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表格版本)

3、 移动大圆纸片,观察大圆纸片移到多远距离时,看上去和小圆纸片大小差不多。
实验现象及结论(分析)
教师评语
实验员签字
学生实验报告单
学校:班级:
科目:
实验小组成员
指导
老师
实验名称
观测阳光下物体影子
时间
实验目的
实验材料
平板、和平板同样大小的观察纸片(画好同心圆、标注好方向)、小短杆、双面胶
4、用笔和活动手册记录不同摆放方式的木圆柱在桌面上产生的不同的影子。
5、不同摆放方式的木圆柱产生影子的形状。
实验现象及结论(分析)
教师评语
实验员签字
学生实验报告单
学校:班级:
科目:
实验小组成员
指导
老师
实验名称
模拟制造环形山
时间
实验目的
实验材料
托盘、细沙、大小不同的球
实验步骤
1、把细沙平铺在托盘里。
2、分别使用大小不同的球撞击沙盘。
2、分别在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上用蓝色球撞击红色球,画出蓝色球的运动路线。
3、用手将小球沿着桌面推出,画出小球在桌面上和冲出桌面后的运动路线。
实验现象及结论(分析)
教师评语
实验员签字
学生实验报告单
学校:班级:科目:
实验小组成员
指导
老师
实验名称
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
时间
实验目的
实验材料
斜面、不同形状的物体
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1、观察蚕蛾的活动?
2、观察蚕蛾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是怎样的?有哪些器官?
3、对比观察蚕蛾和蚕蛹,说说有哪些联系。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科学实验报告单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二、实验材料1. 一杯水2. 一块糖3. 一块铁4. 一块木头5. 一块橡胶三、实验步骤1. 将水倒入杯中,观察水的颜色和状态。
2. 将糖放入杯中,观察糖的溶解情况。
3. 用手指触摸铁块,观察铁的温度和硬度。
4. 用手指触摸木头,观察木头的温度和硬度。
5. 用手指触摸橡胶,观察橡胶的温度和硬度。
四、实验结果1. 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呈流动状态。
2. 糖在水中溶解,水变甜。
3. 铁块冰冷且坚硬。
4. 木头温暖且坚硬。
5. 橡胶温暖且柔软。
五、实验分析1. 水的性质:水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能够流动。
这表明水具有流动性和透明性。
2. 糖的性质:糖在水中溶解,水变甜。
这说明糖具有可溶解性,能够改变水的味道。
3. 铁的性质:铁块冰冷且坚硬。
这表明铁具有导热性和硬度。
4. 木头的性质:木头温暖且坚硬。
这说明木头具有保温性和硬度。
5. 橡胶的性质:橡胶温暖且柔软。
这表明橡胶具有保温性和柔软性。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变化。
2. 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能够流动。
3. 糖在水中溶解,能够改变水的味道。
4. 铁块冰冷且坚硬,具有导热性和硬度。
5. 木头温暖且坚硬,具有保温性和硬度。
6. 橡胶温暖且柔软,具有保温性和柔软性。
七、实验思考1. 为什么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水的无色透明是由于水分子的结构和排列方式决定的。
2. 为什么糖能够溶解在水中?糖分子与水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使得糖能够溶解在水中。
3. 为什么铁块比木头和橡胶冷?铁是一种导热性能较好的金属,能够迅速吸收周围的热量,所以感觉冷。
4. 为什么木头和橡胶比铁块温暖?木头和橡胶的导热性能较差,不容易吸收周围的热量,所以感觉温暖。
5. 为什么橡胶比木头柔软?橡胶分子的结构和排列方式使得其具有较好的弹性,所以感觉柔软。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一、实验名称:观察水的性质实验目的:1、了解水的颜色、气味和透明度。
2、探究水的流动性和形状变化。
实验材料:一杯清水、一个透明塑料杯、一个勺子实验步骤:1、用眼观察杯中水的颜色,发现水是无色透明的。
2、凑近杯子,用鼻子闻水的气味,没有闻到特殊的气味。
3、将水缓慢倒入另一个杯子,观察水的流动情况,发现水能够顺畅地流动。
4、用勺子把水舀起来,再倒回杯子,观察水的形状变化,发现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实验结果: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具有良好的流动性,且没有固定的形状。
二、实验名称:溶解实验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实验材料:食盐、沙子、白糖、三个透明杯子、搅拌棒、水实验步骤:1、在三个杯子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
2、向第一个杯子中加入一勺食盐,用搅拌棒搅拌,观察食盐的溶解情况。
3、向第二个杯子中加入一勺沙子,搅拌后观察沙子在水中的情况。
4、向第三个杯子中加入一勺白糖,搅拌后观察白糖的溶解情况。
实验结果:食盐和白糖能在水中溶解,而沙子不能溶解在水中。
三、实验名称:空气占据空间实验实验目的:证明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实验材料:一个塑料瓶、一个气球、水槽、水1、将气球套在塑料瓶口。
2、将塑料瓶底部扎几个小孔,放入水槽中,观察气球的状态。
3、挤压塑料瓶,再次观察气球的变化。
实验结果:未挤压塑料瓶时,气球没有明显变化;挤压塑料瓶后,气球鼓起来,说明空气占据空间,受到挤压时会排出。
四、实验名称:测量物体的温度实验目的: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实验材料:温度计、热水、冷水、杯子实验步骤:1、观察温度计的刻度和单位。
2、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入冷水中,等待一会儿,读取温度计的示数。
3、将温度计从冷水中取出,擦干,再放入热水中,读取温度计的示数。
冷水的温度较低,热水的温度较高,温度计能够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五、实验名称:磁铁的性质实验目的:探究磁铁的吸引和排斥性质实验材料:条形磁铁、回形针、铁钉、塑料片、纸片实验步骤:1、用磁铁分别靠近回形针、铁钉、塑料片和纸片,观察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全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观察水的凝固现象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水的凝固现象,探索水的凝固规律。
实验材料:1.温度计2.温水3.冰块4.透明杯子实验步骤:1.将温度计放入透明杯子中,准备记录水的温度变化。
2.将温水倒入透明杯中,记录温水的温度。
3.将冰块倒入温水中,搅拌几分钟。
4.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水的温度,并观察水的状态。
实验结果:1.在室温下,温水的温度为25摄氏度,水呈液态。
2.加入冰块后,温水的温度逐渐下降。
3.当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水开始变成冰块。
4.继续降温,冰块变得更加坚硬。
实验分析与结论: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温水的温度在接触冰块后会下降。
2.当温度降到0摄氏度时,水会变成冰块。
3.冰块的温度会比室温更低。
4.冰块比水更硬,无法倒出。
实验原理:水的凝固是指水在降温至一定温度时,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当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水分子的热运动能量减小,分子开始互相靠近,形成规则的排列结构,从而形成冰块。
冰块的温度会继续下降,直到达到冰的熔点。
实验应用:1.在生活中,可以利用水的凝固现象制作冰块、冰淇淋等冷食品。
2.在工业生产中,水的凝固现象在冷链运输、制冷设备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实验小结: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水的凝固现象。
我学会了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总结。
实验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和有趣性。
通过实践,让我对科学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6篇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教科版)6篇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教科版)6篇一、学生分析今年我任教三年级两个班科学的教学,小学生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三年级学生擅长于用感官观察、识别物体的基本特征。
根据物体的相同和不同点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符合这阶段学生的认识特点,因此,教学中将注重发展学生此项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他技能。
该年级男生居多,学生思维活跃,热爱科学,相信能迅速形成良好的科学学习氛围,并能促进全体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的发展。
学生从小对科学课的学习内容有一些接触和了解。
如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等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科学学习是有基础的。
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内容很感兴趣,有学习的强烈愿望。
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较好,但动手能力较弱,需要培养提高。
二、实验分析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是《科学》课开始的第二个学期,因此本册教材浅显易懂,特别注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安排教学内容,同时还考虑到为今后的学习提高打好基础。
在这个阶段一定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展开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实验目的与要求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四、实验措施1、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2、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转眼间,我在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岗位上又平凡地走过了一年。
追忆往昔,展望未来,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教训使自我迅速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无愧于这一称号,我现将本年度教学工作情景总结如下:一、师德方面:加强修养,塑造“师德”。
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三年级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拉⼒与⼩推车运动的关系实验器材:计时器⼩车尺⼦垫圈棉线实验过程:1: ⽤⼀个垫圈的拉⼒,测试⼩车⾛过50厘⽶的距离使⽤的时间是:()2、⽤3个垫圈的拉⼒,测试⼩车⾛过50厘⽶的距离使⽤的时间()。
3、⽤5垫圈的拉⼒,测试⼩车⾛过50厘⽶的距离使⽤的时间是()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发现,拉⼒越(),⼩车运动的越()。
整理器材归位如初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磁铁的性质⼆、实验器材磁铁实验盒、钉⼦、剪⼑、曲别针、橡⽪、塑料尺、铜钥匙、条形磁铁、环形磁铁等三、实验过程1、⽤磁铁去吸引桌上的物品,发现是磁铁的朋友。
2、⽤磁铁的两极和磁铁的中间分别去吸引钉⼦或曲别针,发现吸的多,吸的少。
说明磁铁两极的磁性,中间的磁性。
3、⽤磁铁的同极相接触,发现它们互相,⽤磁铁的异极相接触,发现它们互相4、⽤⼀根线栓在磁铁的中间部分,把磁铁悬挂起来,发现磁铁标有N的⼀端⼀直指向⽅,标有S的⼀端⼀直指向⽅。
四、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磁铁有,越往两极磁性越,磁铁同极相,异极相,磁铁有指⽰的性质。
五、整理器材。
三年级科学试验报告单(三)⼀、实验名称:太阳与影⼦的关系⼆、实验器材:⼀⽀⼿电筒、⼀根铅笔三、实验步骤1、将铅笔竖直⽴在桌⾯上。
2、将⼿电筒平放在桌⼦上,距离铅笔⼤约⼀尺左右。
打开⼿电筒,让光束照⾝射在铅笔上。
观察光的亮度及铅笔的影⼦,并⽤铅笔将影⼦描绘下来。
3、拿起⼿电筒,模仿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沿弧形轨迹在铅笔的南测⾃东向西移动,始终保持⼿电筒与铅笔⼤约⼀尺左右的距离。
⼿电筒每移动⼀点距离,注意停下来,观察光的亮度及铅笔影⼦的样⼦,并随时将影⼦描绘下来。
4、保持这样的观察⽅法,直⾄⼿电筒围绕铅笔正好转半圈。
5、将上⾯的实验重复做⼏次。
可以每次更换铅笔的⾼度与位置,其他实验⽅法保持不变。
⽤描绘的⽅法记录影⼦时可以更换不同顔⾊的彩笔,以免混淆。
6、根据实验,分析影⼦随⼿电筒的光的变化的规律,民时分析⼿电筒位置的变化引起光线变化的情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1)三年级下册时间实验名称: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实验目的: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实验器材:直线轨道、曲线轨道、蓝色小球、红色小球、桶或筐、直尺。
实验步骤:(1)把蓝色球和红色球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让二者之间有50 cm的距离。
2)把两个球放在带槽的直线轨道上,让两球进行运动。
3)把两个球放在带槽的曲线轨道上,让两球进行运动。
4)观察比较小球球在平整桌面、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中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班级实验组别实验者观察到的现象:1.小球在平整桌面做直线运动。
2.小球在直线轨道中做直线运动,在曲线轨道中做曲线运动。
实验结论:根据轨道形状的不同,小球做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
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2)三年级下册班次实验组别时间年月日实验者实验名称:物体在斜面上运动尝试目的:1.认识斜面,并掌握物体在斜面上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体式格局。
2.经历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尝试,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尝试器材:长木板、小正方体、六棱柱、小球、铅笔等其他常见物品.尝试步骤:(1)在斜面上端轻轻放下立方体木块。
2)观察立方体木块的状态。
3)将小六棱柱平放在斜面上端,观察它的运动状态。
4)将小球平放在斜面上端,观察它的运动状态观察到的现象: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斜面情况小立方体小六棱柱小球小坡度斜面不动滚动滚动大坡度斜面滑动滚动滚动尝试结论:物体可以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上滑下。
除了滑动,物体在斜面上还会滚动。
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3)三年级下册时间班次实验组别尝试者实验名称: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实验目的: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尝试器材:直线跑道(长于两米为宜)、小球(运动速度不同)、秒表。
尝试步骤:(1)准备两条长度相同的轨道,一端垫起,形成斜坡。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姓名:XXX 年级:三年级学校:XXX小学科目:科学
实验日期:XX年XX月XX日
实验名称:静电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静电的概念与发生原因
实验材料:塑料膜、梳子、纸片、玻璃棒
实验过程:
1. 将塑料膜盖在纸片上,用梳子摩擦塑料膜。
2. 使用摩擦后的梳子将玻璃棒擦过,然后将梳子靠近拉曼纸片,纸片会受到电力的影响,开始动起来。
3. 将电力带有电荷的梳子靠近电力带有相同电荷的另一枚擦过的玻璃棒,两者将互相排斥,不会再吸引。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梳子和玻璃棒擦过后会发生电化学反应,使玻璃棒带上了正电荷,梳子则带上了负电荷。
带电的物体会相互作用和影响,不同电荷的物体会相互吸引而点荷的物体则会相互排斥,这就是静电的现象。
同时实验结果还表明:当两个物体带上了相同的电荷时,它们会互相排斥不再吸引。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认识到了静电的概念和发生原因,学会了一些静电的常识与规律。
实验员:XXX 实验验证员:XXX
教师评语:
本次实验,同学们认真听从安排,按实验步骤进行,同时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一些小问题,也能够自主分析并解决,实验结果表明,他们掌握了静电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验场地的安全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的重量
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1根长细木条、3根细线、1块橡皮泥、2个气球、1个皮球、1个托盘天平。
实验步骤
1、称量未充气的皮球的重量;
2、称量充气后的皮球的重量;
3、比较皮球充气前后的重量差;
实验结论
1、空气里有一定的重量。
2、空气的重量很轻。
实验类型
~
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吸管1根、2个透明塑料袋、1个水槽、2个玻璃杯。
实验步骤
1、准备1杯水,1个装满空气的透明塑料袋,直接观察比较空气和水的特征。
2、在水槽里盛大半多的水,将吸管伸入槽底,向槽内吹气;
3、在透明塑料袋装满空气,装袋口系紧,放入水中。
4、观察生活中风流动的现象
}
实验结论
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都是一种物质。
4、观察我们造的一张纸。
实验结论
认识一纸是用细小纤维叠加压制而成的。(正是这种结构方式,纸的纤维之间有许多工作空隙,所以,容易吸水,渗透水。)
`
》
实验报告单
实验周次: 班级 年 班
实验课题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2个塑料杯、1片玻璃、2支筷子、2支试管、2根长木条、1个水槽、2支滴管、1张报纸片。
2、用手指堵住管口,用力向下压活塞;
3、用同样大小的力拉活塞;
4、用另一支注射器,抽进与空气同样多(20ml)的水;
5、用手堵住管口,用与前试验时同样大小的力压、拉塞。
实验结论
空气可以被压缩到一个较小的空间或扩张到一个较大的空间,而液体一般情况下能保持占据空间的大小(体积)不变。
,
实验报告单
实验周次: 班级 年 班
2、将杯子竖直扣入水中;
3、观察纸巾是否会被水浸湿。
实验结论
空气会占据空间,也就是说同一空间不会被两种物质同时占据。
注意在杯子倒扣水中时不要倾斜,纸巾要塞放杯底,并放牢。
>
实验报告单
【
实验周次: 班级 年 班
实验课题
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
2支注射器、纯净水
实验步骤
1、用一支注射器抽进20ml的空气;
(二)液滴比较
1、用试管将水的食用油分别滴到玻璃上(或蜡光纸);
2、观察记录比较液滴形状;
3、将两种液体滴在报纸上,观察。
实验结论
一滴油比一滴水要瘪一些,因为它张力小一点。水要圆一些,张力大一点。而且是它们的大小不同;水的浸润速度和面积大小要超过油滴。
|
实验报告单
实验周次: 班级 年 班
实验课题
比较空气和水
实验步骤
(一)观察水和食用油
1、用眼比较水和食用油的颜色、透明度;
2、用鼻子比较它们的气味;
3、倾斜杯子比较它们的流动情况、在杯壁的残留度;
4、用木条搅拌比较它们的流动速度;
'
5、比较木条上两种液体下滴的状况。
结论:水没有颜色、食用油有颜色,水透明,食用油不透明。水流动快,食用油流动慢。水渗透性较弱,食用油渗透性强。
实验报告单
实验周次: 班级 年 班
实验课题
空气占据空间吗
<
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1个矿泉水瓶子、3根吸管、1块橡皮泥、1个水槽。
实验步骤
实验一:
1、将瓶子装满水,向瓶子里插入两根吸管,用橡皮泥堵住瓶口;
2、通过吸吸管,双方握住瓶子,将水挤出)
实验二:
1、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玻璃杯子的杯底;
不同点:水看得见,空气直接看不见;水重,空气轻;水可以摸到,空气摸不到。
实验报告单
实验周次: 班级 年 班
·
实验课题
比较水和油的轻重
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1、将油和水混在一起,观察混合物的分层情况;
~
2、将同一木条放入装有两种液体的试管中,观察木条在两种液体中的沉浮状况。
实验结论
同样多的油比同样多的水要轻。
实验报告单
实验周次: 班级 年 班
实验课题
造一张纸
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
实验器材
透明杯子、水、筷子、棉布、放大镜。
实验步骤
1、把一小块废纸撕碎,放在杯子里,用水浸泡直到能够捣碎。
2、搅拌纸屑和水,调成稀浆状。
3、将纸浆倒在平铺的棉布上,再用毛巾挤压吸水。(在棉布下面和毛巾上面添加报纸吸水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