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城市规划
上虞区江东路扩容提升工程方案

上虞区江东路扩容提升工程方案一、工程背景上虞区江东路是上虞区重要的交通干道之一,连接着区内多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区域中心,承担着较为重要的交通功能。
随着上虞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壮大,江东路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城市交通的发展需要,提升江东路的交通容量和交通运行效率,满足城市道路的安全、快捷、便捷的需要,需要对江东路进行扩容和提升工程。
二、工程目标1. 提升江东路的交通容量,减缓交通压力;2. 改善江东路的交通运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3. 改善江东路的交通安全状况,保障交通参与者的安全;4. 提升江东路的交通舒适度,为市民提供更好的交通环境;5. 优化江东路的市容市貌,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三、工程内容1. 拓宽江东路:通过对江东路的道路宽度进行拓宽,增加车道数量,提升道路的通行能力。
在充分考虑场地条件和周边环境的前提下,对江东路进行适度的拓宽,以满足未来交通需求。
2. 提升交通设施:对江东路的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道路标线等交通设施进行提升和更新,以适应新的道路宽度和交通流量,提高交通设施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提升交通运行的效率和安全性。
3. 改善交通配套设施:江东路沿线的交通配套设施包括公交站、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绿化带等,需要进行相应的提升和改善,以提升交通的舒适度和便捷性。
4. 完善排水系统:通过对江东路的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和完善,提高雨水排放的效率和能力,减少道路积水现象,提升道路的通行安全性。
5. 优化市容市貌:江东路的市容市貌需要进行相应的提升和优化,如绿化、景观、道路灯光等,以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6. 完善道路交通管理: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交通管理体系,包括交通管理机构、交通管理规章制度、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等,提高江东路的交通管理水平和效果。
四、实施方案1. 规划设计阶段:招标选取专业的规划设计机构,进行江东路扩容提升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确保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绍兴市全域未来社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绍兴市全域未来社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3.06.28•【字号】绍政办发〔2023〕21号•【施行日期】2023.08.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正文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绍兴市全域未来社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绍政办发〔2023〕21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绍兴市全域未来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各区、县(市)2023—2026年未来社区建设计划表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3年6月28日绍兴市全域未来社区建设实施方案为加快推进全市域未来社区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和人民幸福美好家园,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域推进未来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23〕4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创,到2026年,建设未来社区300个以上,覆盖全市城镇社区数量88%以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未来社区全域覆盖,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绍兴范例。
二、重点任务(一)开展未来社区三级联建。
以梯度创建、迭代升级形式,开展省、市、县三级未来社区建设。
省级未来社区:根据省风貌办要求开展未来社区建设,到2025年,省级未来社区覆盖率每年递增10%左右,其中新建类社区和重点片区内社区均需开展省级未来社区建设;市级未来社区:由市风貌办牵头制定实施办法,明确建设标准,所有街道均需开展市级未来社区建设,原则上每个街道每年不少于1个,其中下辖社区10个及以上的街道每年不少于2个,由市风貌办负责验收、公布;县级未来社区:由市风貌办明确基本要求,各区、县(市)风貌办牵头制定建设及验收办法,以街道为建设主体,由各区、县(市)负责申报、验收、公布。
上虞崧厦道路规划方案-最新版

上虞崧厦道路规划方案背景介绍崧厦镇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西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崧厦镇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道路交通条件较差,制约了崧厦镇的发展潜力。
为了促进崧厦镇进一步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有必要对道路进行规划和改造。
规划目标本规划方案旨在解决崧厦镇交通规划不合理、道路狭窄、拥堵严重等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道路规划和改造方案,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崧厦镇居民的出行需求,促进崧厦镇的发展。
规划原则1.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建立便捷、安全、经济的道路系统;2.合理安排道路车行和人行结构,优化道路一体化规划;3.以生态保护为核心,建设绿色、可持续的道路网络;4.强化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提高交通安全保障能力。
规划方案一、主要交通干线1.崧厦大道规划在崧厦镇东西向贯通崧厦镇,起点至金昌路路口与S24浙江省瑞安至绍兴高速公路相连。
道路总长度17千米。
2.西子峰路规划在崧厦镇南北向贯通崧厦镇,起点至金峰路路口与G15沈海高速公路相连。
道路总长度9千米。
二、次要交通干线1.石湖路规划在崧厦镇东侧与崧华路相连,西接西子峰路,道路总长度11千米。
2.天露路规划在崧厦镇北侧与徐家浜路相连,南接石湖路,道路总长度9千米。
3.崧山路规划在崧厦镇西侧与崧厦大道相连,东接徐家浜路,道路总长度8千米。
三、城市主干道1.崧华路规划在崧厦镇东北侧,起点连接G15沈海高速,通过与石湖路、崧山路相连,至崧厦大道结束。
道路总长度14千米。
2.徐家浜路规划在崧厦镇中部横向贯通,起点连接G15沈海高速,通过与天露路、崧山路相连,至崧厦大道结束。
道路总长度10千米。
3.崇仁路规划在崧厦镇西南侧一条横向道路,起点连接G15沈海高速,西接省道S317线,通过与府后屯路和虞山路相连,至崧厦南大街结束。
道路总长度12千米。
四、城市次干道1.金峰路从西子峰路开始,经过旧城区至崧华路结束。
道路总长度4千米。
2.东关路从商贸中心地段至崧华路结束。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若干措施》的通知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若干措施》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绍兴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4.12•【字号】绍政发〔2024〕8号•【施行日期】2024.04.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运行正文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若干措施》的通知绍政发〔2024〕8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现将《绍兴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若干措施》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绍兴市人民政府2024年4月12日绍兴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若干措施为更好拉动投资、促进消费,提升产业、畅通内循环,根据国务院、省政府关于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部署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措施。
一、总体目标(一)实施设备更新行动。
到2027年,全市工业、农业、建筑、交通、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35%以上。
全市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5%、80%。
(二)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
到2027年,全市新能源汽车年销售额较2023年增长40%,家电年销售额较2023年增长25%。
(三)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
到2027年,全市建成7处以上土地使用年限至少10年的固定分拣中心,新增再生资源回收站点300个,二手车交易量增长至10万辆以上,报废机动车回收量超3.5万辆。
(四)实施标准提升行动。
到2027年,全市建立符合各方需求的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标准体系,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10项以上、“浙江制造”标准15项以上,发布市级地方标准5项以上。
二、主要任务(一)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
深入实施“4151”先进制造业强市计划,聚焦纺织、金属加工、通用设备等体量规模大的传统优势行业,加快淘汰低效设备、超期服役老旧设备;针对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发展迅猛、技术迭代快的新兴行业,鼓励企业适应技术创新和行业发展新要求,更新一批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先进设备;聚焦化工、医药、黄酒、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在设计验证、测试验证、工艺验证等中试和检验检测环节,更新一批先进设备,提升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
上虞最新规划实施方案

上虞最新规划实施方案上虞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是浙江省重点县市之一。
近年来,上虞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上虞市政府制定了最新的规划实施方案,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
首先,上虞市将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在规划实施方案中,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城市道路、桥梁、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提升城市防洪能力。
同时,市政府还将加大对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和改善,推动城市交通的绿色、智能发展。
其次,上虞市将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规划实施方案中提出,市政府将加大对城市绿化、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投入,推动城市环境的改善和提升。
同时,市政府还将加强对城市建筑、市容市貌的管理,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为市民营造一个宜居宜业的环境。
再次,上虞市将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和引导。
规划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市政府将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支持力度,同时积极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市政府还将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最后,上虞市将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动。
规划实施方案中提出,市政府将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同时,市政府还将加强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和引导,推动农村经济的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总的来说,上虞市最新的规划实施方案着眼于城市发展的全局,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改善、产业发展支持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多个方面入手,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市民的幸福生活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相信在市政府的领导下,上虞市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上虞区2024年工作计划

上虞区2024年工作计划引言上虞区作为浙江省绍兴市下辖的一个行政区,定位于沪杭甬经济带的门户,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自然资源。
为了进一步促进区域发展,上虞区制定了2024年的工作计划,旨在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一、经济发展1.1 产业转型升级指导思想:坚持创新驱动,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制定鼓励政策,引导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
•发挥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作用,加强创新资源整合。
1.2 优化营商环境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公开透明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
•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完善法治环境,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
1.3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指导思想:发挥区域优势,培育壮大具有特色的产业,打造区域经济的新支柱。
•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打造品牌。
•发展旅游业,改善旅游环境,提升服务质量。
•培育现代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二、城市建设2.1 城市规划指导思想: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市建设与人居环境的整体提升。
•制定城市总体规划,优化城市布局。
•完善城市配套设施,提高城市功能。
•加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推进城市综合开发。
2.2 环境保护指导思想: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环境保护工作。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确保环境质量达标。
•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提高资源利用率。
•实施水源保护,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3 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思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城市交通和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城市道路建设,缓解交通压力。
•完善公共交通网络,提高城市运输效率。
•提升公共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三、社会事业3.1 教育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加强教育资源供给,提高教育质量。
•建设优质学校,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提高教学质量。
•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更多技术人才。
上虞发展规划

一、上虞城市性质、规模城市发展性质为:浙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型城市,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具有滨江特色的生态城市。
城市人口规模为:2010年32.5万人,2020年44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为:2010年34平方公里,2020年46平方公里。
二、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确立主攻城北新区的发展思路。
按照“北进西扩、南拓东连、沿江开发、提升老城”的城市发展策略,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个性,实现城市建设跨越式发展。
三、规划布局规划布局结构:一轴两翼三心三环。
一轴指:曹娥江景观轴。
强化曹娥江的城市主轴作用,体现滨江城市、山水城市的特色。
两翼指:以曹娥江为轴划分的江东、江西两片。
三心指:城北、经济开发区、老城区组团中心。
城北形成全市行政、商业及居住的综合性主中心,老城区通过有机梳理,改造提升,形成市域传统商业居住中心,经济开发区滨江地带形成以为先进制造业服务的商务中心。
三环指:内环、三环路、四环路。
内环作为城区内公共服务的生活环。
三环路联系城区内各功能区,为主要的交通性干道。
四环路则承担过境交通作用。
四、居住用地规划城区的居住用地主要由五大组团构成,分别是老城、城北、城南、滨江、和西南组团。
各组团内部分别配以相应的服务设施和中、小学。
初中部分住宿,高中全部住宿,小学生就近入校。
老城组团,居住容量约6万人,规划以改善居住条件、提供基础设施和开放空间为主。
规划保留现状初中2所、小学3所。
城北组团:规划居住容量12万人。
三环北路以内的居住区基本以多层、小高层、高层相结合高档住宅为主,北面以多层住宅为主。
组团内规划高中2所、外国语学校1所(高初中合一)、初中2所、小学6所。
城南组团:规划居住3.5万人。
近期以开发东部为主,由于该区与老城区的路网存在蜂腰,所以不宜进行高强度的开发。
组团内规划小学2所及1所初中。
滨江组团:规划居住人口10.5万人,此组团西侧和北侧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组团内规划小学5所,中学1所。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政府2024年重点工作责任分工的通知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政府2024年重点工
作责任分工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布日期】2024.02.20
•【字号】绍政办发〔2024〕5号
•【施行日期】2024.02.2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市建设
正文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政府2024年重点工作责任
分工的通知
绍政办发〔2024〕5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
《市政府2024年重点工作责任分工》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市政府2024年重点工作由市长总负责,分管副市长分工负责,责任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
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全面深化“五创图强、四进争先”,扎实推进产业提档、项目提效、环境提质、民生提优等重点任务,为谱写新时代胆剑篇提供有力支撑。
各责任单位要通过“政易钉”督查督办系统,每月向市政府报告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和下步举措。
附件:2024年市级政府(国企、平台)投资项目责任分工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2月20日附件
2024年市级政府(国企、平台)投资项目责任分工
王琴英常务副市长
王涛党组成员
程炜博副市长
教卫口分管副市长
鲁霞光副市长
陈伟军副市长
汤文全副市长
严钢党组成员
分管市领导
2024年市级政府(国企、平台)投资项目责任分工王琴英常务副市长
王涛党组成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虞市城市规划建设分析一、发展定位上虞市位于杭州、宁波两大城市群之间,嘉绍高速跨江大桥的建设更是把上虞市纳入上海市二小时经济圈范围,优越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给上虞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前景,上虞市发展将积极投身长三角,接轨大上海,发展成为杭州湾南翼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浙东北商贸强市和旅游休闲之都。
二、城市化水平预测上虞2005年全市现状总人口(含暂住人口)约为100.37万人,预测到2010年上虞市总人口为117.50万人;2020年为142.00万人。
市域城市化水平为:2010年城市化水平为62%左右;2020年为75%左右。
三、市域空间布局规划将市域空间发展确定为“北工、中城、南闲”的总体格局。
北部区包括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沥海、盖北、谢塘和崧厦4镇,面积435平方公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的优势,规划作为未来产业重点发展区域,突出桥头堡作用,建设新兴的现代工业新城。
中部区包括上虞中心城市、道墟、小越、驿亭、梁湖、丰惠等镇,面积大约359平方公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联动周边城镇发展,形成人口集聚,产业高端发展的城镇-产业密集区。
南部区包括长塘、上浦、汤浦、章镇、永和、下管6镇和陈溪、丁宅、岭南3乡,面积约601平方公里,山丘广布,大部分为本市河流水系的上源,需加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未来重要的生态保障基地。
同时规划发展成为长三角南翼重要的休闲度假胜地。
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构建了“1-4-30”型“群星拱月”式城乡一体的居民点体系框架。
其中“l”为一个中心城市,通过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辐射作用,加快人口和二、三产业向中心城市的集聚。
“4”为4个各具特色的中心镇,分别为章镇、丰惠、小越、崧厦镇,将通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产业要素集聚,形成具有片区服务功能,能带动周边乡镇共同发展的中心城镇:“30”为建设30个左右的示范新农村(中心村),通过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成为宜居的新型社区化农村。
这样市域整体上形成镇、村围绕中心城市的“群星拱月”式发展框架。
除“1-4-30”包括的镇村外,其他城镇按一般镇建设发展,村庄整合后按基层村标准建设。
五、风景旅游规划结合上虞市自然山水分布特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交通网络建设状况,确定上虞市旅游开发的总体空间布局围绕“一心一带三区”及六大支撑品牌展开,即: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曹娥江为主要纽带串连其他旅游区块,形成在功能上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各具特色的三大旅游功能区,六大支撑品牌为“中国英台之乡、水上运动中心、中华孝园景区、养生休闲基地、四季鲜果之旅、浙东新商都”。
六、社会服务设施规划市域范围内按照现状条件,根据国家专业部门规定的指标,结合各部门“十一五”发展规划,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设施等社会服务设施进行合理布局。
实现基本服务设施就近布局,以方便人民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高级服务设施集中布局,提升服务质量。
七、综合交通规划以绍嘉高速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为契机,形成“北上、南拓、西连、东出”的“十”字型交通发展格局。
1、铁路规划:利用杭甬城际客运铁路建设的机遇,完善站场建设配套,实现客货分流。
2、公路规划:完善公路网络,提高公路等级,形成以杭甬高速、上三高速、104国道、329国道,以及新建的世纪大道、展望大道、嘉绍高速、滨海大道、长海线等为主干线的公路网。
3、水运规划:形成外港(上虞港)、内河(杭甬运河)联运的水运主线,与公路、铁路共同组成综合运输网。
八、市政工程设施规划从城乡统筹、共建共享的角度,对供排水、供电和电讯等市政工程设施统盘规划,综合考虑规划整体布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至规划期末,将着力建立稳定通畅的供排水网、稳定充裕的能源保障网、灵活快速的数字化信息网、安全可靠的防灾减灾安全网等四张网。
第一部分市域总体规划)一、规划期限、规划编制范围(一)规划期限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远。
(二)规划编制范围上虞市全市域,面积1395.35平方公里。
二、发展目标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经济结构向工业化后期跃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到2010年,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2020年,中心城区达到42万人口规模,在全市域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市域城乡布局规划方案构思(一)城市化发展水平预测上虞2005年全市现状总人口约为100.37万人,预测到2010年上虞市总人口为117.50万人;2020年为142.00万人。
市域城市化水平为:2010年城市化水平为62%左右;2020年为75%左右。
(二)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1、职能结构规划结合城乡体系等级、城镇区位特点、综合实力,以及主要产业发展趋势,近期发展重点为,优先完善中心城区功能,拉大中心镇框架、促进中心镇综合实力的迅速提升,分类建设一般镇,提升中心村的综合实力和服务功能。
远期,发展重点为:继续突出中心城区的地位,加快形成与完善虞北新区,发挥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其他城镇发展,继续完善中心村功能。
2、规模等级结构由于城乡体系中居民点的职能分工不同,人口增长速度差异较大。
未来,中心城区人口迅速集聚,其他城镇人口增长较为平稳。
农村居民点总体上人口规模较小,但地区内差异较大。
规划期内,居民点人口规模等级如下表所示。
规划期内城镇人口规模等级表3、城镇组群协作与功能分区划分综合功能区分为四大区域,即虞北城镇群(虞北分区)、中心城区城镇群(中心城市分区)、东南城镇群(丰惠分区)、西南城镇群(章镇分区)。
市域城乡功能分区一览表4、空间布局规划近期,城镇空间组织按“一心、多组团”结构进行规划引导,即以中心城区为全市城镇体系组织的核心,各乡镇及各自工业功能区形成互相促进的发展组团,形成相互协调的城镇空间结构。
远期,城镇空间组织按照“一心、一带、四极”进行规划引导。
即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包括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和港区、沥海镇、盖北镇在内的虞北新区为沿杭州湾的产业带,以崧厦镇、章镇镇、丰惠镇、小越镇为四极,辐射周边乡镇和地区,构建未来城镇空间结构。
四、基础设施规划(一)综合交通规划以绍嘉高速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为契机,形成“北上、南拓、西连、东出”的“十”字型交通发展格局。
1、铁路规划:利用杭甬城际客运铁路建设的机遇,完善站场建设配套,加强铁路运输与地方运输的兼容性。
2、公路规划:完善公路网络,提高公路等级,形成以杭甬高速、上三高速、104国道、329国道,以及新建的世纪大道、展望大道、嘉绍高速、滨海大道、长海线等为主干线的公路网。
3、水运规划:形成外港(上虞港)、内河(杭甬运河)联运的水运主线,与公路、铁路共同组成综合运输网。
设置曹娥、通明、上浦、崧厦、上虞港、沥海、杭州湾新区等七个主要作业区。
并在临近旅游景点设置四处主要旅游客运码头。
(二)市政工程设施规划从城乡统筹、共建共享的角度,对供排水、供电和电讯等市政工程设施先行规划研究,综合考虑规划整体布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至规划期末,除市域综合交通网外还将着力建立稳定通畅的供排水网、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网、数字化信息网、防灾减灾安全网等四张网。
(三)社会服务设施规划在市域范围内按照现状条件,根据国家专业部门规定的指标,结合各部门十一五发展规划,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设施等社会服务设施进行合理布局。
实现基本服务设施就近布局,以方便人民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高级服务设施集中布局,提升服务质量。
(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以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加强生态系统的调控能力,建设布局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示范区。
按照《浙江省环杭州湾都市圈发展战略规划》要求,对沿海、沿江、沿主干线及产业功能区之间必须预留足够的绿色生态廊道;加强虞南山区及虞北生态湿地的保护。
规划分别提出水、气、声和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防治措施,提出相应环卫设施布局及规模的设想。
至规划期末(2020年),全市环境污染得到全面控制,物质和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生态市建设成果不断完善和深化,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复合系统的良性循环。
(五)旅游规划结合上虞市自然山水分布特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交通网络建设状况,确定上虞市旅游开发的总体空间布局围绕“一心一带三区”及六大支撑品牌展开,即: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曹娥江为主要纽带,串连其他旅游区块,形成在功能上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各具特色的虞舜文化旅游区、虞北休闲旅游区和虞南生态旅游区三大旅游功能区。
五、近期建设规划(一)建设发展重点完善以高速公路为主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对外交通与城镇内交通的衔接,巩固和提升上虞市在浙东南的交通枢纽地位。
重点加强现代化电网和天然气工程建设,保障能源供给安全,优化能源结构。
统筹城镇上下水管建设和市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高城乡共享基础设施的水平。
推进通信、广播电视、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打造信息网络平台,推进信息化,初步构建“数字上虞”。
(二)城乡建设规模规划近期将全市人口容量控制在115—120万人以内,其中城镇人口70—75万人,农村人口40—45万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75平方公里以内,市域非农建设用地控制在220平方公里以内。
第二部分中心城区规划一、发展目标城市发展总目标:构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生活殷实、文明开放的滨江生态型现代化城市。
二、城市性质上虞市的城市性质拟定为:浙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型城市,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具有滨江特色的生态城市。
三、中心城区规模(一)人口规模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010年32.50万人;2020年42万人。
(二)用地规模规划近期用地规模达34平方公里,人均105平方米;远期用地规模应达到44平方公里,人均105平方米。
四、中心城市规划总体布局(一)城市用地发展战略1、发展战略:上虞市发展以“龙山”、“曹娥江”、“杭州湾”三个时代并进的战略;在中心城区的规划建设上,确立主攻城北新区的发展战略。
2、发展思路:北进西扩、南拓东连、沿江开发、提升老城。
K%['?o2T9P9oyM!G'K @(二)城市形态与结构规划布局结构:“一轴一核三心三环”一轴:指曹娥江景观轴。
曹娥江从市区中部穿过,两侧规划生态景观绿地,改善城区环境,体现滨江城市、山水城市的特色。
一核:指整个上虞市的市民中心,位于城北核心区域,曹娥江以北,为近期实施的主要项目。
三心:指老城区的市级商业中心、城北新区商业中心和开发区商业中心。
三环:指由现状的舜江路和凤山路、渡江路、大桥路连成城区内环,缓解市中心区交通压力,作为一个保护环。
(三)中心城区各组团用地布局老城组团:北至西横河,东至百沥河,南到铁路,西至曹娥江边,用地面积300公顷,居住容量约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