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雷暴(雷电)预报和预警
防雷击安全应急预案范本

防雷击安全应急预案范本第一章总则为了加强对雷击安全的管理,确保人员财产的安全,制定本防雷击安全应急预案。
第二章应急响应1. 预案的启动与组织(1)领导小组:成立防雷击安全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并指导预案的实施。
(2)应急指挥部:根据实际情况成立雷击安全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调度和指挥应急工作。
2. 应急响应等级根据雷电频率和威胁程度,将雷击安全应急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
3. 应急预案的通知和宣传(1)制定通知:根据不同等级的雷击安全应急,制定相应的通知,明确应急响应的要求和措施。
(2)加强宣传:通过内部通告、宣传栏、宣传片等方式,加强预案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员工对雷击安全的意识和应急能力。
第三章防雷击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控1. 风险评估(1)雷电频率分析:对所在地区雷电频率进行统计和分析,制定相应的防雷击措施。
(2)设备检测:对重要设备进行定期巡检,及时发现雷击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 监控系统(1)建立雷击监控系统:利用先进的雷击监控设备,对场地进行全面的监控,及时发现雷电活动,采取相应的预警措施。
(2)监控人员培训:对雷击监控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监控能力和判断准确性。
第四章应急措施1. 办公区域应急措施(1)办公设备保护:重要办公设备安装过电压保护设备,确保在雷电活动期间设备正常运行。
(2)人员撤离:根据应急响应等级,及时组织员工撤离,确保人员的安全。
2. 生产区域应急措施(1)生产设备保护:重要生产设备安装过电压保护设备,确保设备在雷击活动期间正常运行。
(2)停产措施:根据应急响应等级,及时停产,保障人员的安全。
(3)防护设施:建设防雷击设施,提高生产区域的雷击安全级别。
第五章应急演练与总结1. 应急演练(1)定期演练:按照预案要求,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人员的应急响应能力和协作能力。
(2)情景模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演练情景,对各种应急情况进行模拟演练。
防雷应急预案15篇

防雷应急预案15篇防雷应急预案1总则:为了保障公司从业人员在施工中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证施工期间一旦施工现场出现暴雨、大风、雷电、高温等险情时,能够及时地进行“应急救援”,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安全事故给本公司及本公司员工所造成的损失,特制订本预案。
第一章防雷电及电气事故措施夏季是多雷雨季节,在防雷、防电气事故方面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每年雷雨季节到来之前,经常检查接地线、跨接线等防雷设施,保证不松脱、不严重锈蚀;防雷接地线、跨接线在拆装检修管线、设备后,要即时恢复,确保工作正常。
(2)雷雨天气,易造成电气事故,导致装置晃电或停电,必须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确保发生停电事故时能够正确处理,将影响降至最低。
(3)遇雷雨天气时,要做好自我防护措施,防止人体遭雷击。
(4)夏季天气高温、潮湿、多雨,电器线路及设施绝缘性能降低,易发生漏电,非工作人员应远离带电设施,移动电气设备时要先断开电源。
第二章防汛防台风措施通畅的排水设施是防止洪涝发生的唯一途径,要做到小雨无积水,大雨能排走,特大洪水有预案,遇到特大洪水时,能根据预案有条不紊地安排生产或紧急停车。
在雨季要做好以下工作:(1)定期检查下水系统、雨水排放系统、排水口等,对于不通畅的要进行清理,达到沟见底的标准。
(2)配备必要的铁锨、编织袋、排水泵、防洪沙、通讯设备等应急工具和物品,要加强管理,责任到人,对抢险救灾物资储备和紧急报警系统的管理要进行经常性检查,根据需要及时补充必要的救灾物资。
(3)认真组织防汛、防风抗灾抢险演习,搞好宣传教育,使每个员工明确防汛、防风抗灾的重要意义和在防汛、防风抗灾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
(4)根据气象台发布的气象预报或预警,提前做好防汛准备,人员和物资要到位,必要时根据情况启动应急预案。
第三章防暑降温措施夏季天气晴朗酷热,太阳辐射和紫外线强度均达到最高等级,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易发生中暑、慢性热致疾患等疾病。
雷电预警管理制度

雷电预警管理制度第一节总则为了及时有效地预警和防范雷电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预警管理制度。
第二节预警责任单位1. 气象部门:负责对雷电天气进行监测、分析和预警发布,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2. 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对气象部门发布的雷电预警信息做好及时传达和应急指导工作。
3. 公众:负责接收并听从气象部门发布的雷电预警信息,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第三节预警发布1. 气象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雷电监测系统,及时监测雷电天气情况,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预警分析,提前发布雷电预警信息。
2. 预警信息应当包括雷电的时间、地点、强度等具体信息,清晰明了,并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公众传达,比如电视、广播、短信、互联网等。
3. 在发布雷电预警信息时,气象部门应当及时与政府相关部门联系,共同做好应急指导和处置工作。
第四节预警响应1. 政府相关部门接收到雷电预警信息后,应当立即组织应急处置工作,制定详细的预案和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 同时,在接到雷电预警信息后,公众应当保持警惕,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比如避免在室外高处、开放场所等待避雷设施等地方逗留,及时撤离危险区域,避免因雷电天气造成伤害。
第五节预警后续1. 预警过程中,气象部门应当与政府相关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及时更新雷电情况,指导现场应急处理工作。
2. 预警结束后,气象部门应当及时总结发布预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改进工作,提高预警的准确度和时效性。
第六节预警信息保密1. 预警信息属于国家秘密,气象部门在发布雷电预警信息时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保密性。
2. 公众接收到雷电预警信息后,不得将信息外传,避免引起恐慌和不必要的社会影响。
第七节监督考核1. 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定期对气象部门的雷电预警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确保预警的及时准确。
2. 同时,公众也应当积极监督气象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预警工作的不断完善。
雷暴(雷电)预报

30 30 50 80 40 30 10 50 80 10 10 20 30 10 40 30
40 30
40
30 30 30 20 30 40 50 60 80 80 30
30
40
30
60 50
70 80 60 80
40 50
20
70 100 110 100
90 100 90 120 80
70
60
120
图 10.1
我国平均年雷暴日地理分布
不同,但是随纬度的变化不大。其中:①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等 地区平均年雷暴日为 20~40 天,有些地区略偏高。②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河北西北部和 山西北部地区雷暴日偏高;③河北东南部和河南省大部地区平均年雷暴日偏低;④秦岭以 北陕西和甘肃的渭河流域一带年平均雷暴日偏低;⑤地势低洼的四川盆地,平均年雷暴日 低于同纬度地区的值。 2、第二区 (1)范围:长江以南、1050E 以东地区;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安徽省东南角、江西省、湖南省、贵州省及四川省、湖北省和江苏省长江两岸地区, (2)雷暴日:长江两岸地区平均年雷暴日偏低,多为 40~50 天,两广南部地区平均年 雷暴日偏高,为 90~120 天,其中海南岛中部的琼中和儋县,高达 124 天,是我国最高的地 区。东南沿海地区的年平均雷暴日普遍低于同纬度离海岸较远的地区数值,而小岛屿的平
三、平均雷暴时的地理分布
平均年雷暴时的地理分布比平均年雷暴日更能反映雷暴活动的强弱程度的地理分布。 根据 210 个气象站雷暴资料的统计,我国平均年雷暴时地理分布如图 10.2,结果如下: 1、第一区:平均年雷暴时为 50-200 时,大部分地区为 75~150 时左右,平均年雷暴时 随纬度减小而略有增加。如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区的年平均雷暴时为 75~150 时左右,而大部分地区则为 75~100 时左右,其中某些地区的平均雷暴时较偏高,如 黑龙江的呼玛为 112 小时,通河为 135 时等。河北北半部、内蒙东南角和山西北半部的平 均年雷暴时偏高,可达 100~160 小时。河北南半部、山东、江苏、安徽、山西南半部、河 南、湖北、陕西北半部和四川东部等到地区的年平均雷暴时略高于我国东北部地区,约为
雷电天气应急预案范文

一、预案背景雷电天气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等特点,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有效应对雷电天气,降低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雷电天气预警能力,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发布。
2. 加强雷电天气应急响应,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救援和处置。
3. 最大限度地减少雷电天气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雷电天气应急指挥部,负责雷电天气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2.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应急工作的具体实施。
3. 成员单位职责:(1)气象部门:负责雷电天气的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
(2)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3)公安部门:负责维护社会治安,确保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4)卫生部门:负责受伤人员的救治和防疫工作。
(5)教育部门:负责校园安全,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6)交通部门:负责道路交通管制和疏导,确保交通安全。
(7)供电部门:负责电力设施安全,确保电力供应。
(8)通信部门:负责应急通信保障,确保信息畅通。
四、预警及响应1. 预警发布:气象部门根据雷电天气监测情况,及时发布雷电预警信息。
2. 响应等级:(1)Ⅰ级响应:雷电天气预警达到红色等级,启动本预案。
(2)Ⅱ级响应:雷电天气预警达到橙色等级,启动本预案。
(3)Ⅲ级响应:雷电天气预警达到黄色等级,启动本预案。
3. 响应措施:(1)应急指挥部启动,召开紧急会议,分析形势,部署工作。
(2)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迅速开展应急工作。
(3)加强预警信息发布,提醒公众做好防范措施。
(4)加强重点部位、重点区域的安全巡查,确保安全。
(5)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做好救援准备。
(6)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确保应急需求。
五、应急处置1. 救援处置:应急指挥部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救援力量开展救援工作。
2. 疏散转移:对受雷电天气影响的地区,组织群众疏散转移,确保生命安全。
雷暴天气应急预案

雷暴天气应急预案一、应急预案概述雷暴天气是一种极具威力的天气现象,包括雷电、雷雨、雷暴等。
在雷暴天气中,由于雷电等天气事件的发生,可能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提前做好应对措施,保障公众的安全,制定雷暴天气应急预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雷暴天气的特征、预警机制、防范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雷暴天气的特征1. 造成雷暴天气的原因雷暴天气的产生源于大气中垂直上升气流与水蒸汽不断凝结、冷却形成云团的作用。
当云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不稳定现象,使得云内外形成极强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从而引发雷暴天气。
2. 雷暴天气的特征雷暴天气通常由雷电、雷雨和雷暴组成。
雷电是指大气层中不同性质、不同温度的空气之间发生剧烈的电荷分离,形成云间和云地之间的强电流现象。
雷雨指伴随着雷电的降水现象,常常伴有较强的降水、强风等。
雷暴则是由雷电和雷雨两个或多个天气现象组合而成。
三、雷暴天气的预警机制1. 预警信号的发布当雷暴天气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时,气象部门会及时发布相应预警信号,以提醒公众做好防范措施。
预警信号通常以颜色来表示,如红色预警表示雷暴天气较为严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黄色预警表示雷暴天气较为一般,建议公众注意安全。
2. 预警信号的解读公众在收到雷暴天气预警信号后,需要及时了解信号的具体含义。
比如,红色预警信号表示雷暴天气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可能伴有强降雨、强风、冰雹等,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3. 预警信号的响应措施根据预警信号的不同等级,公众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对于红色预警信号,公众应尽量避免外出,特别是在户外进行危险活动;同时,需要及时关好门窗,避免强风、冰雹对房屋和车辆造成损害。
四、雷暴天气的防范措施1. 室外活动的注意事项在雷暴天气预警信号发布后,应尽量避免进行户外活动,特别是在露天场所和高空地带。
如果必须外出,应尽量选择安全地带,避开高大的树木和金属构造物,不要站在露天场所和水面上。
雷电监测与预警课件——雷暴(雷电)预报和预警

第一节 雷暴的潜势预报
一、“成功的雷暴预报”的含义
Golde 20世纪60-70年代给出标准,以锋面移动和不稳 定气团引发的雷暴预报为例,假若预报一个相当大的区域 里(水平尺度为几百公里)有雷暴,而未来该区内若有适 当数目的雷暴出现则预报就是“成功的”。
Davies和Johns(1993)对用平均风速方法 估算风暴的移动速度的方法进行了修正:
当平均风速v15m/s时,风暴以平均风速的 75%移向0~6km平均风向的右方30º。
否则,风暴以平均风速的85%移向0~6km平均 风向的右方20º。
该方法减少了在较强的平均风环境下风暴移 速与平均风之间的偏差。
第四章 雷暴(雷电)预报和预警
20世纪70或80年代,在美国多次发生雷击航天发射 器事故,肯尼迪宇宙空间研究中心(KSC)、空军联邦 航空管理局(FAA)、航空航天局(NASA)兰利研究 中心和新墨西哥理工大学联合研究,10年,建立闪电监 测网和KSC发射场的雷电预警系统,很少再出现雷击事 件。这一雷电预警系统包括
(5)、采用座标时的计算方法
先取为0.85~0.30各层u、v分量计算出平均风矢,将平 均风矢右转角(30度),将速率乘以(例如0.75)即得。
(6)、其它方法
在朱乾根教授等的《天气学原理和方法》一书中写到: 风暴运动方向一般偏向于对流云中层的风的右侧,这类风暴 称为“右移强风暴”,但是有的风暴也可以是左移的。
TMJ=1.6w850-T500-0.5DPD700-8.0 K= T8500 - T500+ TD850 -DPD700
式中w850=850pha的湿球位温; T500= 500phaD的干球温度; DPD700=700pha的温度露点差; T850 = 850pha的干球温度; TD850 = 850pha的露点温度。
雷电

防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过去
—— 中国古代:引雷入地
—— 欧州古代:预警
发展
直击雷的防护:1754年前后,富兰克林、罗蒙诺索夫等 一批欧美学者用试验证实了“雷就是电”,并发明了用接闪 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的外部防雷装置拦截闪电 。 250 多年的实践证明,LPS是迄今唯一有效和广泛使用的直击雷 防护装置。
雷击前的征兆
大家都知道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 只不过光的传播速度快,为30万公里每秒, 而雷声的传播速度仅为340米每秒。如果 人们看见闪电在1秒后,也就是一眨眼的 时间就听见雷声,说明雷击位置就在附近 300米处;如果看见闪电后听雷声的时间 间隔5秒钟,就表示雷击发生在约1.6公 里的位置。据雷击生还者说,当时耳朵只 有“滋滋”的撕烂布的声音。
雷电的预防
2、室外预防雷击
(1)为了防止反击事故和跨步电压伤人,要远离建筑物 的避雷针及其接地引下线。 (2)要远离各种天线、电线杆、高塔。烟囱、旗杆,如 有条件应进入有宽大金属构架、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金 属壳的汽车和船只,但是帆布蓬车和拖拉机、摩托车等在 雷电发生时是比较危险的,应尽快离开。 (3)应尽量离开山丘、海滨、河边、池旁;应尽快离开 铁丝网、金属晒衣绳,孤独的树木和没有防雷装置的孤立 的小建筑等。
现状 (一)雷电监测
雷电监测网主要由气象、电力、电信、 民航、部队等部门建设和使用。目前,气象 部门全国布点建设雷电定位系统,总探测站 数400多个,并实现区域联网,大大提高了 探测精度和效率。此外,中国气象局已在京 津冀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三角洲地 区建设兼有云闪探测功能的区域性雷电监测 系统。 这些站网和系统在雷电及对流性灾害天 气过程的监测、预测、人工影响作业指挥、 雷电防护等多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地辐合闪电临近预报规则
2、雷达方法
雷达闪电临近预报规则
六.雷电预报的决策树方法
在机场附近有对流单体 和闪电吗? 机场附近有 雷暴威胁 在机场附近有弱降水和 闪电吗? 在机场附近有单体但是否 未探测到闪电? 机场附近无 雷暴威胁 在机场附近有弱VIL或闪 电相伴的强反射率吗? 在机场附近有伴随VIL的 闪电吗?
第一节 雷暴的潜势预报
一、“成功的雷暴预报”的含义
Golde 20世纪60-70年代给出标准,以锋面移动和 不稳定气团引发的雷暴预报为例,假若预报一个相当
大的区域里(水平尺度为几百公里)有雷暴,而未来
该区内若有适当数目的雷暴出现则预报就是“成功的 ”。
二、雷暴潜势预报流程
输 入 资 料 显示环流形势
(2)风向垂直切变与雷暴云的传播方向
当低层为南风,高层为西风(风随高度顺转) 时,雷暴云一般向其前进方向(对流层中层风向 的右侧)传播。
辐合
v2
辐散
最大相对流入
v2
最大相对流出
现存云的运动
辐散 辐 v1 合
风向随高度顺转,有利于风暴云向右传播
风暴运动方向
雷暴云整体向单体移向的右侧偏移
在预报雷暴移动时,还要考虑江、河、糊、海及山脉 等地理条件的影响。白天沿河岸移动,很少过河(湖)。 锋面雷暴可越过河,但要减弱(夜间相反)。受山脉阻挡 时会顺山脉移动,有时在山区打转并从山口“夺路而出”。
第三节 强雷暴天气分析举例
环流型对雷暴的发生发展和维持的作用是:持 续输送大量的潮湿空气,引气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提供雷雨云发展及维持的有利环境条件。如:
流 层高 对 层
D
1016hpa
墨
西 哥 湾
美国中西部大平原 强对流天气发展的环流模型
冷涡附近深厚积雨云发展区(影区)和 对流活动拟制区(圆点影区)分布模型
一、雷暴的移动
在日常业务中,人们常使用雷达回波、卫星 云图闪电定位仪以及高空风资料作雷暴天气系统 的移动的预报。
1、预报雷暴移动的方法
(1)、用平均风速方法估算风暴的移动速度
Maddox(1976)通过计算地面、850、700、 500、300、和200hap高度的平均风速,统计平均 风速与雷暴移动速度与移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得到: 雷暴以平均风速的75%的速度移向平均风右侧的 30º 方向。
1989年10月14日2000UTC至10月15日 1000UTC时段内一次强风暴的地闪回击点的情况
四.第一次云地闪开始时间的预报
Smith用红外云图云顶冷却率研究预报第一次云地闪开始 时间:第一次云地闪经常发生在红外云图中最初云顶冷却率超 过0.5C/min之后30min或更长的时间。
五.45WS的经验预报方法
判断是否属于雷暴环流型
y
N
计算与雷暴产生有关的物理参数
代人自动化、客观化预报方程
判断是否有雷暴
y
N
本地区未来有雷暴
雷暴潜势预报流程框图
本地区未来无雷暴
三、雷暴客观预报方法
1、点聚图法 印度德里地区季风来临之前5-6月雷暴。使用修正的Jefferson(TMJ )和George(K)指数作点聚图预报。 TMJ=1.6w850-T500-0.5DPD700-8.0 K= T8500 - T500+ TD850 -DPD700 式中w850=850pha的湿球位温; T500= 500phaD的干球温度; DPD700=700pha的温度露点差; T850 = 850pha的干球温度; TD850 = 850pha的露点温度。
第四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雷暴(雷电)预报和预警
20世纪70或80年代,在美国多次发生雷击航天发射 器事故,肯尼迪宇宙空间研究中心(KSC)、空军联邦 航空管理局(FAA)、航空航天局(NASA)兰利研究 中心和新墨西哥理工大学联合研究,10年,建立闪电监 测网和KSC发射场的雷电预警系统,很少再出现雷击事 件。这一雷电预警系统包括 (1)短时雷暴潜势的预报; (2)短时雷暴监测跟踪; (3)当预报8km范围内可能有地闪(落雷)时,发 布雷电警报。
(3)、用平均风速方法估算风暴的移 动速度的进一步修正
Davies(1998)对用平均风速方法估算风 暴的移动速度的进一步修正: 把风速划为三个风速段,0-10m/s:1115m/s:大于15m/s。这一修正,大大改进了弱 风环境下风暴移动的预报。
(4)、用环境垂直风廓线估算强雷暴移动速度
Colquhoun(1980)根据在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之间 的质量通量的平衡估算强雷暴移动速度,方法假设: ①被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带进、带出风暴的空气相等, 下沉气流的起始高度是450hpa。 ②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中的空气流动速度达到最大时, 风暴强度达到最大。 ③相对于风暴,上升气流从前面接近,下沉气流从后 面接近。 当v>0.0m/s时,预报有右移的超级单体; 当v<0.0m/s时,预报有左移的超级单体; 当v=0.0m/s时,预报无偏移左右的运动。
AWIPS预报 决策树示意图
东侧:正环流,暖空 气上升,冷空气下沉
第四节
地闪的临近预报和预警
一.成功的临近预报方法的含义
用亚特兰大奥运天气保障办公室(OWSO)给出的标准:如果 在赛场能听到雷声,或者在预报的有效时间内,在距赛场9.3km范围 内,国家雷电探测网(NLDN)数据流指示出有闪电,就认为闪电预 报是成功的。 大量的研究表明:发现闪电初生指标到第一个云地闪出现的滞后 时间或预警时间的中值约为7.5分钟。
F=8.51 10 -7 (CAPE)2.2
还可以通过计算最大垂直速度云顶高度H的关系估算出F。
Wmax =0.276H 1.73 F=1.439 10 -8 H7.86
第二节 雷暴的移动和传播
1991年长江流域暴雨天气过程中, 经统计有200多个中尺度暴雨云团沿梅雨 锋自西向东移动,所到之处都出现了大到 暴雨的天气。不难看出,在做好强雷暴天 气发生发展预报的同时,准确地估计和预 测雷暴天气系统的移动在雷暴天气的监测 和预警业务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用TMJ和K指数作预报雷 暴点聚图(A为主要出现事件 区域;B为出现不出现的混合 区;C主要不出现事件区域。
2、多元回归方程方法
Y=b0+ b1 x1 + b2 x2 +· · · · bn xn ···+
预报量 Y=1,雷暴出现;预报量 Y=0,雷暴不出现。
3、参数化方法
将有效位能(CAPE)与对流云引发的闪电活动联系起来。 CAPE参数与对流云云顶高度有一定的关系,闪电频率也与对流云 云顶高度相关,Prince和Rind(1992)发现了闪电频率也与对流云 云顶高度相关的参数化方法。 云顶高度H与CAPE的关系: H=0.47(CAPE)0.44 陆地上闪电频率F与云顶高度H的关系:F=3.4410 -5 H4.9
二、雷暴云的传播
1、雷暴云的平移和传播 雷暴云或强雷暴产生后,有两种作用使它产 生移动: 一种是大范围水平气流使云体不断平移,移 乡接近于云体中层高度上大范围水平气流的方向。
另一种是云体外围不断地形成新的雷暴单体, 而老云逐渐消散下去,使人们产生云体似乎在整 体移动的感觉。这种云体新陈代谢的现象叫做雷 暴的传播。
槽线以东:气旋性切变 大,产生>3cm的冰雹
西侧:逆环流,上升气 流伴随着冷空气,下沉 气流伴随着暖空气
槽线 气旋性 切变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J··········· ·········· ········· ········ · ·· · ········· ········ ······· ·· · ·· ········ ······· ······ ······ ···· ···· ···· ···· ·· ·· J ··
(5)、采用座标时的计算方法
先取为0.85~0.30各层u、v分量计算出平均风矢,将平 均风矢右转角(30度),将速率乘以(例如0.75)即得。
(6)、其它方法
在朱乾根教授等的《天气学原理和方法》一书中写到: 风暴运动方向一般偏向于对流云中层的风的右侧,这类风暴 称为“右移强风暴”,但是有的风暴也可以是左移的。 飑中系统生成后,会有规律地向前移动,飑线上的单体 移动的方向基本上与850-500hpa的平均风向一致,有时略偏 右。 另外飑线还有向着最不稳定的地区移动的趋向。 飑线移动的速度取决于大尺度天气形势、中尺度高压强 度地形等因子。
三.举例
vx:风暴相对环境风;v:环境风;c:风暴移速 vx=v-c
246º /15
0.5km 12km 0 8km 10
4km
m/s
由12个龙卷雷暴平均的风暴相对风廓线
图中大圆圈代表上升气流核,双箭头表示 风暴移动速度,图中给出了0.5,4,8,12km 风暴相对速度。
三、回波串(系统串)
回波串:是指一个一个鱼贯移经或移到某 地的一连串(3个以上)雷暴单体(回波)的现 象。 例如:1991年江淮梅雨期200多个中尺度对 流云团。 中尺度系统串:是指一个接一个鱼贯移经 或移到某地的一连串(3个以上)中尺度系统。
雷暴的传播一般又分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在原来云体前部增生新云,而后 部又在消散,结果看来云是在前进。
(+)
辐合
c<vc
辐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