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

合集下载

《乡土中国》读后感15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15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15篇《乡土中国》读后感1“乡下人在城里人眼里是愚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开门见山的写到。

那么他们到底愚在哪里呢?首先,愚的意思有两种:一种是笨,蠢;另一种则是大智若愚的愚。

相信很多人对于乡下人的看法就是不识字,粗鲁野蛮。

但是现在一定没有人会不愿意识字了,因此他们只是缺少环境让他们学习罢了。

在我的老家——一个普通的小农村,无论是去年还是今年,都有许多哥哥姐姐考上了重点高中或是一流大学。

每次回到乡下,听家里的人说起,我总是羡慕不已。

可见,乡下人并不愚,只要拥有学习的机会,他们一定不比别人差。

尽管如此,还有一小部分乡下人是不识字的,但是费孝通先生却这么说“乡下多文盲是不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因为他认为,从空间阻隔角度,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面对面社群”决定了人与人的交流只需要语言,甚至是特殊语言,无需文字。

的确,每到周末,回到老家,村里的'人们总是很亲切,我不知道为什么,只要一发出脚步声,他们就会探出头来打招呼。

母亲每次都会与左邻右舍通过方言来交流。

他们所说的方言,是否就属于费孝通先生说的“特殊语言”呢?小时候,听到方言,我常问母亲,这个字怎么写呢?她总是笑笑,然后我又问,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然后母亲狠狠地拍了下我的头就走掉了。

现在,我慢慢的了解,每次当他们讲方言的时候,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情愫围绕着他们,尽管我还是不能理解我为什会这样进行交流,但是我却能体会到其中的感情。

乡下人会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文字所不能够表达的情,这种表达是文字替代不了的。

我认为如果一定要说乡下人“愚”,那便是大智若愚的“愚”。

在老家我总能看到地上放着很多菜,我知道那不是我们家种的,那他又是哪里来的呢?直到有一天,外婆推搡隔壁邻居的菜时,我才知道菜的由来。

可是他们为什么要给我们家菜呢?一天中午吃完饭,外婆坐下来慢悠悠的说,“我帮他们家捡了几颗青菜去,没到他们今天拿了这么多菜过来,真的是...…”说着外婆便起身拿了几个鸡蛋要我给他们送去。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9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9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9篇〕读《乡土中国》有感篇一历史书上经常看到很多家族长辈坐在一起开长辈会,挑选德高望重的人代表村里的事情。

在农村,很多事情,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等等。

会和家庭有关系,会在一个家庭单位进行。

事小夫妻可以解决,事大全家干进来。

在家族中,最有威望的是族长,他代表着家族的形象和利益。

当家庭之间存在利益关系时,需要长辈的协调。

一般不止一个长辈,而且总是由各个家庭的长辈组成。

长辈不依靠权利处理各种纠纷,也不依靠协商同意的效力。

他们主要靠仁义礼来管教人!他们靠传统约束!因此,他们总是非常重视启蒙的实施。

但这不得不产生一个问题,传统的东西有时会过时。

这一刻我该怎么办?反对。

长辈领导下的礼仪社会是不允许反对的!所以在现实社会中,由于新生的年轻人没有能力去反对传统的东西,所以可以选择是主动实施还是被动对抗。

这就导致了书中“名实别离〞。

这些都是西方社会看不到的。

西方国家有议会的传统,更多的是关于同意权。

只要同意形成的制度不能满足大多数协商者的愿望,这些制度就可能被反对者推翻。

他们的行动原那么主要取决于法律的约束,他们要求执法者依法治国。

书籍简介篇二《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

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

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

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

《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乡土中国读后感篇三于我而言,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并不陌生——在高中历史主观题的题干中,这本书的内容常常会被引用到。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6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6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6篇)乡土中国读后感篇一说起乡村社会的不变求稳,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是深有体会。

这种不变的心理不仅仅在个人中、一个家庭中,而是在整个农村的普遍观念中、在代际相传中,根深蒂固。

以前我将这理解为传统、保守,因为农村社会圈子封闭,对外来事物和变动的理解本事差,只是想着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过着知足的生活,大概实在是没什么可失去了,所以即使日复一日地碌碌无为,他们也乐得求个平平淡淡。

于是乎,乡村中的许多生活习惯于模式都由这个不变而衍生出了来。

因为不变,空间的固定和时间的简单复制,文字在乡土社会成了剩余的东西。

当今社会,人们把不识字、不会写字的人叫做文盲,现代教育的发展目标之一就是全面扫除文盲,可是在乡土社会,文字这个东西却是可有可无、不见得受待见。

很多农村人文化水平低,被城里人嘲笑愚蠢,费孝通先生却认为乡下人不是因为“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决定其不需要文字,在《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中他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论证了这一点。

首先从智力上说,乡下人和城里人是没有高下之分的,这一点有过亲身经历的费老在文中就以自己孩子的例子做比。

所不一样的是,城里的孩子受教育的。

机会、和文字打交道的机会更多,见的世面更广,所以在学习上容易显得更胜一筹;乡下的孩子没有有文化的父母,没有接触更好教育的机会,但同时他们也没有养尊处优的条件,而是从小见惯十分接地气地生活技巧,学做各种农活,积累了不少生活经验,所以从解决问题的实践本事上看,乡下孩子不必须比城里孩子低。

在这个基础上再看文字在乡村的应用也就不用扯到智力问题了。

农村其实是一个个小圈子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圈子里的人都是世代生于斯、长于斯的,是天天都能见面的,是互相了解得不能再了解了,在这种应对面的直接接触中,语言就已经足够满足交往的需要,作为间接工具容易产生歧义又多有不便的文字就显得没那么必要了。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篇二《乡土中国》一书收集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费老根据自己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乡土中国》读后感(15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15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15篇)《乡土中国》读后感1我怀着对社会学极大的热情读了这本费老的《乡土中国》,读罢,感触颇深。

正如费老所说,这本书是一种尝试,尝试回答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与血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生动全面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面貌。

每一章都有很多感触,这里将分开阐关于“土”的思考“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诚然,当今社会,城里人习惯用土里土气、土头土脑来藐视乡下人,然而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他们的命根子,是一种高贵的象征,一种质朴的感觉,一种返璞归真的踏实和厚重。

我们的民族与泥土是分不开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土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又何尝不该尊重乡土,尊重农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关于乡土习惯与现代社会“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的着多说吗?”这类话是我们形成的乡土习惯,但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阻碍。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个人不知道个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

乡土社会从熟悉得到信任,而现代社会口说无凭,还要签个字,画押,形成法律。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我想这点体现得很明显,当我们走出那片乡土来到北京这个大城市的时候,我们会有诸多的不适应,我们会爽快的答应别人,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说好了这样却没有照办,不明白为什么不怎么熟悉还要满脸堆笑,因而我们会受骗、会受伤、会被别人说成傻,可是,真的是傻吗,只不过我们的乡土习惯已经不适应这个现代社会罢了。

《乡土中国》读后感(14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14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14篇)《乡土中国》读后感1在老师的带着下,与同学们一起攀越《乡土中国》这座高山的过程中,我们总能将现代社会带入阅读情景,并与乡土社会进行对比,剖析着社会的本质特点,这个过程是苦中夹甜,下面是我读了《乡土中国》后的一些感悟。

《乡土中国》的第一章是《乡土本色》它统领了全书。

乡土本质即家乡的原来面目:性质或品质。

这里的家乡是中国基层社会,其本质是"乡土性"。

"乡土性"包括三个要点:一是不流淌的,具有稳定性;二是"熟识的";三是礼俗性的。

详细分析如下:①乡土社会是以耕种为主,所以形成了"土气"不流淌稳定的状况。

②乡土社会中的"熟识"是从时间里,生活中的多方面常常的接触中发生的一种亲热的感觉。

人们由于这种"熟识"总会抱有"生于斯,死于斯"的观念。

这种"熟识"可以使人们眉目传情,指石为证,用声气辨人。

在《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中更是谈到“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在这种社会中,语言足以传递世代间的阅历了。

人们并不是愚到连字都不熟悉,而是没有用文字来关心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由于他们太过熟识彼此。

③乡土社会也是"礼俗社会"。

乡土社会中有很多地方是无法听从法律的,人们以"长老权力"为主,这是人们在熟识的基础上得到信任,这个信任便可以代表法规,这是乡土社会中治理的通用手法。

《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从道德层面、家庭层面、家庭成员关系的层面来详细绽开。

①多采纳了对比的手法,将中西方进行比较,以同心圆,水波纹为喻,广泛地介绍了乡土社会中家族关系,亲属关系及地缘关系的特点,还提出"团体格局""差序格局""个人主义""自我主义"等一系列的概念,结合儒家中的相关论述和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孝、悌、忠、信,层层深化地绽开论述,阐释了差序格局中差等的次序,以己为核心,群己界限模糊等特点,得出乡土社会处理群己关系重在"克己"的论断。

乡土中国读后感(必备6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必备6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必备6篇)乡土中国读后感篇1这是一本深入中国农村的一本著作,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内容只就农村而言。

虽然如此,但中国上千年来的压迫封建思想并非短短几十年就能从我们的血液中消失的。

即使在今日的城市,也依旧有着乡土的特性。

因而从农村着手描述,更能反应出原汁原味的中国。

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庭、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地缘与血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

我们中国乡土社会表现的熟人社会特征,在差序格局下的亲疏关系,在儒家社教的文化传导下,活生生的向世人展示出中国社会的整个面貌。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老从普通乡下人的土气入笔,一反常人对土气这个词的藐视,称赞“土”字用的精当,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依靠的正是土地。

也正是因为有了土的滋养,才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才有了聚村而居、与世无争的传统生活,才有了中国人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根源。

这种乡土独有的气息蕴含着一股浓厚的人文气息,也是乡村独有的气息。

乡土社会的本质不是别的.,而正是这种“土气”。

此等的精辟见地,如果没有一种流淌在灵魂深处的传统文化意识和乡土中国情绪,恐怕是难抒发出来的。

《乡土中国》所透露的正是这种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或者说是对传统文化的社会学层面的解析。

从《乡土中国》到《再论文字下乡》,都是在谈论民族历史、文化对个人根深蒂固的影响。

差序格局更为深远的影响仍然是对中国人行为方式、道德观念的传统导向,“公私不分”,“私人道德”盛行,在现代化的今天也不能完全理解。

而这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转型,无疑是起着消极的作用。

乡土中国读后感篇2组成中国社会成员最广大的群体就是农民。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给我们留下的刻板印象。

近几年中国政治提出注重三农问题。

农民、农村、农业开始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虽然很多方面大家都在重视三农问题,但真正关注整个乡土风情人文理论性的知识探讨并不多。

乡土中国优秀读后感7篇

乡土中国优秀读后感7篇

乡土中国优秀读后感7篇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和归纳书中的知识点,提升学习效果,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和思维条理性,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乡土中国优秀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乡土中国优秀读后感篇1这是一本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共有14篇文章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的社会结构、道德体系、礼法、乡村权力的分配、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各篇之间相互联系递进,费孝通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于当时中国基层社会进行了分析与概述,并由此提出了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想法与观点。

读完这本书,我认为作者的核心观点是表达了中国的乡土社会受传统儒家观念的影响,是一个追求稳定的、变化漫长的熟人社会。

但在这种社会中也在不断孕育出新的概念,权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产生的变化,对于乡土社会的冲击等等,但我们并不能否认,作为中国社会基层的乡土社会仍然是当今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部分。

无论我们的社会如何发展,都离不开对这个最基本的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该书主要描绘的是四十年代后期中国基层社会的现状,以及费孝通先生对于乡土社会的一种展望。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中国的基层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对于这本书的学习,不仅仅是透过费孝通先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了解社会学的知识,更加是通过这些文章的阅读,结合现在发展的现状,感悟出新的观点和主张,同时要做到温故而知新。

受到地理环境、文化作用的影响,乡土文化是一种我国独特的文化状态,几千年来文化形态的培养造就了我们独特的国民性和文化性格。

至今,我们还是一个熟人社会,人情社会,我们并不能否认儒家思想的价值体系至今还在直接影响着我们。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的乡土社会也在不断地打怪升级,赋予了它一些新的内涵,乡土社会也意识到了思想解放与学习的必要性。

经济的发展也不仅仅单纯的依靠土地,现代工业的下乡提升了农民的效率,农产品深加工提升效益,新经济形式的出现和快递产业的发展,拓宽了交易的范围等等,乡土社会保留下来的精华我们仍在继承,同时乡土社会为适应现代新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努力。

乡土中国读后感(六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六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这是一整部论述性的作品,从前对于“书”的印象是里面有许多故事,是有情节的。

如今是头一次接触论文式的书,本就陌生说理,读起来确实吃力。

它的每句话都是要理解的,因此,只有在平心静气时用最冷静的思维才读的进去。

我个人认为对于这样的书只读一遍是收获不够的,有读了一遍前几章,发现了其中的框架,也能结合整本书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句中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对于现在初级水平的我,对于书中一切只能算作浅谈。

佩服书中的说理,文字在乡下是否有作用本就很难论说,但作者通过将城里教授的孩子和乡下孩子对比清晰地让人理解:城里人只熟悉城里的事物,正像乡下人只熟悉乡间一样,乡下人会在城里因为无知受到嘲笑,城里人同样也会在乡下遇到不认识的事物,虽然没人嘲笑他们,但说彼此“愈”确实没有根据。

城里孩子学得好成绩高,但捕蚱蜢不如乡下孩子,这都是平等的,文字在乡下不如在城里普及就像城里人不懂农家知识一样是很自然的。

于是要想文字下乡,文字在乡下也起到了作用,就要加快转型,充分而有力。

无论是根据书中论述,还是从实际出发,中国都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国家,一个淳朴敦厚,有着黄土一般品德的国家。

中国人自身带着几分“土气”,沉稳,老实,没有心计,中国人是含蓄的,他们面对困难,首先想到的是“克己”,这种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继承,传承至今。

曾经的乡土社会已经不复存在,正逐渐向着“浮士德式发展”。

在当今中国,许多新型思想冲击着就有的传统,这是乡土社会面临的机遇,保持就有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吸收新的文化,加快转型,这是当务之急。

按照作者对礼治的定义,中国社会仍是礼治的社会,和谐社会,一直被奉为主流,道德与法律相协调。

平常的生活中很少涉及触犯法律的事,正是由于礼治思想的准绳约束着,法律只是现代社会的标志,肃然也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却不如道德观念深入人心。

作者认为人治有时能取得不治而治的效果,这正是人治有着“悬疑丛与”“罚疑从去”的灵活功能。

总体看来,中国人是安土重迁的,是由道德维系的,是有秩序的,中国人的观念深入日常生活,随处总想播种,仅用一句“我”辨别身份,诸多细节,充斥着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蒋丝丝女广西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大抵中国所有的乡村都在大国崛起中换了面貌,然其土性却是不怎么变的。

乡土,乡土,其基本意义仍是泥土,若用更高级的说法表达,便是土地。

华夏文化中最重要、也是最先的便是农耕文化。

在农耕文化中,土是根,土是本,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

土地肥沃的地方更是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地方。

浅显点来说,土是人类生存之本。

往深去思考,又不免发觉它本质其实是一种恋乡情结,一种对土地的执念。

月是中国文人思乡托愁绪的载体,乡土便是游子心中的月亮。

在本色一文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费孝通先生对土地的挚爱。

汗滴禾下土,中国劳苦大众的血泪早就与土地紧紧相连。

这汗水,经过不断地周期循环,天上地下,黄泉碧落,将中国民众连结,逐渐成为一种象征,一种精神。

在时光洪荒中,乡土总是不失其本色。

庄子理想中的乡土生活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陶渊明追求的乡土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眼中的乡土生活是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林逋期许的乡土生活是梅妻鹤子,信步闲庭。

然而他们都不是真真正正的农民,也没有身体力行地到土壤上耕种过。

中国的农民用7%的土地养活了23%的中国人口,历史却没有留下他们歌颂自己的只言片语。

只能从“门外汉”笔下看到他们生活的气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然而,对于土里土气的乡下人来说,有人为他们歌功颂德,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因为他们热爱的是足下的土地,别的无关紧要。

于乡下人而言,土地不仅是谋生的方法,更是一种心安的慰藉。

有了土地,便相当于有了生活的希望。

前几年曾有人到我的家乡—广西壮族自治区去租用土地,以期像美国那样实行大规模农业生产。

价格虽高,却遭到强烈的反对。

直逼得老一辈大骂孽障,不守本分。

说乡下人的目光不长远也是有的,但他们更乐意的是土地牢牢地拽自己手中。

自己想种南瓜就种南瓜,想种辣椒就不种芹菜。

只要守着土
地,他们便能“偏安一隅”。

有了这种与土地相伴一生的执念,中国的基层才会稳稳当当。

1中提及的法理社会与礼俗社会,即一种为了完成《乡土本色》○
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和一种并没有具有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并非完全分割的。

但在乡土社会中,礼俗社会一直处在主流位置。

并非不懂法理,只是乡下人的礼俗观念
2所说:
已经根深蒂固到了“难以挽回”的地步。

正如昆图斯○“习惯比天性更顽固。

”这种代代相传、天天耳濡目染的习惯难以更改。

譬如,一家请吃酒后,另一家必是要回请的。

不然心里便会过意不去,总认为亏欠了对方,哪哪都不舒坦。

又譬如结婚送礼,哪怕过上个十年八年,也是要将对方的礼金等价归还,不然必定遭人诟病。

《乡土中国》中费老先生也写到:
“我常见隔壁邻舍大家老远的走上十多里在街集上交换清楚之后,又老远地背回来。

他们何必到街集上去跑这一趟呢,在家门前不是就可以交换的么?这一趟是有作用的,因为在门前是邻居,到了街集上才是“陌生”人。

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不能牵涉其他社会关系的。


乡土社会的礼俗性,使它相对固定化,集中化。

这可以表现在千变万化的方言上。

不同村落之间的方言,十里一异,百里不互懂。

便是如今多媒体技术普及到家家户户,电视天天听着普通话,同村的人也绝不会用普通话交流,否则便是卖弄、做作。

同样的,在外乡孤苦飘零时,一句本土方言便能使人两眼泪汪汪。

正是乡土的不流动性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方言文化,从另一角度来说,方言与乡土是共存亡的。

礼俗性社会带来的还有静态化和封闭化。

往往前三辈人干得糊涂事,后三辈的人还在用它们和他们的后辈调笑。

这也是中国历代的文人墨客,在失意时第一个想到往乡下去避难的原因。

在如此封闭的社会中,他们才能逃开闹市的喧嚣,找回心灵的宁静。

乡土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了中国百姓在农业生产上的相对孤立,没有分工关系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没有相互依赖,所以孤立。

人与扔之间的孤立又造
成了村与村的孤立。

这代表着中国社会彼此隔绝的构成原则。

然生产关系上的隔绝又是与人际关系不同的两个层次。

乡土社会一个更明显的特征是到处都是亲戚,什么三姑六婆、七大婶八大姨,极有可能是从乡土社会出去的。

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人气却因此而丰厚。

中国农民向来看重血缘,几千年的时间洪流也没能将血缘浓度冲淡些许。

有亲戚关系就代表着彼此之间是一伙的,一伙人在一起就有安全感。

认识的,素未谋面的,但凡亲戚,便会热络。

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大事,第一个想找来商量的便是亲戚;凡有什么好处要与人分享,第一个想到的也是亲戚。

邻居相处久了是亲戚,常来串门的也会慢慢变成亲戚。

马克思·韦伯在《儒教与道教》3中所说:
○“中国很难按照西方的形式来实现这种自由,因为从来就摆脱不了宗族的羁绊。

迁居城里的居民一如既往的保持着同祖籍的关系,保持着同他出生的村子的一切礼仪性的和个人的关系,因为那里有他所属宗族的祖田和祖祠。

”中国城市受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太重,纯粹的或久居城里人固然也注重血缘,但他们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家人。

在冰冷的钢筋水泥中,逐渐失了与人同乐的习性。

这并非是在贬低城里人,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描述。

但奇就奇在,没有城里人会因为自己是城里人而自卑,可乡下人却常常被人嘲笑土气。

土包子便是对乡下人最大的不尊重。

正如费老所说:
“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而乡下人也没必要在物质面前弯下自己的脊梁,向往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

靠土为生的人,会懂得土地的珍贵。

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仍是人生莫大荣耀。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纵使世殊事异,乡土本色也不减其中真意。

1费孝通《乡土本色》第
9、"1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
2昆图斯,罗马共和国时代作家、罗马诗歌之父。

○3马克思·韦伯《儒教与道教》第7页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