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对联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包括了对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写近义词和反义词、修改病句等内容。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对联的特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对语文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对联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在对联的创作和运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对联的技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对联的特点,学会创作对联,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对联的特点、创作方法和运用。

2.教学难点:对联的创作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联的创作方法。

3.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对联实例,用于分析和讲解。

3.课堂练习:设计一些对联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引导学生了解对联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对联实例,让学生初步感受对联的美,引导学生关注对联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对联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尝试创作对联。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对联的创作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对联的特点和创作方法。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对联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对联

走进对联世界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地位和分类2、探究对联的一般特点。

3、简单尝试对对子和贴春联。

4、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4教学过程:一、导入。

对联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在国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对联、认识对联,学习对联。

(课件出示)二、认识对联(一)对联的含义(什么是对联?)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对联里有思想、有情趣、有艺术。

欣赏对联有益于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

(二)对联分类角度、方法不同,类别也就不同。

如果按照应用范围来划分,可以将对联分为以下十类:春联(含节日联)、门联(含行业联)、喜联、寿联、挽联、交际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含题画)联、杂联。

(三)对联特点(1)探讨对联字数上的特点。

从我们所列出的对联上看,对联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在字数上应该有什么特点?【课件展示:字数相等】(2)探讨对联节奏上的特点。

【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为例】①请生给用“/”给此副对联划分节奏,并试读。

问:你发现上下联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课件展示:节奏相同】②试看另一副“东西南北八方吉庆,春夏秋冬四季平安”是否也如此。

(3)探讨对联音调上的特点。

【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为例】谈到对联的音调,就必须了解一个词----平仄。

有同学知道“平仄”的含义吗?由于语言也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因此古代的平仄跟我们现代的平仄有些差别,作为不是对联专家的我们,只要了解现代的平仄就行了。

我们的普通话有四个声调,第一、二声就属于平声,第三、四声属于仄声。

就这幅对联,请同学来标出每个字的音调。

是平声的字,请在其下画个“○”,是仄声的字,请在其下画个“△”。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提示注意每节的最后一个字。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对联与古代诗词歌赋有着深厚的 渊源,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体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和韵律
美。
形式与内容的异同
对联与诗词歌赋在形式上有所不 同,但在内容上都注重意境的营 造和情感的表达。对联言简意赅
,诗词歌赋则更加细腻丰富。
互相影响与借鉴
对联与诗词歌赋在发展过程中互 相影响、互相借鉴,共同丰富了
中华文化的内涵。
艺术形式。
发展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 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
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的分类与内容
分类
按用途分类,可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 业联、交际联和谐趣联等;按字数分类,可分为短联和长联 ;按对仗分类,可分为工对、宽对、流水对、正对、反对和 串对等。
《对联》教案
汇报人:任老师
2023-12-25
CONTENTS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对联基础知识 • 对联赏析与创作 • 对联与传统文化 • 对联实践活动 • 课程总结与反思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对联的定义与特点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一种独特艺术形式,由上 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对 称、意义相关的诗句组成 。

创作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实践,从选 题、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指导 学生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能 力和创新思维。
技巧点拨
针对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和困难,进行及时的技巧点拨和指 导,帮助学生掌握对联创作的要领 和方法。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作品展示教师点评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让学生将自 己的作品呈现出来,供其他同学欣赏 和学习。

拟写对联专题复习教案

拟写对联专题复习教案

拟写对联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理解对联的特点和结构。

2. 培养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对联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基本概念:对联的起源、对联的组成部分。

2. 对联的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结构相同。

3. 对联的分类:春联、挽联、寿联、行业联等。

4. 拟写对联的方法:选材、构思、对仗、平仄、修改。

5. 拟写对联的注意事项:避免生僻字、注意语境、保持简洁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对联的基本知识、拟写对联的方法。

难点:拟写出富有创意、对仗工整、内容相关的对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则有趣的对联故事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对联的特点。

2. 新课导入:讲解对联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3. 实例分析:分析经典对联,讲解拟写对联的方法和技巧。

4. 练习拟写:学生分组练习拟写对联,教师巡回指导。

5. 成果展示:学生展示拟写的对联,互相评价、交流。

6. 总结提升:总结拟写对联的注意事项,强调对联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对联的基本知识,掌握拟写对联的方法。

2. 拟写一副春联,要求对仗工整、内容相关、富有创意。

3. 收集有关对联的资料,了解对联在传统文化中的运用。

4. 下一节课分享自己的春联作品,交流学习心得。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经典对联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对联的特点和拟写方法。

2.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拟写对联,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讨论交流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借鉴,提高学习效果。

4. 启发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对联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经典对联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示范。

2. 准备对联素材,方便学生练习拟写。

3. 准备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和讲解。

4. 准备评价表格,用于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

小学生对联活动课教案

小学生对联活动课教案

小学生对联活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如对联的起源、特点和分类。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训练学生对对联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对联的基本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3. 对联的分类:春联、寿联、挽联、书画联、自拟联等。

4. 如何创作对联:选材、构思、对仗、平仄、炼字等。

5. 欣赏和分析经典对联案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对联,让学生感受对联的魅力。

3. 实践训练法:让学生动手创作对联,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联创作心得,互相学习。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介绍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经典案例。

2. 对联素材:提供一些对联素材,方便学生创作。

3. 书写工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4. 评分标准:制定对联创作的评分标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分类,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

3. 欣赏:分析经典对联案例,让学生感受对联的艺术魅力。

4. 实践:分组让学生动手创作对联,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每组选出一副最佳作品进行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6. 总结: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布置课后作业(创作一副对联)。

7. 作业反馈:下一次课程开始时,展示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讲解。

六、教学目标:1. 深化学生对对联知识的理解,掌握对联的基本创作技巧。

2. 培养学生独立创作对联的能力,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七、教学内容:1. 对联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2. 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创作富有表现力的对联。

3. 对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节日庆典、喜事庆祝、悼念等。

4. 欣赏古今名联,学习对联的艺术价值。

八、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对联,讲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语文对联的教学设计方案

语文对联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对联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2)掌握对联的平仄、对仗、韵脚等基本特点;(3)学会欣赏和创作简单的对联。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2)通过欣赏和分析经典对联,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实践操作,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平仄、对仗、韵脚等基本特点;3. 经典对联欣赏;4. 对联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对联相关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对联吗?请简单介绍一下。

2. 讲授新课- 讲解对联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 讲解对联的平仄、对仗、韵脚等基本特点;- 举例说明,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对联的特点。

3. 经典对联欣赏- 展示经典对联,引导学生欣赏;- 分析经典对联的平仄、对仗、韵脚等特点;-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对联,并说明理由。

4. 对联创作- 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对联;- 指导学生注意平仄、对仗、韵脚等要素;- 展示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和修改。

5. 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对联的特点和创作方法;-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创作对联;-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创作一副对联。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创作能力;3.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对联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对联知识;4. 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提高对对联的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特点3. 对联的分类4.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5. 名联鉴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分类2.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3. 名联的鉴赏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名联,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对联。

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编写对联,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对联》及相关资料2.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3. 对联样品:展示不同类型、风格的对联4. 练习对联的材料:纸张、笔墨等章节一: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教学内容】1. 讲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介绍对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教学活动】1. 讲授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展示不期的对联样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对联的发展变化。

【课堂练习】1. 让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对联故事或名联。

章节二:对联的基本特点【教学内容】2. 分析对联结构,如上联、下联和横批。

【教学活动】1. 讲授对联的基本特点及其重要性。

2. 分析典型对联,让学生理解对联结构的特点。

【课堂练习】1. 让学生练习分辨对联的基本特点,分析给定的对联。

章节三:对联的分类【教学内容】1. 讲解对联的分类,如春联、寿联、挽联等。

2. 分析不同类型对联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教学活动】1. 讲授对联的分类及其特点。

2. 展示不同类型对联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其应用场合。

【课堂练习】1. 让学生课后编写一组对联,可以是不同类型的对联。

章节四: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教学内容】1. 讲解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如选词、对仗、意境等。

对联专题复习教案.doc

对联专题复习教案.doc

“对联专题复习”教案江苏汤继宗教学目标:1、掌握对联相关知识2、掌握对联制作的方法3、提高对联的制作的能力教学难点:提高对联的制作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对联考察的类型教学过程:一、对联定义楹联是对联的雅称,用以强调其文学性质。

对联是楹联的泛称,可以包括文字游戏。

在一般情况下两者可以通用。

对联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

也就是说,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联文是有意义的,或可以理解的;平仄要合律,对仗要工整;对联是独立存在的文本,不是其他文本的一部分。

凡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对联,否则就不是对联。

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只有在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

我们没有把上下联在意义上互相依存的要求(这是一般对联都应满足的要求)写入定义,只是为了承认“无情对”也是对联。

例如: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这副对联平仄合律,逐字相对,绝对工整,上下联分别成文,但是上下联在意义上毫不相干。

上联是一种酒名,即三星牌白兰地酒。

下联是江南五月阴雨连绵的天气,也是梅子熟了的季节。

据说是为了给“三星白兰地”做广告,故意出下联征对。

其效果之大,可想而知。

有些对联很难说是意义完整的句子。

例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这副隐字讽刺谜联,上联不成句子,下联不成句子,合起来也不成句子,但是上联有含义,下联有含义,合起来意义更明显(忘八/ 无耻)。

因此,我们只需要知道这副对联是七言句式,能理解字面和隐藏的含义就行,没有必要进行深入的语法分析。

楹联,与诗、词、曲、赋、骈文一样,属于古典文学范畴。

楹联的基本句式来自骈文和律诗。

用现代语法来分析楹联结构,是当前楹联教学的一大误区。

因为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不是语法结构,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两者是一致的。

楹联语法(或文法)与一般语法(或文法)并无多大差别,无庸多说。

下面谈到的“句”,是指诗词的“句式”,或古文的“句读”,不是现代语法中的“句子”。

二、对联的形式(一)楹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格式、体律逐渐完备,种类越来越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奇妙的对联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常识,学习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对联的有关知识,重点积累对仗、平仄知识。

3、尝试对对子,训练思维敏捷性,语言表达规性。

4、学会品味鉴赏名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重点积累对仗、平仄知识。

3、学会欣赏对联。

【教学难点】尝试拟写对联【教学方法】赏析法、联系法
一、导入新课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对联的奇妙世界。

二年级读读背背(写景对联)
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

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

四年级上册日积月累(对偶)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

日积月累(对联)
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

(颐和园月波楼)
树红树碧高低影,烟淡烟浓远近秋。

(青城山真武殿)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大明湖)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沧浪亭)
五年级下册2.日积月累(经典对联)
地满红花红满地,天连碧水碧连天。

(回文联)
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
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

(数字联)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叠字联)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顶针)
二、对联常识
1、什么是对联呢?“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

“上联”也叫“出句”,下联也称作“对句”。

2、哪些场合要用到对联?“过年”、“结婚”、“葬礼”、“祝寿”……
3、下列对联是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用到的?看来对联应用的围还挺广的。

辞旧岁再创千秋业;过新年更上一层楼(春节,过年)
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结婚)
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

(结婚)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祝寿!贺大寿)
理世上千丝万缕;创人间头顶事业大家能猜出它说的是哪一种职业、行业吗?(理发)
五湖生意如云集;四海财源似水来这个用在什么地方啊?(商店)拳打南山猛虎,脚踢蛟龙。

(擂台)
架上丹丸长生妙药,壶中日月不老仙龄(药店)
4、对联的特点基本要求: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容相关,结构相当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4、平仄相对,音调相谐
5、对联贴,仄起平收
对联要求一:字数要相等断句一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上下联字数要相等,就是上联有几个字,下联也要有几个字。

大家记下来,对联基本要求一,“上下联字数相等”,这个要很严格的,一般来说,违反这个规则就不成对联了。

对联要求二:容相关结构相当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
缘。

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

成佳偶——动宾结构结良缘——动宾结构
对联要求三:词性相同位置相同拳打南山猛虎;脚踢蛟
龙。

“拳”对“脚”,拳——名词;脚——名词。

“打”对“踢”,打——动词;踢——动词。

对联要求五:仄起平收书山有路勤为径平平仄仄平平仄)学海无涯苦作舟(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阴平、阳平仄:上声、去声(入声)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上联末句尾字用仄,下联末句尾字用平。

(5)对联的书写、贴:上下联竖行书写,从上到下。

贴时,面对大门,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三、对联欣赏
不少文人骚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示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佚闻趣事。

下面我们来欣赏对联的妙处:莲子心中苦梨儿腹中酸
该联相传为金圣叹(清初文学家、文学批评家)在刑场离别子女时所作。

联语表面意思是写莲心之苦、梨核之酸,实际上是以“莲”谐音“怜”和“连”,寓含“可怜”、“连累”之意;以“梨”谐音“离”,寓含“离别”之意,全联意为“怜子心中苦,离儿腹酸”。

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子刑场离别时的心情,这副生死诀别对,出神入化,字字珠玑,一语双关,对仗严谨,可谓出神入化,撼人心魄。

确为对偶精工、文辞优美的佳联。

(金圣叹因冒犯皇帝,受“抗粮哭庙”案牵连而被朝廷处以极刑。

行刑日,凄凉肃穆,方圆不大的一块阴森森空地,四周闪着刀光剑影,显得阴森恐怖。

胸藏秀气,笔走龙蛇,蔑视朝廷的一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披枷戴锁,岿然立于囚车之上。

刑场上,刽子手手执寒光闪闪的鬼头刀,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眼看行刑时刻将到,金圣叹的两个儿子梨儿、莲子(小名)望着即将永诀的慈父,更加悲切,泪如泉涌。

金圣叹虽心中难过,可他从容不迫,文思更加敏捷,为了安慰儿子,他泰然自若地说:“哭有何用,来,我出个对联你来对,”于是吟出了上联。

儿子跪在地上哭得气咽喉干、肝胆欲裂,哪有心思对对联。

他稍思索说:“起来吧,别哭了,我替你对下联。

”接着念出了下联。

旁听者无不为之动容,黯然神伤。

上联的“莲”与“怜”同音,意思是他看到儿子悲切恸哭之状深感可怜;下联的“梨”与“离”同音,意即自己即将离别儿子,心中感到酸楚难忍。

这副生死诀别对,出神入化,字字珠玑,一语双关,对仗严谨,可谓出神入化,撼人心魄。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

顾在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

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

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练习作业:1选选看:下面哪句可以构成“四面湖山归眼底”的下联?A、万紫千红总是春B、万家忧乐到心头
C、千锤万凿出深山
D、万户争传新乐府
2连连看:出示四副有关的对联,打乱顺序,让学生根据对联的特点进行连线,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客中客入画中画,楼外楼看山外山。

绕廓荷花三十里,拂城扬柳一千株。

大好湖山归管领,无边风月任平章。

3找找看:出示三副完全打乱的对联,由学生自由讨论、排列,并说明理由。

天地间大小舞台,古今来多少角色。

有声画谱描人物,无字文章写古今。

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