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的主要动力(b)
城市化及其进程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如 赤潮) 水污染可引起“公害病”
第一章节
一般≤50分贝,环境为安静
注意:会形成酸雨、光化学烟雾等问题
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的城乡移民
1
低收入者
2
读某地区1950年——1980年人口增长表,回答: (单位:万人)
年份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总人口
1500
1700
2000
2300
2550
2750
3000
乡村人口
1000
1200
1350
1500
1750
1900
2.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城市人口总数增加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一、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动力机制
推力
拉力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三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约是多少?城市化发展速度有何差异?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各阶段城市化的差异与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关系?
城市化对居住地的影响
城市环境污染 水体污染 噪声污染
过快的城市化,导致了城市环境的污染
大气污染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社会问题:贫困,内城衰落
固体废弃物污染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3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
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03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04Leabharlann 请同学们翻开《世纪金榜》第34页。
2005·规划原理问题与答案联合

2005·规划原理一、单选题[共70题,每题1分,总计70分]1、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是()。
A.由于人类劳动的大分工B.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大分工C.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的分离D.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来源:考第1题试题答案:A试题解析: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以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农牧业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就导致了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这就是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就成为了城市。
所以综上所述,形成早期城市的主要动因是人类劳动的大分工。
考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考点3: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出现了城市。
据考古发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是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因。
一方面是农村的推力,另一方面是城市的引力。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
A.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其后续动力B.农业为城市化提供生产原料、提供市场、提供劳动力C.工业为城市化提供了经济基础,使得人口与资本向城市聚集D.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化带来了就业机会与人口的增加第2题试题答案:A试题解析:因为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到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等三大力量的推动和吸引。
考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考点16: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城市化进程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城市化速度缓慢,较长时期才达到30%。
中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不长时期就达70%左右。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已转化为城市人口。
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和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和动力机制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化率已经超过60%。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城市化进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进城市化进程,需要了解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和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化初期,城市化率较低,城市规模小,工业化程度低,农业仍是主要经济活动;第二阶段是城市化加速期,城市化率逐渐提高,城市规模扩大,工业化程度加快,服务业开始崛起;第三阶段是城市化成熟期,城市化率趋于稳定,城市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服务业成为最重要的经济活动。
城市化进程的动力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二是人口流动。
经济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其包括工业化、服务业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人口流动也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其包括城市化的吸引力、城市化的推动力等方面。
城市化进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城市规模扩大导致的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化过程中资源消耗的加剧、土地利用的不合理等。
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规划和政策,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了解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和动力机制,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 1 -。
城市经济学完整答案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1.城市经济的内涵内涵:1.要素空间分布的高度聚集性2.经济活动的高开放性3.投入产出的高效性4.外部环境的高外在性5.经济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系统性城市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空间聚集性。
2.城市经济学的产生、城市经济学的含义产生:城市经济学应城市问题而生。
1965年,美国学者威尔伯。
R。
汤姆森发表《城市经济学导论》为标志。
含义:解释一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解释二城市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方法去研究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
3.决定城市的形成的影响因素1、经济动因:比较利益、规模经济、聚集经济2、经济机制:市场机制、计划机制、习俗机制3、其他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资源等4.熟悉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动因及应用分析比较经济:比较优势的存在使贸易交换得以出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促使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效益则最终组成大城市的诞生5.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量的扩张”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质的提升”4.制度安排对城市化产生刚性影响6.聚集经济发展的连锁反应与正反馈效应7.聚集的类型、聚集经济效应聚集类型:①按指向性集聚分:a.同向多产业部门集聚b.同指向多产业部门集聚c.多指向多产业部门集聚②按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分a.纵向经济联系集聚:指一个企业的投入如果主要来源于另一企业的产出,那么二者之间存在着纵向经济联系。
b.横向经济联系集聚b.横向经济联系集聚:指那些围绕地区主导产业而形成的产业群体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指那些围绕地区主导产业而形成的产业群体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聚集经济效应:①近邻效应②分工效应③结构效应④规模效应⑤洼地效应8.城市化的动力机制A.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B.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量的扩张”C.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质的提升”D.制度安排对城市化产生刚性影响9.城市化各阶段的主要差异1.发展速度的变化⑴城市化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30% ﹚: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⑵城市化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30%~70%﹚: 城市化高速发展⑶城市化高级阶段﹙城市化水平﹥70% ﹚:城市化发展速度有所回落,进入平稳阶段2.产业结构的变化⑴城市化初级阶段:农村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⑵城市化中级阶段:农村经济已退居次席,城市经济全面崛起,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将,第二、三产业相继上升,双方地位交替互换。
《城市规划原理》大学题集

《城市规划原理》大学题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题集一、选择题1.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城市的基本特征?()A.人口集中B.经济活动多样化C.社会组织复杂D.地理位置偏远答案:D2.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不包括以下哪项?()A.工业化B.农业现代化C.信息技术发展D.自然资源丰富答案:D3.以下关于城市与区域发展关系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B.城市发展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C.区域发展对城市发展没有影响D.城市与区域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答案:C二、填空题1.城市的三大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
答案:人口集中、经济活动集中、社会文化集中2.城市发展过程中,通常会出现____、____、____等不同阶段。
答案:初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3.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表现为:____、____、____。
答案:城市是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城市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发展对城市有支撑作用三、名词解释1.城市化:指人口、经济、生活方式等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和集中的社会现象和过程。
2.城市形态:指城市在空间上的布局特征,包括城市的形状、大小、结构和功能分布等。
3.城市功能区:指城市内部根据不同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功能划分的地域单元,如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等。
四、简答题1.简述城市的基本特征。
答案:城市的基本特征包括人口集中、经济活动集中、社会文化集中、空间结构紧凑、基础设施完善和生态环境特殊。
2.简述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案: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表现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城市发展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同时区域发展对城市有支撑作用,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3.简述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答案:城市发展的阶段包括初期阶段(城市化率低于30%)、成长阶段(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和成熟阶段(城市化率超过70%)。
初期阶段特点是城市化速度较慢,成长阶段特点是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规模迅速扩张,成熟阶段特点是城市化速度趋于稳定,城市开始注重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湘教版2019地理必修二课程标准

湘教版2019地理必修二课程标准此说明涉及的知识范围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标准《地理》必修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并参照实验教科书《地理》(湘教版)必修Ⅱ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每个课程考评通过学分均各为2学分,共计6学分。
一、课堂学习活动部分(按照教材要求)二、试题考察部分1、考试要求。
(1)地理考核的学科能力要求:地理认知能力: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空间位置、结构、演变过程等)的了解。
地理思维能力:对抽象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事物概念、特征、规律、原理、联系等)的理解。
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对各种地图和地理图表(包括景观图、模式图、等值线图和统计图表等)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
分析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探究、解释、分析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会考考核将体现对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
(2)考试要求:高中地理对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了解、理解、应用,分别用字母a、b、c表示。
其中含义如下:a—了解: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概念、特点和地理数据等基础知识、重大地理新闻及与地理有关的法规;在地图上正确识别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
b—理解:简述、简释、比较地理基本概念、规律、原理以及地理事物的特点(包括分布、结构、演变、成因等)和与地理有关的基本国情、国策;解读地理统计数据和图表。
c—应用:利用各类信息材料说明地理基本原理;运用地理基本规律、原理分析地理问题;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在图上正确填绘重要地理事物名称;比较和分析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及其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阐释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实。
(以下列表中对应)必修Ⅱ。
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

3.多元化主体推动的动力机制。政府、企业、农民以及城市居民等各种经济主体对城市化及郊区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其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多元城市化动力替代以往单一的或以二元为主的城市化动力。
4.产业结构变迁演进型动力机制。农业发展给城市化提供基础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第三产业发展给城市化以后续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产生和推动力量;经济结构的优化演进为城市化的进程提供了持续动力。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产业向城市集聚以获得聚集效益;科技的进步,必然使城市的产业结构多样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进而推动城市化;信息化促使市场体系演进,推动着城镇体系升级;信息化带来新型城市间劳动地域分工,参与全球城市体系竞争,发展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区成为城市化的一条途径。信息化在四个方面对城市化有促进性作用。
6. 要素推进型动力机制。从比较利益的角度, 强调区域要素在定了资源、劳动力、资本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主要受市场支配, 它们总是流向那些比较效益高的地区。
7. 教育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城市化与教育之间存在着良性的互动关系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给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教育也不能例外。同时, 城市化的外延表现为城市数目的增多、城市空间结构的扩张、城市人口数量的膨胀; 城市化的内涵则强调城市的经济效益和城市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的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关键在教育(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规则教育)。教育是农业劳动力提高素质步入现代城市生产活动的前提, 是农村人口打破传统生存和生活观念, 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的基本要求。没有现代化的教育支撑的城市化是低质量的城市化, 是没有发展后劲的。教育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城市化的最终目标:人口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上。
城市规划发展第1阶段测试题(答案)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一阶段测试卷考试科目:《城市规划发展》第一章至第二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姓名: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柯布西埃提出的城市规划理论是(C)。
A田园城市理论 B有机城市思想 C理性与功能主义城市规划思想 D区域规划思想2、集中体现芬兰建筑规划师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的著作是(A)。
A《城市:他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B《芝加哥规划》 C《雅典宪章》 D《明日的城市》3、政府开始根据不同用途对土地进行分区始于(A)。
A 1920年代B 1930年代C 1940年代D 1950年代4、1977年,国际建筑协会在秘鲁利马召开的会议签署了(B)。
A《芝加哥规划》B《马丘比丘宪章》C《雅典宪章》D 《狄龙规则》5、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A)。
A《雅典宪章》B《马丘比丘宪章》C《芝加哥规划》D《明日的城市》6、能够反映城市化发展状况及其动力机制总体特征的是(A)。
A城市化模式 B 城市规划 C城市总体规划 D城市分区7、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模式属于下列(C)。
A 逆城市化B 同步城市化C 滞后城市化D 过度城市化8、城市规划的最根本的作用是(C)。
A解决城市社会矛盾B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C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D 改进城市环境9、《雅典宪章》的突出内容是提出了( D )的思想。
A 美化城市B 城市规划C 城市现代化D 城市功能分区10、城市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B ) 。
A第一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上升的过程B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的过程C第一、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的过程D第一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二、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的过程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属于现代城市规划实体理论的有(ABC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城市环 境问题的形 成及解决措 施
常以选择题或 简答题出现: 选择题多以有 关城市的文字 材料或城市空 间结构图为背 景,考查影响 城市功能分区 的主要因素和 城市化的特点 等;简答题多 以城市区域图 为背景,考查 影响城市形成 和发展的区位 因素、影响城 市功能分区的 因素和城市环 境问题的形成 及解决措施等
1.分析影响 城市形成和 发展的区位 因素 2.理解影响 城市功能分 区的因素
5.城市化 城市化的含义和意义(b)
2.2.2城市化过程 与特点 6.城市化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b) 7.城市化特点 ①城市化特点的地域差异(b) ②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b) 无
8.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d)
我国土地分类
农业用地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城市土地利用
商业区 (CBD) 居住区 城 市 功 能 分 区
商业用地 城 市 土 地 利 用 住宅用地
工业用地
政府机关与 公共用地 交通用地 休憩及 绿化用地
工业区
市政与公 共服务区 交通和仓储区 风景游览与 城市绿地区
功能区 商业区 工业区
面积 最小 居中
2.2.2城市化过程 与特点 6.城市化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b) 7.城市化特点 ①城市化特点的地域差异(b) ②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b) 无
8.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d)
2.2.3城市化过程 9.城市环境问题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c) 10.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我国城市发展趋势(b)
考查点拨
2.2.1城市空间结 构
2.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a)
3.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①城市功能区的分类(a) ②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b) 4.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观点(b)
1.分析影响 城市形成和 发展的区位 因素 2.理解影响 城市功能分 区的因素
5.城市化 城市化的含义和意义(b)
第27题图
②城镇空间布 局的特点(b)
对于城市的 影响是相对 稳定的
政策
对于城市的 影响是不断 变化的
政治文化 因素
二、城市的空间结构
【例题体验 2】 (2016·浙江宁波九校高二期末 )如图为某城市功能 从以下三方面来确定功能区类型 : (1) 根据功能区形态来确定。 区分布图。回答 (1)~(2)题: (2)从功能区的位置来确定。 (1) ①、②代表功能区可能是 A.住宅区、交通与仓储区 B.住 (3)根据功能区的特征来确定。住宅区特征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 宅区、商业区 住宅区分化,位置上背向发展。商业区特征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 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密集 ;商业区、文化区 内部有明显分区。 B D.行 C. 政区、文化区 (2)如投资商想在该城市内进行大 型购物中心区位选择,可利用该城 市的GIS系统作综合分析,调取的主 要参考图层是( B ) A.地形图层和供应商分布图层 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a) B.交通图层和人口图层 ①城市功能区的分类(a) 工业区图层和居住区图层 ②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C. (b) D.服务企业图层和通讯图层
分析城市环 境问题的形 成及解决措 施
常以选择题或 简答题出现: 选择题多以有 关城市的文字 材料或城市空 间结构图为背 景,考查影响 城市功能分区 的主要因素和 城市化的特点 等;简答题多 以城市区域图 为背景,考查 影响城市形成 和发展的区位 因素、影响城 市功能分区的 因素和城市环 境问题的形成 及解决措施等
中心地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 大,数量越少,提供的服务种 类越多,门槛人数越多、彼此 距离越远。 同级中心地:独立和排斥 不同级中心地:高级中心地和 服务范围包含低级中心地和服 务范围
章节
考试内容及必考要求 1.城市区位分析 ①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c) ②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b)
加试要求
2016年10月浙江选考 下图为城市风向频率与② C.③
D.④
第3题图
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观点(b) (2016· 浙江宁波效实中学高一期中)下图为某区域城市聚 落分布模式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等级的 城市,M区域分布有若干乡村聚落。读图,回答5~6题: 6、根据中心地理论可知,图中等级最高的城市及判断理由 组合正确的是( C ) A.①——数量最多 B.①——分布分散 C.④——数量最少 D.④——位置居中 7、M区域居民去附近城市购买生活用品,到达频率最高的 城市是( A ) A.甲 B.乙 C.丙 D.丁
专题21
城市与环境
第1课时
章节
考试内容及必考要求 1.城市区位分析 ①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c) ②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b)
加试要求
考查点拨
2.2.1城市空间结 构
2.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a)
3.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①城市功能区的分类(a) ②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b) 4.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观点(b)
一、城市的区位分析 (2016浙江10月选考)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国局部区域略图。2015年中央通过了京 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 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 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①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c) (5)图中太行山东麓 有一条古都密集的长 1.分析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廊,分析古都形成的 有利自然条件。(3分) 位于山前冲积扇;地 形平坦,水源丰富, 土壤肥沃等(任答两 点)
形状 点状或 条状 片状
区位特征 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 线两侧或街道路口 1、不断向郊区外移 2、趋向于交通干线分布
住宅区
最大
集聚成团 低级住宅与低地、工业 区相邻;高级住宅与高 状 坡、文化区相邻
(任何一个功能区都可能兼有其它功能)
②影响城市功能 分区的主要因素 (b)
若该城市工业布局合理, 则该地主导风向和河流的 大致流向是 D (A)西北风 向北流 (B)东北风 向南流 (C)东南风 向南流 (D)西南风 向北流