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陆水体有害蓝藻水华发生的环境影响要素综合
地球表面蓝藻水华与环境污染关系

地球表面蓝藻水华与环境污染关系地球表面蓝藻水华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自然现象,通常会出现在浅水域,如湖泊、河流和海洋。
蓝藻水华的形成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本文将从蓝藻水华的定义、形成机制以及环境污染对其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并提出应对的措施。
首先,蓝藻水华是指一种由蓝细菌大量繁殖而形成的水生植物现象。
蓝藻水华可造成水体变绿、水质浑浊,甚至产生毒素威胁健康和生态环境。
蓝藻水华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环境污染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环境污染是导致蓝藻水华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水体中的过量营养物质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特别是氮和磷元素。
这些营养物质来自于农业非点源污染、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等。
当水体中的氮和磷浓度超过一定限度时,蓝藻便能大量繁殖,形成蓝藻水华。
此外,废水中的有机物也会提供蓝藻所需的营养物质,从而加剧蓝藻水华的发生。
环境污染还会改变水体的化学性质,影响蓝藻水华的形成。
例如,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有害物质和化学物质可以抑制水生植物的生长,但有时也会刺激蓝藻生长。
这些化学物质污染水体后,可能破坏生态系统中其他植物种群的平衡,为蓝藻的生长扩张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此外,环境污染还会改变水体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从而影响蓝藻水华的形成。
工业和农业废水排放会导致水体温度升高,这有利于蓝藻的生长和繁殖。
同时,污染物也会降低水体的透明度,减少光照量,使蓝藻相对于其他浮游植物具有竞争优势。
环境污染所导致的蓝藻水华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危害,还对人类健康产生了潜在风险。
蓝藻水华产生的细胞和代谢产物中含有多种毒素,如微囊藻毒素、硝化菌毒素等,对人体健康有害。
这些毒素可以通过水体被人类摄入,导致肝脏、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健康问题。
为了应对蓝藻水华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有几项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减少污染物排放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严格控制农业、城市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采取科学的治理措施,降低营养物质和化学物质的浓度,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蓝藻水华爆发的关键内因

蓝藻水华爆发的关键内因作者:章立心来源:《中国科技教育》2018年第06期研究动机与思路我国巢湖、太湖、滇池、汉江和钱塘江都曾连年爆发大规模的蓝藻水华。
蓝藻水华爆发不仅破坏水体生态系统,危害水产养殖业和旅游业,还影响供水水质,对人类健康产生极大威胁。
对于蓝藻水华的产生,研究者们认为除了水体富营养化、高温和高光强等环境因素外,藻细胞上浮是蓝藻水华爆发的关键。
事实也表明,阻止藻细胞上浮能预防水华发生,而促使藻细胞沉降可以导致水华快速消退。
因此,对藻细胞上浮机制开展研究有助于预防和治理蓝藻水华的爆发。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是中国湖泊、水库等淡水系统中形成蓝藻水华的主要优势藻类,其分泌的微囊藻毒素对水生动物和人类具有极大毒性,极少量就能导致严重的肝损伤,甚至死亡。
在2015年7月,我在无锡旅游期间经历了铜绿微囊藻水华的爆发,亲眼目睹了在短短的时间内,藻细胞大规模从水体中浮出水面,形成色如绿色油漆的蓝藻水华(图1)。
为了弄清楚大量藻细胞如何能在短时间内聚集上浮的问题,我取了水华现场的水样带回研究。
着手研究前,通过查阅文献得知,铜绿微囊藻具有气囊,能利用气囊垂直迁移至有利于吸收光能的位置。
那么水华爆发时,藻细胞从水体中大量上浮至水面是否就是像鱼儿一样由这些类似鱼鳔的气囊调节的?除了气囊外,是否还有类似鱼鳍和鸟儿翅膀这样的装置帮助它们浮浮沉沉?带着这些疑问,我踏上了探秘之旅,在教师的帮助下,开展了一系列实验。
我的思路是首先观察气囊和细胞上浮的关系,其次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表面是否具有类似鱼鳍或鸟类翅膀的隐形结构帮助它们上浮。
如果有这种结构,就用生物化学的方法探明这种结构的物质本质。
实验方法上浮细胞和沉降细胞的气囊观察。
通过不同离心力分别从悬浮藻液和沉降藻液中分离获得处于不同水层的藻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气囊的情况。
判定气囊和细胞浮沉的关系。
细胞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通过扫描电镜分别观察上浮和沉降藻细胞表面是否存在帮助细胞浮沉的结构。
蓝藻水华暴发成因及监控指标

蓝藻水华暴发成因及监控指标
蓝藻水华暴发的成因非常复杂,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水体营养
盐浓度、水温、光照等因素。
首先,蓝藻是一类原生的藻类,它们
对富含营养盐的水体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当水体中的氮、磷等营
养盐浓度过高时,蓝藻就容易暴发生长。
此外,适宜的水温和充足
的光照也是蓝藻暴发的重要因素。
气候变暖和水体富营养化都会增
加蓝藻水华的发生频率和范围。
监控蓝藻水华的指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水体
中的氮、磷等营养盐浓度是监测蓝藻水华的重要指标,通常来自于
农业、工业和城市污水排放。
其次,水体的透明度是监测蓝藻水华
的重要指标,因为蓝藻水华会使水体变得浑浊,透明度下降。
此外,监测水体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也有助于预测蓝藻水华的发生。
最后,
监测蓝藻毒素的含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些蓝藻产生的毒素对
人畜健康有害。
除了以上指标外,还可以通过水体的pH值、溶解氧含量、藻类
的种类和数量等指标来监测蓝藻水华的发生情况。
综合利用这些监
测指标,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蓝藻水华的发展趋势,及时采取相应的
防治措施,保护水环境和人畜健康。
巢湖蓝藻水华影响因素分析

巢湖蓝藻水华影响因素分析任文巢湖管理局环境监察支队 DOI:10.32629/eep.v2i6.335[摘 要]总氮总磷是影响藻类繁殖的主要营养盐,蓝藻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是25~35℃,水温25℃以上即为巢湖蓝藻生长以及蓝藻水华暴发期,此时叶绿素a和藻密度与各项监测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反映了巢湖藻类的季节性生长和蓝藻水华形成过程对水体理化指标及营养盐浓度的极显著影响。
蓝藻暴发期间,藻类生物对氮元素的富集程度大于水体反硝化的程度。
对巢湖水位与蓝藻应急监测各项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巢湖水位与水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他指标均无相关性[1]。
[关键词] 蓝藻水华;营养盐;水位;影响巢湖流域位于安徽省中部,东南涉临长江,西接大别山山脉,北依江淮分水岭,东北邻滁河流域,属于长江下游左岸水系。
湖区面积760km 2,湖泊东西两端向北翘起,中间向东突出,成“凹”字形,多年平均水位8.4m,平均深度2.5m。
巢湖是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巢湖污染成因主要有:长期积聚的污染负荷是造成水体恶化的根本原因,江湖阻隔的封闭水域是加剧污染富集的主要原因,逐步消失的环湖湿地是加剧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较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是诱发蓝藻暴发的客观原因[2]。
每年的6月-9月是巢湖蓝藻暴发的高发期。
蓝藻的生长离不开营养盐,本文从营养盐、水文等因素角度,来探究巢湖蓝藻水华的影响因素。
1 营养盐表1 巢湖藻类指标与营养盐指标区域均值的相关矩阵总氮总磷是影响藻类繁殖的主要营养盐,采用相关性分析来判别藻类生长与营养盐的相互关系。
表1-表3分别为2014年至2018年东西半湖及全湖的区域均值、各点位单次监测值、水温25℃以上的单次监测值相关性分析结果。
可以看出,叶绿素a和藻密度与pH值、DO、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水温25℃以上时,叶绿素a和藻密度与总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他情况下,叶绿素a和藻密度与氮元素相关性不明显。
蓝藻水华

气候变化与蓝藻水华暴发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长春130024【摘要】近年来,太湖蓝藻水华的暴发频率比较高,主要集中在太湖西部和北部。
影响太湖中蓝藻水华暴发的因素很多,但发现气候因素所占的比重比较大,比如温度、风、光照、降水等等。
这篇文章就主要从气候因素中的温度、光照时间和风这三个因素的变化,根据太湖情况建立一个模拟湖泊生态系统模型,利用散点图、线性回归分析、数值逼近建立拟合方程等数学知识,对太湖中影响蓝藻水华暴发的这三个因素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蓝藻水华暴发气候因素建模求解问题分析在当今世界,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的发生,仍然是在水体污染方面人们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在太湖和内陆的其他湖泊,现在是蓝藻水华的发生不仅仅是只在夏、秋两季了,而且也在逐步的向春、冬两季过度,个人认为这正是由于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即全球变暖趋势。
蓝藻水华的暴发不仅会对湖泊中的水生动植物带来危害,致使其死亡,破坏湖泊中生态系统的平衡,并且还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特别是在夏季,湖泊中蓝藻水华漂浮在水面上,在风的推波助澜之下,都被吹到岸边,并且夏天温度高,经阳光的暴晒,蓝藻会自动分解、产生恶臭的气味,造成局部空气污染影响人们生活,还有的就是如果蓝藻水华在人们饮用水源头大量聚集、腐烂变异,造成水质恶化、变味,这样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饮水,带来疾病,给人你们造成极大的麻烦。
所以问题就产生了:怎样才能预防和抑制蓝藻水华的爆发呢?这就需要研究蓝藻水华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了!蓝藻【1】(或蓝细菌)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光合自养生物,它们利用水作为电子供体,利用太阳能将CO2还原成有机化合物,并释放出自由氧。
蓝藻的主要生存环境为淡水和海洋,它们能在咸水、咸淡水、淡水、冰冷或沸腾的泉水,以及其他微藻无法生存的环境中繁衍,譬如蓝藻常常是岩石的裸露面和土壤中建立种群的先锋物种,它们通过一些特殊的机制(如吸收紫外线辐射的外鞘色素)增加其在相对暴露的陆地环境中是适应性,蓝藻具有在贫瘠的基质上生存的卓越能力。
蓝藻水华对鱼类的危害和蓝藻水华的控制我国蓝藻蓝细菌分布广泛

蓝藻水华对鱼类的危害和蓝藻水华的控制我国蓝藻(蓝细菌)分布广泛,养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养殖中后期水温适宜,水体pH升高,导致近几年来全国主要鱼类养殖区养殖中后期蓝藻大量繁殖和高密度聚集,水华频繁发生,给鱼类养殖带来很大的危害。
我国大型湖泊由于水体日趋严重的富营养化而加剧了蓝藻水华的频繁发生,如我国云南滇池、太湖、巢湖等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蓝藻水华发生。
蓝藻水华发生时,蓝藻漂浮于水面成翠绿色的水体或薄层,江浙一带称为“湖靛”,福建称“铜锈水”。
通过调查发现,微囊藻是我国湖泊最常发生的蓝藻水华之一,微囊藻是一种能形成囊状不定形群体的藻类,其群体常由几十个、数百个甚至上千个单个细胞组成。
通过对广州番禺养殖池塘、湖北东部多个水库,江苏滩涂等地多个养殖池塘发生的蓝藻水华进行分离、检验,发现主要是由微囊藻繁殖发生的水华。
一.蓝藻水华形成的条件蓝藻水华多发生在夏季6~9月,有明显的季节性,温度、光照、营养物质、气候条件等都有可能成为制约因素。
适宜的水温(20℃以上),水体富营养化,较高的pH值,适宜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蓝藻形成气囊,上浮到水体表面,群体繁殖迅速,利于蓝藻水华在水面的形成。
二.蓝藻水华对水体环境的影响蓝藻是养鱼池塘中常见的藻类之一,数量多时易形成水华。
1.鱼类不喜摄食蓝藻,藻类难以消化,利用率低,但在水华盛期鲢、鳙、鲤和草鱼的肠道里混有大量藻体,对其前、中、后肠的内含物进行镜检时看到一个个藻团完好无损,不易消化;2.水体生物多样性急剧降低。
蓝藻大量繁殖恶化了池水的通风及光照条件、抑制了鱼池中浮游生物有益种类的生长繁殖、阻碍水藻的光合作用,挤占鱼类易消化藻类的生存空间,使鱼池中的丝状藻和浮游藻等不能合成本身所需要的营养成分而死亡;3.蓝藻大量繁殖以及死亡藻类的分解,消耗了大量溶解氧,可以导致水体缺氧甚至无氧状态,易导致养殖水体发生泛塘;4.蓝藻大量死亡时容易败坏水质,可产生藻毒素、大量羟胺及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直接危害水生动物;5.死亡的蓝藻释放大量的有机质,刺激了化能异养细菌的生长,其中部分对鱼类来说是致病菌,导致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6.蓝藻大量繁殖时,散发腥臭味,影响水体的正常功能;7.环境恶化引起水生动物死亡。
河流蓝藻水华现象诱因及其治理措施分析

河流蓝藻水华现象诱因及其治理措施分析摘要:蓝藻水华在淡水河流中较为常见,一旦大面积形成,必然会对河流造成直接影响,打破水生态平衡,还可能威胁到周围居民的健康状况,因此,河流蓝藻水华现象逐渐变成有关部门开展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部分。
为了在环境治理工作中予以帮助,本文以河流蓝藻水华现象为核心,先行介绍河流蓝藻水华的概念与危害,继而分析河流蓝藻水华现象的诱发原因,并指明合理治理蓝藻水华现象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河流蓝藻水华现象;诱发原因;治理措施近年来,中国的部分河流开始频繁出现蓝藻水华现象, 尤其是水库,更容易出现蓝藻的生长,只要在气象、物理以及水质等适宜条件下,蓝藻便会处于爆发式生长。
蓝藻水华降低了水中的含氧量,蓝藻产生的溶解微囊藻毒素可直接侵害水生动物和人类,导致水体进一步污染。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现象,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了解蓝藻水华产生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一、河流蓝藻水华现象的综合概述1.概念蓝藻是一种蓝色或者黄绿色的浮游藻类,属于一种单细胞大型淡水浮游植物, 也是大自然在36亿年前就开始孕育,地球最初形成的植物之一。
由于蓝藻也属于一种自养类型的生物,所以其具备较高的适应性能,能承受各种各样的温度、冷冻、缺氧、干燥,和不同级别的盐度、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即便在极寒或酷热之地,蓝藻依然能够自由生长,如:高维度海岸线、荒无人烟的山峰、温泉、冰泉、沙漠以及深海等等,这些地点的最高温度可达85℃,最低可达零下62℃,由此可知,蓝藻属于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生物,所以当河流之中出现大面积蓝藻后,必然会引发水华现象[1]。
2.危害(1)在一些属于钙质高和营养丰富的大型鱼类养殖水体中,有些层状绿色淡水蓝藻常于夏季大量成群聚集洄游繁殖, 在这些蓝藻的顶部沉积一层薄薄的浅蓝或浅绿色、恶臭的分层绿色淡水泡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绿色淡水蓝藻常常成群聚集爆发,被人们称之为"绿潮"。
绿潮期脱水会直接引起鱼类水域内的水质异常或者恶化, 在严重的情况下,脱水可能是由于水中大量的天然氧气耗尽,导致各种大型鱼类的幼鱼大量死亡。
巢湖夏秋季浮游植物叶绿素a及蓝藻水华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摘要巢湖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和具有重要功能的生态系统,但富营养化问题严重,水体中充足的营养盐会造成浮游藻类的大量繁殖,严重时能引起―水华‖的发生。
叶绿素a是浮游植物现存量的重要指标,是研究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手段和指标。
因此, 叶绿素a 常作为湖泊富营养化调查的一个主要参数。
本研究在巢湖确定了23 个采样点,分别在2007年的6、7、8、9、10月份进行采样调查。
主要测定了水温、pH、溶解氧等物理指标;总氮、总磷、活性磷等化学指标;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叶绿素浓度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结合环境因子,探讨了巢湖蓝藻表面水华形成的环境条件。
结果表明:1、TN和TP变化范围分别在0.4~3.44mg/L、0.016~0.662mg/L之间,东西湖区水质状况明显不同,西部湖区比东部湖区水质更为严重。
巢湖的西部湖区水体中溶解性磷已经达到0.011-0.41mg/L,推测在西半湖氮、磷可能已经不再是藻类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
2、研究期间,总藻类叶绿素最大值(30.27μg/L)出现在6月,最小值(16.29 μg/L)出现在10月。
绿藻和硅藻的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7月,与之相反蓝藻的最小值出现在7月份。
蓝藻为最重要的藻类类群(平均值占总藻类生物量的63.36%),在夏季和秋季占优势;其次为隐藻(平均值占16%);绿藻(年平均值占15.2%)在仲夏7月较为丰富。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湖区的藻类生长均与磷元素和pH显著相关。
叶绿素a含量与TN浓度的关系存在空间差异。
西半湖叶绿素含量与总氮显著正相关,与电导率、DO呈正相关,与温度无关。
东半湖叶绿素含量与DO和pH显著正相关,与水温、总氮呈正相关;全湖叶绿素含量与温度、DO、电导率、总磷、总氮等显著相关。
各种生态因子对叶绿素a含量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不同湖区各影响因子所起的作用不同。
巢湖水体中的叶绿素a和众多环境因子表现出多元相关性,表明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是众多水质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内陆水体有害蓝藻水华发生的环境影响要素综合
中国内陆水体有害蓝藻水华发生的环境影响要素综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水体富营养化:由于过量施肥、养殖排放、工业废水排放等原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提供了蓝藻生长所需的养分。
2. 高温和强光:夏季高温和强光是蓝藻水华发生的重要条件,这些因素有助于蓝藻快速生长和繁殖。
3. 光照透明度:水体中悬浮物、浑浊度增加会降低光照透明度,抑制水中浮游藻类的生长,但对蓝藻的生长却没有抑制作用。
4. 水体流速:水体流动较慢的湖泊、池塘等水体中,蓝藻容易聚集并形成水华。
5. pH值:水体中pH值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蓝藻生长,但蓝藻对酸性环境相对较为适应。
6. 氧气含量:过量的蓝藻生长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对水生生物造成生存威胁。
综上所述,水体富营养化、高温和强光、光照透明度、水体流速、pH值以及氧气含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是导致中国内陆水体有害蓝藻水华发生的主要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