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优秀5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优秀5篇)安塞腰鼓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二、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三、教学设想: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形象的直接的感受。
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角色。
2、这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对这样的文章,先指导学生朗读,从诵读中体会它的气势,实现整体感悟。
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通过讨论,揣摩句子含义,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
整个过程以“朗读”一线贯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四、教学方法:1、诵读2、想象3、研讨五、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一曲生命和力量的赞歌!欣赏腰鼓表演的片段,感受它的恢弘气势和铿锵激越。
看美景——(通过播放安塞腰鼓录像,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
请学生谈一谈观感,可以从声响、画面等方面谈。
本来,一个人,一面鼓,没有稀奇的地方,但是脚下古朴厚重的黄土高原,耳边奔腾咆哮的滚滚黄河,给它注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下面让我们跟随作家刘成章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从文字中体会这腰鼓声中激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安塞腰鼓》说课稿(精选13篇)

《安塞腰鼓》说课稿(精选13篇)《安塞腰鼓》篇1【说教材】教材分析:《安塞腰鼓》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为“民风民俗”,是教育孩子们对祖国的民风民俗有个直观的了解,通过学习,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
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爱戴之情。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文章,课文主要通过作者对安塞腰鼓场面、鼓声、后生们、舞姿等方面的描述,表现了安塞腰鼓磅礴大气的、壮阔的生命力之美。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学习文中的排比句式仿写句子,感受安塞腰鼓的壮美与大气。
3、能学习作者的“抓住典型场景叙述”的方法,并且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4、能积累、背诵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情感目标: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出安塞腰鼓所散发出的生命力之美。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出安塞腰鼓所散发出的生命力之美。
3、能积累、背诵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教学难点:1、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出安塞腰鼓所散发出的生命力之美。
教学具准备:《安塞腰鼓》【说教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我对这篇课文的的教学采取了“以读为主,读中求悟,”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安塞腰鼓的壮阔之美和文章语言文字的优美。
我对第二课时的处理是这样的:.首先,精心设计导入。
我以安塞腰鼓的视频片段导入课文,让学生了解到安塞腰鼓这一“天下第一鼓”的迷人的魅力。
然后以国庆节天安门广场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让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随着我一起走入了课文。
学生在浓浓的壮阔的氛围中,极富兴趣地去课文中去找寻有关段落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通过对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出安塞腰鼓的场面美、后生美、舞姿美、鼓声美,让学生一直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整篇文章的学习。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安塞腰鼓说课稿【精选3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安塞腰鼓说课稿【精选3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安塞腰鼓说课稿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理解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3、练习听力,初步理解文章主旨。
4、学习写作宣传标语和解说词。
教学重点:朗读训练。
理解排比、反复修辞手法的样式和作用。
写作宣传标语和解说词。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手段:多媒体powerpoint工作环境暴风影音工作组件教学步骤:一、导入。
教师: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大家都看了吧?今年的春晚节目种类很多,有歌舞、相声、小品、魔术、杂技、手影戏等等,但是准备时间最短,表演效果最好,参加演出的明星阵容最大的一个节目是诗朗诵《温暖2014》,朗诵做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感染力丝毫不亚于歌舞,其震撼力有时更远超过歌舞。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段朗诵,来体会一下朗诵这种艺术的魅力,也从整体上感知一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安塞腰鼓》。
二、课文朗诵。
1、教师播放《安塞腰鼓》朗读视频。
学生感受朗诵的艺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我们从刚才的朗读中是不是感受到了一种奇伟磅礴的气势。
这篇文章写得也好,文字给人的感觉是排山倒海而去的,每一个字都如鼓槌一般敲打在我们的心上。
下面让我们自己来读一下。
2、学生自由朗读,声音要大,选一段准备展示。
3、学生个别读,教师做点评、指导。
人数控制在3~4人,如没有学生朗读静态段落,教师可进行提示。
(朗读指导内容:四部朗读法:1、大,大而不喊;2、慢,慢而有情;3、快,快而不乱;4、稳,稳而有度。
简单解释:大,就是读的声音要大,即使读错了,也要大大方方的读出来,这样别人才可能给你指点。
大而不喊,不要扯开喉咙,要让听到的人知道你在读课文。
慢而有情,要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感情,是高亢还是低沉,是欢快还是悲伤等等。
快而不乱,讲究把文章读熟。
稳而有度实际上是前三点之后的总结,是一种效果。
《安塞腰鼓》 说课稿

《安塞腰鼓》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安塞腰鼓》。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安塞腰鼓》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文章出自当代作家刘成章之手,它以激情澎湃的语言,描绘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展现了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人们蓬勃的生命力和豪放的精神风貌。
文章的语言极具感染力,大量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句式丰富多样,节奏明快有力,营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
同时,文章的主题深刻,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更传达了对生命和力量的赞美,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理解和把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和求知欲,但对于西北地域文化和安塞腰鼓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可能了解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感受文本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他们理解文中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如“狂舞”“闪射”“火烈”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赏析等方式,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学习本文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理解安塞腰鼓所体现的生命力量和民族精神,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和力量美。
(2)品味文中的语言,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理解安塞腰鼓所蕴含的生命意识和民族精神。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节奏和情感。
安塞腰鼓的说课稿

安塞腰鼓的说课稿一、说教材《安塞腰鼓》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它属于“触摸文化遗产”单元。
该单元围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展开,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本文以我国陕西省安塞县的民间艺术——腰鼓舞为题材,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展示了安塞腰鼓的魅力和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和地位:1.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又为后续学习其他文化遗产打下基础。
2. 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述,让学生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本文还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意义,可以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1. 引言:介绍安塞腰鼓的起源和背景。
2. 描述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和特点。
3. 揭示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4. 结语:强调安塞腰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运用。
(3)了解安塞腰鼓的起源、表演形式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阅读方法,感受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安塞腰鼓的表演场景,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2.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深入了解安塞腰鼓的起源、表演形式和文化价值。
(2)如何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安塞腰鼓说课稿(优选3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安塞腰鼓说课稿(优选3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安塞腰鼓说课稿第1篇】《安塞腰鼓》是浙江省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
本课同时通过学习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
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此教学目标是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的。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
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安塞腰鼓说课稿第2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2、在朗读中,体会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
(二)过程与方法1、采用筛选文章关键词语的方法,表达初读感受。
2、采用教师示范,学生实践的办法,掌握朗读方法,学会朗读,体会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华文化的悠久和精深。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在朗读中,体会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
《安塞腰鼓》教案(15篇)

《安塞腰鼓》教案(15篇)《安塞腰鼓》教案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
2、理解__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__的阳刚之美。
3、理解排比、反复修辞在__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感受__的语言美,感受__的阳刚之美。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目标要求:朗读课文,理清__结构,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广西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片段,提问: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2、由广西民歌引出其他民族的文化;欣赏安塞腰鼓表演的片段,让学生回答:你对安塞腰鼓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热烈、热情、火暴、奔放、豪放)3、简介安塞腰鼓,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快速朗读课文,注意一些字的读音。
(出示注音卡片)2、鼓励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语段,说说喜欢的原因。
3、理清__的结构,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和段序号:鼓声响前安()宏伟的场面()塞鼓声响起雄壮的响声()腰()击鼓的后生()鼓鼓声落下奇丽的舞姿()()(参考:1—4、5—27、28—30;5—13、14—17、18—22、23—27)4、讨论:课文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分别用什么样的语速和情感来读?讨论后明确:鼓声响前(安静):中速、有力;(亢奋):激越、高昂;鼓声落下(寂静):稍慢、悠远。
学生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5、分组进行朗读比赛,互相点评,感受文中的语言美。
6、练习:联系课文内容,补充句子:的安塞腰鼓。
(安静、激昂、寂静)三、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热烈、豪放以及__语言的铿锵激越,理清了__的结构。
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欣赏__语言的特点,感受__的阳刚之美,理解文中短句的运用及排比、反复修辞在__中的作用。
第二课时目标要求:理解__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__的阳刚之美;理解文中短句的运用及排比、反复修辞在__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快速浏览全文,重点阅读第7、18、19段,讨论__的主题。
《安塞腰鼓》 说课稿

《安塞腰鼓》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安塞腰鼓》。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安塞腰鼓》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所选的文章涉及节日、戏曲、舞蹈等多种民俗文化形式,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民俗文化,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安塞腰鼓》是一篇气势磅礴、节奏明快的散文,作者刘成章通过对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歌颂了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这篇文章语言富有节奏感和表现力,大量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但是,他们对于民俗文化的了解相对较少,对于文中所描绘的安塞腰鼓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
此外,文中大量的修辞手法和独特的语言表达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帮助他们理解文中的语言和情感。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如“狂舞”“闪射”“火烈”等。
(2)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反复等,并能够体会其表达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节奏和气势。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2)通过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安塞腰鼓所展现的生命力量和阳刚之美,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感受生命的活力和激情。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安塞腰鼓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塞腰鼓》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精读课文。
本单元所选文章是文化艺术方面的,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二、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最重要的是学到作者的以下几点:
(一)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品味西北特有的艺术奇葩:
运用比喻,使看不到、听不到的舞蹈动作、音乐声音,以熟悉的形式呈现于我们眼前;运用排比,使那茂腾腾的舞动后生如在眼前,使那充满生命力的鼓声犹在耳边;
运用短句,使语言变得铿锵有力,使文章要表达的强大的生命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二)通过对文章语言的把握,体会文章中呈现的阳刚之气,感受生命的律动。
(三)通过对全文的把握了解文章要表达的内容。
真正体会到本文的语言美,对教学目标的其他两点也自然而然可以把握住。
三、教学重点
1、利用多媒体教学,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自主学习,师生互动,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3、理解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及运用。
四、学情分析
针对我校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的特点,使用分组研讨式教学,或完全依靠学生自己的探究来达到教学目标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仍是不可或缺的。
五、教学过程
本课内容丰富,需2—3个课时才能完成。
第一课时(40分钟)
第一步:(5—10分钟)
欣赏“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学生对其有个直观的印象,看完后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观看安塞腰鼓时的感受。
第二步:(10—15分钟)
阅读这篇课文处理陌生字词,并同时感受文章中所描述的场景。
让学生来描述,看完文章后在他脑中形成怎样的画面,可以借助课本中的原句,同学间相互补充说明。
对比,与自己刚才对“安塞腰鼓”的描述哪个更好?
第三步:(10—15分钟)
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文中的短句的铿锵和排比的激昂,把文中的“茂腾腾”的气势读出来,把“后生”如日中天,光辉耀眼,沸腾的生命激情读出来,同时还有文章中展示的西北人的强大的力量读出来。
再找学生多次练习、诵读。
第二课时(40分钟)主要是师生互动,共同探讨。
第一步:(10—15分钟)
再阅读文章,分清结构层次,并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作者是用直白的语言来描述那些场景的吗?还是使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
运用了哪些修辞?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读给大家听。
再思考使用这些修辞有什么好处呢?)
第二步:(10—15分钟)
通过对本文语言的把握,让学生了解到了文中所呈现的阳刚之美。
这节课就由学生来讨论、思考:阳刚之美体现在什么方面?文章又是怎样体现的呢?
第三步:(5—10分钟)
通过前面一系列对文章的把握,可以试着让学生来发表对全文主旨的把握。
最后老师做结(这篇散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场面的描写,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于诗意中追求永恒的精神力量的安塞腰鼓,已成为中华民族坚强不屈、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的象征,它是高原生命的火烈颂歌,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
六、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一)学生总结:说说自己的收获。
(二)教师总结:提出要求,布置作业。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授课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安塞腰鼓的多媒体教学录像,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
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安塞腰鼓,它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
本来,一个人,一面鼓,没有什么稀奇,但是脚下古朴厚重的黄土高原,耳边奔腾咆哮的滚滚黄河,眼前巍然屹立的宝塔山,给它注入了巨大的精、气、神,使它鼓敲得那么响,人舞得那么狂,劲使得那么足,生命力那么昂扬。
它就是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 它就是中华民族的安塞腰。
二、自学检测和朗读课文。
请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课文。
1.结合注释,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和义。
亢奋晦暗羁绊冗杂叹为观止戛然而止
2.体会全文语速、语调的变化。
明确:
1—4自然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安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
5—27自然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自然段:语速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
3.找出全文中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的句子。
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反复四次。
4.美读全文。
可以模仿合唱的形式。
1—4自然段和28—30自然段由女生读。
5—27自然段主体部分老师朗读。
其中,抒发赞美之情,音调最高亢的13、17、22、24自然段,由男生读。
三、整体感知
目的:从文章中摘取精彩段落,指导学生多美读,从美读中体味它的气势,感觉其中的生命律动,进而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包孕的对人的旺盛的生产力的赞美之情。
方法:
1.请学生找出段中精彩语句,谈谈自己怎样通过美读来体现句子的气势和情感。
2.教师指导点拨,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反复美读。
例段一:第7自然段
明确:本段描写安塞腰鼓表演开始时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赞颂了那股喷涌而出的、不可扼制的生命力。
因此,“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三个短句要读得简洁有力;“骤雨一样……强健的风姿”这组排比句要用急促的、富有跳跃性的节奏,来表现腰鼓场面的火烈、豪放、动力十足;最后“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要读出对腰鼓场面、对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例段二:第18自然段
明确:本段描写打鼓后生打鼓时的身姿,赞颂了通过腰鼓所宣泄出的人的奇伟磅礴的生命力,因此,“搏击着”这之前的三个修饰语“有力的”“疾速的”“大起大落的”要重读,以体现后生舞姿的力度;“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要读得步步近逼,层层递进,以体现强大生命力的灼人之势。
“存在”“活跃”“强盛”“居然”“奇伟磅礴”等词要重读,体现人的生命力的强大。
例段三:第25、26、27自然段
明确:写腰鼓表演达到了高潮,要把短句
“愈捶愈烈!”的三次反复和一切都在“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读得简洁有力、铿锵激越,使人体会到:腰鼓表演达到高潮,人的生命力被尽情释放,生命的一切在这释放中得以超脱和升华。
四、延伸迁移
学生讨论。
1.通过朗读我们体会到了安塞腰鼓所宣泄出的人的巨大的生命力,那么这股生命力的本质是什么? 从文中找出原句回答,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这股生命力“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其本质——安塞人要冲破贫穷落后的羁绊,不甘贫穷落后,不畏屈辱磨难,奋发向上,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
2.结合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举例谈谈这股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华民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我们的民族虽然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和磨难,太多的束缚和挫折,但我们总能神奇般地重新崛起。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祖国走进了一个令人振奋和自豪的新时代,只要我们立足本土,
放眼世界,大胆创新,勇于开拓,我们就一定能够再造辉煌。
五、明确课文主旨,热化感情,结束全课。
1.找出起特殊作用的句子,用美读来体现其中的感情。
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在13、17、22、24自然段反复出现,美读时感情要炽热、饱满,声调要高亢激越,充分表达本文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之情,对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之情。
2.学生齐读这四个自然段。
3.播放多媒体录像,画面是今天的黄土高原,今天的安塞腰鼓,配以《东方红》变奏到《黄河》的音乐,达到热化感情、升华主题的目的。
结语:最后,让我们用今天的黄土高原,今天的安塞腰鼓作结,让我们衷心祝愿:我们的人民青春不老!我们的民族青春永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