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盈的浮动(高中阅读)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课《“飞天”凌空》同步练习(含答案)

3《“飞天”凌空》同步练习基础锤炼1.阅读下面的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那位舞者脚步轻盈(),像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翩飞,煞是好看。
我坐在台下第一排,屏()息敛声,生怕我的呼吸声惊扰了她。
突然她脚尖轻轻一dēng(),向半空腾跃而起,我翘()首而看,不想错过任何细节。
伴随着观众zhèn()耳欲聋的掌声,我如梦初醒,这位舞者用她精湛的技艺,将我带入如梦似幻的情境中,她真是太厉害了。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她的身姿柔美轻盈,如同一片白云悠悠飘荡在天空中。
B.一架圆盘状的飞行器出现在空中,它顶部凸起,底部却是笔直的,呈45度角,然后掠过城市上空。
C.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不断传来,令人眼花缭乱,头晕目眩。
D.听了警察的解释,他如梦初醒,这才意识到自己上当了。
3.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否注重生活中的细节才是一个人文明的最真实表现。
(去掉“是否”)B.那种不顾生态环境,片面强调经济效益,无疑是杀鸡取卵,到头来只能得不偿失。
(在“经济效益”后加上“的做法”)C.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互换位置)D.疫情期间,群众防控意识和卫生习惯大幅增强,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把“增强”改为“提高”)4.下列有关新闻特写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闻特写常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
B.和消息一样,新闻特写也要求简要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
C.新闻特写在报道人物和事件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一定的虚构。
D.新闻特写和通讯一样,都可以运用多种文学手法,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
课内精读阅读《“飞天”凌空》,回答问题。
5.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2024年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Ⅱ押题1---第8、9题(教考结合)

2024年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Ⅱ押题1---第8、9题(教考结合)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恼【俄国】契诃夫暮色昏暗,大片的雪花在刚刚点亮的街灯上盘旋着,然后降落在屋顶、人的肩上和帽子上,积成软薄的一层。
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一身雪白。
他佝偻着身子,一动不动地坐在驾驶座上。
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
它的身子一动不动,而且瘦骨嶙峋,再加上它那如棍子般笔直的几条腿,近看起来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
它多半也是心事重重。
约纳和小马已经停在这里很久了。
“车夫,去维堡区!”约纳听见有人叫。
约纳打了个哆嗦,看见一个穿着军大衣的军人。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说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去维堡区!”为了表示愿意,约纳抖了抖缰绳,马背和自己的肩膀上滑落下大片的雪花……军人坐上雪橇。
车夫咂吧着嘴唇,像天鹅似的伸长了脖子,挥动着马鞭。
马也伸直了脖子,活动活动笔直的腿,迟疑不决地向前迈步……“鬼把你往哪带啊?往右赶!”“你根本不会赶车!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一个四轮马车夫破口大骂,另一个肩膀碰到马脸的行人也在恶狠狠地瞪着他。
约纳如坐针毡。
他摇动着缰绳,眼珠乱转,不知自己身在何方,也不知缘何在此。
“这些人都是混蛋!”军人打趣地说,“他们简直是故意撞你,好像串通好了似的!”约纳回头望了望客人,微微动了动嘴唇……可喉咙里除了沙哑的咝咝声外,并没说出一个字来。
“你想说什么?”军人问。
约纳撇嘴一笑,哑着嗓子说:“老爷,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怎么死的?”约纳转过身子朝着乘客说:“谁也不知道!也许…这是天意。
”“鬼东西!赶车吧,赶车吧……”乘客喊叫道。
车夫振作起来,使劲而熟练地挥动着鞭子。
好几次他回头看看客人,那军人闭着眼睛。
到维堡区后,乘客下了车,雪把他和马又涂成了白色。
时间一小时又一小时地过去了……人行道上响起相互谩骂的声音,三个年轻人走了过来。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20散文阅读2含解析新人教版

散文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落葵简媜①在最荒废的角落,也可能照见小小的美妙,那丛野落葵就是如此。
②人总是企求圆满,寻常人情如此,平凡的生活事物也专心营造,期盼在众物皆备的情境下,起先释放情感,使人与物相互交融而享有美妙。
③所以好花需配以好瓶,置于厅堂中最好的位置,又讲究地铺设娟秀的桌巾作为底衬,如此,才放心赏花。
这当然是人的本性,细心去实践一份美,但牵涉的细微环节有些非人能限制。
小处瓶花如此,扩及人情世故亦是如此,往往可得者非常不及三,美无法圆满地被实现,人也在缺憾中惊心度日了。
④或许行年渐晚,深知在劳碌的世间,能完整实践志向中的美,愈来愈不行得,触目所见多是无法拼凑完全的碎片。
再要苦苦怨忿世间不供应,徒然跟自己倒戈而已。
想开了,反而有一份随兴的心情,走到哪里,赏到哪里。
不问从何而来,不贪求更多,也不思索第一次相逢是否最终一次相别。
⑤遇见那丛野落葵就是如此。
⑥去夏台风季节,菜价翻了好几次筋斗。
我们确定自力救济,到那块六十多平米的荒地上找去年种的地瓜叶。
空地挨着屋舍,平常多余的花籽、树苗顺手乱种,长得最好的当然是五节芒、杂草。
还好,地瓜命硬,勉牵强强夺了一方土地,叶子又瘦又小,摘不到几回,手足无措了。
⑦后花园鱼池畔,搭着的一面网墙上,落葵任劳任怨爬出半壁江山,由于阳光不足,倒像一队老兵残将,仗还没打完,个个病恹恹地躺在路旁呻吟。
我端详了半天,该下山买菜认输呢,还是再撑几天尊严?落葵是民间常见的草药之一,据说有利肠胃亦能降火,抬眼一看,它又像背医箱行吟江湖的大夫,顺着墙根网壁爬,一路悬壶济世。
春日结紫珠果时,曾摘了一碗,捏破珠果,滤出紫液用来染素棉纸,倒也淡雅。
早知落葵的叶可食,平日太平盛世没机会吃它,不知味道如何?想必比王宝钏苦守寒窑摘食的马齿苋要好吧。
⑧果真香嫩滑口,也可能心理因素,愈是缺菜愈渴望食蔬,吃起来添了宝贵之感。
菜荒解除前,那棵落葵早秃了。
复原菠菜、小白菜、水蕹的日子后,间或食箸之际,还想起落葵的救命之恩,它的香嫩是真的滑入记忆了。
2.3《峨日朵雪峰之侧》(分层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原

2.3 峨日朵雪峰之侧分层练习1.下列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中“太阳”的象征意义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B.廉价的乐观主义C.荒谬时代下的“永恒真理”D.光明的未来2.“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的主语是()A.薄壁B.太阳C.石砾D.“我”3.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凝练,“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
B.落日跃入山海,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
视听结合,使落日景象更显壮观。
C.小心地探出前额,指关节揳入巨石罅隙,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血滴,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出登山者处境的艰难。
D.岩壁上没有雄鹰或雪豹,只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因而我攀在雪峰之侧,默享着这大自然的赐予,也有些失落。
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峨日朵雪峰之侧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1)“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此刻”和“仅”两个词语读起来特别有韵味。
你能从中读出哪些韵味呢(2)《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这只蜘蛛有何内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于谦的《石灰吟》托物言志,取的是“物象”;马致远《天净沙》借景抒情,取的是“景象”:北岛的《无题》借事明理,取的是“事象”。
这些单纯的事、物、景承担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就成了意象。
有的诗歌只取一个意象,有的取的是一组意象。
新课标新高考高中语文小练习(直接使用)(含答案解析)

新课标新高考高中语文小练习(直接使用)(含答案解析)高二语文小练习(五)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画晴张晓风落了许久的雨,天忽然睛了。
心理上就觉得似乎捡回了一批失落的财宝,天的蓝宝石和山的绿翡翠在一夜之间又重现在晨窗中了。
阳光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
不知怎的,忽然想起住在郊外的陈,就觉得非去拜访她不可。
在这种阳光中如果不带有几分醉意,随兴而行,就显得太不调和了。
一路走着,不觉到了。
我站在竹篱面前,连吠门的小狗也没有一只。
门上斜挂了一把小铃,我独自摇了半天,猜想大概是没人了。
低头细看,才发现一个极小的铜锁——她也出去了。
我又站了许久,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
想要留个纸条,却又说不出所以造访的目的。
其实我并不那么渴望见她的。
我只想消磨一个极好的太阳天,只想到乡村里去看看五谷六畜怎样欣赏这个日子。
我信步徐行,发现自己正走向一片广场。
黄绿不匀草在我脚下伸展着,奇怪的大石在草丛中散置着。
我选了一块比较光滑的斜旅而坐,就觉得身下垫的,和身上盖的都是灼热的阳光。
我陶醉了许久,定神环望,才发现这景致简单得不可置信片草场,几块乱石。
远处惟有天草相粘,近处只有好风如水。
没有任何名花异草,没有任何仕女云集。
但我为什么这样痴呆地坐呢?我是被什么吸引着呢?我悠然地望着天,我的心就恍然回到往古的年代。
那时候必然也是一个久雨后的晴天,一个村野之人,在耕作之余,到禾场上去晒太阳。
他的小狗在他的身边打着滚,弄得一身的草。
他酣然地躺着,傻傻地笑着,觉得没人经历过这样的幸福。
于是,他兴奋起来,喘着乞去叩王室的门,要把这宗秘密公布出来。
他万没有想到所有听见的人都掩袖窃笑,从此把他当作一个典故来打趣。
他有什么错呢?因为他发现的真理太简单吗?但经过这样多个世纪,他所体味的幸福仍然不是坐在暖气机边的人所能了解的。
如果我们肯早日离开阴深黑暗的垫居,回到热热亮亮的光中,那该多美呢!头顶上有一棵不知名的树,叶子不多,却都很青翠,太阳的影像从树叶的微隙中筛了下来。
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每题5分,共20分)《故乡的云》故乡的云,总是那么轻柔,那么洁白,它们在蓝天中飘荡,就像儿时的梦。
每当我抬头仰望,心中便会涌起一股淡淡的乡愁。
1. 文章中“故乡的云”象征着什么?2. “轻柔”和“洁白”这两个词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 作者通过“每当我抬头仰望”这句话,想要传达什么样的情感?4. 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乡愁”在文中的内涵。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5-6题。
(每题5分,共10分)《时间的重量》时间,是无形的,却有着沉重的重量。
它悄无声息地从我们身边溜走,带走了青春,也带走了记忆。
我们无法挽留它,只能在它流逝中,不断前行。
5. 文章中“时间的重量”具体指的是什么?6. 作者为什么说“我们无法挽留时间”?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8题。
(每题5分,共10分)《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8. “举头望明月”与“低头思故乡”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0题。
(每题5分,共10分)《岳阳楼记》节选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9. 请解释“政通人和”在文中的含义。
10. 作者在文中提到“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这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三、语言知识运用(共20分)(一)完成11-12题。
(每题5分,共10分)11. 以下句子中,使用了比喻手法的是()A. 他像一只勤劳的蜜蜂,不停地在花丛中采蜜。
B. 她的声音如同泉水一般清澈。
C. 他的心情如同乌云密布的天空,阴沉而压抑。
D. 他们的关系如同秋天的果实,成熟而稳定。
12. 以下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B. 他虽然学习好,但是品德高尚。
2023-2024学年北京北京人教版高考专题语文高考模拟习题及解析

2023-2024学年北京北京人教版高考专题语文高考模拟1.解答题第1题.阅读纸船和风筝(节选)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
他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他把这只纸船放进了小溪。
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画的风筝朝他飞来,高兴得哭()了。
他连忙爬上屋顶,取()下纸船,把一只只纸船放进了小溪里(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2)照样子,写词语。
折纸船放风筝 ________,_________.(3)是谁先伸出友谊之手来主动和好的?他用的是什么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松鼠看到一只美丽的风筝朝他飞来时,为什么高兴的哭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yuàn zheng kū qǔ'踢毽子', '跳皮筋'(3)是松鼠先伸出友谊之手来主动和好的。
他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4)因为它知道是松鼠送给它的,好朋友和好了。
【解答】(1)yuàn zheng kū qǔ(3)是松鼠先伸出友谊之手来主动和好的。
他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4)因为它知道是松鼠送给它的,好朋友和好了。
第2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素材刘庆邦麻小雨是县里曲剧团的演员,剧团一解散,麻小雨就失了业。
有那么十来年时间,古装戏一律不许再演。
不料十年河东转河西,忽如一夜春风来,古装戏又回来了。
县曲剧团得风光之先,赶紧排出了两台古装大戏。
一台是《陈三两爬堂》,另一台是《卷席筒》。
在《陈三两爬堂》里,麻小雨饰演的是陈三两。
在《卷席筒》里,麻小雨饰演的是苍娃的嫂嫂。
麻小雨是曲剧团的台柱子。
在麻小雨开唱之前,如果台下鸦也叫,雀也鸣,还乱糟糟的,麻小雨一声唱,台下鸦也息,雀也停,顿时鸦雀无声。
2024年部编版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解答参考

2024年部编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在夜幕低垂的时候,海上的景色,总是格外美丽。
一轮明月升上天空,便有如银的光辉洒在海面上,海水便仿佛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银色。
你只觉得,海面一片宁静,连风也是静静的,只有远处偶尔传来一两声鲸鱼的歌声。
在这宁静的夜晚,你还可以听到一种奇特的声音,这种声音不是从海面上传来的,而是从海底传来的,它像是从什么乐器中发出来的,又像是某种动物在鸣叫,又像是海浪在击打礁石,但又不完全像这些声音。
这种声音,叫“波音”。
波音并不是海浪拍打礁石时发出的声音,它和潮水涨落也没有关系。
那么,波音究竟是什么呢?直到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才揭开这个谜底。
原来,在海底,有许多暗礁,它们是巨大的山岩,它们从海底升起,有的露出海面,有的还隐藏在海底。
这些山岩,有的像珊瑚,有的像石笋,有的像蘑菇,千姿百态,形态各异。
这些暗礁,虽然不大,却足以影响海流。
在暗礁附近,海流会变得十分湍急,而海流湍急,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这些能量,一部分被海水吸收,一部分则被转化为声音,这便是我们听到的波音。
【乙】海底世界真是神秘而又奇妙。
那里有千姿百态的珊瑚礁,有光彩夺目的珍珠,还有形态各异的海洋生物。
海底世界的秘密,在科学家们不懈的努力下,逐渐被揭开。
珊瑚礁是海底世界中最常见的景观之一。
它们有的像巨大的蘑菇,有的像美丽的花朵,有的像神秘的宫殿。
珊瑚礁是珊瑚虫的家园,它们通过分泌石灰质物质,形成一个个美丽的珊瑚礁。
珊瑚礁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地。
珍珠是海底世界的另一种珍贵资源。
珍珠是由贝类分泌的珍珠质形成的,它们光彩夺目,被誉为“海中钻石”。
珍珠的形成过程十分神奇,当贝类身体受伤时,会分泌珍珠质来包裹伤口,逐渐形成珍珠。
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有庞大无比的鲸鱼,有憨态可掬的海豚,有色彩斑斓的热带鱼,还有生活在深海中的怪异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轻盈的浮动
朱以撒
①站在自家的院子里就可以看到徐缓的山坡上一大片的芦苇正
在迎着来风。
一个人对于居住的选择,有时是游移在具体的房屋之外的,面积、质䟿、形制这些可以测䟿的部分被忽略了,而感觉、视觉站出来说话——以前我买临水的房子,是由于水际一株品相周正的大榕树,它的雍容圆满体现了良好的生态。
而今我看上这套山居,正是因为在一个蜻蜓乱飞的黄昏,我与满山坡的芦苇相遇。
它们在夕阳下闪动着银子般的光泽,使人下定决心不再犹豫。
②芦花是柔软之物,一阵风起,芦花悠悠,有的就飘进了院子,落在案上或者我的肩上。
宋人黄庭坚曾说兰花之香是国香,生于深山里,不为人知却照样芳香。
看来天下万千植物都是如此,顺天适性,和人是毫无关系的。
它们与人不同的就在于自然而然,何所来何所去,尽随风来雨往。
一朵芦花落在我的袖子上,不是因为它的重䟿,而是它的柔软被我感受到——柔软往往是使人感到温暖的一种形态,毛茸茸的、蓬松的,使人放心。
那些敛约的神情,优雅的姿势,朴素的色调,都在人们乐意接受之列,只是后来坚硬越发突兀,放纵恣肆,攘袖瞠目,也就离柔软渐渐远去。
一个人老迈时,坚硬的牙齿全脱落了,又以坚硬的假牙来替代,而一条柔软的舌头却完好如新——道理是可以讲得通的,可是在现实中,大多数人还是争当牙齿,以坚硬面对世界。
③自然之力也难以摧折一丛芦苇——这是台风过后的景象,纤细之秆的韧性显露出来,在随势俯仰中成为一道委婉的弧线。
芦苇就是野草一般的植物,与荆榛莽葛一样,由于过于野而有贱气,人们会在院子里种一片竹子以示高洁,却不会种一丛芦苇。
由于不为人栽种,它的野性形成的内部力䟿越发有劲道,只是向来重外表的人浑然无知。
④让芦苇入画的人当然有。
这也预示着这个人要有与之相契合的心性,有野的一面,也有细如牛毛的一面。
以工笔来再现一丛芦苇,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或者更长——人们往往用时间的长短来衡䟿劳作的难易,不仅是手上功夫,更是内心的契合,能否把这种植物,从秆的坚韧圆劲到花的迷蒙、缥缈、清虚都表现出来。
如果不行,说明与这种植物内在缺乏一条相通的路径。
那么就不要坚持了,可以改为画竹,竹的硬朗实在比芦苇的虚无柔和更易于把握,而细微正是这个时代的人最难触及的。
细而不弱,功力见矣。
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那么,就慢慢来吧,毫厘不爽,纤缕必见,最后连画家也成了一秆芦苇。
唐子西说:“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为何会有度日如年之感?只缘于置身于植物之间,与植物居。
植物的生长是看不到的,只能积多了时日才见出不同。
那么,一个人终日可见芦苇,他也会多一些徐徐的闲雅,慢慢地做一件事,把它做好。
慢的可靠性可以从慢生长态的植物中体现出来,由于内在储存了大䟿的时日,质地厚实强大,它们成了植物中的精品。
⑤夕阳敛约光线时,芦苇丛中都是声响,归巢的鸟掠过,又停留其间,聒噪聒噪,反而显得芦苇的静谧安详。
植物与植物是不同的,
静默不语的和发出声响的,共同应对着时光。
杨树皮白光洁,一阵风来就哗哗作响悲怆不已,这种与宗教有所关联的植物使人听其声而不安。
芭蕉偌大的叶片发出的啪啪巨响,似乎要掀动屋瓦,在空旷里生出寒意来。
没有人会听到芦苇的声响,这是一种不出声响的植物。
是这个世界太嘈杂了,淹没了它的私语。
这也使芦苇的气息素来都往下走,温和、素淡、清凉,还有些许薄薄的寂寥。
永远是那般的细腻修长,极了旧日里清瘦的文人,轻轻地来,轻轻地往,静静地翻书,静静地行文,少与人交接而乐于自处。
⑥ۿ水边的人终日可以看到流水,ۿ山里的人终日可以开门见山,时日久了也就成了山水的一个部分。
⑦坐对青山,日子悄然而缓慢,如同满山草木天生天养。
如果一个人住在三环边上,可以看到千百汽车蟑螂般地穿梭,声浪向上翻卷,进入房内,心紧了起来,动作紧了起来。
谁有当年陶渊明的淡定,心远地自偏呢,把繁华的喧嚣视同安宁的桃源。
⇿一种感受都是很个人的,我相信人都有从坚硬过渡到柔软的一个过程,它是一个朴素的回归,它可以是一家人围在一起的一次晚餐,可以是一次安然无忧的入睡,可以是一次负暄时的陶陶然的心情。
一个人在注视芦花的轻柔时,他对于寻常日子的寻常要求,也倾向于如此。
(选自 2017 年 6 月 9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 分析第①段加点词“相遇”的表达效果。
2. 解释第④段画线句的含义。
3. 第⑤段中描摹了哪些声响?其用意是什么?
4. 阅读全文,谈谈你对本文标题“轻盈的浮动的”的理解。
答案解析
1.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引出芦苇,点出“我”因芦苇而看上这套山居(含蓄地点出我买下这房子的原因),暗示“我”与芦苇的心性相契合。
2.画家长时间画芦苇,慢慢地喜欢上了芦苇,细心的描摹中,内心与芦苇想契合,具有了芦苇的心性,也具有了野性和细微的品性。
3.本段描摹了多种声响:有归鸟的聒噪声,有杨树的“哗哗”声,有芭蕉“啪啪”巨响;作者通过鸟鸣的嘈杂、杨树的让人不安、芭蕉的令人心生寒意,作者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反衬出听不见的芦苇之声的静谧、温和、素淡和清凉,表达作者乐于自处的生活态度。
4.作者以“轻盈的浮动的”为题,具有两层含义:“轻盈的”是实指芦苇纤细劲圆的秆和迷蒙、缥缈、清虚的花;“浮动的”是虚指芦苇敛约、优雅、朴素的品质;作者想通过这个题目,表达自己从芦苇身上感悟到的生活道理,即:以柔软的态度面对世界,那些自
然野性的更具内在的力量。
进而抒发了自己对闲雅、朴素、安宁、寻常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