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污染情况及其治理方案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10

前言淮河是我国最早进行水污染治理的重点河流之一,经过多年治理,淮河水质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
安徽省地处淮河流域中游,流域内高密度的人口分布,高强度的工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水体污染。
在“九五”和“十五”流域水污染防治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有效地遏制了淮河水污染的加剧。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流域水体污染依然严重,特别是一些主要支流污染比较突出,入境污染严重;治污项目市场化程度不高,运转资金落实困难;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意识差,执法难度大;治污体制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等,治理的预期目标尚未实现。
我们记忆犹新的1994、1995、2O04年沙颖河、淮河干流连续发生大面积水污染事故,对我省沿淮广大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城镇供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有必要实施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和整个流域水污染防治协调一致,进一步遏制和治理淮河水污染,改善水质,使其更好地为我省流域经济发展服务。
2008年1月11~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作出重要指示:要重点搞好淮河、巢湖流域环境综合整治,让江河湖泊得以休养生息、恢复生机。
在此之前,国家环保总局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中央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强河流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这是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对环保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基础上,对河流污染防治工作做出的新的部署;安徽省人民政府也在皖政[2007]41号文中对进一步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做出明确要求。
这些都体现了党和各级政府对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决心。
本《方案》的编制,以党和国家的相关要求作为指导方针,在认真分析总结淮河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广泛汲取河流治理的经验,注重和流域整体相关规划的衔接,力求在更高层次上提出未来一个时期适合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治理目标、主要任务、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
作为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的重要补充、完善和提高,并为“十二五”具体规划内容进行摸索和项目贮备,从而利于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在安徽省淮河流域综合治理上协调一致,合力攻坚,促进淮河综合治理迈上新台阶。
淮河干流生态流量问题分析及保障措施

淮河干流生态流量问题分析及保障措施淮河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洞庭湖的出水河流,是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
淮河干流流域面积广阔,流经安徽、江苏、河南三省,并且是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淮河的生态环境遭遇了严重的破坏,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问题之一就是生态流量问题。
本文将对淮河干流生态流量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
一、淮河干流生态流量存在的问题1.水质差:由于长期以来对淮河的过度利用和污染,淮河水质严重下降,导致流域生态环境受到威胁。
2.生态流量不足:在干流上,水库拦河、引水、泄洪等工程建设使得流域中游水位上涨,而下游将出现生态流量不足或断流的状况,对下游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3.生态环境退化:由于上述问题加剧了河道流速、水温、水位等变化,导致了淮河干流及支流河段生态环境退化,鱼类数量骤减,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丧失,草原干旱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1.优化水资源配置: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整淮河流域内水资源利用结构,减少人类直接干预对河道流量的损害,实现对生态流量资源的合理利用。
2.加强流域管理:建立健全流域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河道开发建设活动,加大对污染源头的治理力度,消除对淮河的污染。
3.完善生态流量释放制度:在淮河干流及支流的水工程中,增设生态流量释放设施,保障下游生态环境及生态文明的持续健康发展。
4.加强监测和评估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淮河干流生态流量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掌握淮河干流水情、水质及流域生态环境状况,为淮河干流的生态流量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5.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淮河干流生态流量保障的重要性认识,凝聚社会各界对淮河生态环境改善的共识和力量。
三、总结淮河的生态流量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只有通过对淮河生态流量的保障措施的全面实施,才能更好地保护淮河流域的水资源、生态环境及人类的生存环境。
希望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共同关注淮河生态流量问题,携手推动淮河干流的生态环境改善,为后代子孙留下美好的家园。
浅谈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措施

OCCUPATION1372011 6浅谈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措施文/陶东旭 于雪美 李 鑫一、淮河水污染防治的状况“十一五”期间,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流域内II-III类水质断面数量显著提升,劣V类断面数量有所下降,流域水质总体改善。
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评价(河流断面总氮量不参评),2009年,86个国控断面中Ⅱ-Ⅲ类水质断面占24.4%,IV类占37.2%,V类占15.1%,劣V类占23.3%;全流域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平均浓度逐年下降,水质较“十一五”初期明显改善。
按照《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的水质目标进行评价,2005 ̄2009年各年度水质超标率分别为85%、77%、77%、82%、85%,尚不能满足调水要求。
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中存在的问题1.自然条件差淮河流域水资源并不丰富,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83毫米,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621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仅为全国的3.4%;坡降小,流速缓,水体自净能力差;闸坝林立,全流域有大小5000多个闸坝,大量水资源拦蓄后,水环境容量大为降低。
2.流域周边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淮河流域化工、造纸、饮料、食品、农副产品加工等主要污染行业产值约占流域工业总产值的1/3,但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流域工业源排放量的80%和90%,结构性污染依然突出。
3.面源污染严重农业是淮河流域主产业之一,全流域约有耕地1333万公顷,占全国可耕地的1/8,化肥农药的粗放使用导致面源污染严重。
存在面源污染底数不清,面源污染的实质性控制措施缺乏等问题。
三、水污染防治措施探讨1.统一规划,明确责任建立健全高层次的协调机制,统筹运作,编制统一治理规划。
明确第一责任主体,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把淮河治污工作情况和辖区出境水质变化情况作为衡量该区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状况的重要指标,列入地方政府领导年度考核,逐级签订治污目标责任书,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南市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南市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3.04.08•【字号】淮府办秘〔2023〕12号•【施行日期】2023.04.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南市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淮南市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3年4月8日淮南市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办函〔2022〕17号)和《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环办水体〔2022〕34号)要求,全面推进我市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及监督管理各项任务,有效管控入河污染物排放,不断提升水污染防治能力和水平,持续改善全市水环境质量,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化排污口设置和管理改革,建立健全责任明晰、设置合理、管理规范的长效监督管理机制,有效管控入河污染物排放,为建设美丽淮南作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一)开展排查溯源1.组织全面排查。
市生态环境局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排污口排查,指导各县区进行排查整治。
依据《入河(海)排污口三级排查技术指南》(HJ1232—2021)等有关要求,按照“有口皆查、应查尽查”原则,结合历次排查成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入推进排污口排查工作,全面摸清排污口分布及数量、污水排放特征及去向、排污单位基本情况等信息,建立台账清单,实行动态管理。
淮河水污染的防治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 (1)一、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现状 (2)二、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一)水质未达标,严重污染事故仍有发生 (3)(二)污水排放标准不完善 (4)(三)工业水污染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致使排污总量大,而治污措施不力 (4)(四)环境污染治理责任长期得不到落实 (5)(五)注重点源治理,面源治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6)三、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6)(一)尽快完善法律、标准和指标考核体系 (6)(二)要狠抓落实 (7)(三)转变治污思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治污工作 (7)四、结语 (8)参考文献 (8)关于淮河水污染治理工作的思考韩慧娟(周口师范学院政法系05政本,河南周口466001)摘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工程。
能否治理好淮河流域水污染关系到沿淮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从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现状分析淮河治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尽快完善法律、标准和指标考核体系;要狠抓落实;转变思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治污工作等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Abstract: The prevention of water pollution in Huaihe River Basin is an important project. Ability to gover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pollution in HuaiheRiver Basin to the standard of living of residentsalong the river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development process. Huaihe River Basin from theanalysis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in the HuaiheRiver pollution control the main problems andaddress these issues as soon as possible to improvethe law, criteria and indicators for assessingsystem;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implementation;changes in thinking,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development to guide the work to prevent waterpollution such a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Huaihe River Basin; water pollution; management 淮河水污染治理近10年来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连续被列入国家“九五”“十五”计划。
淮河干流生态流量问题分析及保障措施

淮河干流生态流量问题分析及保障措施一、引言淮河是中国五大淡水河流之一,流域面积约9.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水资源支撑之一。
淮河干流发源于安徽省的淮北山脉,流经安徽、江苏、河南三省,最终注入黄海。
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淮河干流的生态流量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对淮河干流生态流量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
二、淮河干流生态流量问题分析1. 水资源利用压力加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淮河干流流域的水资源利用压力不断加大。
工业、农业、生活用水的需求都在快速增长,导致淮河干流的水量受到了严重挤压。
据统计,淮河干流自1995年以来,河道流域断流、枯水日数和平均流量持续减少,水资源利用效率也随之下降。
2. 水污染严重淮河干流流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高,致使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长期的污染排放导致淮河水质恶化,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有机物质和微生物等有害物质,严重影响了淮河干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流量。
3. 生态系统恶化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不仅直接影响淮河干流的生态流量,也间接导致了流域内的生态系统恶化。
湿地退化、鱼类数量减少、鸟类栖息地受到破坏等问题日益凸显,使得淮河干流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
4. 生态流量保障体系不健全淮河干流生态流量保障体系是目前的主要问题之一。
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和监测体系,导致淮河干流生态流量的监测和保障工作存在一定困难,使得对流量的管理和调控难以有效实施。
为了保障淮河干流的生态流量,必须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案,合理配置水资源,保证生态流量的基本需求。
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和监测体系,加强对水资源的综合调度和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 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减轻淮河干流的水污染程度,改善水质,保障生态流量的需求。
严格控制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恢复和维护淮河干流的生态环境。
淮河污染问题

可以说淮河水污染治理任重 面积1333公 顷,主要作物有小麦、水稻、 玉米、薯类、大豆、棉花和油 菜。1997年粮食产量为84万吨, 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7.3%。农 业产值为3880亿元,人均农业 产值高于全国同期人均值。淮 河流域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 举足轻重的地位。
2.经济发展概况
第二、三产业: 淮河流域的工业以煤炭、电力工业
对淮河污染的防治措施
6.加强教育宣传,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目前淮河水污染防治所采取的途径主要甚至是完全依赖行 政手段去解决一切问题而忽视公众的力量所起的作用。就淮河 污染治理来说,各级政府在当时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展淮河治 污工作, 但是无论是政策出台还是措施的实施上却很少征求公众 的意见, 在具体治理过程中也并没有发挥公众应有的作用。只有 建立公共参与机制,才能有效的加大执行的力度,从而全方位的实 现环境监管。而增强教育和宣传也是为了增强环境意识,让人民 群众和权力机关行使环境和水资源保护的监督力,使全社会人人 自觉保护环境及水资源。
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轻纺工业
为主。目前已建成淮南、淮北、徐州、 枣庄等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近些 年来,煤化工、机械制造等工业也有 了较大的发展。沿淮的造纸、印染、 酿造、化工、电镀、制药等几个行业 的经济贡献率占全流域的约三分之一。
自古以来,淮河流域就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江淮熟,天下 足。”―这是淮河流域人民对家乡发自肺腑的赞美 ————然而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
对淮河污染的防治措施
3.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对水环境及生态影响的研究
淮河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匀,因此需要合理开发和 利用,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在水资源开发、 利用及配置过程的不同阶级,可能对水环境及生态环境及生 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就需要进行科学论证,并提出相 应的对策措施,尤其是大型水利水电工程。 4.强化分区保护战略,逐步治理点源污染 要落实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空间 功能布局,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方向,统筹协调流域上、下 游经济发展和水质保护的矛盾。合理控制农业化肥施用量, 严格控制高毒和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加强流域畜禽养殖污染 控制。
淮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现状存在问题及保护对策

同时, 随着流域地下水长期高强 度地开发,地下水污染也日益加重。调 查显示,约 44%的地下水已遭受不同 程度的污染。 河南商丘、周口,安徽阜 阳、宿州,江苏徐州、淮安,山东菏泽、 济宁等地地下水污染较重。
三、淮河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对策 1.做好水资源保护规划,构建水 生态安全体系 依照流域生态功能分区, 结合淮 河流域水资源三级分区, 以水系为基 础, 遵循流域与行政区域有机结合的 原则, 考虑国家在淮河流域确定的发 展战略规划、流域综合规划、区域经济 社会发展布局, 水土保持区划以及流 域水功能区划, 从严格水资源管理为 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的角 度,做好水资源保护规划,构建流域水 生态安全格局。水质较好的淮河、沂河 上游山丘区以及淮河南岸丘陵区,以 水源保护和涵养作为重点; 地表水水 质较差, 生态用水挤占严重的淮北平 原区,以地表水水质改善、生态用水保 障和地下水的保护为重点; 水网密集 的里下河沿海区以里下河水质改善、 入海口生态保护和沿海滩涂湿地保护 为重点; 湖泊的生态保护以面源和内 源治理为重点。 2.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促进 水生态系统保护
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为目标, 加强纳 污红线管理, 建立规范可考核的水环 境保护体系。 五是以水生态保护为核 心,修复水生态功能退化区域,强化滨 水空间的生态修复,加强水土保持,逐 步提高区域生物多样性, 建立健全水 生态修复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河污染情况及其治理方案摘要: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主峰太白顶,流到安徽正阳关骤然变为一条宽阔的主干流,形成“七十二水归正阳”的奇观。
淮河全长约一千公里,流经河南、安徽、山东到江苏入海,流域面积为18.57万平方公里,是匍匐在祖国心腹地带的一条大河。
淮河是哺育江淮儿女的母亲河,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
但是,近年来淮河污染情况日益严重,成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
淮河何以成为如此难治理的河流?为什么淮河最难治理?治污工程举步维艰,淮河水变清真的难容乐观?美丽的淮河,何时再现碧水清风?关键词:淮河水污染与治理治理方案前言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
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中国现在多数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活动,同时也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其中在中国淡水资源中占重要地位的淮河,近年来水质污染特别严重,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再度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据说早在10年前,我们国家就启动了淮河流域的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按理说,这10年来的治理,应该能够还我们一个较为清洁的淮河。
可是前不久,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却在全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会上表示,当前淮河水污染依然相当严重,有超过一半的地方水质达不到要求。
为什么这么些年治淮我们得到的却是这样的结果?现在的淮河水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案来治理淮河呢?分析一、淮河污染现状1、淮河干道成了污水沟。
一位记者来到位于淮南市田家庵区姚家湾的一条污水沟,旁边是即将收割的麦田和居住的人家。
记者说,走近这条污水沟的时候,便闻到一股难闻的氨水气,污水非常浑浊。
沿着这条污水沟向前不到200米,就是淮河的主干道,污水沟入河口的河床已经变成了黑色,淮河干道的水面并不比污水沟清澈,渔民在划船的时候,水面上随之翻起黑色的污泥。
2、岸边居民还得借水喝。
记者采访时看到,在他们的房前屋后,围绕着整个居住区,到处都是生活垃圾,这些堆积如山的垃圾散发出阵阵腐臭,有的已经和污水混在一起,就这样天天流进淮河里。
他们知道这样会污染淮河水,但是没有人对这里进行管理,他们都是城市居民,但是垃圾却没有人清运,几十年来他们进进出出都要经过这些令人作呕的垃圾。
记者还看到一个小女孩对身边成堆的垃圾熟视无睹,正漫不经心地吃着零食。
这些堆成山的垃圾只不过是一年之内形成的。
那么几十年来的垃圾都去了哪里呢?老人这时候把他们房子上的水渍指给笔者看。
涨水,垃圾就被冲到河里去了。
原来,一到汛期淮河涨水,小岛就会淹在水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岛,而这些垃圾就随着上涨的淮河水,被淮河消化掉,淮河成为巨大的垃圾场和污水处理场。
周围的居民告诉记者,由于受到污水影响,他们的地下水都不能喝了,每天要到别人家四处借水喝。
淮河污染给淮南市人民的生活带来的威胁已经近在咫尺。
3、七年没开工的污水处理厂。
近年来,淮河流域的污染还在加剧。
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淮河19个监测断面有13个处于超标状态。
其中,淮南市在安徽省沿淮城镇中,污水排放量位列第一,两项重要的污染指标COD和氨氮的排放量分别位列全省第三和第二。
为什么淮南的排污量如此巨大呢?记者在淮南下辖的凤台县进行了调查。
来到凤台县用来建污水处理厂的70亩农田,尽管早在2001年污水处理厂的项目就已经立了项,但是直到现在,这块地里还种着庄稼,没有任何要开工的迹象。
作为污水处理厂的厂长,刘福东已经被任命3年了,但是直到现在,还是在做各种前期准备工作,一直没有开工。
二、造成淮河流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1、由于部分工业企业偷排污水现象严重。
经过10年来“抓大关小”,调整产业结构,淮河流域工业企业中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或设施不达标的现象已得到有效改善,但部分工业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常常擅自关闭污水处理设施,偷排污水。
2、是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淮河流域一个重要污染源。
据了解,淮河流域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6,是我国主要的产粮区,流域内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很大,其污染也相对较重。
3、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正在逐年增加,其污染负荷已超过工业污水,成为影响淮河流域水质安全的重要因素。
据统计,2002年全省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23.85亿吨,其中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12.41亿吨,占一半还多。
三、淮河何以成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淮河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
据水文资料统计,20世纪以来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的年份有17次之多。
以王家坝为例,自1953年建成以来,共有11年13次开闸泄洪。
从历史来看,从12世纪黄河夺淮入海以来的数百年间,淮河总是以频繁的灾害向世人显示它的存在。
1、安徽已建成的九个污水厂两个在正常运转,只有一个半在“半”运转,还有五个半在“晒太阳”。
据统计,淮河流域十五以来GDP以年8%以上速度增长,其中工业产值以年20%的速度增长;而此流域安徽省的治污项目按十五计划只完成了7.2%。
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淮河治污工程的滞后,让淮河变清的脚步戴上了沉重的锁链。
2、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还处于“温饱财政”的县市,污水厂建设成为包袱,原本就欠竞争力的企业再拿出污水处理资金会加大产品成本,与没有治污设施地区的企业产品形成不平等竞争,从而制约了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的发展,甚至威胁到生存。
滁州市发改委、建委负责污水厂建设的同志也对暗访组流露出,上马治污项目,心有余而力不足。
3、即使污水厂管网建设如期完成,污水厂正常运行也存在问题:在淮河流域城镇中,自备井为数众多,亳州市自备井采水量就占自来水公司供水量的30%左右,在收费较高的洗浴等服务行业,出于商业利益,很多都自备水井;即使自备井污水并入城市污水管道,这部分的污水处理费也无法计算收取。
四、淮河治理取得的成果应该说,经过多年的治理,淮河的水污染状况已经得到明显的改善。
据省环保局提供的资料,1996年至2003年,我省淮河流域GDP由2046亿元增长至3849亿元,增长88%,人口由5500万增至5700万,城市化率由18.4%提高到27.2%,生活污水排放量由3.2亿吨增加到7.8亿吨,而全流域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却由1996年的77.8万吨降至2003年的18.47万吨,主要河流COD平均浓度由955mg/L下降为48mg/L,基本实现了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和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双赢”。
但是,从环保部门监测到的情况来看,淮河污染治理与人民群众的要求仍有一段距离,淮河治污仍须努力。
五、治污工程举步维艰,应完善的治污方案1、淮河污染治理首先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把治污达标作为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作为保证政令畅通的一项政治任务对待,下死决心抓,不留退路;要求企业认真履行法定职责,顾全大局,背水一战,按期完成治理任务。
2、加大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
要求各市、县所有日排水量100立方米或日排COD30千克以上的企业,以及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进、出口,都必须安装在线自动监测装置,并与省、市环保部门联网。
对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一律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限产限排,并暂停该企业所有新扩改建项目的审批,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要责令停产或关闭。
对明知故犯、屡查屡犯、擅自闲置污染治理设施、偷排偷放污染物的企业,一律责令停产整顿,依法给予处罚,并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3、全面实行企业排污许可证制度。
按照排污许可证的发放要求,逐步完善排污许可证的管理方式。
2008年底前,完成对国控、省控重点排污企业核发排污许可证。
自2009年起,所有排污单位实行持证排污,实行严格的污染物排放量化管理,禁止无证排污。
4、加强对入河企业的监管,实行流域定期检查制度。
按要求做好每月流域检查监测工作,保证监测频次,编制水质月报。
根据监测结果,拿出生态补偿金的扣缴意见。
组织相关市、县环保局对工业企业进行排查,对查出的违法企业给予行政处罚,对严重违法排污企业,报请政府下达停产整治决定,通知有关部门实施停水、停电措施。
5、严格新建项目环保审批。
把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对新建限制类和允许类项目的污染物排放实施“减二增一”,对鼓励类项目实施“减一增一”,禁止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
对未按期完成减排任务、环境违法问题突出、未建成或已建成污水处理厂出水浓度超标和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不到60%、河流主要断面水质长期不达标以及完不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县(市、区)或企业集团,实行“区域限批”和“企业限批”。
对不能进入污水处理厂区域的新建项目,污水排放要达到排放标准(国家、省、市规定的排放标准严于流域标准时,执行国家、省、市规定的排放标准,否则执行流域标准)。
6、加强对考核断面的监测考核。
对连续两个月水质考核断面超过考核指标一倍以上的县(市、区),由市环保局提出区域限批预警,两个月内整改无明显进展,实行区域限批,暂停该地区所有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直至考核断面水质有明显改善,方可解除区域限批。
7、各新闻媒体要高度关注重点河流综合治理工作,及时宣传报道正面典型,加强正面引导。
对领导不力、工作迟缓的地方和部门,要加强舆论监督。
对典型违法行为,要坚决予以曝光,以促进问题的解决,推动工作的开展。
8、企业和个人应当以大局为重,节约、循环利用水资源,减少污水排放,真正做到利己利人。
结论几十年前,淮河水中鱼儿乐,但两岸百姓填不饱肚子;今天丰衣足食了,河中的鱼儿却几乎绝迹。
淮河儿女不愿再回到恶肚皮的年代,亦憧憬着淮河水变清。
鱼和熊掌能够兼得吗?只有实事求是,敢于正视现实,饱经沧桑的淮河流域儿女携手跨进全面小康社会才不是梦想。
淮河污染治理提出了在区域层次上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问题。
国家环保总局领导在有关淮河污染的文件上批示:“淮河治污要有创新”,这说明高层决策者也意识到了过去所习惯的流域治理方式有不适用的地方,需要改革和完善。
淮河污染治理的政策方向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本质,重构一个有效的治理结构。
淮河污染治理需要重新调整中央、地方的责任,并建立一种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行动的框架,这并非单纯的增加投入的问题,而是要进行较大幅度的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