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理论的启发

合集下载

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Carl R. Rogers)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

他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习者发挥自我监控、主动探究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以达到自我发展和成长的目标。

罗杰斯提出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元素:自主性、个性化和体验。

1. 自主性自主性是指学习者的自我决定和主导自己的学习进程。

罗杰斯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个性化的过程,学习者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并在实践中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习者的自主性,提供足够的支持和指导,但不要代替学习者做出决定。

2. 个性化个性化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和思维方式。

罗杰斯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是独特的,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应对他们的学习需求。

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为他们提供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并针对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

3. 体验体验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自我认知。

罗杰斯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多层面的体验,包括情感、认知和行动方面的体验。

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学习者的体验,帮助他们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以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的目标。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个性化和体验,为我们深入了解学习者的需求和回应他们的学习需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同时,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和教学理念,用于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高校德育中的启示与借鉴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高校德育中的启示与借鉴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高校德育中的启示与借鉴摘要:以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致力于学校德育人性化,认为教学中应把学生摆在中心的位置,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主动去学习。

以此理论为借鉴,我国的高校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应创造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在理解、尊重、引导、感化中达到德育的目的。

关键词: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思想道德教育人本主义学校德育理论源远流长,在古希腊时代就已有了广泛的人文民主意识,文艺复兴运动中涌现出的人本思想潮流对德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次大战以后,人性的发展成了时代焦点,促使现代人本主义的兴起。

当代把人本主义运用到道德教育实践中的著名代表有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马斯洛(a.h.maslow)、斯腾豪斯(l.stemhose)等人。

其中罗杰斯的理论直接与道德教育相联系,斯腾豪斯则在把人本主义德育理论推广到课程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工作。

一、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首先相信人的天生潜能是积极的,只要后天提供适宜的条件,其潜能就能随性释放出来,从而得到实现。

其主要教育思想是:教育要尊重人,培养“完善的人性”,促进“人的潜能充分发展”。

“教”与“学”构成了教学活动最基本的要素。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并以学生接受知识为主。

罗杰斯认为“教”不是“让学生学习”而是“促进学习”。

实现人本主义德育目标的三大根本条件:一是真诚(realness)。

即学生和教师之间要保持真实坦诚的态度,将自己真实思想、情感坦诚地表露出来。

二是接受(acceptance)。

即教师对学生人格予以充分的尊重,接受并非认可、同意或不予评价,接受是承认学生有自己独特思想情感的权利,并加以尊重和保护。

三是移情性理解(empathic understanding)和无条件关怀( unconditioned pastive regard)。

即从深层的角度,从学生的位置上体验其思想情感。

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陈会昌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 1902-)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心理治疗专家和教育改革家。

他是继马斯洛之后的又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其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对人的尊重、人的价值、情感、自我实现、人际关系、接受别人和被别人接受、人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真实感受、体验和经验等等。

他在心理治疗领域创立的"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观,在教育方面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

1.罗杰斯的人性观罗杰斯对人性的看法是很积极的。

他认为人的基本属性在自由发挥作用时是建设性的,可以信赖的;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需要,这就是生长、生存和自我完善。

他指出,有大量的例子表明,人在可怕的环境中不仅求生存而且求发展,他称之为自我实现的倾向和潜能。

罗杰斯指出:"我不大同意那种相当流行的看法,说什么人基本上是非理性的,说他的冲动如果不加控制,就将导致他人和自己的毁灭。

事实上人的行为是异常合于理性的,带有极微妙而又条理分明的复杂性,趋向他的机体力图达到的目标"(指"自我实现")[1]。

罗杰斯的人性观有以下几点:(1) 每个人都具有自身的尊严和价值,因而是值得尊重的;(2) 每个人都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我实现的能力和权利,并且只要给其机会,都能作出明智的判断;(3) 每个人都能够选择他们自己的社会准则;(4) 每个人都能够学会建设性地承担社会责任;(5) 每个人都有能力处理他们自己的感情、思想和行为;(6) 每个人都有潜能发生建设性的变化和推进个人发展直到自我实现。

2. 罗杰斯的"自我概念"说和心理疾病成因观(1) 每个人都有两种需要在罗杰斯的理论中,"自我"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他认为,人在早年通过大量的经历和体验而逐渐产生了"自我"的概念。

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理论8: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一、理论提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

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两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分别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

二、主要观点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根据学习对学习者的个人意义,罗杰斯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无意义学习指学习没有个人意义的材料,类似于心理学上无意义音节,不涉及感情和个人意义,仅仅涉及经验累积与知识增长,与完整的人(具有情感和理智的人)无关,学得吃力,而且容易遗忘。

有意义学习是指一种涉及学习者是完整的人,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是一种与学习者各种经验融合在一起、使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的学习。

有意义学习包含四个要素:(1)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既包括认知参与,也包括情感参与;(2)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起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3)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以及个性等发生变化;(4)学习的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即他们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和自己学到了什么。

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1)学生中心模式又称非指导教学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教师最富有意义的角色不是权威,而是“助产士”与“催化剂”。

(2)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包括五个阶段:确定帮助的情景、探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和抉择、整合。

(3)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而在于特定的心理氛围。

促进学生的心理气氛因素包括:①真实或真诚;②尊重、关注和接纳;③移情性理解。

3.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罗杰斯认为人的精神世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情感和认知。

教育就是促进这两方面同时发展,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人”。

在具体教学目标上,罗杰斯重过程轻内容,认为教育就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三、意义或启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实际中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对传统的教育理论造成了冲击,推动了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对数学教学的启示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对数学教学的启示

堂环 境 ” 等 教师 主体 性行 为 的重要 性 。 其次, 人本 主义 教学 观 不主 张教学 内容 的 系统性 , 认 为教 学 内容 的选 取 与编排 以合 乎 儿童 的兴趣 和要 求 为 准则 。在 罗 杰 斯 看
自律是 学 习达 到 目的 的必备 条 件 , 学生把 自 律 看做 是他 们 自己 的责 任 , 自律 代替 外 加纪 律; 学 习评 价 主要 由学 生 自己来 做 。而 不是 由教 师来做 。 2 教 师—— 转变 为学 习 的促进 者 教 师在 以学 生 为 中心 的教 学 过 程 中 的 主要作 用表 现 为 以下几 方 面 : 促 进学 生 的有 意义学 习; 教师 的任 务 就是 引导 学生 从 教材 中获 取 个人 意义 , 并 主 动 地学 ; 教 师要 以真 诚、 关 怀和 理解 的态 度 对待 学生 的情 感 和兴 趣; 教 师提供 学 习所需 的资 源 。 3 教学 方法— — 教会 学 习 教学方法 就是促进 学生学 习的方 法。教 学 不是直接传 授某 种知识 ,而是 传授获 得这 种 知识 的方法 ,也就 是教学 生去 发现 和创造 素 , 并认为 , 良好 的课 堂教 学 心 理 氛 围是 由 的科 学方法 。 这些方法 包括 以下几方 面 : 组织 教 学 中 良好 的人 际关 系形 成 的。 教 学 中 良好 好教 材 ; 要善 于辅导 。提供必要 的学 习材料 。 的人 际 关 系主 要 取决 于教 师 态 度 品质 的真 诚 一致 、 无 条件 积极 关 注和 移情 理解 。这对 二、 罗杰斯 人本 主义教 学 理论对 数 学教 数 学教 学有 很 大 的启示 , 在 数学 教学 中要注 学 的启 示 重 营造 良好 的课 堂 教学 心理 氛 围 , 以提 高教

罗杰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理论及其对成人教学的启示

罗杰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理论及其对成人教学的启示

罗杰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理论及其对成人教学的启示崔囡【摘要】美国当代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结合患者中心疗法提出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对成人教学有着很多启示,如:注重挖掘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倡导“以成人学习者为中心”的有意义学习,为成人学习者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转变教师角色,等等。

%Inspired by his patient-centered therapy, American contemporary famous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Carl R.Rogers puts forward a theory of learner-centered teaching. Following are the enlightenment of those per-spectives on adult teaching:to pay attention to mining learner’s learning potential;to advocate“adult learner-cen-tered”meaningful learning;to cr eate good learning atmosphere for adult learners;to shift teacher’ s role.【期刊名称】《职教通讯》【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4页(P49-51,55)【关键词】罗杰斯;教学理论;成人教学【作者】崔囡【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20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核心思想是强调人的价值,并以人性的研究作为其理论使命。

卡尔·罗杰斯(CarlR.Rogers)是当代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他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教育产生的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中当推首位。

罗杰斯的意义学习理论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罗杰斯的意义学习理论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罗杰斯的意义学习理论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摘要:罗杰斯的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类的天性,强调尊重学习者的学习潜能,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注重人的情感和认知的统一发展,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营造利于学习气氛。

基于罗杰斯的意义学习理论,幼儿教育应该重视价值观、情感、态度等因素的教育作用;应该以幼儿为中心,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应该重视幼儿的学习过程,教会幼儿学会学习;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罗杰斯;意义学习;幼儿教育卡尔·罗杰斯(1902-1987)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当代最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他认为真正的学习应当是有意义的,所学习的材料是可以被理解的,学习材料对学生是有价值的。

总之,有意义的学习结合了逻辑和直觉、理智和情感、概念和经验、观念和意义,若我们以这种方式来学习,便会变成统整的人。

一、罗杰斯的意义学习理论(一)学习是人类的天性罗杰斯认为,每一个正常的人生来就有学习的潜力,只要能在合适的环境,具备一定的条件,学生就会自主自发学习。

每一个人内部都有自我实现的能力,这是一种发现知识和经验的能力。

当人遇到能满足自己好奇心和自己所关注的学习事物时,在一个合适学习情境中,学习者就能凭借自己内部的强大积极力量去学习,去自我实现。

(二)学生是“学习的中心”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的核心是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参与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结果评价的决策。

学生是一个有能动性和发展性的的个体,并有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自主选择的能力的自由个体。

教师要最大限度的相信学生的内部力量,给学生自由选择和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习,让学生自己指导和自己评价,掌握学习的最大主动权。

(三)学习是知情的统一罗杰斯的教育思想以整体人格的完善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他强调教育不仅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人的整体发展。

意义学习既有知识积累的学习,又有促进自己个性、品质、技能和经验融合更方面的学习。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e oi n l d n i . p l st i a p o c o e u a in a u sf r r “ t d n — e tr d” e u a in lho g t . s m t a e tt Hea pi hs p r a ht d c t ndp t o wa d su e tc n e e o i y e o d c t a u h sHi o t
1 人本主义的基本思想
人本主义 心理学 是在抨击 行为 主义传 统主流心 理学 的
弊端 ,批判 与继承精 神分析 的结果 的历史背 景下诞 生 的。
在 于发掘潜 意识 ,肯定 人性中非 理性 的存在或称 潜意识 的 洞 见 。但 在肯定 的 同时 人本主义 也反对 潜意识 决定论 ,即 把人 的所有 行为都 看作 是潜意识 的决定 而否定 了主观意 识 的 能动作用 。显然 “ 精神 分析 家所 关注 的是只 是有精神 障
a v n e h o c p i n o d a c d t ec n e to fHuma im , ih i n to l o c r e b u u a a u e b tas a p n d upa n w ns whc S o n yc n e n da o th m n n t r u lo h so e e e i d f r e u a i a e m Hi f l o d c t n lr f r . s “cintc n e e e o o l e . e tr d” a p o c mp a ie n i e lit r e s n lr lto s i u l o p r a h e h sz sa d a n ep ro a eai n hp b i n t
2 罗杰斯 的 “ 以学生为 中心 的 教育观 及其在教 学中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杰斯理论的启发
一、罗杰斯理论主要内容
(一)自我
罗杰斯认为,人格的主要结构是自我。

在他看来,现象场中有些内容与个体自身有直接的关系,而有些内容与个体无直接的关系,前者就是自我。

自我包括现象场中一套有组织的知觉模式,包括主格的“自我”、宾格的“我”以及所有格“我的”。

因此,可以从一个人对自己的描述中认识他的自我。

自我是一套有组织的、整体的和一致的知觉模式,当新的元素加入的时候,自我尽管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他仍然保持原有知觉模式的固有本质。

在自我的基础上,罗杰斯提出了与自我相对应的理想自我,理想自我就是一个人希望自己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差异往往是衡量个体人格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

(二)自我实现
在罗杰斯看来,所有的有机体都有求生、发展和提高自身天赋的要求,也就是说有自我实现的趋向,正是这种自我实现的内驱力推动着有机体向前发展。

有机体的自我实现遵循着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依赖到独立,从固定、僵硬到变化和自由的发展规律,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具有社会责任感、更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

罗杰斯相信“人性本善”的观点,因此,个体的自我实现就是个体的创造J陛活动,而且不应受到社会的控制。

所有的个体都
是以是否与实现趋向相一致的方法来评价他们的经验,同实现趋向相一致的经验是令人满足的,所以它维持着人对它的追求,反之,不一致的经验是令人生厌的,个体就会回避它。

(三)人格发展
“自我发展”( self - development)是一个使有机体倾向于更分化或者更复杂的实现趋向的重要形式。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能否形成健全的自我,进行自我发展,取决于他在婴儿期所获得的抚爱。

在自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儿童需要爱的哺育。

罗杰斯把这种需要称作“积极性尊重”。

他指出,每个人都具有积极尊重的需要,每个婴儿都被驱使着去寻找积极尊重的满足,只有那种能获得爱抚,能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能深得别人赞扬的儿童,才能得到这种健全的人格,完全取决于这种积极尊重的需要是否能得到充分的满足。

二、启发
(一)以诚相待: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
根据罗杰斯的观点,个体的威胁来自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经验,当这种不一致扩大到一定程度,威胁就产生了。

要在人际交往中减少这种威胁,有必要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让交往中的个体都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二)学会适当的心理调整
当个体的理想自我和经验之间的差距较大时,个体便会产生一种焦虑,进而在否认自己,甚或出现自暴自弃等情况。

根据罗杰斯的观点,当个体的自我概念在现实中没有得到实现时,个体会采取防御措施,“通过感知歪曲,人们改变(歪曲)感知经验的方式来使它与自我概念相符。

”在罗杰斯看来,心理调整良好的人是把自己、自己与别人以及生活环境中物体之间的联系看做是他们真实的实在,是主观经验与外部世界的紧密结合。

在这样的紧密结合中,个体不会把经验看做是一种威胁,而是采取开放的态度,不断调整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关系,从而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自我。

所以,在适当的时候,阿Q精神也能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