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水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复习课程

我国城市水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复习课程
我国城市水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复习课程

我国城市水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水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之一。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活上不可缺乏之物质、人体组织中水份占人体重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其他动物或植物其体内的水份也占百分之五以上,可见水是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随着工业进步和社会发展,水污染亦日趋严重,成了世界性的头号环境治理难题。水污染防治是中国环境保护事业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城市水污染防治,在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控制、地下水资源保护、监管体制等方面面临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政策、经济体制和立法机制方面的原因,并针对我国城市水污染防治立法中的问题,提出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问题、对策、环境保护

伴随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我们国家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而水环境污染程度则日渐加深,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水资源约束经济发展的矛盾逐渐凸显,日益严重的水环境及一系列水污染事件,不仅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全,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更有可能颠覆我们业已取得的改革成果。因此,在水资源越来越重要和紧缺的今天,水污染防治也就更加重要、刻不容缓。

我国作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我国的环境问题也首先在城市中突出地表现出来,其中水环境的污染更是令人触目惊心。为此,如何完善城市水污染防治,更有效地控制我国水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使城市在社会经济方面实现全面、持续、稳定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城市水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城市水污染防治立法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基本上使城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做到了有法可依。但是,纵观整个体系,不难发现其中尚存在不少缺陷。具体表现在:

(一)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控制的立法不完善

城市废水包括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这两者一直是我国城市水污染的重要方面。但目前我国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防治立法仍存在许多问题。

1、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和内容太窄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对象只侧重于建设项目层面,导致许多不可避免的缺陷:建设项目处于整个决策的末端,所以建设项目环评只能做修补性努力,并不能影响最初的决策和布局,也不能指导政策或规划的发展方向。但从实践上看,

我国诸多环境问题,实质上是由于政策不当或失误丽引起的。我国城市建设中曾经片面强调变“消费城市为工业城市”,只注重它的经济功能,而忽视它的环境功能,结果导致了城市水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破坏,反过来也阻碍了城市经济功能的发挥。如果能对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认真评定其执行后可能产生的环境效应,使决策者的环境意识得到增强,上述问题完全可以得到避免。这种局面在《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已得到初步改善,该法第4条规定:“制定对环境有影响的区域开发、产业发展、自然资源开发的政府规范性文件;编制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区域、流域和海域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专项规划”,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样规定有利于保证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拟定和编制对环境有影响的政策和规划时能根据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作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综合决策,以减轻、避免因宏观决策的不当给城市水环境带来不可避免的损失。

2、控制生活污水的立法比较单薄

生活污水是我国城市水环境的重要污染源,然而我国关于控制、减少生活污水的立法比较单薄,具体表现为:

(1)浪费水的法律责任不明。水资源的浪费一方面使本来就匮乏的城市水资源愈发紧张,二来也大大增加了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可以说现在我国浪费用水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皆因对其制裁无据所致。《水污染防治法》作为一部污染防治单行法,着眼于保护水资源的质,使其避免因污染而失去利用价值,因此要实现从“量”。法律要求各单位应当采用节约用水的先进技术,降低水的消耗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却没有规定浪费用水者的任何法律责任。由于缺乏威慑力,这种条款不但为浪费用水逃避法律责任留下了空间,也造成了公民节约意识淡薄。建设部虽然早在1988年12月20 日就发布了《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但其只是一个部门规章,法律效力不高,而且已远远落后于形势的发展,根本不可能实现对城市生活用水进行有效管理的目标。

(2)缺乏对节水设施、技术进行推广的配套立法。与浪费用水现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节水设施的落后。我国城市中所使用的按键式抽水马桶,大小便后均用lO升水冲洗,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由于国家缺乏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和技术有关的环境与产业政策、法规,许多节水新技术的推广是“雷声大、雨点小”,新闻媒体报道不少,可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因为得不到应有的资金而无法推广、使用。

(二)对城市地下水保护不力

对超量开采地下水的违法行为没有规定法律责任。超量开采地下水,不但会引起地面沉降、塌陷等环境灾害,同时由于它改变了水动力条件,工业废水、生

活污水以及海水等均可以通过渗透或回灌的方式进入地下水中造成水质的不断恶化。《水法》虽在第2条规定了对地下水进行保护,但从具体规定来看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开采地下水必须在水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实行统一规划,加强监督管理,在地下水已经超采的地区。法律规定应当严格控制开采,并采取措施,保护地下水资源,防止地面下沉;规定国家对直接从地下或者江河、湖泊取水的,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对城市中直接从地下取水的单位,征收水资源费;其它直接从地下或者江河湖泊取水的,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征收水资源费。除此外没有超量或违法开采城市地下水的法律责任的任何规定。违反法律规定取水、截水、阻水、排水,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进行处罚,但适用该条款的前提是给他人造成妨碍或者损失。该条款明显着眼于维护他人的民事权益不受侵犯,而不是保护对地下水资源的合理采用和可持续利用。

(三)城市水污染监管机制存在问题

环境问题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不受行政辖区界限的限制,并且具有极强的累计性,往往表现为跨行政区域的严重问题。流域的水污染就是典型的例子。城市地狱狭窄,人171密集,点、面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的数量却十分巨大。单纯针对城市河流断面的水质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只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上海境内虽有长江水流过,但水质取决于上游,水质型缺水已经十分严重。要解决这个问题,建立强有力的跨区域机构,特别是流域环境保护监督机构是当务之急。美、日、法等国通过立法,对城市水污染放置工作均设置了规格较高的监督管理机构。这些机构不仅自身地位较高,而且拥有的权限和独立性很强。我国的行政区划不以流域为基础,而行政管理却以行政区划分为基础,以属地管理为原则,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分别负责本行政区内的江河湖泊的污染防治工作。这种不合理的条块分割,极易带来许多弊端:各行其职,管理混乱、片面,出了问题互相推诿,步调不一致,权力相冲突,从而使环境保护管理不及时、不到位。造成出现环境问题时难于统一规划管理的被动局面。

二、城市水污染防治存在问题的原因

城市水环境污染立法中所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了我国城市发展政策的缺陷。总的来说,我国城市发展政策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首先,只重视其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环境效益。为了替当代人和后代人谋福利,当然必须发展经济,但如果将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环境污染和破坏上,那么这种发展方式就理应被摒弃,然而我国的城市发展却一直在走这条道路,政策的制定明显偏向于经济这一方面,对城市的发展一味支持。20世纪70年代末城市建没的无序所带来的城市水体严重污染这一教训并没有得到重视,反而在80年代

出现了一个城市数量增长的高峰期(据民政部统计, 1979年我国共有县级以上城市193个,1989年达到450个)。这些城市往往是在经济实力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尚末具备的条件下,便由工业和人口的膨胀而超前形成,因而“先天不足”;布局的不合理、基础设施特别是防治污染的工程设备相当落后。90年代初对于纸浆造纸工业、电镀工业、焦化工业、制革工业、化工工业的重点扶持亦被证明是极其错误的选择。这些工业在90年代初的快速发展终于在90年代中叶酿成了严重的城市水污染灾害。

其次,预见性较差。几十年来,我国对于城市水污染防止的指导思想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预防为主”原则的贯彻十分不力,70年代末,针对当时十分严重的城市水污染状况,我国就曾展开过大规模的城市水污染防治。重点在对工业废水的控制上,提出的主要对策有:贯彻“三同时”方针,推行“谁污染谁治理”原则以及加强环境管理等。在上述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城市的大小工业纷纷兴建独立的废水处理装置。这种处理方式的弊端在后来暴露无遗:运行状况不佳;投资效果极差;处理效果不理想。但时至今日,对于工业污染控制的基本策略仍没有跳出来端治理的框框,所强调的仍是针对建设内部的废水处理厂而言的“三同时”、“达标排放”,有关源头控制的政策只是在问题已经相当尖锐的情况下才会被推出“走过场”。因为没有被完全转换为法律成果,现有的条文无论是操作性还是具体实施情况均不能令人满意。

再次,综合防治策略不周全。我国进行城市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教训之一是重工业废水、轻生活污水;重地上水、轻地下水;重电源、轻面源。城市废水的收集和处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仍作为“非生产性福利事业”,由政府包揽,使政府不堪重负,以至于拿不出钱来搞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即使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也因为经费不足而难以运转。90年代城市人口增疑率为3.1%,而城市废水处理率却很低,以至大量的城市废水不经处理进入城市水环境。除了集中排放的工业、生活废水外,无组织排放的大面积污染源如农业面源,也越来越显示出对城市水污染的重要影响。而我国对面源污染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没能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控制。因此一些城市出现了虽然工业废水实现了达标排放,生活污水也得到了有效处理,但水体的水质指标和蓝藻暴发却不见改善的局面。

三、城市水污染防治存在问题的对策

水质污染造成的水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和实质全面贯彻和体现于城市水污染防治立法中。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针对我国城市水污染立法体系中的主要缺陷,提出以下几点立法建议:

(一)实现对城市污水的“源头控制”

①健全环境评价制度。首先扩大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可采用列举式和概括式相结合的方式对环评范围进行规定。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拟定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把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由建设项目扩大到政策和法规,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仍存在范围过窄。规定凡是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建设行为和政策制度、立法等宏观活动均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其次应规定区域环境评价的实施程序,着眼于区域的各建设项目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宏观的预测评价、规划布局和区域污染总量控制来优先选址,使单项目和多项目的环评相结合,互相补充,从而实现战略环评、城市规划的有机结合,避免从布局上造成城市水污染。

②完善总量控制制度。这就要求国家制定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办法,在重点流域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根据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要求,确定排污单位的排污量;尽快在重点排污企业安装自动连续检测设备,加强日常的环境监督考核。补充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一些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研究制定水源地水质的难降解有毒有害有机物的控制标准,确保城市饮水安全。

③强化浪费用水的法律责任。浪费用水就是浪费生命资源,必须严加禁止。此外,落后的工艺和用水方式足造成城市污水量增加的直接原因,因此不仅应对节水技术、设备的研究和推广给予高度承视,更应当将有关的技术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使其具有强制力,即对违反者予以法律制裁以保证在工业方面高效低水耗技术、设备和日常生活中行之有效的节水设施确实得到应用。

(二)建立良性的城市污水集中处理机制

为了保证《水污染防治法》中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没施的规定得以实现,对不同规模城市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要求、种类做出规定,目的在于使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得到使用。国务院尽快出台关于征收污水处理费的办法,污水处理费的收费标准不低于处理成本,即调整到保本微利的水平,满足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的要求。另外,国家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企业建设和运行这些处理设施。

(三)加强对城市地下水的保护

在《水法》中专门规定对超量和违法开采城市地下水行为严厉的法律责任,将因地下水的不当开采而造成水质恶化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立法空白进行补充,使对污染地下水的行为进行惩罚,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并加大对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充分发挥法律责任的威慑力来遏制和预防污染城市地下水的行为。

(四)加大对城市水污染面源的监管力度

面源污染是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要想有效地保护城市环境,从单纯的点源治理转向点、面源的综合治理是必经的途径;国家可以通过加强有关生态农业建没的立法以减缓和控制含磷洗涤剂、畜禽养殖、水产养殖以及农业面源污染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五)健全相关的水资源监管体制

设置高权威、高规格的流域监督管理机构。这种机构不受任何地方政府局部利益的牵制能独立依法行使职权(如禁止任何单位向水体超标排放污水,直至停止整个生产的职权),从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角度对流域进行科学规范和管理。当前较为可行的方案是国家赋予已有的水资源保护委员会,如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的保护行使监督管理的职权。强化环境保护部门的职权。这方面,加拿大的水环境管理改革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国《水法》中应明文规定环保部门对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活动中污染破坏行为的监督管理权。要想保证城市水环境的质量,必须建立如下责任机制:谁污染水质谁负责、谁破坏水生态环境谁负责:环保部门作为对环境保护工作实行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应是这两条机制的执行者、运行的操作者,有权依据城市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保护城市水环境,对所有破坏水环境与生态的责任人追究法律责任。同时,应赋予环保部门必要的行政强制执行权力,增强环保执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六)强化青少年保护水资源意识

对于青少年,普遍的家庭并不太注重保护水资源的教育。教育要从小做起,养成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毕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加强对青少年保护水资源的教育,拍宣传片、做宣传活动,让中国未来的每一朵花都有节约的好品德、保护水资源。以后,大量污染水资源问题就会渐渐减小。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习题集及答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习题集 结构 1. 章节序参照<<城市道路与交通>> 2. 题型分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综合题(含作图题.设计等) 3. 参考书目 绪论 一. 简答题 1. 城市道路的功能有哪些? 由哪些部分组成? 2. 为什么说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百年大计? 3. 城市道路分类的目的和依据是什么? 试举例说明其必要性。 4. 为何要进行城市道路红线规划? 5. 城市道路应如何分类?试举各类道路的功能.特点与技术指标说明之? 6. 城市交通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7. 公路与城市道路在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上有什么不同? 二名词解释 1. 绿波交通 第一、二章 一. 填空题 1. 设计车速指。 2. 车流密度指。 3. 交通量是指。 4. 道路通行能力指。 5. 小型汽车的外廓尺寸:总长米,总宽米,总高米.。 6. 一条机动车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辆/小时。 7. 一条自行车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辆/小时。 8. 一米人行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人/小时。 9. 在平面交叉的道路网上,一条机动车道的实际通行能力常为辆/小时。 10. 常见公共汽车的车身宽度为米,道路交叉口上空,无轨电车架空线净空不得低于米。 11. 自行车行驶时,左右摆动的宽度各为米,一条自行车道净高为米。 12. 交通量观测资料可应用在, , 三方面,其中高峰小时交通量是设计的依据,而年平均昼夜交通量是设计的依据。

1. 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车辆的行驶长度被:(1)平均车身长度(2)车头间距长度(3)停车视距除得的数值。 2. 车辆在高速行驶时, 驾驶员的视野:(1)越来越宽阔(2)越来越近(3)越来越狭窄。注意力的集中点也(1)越来越近(2)越来越远(3)越来越高。 3. 道路上车速越高,车流密度(1)越大(2)越小(3)先小后大。 三. 名词解释 1. 交通量 2. 一条机动车道理论通行能力 3. 服务水平 4. 服务流量 5. 动力因素 6. 停车视距 三. 简答题 1. 城市道路交通的特征如何? 2. 城市交通运输的工具有哪些?它们的特点如何? 3. 交通工具的尺寸与道路设计的哪些方面有关? 4. (结合图示)说明车流密度.车流量.速度三者的关系如何?何者起主要影响作用? 5. 外白渡桥宽为三条机动车道,以往两边各一条车道上下行,中间一条车道为自由使用,实际效果不好,后改为上坡两车道,下坡一车道(在桥中央换位),效果较好。试从车辆动力特征的观点来解释这样做的原因. 6. 何谓通行能力?它与交通量的关系如何? 7. 为何道路的实际通行能力要比理论通行能力小?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8.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为何希望采用C级服务水平?而在公路设计中,希望采用B级服务水平? 9. 交通量观测资料有何用途? 10. 设计小时交通量的确定方法有几种? 11. 何谓高峰小时交通量? 何谓通行能力? 两者有何区别? 在设计道路时,它们之间关系如何? 12. 停车视距与车头间距的关系如何? 13. 对道路的路段,十字交叉口和环形交叉口的交通量观测方法,有何不同? 14. 一条常见的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在平日高峰和紧急状态时,每小时可以疏散多少人?(包括步行,乘车或骑车) 15. 试画出车速,纵向附着系数与通行能力的关系图。 16. 试画出汽车动力因素与车速的动力特性图。 第三、四章 一. 填空题

地铁与轻轨课程设计(地铁地下车站建筑设计)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地铁与轻轨 设计名称:地铁地下车站建筑设计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 2015年11 月日

目录 1.设计任务 (1) 1.1 车站设计资料 (1) 1.2设计内容 (1) 2.设计正文 (2) 2.1设计目的 (2) 2.2设计内容及要求 (2) 2.3具体设计 (2) 2.3.1站厅层的设计 (3) 2.3.2站台层的设计 (4) 2.3.3出入口的设计 (6) 3.附图 (6)

1.设计任务 1.1 车站设计资料 某地铁车站,预测远期高峰小时客流(人/小时)、超高峰系数如下表, 客流密度ω为0.5m2/人,采用三跨两柱双层结构的岛式站台车站,站台上的立柱为直径c=0.6m的圆柱,两柱之间布置楼梯及自动扶梯,使用车辆为B型车(车长s为19.5m),列车编组数n为6辆,定员P v为1440人/列,站台上工作人员为6人,列车运行时间间隔t为2min,列车停车的不准确距离δ为2m,乘客沿站台纵向流动宽度b0为3m,出入口客流不均匀系数b n取1.1。 1.2设计内容 1.站厅层:①客流通道口宽度; ②人工售票亭或自动售票机(台)数; ③检票口检票机台数;

④站厅层的平面布置。 2.站台层:①站台长度; ②楼梯宽度、自动扶梯宽度; ③两种方法计算的站台宽度; ④根据计算出楼梯、自动扶梯宽度按防灾要求检算安全疏散的时间; ⑤站台层的平面布置。 3.出入口:出入口数量和出入口宽度。 2.设计正文 2.1设计目的 掌握地铁地下车站建筑设计中站厅、站台层以及出入口通道的设计过程、内容和平面布置原则。 2.2设计内容及要求 根据提供的车站资料,进行车站的建筑设计及车站各组成部分的平面布置。 2.3具体设计 由基本条件可得: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说明书

成绩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交通运输工程系 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交通规划 专业:交通工程 班级:0802 学号:U200815144 姓名:袁波 指导教师:邹志云 职称:教授 日期:2011.01.01

目录 1 设计概述 (1) 1.1 课程背景介绍 (1) 1.2 设计目的与要求 (1) 1.2.1 设计目的 (1) 1.2.2 设计要求 (1) 1.3 设计资料 (2) 1.3.1 A市基本资料 (2) 1.3.2 A市出行调查资料 (3) 1.3.3 出行调查成果 (4) 1.3.4 未来出行分布增长率 (4) 2 资料数据处理 (5) 2.1 路网简化 (5) 2.2 交通分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交通需求预测 (5) 3.1 交通生成预测 (6) 3.2 交通分布预测 (6) 3.2.1 全日出行分布 (6) 3.2.2 公共交通出行分布 (12) 3.4 交通分配预测 (13) 4 附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设计概述 1.1 课程背景介绍 交通规划,是指根据特定交通系统的现状与特征,用科学的方法预测交通系统交通需求的发展趋势及交通需求发展对交通系统交通供给的要求,确定特定时期交通供给的建设任务、建设规模及交通系统的管理模式、控制方法,以达到交通系统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之间的平衡,实现交通系统的安全、畅通、节能、环保的目的。 根据交通规划涉及的交通系统性质及行业特征,往往可将交通规划分为两大类型:区域交通系统规划与城市交通系统规划。 作为《交通规划》课程的实践部分,交通规划课程设计是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不错的平台,从中,学生可以更加牢固的掌握专业知识,思考专业上相关知识在应用实践的问题,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此环节检验学生的学习程度。 1.2 设计目的与要求 1.2.1 设计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对《城市交通规划》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模型与方法得到全面的复习与巩固,并且能在系统总结和综合运用本课程专业知识的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中,掌握和熟悉城市交通规划预测的操作程序和具体方法,从而为毕业设计和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训练学生严谨求实、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和独立思考、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1.2.2 设计要求 运用《交通规划》课程所学知识,规划A城市路网,并提交设计成果,设 计成果应包括: 设计计算说明书:包括设计步骤、计算过程、说明简图、计算表格; 图纸(图幅:297×420mm): 未来出行分布(期望线) 未来路网流量分配图; 未来路网规划设计方案图。

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汇本

《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软土地区地铁盾构隧道 计算 书 姓名: 班级:勘查 学号:203 指导教师:志高 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岩土教研室 2012年6月

目录 1 荷载计算-------------------------------------3 1.1 结构尺寸及地层示意图-----------------------3 1.2 隧道外围荷载标准值-------------------------3 1.2.1 自重--------------------------------3 1.2.2 均布竖向地层荷载----------------------4 1.2.3 水平地层均布荷载----------------------4 1.2.4 按三角形分布的水平地层压力--------------5 1.2.5 底部反力-----------------------------5 1.2.6 侧向地层抗力--------------------------5 1.2.7 荷载示意图----------------------------6 2 力计算---------------------------------------6 3 标准管片配筋计算--------------------------------8 3.1 截面及力确定-----------------------------8 3.2 环向钢筋计算--------------------------------8 3.3 环向弯矩平面承载力验算-----------------------11 4 抗浮验算-------------------------------------10 5 纵向接缝验算--------------------------------12 5.1 接缝强度计算------------------------------12 5.2 接缝开验算------------------------------14 6 裂缝开验算------------------------------15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重点

一、城市道路与交通基本知识 1、城市综合交通的含义 “大交通”是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它涵盖了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和管道交通五大方式。 “小交通”只是指道路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依附于道路网络,是反映城市格局、面貌和活力的窗口。 2、城市交通系统的要素 (1)人和物的流动(交通需求) 人流、物流,包括无形的流动,是城市活动的体现。 (2)交通设施(交通) 运载工具(包含汽车、火车、船舶等),运路(道路或轨道等),站场(terminal、车站、停车场等)。 (3)经营管理系统(联系需求与供给) 组织交通供给服务、经营管理交通设施和运营系统的系统。 (4)交通空间 是发生交通服务行为的空间,包含交通设施周围的空间、道路空间、交通站场空间。 3、城市交通的基本因素——用地、人、车、路 (1)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 确定不同性质的城市用地产生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称为交通生成指标,不同性质的用地应该有相应的交通生成指标。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等。 (2)人:出行目的:包括上下班出行(含上学放行)、生活出行(购物、游憩、社交)、公务出行三大类。 出行方式:出行方式的选择:时间、线路、价格、目的等——成本 平均出行距离:居民平均每次出行的距离。也可用平均出行时间和最大出行时间来表示。 与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用地布局、人口分布、出行方式有关。 日平均出行次数: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 (3)车:机动车和自行车是构成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对机动车或自行车都需研究以下因素:车辆(可折算成标准车)的保有量、出行率、空驶率、平均出行距离(平均运距);车流速度、密度、流量。 机动车可以归纳为几种“设计车辆”,以便根据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载重量、运行特性等特征作为道路设计的依据。 a 小型汽车:包括小汽车、三轮摩托车、轻型越野车和2.5吨以下的客货运汽车。 b 普通汽车:包括单节式公共汽车、无轨电车与载重汽车。

城市交通设计课程设计

《城市交通设计》课程设计———新建城市道路及交叉口设计 姓名: 专业班级:交通二班 学号:090240000 指导教师:朱卫华

一、设计题目 ——新建城市道路及交叉口设计 二、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基于城市及交通规划的理念,运用交通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以交通安全、通畅、效率、便利及其与环境协和为目的,以交通系统的“资源”为约束条件,对现有和未来建设的交通系统及其设施加以优化设计,寻求改善交通的最佳方案。是《城市交通设计》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之一。通过该设计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从交通设计的角度出发对路段及交叉口应用渠化、管理等综合手段,以达到城市交通的安全、通畅与高效等目的。 三、设计原则 道路横断面设计应在城市规划的红线宽度范围内进行,横断面设计应近远期结合,使近期工程成为远期工程的组成部分,路面宽度及标高等应留有发展余地。 四、设计内容 1.基础资料整理 1.1道路基本条件 道路几何条件

交叉口几何条件 2.路段交通设计 ⑴道路横断面设计 ⑵路边停车设计; ⑶出租车临时停靠点设计; ⑷与公共汽车交通相关的交通设计。 2.1道路断面形式 我国城市道路按等级分为五级: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及生活区道路 我国各级城市道路的功能定位

2.11各种道路断面形式的特点和适用情况

2.位置选择的原则: (1)在交通性干道、需要整宽都用于通车的道路上,应禁止路边存车。 (2)在住宅区、办公中心、商业区等,需要大量存车地区,尽可能提供路边存车空间。 (3)在市中心区,除尽可能在路边划出允许存车的地点外,尚必须在存车时间上加以严格限制,以提高这些存车地点的存车周转率。 (4)在两交叉口距离较近的情况下,设置路边停车的车位要保证不影响交叉口排队。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

班级序号: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 姓名: 班级: 学号:

目录 1.总体说明 (1) 1.1钱江新城核心区基本情况 (1) 1.2地下空间规划的指导思想 (2) 1.3地下空间规划的总体构思 (2) 1.4地下空间开发模式 (3) 2. 地下交通规划 (3) 2.1地下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 (3) 2.2地下铁路规划 (4) 2.3地下公路交通 (10) 2.4地下停车系统 (12) 2.5地下步行系统 (13) 3.主要节点规划 (14) 3.1市民广场地下空间规划 (14) 3.2地下商业街规划 (24) 4.地下市政设施规划 (29) 4.1地下市政设施规划原则 (29) 4.2共同沟规划 (29) 4.3共同沟的布置 (31) 4. 4雨水收集系统规划 (36) 4.5地下变电站和煤气站规划 (37) 5.地下防空防灾系统规划 (37) 5.1防空体系规划 (37) 5.2城市灾害预防 (39) 6.环境规划 (40) 6.1人文环境规划 (40)

6.2生态环境规划 (41) 7.参考文献 (43) 8.图 (44)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 ——钱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规划设计1.总体说明: 1.1钱江新城核心区基本情况: 杭州钱江新城核心区(杭州CBD)位于市城区的东南部,钱塘江北岸,距离西湖风景区约4.5公里,距萧山国际机场约18公里。所辖范围为:东临钱塘江,南靠复兴地区,西依秋涛路,北至钱塘江二桥、艮山西路,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它将平行于钱塘江的富春江路作为核心区商务发展轴,将是钱江新城最长、最繁华的景观道路;新城核心区以市民中心为核心,向江形成中轴线,两侧将建设杭州大剧院等标志性建筑。新城规划具有低密度、高容积率和高绿化率的特点,将集中杭州的现代化建筑群,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 杭州钱江新城的大部分地区位于老海塘——钱江路和航海路以外,曾是杭州的城郊结合过渡地带,因此现状主要以居住用地、村镇用地和村办工业、仓储用地为主;沿江地区大部分为水塘和农田,且地势低洼,平均地面标高在7米左右。核心区块即中央商务区占地面积3.29平方公里, 可建建筑面积约为650万平方米,包括八个功能区,即行政办公区、金融办公区、商务办公区、商贸会展区、文化休闲区、商业娱乐综合区、办公园区和滨江休闲游游憩区。 规划区域四周围合道路除庆春东路延伸段未形成外,其余已基本按照规划红线要求建设,现状道路主要有快速路秋涛路,主干道庆春东路(西段)、清江路、钱江路、之江路和灵江路,新安江路和富春江路也在建设之中,钱江新城核心区的道路骨架已基本形成。过江通道:现状西兴大桥和规划庆春东路过江大桥(或隧道)。市政基础设施主要有220KV城南变电站及其高压走廊、杭州煤气储配站用地,它们对城市景观特别是城市新中心视觉景观产生了不利影响。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概论汇总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概论 第三章城市常规地面公共交通 常规公交系统的结构和车辆 公交线路 站点、枢纽和场站 公交线网 公交运营调度和管理 3.1常规公交系统的结构组成 3.1.1常规地面公共交通的组成 1)常规公共交通系统定义 与其它车辆公用道路空间的汽车和无轨电车线路。通常有固定的停靠站、行驶线路、时刻表、票价。 2)常规公共交通的系统组成 车辆、线路、站点设施 包括专用的停车场、维修厂、调度管理中心 (1)车辆 汽车和无轨电车,以运营车辆为主,配备维修车辆 传统的有轨电车 (2)场站 客流服务——中途站、首末站、换乘枢纽

车辆服务——停车场、保养场、修理厂 (3)线路与网络 一组车辆按确定的路线、时刻表行驶,收取固定票价,停靠规定车站,形成公共交通线路。若干条线路形成网络。 交通线路有固定的线路和站点名称。 (4)其他设施 电车的配电站; 多条线路公用的调度站、调度指挥中心; 通讯与监控系统 3.1.2公共汽车的性能 电车、铰接车、双层公共汽车、单机大巴、中巴等 1)车辆类型 (1)小巴士Minibus (2)中巴 规定为17-30座,不允许站立。 (3)标准单层巴士 最普遍,车长10-11米,额定载客80人左右; 逐渐向空调、低地板发展。 (4)双层巴士 (5)铰接巴士 (6)电车 2)能源结构和能耗

典型单层和双层大巴的100公里油耗约30-35升 与运营车速有关,并且与停站间距密切相关。 除了电车,公共汽车中柴油车的比例越来越高。 3)噪声水平与排放 欧洲:噪声水平要求控制在80-85dba 欧I标准,1993.10新车标准,颗粒物排放小于0.36克/KWh 欧II标准,1996.10新车标准,颗粒物排放小于0.15克/KWh 控制CO,NOX等指标 新型清洁燃料公共汽车有以下几种类型: 液化石油气LPG 液化天然气LNG 压缩天然气CNG 汽油与电双燃料车 4)结构强度 要求有更好的结构强度设计以保证安全性。 5)乘客安全性 考虑老人、车辆意外,考虑上下车和车内行走。 最大车速100公里汽油与电双燃料车 通过闭路电视,司机可以监视后门上下客情况 6)行动不便者——无障碍设计 上下车踏步的升降装置——便于轮椅使用者乘车; 专门为行动不便者服务的公交网络,设计专门的车辆、通过电话实行

城市轨道交通课程设计报告(很齐全,很完整的课程设计)

轨道交通课程设计报告 指导老师:江苏大学武晓辉老师 一、项目背景及镇江市轨道交通建设必要性 镇江市位于北纬31°37′~32°19′,东经118°58′~119°58′,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东端,江苏省的西南部,北临长江,与扬州市、泰州市隔江相望;东、南与常州市相接;西邻南京市。镇江市域总面积3847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定位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重要的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2005年,镇江城市总体规划进入实施阶段,城市空间布局将极大突破现有形态,“扩充两翼、向南延伸”成为城市新的发展方向。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镇江跨入特大城市行列,城市空间的拓展对城市交通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镇江市为江苏省辖地级市,现辖京口、润州、丹徒三区,代管句容、丹阳、扬中三市。另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镇江新区行使市辖区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镇江全市总面积3848平方公里,人口311万人,市区户籍人口103.3万人市,市区常住人口122.37万人,人民政府驻润州区南徐大道68号。 内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2005年,镇江城市总体规划进入实施阶段,城市空间布局将极大突破现有形态,“扩充两翼、向南延伸”成

为城市新的发展方向。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镇江跨入特大城市行列,城市空间的拓展对城市交通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轨道交通是未来城市规划的必然结果。 城市化发展水平规划: 近期(2000-2010):城市化水平达到:55% 城镇人口162万 中期(2010-2020):城市化水平达到:60% 城镇人口184万 远期(2020-2050):城市化水平达到:70% 城镇人口231万城市等级规模规划: 中期:形成1个大城市,1个中等城市,2个小城市和38个小城镇的等级结构。 远期:形成1个特大城市,2个中等城市,1个小城市和27个小城镇的等级结构。 镇江位于南京都市圈核心层,是一座新兴工业城。镇江拥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6个省级开发区、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镇江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江苏省中等偏上水平。201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927.09亿元,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5.5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258元,增长18.1%,;人均GDP73947元,居江苏省第5名。“三次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29.06亿元、1549.4亿元、1248.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12.5%和12.3%。

西南交通大学地下工程课程设计

地铁车站主体结构设计(地下矩形框架结构) 西南交通大学地下工程系

目录 第一章课程设计任务概述 (1) 1.1 课程设计目的 (1) 1.2 设计规范及参考书 (1) 1.3 课程设计方案 (1) 1.3.1 方案概述 (1) 1.3.2 主要材料 (4) 1.4 课程设计基本流程 (5) 第二章平面结构计算简图及荷载计算 (6) 第三章结构内力计算 (9) 第四章结构(墙、板、柱)配筋计算 (12)

第一章 课程设计任务概述 1.1 课程设计目的 初步掌握地铁车站主体结构设计的基本流程;通过课程设计学习,熟悉地下工程“荷载—结构”法的有限元计算过程;掌握平面简化模型的计算简图、荷载分类及荷载的组合方式、弹性反力及其如何在计算中体现;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有限元建模、划分单元、施加约束、施加荷载的方法;掌握地下矩形框架结构的内力分布特点,并根据结构内力完成配筋工作。为毕业设计及今后的实际工作做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 1.2 设计规范及参考书 1、《地铁设计规范》 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4、《地下铁道》(高波主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5、《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材 6、计算软件基本使用教程相关的参考书(推荐用ANSYS ) 1.3 课程设计方案 1.3.1 方案概述 某地铁车站采用明挖法施工,结构为矩形框架结构,结构尺寸参数详见表1-1。车站埋深3m ,地下水位距地面3m ,中柱截面的横向(即垂直于车站纵向)尺寸固定为0.8m (如图1-1标注),纵向柱间距8m 。为简化计算,围岩为均一土体,土体参数详见表1-2,采用水土分算。路面荷载为2/20m kN ,钢筋混凝土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规范标准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规范 第一章司乘人员服务标准规范 第一节司乘人员服务规范 l 服务规范就是服务的主体(服务性企业或单位)对服务的客体(服务对象)所提供服务质量的内在标准和外在表现形式,是根据服务对象的基本要求制定的,是服务质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公共交通的服务规范是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将乘客的各种需求进行整理和归纳,以成文的形式确定下来,将服务质量具体化、标准化、程序化,便于操作。 公共交通的服务规范主要是对公交乘务人员的服务程序、服务方法、服务语言等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 一、首站发车前 I 1、司乘人员必须按规定时间向调度员报到。 2、按规定佩戴胸卡,领取并核对车票及清洁工具、电脑报站机,签注私款,签票,签路单。 3、提前检查服务设施的完好,搞好车辆卫生,按标准提前进站,车等乘客。 4、报清行车方向,下车迎乘客,售清底票。 5、乘务员在运营中做到站立服务。不得坐乘客座位。 二、坚持三报 l、司机正确使用电脑报站机(使用报话器)。乘务员

必须口报,报站清楚、齐全。 2、报路别、行车方向。 标准:XXX路.开往XXX,请先下后上。 3、预报站。 标准:下一站XXX,请您准备下车。 4、报到达站。 标准:XXX站到了,请您下车。 三、主动售票 l、首站售清底票 标准:乘务员要走下售票台到乘客身边售幕,两名乘务员的车组,两名乘务员同时向车中间绞接盘售票。直至二人会合。 2、中途积极宣传 标准:每站起步后向车内宣传“没有票的乘客请买票”。 3、主动问票 标准:根据上车乘客的人数或特点.有针对性地问票。 4、人多立席售票 标准:车辆满载五成以上时,应站立售票。 5、按规定收取包裹单 标准:在车辆满载允许的情况下,走下售票台,流动售票。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 城市公共交通最短线路

数据结构与算法 课程设计 一、问题描述及设计目的 城市公共交通最短线路,利用邻接矩阵来构建交通节点,邻接矩阵的行列编号即为交通中的节点,有行列决定的数据即为权值 基本的输入信息和条件: 1. 输入总的节点个数,即为交通中的站点数目 本程序中,站点的数目最大值为100。 2. 输入存在的通路,即为弧两个站点之间是联通的 弧的数目是有限制的,数目小于站点数目[n*(n-1)]/2 3. 输入存在通路的两点,即为两站点 站点编号要小于站点总数目

二、应具备的功能 1. 确定起点的最短路径问题,即已知起始结点,求最短路径的问题。 2. 确定终点的最短路径问题,与确定起点的问题相反,该问题是已知终结结点,求最短路径的问题。在无向图中该问题与确定起点的问题完全等同,在有向图中该问题等同于把所有路径方向反转的确定起点的问题。 3. 确定起点终点的最短路径问题,即已知起点和终点,求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三、设计思想、主要算法的实现、基本操作、子程序调用关系 1.Dijkstra算法的基本思想 按路径长度递增顺序求最短路径算法。 2.Dijkstra 算法的基本步骤 设V0是起始源点,S是已求得最短路径的终点集合。 V-S = 未确定最短路径的顶点的集合,初始时S={V0},长度最短的路径是边数为1且权值最小的路径。 下一条长度最短的路径: ①V i V - S ,先求出V0到V i中间只经S 中顶点的最短路径;

②上述路径中长度最小者即为下一条长度最短的路径; ②将所求最短路径的终点加入S 中; 重复直到求出所有终点的最短路径。 3.存储结构设计 本系统采用图结构类型(mgraph)存储抽象交通图的信息。其中:各站点间的邻接关系用图的邻接矩阵类型存储;图的顶点个数及边的个数由分量n、e表示,它们是整型数据。 数据结构如下: typedef struct { int no; //顶点编号 InfoType info; //顶点其他信息,这里用于存放边的权值 } VertexType; //顶点类型 typedef struct //图的定义 { int edges[MAXV][MAXV]; //邻接矩阵 int n,e; //顶点数,弧数 VertexType vexs[MAXV]; //存放顶点信息 } MGraph; //图的邻接矩阵类型 查询站点间的最短路程距离和路径

地下工程课程设计

土木建筑学院 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地下工程 设计题目:新河煤矿-760m暗斜井碎胀软岩支护设计专业(方向):土木工程(岩土工程)班级:06 设计人:王文远 指导教师:乔卫国 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09年07 月17 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专业(方向):岩土工程班级:土木06-1 学生姓名:王文远学号:200601020326 一、课程设计题目:新河煤矿-760m暗斜井碎胀软岩支护设计 二、原始资料: 1、新河煤矿-760m暗斜井工程概况 2、地质条件 3、巷道破坏状况 三、设计应解决下列主要问题: 1、巷道破坏机理分析 2、支护方案选择 3、支护参数设计 四、设计图纸: 1、巷道支护设计断面图 五、命题发出日期:09.7.6 设计应完成日期:09.7.17 设计指导人(签章): 系主任(签章): 日期:年月日

指导教师对课程设计评语 指导教师(签章): 系主任(签章): 日期:年月日

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一) 1 原始条件 1.1 暗斜井工程概况 新河煤矿-760水平暗斜井是由济南煤矿设计院设计。其中回风暗斜井全长851.83m,倾角250;轨道暗斜井全长960m,倾角220;胶带暗斜井全长996m,倾角210;-760m水平三条暗斜井设计断面均为直墙半圆拱形,支护方式为锚带网,其中锚杆直径为18mm、长为2m的等强金属螺纹钢锚杆,锚杆间排距为800mm×800mm,金属网为直径4.5mm、网孔100mm×100mm的冷拔丝焊结而成。 新河矿暗斜井断面图 三条暗斜井均于2005年2月16日前后破土动工,现已掘进300m左右。其中回风和轨道暗斜井破坏最为严重,后经修复之后,目前仍处于不稳定状态。 1.2 地质条件 -760m水平三条暗斜井均位于坡刘庄保护煤柱内,其中向北邻近一采区,向东北邻近工业广场保护煤柱,当三条暗斜井即回风暗斜井、轨道暗斜井及胶带暗斜分别到达大约-430、-456和-512水平时,将穿越嘉祥支三大断层,该断层倾角300,落差在120m~600m之间,预计断层附近断裂构造将较为发育,也有可能伴生其它构造,另外,由于对嘉祥支三大断层勘探资料较少,对断层的赋水性、导水性、断层带的宽度、充填状况、胶结程度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查明,或者当工程快接近该断层时,用打超前钻孔的办法详细查明断层的赋存状况,以便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前作好准备。 总之,-760m水平三条暗斜井将绝大部分在3煤顶板岩层中掘进,预计到达-750m 水平左右时可能穿过3煤并进入底板岩层中。 1.3围岩状况分析

(完整版)城市公共交通练习题(答案).doc

城市公共交通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公交车辆调度形式的类型,按照工作时间的长短,一般可以分为正班车车和加班车车,对于晚上运营的车辆有时也称为夜班车车。区间车是指车辆仅行驶在线路上某一客流量的高路段或高区间的一种辅助形式。 2、在现场调度时,车辆运行中因受交通阻塞等原因影响,到站局部线路或全线不能正常运行 时,一般可以采用绕道行驶、分段行驶、缩短行驶等方法来满足乘客需要;而当线路运营车辆有富余运力时,为了方便乘客支援运力不足的线路, 可以采用跨线行驶的方法。 3、城市公共汽(电)车的行车时刻表有车辆行车时刻表、车站行车时刻表和线路行车时刻表三种。 4、在现场调度时 , 由于突然情况打乱正常的行车秩时, 若要求恢复车辆的行车秩序, 则可以采取 的方法有调整车序、拉长发车、放站发车、区间掉头、提前发车、填补车次。 5、在城市公交客流高峰时段,为了加快车辆周转,车辆在始末站停站时间,不应大于当时行 车间隔的2~3 倍(范围值)。 6、公交客流调查的方法有:问询法、观测法、填表发、凭证法和机票发等。根据观测地点不同,观测调查可以分为高断面观察法、随车观测法和驻站观测法。 7、在制订行车作业计划是,满载率定额在高峰时段一般取值为0.8~1.1 (范围值),平峰期一般取值为0.5~0.6 (范围值)。 8、在制定行车作业计划时,满载率定额在高峰期一般取值为0.8~1.1 (范围值),平峰期一般取值为0.5~0.6 (范围值)。 9、编制城市公共交通的行车作业计划是,行车人员用餐时间的安排方法有:增加劳动力的方法、增加车辆来代替用餐停驶的车辆、既不增加车辆也不增加劳 动力,用拉大行车间隔的方法来挤出用餐时间。 10 、三级调度机构的三个层次分别是公司总调度室、车场调度室、车队调度组。 二、选择题 1、在选择车辆调度形式的时,若采用区间车调度形式,则需要满足条件——路段客流差大于 等于(B)倍的计划车载客定额; A .2 B 。 2~4C。 1.2~1.5D。 1.5 2、以下调度形式是基本的调度形式,而不是辅助调度形式的是(A) A.全程车 B. 区间车 C. 大站车 D. 定点定班车 3、以下对于行车计划的说法是错误的是(C); A.行车计划是进行车辆运营调度的主要依据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总结 交通:广义: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通常含义: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的。城市道路系统是为城市运输系统完成交通行为而服务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则是城市交通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保证。 城市交通规划的任务1、根据城市性质、用地功能分区与布局、工作与居住地点的分布,分析在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客运量与货运量,车辆出行次数和流向;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行在用地分区之间的分配。2、根据国民经济水平、城市规模、用地布局,分析城市交通特点、研究和选择城市运输和交通方式,及所占比例3、配合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初步方案或旧城道路系统改造规划方案,提出城市货运与客运交通的流量、流向分布图,为修正道路系统提供依据 城市道路的特点:1功能多样,组成复杂2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3道路交叉口多4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5景观艺术要求高6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7政策性强

城市道路的运输特点:1机动灵活性大2普及面广适应性强3速度快,造假低4运量大 缓解我国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的基本途径:1必须认识交通的社会地位2必须要有适当的城市交通投资3解决城市交通的堵塞,必须要有科学理论4城市总量消减5交通流量均分6交通连续7交通分离 人行道设计:a:适用于人行道宽度不足反种植单行行道树,尤其适用于两边商店多,公共文化机构多的主干道上,是目前最常见的形式。b:适用于过街行人量大,行车密度高的路段,行人与车行道之间设绿化带在人行横道处设断口,这种形式有利于行人安全,有利于交通组织,车轮溅起的污泥和扬起的尘土对行人影响较小。C:适用于支路或住宅区道路上,布置有两条绿带,一条是花卉丛绿带,布置在建筑物前,另一条是行道树,沿路缘石布置须沿屋檐墙角散水地带,筑砌护坡,以免积水影响房基的稳定。d:在人行道上布置两条绿化带靠近建筑的一条供就近行人或进出商店的人使用;另一条供过路行人使用,避免相互干扰,适用于城市中心地区商业文化设施比较集中的街道上。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的目的在于充分实现道路的功能价值,并使道路交通运输更加有序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国标的分类:1.快速路 2.主干路 3.次干 路 4.支路按道路功能的分类:1交通性道路(交通性主干路,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课程设计报告很齐全很完整的课程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课程设计报告很齐全很完整的课程设计

轨道交通课程设计报告 指导老师:江苏大学武晓辉老师 一、项目背景及镇江市轨道交通建设必要性 镇江市位于北纬31°37′~32°19′,东经118°58′~119°58′,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东端,江苏省的西南部,北临长江,与扬州市、泰州市隔江相望;东、南与常州市相接;西邻南京市。镇江市域总面积3847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定位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重要的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镇江城市总体规划进入实施阶段,城市空间布局将极大突破现有形态,“扩充两翼、向南延伸”成为城市新的发展方向。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镇江跨入特大城市行列,城市空间的拓展对城市交通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镇江市为江苏省辖地级市,现辖京口、润州、丹徒三区,代管句容、丹阳、扬中三市。另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镇江新区行使市辖区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镇江全市总面积3848平方公里,人口311万人, 市区户籍人口103.3万人市, 市区常住人口122.37万人,人民政府驻润州区南徐大道68号。

内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镇江城市总体规划进入实施阶段,城市空间布局将极大突破现有形态,“扩充两翼、向南延伸”成为城市新的发展方向。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镇江跨入特大城市行列,城市空间的拓展对城市交通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轨道交通是未来城市规划的必然结果。 城市化发展水平规划: 近期( - ):城市化水平达到:55% 城镇人口162万 中期( -2020):城市化水平达到:60% 城镇人口184万 远期(2020-2050):城市化水平达到:70% 城镇人口231万 城市等级规模规划: 中期:形成1个大城市,1个中等城市,2个小城市和38个小城镇的等级结构。 远期:形成1个特大城市,2个中等城市,1个小城市和27个小城镇的等级结构。 镇江位于南京都市圈核心层,是一座新兴工业城。镇江拥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6个省级开发区、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镇江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江苏省中等偏上水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927.09亿元,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5.5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258元,增长18.1%,;人均GDP73947元,居江苏省第5名。“三次产业”分

如何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综合服务水平 --以西安公共交通现状及未来展望为例

目录 目录 (1) 摘要 (2) 关键词 (2) 引言 (2) 研究概述 (2) 研究背景 (2) 研究现状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4) 研究内容 (4) 研究结论 (9) 研究展望 (9) 参考文献 (10)

如何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综合服务水平 ------以西安公共交通现状及未来展望为例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西安市公共交通的基本现状、常规公交的运营情况以及公交服务水平现状,并找出原因以及目前正在采取的措施,进而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给出合理的意见,从而为西安市公共交通的综合服务提出几点建议,让西安市公共交通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西安市市民及游客。 关键词:公共交通;可达性;智能调度;常规公交;地铁;乘车费用;公交线网一、引言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主体,被称为是城市肌体的“动脉”。随着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中的地位就越显得重要,而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现状。因此,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已成为我国各大中城市的首要选择。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包括轨道交通系统和公交车运营系统。它们各自有着各自的特色和属性:轨道交通系统舒适、方便、快捷、准点率高,但是线路相对较少,分布局限于主要干线,无法抵达所有地域;公交车系统灵活性高、费用低、线网覆盖率高,在各大城市已经按需求几乎配置到了城市的所有分区。另一方面,在我国,关于公共交通服务相关的理论、法规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政府在公共交通规划、管理和监督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和依据。所以,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势在必行。对于西安,由于地铁刚刚起步建设,轨道线网还没有建立起来,无法覆盖西安市所有交通小区,而公交车系统已经十分成熟了。从地面公交过渡到多种共公共交通共同作用的形式,这期间,关于公共交通服务方面一定要做到瞻前顾后,从而提高公共交通的安全性、高效性和便利性,使未来西安市的公共交通更好的为西安市做出贡献。 二、研究概述 1.研究背景 西安市是陕西省的省会,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枢纽中心。全市东西长204km,南北最宽116km,平均海拔450m。西安市现辖9区4县,总面积9983K ㎡,人口725万人(2006年)。2006年西安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450.02亿元,

城市道路交通与规划管理

前言 当前我国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城市中各种车辆迅速增长和出行量增大引起的交通需求量远远高于道路所能提供的交通供给量。交通管理工作不应只是忙于解决已经出现的各种交通问题,还应站在战略高度结合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超前研究交通管理对策,即制定交通管理规划,实现长效管理。本文分析了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必要性,提出了交通管理规划应涉及的内容、规划原则和过程,从交通工程的角度论述了交通管理规划内容之一的道路交通组织规划 为了使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管理规划。具体而言,应从城市结构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结构、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充分利用三个层次,从供给和需求量方面解决问题。因此,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城市总体规划中重要的环节,制定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也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国城市整体管理与文明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全国城市“畅通工程”实施和检查评估中要求各被检查城市必须进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其主要评价内容包括道路交通流特性调查、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交通需求分析计算、交通管理方案分析评价、通过专家论证及政府发布实施等。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根据城市的规模、经济发展、交通现状以及整个城市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依据交通工程、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特别是城市交通组织管理、交通管理科技发展和政策发展等方面提出的发展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交通管理的要求,确保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有效性、合理性。因此,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制定应获得城市建设部门、城市规划部门的支持和协助。 城市道路交通与规划管理 摘要: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分析介绍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现状,阐述了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内容、层次及过程,论述了交通需求预测的分析方法及其相应交通需求模型在交通管理规划中的应用。为了保证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管理规划。具体而言,应从城市结构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结构、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充分利用三个层次,从供给和需求

地下工程课程设计

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课程设计 学号021******* 班级土木11-9班 姓名龙媒居士 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

目录 第一部分基坑围护结构设计 (1) 1 工程概况 (1) 1 .1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 (1) 1.2工程周围环境 (4) 1.3周围社会交通 (4) 2 设计依据和设计标准 (5) 2.1有关的工程设计依据 (5) 2.2主要设计规范和标准 (5) 2.3基坑工程等级及变形控制标准 (6) 3 基坑围护方案设计 (7) 3.1围护结构类型 (7) 3.2基坑围护结构方案选择 (10) 4 基坑支撑方案设计 (10) 4.1支撑结构类型 (10) 4.2支撑体系的布置形式 (11) 4.3支撑体系的方案比较和合理选定 (12) 5 计算书 (14) 5.1标准段地下连续墙计算 (14) 5.2水土压力计算 (15) 5.2.1主动土压力计算(依据教材) (15) 5.3地连墙的入土深度确定 (23)

5.4支撑内力计算 (25) 5.5 地连墙及支撑系统截面设计 (27) 5.6基坑稳定性验算 (29) 5.6.1基坑底部土体的抗隆起稳定性 (29) 5.6.2抗渗流验算 (30) 5.6.3围护墙的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32) 第二部分地下连续墙施工组织设计 (32) 1编制主要施工流程及必要施工措施 (32) 参考文献 (37)

第一部分基坑围护结构设计 1 工程概况 1 .1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 经勘探揭示,拟建场地为古河道沉积区与正常沉积区接触带。在勘探深度范围内,自上而下可分为八个大层,9亚层及5个夹层。其中①层为近代人工堆填,②~⑤层为第四纪全新世Q4沉积层,⑥~⑧层为第四纪上更新世Q3沉积层。土层情况详见下表1-1: 表1-1 地基土构成与特征一览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