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试题

合集下载

沈阳市语文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沈阳市语文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沈阳市语文阅读测试题及答案一、阅读理解(共30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5题。

《秋天的怀念》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思念的季节。

当金黄的落叶铺满大地,当凉爽的秋风拂过脸颊,人们不禁会想起远方的亲人和朋友。

秋天的怀念,是一份淡淡的忧伤,也是一份深深的温暖。

1. 根据短文,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5分)2. 短文中提到的“怀念”是什么情感?(5分)3. 短文是如何描述秋天的景象的?(5分)4. 为什么秋天会让人们想起远方的亲人和朋友?(5分)5. 短文作者对秋天的感情是怎样的?(5分)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6-10题。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5分)7. 诗中“明月光”和“地上霜”分别指什么?(5分)8.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9.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诗有什么深层含义?(5分)10.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5分)三、现代文阅读(共30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1-15题。

《窗外》张爱玲窗外,是一片繁华的世界。

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人们忙碌地穿梭其间。

然而,在这喧嚣的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寂寞和孤独。

11.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5分)12. 文章中“窗外”指的是什么?(5分)13. 文章描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5分)14.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主题?(5分)15. 文章中“寂寞和孤独”是如何体现的?(10分)四、文言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16.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5分)17. 文章中“庆历四年春”指的是哪一年?(5分)18. 文章提到的“岳阳楼”位于今天的哪个地方?(5分)19. 文章中“政通人和”是什么意思?(5分)20. 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5分)答案:一、阅读理解1.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思念的季节。

语文课外阅读试题及答案(通用5篇)

语文课外阅读试题及答案(通用5篇)

语文课外阅读试题及答案语文课外阅读试题及答案(通用5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最少不了的就是试题了,借助试题可以检测考试者对某方面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

你所了解的试题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课外阅读试题及答案(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阅读选文,完成21~26题。

(20分)①在中国人眼里,获得四代、五代同堂的经历,才算是达到了人生最幸福的境界。

从人类进化的历史上看,这不仅仅是中国人的幸福观,更是整个人类的幸福观。

②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别说是四代、五代同堂,就是三代同堂,也曾经是人类一个很遥远的梦。

③前不久,人类学家对原始人的牙齿化石进行了研究,发现在13万年前,没有一个人的寿命超过30岁,而这正是他们变成祖父母的年龄。

在这个年龄之前,他们的孙辈们还没有出生,所以他们不可能实现三代同堂的美梦。

但当人类学家着眼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欧洲人时,竟然发现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比例是2:1,这意味着此时有很多人已经可以见到他们的孙辈出生。

换句话说,直到大约3万年前,多数人类祖先圆了三代同堂的美梦。

④人类学家指出,人类能圆三代同堂的美梦,是一个很伟大的进步,它对促进人类飞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⑤早些时候,以色列研究人员利用遗传学技术,从非洲克瓦人、桑人等土著人身上采集了600多个完整的线粒体DNA基因组样本。

通过样本对比,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约7万年前,人类一度濒临灭绝,只剩下2000来人。

但为什么没有灭饱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那时剩余的人类生存能力很强,因而平均寿命也比较长,超过30岁的人已经出现了,这说明三代同堂的现象已经出现了。

这让祖父母们可以把传统狩猎技术等知识传授给后代。

无疑,这些知识武装和保护了后代。

正是凭借这些,人类才最终走出濒临灭绝的险境,又重新发展壮大起来。

因此,我们可以说三代同堂的最大作用是增强了人类自身抵抗灭绝风险的能力。

⑥最新的研究表明,在现代人身上,也能看到三代同堂对人类发展的切实帮助。

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一、阅读理解(共40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5题。

《春天的雨》春天的雨,是温柔的。

它轻轻地洒在大地上,唤醒沉睡的万物。

小草探出头来,花儿张开了笑脸,树木也纷纷抽出了嫩绿的枝条。

春雨,是生命的使者,它滋润着大地,让一切生机勃勃。

1. 根据短文内容,春雨的特点是什么?(4分)答:春雨的特点是温柔的,它轻轻地洒在大地上,滋润着大地,让一切生机勃勃。

2. 短文中提到了哪些春天的景象?(6分)答:短文中提到的春天的景象包括小草探出头来,花儿张开笑脸,树木抽出嫩绿的枝条。

3. 春雨在文中被比喻为什么?(4分)答:春雨在文中被比喻为生命的使者。

4. 短文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什么情感?(6分)答:短文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 根据短文,春雨对大地有什么影响?(10分)答:根据短文,春雨对大地的影响是唤醒沉睡的万物,滋润着大地,让一切生机勃勃。

二、古诗词鉴赏(共20分)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6-8题。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6.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4分)答: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甫。

7. 诗中“好雨”指的是什么?(8分)答:诗中的“好雨”指的是适时的春雨,它在春天发生,随风潜入夜晚,滋润万物而不发出声响。

8.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什么情感?(8分)答: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认为春雨是及时的、有益的,它悄无声息地滋润万物。

三、现代文阅读(共40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9-15题。

《春天的田野》春天的田野,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农民伯伯在田间辛勤劳作,播种希望的种子。

孩子们在田野上追逐嬉戏,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旷的原野上。

春天的田野,充满了希望和活力。

9.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6分)答: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春天的田野充满了生机、希望和活力。

10. 文章中提到了哪些春天田野上的人物?(6分)答:文章中提到了农民伯伯和孩子们。

11. 农民伯伯在春天的田野上做什么?(6分)答:农民伯伯在春天的田野上辛勤劳作,播种希望的种子。

语文群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语文群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语文群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红楼梦》中的人物?A. 贾宝玉B. 林黛玉C. 孙悟空D. 薛宝钗答案:C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句诗出自唐代哪位诗人的《春晓》?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孟浩然答案:D3. 下列成语中,哪一个不是出自《三国演义》?A. 草船借箭B. 桃园结义C. 完璧归赵D. 火烧连营答案:C4.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哪位诗人的《离骚》?A. 屈原B. 李白C. 杜甫D. 李清照答案:A5.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词出自宋代哪位词人的作品?A. 苏轼B. 辛弃疾C. 李清照D. 柳永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15分)1. 《水浒传》中,梁山泊的首领是________。

答案:宋江2.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经过的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的经书是________。

答案:真经3.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的________篇。

答案:学而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________的《望岳》。

答案:杜甫5.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出自《诗经》的________篇。

答案:关雎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答案:林黛玉性格多愁善感,才华横溢,但体弱多病,情感细腻,对爱情执着。

2.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是如何实施的?答案:诸葛亮利用雾天,派出草船假装进攻,诱使曹操军队放箭,从而巧妙地获取了大量箭矢。

四、阅读理解题(共15分)阅读以下段落,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初中语文阅读竞赛试题

初中语文阅读竞赛试题

初中语文阅读竞赛试题一、阅读理解(共40分)(一)现代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春天的早晨》春天的早晨,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轻轻地洒在床边。

窗外,鸟儿的叫声清脆悦耳,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花香的清新,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

1. 文章中描述的是哪个季节的早晨?(2分)2. 阳光是如何进入房间的?(2分)3. 窗外的鸟儿叫声有什么特点?(3分)4. 空气中的味道是怎样的?(3分)5. 作者通过描述春天的早晨,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10分)(二)古诗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6-10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分)7. 诗中提到的“岱宗”指的是什么?(3分)8. “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是什么意思?(3分)9.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10. 这首诗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7分)二、文学常识(共20分)11. 请列举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及其作者。

(4分)12. “诗经”中的“风”、“雅”、“颂”分别指的是什么?(6分)13. “赋”、“比”、“兴”是古代诗歌的三种表现手法,请解释它们的含义。

(6分)14. 请简述“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及其主要贡献。

(4分)三、写作(共40分)15. 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语言流畅。

(40分)【作文提示】在写作时,可以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描述春天的景色、气候、动植物的变化,以及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情感体验。

注意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结束语】本次初中语文阅读竞赛试题旨在考查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常识掌握情况以及写作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作答,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祝同学们取得优异的成绩!。

阅读试题高一语文及答案

阅读试题高一语文及答案

阅读试题高一语文及答案一、阅读理解(共40分)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20分)(1)文章中提到的“他”在故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5分)答案:在故事中,“他”扮演了一位智者的角色,通过他的智慧和经验,引导主人公解决问题。

(2)请简述文章中“她”的情感变化过程。

(5分)答案:文章中的“她”最初感到迷茫和无助,随着故事的发展,她逐渐变得坚强和自信,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3)文章中“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的?(10分)答案:文章中的“他们”通过团结合作、坚持不懈以及互相鼓励,最终克服了困难,实现了目标。

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20分)(1)诗歌中“春风”象征着什么?(5分)答案:诗歌中的“春风”象征着新生和希望,它预示着万物复苏和生命的开始。

(2)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5分)答案: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请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0分)答案:诗歌中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这些手法,诗人赋予了自然景物以生命和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15分)(1)文章的主旨是什么?(5分)答案:文章的主旨是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2)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5分)答案:作者通过描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事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3)文章中提到的“绿色发展”是什么意思?(5分)答案:文章中提到的“绿色发展”指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实现可持续发展。

2.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

(15分)(1)文章的论点是什么?(5分)答案:文章的论点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作者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分)答案:作者使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因果论证等方法。

(3)文章中提到的“终身学习”对个人发展有什么意义?(5分)答案:文章中提到的“终身学习”意味着个人应该持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自制语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自制语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自制语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一、阅读理解(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秋天的怀念》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金黄的稻田,硕果累累的果树,无不在诉说着这个季节的丰饶。

然而,秋天也是思念的季节,是人们怀念逝去亲人的时候。

秋风起,落叶飘,仿佛在提醒我们,生命是短暂的,而记忆却是永恒的。

1. 文章中提到的“秋天”具有哪些特点?(5分)答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金黄的稻田和硕果累累的果树是其特点。

2. 根据文章内容,作者认为秋天还是什么季节?(5分)答案:秋天也是思念的季节。

3. 文章中“秋风起,落叶飘”这句话,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是什么?(5分)答案:这句话表达了生命是短暂的,而记忆却是永恒的。

4. 文章中“硕果累累”一词用来形容什么?(5分)答案:“硕果累累”用来形容果树上果实丰富。

5. 作者通过秋天的景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情感?(10分)答案:作者通过秋天的景象,传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对生命短暂性的感慨。

二、词语解释(共20分)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6. 丰饶(5分)答案:丰饶指的是丰富、富饶,形容秋天的收获。

7. 怀念(5分)答案:怀念指的是对过去的人或事物的思念。

8. 短暂(5分)答案:短暂指的是时间上的短促,不长久。

9. 永恒(5分)答案:永恒指的是没有尽头,永远存在。

三、句子仿写(共20分)10. 仿照文中“秋风起,落叶飘”的句子,写一个描述其他季节景象的句子。

(20分)答案:示例:冬雪降,寒梅开。

(答案不唯一,符合季节特点即可)四、作文(共30分)11. 以“怀念”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30分)答案:略(由于作文题目需要学生自己发挥,此处不提供具体答案。

)(注:以上试题及答案仅为示例,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看花的姿态迟子建①我是白先勇先生的读者。

四月底,青岛的春天正热闹着,白先勇先生来到了中国海洋大学。

我刚好也在那里讲课,得以相识。

白先生初来青岛,可他似乎并没特别的兴致看风景,他喜欢呆在屋子里,请他出来参加活动时,他才会下楼。

天凉时,他披着一件大衣,天暖时,则是一件中式便服。

他闲闲的,淡淡的,似乎与春天有着某种隔膜。

②我曾经看过白先生的《树犹如此》,是怀念他的朋友王国祥的,写得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文章中,他多次写到花和树。

王国祥离去了,花园中的一棵高大的意大利柏树也随之枯死,花园荒芜了。

那株青烟般消失的树,在花园中留下一个巨大的缺口,这道缺口,被白先生形容为“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其内心的苍凉之情,可想而知。

我想白先生一定是因为看了太多繁华的“春”,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才会在春光中如此的超然、安详。

③但他还是爱花的。

海大校园中的樱花开得正盛,那天我们去报告厅,路过一树又一树的樱花,他一再驻足观赏,叹息着:“太美了,太美了”,他看花的眼神是怜惜的。

三月三,大家到崂山的太清宫去,在一处殿门前,逢着一丛朝霞般鲜润的花朵。

我看了一眼,便说:“这是芍药。

”白先生走过去,大叫:“不是芍药,是牡丹啊!”芍药和牡丹虽然在花朵上相近,但叶片却是不一样的。

我仔细一看,哦,确实是牡丹。

白先勇先生自从将汤显祖的《牡丹亭》搬上昆曲舞台后,对牡丹可谓情有独钟。

对于即将要去北京参加青春版《牡丹亭》百场演出的白先生来说,这丛牡丹,无疑是老天为他写就的福音书啊。

那丛牡丹姿态灼灼,开得恰到好处,飘洒,浓艳,馥郁,蓬蓬勃勃的,没有一朵呈凋敝之态,白先生啧啧惊叹,连称:“不得了,不得了!”④今年的夏天酷热难当。

这个时候,我会放下笔来“歇伏”,以读书为主。

好书是可以带来清凉的。

⑤我从书架上将郑愁予先生的诗集取下阅读。

愁予先生的诗,韵律优美,婉约惆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阅读试题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月夜文/韩少功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

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

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骑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机,脱口而出还是冬月初一腊月十五之类的记时之法,同他们抓泥捧土的父辈差不多。

原因不在于别的什么――他们即使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乡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感觉。

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

我就是在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从树荫里筛下的满地光斑,明灭闪烁,聚散相续;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

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凉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

就像我有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

童年里的北斗星在这时候出现了,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织女也在这时候出现了,银河系星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啦垮塌下来,把我黑古隆冬地一口完全吞下。

我是躺在凉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对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山谷里一声长啸,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1.怎样理解“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在文中的含意?(6分)“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一句的含意是,作者认为城里面无数的灯光将月光的遮住了,月亮就像“死鱼的眼睛”。

而乡村的月亮是农民生活的一部分,用阴历记时,禾苗、水面、树林,月亮在乡下人生活中无处不在。

2.请概括说明“城里的月亮”与“乡村的月亮”之间的差别。

(4分)“城里的月亮”因为无数路灯光的映衬,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乡下的月亮”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具有记时功能。

3.作者认为“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结合全文,请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

(6分)这一句话是承接上一段,作者躺在竹床上,面对浩瀚无边的天空,遐想到“童年”“妈妈和奶奶讲的故事”,以及对于“宇宙天体奥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往何处去”等一系列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

这些“遐想”“追问”只有在乡野的月亮下才会发生,城市里面嘈杂的噪音,丛林般的水泥高楼,是不会出现“遐想”与“追问”的。

正是在于乡野的对比中,作者认为城市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厌恶城市嘈杂的、没有诗意的生活,向往乡野宁静、充满诗意的生活。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光与影文/迟子建① 光肯定不单单是为了黑暗而存在的,因为光也生长在光明的时刻。

比如白昼时大地上飞舞的阳光,它就是光明中的光明。

当然,大多的光是因了黑暗的存在而存在的,生长这样光明的物品有:蜡烛、油灯、马灯、电灯泡、灯笼、篝火等等。

月亮和星星无疑也是生长在黑暗中的光明,但它们可能是无意识地生长的,所以对待黑暗的态度也相对宽容些。

② 我记忆最深的光,是烛光。

上小学的时候,山村还没有通电,就得用烛光撕裂长夜了。

我最爱做的,就是剪烛花。

蜡烛燃烧半小时左右,棉芯就会跳出猩红的火花,如果不剪它,费蜡烛不说,它还会淌下串串烛泪,脏了蜡烛。

我剪烛花,不像别人似的用剪刀,我用的是自己的手,将大拇指和二拇指并到一起,屏住气息探进烛苗,尖锐的指甲盖比剪刀还要锋利,一截棉芯被飞快地掐折了,蜡烛的光焰又变得斯文了。

我这样做,从未把手烧着,不是我肉皮厚,而是做这一切眼疾手快,火还没来得及舔舐我。

烧剩的蜡烛瘪着身子,但它们也不会被扔掉,女孩子们喜欢把它们攒到一起,用一个铁皮盒盛了,坐到火炉上,溶化了它们,采来几枝干树枝,用手指蘸着滚烫的烛油捏蜡花。

蜡花如梅花,看上去晶莹璀璨,有喜欢粉色的,就在蜡烛中添上一截红烛,溶化后捏出的蜡花就是粉红色的了。

在那个年代,谁家的柜子和窗棂里没有插着几枝蜡花呢!看来光的结束也不总是黑暗,通过另一种渠道,它们又会获得明媚的新生。

③ 光中最不令我喜欢的就是阳光了。

往往我还没有睡足呢,它就把窗户照得雪亮了。

夏天的时候,它会晃得你睁不开眼睛,让人在强烈的光明中反倒有失明的感觉。

不过我不讨厌黄昏时刻的阳光,它们简直就是从天堂播撒下来的一道道金线,让大地透出辉煌。

比较而言,月光是最不令人厌烦的了,也许有强大的黑暗作为映衬,它的光总是柔柔的,带着股如烟似雾的飘渺气息,给人带来无边的遐想和温存的心境。

好的月光质感强烈,你觉得落到手上的仿佛不是光,而是绸带,顺手可以用来束头发的。

而且泻在山山水水的月光也不像阳光那样贫乏,月光使山变得清幽,让水变得柔情,流水裹挟着月光向前,让人觉得河面像根巨大的琴弦一样灿烂,清风轻轻抚过,它就会发出悠扬的乐声。

④ 马灯和油灯,因为有了玻璃灯罩作为衬托,其性质有点像后来的电灯了。

很奇怪,我印象中使马灯的都是些老气横秋的更倌和马夫,他们提着它,要么去给牲口喂夜草,要么去检查门闩是否闩上了。

而掌着油灯的人呢,又多数是年老的妇人,她们守着油灯纳鞋底或者是补衣裳,油灯那如豆的火苗一耸一耸的,映着她们花白的头发和衰老平和的面庞。

所以我觉得马灯和油灯与棺材前的长明灯密切相关,因为使着这两种灯的人,离点长明灯的日子是不远的了。

⑤ 有了光,而又有了形形色色的天上和人间的事物,就有了影子。

云和青山有影子,它们的影子往往是投映在水面上了;树、房屋、牲畜、篱笆、人、花朵与飞鸟,都会产生影子。

有些影子是好看的,如月光下被清风摇曳的树影,黄昏时水面漂泊的夕阳的影子以及烛光中小花猫蹑手蹑脚偷食儿的影子。

我印象最深的影子,是烛光反射到墙面的影子,它们有桌子的影子,有花瓶的影子,有插在柜角的鸡毛掸子的影子,也有人影。

这些上了墙的影子随着光的变幻而变幻着,忽而胖了,忽而又瘦了;忽而长了,忽而又短了,让人觉得影子毕竟是影子,一从实物中脱离出来,它就走了样了。

⑥ 在光与影的回忆中,有一把小提琴的影子会浮现出来。

我家的墙壁上挂着一把小提琴,只有父亲能让它歌唱。

它的旋律响起来的时候,即使在阴郁的天气中,你仍能感受到光明。

琴声能流淌出光明,这样的光明能照亮人荒芜的心,可是这种光明是看不到影子的。

⑦ 生活的富足,使马灯、油灯渐次别我们而去了,烛台也只成了一种时髦的展览了。

当我们踏着繁华街市中越来越绚丽的霓虹灯的灯影归家,为再也找不见旧时灯影的痕迹而发出一声叹息的时候,那些灯影斑驳的往事,注定会在午夜梦回时幽幽地呈现。

(本文有删节)1.怎样理解“月亮和星星无疑也是生长在黑暗中的光明,但它们可能是无意识地生长的,所以对待黑暗的态度也相对宽容些”在文中的含意?(4分)2.阅读第②③④自然段,概述不同的光源所代表的意义。

(6分)3.文章是围绕“光与影”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6分)4.作者认为“当我们踏着繁华街市中越来越绚丽的霓虹灯的灯影归家,为再也找不见旧时灯影的痕迹而发出一声叹息的时候,那些灯影斑驳的往事,注定会在午夜梦回时幽幽地呈”。

结合全文,请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

(6分)以上是我自己命制的两道现代文阅读题,一篇文章是韩少功《山南水北》一书中一篇文章,个人非常喜欢,原文没有删节。

另一篇文章是迟子建的散文集,因为最近几年迟子建的散文密集出现各地中高考现代文阅读考试试题中,选择这样一个作家应该说是有意为之!原文有删节。

之所以删除,是因为我在整理重庆地区近十年的高考语文考试试题中发现,现代文阅读所选文章字数一般控制在1200―1300字左右(见表一)。

同理,针对原文命制题目,我也是根据近十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题目设置规律命制的(见表二)。

表一:01-09年高考语文阅读文章分析(以重庆卷为例)时间题目作者文体作者时代性别文章字数分值09年《瓷器的意味》池莉散文当代(女)1291字22分08年《时间怎样地行走》迟子建散文当代(女)1258字22分07年《告别三峡》赵本夫散文当代(男)1153字22分06年《说村落》阎连科散文当代(男)1234字22分05年《阳台上的遗憾》韩少功散文当代(男)1295字20分04年《山峦》筱敏散文当代(女)1193字18分03年《乡土情结》柯灵散文现当代(男)1246字18分02年《话说知音》林非散文当代(男)1187字18分01年《门》莫利(美)散文1026字18分*说明:重庆地区高考从04年开始单独命题。

★启示:所有入选的文章,思路清晰,叙述流畅,结构单一,以小见大,蕴含丰富文化韵味。

表二:01-09年高考语文阅读试题分析(以重庆卷为例)题目时间“含义/含意”(4分)思路/结构(6分)观点/态度(6分)概括/阐述(4分)09年怎样理解划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请梳理作者的思路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08年.怎样理解划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请梳理作者的思路请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请简要概括07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梳理文章的结构,回答问题观点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06年如何理解划横线的句子的含意就文章构思而言,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概括说明“村落”的完整含义05年如何理解划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作者观点作出简要评价请根据文章加以概括04年概括“这些年轻的女性”的身世03年请概括说明02年作者为什么要“劝慰他”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01年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分析:从05年到09年,重庆卷的命题形式基本保持了一致性。

04年是重庆地区单独命题的开始,01年到03年是全国卷。

命题形式的连贯性,使我们的备考有迹可循。

紧跟着这个问题的是,高考命题除了看得见的、往年的试题,还有没有其他的指导方针呢?我们认为是有的,并且在高考前白纸黑字地告诉了我们每一个考生。

这就是《考试大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