标1.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这首词.3.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体会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词包含的革命豪情,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乐观主义精神,激发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心态.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课题.1.复习导入.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记得第九课辛弃疾写的那首《清平乐》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茅檐低小……〞2.〝清平乐〞是个词牌名,它表示填词的平仄.韵律.节奏格式.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也是这样的词牌.3.板书课题:_. 清平乐·六盘山4. 课题质疑这首词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是什么意思呢?六盘山又在哪里?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知道了.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听课文录音.2.听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在_35年9月带领红军第一方面军翻越六盘山时的有感之作.正式书写是在_35年_月.)3.自由读课文.4.自学生字及词语.坐姿端正,自由出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准的字词多读几遍,读不准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读准音,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5.汇报交流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缨.缚.梁.眺.陕.诵读准后鼻音字:缨.梁三.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2.检查评价,请学生朗读这篇课文,引导学生适时评价.3.课文有几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第一部分是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第二部分是介绍这首词产生的过程.)四.创作背景_35年8月,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机会主义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9月中旬,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10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红军.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佯攻天水,示行于东,然后出敌不意,从哈达铺掉头北进,攻克通渭城,进入平凉.固原大道.10月7日,在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之后,长驱直入,于10月_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今吴旗县),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首《清平乐·六盘山》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五.理解课文,感悟朗读.1.过渡:并非〝无人会登临意〞,诗人毛泽东率众将士于_35年10月7日亲自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毛主席一抒胸中情怀,以闲远欢欣之气眺望又要开始的新的征战.诗人在此心情是放松的.高旷的.在诗人所写的几首有关长征题材的诗中,•就这一首是大好心情从心田里汩汩奔流而出的,没有半点悲烈之气,•犹如作者自己所说此时的心境是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2.此时的红军,此时的毛泽东主席,心情怎样呢?你从哪些词可以看出?(1)找出两个带有〝一边……一边……〞的句子〝毛泽东同志一边和身边随行人员谈古论今,一边观赏着六盘山的风光.〞〝他坐在一块石头上,习惯地用右手摘下帽子,伸开双腿,一边休息,一边眺望远方,高兴地说……〞(2)说说从这两句话中,你感受到毛主席什么样的心情?(一种胜利在望的喜悦,一种苦尽甘来的激动,一种历尽艰辛的轻松,一种大局在握的豪情……)学习词章《清平乐·六盘山》.(1).指名读词额上半阕和下半阕,想一想,作者都写了哪些景象?(2).指名反馈:上半阕,作者看到了什么?(3).师导:这是词人远眺六盘山所见到的景象,这让他想到了什么?请大家把词中的句子画出来.(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词.(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下半阕,说说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6).指导有感情朗读.(7)引导背诵.与辛弃疾的《清平乐》相比较,看看有何异同.七.课堂练习1.这首词的作者是——,他是在——年——月,在——写的.2.不到长城非好汉,使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比作——,表达了——————————.3.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苍龙指——,表达了诗人————————————————的情怀.板书设计:_.清平乐·六盘山_35年9月毛泽东(革命乐观主义.壮志凌云)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暴风雨一大自然的启示摘抄和赏析

暴风雨一大自然的启示摘抄和赏析一、引言暴风雨——它是自然界中令人敬畏的现象之一。
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大地仿佛变成了一片狂风怒吼、雨水倾泻的世界。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而大自然的力量则展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暴风雨不仅仅是一场自然现象,它还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启示和哲理。
本文将通过对暴风雨一大自然的启示摘抄和赏析,探讨暴风雨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它的到来。
二、暴风雨的启示1. 暴风雨的磅礴气势:暴风雨的磅礴气势常常令人望风而逃,但它也教会了我们大自然的伟大与力量。
面对暴风雨,人类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唯有谦卑地面对大自然,才能够懂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天然对话之美。
2. 暴风雨的洗刷力量:暴风雨的来临是一场大自然的洗礼,它能够洗涤大地的尘埃与杂质,同时也能够洗涤人心的浮躁与浊气。
暴风雨的洗刷力量有时甚至胜过很多净化仪式,因为它是大自然的馈赠,充满了神奇和智慧。
3. 暴风雨的审视作用: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大地显得晦暗而沉寂,而暴风雨的到来如同一面镜子,让人们对自己的生活与内心进行审视。
暴风雨是一种对人类浮躁与麻木的警示,它提醒着人们要更加关注自己内心的声音,并且重新审视世界的本质。
4. 暴风雨的重建力量:尽管暴风雨使得人们感到不安与害怕,但它也是大自然的一种修补与重建力量。
在暴风雨过后,大地仿佛被重新梳理和重建,一切都变得焕然一新。
这也启示着人类要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保持乐观与坚强,重新出发。
三、个人观点与体会暴风雨是大自然的奇迹,它蕴含着深刻的启示和哲理。
在我看来,人类应该尊重大自然,谦卑面对暴风雨的到来,并从中领悟生命的力量与智慧。
暴风雨也提醒着人们要保持内心的清澈和坚强,在面对挫折与困难时,不放弃希望,不停止前行。
暴风雨是大自然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蕴含着丰富的启示与哲理。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教训,学会谦卑与坚韧,理解生命的真谛。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迎接未来的挑战。
暴风雨的启示读后感

暴风雨的启示读后感《暴风雨的启示》是一部由莎士比亚创作的著名戏剧,它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丰富的情节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部戏剧以其独特的方式探讨了权力、背叛和复仇的主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深刻的启示,引发了人们对自身行为和内心世界的思考。
在这部戏剧中,主要人物之一的普洛斯珀罗是一个充满复杂性的角色。
他原本是一位贤明的领导者,但在权力的诱惑下,他变得狡诈、残忍。
这让人们不禁思考,权力是否真的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本性?普洛斯珀罗的故事告诉我们,权力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本性,而是暴露了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真实面目。
这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也会因为权力的诱惑而变得不再真实,不再忠诚?另一个令人深思的角色是玛琳达,她是普洛斯珀罗的女儿,也是这部戏剧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玛琳达在戏剧中展现了极大的善良和纯洁,她对父亲的背叛感到难以理解。
这让人们思考,当我们面对背叛和伤害时,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态度?玛琳达的坚强和宽容告诉我们,面对背叛和伤害,我们应该选择宽容和理解,而不是愤怒和报复。
此外,戏剧中的情节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比如,在暴风雨中,普洛斯珀罗和他的追随者们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他们在困境中展现出了不屈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
这让人们思考,当我们面临挑战和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暴风雨的启示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保持坚强的意志和信念,勇敢地面对,而不是逃避和退缩。
总的来说,《暴风雨的启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深刻的启示,让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和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这部戏剧以其独特的方式探讨了权力、背叛和复仇的主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深刻的启示,引发了人们对自身行为和内心世界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部戏剧,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认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追求,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2023年西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暴风雨的启示》教学设计

2023年西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暴风雨的启示》教学设计2023年西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暴风雨的启示》教学设计1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感知了__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
板书:暴风雨的启示过渡:黑夜孕育黎明,狂暴孕育平静,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
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课文一、二段,感受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景物特点。
二、感受暴风雨,悟作者情感1、仔细品读一、二段,画出描述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景物特点的词句,再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书上。
2、集体交流(1)窗外,一道闪划破了漆黑的夜幕,沉闷的雷声如同大炮轰鸣,使人恐惧。
齐读后思考:你从划破、轰鸣、使人恐惧这几个词体会到了什么?教师抓住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教师过渡:你们听暴风雨来了!一学生感情朗读第二段,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暴风雨刚来时的猛烈)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2)大雨猛烈地敲打着玻璃窗,冲击着玻璃,奏出激动人心的乐章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你还感受到暴风雨的什么特点?(感受暴风雨结束时的温柔。
)你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3)一小股的水从天窗悄悄地爬进来,缓缓地蠕动着,在天花板上留下弯弯曲曲的足迹。
齐读后思考:这句话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什么情景?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怎样?指导朗读这句话。
哪位同学能把这句话读好?指名读。
(4)不一会儿,铿锵的乐曲转为节奏单一的旋律,那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着沉睡人儿的疲惫躯体。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感悟到什么?(5)师小结: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用饱含蘸情感的笔触,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惊心动魄的美。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放手自读自悟,然后集体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抓住要点进行品读,感悟暴风雨惊心动魄的美。
】三、欣赏雨后美景师过渡: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暴风雨过后,迎接我们的将是更加美丽的画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段,想象画面。
暴风雨的启示

暴风雨的启示邓州市赵集镇中心小学王会辅导老师:李梦珂世间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灵感。
而灵感的基石是启示。
那夜,猛烈的暴雨狂风给予我启示:事物都且有多面性,我们要了解它们时,不能只局限地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它那无于伦比的和谐的美。
那是一个沉闷的夜,沉闷得使人喘不过气来。
我躺在床上,看着那一道道的闪光,听着那一声声的霹雳,恐惧袭上了我的心头。
我想喊妈妈,但又不愿惊动她。
在这时候,我突然想起了一篇课文——《学会聆听》。
于是我开始静静倾听这“天籁之音”,试着欣赏雨中那惊心动魄之美。
突然我发现一小股雨水从未关紧的窗户缝中爬了进来,一路弯弯曲曲地蠕动,在墙上留下了曲曲折折的足迹。
此时,一阵电闪雷鸣,吓得我用被子把头包得严严实实。
过了一会儿,我又安慰起自己来:怕什么,勇敢些,你要珍惜这处响雷,因为再也不会出现与这一样响,一样亮的雷和闪电了。
顿时,我心里又平静下来了,尽管还有着一丝的紧张。
就这样,伴着雷和闪电我睡着了。
早晨一觉醒来,看到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美好:空气清新,小草嫩绿,远处的村舍闪闪发亮。
连油菜花也散发出阵阵芳香。
高大、魁梧的杨树也焕然一新,显得那么苍翠,那么雄伟,那么坚劲。
江山似锦,风景如画!这么华美的春色,促使我穿上衣服去呼吸室外的新鲜空气,去摸一摸那嫩绿的小草,去看一看那金黄的油菜花,高大、挺拔、雄伟、坚劲的杨树,闻一闻风雨的气息。
有时,人们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大自然整体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
欣赏暴风雨来时的沉闷,感觉暴雨狂风中的惊心动魄,感受暴风雨之后那清新明丽的景象,又何尝不是一番趣味呢?昨晚,狂暴的大自然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
单看暴风雨来之时的景象是一种局限;只看暴风雨去之后的景象也是一种局限,只有把前后结合起来看,才会真正地欣赏到暴风雨乃至大自然那非同寻常的美。
大自然给我的启示,令我终生难忘!点评:《暴风雨的启示》这篇文章,作者开段点题,首尾呼应。
《暴风雨的启示》教案

《暴风雨的启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暴风雨的启示》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学会从自然现象中获取启示。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暴风雨的启示》的主要内容。
2. 学会从自然现象中获取启示,培养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 学会从自然现象中获取启示,并运用到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暴风雨的启示》及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3. 学生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暴风雨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
1.2 学生分享自己对暴风雨的感悟。
1.3 教师简介课文《暴风雨的启示》的主要内容。
2. 学习课文2.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2.3 学生讨论:从课文中获得了哪些启示?3. 感悟与讨论3.1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如何将启示运用到生活中。
4. 拓展延伸4.1 学生分组讨论:自然界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给我们启示?5. 课堂小结6. 布置作业6.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暴风雨启示的作文。
6.2 家长参与评价,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表现。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是否能够从自然现象中获取启示,并将这些启示运用到生活中。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评价建议1. 学生作业:通过学生写的关于暴风雨启示的作文,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家长反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是否能够将所学启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八、教学调整根据教学反思和评价建议,教师应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暴风雨观后感200字

暴风雨观后感200字
作为一名观众,我对于《暴风雨》这部作品有着深刻的感受和评价。
首先,这部电影的整体结构清晰,排版整洁,语言通顺流畅,让人容易理解和阅读。
故事情节也十分精彩,通过对于主人公命运的描绘,展现了人生的种种不易。
电影通过对于自然和人性的探索,呈现了一种宏大而深邃的思考和抒发。
其次,我认为这部电影非常棒。
它讲述了一个父子之间的故事,但同时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
同时,对于人性的探讨也很深入,让人深感触动。
其中,最让我感受深刻的是电影中的很多台词和画面,尤其是那个漂浮在海上的小木筏,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故事中的绝望和希望。
除此之外,电影的音乐也十分出众,而且与电影内容的结合非常完美。
最后,通过这部电影,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人性的复杂性。
在今天这个充满着分歧和争端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这正是这部电影所要传达的信息。
通过这部电影,我不仅感受到希望和挑战,也感受到了一种对于生命的珍视和敬畏。
总之,感谢这部电影为我们带来了这么深刻的思考和抒发,同时它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思考。
它已经不止是一部电影,更是一种深刻而精彩的人生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生字词: Zhì zhǎn mèi pī lì piáo pian 窒息 辗转不寐 霹 雳 瓢泼 翩翩起舞 shì wēi 写的?分别 写了哪些内容? 2.认真默读课文,品读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 来之后的景物特点,然后分别用两个词语来 概括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来之后的特点。
分析句子: 5、有时,人们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暴风雨 前和暴风雨时的那种惊心动魄的美。 这是文章的中心句。只有把暴风雨前后的情景 连起来看,才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整体的和 谐美。
课文除了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的启 示外,还给我们了哪些启示,请大家说一 说。
导学归纳:
文章通过对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来 之后的景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能 只看事物的一个方面,要用全面的、发 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拓展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一道闪光,一声 ,接着便下起 。宛 如 ,撕开天幕把 。 2.不一会儿, 的乐曲,转为 ,那 、 的催眠曲,抚慰着沉睡人儿的 。 3.有时,人们受到 ,只看到事物 的一个方 面,而 。
分析句子: 1、一道闪光,一声清脆的霹雳,接着便下起瓢 泼大雨。宛如天神听到信号,撕开天幕,把 大河之水倾注到人间。 一道闪光,一声清脆的霹雳,接着便下起瓢泼 大雨。宛如天神听到信号,掀开天幕,把大 河之水倒入人间。
分析句子: 2、大雨猛烈地敲打 着屋顶,冲击着玻璃,奏 出激动人心的乐章。 这句中的“猛烈”、“冲击”等词语写出了暴 风雨的猛烈狂暴。 从“激动人心的乐章”这个比喻句中可以体会 到作者激动的心情。
分析句子: 3、不一会儿,铿锵的乐曲转为节奏单一的旋 律,那优美、甜蜜的催眠曲,抚慰沉睡人儿 的疲倦身体。 这句中的“催眠曲”、“抚慰”不仅形象写出 了暴风雨有由强变弱时的情景,更表现出作 者的一种喜悦心情。
分析句子: 4、鸟儿唱着欢乐的歌,迎接着喷薄欲出的朝 阳…… 这是一句拟人句,作者用“鸟儿唱着欢乐的歌” 写暴风雨之后作者美好快乐的心情。 用“喷薄欲出的朝阳”写出了暴风雨时那种惊 心动魄的美。
3.认真读课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理清文章顺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暴风雨来临之前的 情景。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暴风雨来临之时, 由开始时的猛烈到结束时的优柔情景。 第三段:(第7---10自然段)写暴风雨过去之 后的绚丽华美的景色。 第四段:(第11自然段)点明中心。说明人不 能只拘束于局限,而应该方言全局,这样才 能看到事物整体的和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